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我的靈都:一位奧地利學者的北京隨筆(簡體書)
滿額折

我的靈都:一位奧地利學者的北京隨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奧地利學者、古典語文學家雷立柏的破執之作。雷立柏紮根北京二十餘載,在這本書中,他以“世界公民”與“文化橋樑”的視角,將自己對北京深沉的感情傾注於文字,並憑藉其學貫中西的學識,旁徵博引,縱論古今,或從語言、文字、歷史、藝術、宗教等諸多細微之處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被淹沒的歷史,或以全新視角解讀那些為人熟知的歷史,在文化的相遇與碰撞中破除迷執。

作者簡介

(奧)雷立柏| Leopold Leeb
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古典語文學家。1967年生於奧地利,1985年進入大學學習哲學、宗教學及基督教神學。1988年至1991年在台北輔仁大學學習漢語和中國哲學。1995年在奧地利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班,師從湯一介先生和陳來先生,於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1999年到2004年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進行翻譯和研究,並開始教授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古希伯來語。2004年2月至今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開設“拉丁語基礎”“古希臘語基礎”“拉丁語文學史”“古希臘語文學史”“歐洲中世紀文學史”“古希伯來語”等課程。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奧地利學者、古典語文學家雷立柏破執之作
楊慧林、卓新平、馬勇、孫郁、沈迦傾情推荐
一位說德語的奧地利人,用漢語教授中國學生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古希伯來語;
一位古典語言學家,以一己之力編纂《希-漢詞典》《拉-漢詞典》;
一位久居北京的漢學家,講述“故鄉”那鮮為人知的歷史。
名人推薦
真正重要的,是他已經在北京住了20年,是他對北京的接觸、考察和理解會讓我們這些“原住民”多少感到驚訝,是他把我們共同生活的“人民大學校園”視為“舒適之地”。——楊慧林

在雷立柏的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多種語境的北京,一個集疊著人類智慧的北京。在愚昧與文明中,在挫折與成長中,北京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漢文明的歷史,而是世界文化融彙的一部分。而雷立柏的價值,也恰在這交融的過程中。——孫郁

媒體推薦
真正重要的,是他已經在北京住了20年,是他對北京的接觸、考察和理解會讓我們這些“原住民”多少感到驚訝,足他把我們共同生活的“人民大學校園”視為“舒適之地”。
——楊慧林
在雷立柏的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多種語境的北京,一個集疊著人類智慧的北京。在愚昧與文明中,在挫折與成長中,北京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漢文明的歷史,而是世界文化融彙的一部分。而雷立柏的價值,也恰在這交融的過程中。
——孫郁

自序:外國人應該愛北京的101個理由
我在北京教了很多年的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古希伯來語。我遇到過很多學生,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有。2015年,我遇到了一個曾在香港和上海上過學、家鄉又是深圳的女同學。她和我聊了起來,很快就說出了一句話:“我覺得我們南方人被北方化了。”此後她對北京和北方又談了很多,其中多有微詞和不滿。我早就知道南方人(上海人、廣州人)不太喜歡北京,但一個南方人在我面前那麼明顯地挑出了北京諸多缺點和毛病,這還是第一次。
我心中有一種不自覺的反應:住在北京相當久了(二十年該算“久”了吧),我已經開始感到北京就是我的家。北京,尤其是人民大學的校園都是使我的舒適之地;同時我還感到北京一年更勝一年(從污染、交通、學術等方面來看)。那麼我是不是應該對北京感到不滿?
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思考我和北京城的關係。北京是我家,我愛我家。
北京,我愛你。

目次

i|久住仙山莫問予,是空是色本無殊——楊慧林
vi|一個世界公民——孫郁
xi|自序:外國人應該愛北京的101個理由
001|首都
003|祖先之地
005 |國際化的開始
012|北京——我的母親
015|我的名字是“雷”
018|雷師的排位
024|從和林到北京
026|北京的地名
030|順天府
039|法律和正義
044|北京精神
049|徐光啟和利瑪竇,李自標和馬戛爾尼
053|公共利益和拉丁語ius
058|北京和香港
062|北京和汽車的關係
069|北京定星期天為休假日
072|大毛子和二毛子
079|羅馬的水泥和北京的樓房
082|都靈和靈都
085|漢語的感嘆詞和拉丁語的感嘆詞
087|中國人關於意大利的最早報告
092|第一位留學生“鄭先生”
098|白晉和漢字的深奧意義
101|北京的美女和才女
104|香山
106|雷叔叔之一:雷孝思
110|雷叔叔之二:雷登
114|雷叔叔之三:雷永明
119|北京的動物
125|北京的西堂
129|北京的名稱
133|北京第一批留歐的學生
136|我最佩 的北京女士
141|我最佩服的北京人英斂之
144|知識傳播和謠言
152|英斂之辦學
160|我和愛新覺羅的關係
164|在北京出生的孩子
172|北京和白話運動
184 |外國人給中國帶來什麼?
190|北京的“魔鬼”:無知
193|北京的牙醫
196|被遺忘的漢學家鮑潤生
200|北京,我的肺腑,我的血肉!
203|中國畫和西方畫
212|北京唯一的一所大學?
223|貫穿北京歷史的機構
229|中國最古老的西文圖書館
235|北京的外國人回來了
239|我的精神家園
243|“我的”北京歷史大事表
我在北京寫的書

書摘/試閱

V一位留學生“鄭先生”

從拉丁語文物來看,車公莊外的北京市委黨校校園和北京動物園以北的五塔寺是兩個最重要的“勝地”,並且可以說是“聖地”,因為在這兩個地方都保存了前人的墓碑,而這些人物當中有很多我非常佩服的人。在感情上,車公莊外和五塔寺是最讓我激動的地方,也讓我感覺到,北京是我的家鄉。
我在北京教學已經有些年頭,而一些學生也到了國外,在美國的大學進修,這使我感到很是自豪。120年以來(1895年後),無數的中國留學生前往日本、歐洲、美國等地,但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是誰?很可能,他就是廣東人鄭瑪諾(1633—1673),其外文名字是Manoel(或Manuel、Emmanuel)de Sequeira(或Siquiera)。他的墓碑在20世紀初還保存在車公莊外,但如今僅存該墓碑的拓片和拓片的照片。其漢語碑文如下:耶穌會士鄭公之墓鄭先生諱瑪諾,號惟信,中國廣東香山人也。自幼入會真修,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十一日卒於京師,壽三十有八。
拉丁語銘文如下:P(ater) MANVEL SEQVEIRA, NATIONE SINA, PATRIA MACAENSIS, ADOLESCENS ROMA PROFECTVS (est), IBIQVE INGRESS(us) SOC(ietatem) IESV, PRIMVS SINARV(m) EX EADEM SOC(ietate) SACERDOTIO DECORAT( us) EST. PHILOSOPHIAE AC THEOLOGIAE STVDIIS CV(m) LAVDE ABSOLVTIS, PRAEDICANDI EVA(n)GELII CAVSA REDIIT AD SVOS. OBIIT PEKINI AN(no) SAL(utis) MDCLXXIII DIE XXVI MAII. AET(atis) VERO XXXVIII.(我補充了那些被縮寫的詞。)
英語的翻譯應該這樣:Father Manuel Sequeira, Chinese from Macao, who went to Rome in his youth and entered the Society of Jesus there.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from the Society (of Jesus) , who was honored with the priesthood. Having completed his studies of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with distinction, he returned to his homeland in order to preach the gospel. He died in Beijing in the year of salvation 1673, on 26th of May, aged 38.這就是鄭瑪諾墓碑的碑文,很簡單。但這位“鄭先生”就是中國第一位去往歐洲的留學生,很可能是第一位去往歐洲的中國基督徒,同時他也是耶穌會的第一位中國神父。如此偉大的人物,他的故事也令我非常感動。
鄭瑪諾於1633年5月25日出生在廣東香山墺(今天的中山市)。他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與著名的耶穌會傳教士羅歷山(Alexandre de Rhodes,1593—1660)有密切的來往。這位羅歷山曾在越南傳教多年,並用拉丁字母記錄下了當地的語言(越南語),而他的拉丁拼音化方案在19世紀和20世紀成為越南語的文字體系,影響很大,所以他有“安南使徒”之美名(安南,即越南)。他還曾在廣東傳教,並給鄭瑪諾施洗。羅歷山很重視本地青年的神學教育,所以1645年,他計劃將一名中國人和兩名越南學生帶到羅馬深造,使他們在歐洲接受全面的宗教教育。
由於經濟困難,耶穌會會長只允許他帶一個人,而這個學生就是13歲的鄭瑪諾。他們於1645年12月20日從澳門出發,經過馬六甲,但在巴達維亞(Batavia,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舊稱)被荷蘭人拘禁了三個月,而後又回到馬六甲,經過印度洋到達果阿(Goa),此後經過波斯地區到亞美尼亞(Armenia),鄭瑪諾在那裡的一所隱修院中住了大概有半年的時間,同時學習亞美尼亞語。根據羅歷山的日記記載,小瑪諾的亞美尼亞語說得和當地人一樣好。當羅和鄭經過土耳其時,當地人認為這個中國青年可能是蒙古人,所以他又被拘禁和審問。救了他的可能是他的亞美尼亞語,因為他可以通過這種語言為自己進行有效的辯護。他獲釋了,兩個人又繼續他們的旅途。他們最終到達羅馬,但前後在路上花了五年的時間。
在進入耶穌會初學院之前,鄭瑪諾在羅馬居住過一年零十個月,其間努力上課,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學習拉丁語和古希臘語的語法和文獻。1651年10月17日,18歲的他在羅馬進入耶穌會初學院,1653年秋天,他第一次宣發耶穌會聖願,並進入羅馬學院(Collegio Romano),學習修辭學一年、哲學三年(哲學包括一年邏輯學、一年物理學和自然科學、一年形上學)。1658年到1660年間,鄭瑪諾繼續居住在羅馬學院,而作為一種實習,他被安排在學院中任教,所教授的內容就包括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語法和文學!一個中國人在羅馬教授拉丁語真是罕見的事!
鄭瑪諾還在意大利的波羅尼亞(Bologna)住過一年(1661年),大概是在那裡學習神學。後受到派遣,他要去往“印度”,但在葡萄牙的里斯本需要等候船隻,便等待了長達四年之久,1666年春天才從里斯本出發。在這四年中,鄭瑪諾在格因布拉大學(Collegium Conimbrincese)學習神學,並且於1664年在葡萄牙格因布拉(Coimbra)耶穌會會院中被祝聖司鐸。1666年4月13日,鄭瑪諾與另外14名傳教士揚帆啟程,在他們離開里斯本之前,葡萄牙的國王還召見了他們。在14名傳教士中,有兩名中國人,一位是鄭瑪諾,另一位是澳門人馮思嘉(外文名Nicolas da Fonseca,1642—1710?),他於1665年在里斯本入耶穌會初學院,回澳門後當司鐸,但1689年後退出了耶穌會,可能後來在越南服務。
他們的船於1666年10月13日到達印度的果阿,但在全艦隊(四隻船)的四百人中,途中死去的就有七十多人,兩名意大利傳教士也去世了,而且船上的兩名醫生也失掉了性命。
在印度的果阿,當地的耶穌會當局不允許中國會士馬上返回中國,而是要求他們先在印度服務一段時間,所以鄭瑪諾神父便不得不學習果阿方言,並在那一地區為教徒服務。對於不准馬上回國的決定,鄭瑪諾感到很不滿,但當時的耶穌會長上也很難做出更好的決定,因為在北京,楊光先於1664年發起了一個很大的反對基督宗教的運動,很多傳教士入獄,其中包括一些地位很高的人物,比如湯若望(Schall)。另外,清廷為防止鄭成功反攻而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實行“沿海遷民”的策略,所以耶穌會的長上那時不敢派新的傳教士到中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668年5月14日,鄭瑪諾與六名傳教士一起從果阿啟程,7月到達馬六甲,8月19日抵達澳門。四個月後,鄭瑪諾在澳門向耶穌會總會長歐利華(Oliva)寫信,其中他用意大利文寫道:“我現在正準備潛入中國。”當時,很多外國傳教士,比如意大利人殷鐸澤(Intorcetta)正被拘禁於廣州。但這位殷神父偷偷離開了廣州,潛至澳門,也許還曾與鄭瑪諾相遇、談話。
因為楊光先的回曆失敗,北京的西方傳教士便得以恢復自己的地位,南懷仁(Verbiest)復了職,而康熙上諭也在1671年傳抵廣州,同年9月8日,廣州的教士們分乘五艘大船北上,“奉旨回堂”。要與閔明我(Grimaldi)和奧地利人恩理格(Herdtricht)一起坐船進京的中國司鐸就是鄭瑪諾,但他在途中生了病,而運河冬天結冰,需要步行,所以閔、恩兩人1672年2月就到達了北京,但鄭瑪諾幾個月後才到達。他到了北京也沒有治好自己的病,掙扎了一年後,於1673年5月26日在北京去世。1673年9月,北京會院院長安文思(Magalhaes)用意大利文給總會長寫信說:“對鄭瑪諾神父之逝世,殊深悼惜。他確為中國的光輝和榮耀。到達北京時,他的病情已經很嚴重,無法治療,肺部已經完全腐爛。請您快快培養中國司鐸,我自己也為此而努力,使鄭神父後繼有人。鄭神父在天亦必為此求主。”
這便是鄭瑪諾的小傳。從象徵意義上看,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生顯示出了很多令人佩服的素質:旅途的困難、西方世界的分裂、外國語言的多樣性、中國傳教士在華所受的控制、中國教會的需要、疾病的可怕以及當時醫學的落後。
同時代的早期留學生還有沈福宗(外文名Alfonso Chen, Michel,1657—1691),他來自南方,可能是南京地區,據說他是“景教徒的後裔”。他於1681年和柏應理(Couplet,1623—1693)一起去了歐洲。他曾去過巴黎和倫敦,並和牛津大學的東方學家海德(Thomas Hyde,1636—1703)有過合作。1688年,沈福宗在葡萄牙加入耶穌會,不久後被派回中國,但不幸於1691年在途中(Mozambique莫桑比克海岸)去世。沈福宗會說拉丁語,依靠這種語言能力,他能夠同英國、法國的學者和貴族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根據《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記載,英國和法國都保存了關於沈福宗的圖畫,其中一幅畫的下面寫道:“出生在南京省景教徒雙親家庭中的中國人,在舉行洗禮時被命名為彌格爾或彌額爾(Michel),而在舉行堅振禮時又被命名為阿方所(Alphonse)。他於1684年(原文如此,也有人認為是1681年)與中國傳教區的司鐸、耶穌會會士Philippe Couplet(柏應理)一起來到歐洲。在經過法國時,他有幸拜謁法國國王陛下,並在法王面前以中國方式進餐。他在羅馬吻了教皇陛下的腳。”沈福宗於1687年來到英國牛津大學。大約在1686年,他在葡萄牙的里斯本(Lisbon)進入耶穌會的初學院,當時對他有這樣的記載:“在拉丁語方面,他有相當的修養。”在未被祝聖司鐸之前,他就已經啟程(1691年),但在返回中國的路上,在1691年9月2日逝世於莫桑比克附近。
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生勇敢地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克服了學習語言的困難,在長期的旅途中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堅守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他和沈福宗、樊守義等人都值得後人紀念。北京什麼時候會建立一座“鄭瑪諾紀念碑”或一個“早期留學生博物館”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