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方以智論心之研究
滿額折

方以智論心之研究

定  價:NT$ 230 元
優惠價:9521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清初集儒釋道三教之大成,且有開創性之思想家,其對「心」之概念的闡釋,具有多層次的涵義,值得研究。本書分別從心與氣、心與物、心與性,及以心會通三教等四個面向,探討其獨到的見解。經由比較分析,可以了解方以智之論心,已不屬傳統儒學或宋明理學既有的範圍,而是其特有之思想立場下的展現。
山洞外有一隻暴牙的野狼。
山洞裡有一雙圓滾滾的無辜大眼睛……
什麼?你說這不過是老掉牙的童話故事?
No No No──故事的發展絕對超乎你的預料,
但我們仍可以給你賣一個老掉牙的關子:
揪~竟,野狼能不能享用到牠夢寐以求的一餐呢?
讓我們一起翻開書來看看吧!

作者簡介

鄧克銘 臺灣臺中人,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哲學,1993年),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著有《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晚明四書說解研究》、《心性與言詮:禪宗思想研究論集》、《明末清初《莊子》註解研究:以憨山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例》等書。
1988年生於英格蘭南部某濱海小鎮。
他曾就讀普利茅斯大學插畫系,現居布里斯托,平日製造混亂,再化之為插畫作品、高質感紙製品和書籍。

目次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主題說明 1
第二章 方以智論心與氣 11
 一、前言 11
 二、氣與心之名稱及功能的關係 15
 三、「公心」與「獨心」之觀念,及其與氣的關係 20
 四、關於「所以為氣,呼之曰心」的解釋 28
(一)「所以」之名稱與內涵 28
(二)「所以為氣」之不同說明 35
 五、結論:檢討與評價 39
第三章 方以智論心與物的關係 47
 一、前言 47
 二、「捨心無物,捨物無心」之心與物的關係 50
 三、格物之則與天之則、心之則的連帶關係 58
 四、「心物不二」與「無物、無心」 71
 五、結論 80
第四章 方以智論心與性 85
 一、前言 85
 二、心與性之涵義及其關係 89
 三、公心與獨心、公性與獨性之意義 97
 四、盡心與知性、知天 105
(一)心、性、天之連帶關係 106
(二)關於「盡心」之新解釋 113
 五、結論 117
第五章 方以智論心──從會通儒釋道來考察 121
 一、前言 121
 二、心之觀念的闡釋 125
 三、公心之觀念與三教會通 132
(一)公心之先天、所以與本體義 132
(二)「公心寓於獨心」之思維模式 136
 四、無心、直心、真的觀念與三教會通 139
 五、結論:檢討與評價 147
第六章 結論 153
引用書目 161
後 記 173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主題說明

方以智(1611-1671)在文學、語言學、文字學、自然科學和哲學思想方面均有傑出的成就,但在清代僅注重其《通雅》與《物理小識》二書之考據價值。民國以後,隨著方氏著作之陸續出版,其學問始被重新研究。方以智在明末清初的動盪環境中,以其淵博之學識和深刻的思維,寫下許多極具價值的著作,充分表現該時代之文化理念,足供今人參考學習。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曾於2007年9月13日,舉行「方以智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邀集思想史、佛教史、科學史、文學史各方面的專家,分別探討方以智的著作內容,以呈顯當時特殊的精神圖像,並期由此激發今日研究思想、文學、宗教等跨領域的知識結合。
清華大學於2011年11月30日,舉辦方以智四百週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方以智與其相關研究」,繼續以方以智為中心,探討其生平、語言學、醫學、思想觀念等主題。
邢益海《冬煉三時傳舊火──港臺學人論方以智》一書附有「港臺及海外學人方以智研究論著目錄」大陸地區不計在內,專書(含章節)共10種(1972-2004年),期刊(含會議)論文56篇(1968-2010年),學位論文20種(1973-2009年),其中臺灣碩士論文12種,博士論文5種。研究內容遍及方以智之語言學、文學、畫論、易學、禪學、自然科學、三教合一、《東西均》、《藥地炮莊》等領域。研究數量不算太少,但比起明末清初同時期王船山、黃宗羲等諸大家之研究,則顯得較少。究其故,可能與方以智之著作難讀,其思想內容精深較難理解有一些關係。
大陸地區之研究方向與研究成果,可從相關著作之附錄中得知大致情況,例如彭戰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會通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附錄一〈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發掘〉,包括(一)侯外廬對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發掘、(二)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研究狀況、(三)80年代中期以來研究狀況的縱深發展、(四)港臺及海外研究狀況。
劉元青《方以智心性論研究》,此書原為湖北武漢大學博士論文《方以智心性論思想研究》,2009年。該書附錄〈方以智生平及哲學思想研究綜述〉,包括(一)關於方以智生平的研究、(二)方以智著作的流傳及整理、(三)關於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研究、(四)對方以智學術研究及其思想歸宗的認定。
邢益海《方以智莊學研究》,此書原為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方以智的莊學研究──《藥地炮莊》初探》,2010年。該書附錄二〈方以智研究進路及文獻處理現狀〉,包括(一)方以智研究的分類與分期、(二)西學與科學的進路(研究文本為《通雅》和《物理小識》)、(三)哲學的進路(《東西均》及九十年代以前的初步研究)、(四)遺民志節與遺民社會進路〈重視詩文與史志資料〉、(五)教科書或通史進路──思想史斷代研究、(六)生平與思想傳記的綜合類進路、(七)分文本及專題研究進路。
以上三種附錄之介紹及評述,互有詳略,作者的立場也不盡相同。但由此大體可知半世紀以來,關於方以智的研究史。值得注意的是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第4卷(下),第26章〈方以智戰鬥的社會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及《方以智全書》前言〈方以智的生平與學術貢獻〉,為方以智的思想定位為氣一元論、唯物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其後如冒懷辛、金隆德合著〈方以智‧密之學案〉,羅熾《方以智評傳》,張岱年、陳來合著〈方以智的本體論與方法論〉等,基本上都採同樣說法。對方以智有關唯心的論述,認為係受明代心學或佛教的影響,屬客觀唯心論的表現,乃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因之,對方以智思想中之心的概念,並未特別去研究。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此書係早期對方以智之哲學思想做完整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其中對公心、獨心、公性、獨性,以及心之認識功能,已有較正面的探討。另外較近之著作,如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第9章第3節〈方以智的心為萬物之所以〉,雖非研究方以智之專著,但對方以智之心的概念部分,已能從不同之使用方式來說明其內涵。張學智《明代哲學史》,第30章〈方以智的哲學思想〉中,也能比較深入探討方以智之心的概念。如謂:(一)心代表事物生生不已的勢能、(二)心是精神實質與外在的迹相對、(三)心是一種識度,一種見解。 其觀點顯與早期研究者有所不同。前述劉元青《方以智心性論研究》一書,依吳根友所寫序文,指本書係研究方以智心性論的第一本著作,為研究方以智打開了一個新面向。 概言之,關於方以智對心的看法,如與其他思維方式如質測與通幾、公因與反因,交輪幾、均的觀念等來比較,顯然未受到特別重視。例如陳來近著〈方以智的哲學智慧〉一文,即未提及方以智的心論。 就上述研究史以觀,也較少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隨著研究層面的擴大,關於方以智之心性論,將是不可避免的課題。事實上,現存方以智文獻中確實載有不少相關資料,但似因受到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上述更引人注意之特殊思維方式的影響,故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此外,關於方以智文獻整理部分,近年來已有顯著的成果,例如《易餘》,以前只有網路摘要,現有張昭煒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與張昭煒整理《易餘(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冬灰錄》以前僅有抄本,現有邢益海校注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藥地炮莊》有張永義、邢益海校點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修訂版),及蔡振豐、魏千鈞、李忠達校注本(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青原志略》也有張永義校注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以上出版的校注本,提供研究上極大的助益。迄今方以智的主要文獻雖已整理出版,但因其著作相當難讀,不免構成學習及理解上的障礙,在一些專門領域,例如莊學、佛學、禪學及心性論部分,都尚有發展的空間。
本書以方以智思想中之心的概念為研究對象,將焦點集中在與心相關的問題,包括心與氣、心與物的關係、心與性,作為會通儒釋道三教之心等四個主題。分別說明方以智如何依其哲學立場而有自己獨到的闡釋,以及明末清初思想變動時期,在總括與反省宋明理學上,有何貢獻。期能由此對方以智的心論有較完整且深入的了解,而有助於方以智之全體思想的把握。
以下分別說明各章研究主題及內容:
第二章〈方以智論心與氣〉
心與氣的觀念及其相互關係,自先秦以來即受重視,在宋明理學中更備受討論。方以智之論心與氣,基本上屬於宋明理學的延續發展,但不受限於既有的思想架構,而有其獨特的見解,值得研究。
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說明:(一)氣與心之名稱及功能的關係。(二)作為普遍精神意識之「公心」與各別之「獨心」的觀念,及其與氣的關係。(三)關於「所以為氣,呼之曰心」的解釋,包括「所以」之名稱與內涵,以及方以智有關「所以為氣(氣之所以然)」之不同的表達方式。最後試作一檢討與評價,以顯示方以智之觀點的特色。
經由本文之分析,期能對方以智思想中之心與氣的觀念及其相互關係有比較完整的了解,並對今人有關方以智為唯物論或客觀唯心論的看法,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第三章〈方以智論心與物的關係〉
心與物是中國哲學中重要的觀念,在宋明儒學更是理學和心學爭議的主題。方以智之著作中常見對於心與物之關係的論述,一方面強調探究內在身心與外在萬物的重要性,一方面顯示其追求內心與外物合一之絕對理境的終極關懷。
本文綜合整理有關文獻,從三個層面探討方以智對心與物之關係的表達方式及其特色。(一)關於「捨心無物,捨物無心」,從心之認知作用,說明心與物的相互依存關係。(二)說明一切事物之法則即天道與心體之法則,三者有連帶關係。探究事物之客觀的法則時,可消除主觀之偏執。(三)說明徹底了解事物之法則時,可以超越主體與客體的對立分別,達到心物不二、無物、無心的圓融無礙境地。
方以智強調探究事物之理的必要性,同時認為心與物能交互融攝,追求知識本身,即是自我精神的提昇。其看法在宋明儒學發展史上,乃至今日吾人面對各種知識學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章〈方以智論心與性〉
心與性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有非常久遠的傳統,在宋明理學更是備受討論的概念。方以智於41歲出家為僧後,對心性問題有深刻的體會,並在綜合諸家看法上,提出自己的 見解。
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方以智論心與性的關係:(一)說明方以智對心與性之涵義及其關係,有何特殊的見解,以及其與朱子、王陽明之異同。(二)就方以智創用之公心與獨心、公性與獨性的觀念,說明其意義,並與宋明理學既有之說法做比較。(三)探討方以智對孟子之盡心、知性、知天三者的連帶關係,有何特別的看法,及其對盡心之新的解釋。經由以上分析,可以了解方以智對心與性的闡釋,不再侷限於理學或心學的系統,並且依其哲學立場而有自己的發揮。在明末清初反省宋明理學之際,應有其重要的貢獻。
第五章〈方以智論心──從會通儒釋道來考察〉
晚明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潮中,如何有效建構三教共同的理論基礎,求同存異以達到合一的目的,是一令人尋思的問題。其中,心的觀念為三教所共同重視,也與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密切的關係,故成為三教合一的重要媒介。
方以智著作中對心之看法,非常複雜多樣,其中有以心來會通三教的情形,值得研究。本文分為三個方面來說明:(一)心之觀念的闡釋,包括意與識、真心與妄心之關係,由此考察方以智會通儒釋的方式。(二)公心作為先天存在與萬物之根源及本體,在統合三教時的重要意義,同時說明「公心寓於獨心」與儒釋會通的關係。(三)無心觀念的運用,包括儒釋道之無心的涵義,以及由無心引伸出來之直心、真的觀念,使三教有共同的實踐目的。最後做一總結,試論方以智從心之立場會通三教的特色,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19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