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滿額折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父母的學習,才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為一名父母,你所面臨的是一生中最幸福、最精彩,但也最具有挑戰的階段:養育孩子。無論你多麼愛你的孩子,這個階段或許也會充斥著:煩惱、焦慮,甚至,感覺愧疚、挫敗,困惑,父母對於孩子自認為很用心的在教育,然而孩子並沒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本書提出「教育金字塔」的教育理念,分別是….
一個教育目標、兩種教育思維
三種必備的獨立、四類成長的養分
五項面對未來的核心關鍵能力
智慧父母六種真正的愛

引導父母思考教育的道與術,在教育的過程引導孩子看的更遠。
父母改變,孩子才會改變!

作者簡介

張永州,1969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縣,所學專業為水產資源管理,1996年進入慈濟大學任教,從事主業領域亦包括人文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及生命教育。
從事社會服務30多年來,涉及大學志工培訓、營隊教育,曾擔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及慈濟大學人文處主任、花蓮縣播種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創始人暨執行長、花蓮縣生命平台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創始人。2015年起開始在中廣新聞網擔任播種者學堂製作人及常駐嘉賓。
一直以來秉持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力行做中學、學中覺、覺中做的成長軌跡,推動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教育理念,2018年提出教育金字塔的理念,以期讓所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沒有煩惱、沒有焦慮、更沒有後悔。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在我和諸多好友的印象中,張永州教授是一位博學、謙恭、勤勉、平和的學者,對教育極富至真至誠之情懷。最早聽聞永州教授提出”教育金字塔”的理念,並將其言之成文作為給父母看的書時,是在2018年3月25日——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禮拜天上午。那一刻,絲毫看不出永州教授才趕赴南京的旅途勞頓,所聽到的全是他對親子關係、父母角色、子女成長等諸多問題的思考和闡釋。就在那一刻,我為這位多年好友對教育的用心和付出所感動,特別向他表達了希望這本書早日面世的期待,並期待他將來能再出一本給老師的書。令人欣喜和榮幸的是,時隔一年之後,我有緣第一時間研讀到了永州教授《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這本書。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在《論教育者》中說:“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除了教育從他身上所造就的東西外,他什麼也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過人,通過同樣是受過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因此,本身在規訓和教導上的欠缺,使得一些人成為其學童的糟糕的教育者。”毋庸諱言,儘管當今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受過教育,但他們畢竟不是職業教育者,在時代進步、社會變遷、教育持續改進的今天,自身難免存在“規訓和教導上的欠缺”。永州教授滿懷一顆對所有父母及孩子的慈悲心,以其對當前社會教育現象的入微觀察和悉心研究,尤其是以其在教育領域深厚的涵養和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寫下的這本書,無異於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陪伴子女成長的過程中難得一讀的好書。
永州教授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以孩子成長需求為本,將21項教育觀點分為六層,組成教育金字塔的精巧系統,讀來回味無窮。許多觀點直指父母教育孩子時的核心癥結所在,關注教育實時問題,合乎未來智慧教育的目標。由於大部分父母沒有系統學過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也缺少科學有效地指導孩子心智發展、品格養成的方法與技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僅憑自我經歷和其他父母的教育經驗來教育孩子的偏頗,更有甚者會造成親子間各種問題的發生。永州教授由一個教育目標、兩種教育思維、三種獨立、四類養分、五項能力、六種父母的愛所組成的教育金字塔,恰好能有效滿足父母所需,可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時的指南針,以期讓更多父母易於掌握教育孩子的智慧,解除父母教育孩子之憂。
我相信本書對於”教育金字塔”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淺出的說明,可以幫到困惑的父母成為智慧的父母,明瞭教育孩子的目的,給孩子真正的愛,給足孩子成長所需的養份,培養孩子的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獨立而精彩的個體,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也不忘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使人人擁有更美好、更幸福的未來。

張波
2019年8月4日於南京

播種者

初識張永州教授,是2017年4月應邀去浙江義烏的一場公益家長課堂上,很感動於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教育的感悟。
作為一名從事全日制學校教育的老教師,30多年的一線教學經歷,讓我深知教育探索者跋涉的艱辛和不易。張教授對教育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強大的生命力量,令我敬佩不已。
多年來,張教授在不遺餘力推動各類公益活動中始終保持教育者的“敏感度”,在大量的實踐和案例指導中積累出豐富的育兒經驗,終於促成了“教育金字塔理念”系統的形成,可喜可贊!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這本書的出版,意義非凡。本書理論與方法結合,全面系統闡述了“為何而教”命題,給予父母們以方向、力量和希望的啟示,讀之受益匪淺,難以釋卷。
本書可謂“智慧父母心”養成寶典。書中很多觀點令人印象深刻,並附有詳細操作指導,很適合遇到教育子女難題的父母們感到迷茫、徬徨時活學活用。
 
•人人都可以贏在終點。
•人生的分數。
•相信孩子。
•態度是一種選擇。
•“一技之長”乃安身立命之本。
•“看見”的能力。

善良、勇敢、樂觀、寬容、積極、誠信、勤奮、進取、自信、自尊、自立、自強、謙虛、幽默、堅忍、認真、負責、自制、正直、忠誠、孝順、節儉、感恩、分享、合作、同理、自省、創新……
一個孩子擁有這些正面人格特質與價值觀, 父母心安福至。

誠然,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適不適合的教育,跟隨“智慧父母心”的指引,我們有機會多感受一點兒、多了解一點兒、多明白一點兒、多學習一點兒、多準備一點兒,教育孩子時就能少些煩惱、少些焦慮、少些後悔。
那麼,我們會開始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也會開始尋找和修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溝通方式,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成就我們的孩子!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也將是一本”父母自我成長手冊”!
我們致力於踐行“遵循生命成長規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生態化教育十餘年,不斷修習在“如何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的“養心”“養智”“養行”的教學實踐一線。
我們清楚地知道,在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孩子身邊的每一位親人、每一位老師都與孩子的成長方向息息相關。
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思想與行為的契合度,成為我們達成“遵循生命成長規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之目標的努力方向。
雖然這很困難,但讓我們不斷驚喜的是:父母與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的契合度逐漸升高時,孩子的“心—智—行”立體全面發展呈疊加式升級趨勢。可見,家庭教育的生態園與學校教育的生態園的創建發展趨同性,將成為越來越多的父母未來孩子教育追求與選擇的目標。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這本書強調的核心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是父母的影響。
讀了張教授的這本書,感覺到這是父母還有老師值得放在最近書架顯眼處、隨身包包裏,及時翻翻看的一本書。
《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體現的父母育兒系統思維即”教育金字塔心法”,書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方向和建議:
•目標:我要改變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思維:1.我可以贏在自己人生的終點。2、我遇到的問題背後是什麼?
•我要實現生活獨立、經濟獨立、思考獨立的人。
•我要不斷修正自己人生價值觀,選擇積極正向生活態度,不斷學習多元廣泛的知識,具備熟練專精的工作技能。
•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合作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挫折復原能力。
•學會真正愛。
……
 父母的自我成長,父母智慧心的養成,是父母送給孩子最愛的禮物!
特別感謝教育的播種者、”教育金字塔心法”研究者、《智慧父母心,遇見更好的未來》的作者張永州教授為教育事業做出的巨大奉獻!


劉曉春
序於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
2019年7月

 

致父母的一封信
全天下的工作林林總總,唯有父母這份工作不需要應徵,而且是不眠不休的付出,既沒有酬勞,也沒有上下班時間。我們一旦成為孩子的父母,就一生永遠是孩子的父母,也沒有退休。雖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有些辛苦,但當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時,所有的父母都會感到莫名的幸福,養兒育女的那份幸福感是上天賜予所有父母的禮物。父母以智慧對話孩子,即是對話彼此未來的幸福,而”智慧父母心”是父母給孩子一生中最好的禮物。
父母是一份天職,對孩子有生育、養育及教育的責任,其中又以教育的責任為大,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不可等閒視之。由於工作的緣故,我在全國各地跟許多父母探討和分享教育心得,時常遇到很多父母對教育孩子倍感苦惱,對孩子的未來迷茫而徬徨,對孩子所出現問題的不當處理深感後悔。或許大部分的父母從來沒思考過教育孩子的目的,就跟著社會的風氣走,讓孩子參加藝術班、口才班、技能班等,因此許多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存在諸多問題,雖然也不斷探索並嘗試各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卻並未真正讓孩子享受成長的喜悅,仍有許許多的孩子飽受升學壓力之苦,父母也沒有真正擺脫教育孩子的煩惱。同時,我還看到許多孩子面對各種考試及學習的壓力,在進入幼兒園之後,緊接著是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的學習歷程,學習過程本應是喜悅的,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孩子學習過程的壓力,除了社會整體的升學壓力外,有一部分的壓力正是來自父母,如果父母能夠成為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舒壓者,而不是施壓者,孩子所面對的壓力將減輕許多。
每一位孩子來到世間那一刻,所有的家人莫不歡喜,父母皆希望許給孩子一生健康平安、幸福快樂的承諾,然而許多父母極盡所能地滿足孩子,用自認為最好的愛來愛孩子,殊不知不恰當的愛可能由“愛”變成“礙”,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障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而家長對“為何而教”“教什麼”“如何教”往往缺乏審慎又詳備的思考。其中“為何而教”至關重要。為了協助各位父母能善盡第一任教師的職責,深入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以及孩子面對未來生活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同時基於協助父母就是幫助孩子的想法,我結合多年教學心得提出一套系統化的教育理念——“教育金字塔”,以期幫助父母快速學習及簡單應用,期待所有父母用智慧構築子女教育成功的金字塔。
教育金字塔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為中心,思考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幸福才是所有家長的共同目標。本書共分為六層理念,第一層:一個所有父母皆認同的目標——幫孩子找到屬於自己未來的幸福。第二層:兩種教育過程需要的思維——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贏在自己人生的終點;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孩子問題。第三層:三種人人必須達成的獨立——生活獨立、經濟獨立、思考獨立。第四層:四類教育成長吸收的養分——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向上的態度、廣泛多元的知識、精熟的專業技能。第五層:五項面對未來的核心關鍵能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快速精準的學習力、不受限的創造力、強大的挫折復原力。第六層:六種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給孩子不方便、給孩子吃苦的機會、給孩子體會失敗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我希望將簡單易懂的教育金字塔理念,獻給所有關心子女教育的父母,期待能讓所有的父母不再徬徨、沒有焦慮、更沒有後悔。

 

目次

種子的力量――教育金字塔的二三事
教育的道與術
第一章 所有父母皆認同的教育目標
什麼是教育的目的
父母改變了,孩子也會跟著改變
第二章 教育過程需要的兩種思維
父母就像雕刻師
輸在起跑線又如何
人人皆可贏在終點
你的孩子是問題孩子嗎?
行為的背後
第三章 人人必須達成的三種獨立
人人皆需具備的三種獨立
生活獨立
媽寶與巨嬰
不當啃老族
思考獨立的重要
什麼是叛逆期
第四章 教育成長吸收的四類養份
樹木易,樹人難
第一類養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人生的分數
我相信
第二類養分: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
態度只是一種選擇
第三類養分:多元廣泛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第四類養分:熟練專精的工作技能
熟能生巧
孩子所需必備的技能
第五章 面對未來的五項核心關鍵能力
什麼是核心關鍵能力
第一項核心關鍵能力: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力的相關性
第二項核心關鍵能力: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什麼
孩子的想象力怎麼了
保護孩子想象力的翅膀
第三項核心關鍵能力:快速精準的學習力
又要快速,又要精準
提升學習力的路徑選擇
第四項核心關鍵能力:不受限的創造力
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第五項核心關鍵能力:強大的挫折復原力
挫折復原力的重要性
何為復原力
讓孩子能夠成功起飛
第六章 父母給孩子六種真正的愛
父母真正的愛
第一種愛:給孩子不方便
第二種愛:給孩子吃苦的機會
第三種愛:給孩子體會失敗的機會
第四種愛: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第五種愛: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第六種愛: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第七章 父母育兒的系統思維:教育金字塔心法
如何使用教育金字塔理念
教育孩子的關鍵:父母的影響
最常困擾父母的孩子問題

書摘/試閱

種子的力量——教育金字塔的二三事
英國哲學家查爾斯說:“播下觀念的種子,將收穫行為的果實;播下行為的種子,將收穫習慣的果實;播下習慣的種子,將收穫個性的果實;播下個性的種子,將收穫命運的果實。”小小的觀念種子不容小覷,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教育的道與術
臺灣宏碁電腦共同創辦人林家和先生分享過一段他的人生體悟:當人們擁有誠正信實的觀念,將展現慈悲喜舍的行為,養成知足感恩的習慣,形成歡喜自在的個性,得到幸福人生的命運。反之,若擁有貪嗔痴的觀念,將展現計較比較的行為,養成欲求不滿的習慣,形成煩惱怨懟的個性,得到顛倒人生的命運。由此可見,觀念的重要。正確的觀念最終為人們帶來幸福的人生,偏差的觀念將導致顛倒人生的結果。人生觀念是引導人生方向及目標的“導航圖”。然而孩子的人生觀念主要來自原生家庭的教育,因此父母的教育理念對於孩子人生觀的確立具有決定性影響。學習環境和學校固然重要,但遠不及父母最初對於孩子們心靈和氣質的塑造與影響,不及父母經常聆聽孩子的聲音並成為他們最溫暖的朋友,不及父母陪伴他們見證成長的美好與苦澀,成為他們培育健康人格的人生導師。若你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你的孩子長大後會善良細緻,會堅強勇敢,會勤奮自律,會有遠大理想。這樣的孩子沒有理由考不進好學校,不愁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教育理念是道,是方向,是目標。教育方法是術,是手段,是技巧。道偏則術不彰,術偏則道不達。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先思考“為何而教”(引領方向)、“教什麼”(學習內容)、“如何教”(教學方法) 三個問題,其中又以“為何而教”最為重要。
在教育過程中,許多父母不是從未思考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想錯了教育的目的,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乃至無視孩子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健全人格的養成,這種片面的價值取向容易成為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隱患,限制孩子更大潛能的發揮。這樣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既不易學業有成,又不易懂得回報與感恩。如果你的孩子勤奮善良、堅強勇敢、熱愛生活、有遠大理想,即使沒有獲得一個好的分數,升入一個好的學校,未來的人生也可以是一路坦途。
教育是什麼?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細而論之,就是培養孩子為人處事時能秉承正確的價值觀,與人交往時能真誠善良、正直守信,做事時能有責任、敢擔當,對待自己的學業和工作專注認真、一絲不苟,面對人生磨煉能夠堅忍執著、勇敢面對。這些好習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小培養;“培養”二字不容易,需要父母的長期奮戰才行。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不僅聽父母說什麼,更會留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善於用說理的方法,也要以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榜樣。也就是既重視言教,又注意身教,把二者統一起來,讓好的觀念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慢慢生長。
由於我長期在大學服務,同時舉辦過三十年的營地活動,營地活動的服務物件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也有父母一起參加的活動,因此接觸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遇見過各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很理解父母面對各種教育問題而茫然無措的難處。本書所講的各種觀念淺顯易懂,許多人或許早就知道,但都只是片段而已,未能有系統化的整合及運用。我常常以播種者自居,將正確的教育觀念種子系統化,撒向所有父母的心田,希望對天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所幫助,讓孩子們在父母的用心教育下,皆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相信上蒼垂愛用心的孩子,更獎賞智慧的父母。

什麼是教育的目的
在美國著名的《布朗法案》中,大法官沃倫說過:“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更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為社會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這句話意在指出,教育的目標和價值的體現是助力孩子找到屬於自己未來的幸福。在家庭教育層面,孩子如何能夠幸福是家長們畢生的牽掛。孩子在真正獨立之前,在明晰什麼是幸福之前,家長往往就是引導他們的那束光,即通過教而育之,讓孩子心裡最好的自己呈現出來。
結合2013年以來親自接觸到的案例,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幾乎很少有家長認真思考過,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用的教育觀念均來自原生家庭、自我學習及對教育的想像,從來沒有想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不斷學習就是教育,學習內容包括各種課程,例如舞蹈、音樂、美術、書法、讀經、記憶力、體育、語言、算術等。正如梁啟超先生的教育觀“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憂、不懼”。有的家長並沒有認識到“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一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看待,無視孩子的個性、思想和情感需求。殊不知,尊重孩子的差異與特質,才是孩子幸福的根基。有的家長沒有明晰自己的角色是孩子尋找幸福路上的幫助者和引導者,越俎代庖地代替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情,或者總喜歡指導、教導、干預、打斷、制止、批評、訓斥孩子。尊重孩子不等於放任孩子,也不能像有的家長那樣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對於孩子的不良習慣和不良思想,我們必須循循善誘地幫助孩子矯正。只有真正理解“教育”“助力”“孩子自己的”這些詞彙,家長們的教育價值才會有所體現,助力孩子們找到他們的幸福的教育目標才有可能真正地實現。
我曾經詢問過一位家長:“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這位家長回答: “我期待孩子彰顯我們家族。”這位家長的想法好像孩子是帶著某種任務來的,一些父母不管孩子本來的特質,總是期待孩子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不要忘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別讓孩子成為父母實現自己夢想的替代人。


父母就像雕刻師
教育金字塔第一層,我們談的是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孩子獲得幸福。在學習做一個對孩子教育本質有完整理解的合格父母之前,我們需要先進入教育金字塔的第二層,來探討孩子教育的兩種優先思維。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說話、坐姿、行為,或是做事的一些原則、準則,甚至連走路的樣子都很像。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範本,這正可以提醒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謹言慎行,身教大於言教。但如果父母是範本的話,孩子應該是完全一樣的翻版,然而孩子不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樣,任何人都不可能與別的個體完全相同。所以我覺得,孩子是一塊還沒經過精雕細琢的璞玉,教育孩子的過程就如同雕刻的過程一般,父母應該更像是對孩子整體表現(能力、心靈、氣質和行為)進行塑造的雕刻師。
臺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雕刻師給了我很大啟示,他對雕刻表達了自己的感悟:“每一件作品在開始雕刻之前,都不是先想要雕什麼東西,而是先跟這一塊木頭進行對話。觀察這塊木頭,瞭解這塊木頭,認識它的形狀, 理解它的本質是什麼之後,再去思考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呈現出這塊木頭獨有的特質。它的紋路、蛀洞、顏色,都可以成為該藝術品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所以說,有時候我們用不同角度來看,這塊有蛀洞的木頭可能不適合雕成我們期待的作品,但如果我們順著木頭的本質進行雕琢的話,它就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個蛀洞,或者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缺點, 反倒成為它的一個特色,也是一個優點。”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任何一個互動,就像雕刻師在木頭上劃下的每一刀、每一下。如果今天我們在跟孩子互動時用一種很激烈的方式,就如同一個雕刻師拿著一把雕刻刀,很用力但方法不當地雕刻木頭,其結果可想而知。這種“破壞式的批評”教育方式往往會徹底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像一道傷痕深深刻在孩子單純而稚嫩的心靈上。另外,在雕刻的不同階段,手法及工具都是不同的,某些階段必須要很細心、很用心地下每一刀,每一刀都不能出錯,只要其中一刀錯了,可能就前功盡棄。父母必須很用心地與孩子互動,有時候孩子回到家你正在忙,孩子很興奮地跟你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你淡淡地回答說:“我知道了。”這個時候,孩子所感受到的是被忽視、是被冷淡,這就是我們慣常與孩子互動的現象。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恰當呢?當孩子在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應該專注地去面對孩子。如果你忙得分不開身時怎麼辦?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呀, 我知道你想跟我說話,可是我正在忙,可以等一下嗎?如果事情緊急的話, 我現在馬上聽你說。”讓孩子先瞭解你接收到了他的資訊,然後你也很重視他的資訊,只是你現在很忙,如果很有必要的話,你可以立刻傾聽他想表達的事。
以下是我朋友美珍的真實故事,某天她的孩子琪琪放學回家,興高采烈地想分享當天在學校的事情,當時她正在廚房準備晚飯,並沒有真正在聽孩子說話,而是專注於手上的事情,簡單回應了幾句話,連看都沒看孩子一眼。琪琪當時突然說:“你一點兒都不重視我!”美珍聽到後,心想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便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把廚房燃氣關掉之後,就帶孩子到客廳,很慎重地問琪琪:“你為什麼覺得我不重視你?”琪琪答道:“因為你的眼睛沒有看著我。”這時美珍才恍然大悟,立刻看著琪琪很慎重地說:“你想跟我分享什麼事情?”
我想表達的是,有些孩子願意將感受說出來,有些孩子就不願意說,因此孩子積累了多少情緒,父母並不會知道。既然如此,父母就應該告訴自己,要重視孩子給我們的每一次回饋。甚至有時候當大人們在談話時,孩子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大人們常常會說“別吵”“安靜一點兒”,孩子就會感覺被忽略了。當父母與孩子正在談話,突然被另外一個人插進來說話,可能不自覺地就轉移與孩子的談話,這個時候孩子是很失落的,會覺得被干擾了。這就是父母每一次跟孩子互動的細節與過程,也就是父母每一刀雕刻在孩子這塊木頭上面的痕跡。經過了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的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每一刀的雕刻,就塑形了孩子後天個性的樣貌,因此我認為父母應該就是一個教育雕刻師。
父母作為雕刻師,在與孩子互動時要學會愛而不溺、嚴而不厲、嚴慈相濟,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多些耐心。所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觀察孩子的特點,不論你認為的優點或弱點都應該視為特點,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呈現它的特點,最好的雕刻師應該強化其優點、美化其弱點。孩子這件藝術品雖然源於父母,但其本質不見得與父母雷同,卻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啟蒙、關注、引導、點燃、照亮,是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的過程。


人人皆可贏在終點
近些年來,社會上日益掀起一股神童熱和少年天才熱,我們不否認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少年早慧的人,但這類人畢竟是少數。據某項研究表明,大概只有 1%~3%的孩子屬於智力超常兒童,這些天才的成功對於普通人而言往往是不可複製的。
可是,有些商業性操作把這些天才拿來和普通的孩子做比較,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成為被家長們廣泛認可的名言,也給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帶來很多誤導,許多家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一個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運動員,讓五歲的孩子天天做一萬個俯臥撐;有一個家長為了讓兒子快速出名,讓他上街裸奔;還有一個家長寫了一本暢銷書《400個耳光打出一個鋼琴才女》……當然大多數家長並未如此殘酷與盲目,但是對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仍然篤信不疑。
正如有位教育專家所言:“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早幾秒、晚幾秒都不是問題,孩子過早地透支了體力、健康、智慧等,造成的結果就是贏在起點、輸在終點。”贏在起點並不一定會贏在終點,我們來看幾個國內外知名的例子。
1998 年,13 歲的蘇菲婭憑著她的數學天賦被英國著名學府牛津大學錄取,轟動了整個英國。然而蘇菲婭入學3 年後就離校出走,聲稱她過去的生活是“地獄”,並指控父親在十來年的“天才教育”中對她實施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虐待。蘇菲婭不僅沒能完成她在牛津大學的學業,更令人做夢也沒想到的是這個牛津大學昔日著名的“女神童”後來竟淪為妓女。
另一位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神童”故事的魏永康,2 歲時就掌握了一千多個漢字,4 歲時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小學也唯讀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 年10 月,年僅8 歲的魏永康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996 年,13 歲的魏永康又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2000 年, 17 歲的魏永康湘潭大學畢業後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將來就會有出息。於是,她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攬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母親還親自給他餵飯。後來讀湘潭大學時,母親也一直跟在兒子身邊“陪讀”,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這種教育觀念帶來的結果是魏永康20 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勸告退學。
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盲目的教育過程中被逐漸毀掉了。其實,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最好的心態是順應其特質及其發展軌跡,啟發孩子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父母尤其不要盲目跟風,陷入應試教育和功利化教育的模式,將孩子的興趣愛好、文體特長等都與升學、考級掛鉤, 磨滅孩子對自己真正興趣的熱情。也希望家長們不要過度犧牲孩子的時間或透支孩子的智力、體能去趕赴各個早期智力開發、早培計畫等場所,結果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成、良好個性的發展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這樣的做法往往得不償失。我並不是反對家長重視兒童早期教育的理念,而是反對不顧孩子個體差異性和孩子認知發展規律等一系列“早教”“超教”行為。雖然那些看似“務虛”的學習,不像具體知識的學習,能見到立竿見影的結果,但我還是希望家長們把目光放遠一點兒、時間軸拉長一點兒,因為恰恰是這些看似“務虛”的學習,決定了孩子更長遠的表現。
我相信即使輸在起跑線,人人亦可贏得終點。人生不是衝刺賽,而是馬拉松。我國的教育理念從古到今都比較推崇神童教育,而我更傾向於讓家長注意,那些在某個領域有突出成就的“大家”,其實更多的是少年愚鈍、大器晚成的人。比如愛因斯坦上小學時成績很差,老師的評語是“生性孤僻,智力遲鈍”,他因此差一點兒退學。16歲時,他因成績差沒有被大學錄取。但是這個“差生”創立了相對論,並在42歲那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還有一個孩子,他上學前是一副好勇鬥狠的性格,上學期間曾因忘穿校服、考試作弊等原因激怒老師,學習成績也一般,只有歷史和體育成績比較優異。後來,他在六年級時被點醒,仿佛一夜長大,變成了規矩懂事的孩子,現在成了整個國家的驕傲,他就是俄羅斯總統普京。
愛因斯坦、普京等人的成長歷程,是人人皆可贏在終點的最好例證。其實每個孩子的一生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無論他們小時候看上去多麼頑劣、愚笨、幼稚,看起來他們只是在好奇、探索、塗鴉、幻想、遊戲、哼哼唱唱、蹦蹦跳跳,實則這是他們成為探索者、夢想者、哲學家、藝術家的必要條件,有的人稱之為“理性休眠期”。孩子們其實是在安靜而忙碌地做著構建新生命的重要工作,表面的幼稚下面隱藏著極富意義的生活,那是他們獨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所以,我請求家長們不要將成人認為有價值的成人世界的東西填塞給孩子,過分強調教育的“塑造”功能,揠苗助長地進行“神童教育”等活動。請讓孩子順應其身心發展的規律成長, 擁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心靈。
再者,人人皆可贏在終點的考慮也在於進入社會以後,真正對孩子未來產生影響的並不是他們上學期間的考試成績,而是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人生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在我看來,相比那些遲早會學、實用性甚至應試的知識,對藝術的學習、美感的培養、感受力的激發、基本價值觀的樹立、對生活和美的熱愛、對未知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這些需要從小就培養的東西,才是孩子一生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最後,“人人皆可贏在終點”,是相信孩子們終將呈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每個人從出生至成年,父母、家庭、學校等差異造成了成長環境的不同,個人的特長和興趣也有差異,所以每個人最初的起點本來就不一樣, 為何一定要用相同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一切呢?當今社會大都用相同的標準來評價孩子,從不考慮孩子間的差異性,就像在運動場上,要跳高、跳遠及三鐵選手,與100 米短跑選手比賽跑步一樣,無法展現每個孩子的專長。教育的原則不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而是教育孩子、相信孩子, 人人都有機會及能力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一旦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就是贏得了人生。因此我在教育金字塔的理念中提出“每個孩子都可以贏在自己人生的終點”作為教育孩子的原則,以此與各位家長共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