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第2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  價:NT$ 768 元
優惠價:8766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本古中醫天文學著作,是中醫界提出“古中醫”內涵的中醫書,從天文、曆法角度解釋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從天干地支、五運六氣角度解釋《傷寒雜病論》,是國學界一本厘清子學根髓的國學書。

本書從國學、子學、中醫的根子上,即陰陽五行的起源及其天文機制、曆法本質、歷史演變考證論述。無極狀態是《易經》之中最根本的天象,一切皆是從無極而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萬物,也是三生萬物的過程。故天下萬品皆是無極演變而來,最終又歸於無極。鏡者,映射萬物而不染,鏡中萬物皆虛幻,此萬象萬物皆由無極而生化,一切世間之物皆是無極之鏡中的影像而已,鏡像最能反映品物真實,巨細無漏,故有此書名。

本書的特點是揭示了陰陽五行、河洛干支、五運六氣、子學九式的物理本質、天文原理、曆法起源。


作者簡介

路輝

重光大淵獻之年,圉壯之月,丙辰日之人。曾遍覽群書,始得一絲之禪意;又閱盡春秋,方悟百代之過客。指天文,通曆法,看地理,明日月,執一世之醫,寫萬世之書。曉月風塵,帽落淩花,衣惹煙香,龍蛇晚來初過。滿城車馬,對明月,有誰閑坐?任狂遊,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古中醫,憑與誰說。青燈下,墾著醫書寂寞。曆至午歲,管變大呂,春滿舊日山河。夜闌飲散,望北斗,話自說。醉江山,又重向運氣裡摹。春氣歸來,看美人桃花,嫋嫋春幡。東風吹雨,拈指收盡餘寒。甲午春秋年,料今日雪盡遺憾。渾未痛飲陰陽酒,更見大珠小珠落玉盤。我笑東風從此,便熏梅染柳,更些沒閑。閒時又來鏡裡,變幻朱顏。因果分緣,問何人會解連環?不怕見花開花謝,只管我輩人間。

桃李春風一杯神仙酒,江湖夜雨十年唏噓燈;水到盡頭天作風雲岸,山登絕頂我為縹緲峰。青山不墨千秋美畫卷,綠水無弦萬古琴瑟聲;天地無為百代客,乾坤不用一輪日月明。閱盡萬般因緣境,盡在此卷中。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從天文、曆法角度解釋中醫精髓——陰陽五行的中醫書;

一本從天文、曆法角度解釋五運六氣的中醫書;

一本提出《黃帝外經》就是“運氣九篇”的中醫書;

一本從五運六氣角度解釋《傷寒雜病論》的中醫書;

一本從天干地支角度解釋《傷寒雜病論》的中醫書;

一本釐清子學根髓的國學書;

一本提出“古中醫”內涵的中醫書。

中醫的科學屬性

路輝先生的《無極之境》和《古中醫悟》不知讀了多少遍,初讀之下有醍醐灌頂之感。讀是讀了,也讀懂了一些,但至今仍未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還不能用之於臨床,因此還在努力學習中。路輝先生有一個宏偉的計劃:繼續編寫出版《古中醫運氣學·天地之機》《古中醫藏象學·不朽之身》《古中醫內算學·傷寒之術》《古中醫宇宙學·眾妙之門》和《古中醫學術史·天醫之門》。讀完路輝先生的這些續作、學會和掌握“內算”、用之於臨床、極大地提高臨床療效,是我之願也。

我猜想路輝先生的宏願有二:一是證明中醫的陰陽五行是以中國古天文學為基礎的科學,使中醫再不被詬病“不科學”,《無極之境》和《古中醫悟》即肩負此使命並已基本達成;二是說明中醫與其他科學系統一樣,不僅有定性思維,也有其定量系統,只是現在古中醫的這些“內算”仍被看作“封建迷信”,或因其難學而被束之高閣,其定量系統就是中醫理論中天干地支、五運六氣、四時五行理論在年月日時的時間與空間層次上的內算系統。

法國著名紀錄片導演讓·米歇爾·卡雷在前些日子採訪我時的主題就是我心目中未來的醫學模式,我回答說“以中醫理論指導的、以現代科學技術支撐的醫學”。說實在的,未來的最好的醫學模式具體是個什麼樣子我也說不上來,應該就是路輝先生的努力目標吧。

路輝先生為中醫藥的再輝煌的這些努力應該受到歡迎、受到鼓勵、得到支持。為了中醫藥的再輝煌,中醫藥界人員都應認真讀讀路輝先生的這些著作。

我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中華民族自有史以來,無論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一直處於世界前列,只是近幾百年來落後了,近幾十年我們正在奮力趕上並已達到預期目標。當下對中醫藥,國家支持、人民需求,加上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奮發圖強,我看好中醫藥的再輝煌。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麻柔

丁酉年仲夏

重新認識中華中醫之魂

《周易》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學巨著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居“群經之首”。它屹立於人類五千年文化史的正中間,以哲學家獨有的遠見卓識總結了前兩千五百年的哲學成果,並先聲奪人地預示了至今人類文化科學發展的大格局和大趨勢。《繫辭上傳第十二》在討論“乾”“坤”二卦與天下事業的關係時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前者以不拆開原生態之形為起點,向上探求事物生存發展的本質;後者以拆開原生態之形為起點,向下探求種種器具的製造。今天看來,此說也當屬人類文化科學發展史上最早的,至今依然是無可爭辯的科學分類的基本綱領。

兩千五百年前,人類解剖分析原生態事物的能力十分有限。於是,人們聚精會神地在不拆開原生態事物的前提下,觀察萬事萬物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的狀態(現象),進而在綜合研究萬事萬物之間的諸多相關性的基礎上,逐步從整體上認識了萬事萬物以及種種事物內在的原理、規律、法則,並進而概括為哲學和從屬於哲學的由綜合到演繹的科學研究方法。這叫作“形而上者謂之道”。近四五百年來,隨著近代物理學、化學的不斷發展,人類拆開原生態事物的能力不斷提升,尋求各種材料以及製造種種工具、器具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並越來越深入地認識了物理學、化學和從屬於物理學、化學的由分析到歸納的科學研究方法。這叫作“形而下者謂之器”。

縱觀五千年來人類文明的歷史,在整個文化科學的進步上,應當歸結為兩次文化高峰。第一次文化高峰在春秋秦漢之際,以形上性文化科學的成功為代表,其標誌是人類在哲學上的成熟;第二次文化高峰在後,即距今四五百年的歐洲復興以來,以形下性文化科學的成功為代表,其標誌是人類在物理學、化學方面的成功。第一次文化高峰的意義在於認識宇宙、安排人生,提升了人們的思維智慧,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充實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第二次文化高峰的意義在於剖析自在、獲取材料,提升了人們製造器具的能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第一次文化高峰催生了哲學為基礎的文學、藝術、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法理等人文學科,中醫學即在其中;第二次文化高峰催生了物理學、化學為基礎的聲、光、電、磁、熱、力、微電子等物理分支學科和有機、無機、生物化學等化學分支學科,西醫學也在其中。由此可以說,中醫是哲學體系下的學科,主要運用著由綜合到演繹的科學研究方法,亦可稱之為形上性的醫學科學;西醫是物理學、化學體系下的學科,主要運用著由分析到歸納的方法,亦可稱之為形下性的醫學科學。由綜合到演繹的形上性科學,是大腦思維的結晶;由分析到歸納的形下性科學,是實體實驗的結果。大腦思維和實體實驗是不可通的性的關係,因此形上性科學與形下性科學以及中醫與西醫之間,也必然是不可通的性的關係。只要人類兩次文化高峰的總體格局不會改變,中醫與西醫兩種醫學科學體系之間並存的格局,終將不會改變。

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生成已經有一百五十億年的歷史了。如果我們將這一百五十億年濃縮為地球上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那麼人類的出現應當是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十點三十分那一刻。而人類文化的出現,則應當是三十一日晚上最後十秒的事情。在這十秒裡,儘管形上性文化科學的繁榮在前,形下性文化科學的繁榮在後,但是這並不代表兩類文化科學哪一者先進,哪一者落後。兩類文化科學之間,各有各的內在規律,各有各的發展軌跡。而兩類文化科學並存並重的歷史,其實才剛剛開始,至今還不到十分之一秒。只是白駒過隙般的人類一代接著一代地從歷史匆匆走過,這才以人性卑微的固有天性,在無所謂先後的十秒鐘里分出了古與今,優與劣,新與舊,存與廢。以至因為人性的卑微,反而忘記了“科學是超時空而存在的”這一千古名言。

實現當代中醫的複興,首先要重新認識中醫學的文化基因與核心價值。人們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醫學曲解為經驗醫學,也不能用西醫的觀念與方法對中醫學隨意解釋、妄加改造。中醫學不是一根針、一把草,不是土、單、驗方形式的原始療法,也不是用簡、便、驗、廉這樣四個字所能概括的。如果把中醫比作一棵碩果累累的大樹,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史、哲(尤其哲學)是其根,《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基礎科學體係是其本,《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辨證論治的臨床技術體係是其主要枝幹,而內、外、婦、兒各科的治療及其方劑、藥物等則是其分枝、花葉與果實。這裡的根、本、主要枝幹,是中華中醫之魂,是中醫學文化基因與核心價值之所在。丟掉了中華中醫之魂,勉強留下來的經驗療法及方劑、藥物,只能是失去生命力的枯枝、敗葉、幹蘋果。這無疑是一種十分可悲的、不可饒恕的傳統文化科學自殘。一百多年來中醫衰落的經歷告訴我們,實現中醫學的複興,我們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首先要回到易經時代,回到中醫學的文化基因與核心價值上來。否則,復興中醫將永遠是一句偉大的空話。

路輝先生是一位中年中醫的中堅學者,他熱愛中醫,才思敏悟,讀書頗豐。行將出版的《無極之鏡》,是一部通過天文廣泛涉獵陰陽、五行、算學、中醫的學術專著,一部引領讀者回到易經時代的好書。故樂為之序。

李致重

2017年8月

 

 

易道之天道

習近平主席近年來關於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有一系列重要講話,他提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這裡強調的“四個講清楚”對我們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學術認同問題,那就是:什麼是國學?如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在當前新時代、現代科學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國學的基本含義?關於這些基本國學問題的回答,對於實現“中國夢”具有指導性意義。

如何理解國學?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演變發展中,形成了以儒家為表、佛和道為裡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儒、佛、道三教成為國學的三大主幹,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為中國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及一直貫穿中國歷史與學術史的道家之學。這裡的三教之教,並非宗教之教,而主要是在“教化”的意義上使用的。國學的基本特點是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心理積澱,承載著中國人的天人觀、生命觀和價值觀,以及人感應天、認識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構成了中華傳統文明的核心學術體系,是中華文明與文化最深厚的學術體系基礎,是數万年來中國古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明學術體係與歷史文化遺產。

有人說儒家“六經”是國學的源頭,這有一定道理。不過,儒家學說畢竟只是一家之言,雖然後代儒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華,但仍然不能取代其他各家的學術地位,不能說儒學就是國學的全部內容。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醫家、陰陽家以及後來的佛家,都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之間常有相互影響,但不可以歸併合一。但是,在諸子百家的學術體系中,有一部古聖的著作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儒道醫陰陽兵等諸家皆奉為經典的著作——《易經》。

“國學四部經史子集,核心是經,經當中最重要的是六經,而六經又歸宗於大易——《易經》。”這是馬一浮、熊十力說的,是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體悟出來的話。馬一浮說:“國學者,六藝之學也。”他說的六藝是大六藝,也就是六經。古文經學派將《易經》排在六經的第一位,這是按時間先後排序的。《易經》這本書,是世界文明四大經典之一。世界文明四大經典分別代表了四大文化:《聖經》是西方文化第一經典,《吠陀經》是印度文化第一經典,《古蘭經》是阿拉伯文化的第一經典,而《易經》則為東方文化的第一經典。歷經幾千年之滄桑世變,《易經》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文明之髓、精氣之源。在西漢時,《易經》被推為十三經之首,被譽為“群經之首”,《易經》是中國人智慧之大成。在中國古代,曾經湧現出許多思想家著書立說,談經論道,寫下了不少的“經”書。對於這些不同的“經”書,後世學者常多有指點評議,而《易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古至今,這一點大概是沒有哪一位學者反對的。《四書五經》的首經即是《易經》,被歷代醫家尊為聖典的《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也與《易經》無二,因而有易醫同源之說。就連孔聖人也因為沒有過早重視《易經》而感慨:“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經》對中國人思想的浸淫,對中國傳統文明結構的形成以及社會、科學發展軌蹟的影響,不言而喻。

《易經·繫辭》指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經·繫辭》還曰“聖人有以見天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突出了人與天地的相應。《易經·繫辭》的“仰則觀像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強調了對事物的認識必須天地人結合。《易經·繫辭》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也”,則突出了人與天道、地道相應。《易經·乾》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強調了人要與天地合一,人不是孤立的。《四庫全書總目·易類》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曆法、樂律、韻學、兵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因此,《易經》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思想的綜合知識庫了。可見,中華傳統文明的核心是《易經》,而《易經》的核心是天道。

那麼,《易經》中所論的天道又是什麼呢?

漢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說:“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說得更清楚:“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其行不同,故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顯然是說,五行是指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為天地之氣的運行方式不同。那麼,天地之氣的運行又是指什麼呢?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說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濕燥風”,《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運也就是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東漢張仲景著《傷寒卒病論》也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禀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傷寒論·傷寒例》中,也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這在《傷寒論》中稱之為“鬥歷”,記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分至啟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氣以及七十二候的關係。伴隨著天球上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而季節更替的決定因素,與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周期性變化相關,斗柄指向只不過是觀察天象的參照物罷了,但卻是五行歸類的內容之一。

毫無疑問,易學體系的陰陽五行系統與天道、天象系統密不可分,主要是以七曜九星為根本的天人合一體系。而七曜九星的具體運行規律又是如何呢?這部分內容在《二十四史》的天文志、律曆志、五行誌中都有詳細論述。但在學術界基本上還沒有幾個人去認真整理這些天道、天象、天機與《易經》、與陰陽五行、與河圖洛書、與天干地支,尤其是與中醫的關係如何。後學以獨具之慧眼,耗三十年之時光寒暑,著《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一書。其書基本學術框架就是,以觀察北斗九星斗柄在極坐標系上的指向,來確定四季和節氣;以觀察日月五星運行在黃道坐標系、赤道坐標系上的順逆停留,來確定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亢害承侮的量化方法;以觀察地平坐標系上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天球的天干地支的內算量化方法,最後通過蓋天論的七衡六間圖畫出陰陽的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六十四卦,通過渾天論的觀天測星法來運算出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視運動軌蹟的順逆停留與距離地球的遠近大小的五行規律,這是中國古人由來已久而且是很精確的觀天測影(蓋天論)、觀天測星(渾天論)、觀天測氣(宣夜論)的方法,但如今卻已基本成為“絕學”了。正如《易經》中所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但是怎麼“仰以觀於天文”?怎麼“俯以察於地理”?歷來在學術界都沒有人詳細說過天象天道與陰陽五行的必然聯繫,即天機的問題,而筆者在《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一書中把這件事說清楚了。所以,這本書不僅是古中醫的天文學,也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天文學。這本書將中國傳統文明從哲學層次上升到科學層次,這在中國傳統文明的學術史上也是少有的,意義非凡。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可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主要是因為晚年喜《易經》,學《易經》所致。《易經》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為其作《易傳》之後,《易經》也就成了主要反映儒家“天人觀”思想之經典。孔子不僅自己刻苦學《易經》,也勸人學《易經》。“有古強者云:孔子勸我讀《易》,言此良書也,丘竊好之。韋編三絕,鐵撾三折,今乃大悟。”而在易學的歷史上,西漢京房撰寫《京氏易傳》三卷,東漢鄭玄著《易緯》以注《易經》、寫《太玄》以摹《易經》,唐孔穎達奉太宗之命撰《周易正義》十卷,宋代邵雍闡述《易經》寫成《康節說易全書》,北宋程頤撰《程氏易傳》,南宋朱熹撰《周易本義》十二卷,清代李光地等撰《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所有這些易學之著,都被認為是易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易學版本。而這些重要的易學之著其實都是在闡釋日月五星與人之間的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的天道規律。道家就更不必說了,道家不僅著述闡釋七曜九星之天道,而且還以身修道、以心合道。

孔子領悟出天人之間的關係,認為天命下貫即為人性。子思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在這方面的思想,因而在《中庸》開篇便闡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其中可以看到《中庸》思想對“天命”“天道”的看重,並試圖求問“天道”規律,要求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天道”要求與特點,以實現“得道”“合道”。孔子的“天道”,其一,是宇宙自然存在之“天道”,主張天人合一,尊重大自然客觀規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而行;其二,視“天道”為天人合一之道,從單純的“天道”進一步演化為“天人之道”,並將符合“天道”主張的行為予以規範,是為了證明某些思想行為的合理性,令其占據順應天命的大義,此即曰孔子所知之“天命”。《莊子·天下》亦云:“《易》以道陰陽。”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白序》中也曰:“《易》以天道化。”這些論述都抓住了《易經》的天文天象本質,天道既是《易經》的靈魂,也是《易經》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之七篇大論更是天道觀貫穿全篇。唐代孫思邈就有“不知易者,不足以言知醫”的感慨,明代張景岳也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這些也都說明中醫學術史與《易經》的天道觀密不可分,即醫易相通。而這個“天道觀”體系的證明就在《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之中。

對國學進行繼承和創新,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水平。理論思維水平提高了,分析能力就可以提高,就可以分清精華與糟粕,即使面對糟粕也可以進行改造創新,努力化腐朽為神奇。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水平,對現實又缺乏研究,對國學就可能會誤用、亂用、濫用。對國學不能隨便自以為是的想當然,繼承是前提,研究是基礎,翻譯與創新是關鍵。只有通過創新形成越來越多的新成果,國學的生命力才會越來越強。《古中醫天文學·無極之鏡》一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創新。

對於本書,朱熹的“問佢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從中國學術史角度形像地說出了天文、天象、天機作為源頭活水的宇宙發生學特性,“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又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從道如流的宇宙天人合一的自然特性。

路輝

丁酉年丁未月丁巳日丁未時

目次

陰陽萬象——古日地學

天人之學

我的子學體系

內算、綴術與外算

古曆法與星占(一)

古曆法與星占(二)

天人合一

第二 蓋天之論

蓋天論的源流

蓋天儀

天圓地方

第三 陰陽之氣

璿璣玉衡

度景量天

《周髀算經》蓋天曆法

二十四節氣

天氣、地氣、人氣

七衡六間圖

陰陽五行之坐標系

第四 黃赤坐標系

《周髀算經》中的黃道概念

古太極之圖

八卦之象

六十四卦之象

六十四卦爻辭

第五 六十四卦歷數

大衍之數

卦氣說

《三統曆》

歷數甲子篇

《乾象曆》

《景初曆》

《元嘉曆》

《大明曆》

《正光曆》

《興和曆》

《皇極曆》

《大衍曆》

第六 太玄

《太玄》與《周易》

《太玄》與蓋天論

《太玄》曆法

第七 十月河圖曆法

河洛考古

十月太陽曆

三十節氣

五星五行曆法

河圖像數

天干(一)

天干(二)

第八 月行九道洛書

月行九道

極坐標系

龍之傳說

洛書之源

洛書象數

地支鉤繩圖

律呂之氣

九宮八風

《陰符經》頓解

第九 天人感應

陰陽五行與元素週期表

陰陽五行與遺傳

天人相應

五行璿璣——古行星學

五星(一)

五運之星

五星順逆

五星麗地

五星分野

天象效應

第二 五星(二)

五星五行

五行物理

五行互藏

五行旺衰

第三 五行之氣

五行考古

五行之炁

五行天下

干支時空——古相對論

自然之場

自然:必然與偶然

干支時空

第二 物理之學

干支化合

地支力學

六十甲子

第三 時空之數

干支紀年

干支紀月

干支紀日

干支定局

數術法象——古內算學

三式天文

太乙天文

太乙算式

太乙運氣

遁甲天文

六壬天象

四柱天象

第二 古中醫道

科學

中醫之道

《黃帝外經》

中醫之方

中醫之炁

中醫之神

運氣造人

第三 中醫之術

大司天

氣化與力化

中醫江湖

五運六氣

小司天

日干支算病

《傷寒鈐法》

再輕狂——話說中醫天文書

書摘/試閱

第一天人之學

通過“古中醫書”之《眾妙之門》中的講述,在我們的大腦中、思維中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宇宙結構、境界、時空、生命體圖像的概念框架,這個宇宙結構與生命形式完全不同於現代科學所限定的知識。其實在許多問題上都是這樣,尤其是關於我們自己的古文明與古文化。

我的子學體系

近年來,中國掀起一股國學熱,穿漢服、誦經典、拜孔孟,滿篇之乎者也,但充其量也就是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四書五經等儒家的一點東西而已,高級一點的學學佛道經典,這已經是高層次的所謂國學了。近年來還有一股所謂新儒學之流,不過就是換現代西方哲學之新瓶、裝古儒學之舊酒罷了。可以看出,這些所謂國學,其實都是文化範疇的東西,文化是文明的外延,而文明才是文化的核心內核。那麼,中國國學的內核是什麼呢?似乎還沒有人去深究這個東西,其實這個問題很明顯,國學文明的基因就是陰陽五行、干支河洛、子學九式這些東西,但是這些定量的學術概念體系在現代國學派眼中卻是迷信、唯心的代名詞!至於這些子學基因組到底來源於何處,根本就沒有人去研究和溯源。
我的子學體係不同於現代國學派關於國學的認識,國學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做子學。而且這個子學體係是有歷史出處的,那就是中國古天文、古曆法!在《四庫全書》中有一個經史子集的分類,這裡的經部、子部就是子學體系的全部精華。在歷史上很少有人將中國古天文、古曆法與陰陽五行、干支河洛、子學九式對照互參研究,但是在子學九式中卻有大量古天文、古曆法的概念浸淫其中,這一文化現象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研究,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實際上,子學文明體系的DNA 就是中國古天文、古曆法,基因就是陰陽五行、干支河洛,蛋白質就是子學九式,整個子學文明的濫觴構成了現代國學派所謂的國學文化。這個子學文明也不過就是太陽系之內的一個文明體係而已,但超出太陽系之外,還有無數的星系宇宙結構,那些星系結構中的另外的生命體文明實際上就是《眾妙之門》之中所說的內容,即我們地球人在宗教中談及的宗教文明了。

子學九式中唯一可以被社會、世人認真接受的只有中醫,但中醫經過現代社會變異後,也是面目全非,所以為了恢復中醫的本來面目,我將符合《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的真正中醫理論體系稱之為古中醫。古中醫體系只是地球人類古文明的一小部分,其實古中醫就是玄學,玄學就是國學、子學。有許多人認為,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如果與天干地支等術數聯繫上,恐被“玄學”化,殊不知,玄學不玄,實質就是乾支學,中醫與天干地支的關係極其密切,《黃帝內經》中的“陰陽應像大論”“臟氣法時論”“六節藏象論”“四氣調神大論”“金匱真言論”“靈蘭秘典論”“陰陽系日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九宮八風”“五十營”等篇章,《黃帝外經》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刺法論”“本病論”等,以及子午流注開穴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都是運用天干地支計算中醫的法則,這就是古中醫的規範,古中醫是這個天人絕學的最好體系,既可濟世救人,又可修煉自身,又能為世人所接受,不至於“玄之又玄”。古中醫,國學之淵藪,術數之圭臬,法術之大成……

那些別有用心的偽中醫們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味地否定,值得深思。

內算、綴術與外算

南宋秦九韶在《〈數書九章〉序》中說:“(數學)大則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物,類萬物。”“今數術之書,尚餘三十家。天象歷度,謂之'綴術';太乙壬甲,謂之'三式',皆曰內算,言其秘也。《九章》所載,即周官'九數';系於方圓者,為'叀術',皆曰外算,對內而言也。其用相通,不可歧二。”在古中國的古文明中,天、地、人的研究是中心內容,其中天人之學又是重中之重。古中國的天人之學實際上包括了三個主要部分,即內算、綴術與外算。

內算系統是中國古文明的DNA,相當於現代科學的物理、化學的基礎學科地位,主要包括陰陽五行、太乙、六壬、遁甲、八卦六爻、河圖、洛書、五運六氣、古中醫、斗數、四柱、七政、堪輿飛星、擇日等內容。如近期出土的清華簡中戰國時期“後天八卦圖”等。在中國的內算體系中,有一個基本的公理,即數為天地之源,無論是《周髀算經》,還是《易經》《乾鑿度》等古籍中,都有論述與證明。所以,數與數之間關係就代表了天地之間的物理聯繫與時空聯繫,也就出現了生數、成數、大衍之數、先天數、後天數、河圖數、洛書數、歷數、五行數、卦數、干支數等基本概念與定理。這些數在中國古文明中統稱“氣數”,所以說某一件事到盡頭的時候,古人會說“氣數已盡”,就是這麼回事。氣數統括天地之間一切像數,即氣數首先是以“氣”(真正的“氣”應該是“炁”)為基礎,然後氣的運動規律稱為“數”,氣的運動規律的運用稱為“數術”,這是氣的基本物理概念。而現在有的學者研究氣的時候,只研究氣的“象”“理”,對於氣是“數”“佔”卻置之不理,以為那是迷信,殊不知“氣數”才是真正的氣的內涵啊,而氣(炁)的物理實質就是電、磁、引力之物理場。一個完整的炁的概念,象、數、理、佔,四位一體,缺一不可。

在中國古文明中,長度、重量、數量、時間的度量都是按照天地之數來定義的,皆源於天道。“黃鐘之律管長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寬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高八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為尋。有形則有聲,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為製。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律以當辰,音以當日,日之數十,故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其以為量,十二粟而當一分天地之氣,十二分而當一銖天地之氣,十二銖而當半兩天地之氣。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天地之氣。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觔天地之氣。三月而為一時,三十日為一月,故三十觔為一鈞天地之氣。四時而為一歲,故四鈞為一石天地之氣。其以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故律曆之數,天地之道也。”可喜的是,某些現代學者已經認識到了陰陽、五行、八卦、三式、河洛等都是一種天文曆法形式,這是一種還原中國古文明真相的進步。在《四庫全書》中,這部分古文明的核心部分被稱為“子學”。

綴術系統主要是天文觀測與曆法制定,在現代科學中相當於天文學,這部分精華內容見於《史記》中的《五行志》《律曆志》《天文志》,包括以古六歷為基礎的三統歷、古四分歷、大衍歷、乾象歷、元嘉歷、大明歷、授時歷等一百零二部曆法,明確了日月五星的精確天體運行軌跡及行星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古文明像我們的祖先那樣重視天文曆法,但是天文曆法的主要功能是為內算系統服務的,“敬授人時”的主要意義是“人時” ,而並非“農時”,《周髀算經》可謂其祖。

外算系統的主要內容相當於現代科學的數學部分,諸如《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以及近期出土的清華簡中戰國時期“算表”等。以《算經十書》為基礎,涉及算術、面積、體積、測量、線形方程、高次方程、微積分、高等代數等方面,創造出諸如勾股術、天元術、四元術、割圓術、重差術、方程術、正負術、開方術、隙積術、內插法、大衍術等數學定理與公式。在漢•徐岳著的《數術記遺》中,記載了積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珠算、計數等十四種算法,可惜目前這些珍貴的算法技術大部分已經失傳了,只有珠算還流行於世。可見,外算主要是為內算系統、天文曆法的觀測和計算而服務的。正因為外算是為內算、天文觀測和計算而服務的,不是為了計算而計算,所以中國古數學就沒有發展出現代數學那麼繁雜與精細,這也是許多現代數學研究者不理解的事情,似乎在中國古數學的體系中都能找到現代一些所謂先進的數學理論與概念的影子,但是中國的古數學家又與之擦肩而過,現代數學家們不能理解。其實就是因為中國古文明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文明,外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加精確的內算,而西方現代數學是為了計算而計算。

在中國的古文明體系中,這三者的關係是:內算系統是本體論,綴術系統是認識論,外算系統是方法論。這就構成了一個現代哲學意義上的完整的哲學體系架構,但我們在《眾妙之門》中已經說了,西方哲學就是自然界在人頭腦中的歪曲反映,東方沒有哲學的說法,學術界稱為“理學”“道學”“佛學”等,而我們的古文明是真正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科學,我們稱為“天人之學”。

文明是文化的內涵與基因,文化是文明的外延與蛋白質表達,中國的古文明基因與內涵是上述的內算、綴術、外算系統三位一體。而中國的古文化外延就是由此而表現出的一切民族文化現象,諸如四書五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歷史、建築、軍事、武術、民俗、農業、手工業、社會結構等一系列《四庫全書》中所說的經、史、集部分。我們現在國內所理解的“國學”是什麼概念呢?無非就是文化層次方面的一些內容,最多講一講《易經》的象理,簡述一下四書五經,這就是國學的最高層次了。至於文明層次的核心精髓全都當作“糟粕”“迷信”被“揚棄”了!殊不知,皮之不在,毛將焉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