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父母:挑戰(簡體書)
滿額折

父母:挑戰(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父母:挑戰》是德雷克斯心理學經典著作,它不僅解決了現代家庭中父母所面臨的“挑戰”問題,還系統描述了現代父母面臨的各個方面——父母有哪些易犯的錯誤,如何理解孩子的基本人格;如果想要在家庭內部建立民主,父母如何訓練孩子。它為我們提供了系列方法來解決父母困境,如引導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會規則,與孩子發展互動關系,給予孩子持續的鼓勵。文中大量的臨床案例猶如一面面鏡子,能使我們照見自己,洞察自身問題,獲得更新與成長。

 

目次

第一部分心理學背景
第一章
父母面臨的處境/ 28
愛/焦慮/期望/要求/兩代人之間的衝突/父母的
自卑感/父母是受害者/父母對教育有哪些了解/對
教育者進行教育/母親的地位/父親的地位/(外)
祖父母的地位

第二章
孩子麵臨的處境/ 56
人生計劃/遺傳/社會興趣(或社會情懷)/社交
不安全感/自卑感和氣餒/爭取優越感/道德意識/家庭星座

第二部分訓練方法
第三章
有效方法/ 92
A.維持秩序(家庭氛圍/遵守內部的權利和義務/
一致性/果斷/自然後果)
B.避免衝突(觀察和反思/克制/靈活性/激發興
趣/贏得孩子的信任/緩解局勢/撤離)
C.鼓勵(稱讚/引導和指示/相互信任/用“可以”
代替“必須”/努力/揭示/兒童群體中的孩子)
D.家庭會議

第四章
兒童訓練中最常見的錯誤/ 154
嬌縱孩子/沒有愛/過度喜愛/收回感情/焦慮/嚇
唬孩子/過度監督/說話過多/忽視/敦促/索取承
/“控制好自己”/報復/要求盲目服從/嘮叨/
吹毛求疵/輕視/嚴酷/羞辱/體罰

第五章
特定的訓練情形/ 214
產前調整/最初的經歷/餵養/斷奶/早期的肌動
活動/如廁訓練/最初的獨立/生活在成人的世界
中/玩耍/穿衣/說話/洗漱/飲食習慣/幫忙做家務/“被廢黜”的孩子/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環境/開
始上學/暫時性的疾病/逆境/外部情形的變化/
不幸事故/家庭糾紛/“隱秘搭檔”/性啟蒙/通過
適齡的方式對待孩子/青春期/放鬆父母的束縛

第三部分困難兒童
第六章
理解孩子/ 276
A.尋求關注機制
積極—建設性方法(“模範”孩子/誇張的責任心/聰明的言辭)
積極—破壞性方法(炫耀/魯莽冒失/“十萬個為什麼”/“可怕的小頑童”/不安定)
消極—建設性方法(過度依賴/虛榮)
消極—破壞性方法(羞怯/依賴與懶散/缺乏注意力和毅力/自我放縱和輕浮/焦慮和恐懼/飲食困難/語言障 礙)
B.爭取權力[不聽話/倔強/發脾氣/不良習慣(吮拇指、挖鼻孔、咬指甲)/手淫/撒謊/磨蹭]
C.報復(偷竊/暴力與殘酷/尿床)
D.表現出能力不足(懶惰/愚蠢/“不足”/“粗暴”的消極)
E.病理反應(神經失調/精神失常/病態人格)
第七章
指導與再調整/404
案例分析
哭泣/恐懼/“蹺蹺板”兄弟/欺凌/“暴君”寶寶/
“可怕的孩子”/強迫性神經官能症/智力遲鈍/假遲鈍
結論/458

書摘/試閱

父母面臨的處境

“當父母容易,做父母難。”[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的名言。]為孩子提供支持和足夠的關愛固然責任重大;然而,生活還會因為那些你認為沒必要的、莫名其妙的行為而變得更加瑣碎複雜,至少有時如此。孩子可以且應當成為我們大的快樂源泉。大多數父母確實享受陪伴孩子,但很多時候,孩子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壓力、困惑和痛苦。鑑於全國各地乃至全部文明世界都存在著同樣的摩擦和衝突,我們相信這背後隱藏著共同的根本原因。
由於身在其中,你往往難以理解這些困境的成因,因此可能轉而尋找替罪羊。你也許會將責任歸咎於經濟形勢,或是歸咎於孩子糟糕的性格。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丈夫指責妻子,妻子指責丈夫,或者互相指責對方的父母。極少有人能夠認識到他們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育兒過程中種種困境的關鍵。
為了理解這些常見的親子關係,我們需要對父母易犯的錯誤進行深入剖析。倘若對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明智之舉便無從談起。唯有首先認識到並且摒棄以往的錯誤方法和錯誤態度,我們才能採取積極有益的行動。知道“不能做什麼”,這對於明確“應該做什麼”非常重要。
在養育過程中遇到挫折的人必定能夠理解父母所面臨的艱難處境。為人父母確實會經歷許許多多的辛苦和磨難。看著他們苦苦摸索,並且對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反差懵然不解,這著實令人痛心。絕大多數人都真心渴望成為好父母。他們殫精竭慮於把孩子培養成快樂和成功的人。父母的行為不僅影響著當前的親子關係,還關乎孩子未來的整個人生,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


毫無疑問,你愛自己的孩子。他是你的一部分,也是這個地球上與你最親密的一個人。他的健康成長取決於你的愛。
愛被認為是最深切、最美好的一種人類情感。既然如此,這種情感怎麼可能造成如此多的不幸和痛苦?太多時候,人們因為心中有愛而自我折磨;太多時候,愛成了施加於人的沉重負擔。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通常被看作最為純粹的一種形式:它不牽涉複雜的性愛。母愛的本質正是同理心、理解和無私奉獻。然而,母親們卻因為這種愛歷經多少痛苦和焦慮!她們的孩子又因此承受了多少不幸!
孩子必須從母愛中汲取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力量和動力。沒有哪種生物會像新生兒那樣需要如此多的愛。餵養和照料新生兒需要母親傾其所有地付出。但是過度的愛又會導致孩子壓抑,阻礙甚至損害孩子的發展。這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美好的東西又怎麼會過度呢?我們必須認識到,很多被人們稱為“愛”的情感都是名不副實的。日常生活中的掙扎和飄搖不定導致他們形成了錯誤的觀念和態度,從而喪失了真正去愛的能力。對於他們而言,愛的目標是佔有,其本質是恐懼,其意圖是索取,其過程則往往充滿嫉妒。這種愛自負且不可靠,它只考慮到了給予愛的這一方——他的願望和需要。他認為自己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愛著。
一位真正稱職的母親會把孩子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但是有些父母在一種專橫自私的愛的驅動下置孩子的真正需要於不顧。他們打擾孩子睡覺,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那樣展示,對待孩子猶如對待專為他們自己設計的玩偶。他們的“愛”推動著他們在不恰當的時候帶著孩子東奔西走,並且沒來由地對孩子又抱又親。他們甚至拒絕孩子定時餵養的需要,因為他們受不了聽到孩子哭。為了這種“愛”,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神。他們滿足孩子的一切突發奇想,以至於在很多時候孩子成了家裡的小霸王。為了確保得到孩子所有的愛,他們經常將孩子與外部世界隔絕,阻礙孩子與朋友和玩伴之間正常的社會交往。如此“有愛”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自己的奴隸或玩具,孩子往往朝著如下方向發展:要么完全不能適應正常的生活,身陷那些令他絕望和糾結的問題中,承受無盡的痛苦和擔憂;要么最終痛恨這個金色的牢籠,並且變得叛逆和固執。
然而,即使純粹無私的愛也存在隱藏的陷阱。它會誤導進而妨礙孩子的客觀判斷。愛可以盲目,但教育絕不應該享有這種特權。心中有愛的時候,你容易對過錯視而不見,最終釀成無可挽回的大錯。你容易高估孩子,進而導致他對自己的重要性產生錯誤的認識。因此,你對孩子的愛可能經常會令你們之間的關係複雜化。和其他所有形式的愛一樣,它容易導致你對被愛的人產生一定的依賴;你很容易成為被孩子隨時操縱的工具,而不是做他的引導者和老師。

焦慮
當父母對孩子的愛與焦慮結合在一起時,情形便更為複雜。喪失信心的人們易於對人性的脆弱以及周邊環境的危險進行過高估計。在成為父母之後,他們則會對自己的孩子倍感焦慮。因為,在所有生物中,小嬰兒毫無疑問是最無助的。過度擔心孩子的幸福,這是一種性格缺陷。如果你懷疑自己應對生活的能力,那麼你也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相反,你對自己越有信心,也就越相信孩子的內在同樣擁有應對生活的力量和方法。
父母的焦慮來自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往往是上文所提及的自私的愛。那些自私地愛著孩子的父母通常怯懦、挫敗,並對自身的幸福憂心忡忡。生活中危機四伏,而他們則不願面對任何風險。這些父母依附於自己的孩子,失去一個孩子對他們任何人而言都是致命的打擊。然而,幸運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將失去孩子的可能性作為其在教育方面努力的真正核心和基礎,進而嚴重威脅孩子的生存和發展。
你的責任感經常會導致你的焦慮進一步加重。你可能總是擔心自己忽略了承擔某些重要的職責,並且放大孩子的每一個小缺點,甚至認定那就意味著孩子最終無可救藥。在兒童教育方面所擁有的實踐知識越少,你所擔負的責任壓力就越重。
父母之愛會促使你高估孩子的優點,而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又會導致你放大他的缺點。這兩個過程可能是並行不悖的。在某一時刻,你的孩子看上去完美無缺,但是轉瞬之間他又變得一無是處,前途堪憂。

 

家庭星座
父母和老師的態度是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的最主要來源,但並非來源。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位置對其性格的發展起著很大作用。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之間的關係給雙方都帶來了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競爭會造成典型的人格差異。兩者當中比較缺乏勇氣的那個人——被嬌縱的、體弱的,又或許是在某些方面被忽視的,更有可能成為失敗主義者。如果父母因為其中一個孩子恰好是男孩或者更加體弱多病而對他大驚小怪,就會惹出大禍。對於年長的孩子而言,由於父母未能理解他在另一個孩子出生之後的高度敏感和敵意,他往往不得不反抗。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其中一個孩子發展超常或者能力非凡,另一個孩子會將其視為對自己地位的嚴重威脅。(參考本章“遺傳”部分。)
因此,孩子的家庭地位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嘗試,並激發某些特質和品格的發展。一方面,通常第二個孩子會更加活躍,無論是在善良或邪惡的方面,他的行為似乎表明他必須把自己缺失的時間彌補回來。另一方面,老大感覺自己可能會被再次“廢黜”,並因此困擾終生。
當第三個孩子出生的時候,老二就成了中間的孩子。剛開始,他以為自己終於能夠享有和哥哥一樣的優越地位。但是他很快發現,剛出生的小寶寶擁有他所沒有的特權。結果,中間的孩子往往會深深地感受到被輕視和被虐待。他既沒有老大的權利,也沒有小寶寶的特權。除非他能夠成功鞭策自己赶超這兩個競爭對手,否則他一生都會深信人們對他不公平,他在集體中沒有立足之地。
基於這個原因,第一個和第三個孩子往往會結成同盟,聯手對抗這個共同的競爭對手。結成同盟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相似的性格、氣質和興趣,而競爭關係則會導致人格的根本差異。同樣地,第四個孩子往往會和第二個孩子結成同盟。但是,切記,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因為同盟和競爭的建立取決於每個家庭的孩子之間發展關係和維持穩定的方式。各個家庭之間的情形可能會大相徑庭。
獨生子的人生起點尤為艱難。他像是一個被巨人包圍的小矮人,在整個童年時期,他的身邊都是能力遠超自己的人。因此,他會嘗試發展各種技巧和特性,從而在不需要取得特殊成就的情況下贏得成人的興趣和讚許。無論是通過個人魅力和美麗、溫柔和可愛,還是藉助弱者特有的方法:無助、害羞、膽怯,總之他很容易就掌握了吸引成人興趣和關心的訣竅。獨生子在面對集體活動時往往畏縮不前,除非他的出現本身就能令他與眾不同。
最小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和獨生子相似,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他的位置相當於第二個孩子,相應地,他也會發展出脫穎而出的強烈動力。為了赶超所有其他孩子,他的努力可能會取得巨大的成功。由於必須使用大量技巧來掩飾自己作為家中老小的地位,他往往會變得非常有創造力並且機靈敏捷。
在大家庭裡,孩子之間顯著的年齡差異會導致他們在家庭內部自發形成小組或小團體,每個小組作為一個整體承擔著老大、老二或中間孩子的地位。繼前一個孩子之後很多年才出生的孩子往往會發展出獨生子的一些特質。
無論一個孩子基於何種原因與眾不同,對他來說發展社會情感都尤為困難。比如,在以男孩為主的家庭中的女孩,或者有很多姐姐妹妹的男孩,一個非常醜陋或者多病的孩子幾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明顯的優勢或優點會妨礙社會興趣的發展。父母必須認識到,過多的讚賞也可能引發自卑感。比如,一個格外漂亮的孩子在面對具體活動時很容易變得氣餒,因為對於他來說,通過外表贏得讚賞和好感要比通過實際成就容易得多。虛榮心導致他期待持續獲得讚賞和表揚,對於無法輕易或無法完全得到讚賞的情形,他早就做好了放棄的準備。
每個人的人生起點都是不盡相同的,沒有兩個孩子的成長背景是完全一樣的。因此養育問題也因不同的情形而異,即便身處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們也是如此。父母或許認為自己養育所有孩子的方式都一樣,必定是某些遺傳差異導致了結果的不同。他們錯了。首先,父母不會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孩子。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地確保不偏不倚,其中一個或幾個孩子仍然會比其他孩子更加親近父母。但是,即便父母真的做到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孩子,老大和老小、強壯的和瘦弱的、男孩和女孩,即使那樣,孩子們的地位仍然存在差
異和衝突。每個孩子對父母和整體環境的回應方式都有所不同。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眾不同的童年,因此,他會構建出獨屬於自己的人生計劃。相較於同一個家庭的老小和中間的孩子,兩個不同家庭的老小們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更為相似:家庭星座的影響力之強大可見一斑。一個孩子發展人生計劃的體驗多種多樣。我們無法期望透視一切,但是我們可以理解孩子從他的信念中所得出的結論。理解孩子對自己的詮釋,這是我們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調整不適以及改進明顯缺陷的基礎。

自然後果
允許孩子體驗到他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這是維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任何直接干涉——以命令、說教或責罵的形式——都只是依靠外力起作用。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覺得是被迫採取某種行為方式。然而,正確的行為是由內而外產生的,孩子自願且自發地調整自己以適應某種情形,主動發展出恰當的衝動。如果他的內在並未準備好遵守秩序,那麼一切教育努力的價值都是渺小而短暫的。只有當孩子意識到尊重行為規則要比違反行為規則更令人滿足時,他才能發自內心地接受。該過程不涉及個人的屈服或羞辱。這是的解決之道,由此孩子才會願意學習接受那些令人討厭或愉快的責任,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調整自己的慾望。
讓孩子感受到違反規則所造成的令人不悅的結果,這樣的機會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會自然出現,除非你錯誤地出於同情心讓孩子免於承受這些經歷。你對孩子的自豪感或錯誤的羞恥感往往會誤導你。孩子沒有按時起床,在穿衣打扮上浪費時間,最後上學遲到。但是你卻經常心甘情願地為他給老師寫信解釋,不讓他體驗到浪費時間的後果。又或者,為了確保不遲到,你會幫助孩子做他的分內之事。
違規行為的自然後果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牢記恰當的行為規則,孩子會遇到足夠多的自然後果,無須你特別努力地製造機會。如果你沒有錯誤地熱衷於讓孩子遠離任何不適,並註意不去破壞這些寶貴的機會,你就可以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若是沒有註意腳下,他就會摔跟頭。(兩個房間之間的門檻為這樣的經歷創造了自然機會。)若是把左腳的鞋子穿在了右腳上,他就會感到夾腳。若是動作太慢,他就會錯過一些樂趣或活動。唯有當家裡的成人不加干涉時,自然後果才會恰當地發揮作用。這樣的克制最終會為你和孩子省去大量煩惱。
然而,在有些情況下,你有必要創造一些特定的經歷。你可以設計一些無害的方法讓孩子看到爐子是熱的、針是會扎人的,或者椅子可能向後翻。這些事實非常重要。通過不經意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關注,這比通過自作聰明和聳人聽聞的警告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你需要確保特定的後果必須持續發生。如果孩子不按時吃飯,他會發現餐桌上只有其他人的飯菜,沒有他的;如果孩子沒有收拾玩具,他就不應該在第二天找不到玩具時感到吃驚;如果孩子在準備散步或遠足時動作太慢,他會發現你已經獨自出發了。
但是絕不要讓孩子將違規行為所帶來的這些令人不悅的結果看作是你的懲罰[盧梭和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包括其他人,將這些自然後果描述為“自然懲罰”。如果後果是由錯誤所致的必然結果,那麼這一說法就是不合理的。這些情形中的結果非常類似於成人在行為不當之後必須接受後續令人不悅的後果。如果一個成人拒絕工作,他就無法謀生,或者如果他很粗暴,其他人就會避免與他為伍,這些結果並非懲罰,也永遠不會被看作懲罰。它們只不過是邏輯後果;同樣地,孩子也應當被教導考慮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或惡意舉動。在上述情形中,你必須保持一種完全被動但充滿慈愛的態度。你可以對孩子必須承受這些痛苦的經歷表示遺憾,但是千萬不要替他避開這些經歷。如果在這種態度背後他能夠發現你和他的行為受到同樣規則的約束,如果這些後果並非是通過成人的權力任意強加的,如果這些後果的邏輯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孩子就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刻薄或敵對的態度。
自然後果的實施是兒童訓練中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孩子從中學會尊重秩序並發展出一致性。然而這也是最難掌握的方法之一,因為父母從未接受過關於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訓練。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後果”和懲罰之間的細微區別。從表面來看,這聽起來像在鑽牛角尖。對孩子而言,這兩種方法幾乎是同樣地令人不適。那麼,為什麼還要對它們進行區分,並且強調差別的重要性呢?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其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起理性的表述,孩子們對心理因素的反應更為靈敏。在面對懲罰和“後果”時,他們的反抗程度或許一樣,也會同樣努力地試圖逃脫。但這只是暫時的反應,很快孩子的共同體感覺就會讓他意識到你很可能是正確的。“後果”是孩子可接受的,懲罰只是孩子盡可能忍受的。你必須認真練習使用這一教育方法。它的運用需要思考、斟酌以及想像。當你面對沖突時,如果衝動行事,你只是在持續鬥爭並且試圖展示自己的權力,然而,你並不能利用秩序被擾亂所造成的客觀後果。
有一些線索可以幫助你區分自然後果與懲罰之間細微但至關重要的分界線。其中之一在上文已經有所討論——即後果必須具備孩子能夠理解的內在邏輯。告訴孩子如果他不吃晚飯就不可以去看電影,這其中毫無邏輯;但是,如果他看完電影沒有按時回家,告訴他下週不能去看電影,這是合理的。
還有一個區別極其重要,但是往往很難掌握。後果是不當行為的自然結果——但不是報復。如果你說“你剛才行為不當,現在你必須……”,這就是懲罰。後果更像是引導:“如果你行為不當,你就不能……”它較少強調已經發生的事,更多強調未來後續會發生的事。它為今後的調整打開了一扇門,而不是讓問題就此結束。以下這個簡單的場景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基本區別:孩子在大聲喧嘩且不守規矩。如果你說:“我再也受不了這種混亂了,現在去你的房間,一直在那兒待著!”這是懲罰。另一種極為不同的方式是你說:“很遺憾,如果你打擾到我們,你就不能和我們在這裡待著了。或許你更適合回到自己的房間,直到你感覺可以舉止得體了再出來。”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你都需要堅持讓孩子離開這個房間,但是在第一種情形中,隔離是最終結果,事情就此結束,而在第二種情形中,孩子可能覺得準備好之後就可以回來了。由孩子來決定是否改變這個場景。
讓孩子來選擇,這始終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孩子拒絕遵從的緊張情況下。根據邏輯學而非心理學因素採取行動的成人難以理解其中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要承受何種可怕的後果無關緊要。但對孩子而言很關鍵的是,你對他說:“你想要自己離開房間,還是希望我帶你離開?”在我們成人看來,離開房間這件事無論在哪種情形中都同樣令人不悅,可對於孩子卻並非如此。如果可以自己決定,他會感覺到重要性,也不再那麼勉強。即使孩子沒有回答,你也可以說:“如果你不願意自己去,那我只能抱你過去啦。”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孩子還不是過於固執和敵對,這樣的方法通常可以挽救局面。等到孩子長大一些,你就無法再把他抱出去。面對這種情形,孩子或者你可以選擇離開房間。如果他跟著你離開房間,那麼你可以離開這所房子。如果他依然跟著你,無論他做什麼,你都不要理會,這樣依然可以挽救
局面。不過這是一種極端情形;對於多數孩子而言,魔咒在更早的階段就會解除。通常,如果孩子感覺到你是認真的,尤其當他憑藉以往的經驗知道你說話算數時,他就會對第一種選擇有所回應。
區分後果和懲罰的另一個因素是你說話的語調。刺耳和憤怒的聲音表明你在懲罰。友好的態度表明你強調的是必須尊重秩序,而非你的個人慾望或權力。前者你採取的是反對孩子的立場,最終他也會感到被拒絕。而後者你只是在反對孩子的行為,他的個人價值沒有受到威脅。語調上的不同體現了關係上的差異。在懲罰時,你的憤怒使關係破裂;而在後者,你始終保持友好和同情心。
你在運用邏輯後果的時候可以保持同情心,但是必須注意不要讓過度和錯誤的同情心削弱自己,此時正是孩子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的時候。孩子會巧妙地試圖說服你幫他擺脫困境,不恰當的同情心可能會使你屈服於孩子的這種努力。承諾,無論是被要求給予的還是自發給予的,都是導致你削弱自己的陷阱。在這一關鍵時刻,他絕不應該有“第二次機會”。(下一次他始終應該擁有新的機會,因為一旦後果已經發生,就不應再拿過去的事來威脅孩子。)此時並不是說話的時候,而是行動的時候。
我將通過以下簡短的事例結束這一至關重要的部分。
一個十一歲的男孩被他的父母帶到我這裡。他們之間的基本矛盾是權力之爭,所呈現的主要症狀是:這個男孩從不准時回家吃晚飯。這在他們的家庭中引發了無休止的摩擦。父母無論如何懲罰或獎勵都不起作用:他永遠都會遲到。我給他們建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如果他回家晚了,就拒絕給他吃晚飯。但是男孩的父母——特別是父親——無法理解這種“懲罰”背後的邏輯。畢竟,“一個男孩需要營養”。我用了半個多小時說服父親相信嘗試該方法的必要性,至少嘗試一個星期。他在第二週回來的時候告訴我這一方法沒有效果。我非常意外,於是詢問細節。這位父親向我保證,在兒子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沒有準時回家的時候,他們沒有提供晚飯。據我了解,如果孩子們確實錯過了晚飯,他們通常不會這麼持之以恆。為了進一步詢問事情的真實過程,我問他,在這些情況下,你們是否確實沒有給孩子準備任何食物。這位父親說:“畢竟,我們不能讓他餓著肚子去睡覺。”

原來如此!看到兒子飢腸轆轆地去睡覺,父親感到心碎——但是這種軟心腸並沒有阻止他因為兒子的對抗而責打和懲罰他。


嬌縱孩子
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大障礙是被我們稱之為嬌縱的養育態度和方法。我們在此面臨著一個特殊而又令人不解的問題。“嬌縱”一詞處處可見,卻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含義。毫無疑問,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在小時候都被嬌縱過,即使那些最激烈的反對嬌縱的人現在仍然渴望得到一點點溺愛,因為只有被嬌縱的孩子才會渴望持續的溺愛。
若要對我們所說的“嬌縱”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這實非易事。這一術語包含多種多樣的行為和態度。它表達的是讓孩子適應生活的錯誤方法。我們沒有訓練孩子承擔生活的責任,反而“嬌縱”孩子——使他無法履行這些職責。
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的根源在於父母希望孩子免於承受不愉快經歷的良苦用心——對於非常擔心或依戀孩子的焦慮型父母而言,這種想法非常普遍。正因如此,獨生子女或者最小的孩子最容易暴露在這種危險當中,同樣還有體弱多病的孩子、由於某種原因引起同情和憐憫的孩子——比如在很小的年紀就失去父親或母親、在某些方面患有殘疾的孩子。一個特別漂亮的孩子很容易被溺愛,主要由(外)祖父母養育的孩子也是如此。任何令父母的擔憂加劇的因素都會增加嬌縱的風險——比如,前一個孩子的死亡、長時間懷不上孩子、艱難的懷孕過程等等。
如果父母試圖保護孩子遠離不愉快的經歷,他們通常都會違反秩序和規律,而秩序和規律對於和諧生活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這種保護可能在孩子出生之後就立刻出現了,並為他開啟了錯誤的方向。即使是新生兒也可能被推動服從或反抗秩序和規律。明確的餵養時間表不僅符合生理功能的節奏,而且是孩子的一種必要經歷,讓他儘早認識到規律和秩序的益處。小嬰兒對於這樣的管理可能會有所抗拒:一旦餓了,他就會哭。(焦慮的父母經常誤以為嬰兒的很多哭泣是為了表達飢餓或疼痛,其實在很多時候這只是意味著孩子需要一些關注。)智慧和平靜的父母不會傾向於打破成熟周到的餵養規律,除非孩子生病並且需要對時間表進行刻意的調整。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很快就會意識到他無法通過哭聲提前用餐。幾天之後,他就會習慣於特定的餵養時間。然而,過度保護的父母急於幫助“無助的孩子”消除這些最初的煩惱。他們不能任由自己眼看著孩子“挨餓”,特別是最初的哺乳過程可能有困難,孩子在出生後的幾天裡體重會持續下降。“以後,等到他更為強壯的時候,他就會適應秩序了。”[現在的兒科醫師傾向於建議每當嬰兒餓的
時候就給他哺乳,這種建議可能是基於特定的精神病學概念,即“情感受挫”是導致人類適應不良的主要因素,這個觀點為父母採取這一有害的態度提供了支持。毋庸置疑,有些孩子自己就會發展出對規律的渴望。很多孩子無論有沒有餵養時間表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長。當然,過於嚴格的時間表也有風險,它會引發母親的焦慮,令她緊張地盯著鐘錶,成為“時間表”的奴隸,而不是放輕鬆,讓自己接受這種規律。然而,若是建議父母從最初就刻意縱容孩子,這必定造成長遠的不利影響。將這種刻意的不規律與古人的情況或者與過去的數百年進行比較,而當時有關孩子需要規律性的科學事實尚且屬於未知,因而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彼時,孩子對於食物的需要是母親的指引。在那樣的年代,過度嬌縱孩子的風險並沒有這麼大。如果我們仍然生活在原始文化中,秩序和規律非常嚴格並且對於維持社會生活必不可少,或者如果我們仍然處於大家庭環境中,孩子眾多,自由成長,父母忙得沒有時間加以乾涉,那麼最近這種不規律餵養的倒退也就不會引發很大的風險。
照目前的情形來看,這種始於人生起點的縱容與過於焦慮的父母過度嬌縱孩子的總體趨勢不謀而合。毫無疑問,“按需餵養”消除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個鬥爭來源,因此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但是,如果父母不對孩子的食物攝入量憂心忡忡,避免了壓力和焦慮,就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不穩定的關係和持續的敵意並非來自“挫敗”的嬰兒,而是起源於焦慮而迷惑的父母。平靜和友好的父母所養育的嬰兒不會反抗任何合理的時間表。幸福並不建立在滿足模糊的“情感需要”之上,而是基於不反抗地接受秩序。]但是,孩子越大,以往的縱容就越難彌補,而且他已經習慣了這種無規律狀態,任何改變都會激起他更強烈的反抗。此外,如果孩子的健康因為這種不規律而受到影響,母親的擔憂就會成比例增長。她也許會漫不經心地試圖維持某種秩序,但是孩子只會加倍地強烈抗議,因為此時他已經成功在握了。最後,母親不得不放棄鬥爭,尤其是隨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發展。
所有嬌縱行為都遵循著同樣的模式:孩子成功逃避某一必要的職責,為了息事寧人,父母越來越多地違反秩序要求。一次違反導致另一次違反。當孩子因為還不到吃飯時間就想要食物而大哭時,母親會把他抱起來輕輕搖晃。他喜歡這樣,因此,在本該安靜地躺著的時候,他開始大哭,直到有人再
次輕輕搖晃他;如果這個人沒有出現,他就得不到安穩的休息和睡眠,而這對於他的成長和發育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嬌縱和溺愛的形式可能千變萬化。一個孩子在溫室環境中長大,原本規範人類行為的自然秩序在這裡並不起作用。他不受那些約束著所有其他家庭成員的規則的限制。他被小心翼翼地包裹在充滿溫柔和愛的保護層裡,不需要通過任何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同情和縱容讓他免於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過度保護的父母所提供的持續幫助讓他不必付出任何努力。他不需要忍受麻煩。父母的過度焦慮會讓他遠離任何可能有危險和需要勇氣的事情。在嬰兒時期他被抱著搖晃中哄睡,長大一些後他還可以免於承擔很多必要的事。他不需要自己洗漱穿衣或者獨自寫作業。他在各個方面都會得到照顧;無論是否合理,他的要求都被滿足,而他也會發現自己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哪怕是在嚴重影響家庭秩序的情況下。所有這一切都會妨礙孩子發展基本的社會適應性。在今後面對那些必須將自己的需要放在其他人之後的情形時,他將承受痛苦。與父母的期望相反,大多數被嬌縱的孩子都不是很快樂,甚至完全相反!生活就是這樣,沒有人可以實現他的所有願望,他也不可避免地要盡力完成糟糕的工作。但是,當其他人理所當然地接受挫折時,被嬌縱的孩子卻會將其視作環境或者命運本身的不公平。被嬌縱的孩子所特有的那些不滿、缺乏耐心以及不快樂都表明,嬌縱在使孩子的生活更輕鬆方面是多麼不成功。他們的內在從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因為缺乏自立,所以任何一點點責任或困難就足以令他們崩潰。
因此,任何形式的嬌縱在邏輯上都必然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孩子越大,他所要面對的責任就越多,繼續溺愛,他會變得越來越難。如果父母不再讓步,孩子就會將這種方向上的轉變視作他們不友好和冷漠的標誌。他很難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自己必須放棄慣有的縱容和幫助。當被晾在一旁自力更生以及想法被拒絕滿足的時候,他會畏縮不前。相應地,父母也沒什麼理由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滿意;他們會被激怒,進而火上澆油,衝突加劇,因為他們已經在為了自己的訓練後果而懲罰孩子。其結果是,嚴厲和放縱、喜愛和絕望,它們混亂交織,相互影響,這一狀態可能會主導錯誤訓練的整個過程。
以上也許是嬌縱的極端情形。然而,嬌縱,即便是程度較輕也是有害的,儘管它難以完全避免。尤其獨生子女以及最小的孩子,他們必定會受到一些嬌縱。你無法謹慎到發現所有細微的違反秩序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孩子為了得到你的嬌縱而耍的小花招。不幸的是,這些情形通常都顯得微不足道,你甚至意識不到這些小小的縱容如何破壞了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又或者,你感覺不值得付出一些特別的努力,以停止孩子要求不當關注、讓他人為自己服務、逃避責任或者乾擾家庭秩序的小花招。事實上,我們都喜歡嬌縱孩子,我們讓他們沉浸在愛意中,我們保護和養育他們,我們提供小小的支持,幫忙他們做他們已經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這種情感的放縱,導致父母覺察不到有序的人際關係的需要,他們的焦慮引發了過度保護,對於自己個人優越性的渴望促使他們承擔了不恰當的責任。這些父母雖然能夠得到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卻必須為自己的小錯誤付出巨大的代價,等到不愉快的後果變得明顯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非常努力地糾正這一關係。


案例分析
哭泣
K女士受到了一個特定問題的困擾,因此來到指導中心。她目前的困境是:每當她把自己六個月大的女兒放進嬰兒圍欄,女兒就一直哭泣。她曾經試著對孩子的哭聲不予理睬,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時是整整一個小時之後——她終於忍受不了抱起了女兒。她還能怎麼辦呢?

經過簡短的討論,顯而易見的是,這個孩子的父母都非常擔心她的幸福、成長和發展。她很容易哭,這時候媽媽尤其變得煩躁不安。小寶貝的飲食、睡眠、體重,以及最輕微的感冒或不適都是重大問題,備受父母關注。
母親被告知,孩子成長的氛圍比其他任何單一的行為和事件都更為重要。孩子能夠感受到母親的焦慮和恐懼,而且很可能已經發現她可以藉此尋求特殊關注。她發現,比起自己獨自待在嬰兒圍欄裡,她更喜歡被母親擁抱在懷裡。儘管母親對自己的行為小心翼翼,但還是未能控制好情緒。母親無聲地表達了自己的焦慮和同情——而孩子也通過自己的激動和自憐進行回應。
最後,我們建議K女士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嬰兒圍欄裡,不要擔心哭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她和孩子一起待在房間裡,則必須完全保持冷靜,否則她最好還是離開房間。
一周以後,K女士回到指導中心,她說她對發生的事情感到驚奇。在離開指導中心的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樣把孩子放入嬰兒圍欄,什麼也沒說。但是這一次,孩子竟然沒有哭。這還是孩子第一次安靜地接受獨自待著。從那以後,被放進嬰兒圍欄時,孩子再也沒有哭過。
K女士意識到,其實是她自己的態度和情緒對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困擾。會談減輕了她的焦慮,孩子也隨即感受到了。這一點。從那以後,她開始仔細關注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因而改變了她和孩子之間的整體關係。

“蹺蹺板”兄弟
以下案例或許值得一提,雖然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D女士和他四歲的兒子湯姆遇到了一些困難。她說,在湯姆出生後不久她就又懷孕了,她的丈夫照顧湯姆。他把湯姆放到床上,拉著他的手,無論發生任何爭執,他都和湯姆站在一邊。湯姆變得越來越任性。如果事情不能如他所願,他就會尖叫。在他尖叫的時候,母親會威脅說要把他關進壁櫥裡,這時他就會安靜下來。有一次,當湯姆嘲笑比他小一歲的弟弟弗雷德時,母親威脅說如果他繼續這樣就給他灌腸。每當孩子們行為不當時,D女士都會對他們進行棍棒教育。
弟弟弗雷德和湯姆完全處於同一戰線。他總是做一些很可愛的事情,家裡每個人都很喜歡他。在托兒所裡,弗雷德總是表現出一副保護湯姆的態度,還會在湯姆哭的時候試著去安慰他。
當孩子們走進諮詢室時,我們驚訝地發現湯姆面帶微笑地走在前面,而弗雷德卻羞怯靦腆地跟在後面。湯姆回答了所有問題,包括他自己的和弗雷德的。湯姆表現得友好、愉快,典型的大哥哥的態度,而弗雷德坐在一旁緊握著自己的椅子,扭來扭去,看起來很淘氣,根本沒有參與我們的談話。
很明顯,在指導中心這種不尋常的氛圍裡,孩子們的行為舉止與他們在習以為常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的表現有所不同。在諮詢室尷尬窘迫的氛圍中,湯姆顯示了他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勇敢和友好。很明顯弗雷德是“問題小孩”,與母親和老師們對他的印象正好相反。這表明,母親總是和弗雷德站在一邊對抗父親和湯姆的聯盟,因而將弗雷德置於比湯姆更有優勢的地位。湯姆可
以照顧好自己。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他沒有機會這麼做,因為弗雷德憑藉母親和老師們的認可而令湯姆備受打擊和壓制。我們建議D女士不要利用一個孩子對付另一個孩子,也不要偏袒任何一方,而應該在孩子們吵架或者行為不當的時候,要求他們都離開房間。這樣她就不需要再威脅或責打任何一個孩子。
兩週之後,D女士告訴我們,當兩個孩子吵架的時候,她就讓他們都離開飯桌,然後他們在用餐時間的爭吵就停止了。她還說,在上次會談之前,湯姆還很難在早上自己穿衣服,弟弟弗雷德則會幫助哥哥穿衣服。然而自從那次會談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現在湯姆開始自己穿衣服,而弗雷德卻變得無能為力並且需要幫助了。這兩個孩子徹底交換了角色。弗雷德不再幫助他的哥哥,在托兒所經常大發脾氣,而且變得非常抗拒,他開始在穿衣服方面表現得無助。
當這兩個孩子被帶到諮詢室進行第二次會談時,他們的行為特徵與上次會談如出一轍。弗雷德遲疑不決地走進房間,一邊走,一邊把自己外套上的釦子解開又扣上。湯姆在進來的時候說:“你好,弗雷德。”然後徑直走到椅子那兒坐了下來。弗雷德也跟著坐下。弗雷德沒有回答任何問題,他對此置之不理,只顧著玩自己的鞋子。能夠激發弗雷德興趣的情形是我們讓他展示解釦子的熟練程度。他的眼睛閃閃發光,接著解開了自己外套上的釦子,脫掉外套,摘下帽子。而在弗雷德表演的時候,湯姆,那個剛才一直積極回應的孩子,則垂頭喪氣地坐在椅子上啃起了手指。當他們準備離開的時候,湯姆再一次帶頭站起來讓弗雷德跟著他走。弗雷德猶豫著慢吞吞地跟在湯姆後面,湯姆則在前面苦口婆心。
我們向D女士解釋,孩子們會交替扮演嬰兒的角色,這取決於他們當時誰更有優越性。她表現出來的任何偏袒都會加劇現有的競爭。如果她想讓孩子們正常發展,則必須在兩個孩子之間以及在她和孩子們之間建立一種不同於現在的關係。我們建議她讓這兩個孩子獨處,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
儘管在這之後D女士又來了兩次指導中心,可是我們取得的成效卻微乎其微。她難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方式,並且再也沒有來過指導中心。

本案有幾個重點。首先,表面上的“問題小孩”未必是真正的問題;其次,比起“正常”的家庭或學校環境,諮詢室獨特和緊張的環境往往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評估現有關係;最後,一個孩子的進步經常會導致其競爭者的倒退。
雖然這位母親沒有充分合作,因而未能促進孩子的調整,但是,經過我們的簡短治療,兩個孩子的行為至少產生了一些動態的變化,所以他們有望達到較之從前更為健康的新平衡,特別是如果他們的老師能夠了解到問題的性質並且正確對待他們的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