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博格化的人(簡體書)
滿額折

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博格化的人(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賽博空間、虛擬社會到網絡社會,新媒體使用者的屬性發生了哪些變化?由“受眾”轉變為“用戶”,哪些方面主動性得到加強,哪些方面變得更為被動?今天的新媒體用戶,一毛不拔或一擲千金,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從參與、分享到追求“在場”,怎樣理解新媒體用戶訴求的變化?自拍一定意味著“我拍故我在”嗎?表情包是社交互動中的面具嗎?如何理解網絡視頻直播這樣個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亞文化?微信紅包是一種社會資本的互換方式嗎?算法使得使用者成為資料時代的“囚徒”了嗎?人機傳播盛行的未來,人還會繼續是世界的主宰嗎?
歡迎閱讀《新媒體用戶研究》一書,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柏格化的人/新聞傳播學文庫》觀照新媒體時代的人,探究人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在新媒體作用下人與人的關係,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觀察視角,以獨特的思考響應理論與實踐中人們關切的諸多問題,更呈現出面向未來的研究意識。
《新媒體用戶研究》觀照新媒體時代的人,探究人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在新媒體作用下人與人的關係。
《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柏格化的人/新聞傳播學文庫》從三個關鍵視角來觀察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其一,節點化的用戶。作者將新媒體用戶視作新媒體的傳播、社交關係、服務這三種網絡的節點,以此洞察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新意涵以及社會關係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動時代新媒體用戶的數字化生存,也是一種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關係。理解這些新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時代的人。其三,賽柏格化的入。正在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在促成人的“賽柏格”化,也使得人一機關係成為未來重要的傳播關係。
人既是新媒體的用戶,也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更是複雜的生命體。
《新媒體用戶研究》既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察視角,更呈現出面向來來的研究意識。

作者簡介

彭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入選教育部2006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兼有計算機與新聞學專業雙重背景,1997年開始從事網絡傳播的教學與研究,是我國最早從事網絡傳播教學和科研的學者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出版《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網絡傳播概論》《社會化媒體:理論與實踐解析》等著作,發表《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從“大眾門戶”到“個人門戶”:網絡傳播模式的關鍵變革》等論文。
曾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等獎項,獲評“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寶鋼優秀教師”。

為了說明本書的研究範圍,有必要先對新媒體這個概念進行基本界定。
新媒體在今天是一個使用廣泛的詞,也是最難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在使用這一概念時會有不同的指向。新媒體也處於不斷的流動中,無法給予它一個一勞永逸的定義。在本書中,新媒體主要指基於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在現階段,新媒體主要包括傳統互聯網(基於萬維網等應用方式)和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
當下很多對“新媒體”的研究僅以特定的媒介或技術特質來區隔“新”與“舊”,有學者對此現象提出了批評,並提出,要真正界定新媒體,需要考慮媒介理論(medium theory)取向、人與技術之間的接口(interface)取向以及行動場所的接口取向,對於媒體的“新”“舊”的界定可以從信息生產的可供性(production affordances)、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ances)和移動可供性(mobile affordances)三方面來衡量,在三種可供性上水準越高的媒體,往往就是越“新”的媒體,這樣的見解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書主要落腳於用戶的研究,而使用者的行為方式的變化無疑與新的媒介技術相關,因此本書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關注新媒體的技術特質及其影響,但從使用者的視角,我們同樣也在時時響應上述三種可供性的問題。
“新媒體”這個詞本身跨越了多個歷史時期。在美國,這個詞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在中國,新媒體與互聯網這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在很多時候,人們也不做區分。在本書中,也沒有嚴格區分這兩個概念,在談及一些總體現象時,會更傾向於使用新媒體這個詞,而在分析一些具體情境和應用時,會比較多地使用網絡、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等詞。

目次

前言
第一部分 節點化的用戶
第一章 新媒體發展的三條線索與用戶的“節點化”
第一節 從門戶時代到泛媒時代:新媒體傳播的演變
第二節 從賽博空間到互聯網社會:新媒體社會屬性的強化
第三節 從虛擬經濟到“互聯網+”:網絡經濟的發展與服務模式的擴張
第四節 新媒體用戶的新角色:三重網絡中的節點

第二章 作為傳播網絡節點的新媒體用戶
第一節 個體化節點與分散式內容生產
第二節 個體化節點與分散式內容傳播
第三節 分散式內容生產、傳播與後真相
第四節 個體化節點與信息消費

第三章 作為社會網絡節點的新媒體用戶
第一節 網絡社會與個體化節點
第二節 連接:個體節點間多元關係的建立
第三節 互動:從個體到集體的不同“面向”
第四節 彙聚:群氓的智能或群體性迷失?
第五節 分化:網絡人群的圈子化與層級化
第六節 過度連接與反連接

第四章 作為服務網絡節點的新媒體用戶
第一節 作為共享經濟節點的用戶
第二節 作為社群經濟生產力的用戶
第三節 作為場景經濟服務物件的使用者
第五章 矛盾的新媒體用戶
第一節 個性化還是社會化?
第二節 主動還是被動?
第三節 娛樂還是嚴肅?
第四節 情緒化還是理性?
第五節 免費還是付費?

第二部分 媒介化的人
第六章 現實時空與媒介化時空共同籠罩下的用戶
第一節 碎片化的時間、交錯的時間軸
第二節 流動的位置、交織的空間

第七章 新媒體用戶的“表演”與“媒介化”生存
第一節 自拍:一種糾結的“自我技術”
第二節 美圖:幻象與自我
第三節 表情包:密碼、標籤與面具
第四節 網絡視頻:新生存方式與新文化運動
第五節 微信紅包中的社會圖景

第八章 資料與算法框架下的新媒體用戶
第一節 資料化生存:另一種媒介化生存
第二節 使用者畫像的資料化描繪
第三節 個體用戶節點的位置測量
第四節 資料、算法下的“落點”分析
第五節 算法下的個體:數據時代的“囚徒”?
第六節 數據素養:資料時代的基本公民素養

第三部分 賽柏格化的人
第九章 賽柏格化:智能時代的人與人機關係
第一節 智能趨勢與賽柏格、後人類主義
第二節 智能時代新的數字化生存
第三節 智能時代新的人機關係
結語
後記

書摘/試閱

前言
為了說明本書的研究範圍,有必要先對新媒體這個概念進行基本界定。
新媒體在今天是一個使用廣泛的詞,也是最難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在使用這一概念時會有不同的指向。新媒體也處於不斷的流動中,無法給 予它一個一勞永逸的定義。在本書中,新媒體主要指基於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基於萬維網等應用方式)和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
當下很多對“新媒體”的研究僅以特定的媒介或技術特質來區隔“新”與“舊”,有學者對此現象提出了批評,並提出,要真正界定新媒體,需要考慮媒介理論取向、人與技術之間的接口取向以及行動場所的接口取向,對於媒體的“新”“舊”的界定可以從信息生產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動可供性三方面來衡量,在三種可供性上水準越高的媒體,往往就是越“新”的媒體,這樣的見解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書主要落腳於用戶的研究,而使用者的行為方式的變化無疑與新的媒介技術相關,因此本書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關注新媒體的技術特質及其影響,但從使用者的視角,我們同樣也在時時響應上述三種可供性的問題。
“新媒體”這個詞本身跨越了多個歷史時期。在美國,這個詞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在中國,新媒體與互聯網這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在很多時候,人們也不做區分。在本書中,也沒有嚴格區分這兩個概念,在談及一些總體現象時,會更傾向於使用新媒體這個詞,而在分析一些具體情境和應用時,會比較多地使用網絡、互聯網 (包括移動互聯網)等詞。
雖然傳播學者對新媒體、互聯網的關注,總是基於其“媒體”和“傳播”屬性,但在今天,我們需要同樣關注與媒體屬性交織在一起的新媒體的“社會”屬性以及“經濟”屬性。另外,新媒體也在某些層面重新定義傳播,在當下,是社會化媒體應用對大眾傳播的重定義,在未來,將是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趨勢下“物”和“機器”對傳播的再定義。從專業傳播到萬眾皆媒,再到未來的萬物皆媒,新媒體對於傳播的不斷改寫過程,也正是用戶的角色不斷變化的過程,而這種角色變化也導致了人與媒體、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的不斷變化。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本書從三個關鍵視角來觀察媒體中的用戶。
其一是節點化的用戶,即將新媒體用戶放在新媒體的傳播、社交關係、服務這三種網絡的節點這樣的角色上進行觀察。雖然新媒體用戶這樣的表達早已被接受,但是,將使用者視作網絡節點的思維,並不普遍。我在2009年發表的 《從社區到社會網絡——一種互聯網研究視野與方法的拓展》以及2013年發表的《從大眾門戶到個人門戶——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的關鍵變革》這兩篇文章中,在反思 Web2.0興起以來互聯網中人的關係模式變化以及傳播模式變化的同時,已經意識到,新媒體使用者已經成為網絡節點,在後來的研究中,這樣的判斷也 在不斷明晰。使用者成為網絡傳播結構和網絡社會結構中的基本要素,這也是曼紐爾·卡斯特和梵·迪克在提出各自的“網絡社會”概念時所預見到的,儘管他們對於網絡社會的界定不盡相同。而今天新媒體經濟的發展,也凸顯了使用者在另一種網絡中的節點化意義,那就是服務網絡。作為節點的用戶,推動了新媒體在傳播、社會、經濟方面的演進,而同時,人-人、人-內容、人-服務等連接的鏈條對他們的影響甚至鉗制也越來越深重。
其二是媒介化生存的人。我們應意識到,對新媒體用戶的研究,本質上也是對新媒體時代人的研究。今天的新媒體用戶還受到移動技術、資料分析技術、智能技術等多種新技術因素的共同作用,他們以數字化方式生存在交錯的時空中,數字化生存賦予了他們新的存在方式與存在感,又從不同維度鏡像著現實社會和現實自我。這種數字化生存,也可以說是一種“媒介化”生存。媒介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關係。理解這些新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時代的人。
其三是賽柏格化的人。正在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在促成人的“賽柏格”化,也會使得人機關係成為未來重要的傳播關係。智能時代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機關係的新走向,也會帶來各種全新問題。雖然本書只是剛剛觸探到這些問題的皮毛,但也試圖以此呈現面向未來的研究意識,並以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呼應。
當然,即使只是聚焦於這三條線索,本書所涉及的仍是一個巨大的框架,有太多問題難以在有限的篇幅內展開,因此,本書只是一個研究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