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卷第一期
滿額折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卷第一期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學會簡介】
一群對專業發展、人民幸福有抱負及實際關懷行動的志同道合者,我們的集合,乃是來自於共同的想法與理想。雖然,社會不斷的演進,對弱勢者及弱勢社區的關心與實際的行動也一直有人持續者。但是,除了熱忱之外,在助人技術與知識的累積上,特別是在以社區為對象、為單元的協助知識上,相對是被忽視及低度發展的。
我們都個別從事一些協助社區的工作,我們認為,一個開放、分享、溝通的平台,會有助於知識的累積,進而對社區居民在幸福追求上會是事半功倍的。直接對社區提供協助是值得且必要的,但如果更是立足在以知識累積及教育專業人才的結構目標中,效果將會更大的。
歡迎社區領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實務工作者,及關心社區的人士加入我們,或鼓勵我們,支持我們。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資訊詳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網頁
網址:http://www1.pu.edu.tw/~TACS/

作者簡介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編輯委員會
發行人 郭俊巖(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兼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主任編輯 張世雄(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執行編輯 李易駿(國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黃志隆(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助理 謝文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員)
[編輯委員]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郭俊巖(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兼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黃志忠(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
呂朝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詹宜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黃彥宜(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賴兩陽(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目次

◎ 研究論文
 
福利國家鉅變下的市場解放與社區復興:
英國「大社會」引發的福利政策爭論
/吳子明
 
以高齡者反毒宣導歷程探討社區健康促進策略
/謝聖哲
 
精神障礙者的健康服務使用
/游淑真
 
S村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初級照顧實踐:
共同事務治理與準市場架構之計畫行政的對話
/黃志隆
 
◎實務議題論壇
 
我們不一樣:臺灣中輟多元教育輔導策略之探討
/張雄盛、張世雄
 
英文目次
 
Journal of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Studies
Vol.10, No.1, April 2020
 
◎ Research Articles
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Community Revival unde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Welfare State:the Big Society and the
Welfare Policy Controversy in the UK
/Zi-Ming Wu
 
Exploring the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The Anti-drug Campaign Course for Elderly as an Example
/Sheng-Che Hsieh
 
Health Service Use for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Shu-Chen Yu
 
The practice of primary care in S community association,
Jiuru Village, Pingtong County: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governing of commons and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of
quasi-market
/Chih-lung Huang
 
◎Practice Forum
We are different: A Discussion on the Multi-Education
Counseling Strategies for Dropout Students in Taiwan
/Hsiung-Sheng Chang, Shr-Syung Chang

書摘/試閱

節錄自〈福利國家鉅變下的市場解放與社區復興:英國「大社會」引發的福利政策爭論〉/吳子明
 
中文摘要
 
20世紀以來,英國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度性變革,其背後除了政治意識形態光譜上的左右之爭外,還有著經濟社會變遷所引發的諸多原因。本文嘗試研究英國2010年卡梅倫聯合政府執政後推行的以「大社會」為理念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重點討論了「大社會」政策對於英國社會企業發展的影響。本文認為,1980年代以來的歷屆英國政府都延續了柴契爾主義,希望用市場邏輯矯治傳統福利國家帶來的問題,卻引發了一系列的新風險,造成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風險社會中,每個人成為原子式的存在,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冷漠。「大社會」政策失敗在於將國家與社會聯結的切割,造成市場邏輯入侵公共服務領域,帶來了社會與社區二者之間內在的複雜關係。保守黨政府希望社會企業在政府培力之下參與解決社區問題,卻反而造成社會企業更加依賴政府的資金來運作。
 
關鍵字:福利國家、大社會、社區發展、不平等
 
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Community Revival unde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Welfare State:the Big Society and the Welfare Policy Controversy in the UK
Zi-Ming Wu
 
Abstract
 
This essay examines a series of policies change under the concept of “big society”, especially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UK.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British government has continued the path of Thatcherism since the 1980s, and persistently appropriate the market logic to solve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traditional welfare state. The failure of policy derived from the idea of “big society” lies in the illusory binary divis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leading to the misuse of market logic in the field of public services. It also misconstrues the inherent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the community.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insists that social enterprises can take the lead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divided community, but social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ly living up on government funds to operate.
 
Keywords: Welfare state, Big socie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equality
 
壹、前言:社會歐洲與英國「大社會」的追尋
 
社會政策將「社會」(Society)設定為願景目標是常有之事,稍有歷史記憶的人都不會忘記,美國詹森總統曾提出以「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來對貧窮作戰;而不久之前卡麥隆聯合政府的「大社會」(The Big Society)政策也如火如荼地實施過。回歸現實面的討論,那些試圖用理想性的社會政策來達成政策目標的做法,似乎總是事與願違。1980年代,美國的雷根政府在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大旗下拉開了「對福利作戰」的序幕,與之相呼應的是隔大西洋相望的柴契爾政府對英國福利國家的市場化改革。一時間,「市場」、「競爭」、「去管制」、「效率」這些詞彙成為主流的「對福利作戰」的論述。到了1990年代之後,「社會的」(social)、「社會」(society)這些詞彙迅速佔據了歐洲社會政策的討論,這一點很像當年Theda Skocpol在社會學領域掀起「把國家帶回來」(bring the state back in)的那股風潮。2005年,儘管歐洲社會一體化概念以法國、荷蘭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為代價,遭遇到了一場挫敗,但在這之後,種種以「社會」開頭的名詞卻更加層出不窮—社會投資、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社會品質、社會影響力—等等這些帶「社會」前綴的詞似乎預示著要「把社會帶回來」(bring the society back in)。
如果把十年前,歐洲社會政策學界於對於歐洲社會模式(European social model,以下簡稱ESM)的討論當成一個開始,那十年後則是英國「大社會」政策的無疾而終看似可以為此劃一個終篇的句號。2006年,Anthony Giddens提出A Social Model for Europe?的疑問加入ESM的學術爭論時,他大概沒有想到兩年後的全球金融危機會造成希臘等歐元區五國的大規模債務違約,進而引發年金危機。當然,更令他想不到的應該是在ESM被討論十年後,英國會以脫離歐盟(Brexit)的形式結束了人們對於「社會歐洲」(Social Europe)的種種可能想像。那麼,到底什麼是ESM的「社會」呢?Giddens認為,儘管ESM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定義,但無一例外都導向福利國家。在他看來,「社會模式」似乎和「福利國家」之間有著某種聯結。當我們面對危機之後福利國家鉅變以及可能的新想像時,Giddens頗有預見地提醒大家:在尋找影響福利體制的壓力時,單純聚焦於全球化是一個錯誤。歐洲福利國家面臨的一些核心問題源於內在的結構變化,而這些變化與全球化雖有直接聯繫但並不完全由它所驅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