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通天之路:李白
滿額折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7933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通天之路,一場浪漫卻注定墜落的逐日之行
當代英語世界最負盛名的華裔小說家、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旅美華裔作家哈金,傾情深度力作
書寫古代最具傳奇色彩的詩人傳記──詩仙李白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哈金自己也是詩人。他曾經夢想從詩歌裡建構他的「自由生活」。世事多變,他竟然以英語小説創作在歐美掙得一席之地,但一種屬於「詩」的悸動恐怕從來縈繞他的心中。他曾經出版數本詩集,多年之後,終於直面李白,叩問作爲詩人在唐代──以及當代,或任何一個時代──的可能與不可能。

盛唐最傳奇、浪漫的詩人李白,其詩句在華文世界幾乎已成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由於詩人才氣超群,作品傳誦已久,關於李白的生平與逝去,總有許多穿鑿附會、媲美神話的浪漫傳說:據聞太白金星下凡的他,是中國第一位大量使用月亮意象的詩人;他飲酒作詩的信手拈來、自由奔放,為他贏得詩仙的美名;關於他的死,更是眾說紛紜……
旅美華裔作家哈金,綜覽漢學相關研究,用作家之筆融入情節鋪陳和生動對話,同時以學術研究之清晰論述加上嚴謹考究,完成了一部宛如小說般有趣易讀的非虛構傳記。從史料上記載李白各個時期經歷事件之轉折為軸,輔以李白流傳後世之詩作,在千年後,還原創作當下的時空背景,勾畫出一個完整鮮活的李白。
哈金以自身在英美詩歌方面的訓練解讀李白詩作,力求簡潔,但維持敘述的流暢性,進而將盛唐的李白和作品與現今世界連結,讓讀者感同身受,並得到理解上的欣賞和情感上的體認。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都在此書中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著有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另外有短篇小說集《好兵》(Ocean of Words: Army Stories)、《光天化日》(Under the Red Flag)、《新郎》(The Bridegroom)和《落地》(A Good Fall);長篇小說《池塘》(In the Pond)、《等待》(Waiting)、《瘋狂》(The Crazed)、《戰廢品》(War Trash)、《自由生活》(A Free Life)、《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背叛指南》(A Map of Betrayal)、《折騰到底》(A Boat Rocker);論文集《在他鄉寫作》(The Writer as Migrant)。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並入圍普立茲文學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華人作家,該書迄今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文學獎。

譯者簡介
湯秋妍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上海復旦大學文學碩士。現任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中文講師。已在不同華語期刊發表過數篇英語文學的翻譯作品。譯作包括哈金長篇小說《背叛指南》、《折騰到底》。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知名作家、學者一致推薦
專文推薦/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王聰威
李有成
高嘉謙
陳榮彬
單德興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國際媒體好評
對西元第八世紀影響鉅深的道家詩人的生平和詩歌做了詳盡的介紹,哈金優美的傳記將使更多讀者了解中國主要代表詩人的政治和美麗。
──《出版者周刊》

沿崎嶇路徑顛簸送貨的勞動者、久盼數年等未婚夫遠征歸途的少婦、駐紮在遙遠北方、等不到歸鄉的英勇士兵,李白的詩歌中捕捉到這種親切的渴望和痛苦,為他帶來了不朽的政治和宗教信仰。
──《紐約客》

本書是一位文學天才令人感同身受的動人寫照,他滄桑的經歷(充滿野心、脆弱、失落以及苦痛),就連莎翁的戲劇都要黯然失色。
──《華爾街日報》


推薦序
遠行者李白/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李白(701-762)的故事不好寫。這位盛唐詩人聲名太大,傳奇太多,千百年來有無數文人歌之頌之;他的詩作如此膾炙人口,〈靜夜思〉、〈蜀道難〉、〈將進酒〉、〈戰城南〉、〈下江陵〉……早已成爲民族記憶的一部分。與李白同代的杜甫稱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當哈金遇見李白,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哈金是當代英語世界最富盛名的華裔小説家,在華語世界中也享有相當知名度。他的作品狀寫上世紀中期以來華人在不同地區的遭遇,從《等待》到《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等都廣獲好評。創作多年後,哈金回返古典中國,重寫李白故事,自然引起讀者好奇。
《通天之路:李白》原為英語世界讀者而作,哈金下筆必須鋪陳基本歷史背景。或許正因爲有了語言文化的距離,哈金得以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位「詩仙」的生命軌跡:中亞背景的傳説,移民入蜀的家世;少年求道任俠,遨遊四方,干謁行卷;入贅的婚姻,三教九流的交誼,大起大落的宮廷傳奇;山東領受道籙,遼東投筆參軍;然後是天寶之亂,永王政變,入獄貶黜。暮年李白一籌莫展,公元762年在當塗貧病以終。
李白似乎傾全力活出起伏跌宕的一生。而在每個生命節點之間,是僕僕風塵的遊蕩。從四川到遼東,江陵到金陵,揚州到長安、洛陽。山東河南、荊楚江南,李白總是在路上,或即將遠行。用哈金的話說,「李白的家園實際上永遠是在途中,他生命的本質存在於他無盡的漫遊中,好像他在這個世界上注定只是一個過客。」
然而李白豈僅是個一心浪跡天涯的過客?這是哈金版李白傳所要叩問的主題。他以《通天之路》點出李白一生追逐的高緲與艱難。所謂的天,至少有兩重含義,一為他篤信的道教天庭,一為他嚮往的皇室天朝。前者代表脫俗的超越,後者代表世俗的極致。兩者難以相容,李白卻希望兼得。爲了功名,李白屢屢夤緣攀附,但他又希冀一朝功成身退,得以逍遙方外。結果卻是「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與其說李白過於浪漫虛榮,不如說他以畢生精力演繹平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與虛妄。哈金點出李白的悲喜劇原是性情使然,也有制度、時機因素。他出身寒微,本就難以融入高門巨族體制。他曾師從唐代最後的縱橫家趙蕤,一心效法戰國魯仲連,憑藉唇舌與文章弭亂止戰。但他錯過了那樣的時代。他企求以詩文為晉身之階,又所識非人。而他恃才傲物、恣意放達的個性可能是仕途顛簸的主因。公元742年李白文名已滿天下,經賀知章引薦入宮,儼然一步登天。但未及兩年就失去君心,黯然而退。傳說他大醉為楊貴妃賦詩、命高力士脫靴之舉只不過是戲劇化的線索之一。
哈金更從李白看到了一種時代精神的投射。大唐盛世無比繁華,彷彿承諾無限可能。熱中之餘,李白已然意識到生命有限,因此一而再,再而三放手一搏,將追求推向極致。不論修道煉丹或功名富貴,他要飛得越高,走得越遠,也注定承擔更多凶險。李白的「通天之路」猶如中國的伊卡魯斯(Icarus),揮翅飛向天際,如此貼近太陽,以致蠟製的翅膀融化,殞落大洋。
然而李白畢竟不是平凡人,他是詩人。他尚武、嗜酒、放浪、追求「富貴與神仙」,但不論喧囂與寂寞,醉中或夢醒,他的神思湧現,妙句源源而出,得來全不費功夫。「窗前明月光」,「雲想衣裳花想容」,「故人西辭黃鶴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花間一壺酒」……,「詩仙」名號,良有以也。而這必定是《通天之路》的又一層含義:李白自抒天機,才能成就千古絕唱。
哈金所要描寫的李白與詩歌,卻不是紙上文章而已。詩言志,歌詠言,詩是華族文明的底蘊,抒情表意以外,早已滲入生活的肌理。尤其盛唐,詩是士人相互交流的暗碼,也是才華性情的表徵;是興觀群怨的知識,也是干謁晉陞的管道──或天梯。李白憑詩才出眾而得周遊天下,也因詩酒酬酢廣交四方同道。公元第8世紀前半葉是怎樣的風流盛世?大唐水道四通八達,陸路暢行無阻,物產豐富,華夷薈萃。李白這樣的詩人墨客絡繹於途,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際遇。賀知章、高適、崔宗之、王昌齡、孟浩然、崔顥、王維、杜甫……都是同代人。他們之間有成爲知己者(如李白與孟浩然、杜甫),有不相往來者(如李白與王維),但他們的詩歌在傳鈔吟唱中形成了綿密的文字網絡。那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一個壯麗的抒情時代。


他有好多名字。在西方,他是Li Po,他大多數翻譯成英文的詩歌都署這個名字,有時也拼寫成Li Bo。在中國,李白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一生中(七○○─七六二)還有其他幾個名號─李太白、青蓮居士、李十二。李十二是家庭暱稱,因為李白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二,他的親朋好友和同代詩人偶爾會這麼稱呼他─有人甚至為他寫詩就題名為「寄李十二」。李白在世時,詩名就已遠揚,欣賞他的人稱他為「謫仙」。他去世後的一千兩百多年中,人們也尊他為「詩仙」。因他愛酒、常醉酒,又有「酒仙」之稱。至今仍常聽說李白的現代粉絲們沿著詩人昔日浪跡的路線也遊歷數百公里,像是一種對藝術家的朝聖之旅。當代不少酒類飲品以李白的名字命名,甚至很多其他產品也打著詩人的名號,旅館客棧、餐廳食府、寺廟,甚至工廠企業的招牌上,都赫然出現「李白」這兩個字。
在英文中,除了Li Po外,他還有過另外兩個名字,Li T’ai Po和Rihaku。前者是他父母給他起的名字李太白的音譯。後者是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在《華夏集》(Cathay,他的中國古詩翻譯集)中對李白的稱呼。這是因為美國學者厄尼斯特.芬納羅薩(Ernest Fenollosa)在日本學習時,筆記中有從日文翻譯成英文的中國古詩,龐德從這些筆記中整理出《華夏集》。龐德對李白〈長干行〉的較為自由的翻譯,被收入很多教科書和詩文選集中,成為現代英文詩歌的傑作。若非他最知名的一首作品,也絕對是龐德的代表作之一。接下來,為了保持本書的一致性,我們將一直使用「Li Bai(李白)」這個名字。
關於李白的死有幾種說法。在他去世後的數百年中,有人認為他已成仙,根本沒死,不時有人聲稱自己遇見過他。學界對李白去世的日期和原因確實也沒有定論。西元七六四年一月,剛即位的唐代宗以左拾遺一職宣李白入朝。左拾遺是一種朝廷諫官,雖無實權,但負責指出皇帝的疏漏,這對當時任何一位正直有擔當的文人來說,這一任命都體現了皇帝對他極大的欣賞和信任,應該感到聖恩浩蕩─對李白來說,也是部分恢復了他在朝廷上曾經有過的光榮尊貴。那時李白應該住在安徽當塗,但聖旨到達時,當地官員卻四處尋之不見。過幾日才弄清李白已經去世一年多了,至於去世具體日期和死亡原因,似乎無人知曉。因此,儘管李白生前頗具盛名,離世時卻悄無聲息。我們只能說李白於西元七六二年左右去世。
然而,對李白的崇拜者們來說,如此無名的死亡讓他們無法接受。他們猜測原因、編造故事,要麼符合李白一貫的浪漫詩人形象,要麼聽起來像他動盪人生的合理結局。一說,他死於醉酒。他的確終身嗜酒;又有人說,他得了慢性膿胸症,最後胸肺化膿穿孔而死。皮日休(八三八─八八三)在其〈七愛詩〉中首次提到李白的肺部疾病:「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在李白暮年,貧窮與酗酒確可使他肺部病情惡化。這些說法雖無實據,倒還可信。第三個版本就離奇了:在這個故事中,李白泛舟河上,喝得酩酊大醉,開始追逐水面上的月亮。為了捉住那不斷晃蕩的圓形倒影,竟一頭栽進水裡淹死了。
這一場景有些許自殺的意味,故事也過於浪漫淒美,令人難以相信。但大眾喜歡這個版本─因為李白確實熱愛月亮,就像他詩歌中一再表現出的那樣。李白從小對月亮就很嚮往。他在〈古朗月行〉中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大量使用月亮意象的第一人,他不斷讚美月亮的高潔、純粹與永恆。他想像月亮是一塊神仙居住的祥瑞淨土,到處是神獸仙草和仙人們的私人寵物。中國古代信仰不太分離神性與人性,人們想像中的天堂似乎只是人間的升級版:風景、建築、人物都類似,只是更神奇。任何人只要修煉得當,並假以時日與誠心,最後都可能得道成仙─中國很多廟宇裡至今都供奉著這些地方神祇。他們本屬人間,後來成為不朽,升到了天上,擁有神奇的法力,有點像西方的超人。
李白詩歌中的月亮也與家和故土有關:無論一個人身處何處,月亮都如同燈塔般亙久不變、一視同仁地照耀眾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因此,他撲向水中之月,也符合他畢生的願望,似乎成全了他得道成仙的夢想。李白的某些同代人認為他前世是一顆星,則回歸水中月,李白也如同回到了他原本所屬的仙界。十一世紀《新唐書》中那篇簡短的〈李白傳〉中寫道:「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長庚星也叫太白,所以李白的字是太白。

目次

推薦序 遠行者李白──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序──哈金

一、出身
二、離家
三、還鄉
四、離蜀
五、放浪
六、婚姻
七、婚姻生活
八、在京城
九、離京
十、在北方
十一、在南方
十二、移家東魯
十三、女人們
十四、再次入京
十五、參政
十六、兩位巨星的相遇
十七、過渡期
十八、再次出發
十九、第二次婚姻
二十、在東北邊境
二十一、南遷
二十二、不速之客
二十三、戰火離亂
二十四、入獄
二十五、幻滅及結局
二十六、之後

哈金創作年表

書摘/試閱

一、出身
我們談到李白時,應該記住有三個李白: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以及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理想中,我們的目標應該是盡可能多地呈現真實的李白,同時試圖理解詩人自我創造的動機與結果。但我們也必須瞭解,由於李白一生史料稀缺,這一野心勢必受到局限。
近幾十年來,好幾份李白年表相繼問世。它們的內容和方法都非常類似,列出詩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但這些年表的主要依據仍是詩人自己著作中提供的資訊,而這些本應是詩人自我創造之形象的來源。李白中文傳記的每位作者都根據這些骨架填充血肉,試圖重述李白的一生。這些傳記本身也相互引用。其中三本最突出、最有用的也成為我的主要資料來源:周勳初的《李白評傳》、李長之的《李白傳》,以及安旗的《李白傳》。在英國,亞瑟‧威利(Arthur Waley)七十年前出版了《李白的詩歌與事業》(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儘管書中的資訊現在看來不夠完整而且有些過時,但這本專著仍顯示出扎實的學問以及合理的判斷,所以我也使用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此外,近幾十年來,馬鞍山市的李白研究所定期發表學術論文,有一些也幫助我構建我的敘事。和那些年表相似,這些學者們所使用的資訊大部分也來自李白自己的詩文創作──數百年來,大家根據李白的作品整合出很多關於李白生平的故事或情節。不過,根據李白族叔李陽冰說,他的詩「十喪其九」。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李白作品都來自他的追隨者魏顥和李陽冰編寫的兩本文集,約一千首詩文,這些應該只是他作品的一小部分。
李白自己的文字是我們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但他的一些朋友在其詩文中也描寫過李白的樣貌與個性。在李白同代人眼中,他形象不俗、個性豪邁。魏顥曾描寫過李白眼睛炯炯有神、嘴型有力:「眸子迥然,哆如猛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青綺冠帔」指黑色的絲繡方帽,是當時道士的典型裝扮。這篇文章之後的幾個世紀,大家描寫的李白肖像都跟魏顥這段話類似。高適詩中也曾寫過李白:「李侯懷英雄,骯髒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亦讓人聯想到一位正直坦蕩、打扮入時的豪客。李白經常形容自己是「逍遙」人,雖然又與他一直期待自己成為的朝廷重臣的形象不相符合。他那些豪飲狂醉的傳奇故事也揭示了他天真任性的一面。杜甫曾寫他「天子呼來不上船」,感歎他愛酒之甚。在另一首詩中,杜甫寫李白「自是君身有仙骨」,跟高適形容李白的「骯髒」也相稱。
現在我們還有一件非常珍稀的文物,使我們對李白的個性和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李白有一小段書法尚現存於世,上面有二十五個漢字。這是目前所知李白留存在世的唯一墨寶,毛澤東特別喜愛,私藏把玩多年才於一九五八年將其送還給故宮博物院。在中國傳統上,書法是展現一個人修養與才情的窗口。從字跡可以猜測書寫之人的個性,甚至體質。李白這段卷軸上寫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應是某時應景之作,前後文也不詳,但作品中李白的字遒勁有力、壯逸優美,僅從書法本身的獨特美感上說,也能感覺得出書寫之人必定體格強健、性格灑脫自信,擁有不凡的氣質。
現在我們所掌握的關於李白童年和家庭背景的資訊太少,儘管歷代的李白研究者們都在努力還原他的生活。李白自己作品中幾乎從未提起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尤其令人震驚的是,他一個字都沒寫過自己的母親。據說,她母親不是漢人,是少數民族,甚至可能是土耳其人。當時唐朝沒有明確的邊界,西部的廣袤疆土上生活著蒙古人、波斯人、突厥人和維吾爾人。這些西方王國自己的疆域也不斷在變化,其中一些國家部族長年征戰,各個王朝此起彼伏。不同種族的人長久混居在一起,彼此通婚的情況不可避免。李家在西域這種環境中居住多年,後來才遷回四川。有研究者認為李白只有一半漢人血統,長相也像外國人──這一點還沒定論,但我們知道他同時代的人應該看得出他有部分胡夷血統。不過那時的唐朝相對寬容──甚至比如今的中國還要開放──社會和朝廷不排斥外國人前來發展,甚至軍隊中都有高級將領出身異邦。
李白雖從不談論母親,但我們仍可猜測她應該非常健康耐勞、充滿活力。她為李家生育了好幾個孩子。李白是排行靠後的小兒子,尚且精力充沛、到處撒野,可以想像她那些年長的兒子們有多強壯。我們知道李白有一個胞妹,名喚圓月,也許是和家人一起遷回四川的,也可能後來出生在內地,她嫁給了一個當地人。在四川江油,她的墓地坐落在綠色的灌木叢中,至今保存完好。李白也有一個弟弟,或許出生在四川。在返回內陸之前,李家曾住在碎葉城(現今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的托克馬克(Tokmok))。這個地區在唐朝屬於隴右道的安西大都護府管轄。李白父親生意做得成功,主要經營穀物、麵料、葡萄酒、乾貨、生活器具及紙張。紙張在唐朝已廣為應用,根據原料還細分為諸多種類,比如麻、稻草或樹皮做的紙張。竹子造的紙光滑結實,最受歡迎。通過絲綢之路,也就是那條著名的始於漢代(西元前二〇六年─西元二二〇年)的連接中國、印度、中亞、阿拉伯、非洲以及歐洲的貿易路線,紙張傳到了阿拉伯,然後是歐洲。李白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名商人,他的駱駝商隊滿載著中國製造的貨品運往西方,也把來自西域的貨物長途漫漫地運到中原內陸──有毛皮、草藥和乾果。父親去內陸做生意時常常帶著幾個大兒子,教他們學習業務。李家沿長江擁有好幾處商貿站,後來他們的生意不斷擴張。有證據顯示他家積累了相當大的財富。
李白父親名叫李客,這個名字聽來比較不同尋常、有外國人之感。當時大家不會叫這樣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異鄉人」或「外來客」。我們甚至不確定他家的「李」姓是不是真的。有人認為,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李白父親回中原後給自己起的。給自己改姓在唐朝很普遍──人們希望借此來攀附名門,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算一種社會生存的手段。李白一生都聲稱自己是皇帝的親戚,因為皇帝也姓李。李唐皇帝也修改了皇家歷史,好聽起來更像正宗的漢人。其實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是河北南部韃靼的一支。但後來皇帝和宮廷史官一致說唐皇室最初來自甘肅和山西之間的關隴──因為河北李家是少數族群,而關隴李家是高門望族,社會地位尊貴顯赫,是來自中原的正宗漢人。這可能部分解釋了皇室為什麼不否認李白與他們同宗──他們的家譜都有自我編造的嫌疑。
李客為人機敏且深謀遠慮。李白在自己一首詩的序中提到過父親,說他很有學問(基本上是自學的),熟悉典籍,並教授孩子們學習。李客說自家族譜在搬回內陸的旅途中遺失了,但他們確實是偉大的李廣將軍(西元前一八四─一一九年)的後裔。李廣是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唐朝前八百多年,他駐紮在中國西部邊疆,抵禦外敵入侵──主要是來自中亞的匈奴人。世間流傳著許多讚美李廣英勇事蹟的詩歌和故事。有一首詩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是西域到中國內陸的必經要道,「飛將軍」是匈奴人給李廣起的綽號,因為他的部隊總是神出鬼沒、行動如飛。司馬遷記載過一個故事,說李廣有一次和部下看見草叢中有一隻虎。李廣向老虎射了一箭。後來待大家去查看時,發現那不是虎而是一塊棕色的岩石──一支箭插在上面;然而大家怎麼使勁都拔不出來,將軍的力量大到已將整個箭頭都射入了石中。李廣一生捷報頻傳,對漢朝廷非常忠誠,但中央政府從未公平地嘉獎過他,也不允許他返回內地。最後年過六旬的李廣因不堪來自各方的折辱,在前線自刎而亡。
李客說自己是李廣將軍第十六代血親之一,別人也不能完全否定,因為李將軍在西部的確留下了一支血脈。李客這麼一說還有更多好處,唐皇室修訂的族譜表明李唐祖先與李廣將軍也是同宗,都來自中原的關隴。所以李客聲稱,他家與唐朝皇帝有某種親戚關係。按照這個排行,李客甚至來自於這個家族中較為年長的一支,比皇室輩分還高。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白曾暗示,依據家譜,玄宗皇帝其實是他的侄孫。
這樣篡改家譜的行為給後代的研究帶來困難。為了和皇帝沾親帶故,「李」姓在唐朝確實極其普遍,大家都希望自己出身尊貴(當今世上約有一億人姓李)。每當李白旅行時,他總能遇到姓李的人。出於習慣和禮貌,他會認可自己與他們的親戚關係,特別是一些有權有勢的官員,李白會稱他們「從兄」、「從侄」或「從叔」,甚至獻詩給其中一些人。結果,李白的「親戚」遍布各地,卻真假難辨。
李白四歲時,父親帶領全家人徹底告別碎葉,遷往內陸。他們跨越天山山脈,又穿過沙漠戈壁,半年後才到達四川。李白一定記得那場旅途的艱辛,因為他在詩歌中經常展現出一種李白作品獨有的廣袤荒野形象。〈關山月〉是李白最著名的邊塞詩之一,開篇就描寫了這麼一幅雄渾的景象: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關山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