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簡體書)
滿額折

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價
:NT$ 336 元
優惠價
8729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熱銷書系列“知心書”第三輯,三聯生活書店原班人員引進推出同系列經典《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

知心書系列本身就是通識大眾心理書系,對於有自我意識、渴望突破心理困境的現代讀者,可謂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讀本,集實用性、專業性、趣味性於一體。

如果讓嫉妒一直不可言說,它就會永無消弭之日。它是不甘於臣服的悲情英雄,它是強烈的本能與愛帶來的憂慮,它是慾望中的慾望,能夠掀起地獄之火,也能使得人神成魔。

嫉妒作為一種隱秘而羞恥的情緒,點亮了女性乃至整個人類自我解放的火把,在這光亮之下,嫉妒在世界文學歷史長河中的身影終於得以正名。

茱莉婭•西薩(Giulia Sissa),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歷史學、人類學、古代哲學研究員,目前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曾出版《性別與性》《古代性文化》。她以學術、心理、哲學、歷史多重角度詮釋了嫉妒

嫉妒在西方的古典史詩中,本是一種驕傲的尊嚴,一種合理的憤怒。擁有它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存在真實欲望並勇於表達的英雄。第一個可謂嫉妒代言人的當屬古希臘神話中的美狄亞,她成為嫉妒的開篇,向人們展示著她失去自信的哀傷與歇斯底里的殘忍。
但後世的倫理標準轉變了,嫉妒成為欲望和歡愉的缺點,總是受到倫理學家的批判和指責,並被引申到受傷害者的身上。它是疑神疑鬼,它是多愁善感,它是競爭者之間狡猾的角力,也是掠奪者與受害者之間無恥的遮掩。
本書講述了關於欲望的秘密――嫉妒,是如何在世界文學歷史長河中,從被尊崇到被遮掩再到被正視的過程。這種隱秘而看似羞恥的情緒,實則點亮了女性乃至整個人類自我解放的進程。

作者簡介

茱莉婭•西薩(Giulia Sissa),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歷史學、人類學、古代哲學研究員。目前在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任教。已出版著作包括《性別與性》《古代性文化》,兩本書均獲得巨大的成功。

我非常生氣
愛情,時而讓人衝上幸福的雲霄,時而讓人跌落到痛苦的深淵。而使人從狂喜激盪到悲痛、從信任擺渡到焦慮、從從容掉到絕望谷底的,往往正是——嫉妒。
它是多疑而悲傷的幽靈,是殘酷而卑微的激情,是埋在心底的羞恥感的表露,是毫無價值卻無法避免的感受;它是飢餓、貪婪、害怕缺乏的動物所表現出來的擔憂;它是一種症狀,暴露低下的自我價值感,同時顯出對手的優越;它是焦慮,往往會加速嫉妒者所擔憂的不幸結局的到來;它是那麼卑下的激情,以至於人們總想隱藏它;它是驕傲的白痴,脆弱的愛情,毒蠍的心腸,荒謬的小資;它是教育帶來的偏見,被日復一日的習慣強化;它是病理性幻想症;它是出軌傾向的投射;它是從同性戀傾向轉化而來的偏執;它是無法勃起的男根,自戀的危機,自我憎恨,覬覦,不安全感與自卑。
指責如潮水湧動,蔑視如鞭笞襲來,嘲笑如水柱噴射。我們不會因嫉妒而自豪。“我們在承認自己有過嫉妒時會感到羞恥,”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在他著名的《道德箴言錄》裡說,“而我們又以有過這種羞
恥和有能力經歷這種羞恥為傲。”
他道出了一切,是那麼精準。
我們當中有誰能拍著胸脯發誓,一生當中絕對沒有體驗過這種羞愧呢?我自己第一個舉手承認自己嫉妒過,那讓人顫抖。當愛情變得撲朔迷離,共同生活的願景如沙被風吹散,嫉妒便吸附在內心深處,讓你極其無力。而承認它,就是在已經極其脆弱的情緒上,再加上羞辱的重量。就在承認的這一刻,交織著所有習慣、所有共同時刻的關係網,不管是已知的還是未察覺的,徹底地瓦解了。所有日常相互性的表現,此刻突然定格了。儘管我們都非常清楚,愛情稍縱即逝,難以長相廝守,但我們還是忍不住慌亂不堪。謊言動搖了信任。我們越震驚,就越痛苦。此後,不管是物質條件、社會境況或工作環境怎麼變化,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我們心知肚明。永遠不再一樣。一切化為烏有,而羞恥,還屹立在這廢墟之上。
我曾體驗過這種羞恥。在焦慮的最深處,我的感受是不公平。憑什麼被背叛的那個女受害者(眾多女受害者中的一個)要忍受這雙重的折磨?在尋求慰藉的路上,她會轉向哲學或心理治療,但作為承認自己嫉妒的人,總是不受待見。現有的對於嫉妒的言論,千篇一律。社會學、倫理哲學、政治理論和醫學理論的大佬們,一致邀請人們給嫉妒做出負面的評價。不可避免地,我們躲著它,以它為恥,竭力否認它。我嫉妒?絕不!
而我,曾試圖向這愚蠢的觀念挑戰。我不僅要光明正大地談論,絕不刻意弱化或美化我的嫉妒,還要按著它本來的樣子接受它——不加委婉地修飾,不自我壓抑,不媚俗地禁慾。我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這情緒。在我們的愛情經歷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使我們學會把明明是讓人受折磨的情緒,當作是一種恥辱呢?維護情慾尊嚴(dignité érotique),一直以來都是不合宜的嗎?如今,不再有決鬥,名譽殺人被取消,通奸不再天理難容,各種引誘可以堂而皇之登上檯面,慾望不再被壓抑,得以隨意四處流竄:所有這些都無與倫比,是社會文明前進的明證。可是,在這些灑脫而多重的歡愉中,唯獨容不下嫉妒的人,尤其容不下嫉妒的女人。過往對性的責難,如今轉移到了愛情上。……
嫉妒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激情。
走進嫉妒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過去人們不是這樣看待嫉妒的,只是現在變成了這樣而已。因此我斗膽接續孟德斯鳩本想完成的工作:寫一部關於嫉妒的歷史。由此,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形形色色的道德家認為嫉妒的特性就是羞恥,仔細想想,這樣的羞恥不過回應了眾多沉重的壓抑文化,還是一種被迫的回應。我們覺得羞恥,是因為人們讓我們覺得這樣是丟臉的。我們害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是因為人們總告誡我們要維持好的形象。我們擔心變得可笑,是因為人們嘲笑我們。我們掩飾自己,是因為我們無力承受尖酸刻薄的指指點點、居高臨下的建議和不懷好意的竊笑。羞愧是一種社會性的激情。
我們越來越明白所有情緒微妙的文化性,嫉妒也一樣,值得深思。而我,遠不是第一個對嫉妒感興趣的人。它囊括了非常豐富、久遠的哲學和文學含義。若我們逆著時間洪流回到路易十四時期,根據拉羅什富科給我們所提供的一整套卓越、簡練的詮釋,從當時的視角來看這個悸動,我們將會發現,它與其他情緒有著極大的區別。比起那些我們很願意自誇的精神狀態——例如勇氣、競爭等,嫉妒則非常不同,它是尷尬、困窘的源頭,因此,我們更願意把它隱藏起來。“我們承認自己有過嫉妒時感到羞恥。”他寫道。困難的是,承認它,還取決於社會知覺。拉羅什富科對此非常清楚:“人們對羞愧和嫉妒感到非常痛苦的原因是虛榮心忍受不了它們。”司湯達與他遙相呼應地補充道:“讓人看出心裡有一個極大的慾望沒有被滿足,不僅是允許別人看低你——這在法國,甚至對於社會最底層的人都是不可能的——還是任憑別人盡可能取笑你。”虛榮心是法國全國性的情緒。如此一來,自尊心就橫在了愛情前面。
而嫉妒與其他同樣不那麼體面的情緒,例如覬覦,都不相同,嫉妒使人變得碎嘴,尤其在自己的回憶和假設裡。“而我們又以有過這種羞恥和有能力經歷這種羞恥而感到驕傲。”嫉妒作為現在時是不被允許的,可在過去時和條件式下居然是被稱讚的,甚至是光榮的。它既是令人羞恥的,又令人心生敬意;既是卑賤的,又可以充滿英雄主義色彩;既是失敗的恥辱,又可理解為爆發的榮譽感。嫉妒的人們,對於嫉妒的感受隨時間推移而改變,最明顯的就是他們談論它的方式。當下無法說出口的話,拉開一段時間後,就變得可被稱頌。這正是嫉妒矛盾的地方。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踪跡,花時間好好
來思考思考這矛盾吧!
嫉妒可以代表著某種勝利。曾經,對所有那些自我尊重的人來說,尤其對於女人而言,必須向背叛愛情的人有所表示。無論背叛已經坐實或仍在猜疑中,被背叛者的處境古今一致……,然而,情緒的定位、在思想裡的成形方式和其語言表達形式都是不同的。在過去,嫉妒是一種情慾的憤怒。嫉妒所代表的,是傷痛、崩潰、被遺棄,但同時人們有著承認它的自由和大聲宣告出來的勇氣。當它被表達出來,混合著面對它的痛苦、復仇的嫉快樂和旁觀者的同情。這就是在古希臘時的情形。
古時,嫉妒的女人因憤怒而大放異彩。那時,憤怒是公認的崇高而尊貴的激情,配得上女神、戰士、皇后的稱號。我們得摘掉我們的“有色眼鏡”重新讀那些經典,才能發現這件事。法國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在1960年的《講座》中邀請我們如此行事。他補充道:在古希臘,女人“有一個角色,儘管這角色對現在的我們而言已遮上了面紗,卻正是她們在愛情中最重要、最完整的角色——主動的角色,就是這麼簡單。古代女性與現代女性最大的不同,在於古代女性非常在意她們所應得的,並可以為此攻擊男性”。他說這話的時候,非常有可能指向了某一個女人,她為了一個曾經是她全部的男人,拋開面具、破壞一切。她就是美狄亞。
我們隨著美狄亞來到古希臘。在這裡,我們會發現人們關於情感的思考很豐富,對錶達痛苦、承認痛苦給予極高的評價。自我麻痺是愚蠢的、懦弱的,只有奴隸才這麼做,亞里士多德這樣說道。拒絕被人毀謗的人知道怎樣在合適的時間,按照合適的方式生氣。這樣,在美狄亞還未憤怒至極地殺害自己的幼子之前,所有人都站在這個被嘲弄的妻子這邊。直等到斯多葛學派的出現,她的情緒才被詮釋成恐怖、殘暴、不可原諒的。塞內卡(Sénèque)描述的美狄亞殘暴到了極點:忽而暴怒,忽而狂喜,如蛇蠍般狠毒、陰冷,彷彿全身流著黏液,令人作嘔。這部悲劇彷彿就是這個失意哲學家的諷刺漫畫。到了17世紀,皮埃爾•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在法國的戲劇舞台上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邪惡卻能博取基督徒觀眾同情的美狄亞。她曾被壓制得那麼厲害,以至於觀眾可以理解她所發的是義憤,而很容易地就站在了她這邊。她的丈夫伊阿宋(Jason)卻麻木不仁、漫不經心地嘲笑她。高乃依並非是那個對美狄亞蓋棺定論的人,只是他詮釋出一種全新的情緒感受,讓人們不再理解情慾的憤怒。
在現代,嫉妒又完全變成另外一件事。對現代人而言,嫉妒更多意味著與競爭對手的角力。……。自此,嫉妒成為一場血脈僨張的對抗,這場鬥爭所引起的無意識的暴怒,只不過是濫用怒氣的外在表達形式,並不能真的解決什麼問題。“高尚的情人們都害怕把嫉妒說出來。”在啟蒙運動幸福的光環中,哲學家們變本加厲地指責嫉妒這件事,而我們都是這些思想的繼承者。伊曼努爾•康德(Emanuel Kant)提出一個我們現在非常熟悉卻荒謬的觀點:所有的情慾關係不過是器官和性能力的互相使用。顯然,在這裡,他把人轉化成了物件來談論。慾望對像不過是一個對象—物品(Objetchose)——它正準備好被使用、致力於交換、可在市場上買到、可被擁有和占有。而性對象的觀念正是我們無法忍受嫉妒的先決條件。
馬克思主義著作在分析婦女受壓迫的根源時,把佔有一位女性和私有財產的所有權進行類比,讓-保羅•薩特反對這種觀點,西蒙•波伏娃則使其成為女權主義思想的主要觀點。女性的“客體化”成為眾人接受的標準概念。從此之後,對資產階級的仇恨讓嫉妒成為眾矢之的,人們譴責資產階級把愛情當成是一場房產交易。這些正是勒泰爾侯爵夫人的言論:“不管在宮廷還是在城裡,我們都不嫉妒,嫉妒只不過是可笑的資產階級情懷。”她如此打趣道,此時為1752年1。在同一時期,梅黛侯爵夫人寫信給凡爾蒙子爵,提及她的情人將與一位年輕女性結婚。“我非常生氣……後來我平靜下來,復仇的希望使我的靈魂恢復平靜。”《危險關係》的開頭這樣寫道,而它的作者拉克洛也承認“嫉妒因愛情和美貌而誕生”。孟德斯鳩男爵這樣反省:“在愛情中,人們總是希望付出能與收穫持平,這是所有利益中最個人化的一種。因此人們開始比較、算計,虛榮心開始作祟,讓人永遠無法滿足。”貴族最明白如何在不忠誠和嫉妒之間游刃有餘;資本家這種想像力豐富的病人,卻被嫉妒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我們,則深受其影響。會賺錢和斂財的男人,理應為自己購買女人。我們混淆了佔有(possession)和擁有(propriété)1。
這是多大的誤解啊!我們想要的,不是另外一個人,而是他人的慾望。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將他人對象化。愛情是相互性的慾望,正因如此,才讓關係裡有感恩、感激和情慾尊嚴(la dignité érotique)存在的空間。從歐里庇得斯到司湯達,薩福到普魯斯特,奧維德到卡特琳•米勒,文學(連同精神分析學,但與哲學背道而馳)教導我們簡單的道理,這些我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裡都經歷過:在我們慾望依附的對象身上,不管我們的依附是多麼有保留、多麼短暫,我們總是期待對方偏愛我們。不忠的人也會嫉妒的。多配偶制的婚姻裡,無論妻子們嘴上怎麼說,實際上她們不得不屈服,且無法要求相互性。現代人崇尚自由戀愛和偶發愛情,卻也跌跌撞撞、不停地與脆弱愛情裡的變數抗爭,被嫉妒折磨著。
對古人而言,嫉妒顯示的是需要糾正背叛的錯誤,在我們這些現代戀人的眼裡嫉妒卻成了不可言說的失敗、犯了政治性錯誤。不可以嫉妒,就算嫉妒也不可以說出來,更有甚之,連聆聽我們的愛人說出嫉妒也是個禁忌。總而言之,就政治性來說,嫉妒是政治不正確的。它算是所有情緒裡最猥瑣的!
今天,在書籍、博客、網頁上,嫉妒一致被認為暴露了不安全感、被肯定的需求、二聯性精神病;心理學的陳詞濫調集結了所有關於嫉妒的幻象:不獨立的個體、自負、自尊心膨脹——簡單來說就是驕傲。心理學家總是一副譴責的口氣,總是暗示我們在誇大其詞。只要你能夠再自信一些、更愛自己一些,如果你小時候沒有嫉妒你的妹妹,若你沒有父母等各種假設的描述,讓你相信只要自己堅不可摧,你就會快樂無憂了!彷彿,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漂亮迷人的年輕人的誘惑;彷彿,眾所周知那是你的丈夫,沒人打他的主意,而後者恰巧那麼完美,完全忽視性誘惑和別人的崇拜。
嫉妒是正常的。越實際的人,越容易嫉妒。
嫉妒是一個事件。當它到來的時候,你會震驚。大多數情況下,嫉妒是有理由的。它並不像那些批評者所叫囂的那樣,是偏執狂的特徵;經歷過嫉妒的人知道戀人總是惶恐不安,因為他們,尤其是她們,很清楚他人的慾望是流動的。這確是言之有物。在那些容易發生誘惑和不忠(男性特別容易不忠誠)的地方和年代,嫉妒發生的頻率比較高,就是這麼簡單。在古希臘,在奧維德筆下的羅馬,在司湯達所描述的歐洲,比如巴黎,簡而言之,在整個西方世界,慾望引導著整場愛情遊戲。要是由我來決定和誰玩這個遊戲,要怎樣玩,對我來說就完美了。我自己的不忠誠是清白的;可別人的就無法忍受了。被我逮到機會的情色娛樂無傷大雅;可相反地,我所愛對象(l' objetaimable)的冒險就很可怕了。
愛情賜給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知道自己永遠不能完全被理解。現在正是時候,來探索這個智慧的歷史了。

目次

第一章 美狄亞,是我!

美狄亞,或為妒婦之最

百分之百的混蛋

一種高貴的激情

喜劇裏的嫉妒:熱心過度

古羅馬時期:美狄亞和她的副本

復仇是對痛苦的供認

現在,我是美狄亞!

譜寫壓抑的頌歌

美狄亞,野蠻的母老虎

跳躍吧,怪物們!

她自己還無法言說

亞里斯多德式的美狄亞,斯多葛式的美狄亞

巴黎:有待發掘的美狄亞

伊阿宋是拋棄美狄亞的負心漢

另一種不可言說

第二章 一種不可言說的激情

一個突然出現的障礙

一種全新的情緒

獨一的愛

安心地享受歡愉吧

最初的激情

造出愛情

又愛又妒的愛彌兒

蠻橫,嫉妒,虛假,記仇

缺乏、貪婪的動物之激情

高尚的情人們害怕把它說出來

在塔希提的塔希提人

在巴黎的巴黎人

心上一把刀

人們嬉鬧,人們放蕩

她愛我嗎?

他愛我嗎?

一種現代情感

第三章 性對象和開放情侶

欲望的欲望

人不是物件

相互使用

康得式烤小牛肉

欲望的對象不是物件

康得式的嫉妒:賣弄風情和食人主義

去他的康得!

到處看到物件

在其內在性中僵滯的物件

通過肉體佔有她

自由、不忠、嫉妒

透明化

第四章 不被愛的絕望

既非想像,也不高尚

我嫉妒了

自尊心比愛更多

愛情中的痛苦

正常的嫉妒

悲劇人的結局

顫抖的手

燃燒的手

不可言說,就是壓抑

嫉妒的言語

真相之門

綠眼怪物

疑心過重或不夠懷疑?

逃逸的存在

擁抱痛苦

一些樂趣

自戀的危機?

我的不正當手段是可憎的

第五章 愛的藝術,嫉妒的藝術

讓自己被愛上的計畫

性虐狂與受虐癖

愛撫

愛的一種藝術

快樂、痛苦和嫉妒

愛的藝術

嫉妒的藝術

你是我唯一喜歡的人!

奧維德,伊壁鳩魯主義者

痛苦、憤怒和愛情

快樂的藝術

當愛情傷害了你

愛情和真相

嫉妒和真相

愛情令人輕信

結 論 說出不可言說的

致 謝

書摘/試閱

美狄亞,或為妒婦之最
在古希臘這個世界裡,承認痛苦並不低賤,恰恰是高貴的。正因如此,美狄亞,妒婦之最,承受著痛苦並沉溺其中:“因我在極大的折磨中,我的心裡滿是痛苦。”說出精神上所受的折磨,意味著公佈侮辱、屈辱、不公,目的就是為了討回對方的感激之情,所以需要讓人知道對方引起的破壞:首先是身體被蹂躪,雙頰消瘦、“容顏異形”;其次是感知變得遲鈍,不停喊叫、不修邊幅;最後還有喋喋不休詳細地解釋發生了什麼,這人做了什麼,好讓曾經的舊時光賦予現在這個當下意義。美狄亞哭天喊地:“我有禍了!我六神無主!已經無法感受到痛苦!我,正是我,有禍了!怎麼死才好?”所有人都聽見她的聲音(phonè,古希臘語),她的喊叫(boa,古希臘語),和她的歌聲(melpein,古希臘語)1 。狄俄尼索斯的聖殿中應該迴盪著她不斷的哀嚎:嗚(io)!哎哎(Aiai)!
美狄亞並不覺得羞恥。儘管她的情緒翻江倒海:害怕、情慾之愛與母性的溫柔。在這些情緒中,沒有一絲羞恥的踪跡,更沒有“不敢言說”的羞恥。所以拉羅什富科在《道德箴言
錄》裡的話,對她沒有任何意義。在悲愴的古希臘語中,羞恥(aischunè)被定義為由“惡”引起的憂傷。所謂的“惡”就是指一些罪惡、惡行,例如膽怯、諂媚、疏懶、吝嗇,所有那些讓人失去名譽的事。美狄亞所做的和這裡的“惡”沒有任何關係。相反地,她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受害者的無辜,她為自己的痛苦感到自豪。她所說的話引導著整個悲劇的走向,因為她的話讓人更加不齒伊阿宋的所作所為。通過她的陳述,讓人漸漸意識到伊阿宋行為的嚴重性:毫無道理,不可原諒,讓人十分痛苦,這些就是她要反抗的理由。看看吧,他所做的事給我帶來多大的災難,看看這些後果吧!對於她,美狄亞,除了太愛她的丈夫這一點,人們沒什麼可指責的。千夫所指的,理當是伊阿宋。她毫無保留地將一切矛頭直指伊阿宋。所有的感受,她都用言語表達出來。所以,沒有局促不安的沉默,完全不同於沉默,是她烈怒的爆發。美狄亞抱怨被“錯待”,“忍受”了太多太多:伊阿宋背棄了曾經的誓言和承諾,單方面毀“約”;他忘記了她賦予的最大的信任(在當時的習俗裡用握手來表示該信任);還有他的薄情寡義,她為幫助他做了那麼多事,而他竟以此相報!總之,伊阿宋有好幾重背叛:婚姻的誓言和承諾,她的恩情,感情的相互性。伊阿宋一一毀約、食言。所有這些揭示的不僅是一種戀情的失敗,那崩潰還帶來社會性的效應:伊阿宋不單是個違約者,更是讓第三者介入婚姻之床——發生情慾和愛情的最隱私之處,這等於在所有人面前羞辱了美狄亞。他毀了婚姻之床的公平。由此,一個原本關乎感情和性的事件,藉由美狄亞的訴苦昇華到倫
理和社會層面,這樣,這件事同時涉及了公平、榮譽和情慾之愛。
用亞里士多德學派的放大鏡來看,上述場景正與憤怒的辯證法吻合。孩子們的乳娘向眾人解釋了美狄亞的憤怒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和悲愴性。美狄亞的痛苦是如此合理、如此容易理解,以至於她可能正在醞釀一個計劃,雖然乳娘無法感知計劃的細節,但她認為美狄亞能做出讓人難以置信的事,一個了不起卻令人退避三尺的女人會做的事:“因為她看上去非常嚇人……我已經註意到,她看孩子們的眼神就像發了瘋一樣,似乎打算犯罪。除非她找到人發洩怒氣,否則她決不會善罷甘休。”
乳娘所強調的話非常具有診斷性。我們前面說過,憤怒是這樣一種情緒:它是人被侮辱時的感受,自尊心因侮辱受到傷害,產生復仇的慾望。更確切地說,憤怒隱含著對實施傷害者的衡量:因為從社會地位和感激之情或報恩的角度來說,這都是被傷害者不應當得到的侮辱。在過去的關係裡,現在受害的那一方曾施恩於現在損害自己的人。接受恩惠的人現在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報恩!
美狄亞正是完全處在這樣的情況裡:對方藐視她、忘恩負義,這帶來的主觀情緒就是希臘人稱為怒心、烈怒、憤怒,也就是憤怒。歐里庇得斯的描述裡充滿了這些詞彙2。要知道美狄亞憤怒的情緒是如何發展的,就得參考歐里庇得斯創作的這個神話故事革新版的整個架構。當美狄亞意識到伊阿宋狠狠地羞辱了她,而這羞辱不是她應得的,她在保持著明智和客觀性的情況下,容許自己承受痛苦。她陷入幾乎毀滅她的痛苦中;可她帶著復仇的計劃,重新振作起來。故事情節、美狄亞的肢體表達和情緒的外在表現,還有其他人物的對白,無一不在重複著:美狄亞憤怒了。
也就是說,美狄亞嫉妒了。
(本文摘自茱莉婭•西薩作品《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三聯生活書店2018年5月出版。)

另一種不可言說
把嫉妒重新定焦到情慾憤怒,這讓我們看到從一段較長的歷史區間思考問題的重要性。這個視角很深刻,正如我們前文提到的,可以讓我們把那些決定性的時刻放大觀察。就是在這些時刻,哲學思想開始產生斷裂,且裂痕越來越深;學術爭論隨之而起;觀念也改變了。這樣,我們可以描繪出一個文化歷史的圖表。
在這圖表裡,首先有斯多葛派的轉折。其中的代表就是塞內卡的作品,他把憤怒從古人賦予它優越的位置上攆走,把它貶低為卑微、狹隘(pusilla et angusta,拉丁語)、失去理智的情緒。只是,基督教哲學家和神學家都不接受斯多葛主義。很快地,我們就可以看到基督教思想拒絕接受斯多葛智者描述的理想狀態:不受任何事物攪擾,對情緒無感,對痛苦沒有反應。奧古斯丁在公元5世紀寫的《上帝之城》中反駁道,只有過於驕傲的人,才不會因自己的罪感到痛苦,不會愛他的鄰人,更不會敬畏(或譯為懼怕)神。托馬斯•阿奎納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封為經院哲學時,就建立了他自己的倫理學,所以他的研究也涉及情緒。憤怒、愛和嫉妒互相纏繞在他誡命式又細膩的倫理觀裡,容我們在後文中再仔細研究。至於嫉妒與愛,不可分割。
安德烈•勒•夏普蘭(André le Chapelain),是名著《論愛情》的作者(12世紀),對他而言,情人總活在懼怕裡,而嫉妒讓愛意更加濃烈。當一個情人猜忌他所愛的女子時,嫉妒和愛的激情同時加增。不會嫉妒的人,不懂得愛。互相歸屬的慾望、獨一性,這時再一次被合理化。從但丁到奧克語愛情詩,都延續了這樣的精神,他們描述的愛情經歷通常是一段不可能的三角關係。在《神曲》中,嫉妒不是罪,更不是重罪,相較之下,貪婪得到的懲罰更重:貪婪的人被罰入煉獄,眼睛被縫上,面如死灰。保羅•馬拉泰斯塔(Paolo Malatesta)和弗蘭切絲卡•里米尼(Francesca da Rimini)因為通姦在地獄的縱慾層承受著永久的懲罰,而弗蘭切絲卡的丈夫,喬凡尼•馬拉泰斯塔(Giancio¬ o Malatesta),就是在他們沒有防備時殺死他們的人,只在地獄的背叛者層。嫉妒不是罪。
到了偉大世紀,關於情緒的理論又被更新。皮埃爾•高乃依讓我們看見,面對一群明白嫉妒/憤怒產生原因的基督徒觀眾,一個高貴個體的嫉妒/憤怒如何被原諒。一方面,觀眾同情嫉妒者;另一方面,伊阿宋卻嘲笑她。然而,美狄亞的悲劇才是他要表達的重點。忘恩負義的那個人,則自殺了。同一時期,拉羅什富科的《箴言集》與這嫉妒的新理論形成令人憂傷的對比。嫉妒是合理的情緒(因為人們害怕失去擁有的東西),只是變得不可以言明(因為人們覺得羞恥)。情慾的嫉妒揭示了(並挫敗了)人們想成為中心的自我意識,而這自我意識正是基督教倫理觀痛斥的虛榮心。
斯多葛主義者囑咐我們壓抑痛苦,而巴洛克時期的道德家卻撕碎我們的面具,讓我們難以自製地把它展現在眾人的眼前、向別人述說我們的痛苦。嫉妒,讓我們覺得何等恥辱!因為我們自尊心過強,所以才嫉妒以至於犯罪。我們太過虛榮,所以我們嫉妒。只是因著對手的成功,讓我們的虛榮心無處安放,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小心翼翼地隱藏我們嫉妒的事實。從此,我們變得那麼虛榮以至於無法說出我們已經嫉妒了。在沉默中,我們靜靜承受著痛苦,它比原來更加苦澀。
我們的先祖以他們高貴的嫉妒為豪——我們還需要教他們怎樣忍住不嫉妒呢!現代人以他們的品格為豪,不管這些品格是真實的,還是想像中的——要讓人看到他們最優秀的品格——這樣的驕傲才是原罪!同一個情緒,同一種虛榮,使我們產生嫉妒,又恥於嫉妒。這就是另一種不可言說。
(本文摘自茱莉婭•西薩作品《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三聯生活書店2018年5月出版。)

又愛有妒的愛彌兒
若不提《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及充滿爭議的愛情作為一種社會情緒發展史,讓-雅克•盧梭非常清楚愛情的實際本質。他把戀人們搬上舞台時,總能清晰地區分最微妙
的情感。在《愛彌兒》中,嫉妒沒有被貶為“猛烈的憤怒”或“多疑而悲傷的幽靈”,即血祭的源頭。恰恰相反,書中的嫉妒堅定、高貴、令人震驚,風格中流露著某種愛的藝術,值得稱道,並且可作為教育傳承的範例。
盧梭用大量充滿學術氣息、田園詩般的文字虛構了一個年輕人的形象——愛彌兒,他墜入情網了。嫉妒隨之馬上出現。開始時,盧梭再次肯定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在社會性情緒中,嫉妒有自己特別的動機。”現代的愛情時常是自愛,即虛榮心。“比起愛自己的情人”,戀人“更恨自己的競爭對手”,因為他最在意的,其實是被愛。愛情,是一種“只會散發出排他性和偏愛氣息的情緒”。更強烈的愛情,則變成“過度的熱情,使(戀人)陶醉在虛幻的好感中,看不到所愛對象的真實面目。”…………人們希望被愛,因此讓自己變得可愛——要比另一個人看上去更可愛,甚至比所有人都好,從這裡就衍生出競爭意識、敵對關係、嫉妒。“人們希望在給予愛的同時能夠收穫同樣的愛;愛情是相互的”。所以,在愛情中,有自我完善和相互性,可是,自我完善夾雜著強烈的競爭意識,相互性不過是諂媚奉承的交換。
因此,一方面,年輕的愛彌兒的家庭教師痛斥都市愛情、風流艷史和誘惑遊戲。所有這一切既不純潔,又虛偽、輕浮,還徹底地自私。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做出一些妥協。蘇菲主動地調情以引起恰如其分的嫉妒。她知道如何引起猜疑和擔憂,同時她的戀人又不會過於焦慮不安。“她知道怎樣使他不安,又適時地安撫他;即便有時她讓他憂心忡忡,卻從不會讓他悲傷絕望。”而現在,輪到愛彌兒飾演完美的嫉妒者了。
又愛又嫉妒的愛彌兒不是憤怒、陰鬱、多疑的,而是細膩、敏感、羞怯的;與其說他憤怒,不如說他不安;他更在意如何贏得自己的情人,而不是如何威脅他的對手;他盡可能地避開他,好像他是個障礙物;他沒有恨他如敵人一般;假如他真的恨他的對手,也不是因為情敵竟敢與他爭奪他企圖佔領的心,而是因為對手讓他遇到了失去這顆心的威脅;他決不會那樣愚蠢地認為若別人敢跟他競爭,就是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他明白,他若被偏愛(droit de
préférence)是因他具有美德,而榮譽在於最終成功獲得愛情之中;他就更加努力,好讓自己成為更加值得愛的人,這樣,他才有可能成功。
在批判了虛情假意、充滿暴力的現實之後,讓-雅克•盧梭向我們描繪了主人公們矯飾的田園氣息。愛彌兒和蘇菲是兩位法國貴族,住在鄉下一座漂亮的別墅裡——讓我們暫時忘記原始森林,那裡,男人可以找任何一個女人,所有女人都毫無差別地合適。在這鄉下地方,我們跟著愛情的智慧,力求勾勒慾望中的慾望。如何權衡理想化的寬宏大度和期待同等地被尊重被愛戴的願望之間的衝突?在愛情中,存在著一種圓周運動:讚美氾濫地循環,給對方的稱讚,最終希望落到自己身上;贈送禮物,禮物被接受,也需要回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