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滿額折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60 元
優惠價
9068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7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幅呈現,這段幾乎被人遺忘的香港流行音樂歷史。

六十年代的樂隊潮流蜂擁全球,香港的年青人亦趕上這股大氣候,紛紛拿起結他,玩奏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平地一聲雷,成功掀起本地樂隊熱潮,隨後Joe Junior & The Side-Effects、許冠傑的The Lotus等正式登場,幾年間數十支樂隊推出過百張唱片,風雲際會,譜寫了香港流行樂壇的第一頁。

本書特色:
1. 記錄接近40支本地樂隊或歌手的資料,詳盡介紹他們的成名經過、樂隊變化和成員發展。
2. 大量珍貴圖片及絕版唱片封套,附以作品簡評。
3. 專訪多位當年呼風喚雨的樂手,包括︰Teddy Robin、Joe Junior及馮添枝等,第一身訴說當年樂壇熱鬧景況。

作者簡介

李信佳(Stephen Li),生於七十年代卻偏偏熱愛六十年代音樂和文化,少年時期受到八九十年代band sound和本地獨立音樂的薰陶。喜愛的音樂類型廣泛,由英文老歌到搖滾樂,由國語時代曲到廣東流行歌,一概照單全收。於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專門蒐集六七十年代黑膠唱片,至今藏量豐富。曾於千禧年以後在雅虎撰寫博客,專門述說六十年代本地樂隊的故事。

作者本身亦是Beyond和國語時代曲歌手葛蘭的忠實歌迷,閒時喜愛閱讀村上春樹小說和玩點小魔術。

名人/編輯推薦

「重新或全新認識這些年月,我們不難發現,當中有不少(香港樂壇的)開路先鋒。」
——黃志淙

「完全填補了這一段重要歷史的空白。」
——黃志華

「數以百計樂隊在這個時代組成,他們演出、解散再演化成為一個大眾可以享受和親近的文化。」
——Willy Han(前Roman & The Four Steps成員)

推薦序1

這是一本十分重要的出版物,因為此書記載了香港六十年代年輕人的文創歷史。他們在建立青年文化及流行文化、身份認同和香港意識;他們由模仿開始,然後勇敢尋找自我風格,為創意和夢想踏出了一大步。

青春、反叛、摩登、時髦等意念,從思潮到作品到打扮,皆以劃時代般的力量,留下多彩多變的片段。雖然當時媒體和科技沒有今日的先進,但社會的多元文化包容性以及追上世界潮流的敏銳性也極強。這些英文主導的「本地」歐西流行曲,並沒有與粵語片體系的華語音樂對立,正好反映當時社會對融合西方時尚文化的開放態度,而且,由不同國籍人士組成的樂隊,也提醒了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由不同種族組成的混雜城市。

重新或全新認識這些年月,我們不難發現,當中有不少開路先鋒,由追趕潮流,然後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為文化,孕育了新世代的音樂語言和符號。其中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例如Teddy Robin and ThePlayboysSameul Hui and The LotusJoe JuniorThe Mystics等,不單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樂手和歌星,一些音樂推手如Uncle RayLal,乃至及後一些音樂行政人員如鄭東漢和馮添枝等,都源於這一段夾band歲月。

換言之,這段歷史在香港的流行音樂發展歷程上,絕對是舉足輕重的分水嶺。難得本書找來箇中重量級人物詳盡憶述,令讀者更立體地重遊當時的Hong Kong Pop Sounds

黃志淙

 

推薦序2

去年八月底,見到一冊內地談香港流行音樂的書本,其中一個章節,作者閉門造車地大談香港六十年代的樂隊潮流之史事,結果自是以偏概全,對此甚是不忿,更深怕謬種流傳。因而在報上的專欄寫了一篇文字,標題為〈等一本書〉,所要等的,就是一本這樣的書:仔細誌記六十年代美好的千band齊鳴歲月。

在那篇文章中,筆者提到「上世紀的香港,在大眾音樂文化方面有過兩次極重要的熱潮,一次是1930年代的音樂社熱潮,為四五十年代的香港輸送了不少音樂與電影方面的人才;一次就是1960年代的夾band熱潮,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輸送了不少音樂與影視方面的人才。三十年代的那次熱潮,筆者竭盡綿力,在拙著《原創先鋒》中勾勒描摹過其概貌。但要概說六十年代的夾band熱潮,並非筆者強項……衷心期望,一本關於六十年代本地樂壇夾band盛況的專著,在不久將來便能面世!」

文章見報後不久,筆者才知道,原來已有有心人在辛勤編寫,亦已有出版社願將此稿付梓成書,真是大喜過望!

近日更獲機會得以先睹為快,把排好版的《港式西洋風》書稿通讀過一次,覺得它的內容充實,多項資料編排得次序井然,非常便於閱讀查考,讀後很輕易便對當時樂隊潮流之盛況有很立體的認知,是極難得的本土流行音樂歷史專著!此外,書中還訪問了幾位當年潮流的「弄潮兒」,包括馮添枝、泰迪羅賓、Joe Junior及曾與羅文一起夾過bandWilly Han,這些訪問,可幫助讀者從另一些角度去認識六十年代那一次潮流,為何而盛,為何而衰。

近年,本土的大眾文化歷史,深受很多年青人關注,但在大眾音樂文化方面,一般的眼界還只是限於七八十年代。而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很缺乏關於年代更早的流行音樂史的著作,尤其是有關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的歷史。現在,李信佳兄這本《港式西洋風》,完全填補了這一段重要歷史的空白,相信讀者憑藉此書,歷史眼界會大大拓展!

黃志華

寫於20163月下旬

 

推薦序3

親愛的讀者們︰

我的名字是韓仁義,英文名Willy。恭喜大家擁有和開始閱讀這本《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

這是香港歷史上一個獨特的音樂現象,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歷史對於我們是重要的。歷史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而且無處不在。它存在我們當中亦在我們四週。它在我們的當下更影響着我們的夢想。再者,歷史構成我們的特質和對世界的觀點。

所以,我很感謝作者願意花時間和努力去記錄這一段生氣勃勃和獨一無二的六七十年代香港流行音樂現象。

香港的獨特性源於人們對西方流行音樂的詮釋。它對於我有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我閉起雙眼,也會浮現起當年Samuel HuiAnders Nelsson在台上演出的情況。那時候實在有太多出色的音樂人,恕我無法一一羅列,不過大家可以在這本書中發掘得到。

數以百計的樂隊在這個時代組成,他們演出、解散再演化成為一個大眾可以享受和親近的文化。

那年代香港流行音樂的另一面是中文歌曲。直到今時今日,有一首我小時候聽過的中文歌仍不時浮現在我腦海中。這是我聽過的一個廣播劇主題曲,有關被一面牆分隔開的一對男女的相戀的故事。

我問你想什麼,你總不對我說,

你要是愛薔薇,那怕薔薇刺多。

歌的旋律和曲調令我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好像老朋友一樣。這就是我的香港音樂。

我相信香港六七十年代流行音樂的成功,有賴於當時自由和經濟平等的環境基礎。這種毫無保留的自由和經濟環境讓人們比較容易花費得起去支持這香港的獨一無二的音樂。

多謝作者為這段百花齊放的時代作記錄,讓它們不死的流傳下來。我期望讀者們可以從以往的經驗得到充實,更期待有朝一日重現這黃金年代。

最後, 我想藉着詩人William Wordsworth的〈不朽〉(Ode: Imitations of Immortality)的其中一段,來表達我作為這個音樂時代的其中一分子的感覺︰

What though the radiance which was once so bright

Be now for ever taken from my sight,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Of splendour in the grass, of glory in the flower;

We will grieve not, 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中譯)

儘管那些曾經的燦爛光輝

已永遠從我眼中消退,

儘管沒有什麼能夠重現

鮮花和青草中的榮耀流年,

我們並不為此悲傷,而是繼續探尋

某種活力,在殘存的往昔中。

 

Willy Zung Nee Han 韓仁義 寫於美國伊利諾伊州伍德里奇

(按︰本序原以英文書寫。韓仁義為前Roman & The Four Steps低音結他手)

 

自序

八十年代末我就讀初中時,香港正值樂隊潮流的興起;之前我認識的歌手都是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等等,Band Sound對於我來說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藉由當時的Beyond、達明一派、Radias、太極等樂隊組合,讓我開始進入Band Sound的世界。

到九十年代,樂隊潮流式微,我受不了那種專為卡拉OK而作,千篇一律的廣東歌。除了一直追隨的Beyond,大部分時間都是聽外國的流行音樂。九十年代中香港有不少獨立樂隊冒起頭來,如MartyrAMK....Huh!?Anodize等,電台更有《豁達音樂天空》等專門播放Band Sound的節目。我曾一度以為香港樂隊狂熱會再來,最後都只有失望。

我第一張購買的六十年代香港樂隊唱片屬於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那是大概1994年左右,我在信和中心一間舊唱片店中見到一張封面很特別的舊唱片,正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大碟《Breakthrough》。那時我對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也略有所聞,但我沒有看過或者聽過他們任何唱片。由於唱片的Condition不錯,再加上價錢相宜,我二話不說便買了下來。由此,我便踏上了蒐集六十年代香港樂隊舊唱片的不歸路。

九十年代正值香港的移民潮,很多人對香港的前途沒有信心,因此也有不少在港工作的外國人員決定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去。這些移民的人放棄和變賣了不少家中的舊東西,令當時有不少舊唱片回流市面,我的收藏也主要是在九十年代找到的,亦幸好我當時狠狠地買了下來,現在這些唱片都很難找了。說真的,雖然六十年代香港興起了樂隊潮流,不過支持他們的主要都是當年的「番書仔」,或是一般家境較好的年青人,以至是在港工作的外國人子女,一般年青人其實都沒有能力購買唱片,多數只在涼茶舖聽收音機。因此,能留到今時今日的本地樂隊的舊唱片不是太多,而且很多狀況都不太理想。聽說以前的人喜歡用手提唱盤,以便帶到不同的party播放,所以不少留下來的唱片都嚴重刮花。

記得多年前我在旺角一間舊唱片店(已結業)找唱片,當時有一位中年客人,他聽到我在找Joe Junior的唱片,便對我說︰「為什麼找Joe Junior的唱片呢?你不知道Joe Junior是抄Cliff Richard的嗎?不如直接聽Cliff Richard吧!」我記不起當時是如何回答他了,總之我沒有和他爭論。也曾經有人對我說Teddy Robin不懂唱歌,是「雞仔聲」等等。六十年代香港樂隊的技術的確大多還未成熟,不過我就是喜歡這種粗糙的感覺。當年不少Diamond(鑽石唱片公司)旗下的樂隊,其成員還是學生,音樂簡簡單單,卻是誠意十足,這都是六十年代本地音樂吸引和感動我之處。雖然很多是翻唱自外國的音樂,但經他們重新演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本土情懷吧!

我覺得六十年代的香港樂隊有一種很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深深吸引着我。看着六十年代的唱片封套,你會感受到那種朝氣和活力,透過他們的音樂,看到對美好將來的一種期盼。藉着樂隊潮流,流行音樂變成了一種讓年青人可以真真正正直接參與其中的音樂。

我開始聽六十年代樂隊的音樂時,互聯網還未流行,所以對那些樂隊所知甚少,感覺他們像是被人遺忘了一樣。九十年代流行音樂雜誌《top》(已停刊)曾經做過一個詳盡的六十年代樂隊潮流特輯,那是相當珍貴而有用的參考資料。到後來互聯網流行,我開始在網上撰文,介紹有關自己收藏的唱片,亦透過網上平台結識了一些同樣喜歡六十年代音樂的網友和資深歌迷,大大擴闊了我對那時代的音樂知識。

此外,我亦藉着ebay等外國拍賣網站搜羅舊唱片,同時也驚訝地發現外國也有收藏家專門收集東南亞地區的樂隊唱片,他們把這些六十年代的樂隊歸類為Garage Rock(倉庫搖滾),更有獨立唱片公司意想不到地收錄本地樂隊例如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歌曲在他們的精選專輯中,似乎,外國人比我們更懂得欣賞這些音樂。喜歡在ebay淘碟的人可能都聽過Hans Pokora的大名,他寫了一系列Record Collector Dreams的書,詳列世界各地的罕有黑膠唱片。筆者未有機會拜讀Hans Pokora的書,但聽說有些香港樂隊,例如Teddy Robin的唱片在他的書中也榜上有名。

收藏黑膠唱片相當有趣味,當中又充滿學問。例如早期鑽石唱片公司推出的黑膠大碟有MonoStereo之分,Mono的大碟編號為「LP」開頭,Stereo編號為為「SLP」開頭。由於六十年代初甚少人有立體聲的音響設備,Stereo版的產量比Mono版少得多。到現在,一張早期鑽石唱片公司出版的Stereo唱片二手價格,可以是Mono版的一倍以上。此外,鑽石唱片公司的唱片又有分頭版和再版,頭版唱片的片芯是深啡色的,再版唱片的片芯是黑色的。音響發燒友說頭版唱片的音質比較好,不過筆者是「木耳」,未能聽得出太大的分別。近年黑膠唱片熱潮再次興起,連帶本來已經十分罕有的樂隊舊唱片價格急升,品相好又珍貴的唱片動輒過千,這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話題有點扯遠了,多年來我有感坊間有關六十年代本地樂隊的資料十分貧乏,一直希望整理這些歷史資料並結集成書,實在很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給我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這本書能夠完成,實在要感謝很多人(排名不分先後)︰包括Joe JuniorLal DayaramFrederick ChanTeddy RobinRicky FungWilly Han、黃志淙、黃志華、中華書局的Danny Leung、環球唱片公司的Danny ChuMuzikland、鄭發明、Francis WongMarianne FungNelson KwokEdward SoMarco KwanMichael叔叔、Peter WongSam LeeStanley LaiTerry IpFelix ShuNorman Lau等等。

最後,當然要多謝我太太。由於年代久遠,部分資料難以考證和蒐集,如有錯漏,懇望各方友好提點指正。

李信佳

目次

推薦序1・黃志淙

推薦序2・黃志華

推薦序3・韓仁義

自序

 

FOREWORD

六十年代樂隊潮流興衰——話說西洋風颳起

六十年代本地樂隊搖籃——Diamond Vs EMI

本地樂隊引路人——樂壇教父Uncle Ray

 

Chapter 1 當時得令

Track 1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Track 2Joe Junior@The Zoundcrackers, Joe Junior & The Side-Effects

Track 3Samuel Hui@The Lotus

Track 4Anders Nelsson@The Kontinentals, Anders Nelson & The Inspiration

Track 5The Fabulous Echoes

Track 6The Mystics

Track 7The Menace

Track 8Danny Diaz & The Checkmates

 

Chapter 2 閃亮風采

Track 9Astro-Notes

Track 10Thunderbirds

Track 11Mod East, Magic Carpet

Track 12The Black Jacks

Track 13Roman & The Four Steps

 

Chapter 3 女流之輩

Track 14Irene Ryder

Track 15Christine Samson@D'Topnotes

Track 16The Blue Star Sisters

Track 17The Reynettes

Track 18Marilyn Palmer

 

Chapter 4 過江龍

Track 19The Thunders

Track 20D'Swooners

Track 21The Downbeats

Track 22The Quests

 

Chapter 5 滄海遺珠

Track 23The Corsairs

Track 24Lions

Track 25Bar Six

Track 26D'Elements

Track 27D'Sharps

Track 28D'Starlights

Track 29The Hi-Jacks

Track 30Doris Hardoon

Track 31Giancarlo & His Italian Combo

Track 32The Nautics

Track 33The Living Set

Track 34Sum Sum & The Bumble Bees

Track 35The King Star Echo

Track 36Darryl Patton

Track 37Tony Myatt

Track 38Tony Orchez

Track 39Mike Souza

 

Chapter 6 訪問

細說香港流行樂壇前傳——訪馮添枝Ricky Fung

引領樂隊潮流走上高峰——Teddy Robin

走過樂壇五十年——Joe Junior

跟羅文一起夾Band的日子——Willy Han

憶記追星的日子——訪Joe Jr. 歌迷 MARIANNE

書摘/試閱

TRACK 1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可說是香港六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樂隊。

隊中的靈魂人物是廣為人知的Teddy Robin(泰迪羅賓)。Teddy Robin原名關維鵬,1945年在內地出世,年幼時意外跌倒,病菌入了斷骨,不幸患上骨癆,因此舉家遷往香港醫冶。小時候喜歡上電影《俠盜羅賓漢》,順理成章起了英文名RobinTeddy Robin的聲線獨特,小學時口才也很了得,機緣巧合之下,學校老師推薦他到麗的呼聲試音,被當時的播音皇后羅鳳筠看中,在廣播劇《怪家庭》裏擔當一個頑童角色,遂成為廣播童星。

Teddy Robin是娛樂圈內有名的足球愛好者,他少年時的球隊就曾經奪得兩屆小童盃冠軍。運動過後,一班「波牛」總愛到球場附近的涼茶舖歇腳。Teddy被點唱機播放的歐西流行音樂深深吸引着,久而久之,燃起了他對音樂的興趣。

 

band歲月

1963年,Teddy Robin和弟弟組成第一支樂隊,名字喚作Baby Kids,當時他們參加了Talent Time音樂比賽,並進入了複賽,結果僅以兩分之差被淘汰出局。Baby Kids的主要隊員包括Robin Kwan(即Teddy Robin),他的兩個弟弟William Kwan(關維麟)、David Kwan(關偉),以及Robin William Shum(即岑南羚,後來英文名改稱Lanny Shum)。早期的成員亦有一位Teddy Robin姓廖的朋友(主音)和另一位姓蕭的朋友(鼓手)。

後來他們覺得Baby Kids這名字不夠突出,所以決定更改隊名。幾經商議後,William在字典翻出Stripling一字,解作「年青人」的意思,遂決定採用,代表這支樂隊是由年青人組成,也表示他們已經由孩童長大成年青人了。

1964年夏天,The Striplings參加了香港電台的「初試新聲」比賽,決賽地點是大會堂音樂廳。The Striplings在比賽中演唱了The Searchers的〈Don't Throw Your Love Away〉。雖然最後三甲不入,但參加這些公開比賽,令他們得到寶貴的舞台經驗。

 

The Striplings改組

同年,The Striplings再接再厲參加了《星島晚報》主辦的「全港公開業餘歌唱比賽」。由於岑南羚的英文名恰好佔去關氏兄弟RobinWilliam名字各半,為了避免麻煩,Robin(泰迪羅賓)決定改名。一位朋友對他打趣道︰「最好改一個跟你外形相似的名字,看你的頭髮披長,穿着牛仔褲、皮靴,十足飛仔一樣,改名叫Teddy不就成了嗎?」於是,泰迪羅賓便在他的名字Robin之前加上Teddy,從此Teddy Robin之名不脛而走。

當時一支叫Beatniks的樂隊也有意參加同一歌唱比賽,可惜他們的主音及結他手都離隊了。Beatniks的鼓手StanleyTeddy Robin是朋友,遂邀請他充當主音歌手,David Kwan(關偉)則頂替結他手的位置。那時候的音樂比賽並無嚴格參賽規定,即使一人分身在兩隊組合也沒有明文禁止,所以Teddy Robin在比賽中同時繼續為Striplings彈奏結他。由於Beatniks的低音結他手湊巧又叫David,為免麻煩,關偉決定改其英文名為Raymond。之後,BeatniksDavid更提議把樂隊改名為Playboys

Striplings參賽的歌曲是Elvis Presley的〈Surrender〉,由岑南羚主唱。Playboys參賽的是〈What'd I say〉,由Teddy Robin主唱。兩支樂隊勢如破竹,經過初賽、複賽,最後更一同打進決賽,這是他們始料不及的。為怕因雙重參賽身份而節外生枝,Teddy Robin決定在餘下賽事只專心為Playboys唱歌,不再為Striplings彈奏結他。最後,兩支樂隊竟分別奪得冠、亞軍,消息震撼整個圈子。

不久,Striplings被總統酒店邀請到Firecracker(炮仗吧)客串演出。正當他們合作得不錯的時候,岑南羚因學業關係要離隊,另一位隊員陳調領也因工作問題不能繼續下去。陳調領遂推薦了PlayboysStanley和另一支樂隊UnknownsNorman Cheng(鄭東漢)加入Striplings

這時,Playboys的低音結他手David和主音結他手都去了英國,原班人馬可謂絕無僅有。由於Teddy曾經代表Playboys奪得亞軍,RaymondStanley又曾經是成員,所以很多人見了Teddy都稱呼他們為Playboys。結果,兩支樂隊「合併」,正式改稱為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成軍

1965年,《星島晚報》主辦的「全港公開業餘歌唱比賽」以及Talent Time音樂比賽又再舉行,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都先後參加了。在「全港公開業餘歌唱比賽」中,他們以一曲〈Fun Fun Fun〉打入決賽。無獨有偶,另一隊名為3+2的組合也選唱了Beach Boys的〈Fun Fun Fun〉。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當晚的奪標呼聲甚高,奈何最終僅得季軍。在Talent Time比賽中,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在初賽中以一曲〈Would You Tell Her〉打入複賽,再以〈Don't Make My Baby Blue〉晉身準決賽。豈料這個時候,有匿名者寫信向大會投訴,說他們曾經當過職業樂隊,牴觸了比賽的參賽資格。雖然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在炮仗吧只是以短期客串性質演出,然而大會認為只要有收取報酬,就算是職業樂隊,最終他們無奈退出。經過兩次比賽都無緣問鼎冠軍,他們有點心灰意冷,決定不再參加業餘歌唱比賽。

大概半年後,Stanley因為工作關係,再加上家人的反對,所以唯有離開樂隊;由Frederick Chan接替Stanley成為鼓手。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正式陣容便在這時候形成,成員包括有關氏三兄弟︰Teddy Robin(關維鵬)、Raymond Kwan(關偉)、William Kwan(關維麟),以及Norman Cheng(鄭東漢)和Frederick Chan(陳國明)。直到後期增添另一成員Ricky Chan(陳家蓀)。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正式組成後,發生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情。本港英文報紙《星報》的青年版作了一次全港最受歡迎樂隊的公開選舉,此前未有唱片面世的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竟然得到第三名,僅次於由外國人組成的The KontinentalsThe Fabulous Echoes(編按︰有關這兩支樂隊的介紹,詳見本章第4及第5篇)。是次選舉結果帶來深層的意義,證明了「夾band」玩搖滾音樂並非外國人專利,華人樂隊亦有一定的潛質和實力。即使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未能贏得音樂比賽冠軍,卻贏得了樂迷的支持。

 

正式進軍樂壇

為了讓樂隊有進一步發展,他們決定寫信給Uncle Ray自薦,亦希望Uncle Ray能當他們經理人。不久,Uncle Ray邀請了他們出席一個私人性質的Fan Club party,在party中他們同時認識了EMIDiamond(鑽石唱片公司)的人員,兩家公司均有意招攬他們。 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們最終簽了Diamond1966年,樂隊首張細碟《Lies b/w Six Days In May》出版。這張細碟推出市面後大受歡迎,其後更打破了鑽石唱片公司以往5年的唱片銷售紀錄,公司高層對他們另眼相看,也令該公司重新開始對本土樂隊產生興趣,遂陸續簽下其他樂隊,掀起了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第一輪的樂隊熱潮。

 

進駐公仔箱

1966年可說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冒起最快的一年,這一年麗的映聲找他們擔任年青人音樂電視節目《Sound Beat》駐場樂隊,節目大受年青人歡迎,令他們名氣有增無減。值得一提是Teddy在麗的映聲曾任見習編導,可說是隊中首位接觸電視台幕後工作的成員。約1968年末,無綫電視高層鍾景輝找來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出任《Star Show》(青年節目)的駐場樂隊,以取代The Lotus的位置,許冠傑則仍然留任為《Star Show》的節目主持。(按:相關內容見本書前言〈話說西洋風颳起〉一文)

 

推出大碟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和鑽石唱片公司簽訂的合約中有多項條款,其中一項訂明他們必須為唱片公司在一年內至少灌錄4首歌曲,殊不知僅僅在1966年,就已經推出了數張細碟和一張大碟了。以下逐一介紹他們的大碟:

Not All Lies1966年推出的專輯《Not All Lies》不單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第一張大碟,更是香港第一張全華人搖滾樂隊的大碟,稱得上是香港流行樂壇的里程碑。《Not All Lies》收錄的歌曲雖然全是Cover Version,但風格多元化,當中有節奏強勁的搖滾樂,例如主打歌〈Lies〉,亦翻唱了Van Morrison所屬的搖滾勁旅Them的歌曲〈Gloria〉,盡顯Teddy Robin狂野一面。碟中亦有優美的情歌,例如翻唱Cliff Richard的〈So I've Been Told The Seekers的〈I'll Never Find Another You〉等等。

Breakthrough1967年他們推出第二張大碟《Breakthrough》,當中一首曾經發行細碟的單曲〈I Can't Grow Peaches on A Cherry Tree〉是他們的大熱作,在八十年代電影《香江花月夜》中,Teddy Robin也再次翻唱此曲。另一首歌曲〈I'm Not Your Stepping Stone〉是被人忽略的佳作,中段Norman的結他solo令人賞心悅目,感覺到他們開始想向樂迷展現技術的一面。

365 Days》第三張大碟《365 Days》開始收錄他們自己創作的作品,包括曾推出細碟的純音樂作品〈Sands of Time〉和〈Norman's Fancy〉,前者是Teddy Robin的作品,後者由Norman操刀,是他們主持麗的映聲音樂節目《Sound Beat》的主題曲,此曲充份發揮了Norman精湛的電結他演奏技巧。1968818,美國著名樂隊Ventures第二次來港開演唱會,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更以supporting act的身份參與演出。據說The Ventures很欣賞〈Norman's Fancy〉這首作品,還有意在他們自己的唱片中灌錄這一曲。碟中另一首〈I Dream of You Last Night〉也大受歡迎,後來Teddy Robin轉唱廣東歌,找來鄭國江填上中文歌詞,改編成為〈世間充滿樂韻〉,收錄在大碟《點指兵兵》之內。

Memories1968年,樂隊第四張大碟《Memories》面世,顧名思義,樂隊希望這專輯帶給歌迷美好的回憶。碟中收錄的都是樂迷熟悉的經典舊歌,而且部分更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早期在音樂比賽中的參賽歌曲,例如〈Evergreen Tree〉、〈Don't Throw Your Love Away〉、〈What'd I Say〉等等。所以《Memories》一方面是樂迷的回憶,另一方面也記錄了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早期的美好日子。

出道短短數年,他們已經由一支學生組成的業餘樂隊,成為本地樂壇首屈一指的勁旅。鄭東漢的音樂才華亦深受鑽石唱片公司的賞識,作為Teddy Robin & Playboys的結他手之餘,也協助唱片公司從事監製工作,Norman是當時鑽石唱片公司最年輕的唱片監製。這張大碟《Memories》就是由他監製的,而唱片封套的獨特魚眼效果照片和設計則是由Teddy Robin負責。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是鑽石唱片公司熱捧的組合,事實亦證明唱片公司的眼光。當年他們相當「威水」,不單成立了自己的歌迷會,1968年起還出版自己樂隊的刊物《花花公子樂隊月刊》,由漫畫家司徒庸任主編,在報攤公開發售,零售價港幣一元。月刊雖然只出版了五期,但在數十年後的今天回看,實在沒有多少香港樂隊能像他們一樣可以出版一本自己的月刊。就連天梭表(Tissot)推出新款的家樂型(Carrousel)手錶,也找來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合作宣傳,後者更作了一首同名廣告歌〈Carrousel〉,足見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影響力。

 

熱潮的高峰:新潮舞會與利惠聲戰

1968428,市政局在中環卜公碼頭舉行「新潮舞會」,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是主打演出組合。當晚擠滿熱情的歌迷,由於群情洶湧,恐釀成意外和騷動,音樂會被迫中途腰斬。翌日的左派和右派報章互相對立,大做文章。這次表演令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無辜成為政治的磨心,但這也說明在云云六十年代本地樂隊當中,他們的名氣和風頭絕對是一時無倆。

同年11月的「利惠聲戰」(Battle of the Sounds)是最哄動樂壇的一場比賽,參賽者全是香港最頂尖的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是連續兩年本地樂迷投票最受歡迎的組合,奪標呼聲極高。結果Danny Diaz & The Checkmates 以超卓的技術贏得評判的歡心,奪得冠軍,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屈居亞軍,季軍是有Michael Remedios和馮添枝坐鎮的The Mystics。這次賽果令人意想不到,亦令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再次與音樂比賽的冠軍擦身而過。

 

樂隊潮流步入尾聲

1969年,Ricky Chan(陳家蓀)加入成為鍵琴手,樂隊也出版了同名雙唱片專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這張同名唱片是香港樂壇製作的第一套雙唱片集,內裏其中一張是精選集,輯錄了他們最受歡迎的歌曲,另外一張收錄的是全新歌曲,包括Teddy Robin所作的〈Take My Life〉和〈The In-Place〉。這張專輯也是他們最後推出的大碟。

提起〈In-Place〉這首歌,其實也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在跑馬地開設的Club的名字。當年In-Place開幕是極之哄動的新聞,In-Place開創了每晚由不同樂隊駐場演出的獨特營運模式,成為當時最著名的樂隊演出勝地。In-Place亦舉辦過海灘流行音樂節比賽,冠軍由Wynners(溫拿樂隊)的前身The Loosers奪得。

踏入七十年代,香港興起台灣國語歌,樂隊熱潮冷卻。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雖然沒有解散,但成員各有去向和發展。NormanRaymondWilliam先後加入唱片公司從事幕後工作,Frederick則任職香港電台,而陳家蓀走進電視台當編導。他們均對日後的香港樂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至於Teddy Robin則走上跟其他成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音樂以至電影事業中,繼續綻放其光彩。

 

Teddy Robin獨立發展

Teddy Robin1969年為邵氏演出電影《愛情的代價》(1970年公映),開拓了他的電影事業,同名國語主題曲紅遍東南亞地區,Teddy開始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方巡迴演出。由於〈愛情的代價〉這歌曲空前成功, Teddy1971年再接再厲推出了國語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這歌由林敏怡負責琴鍵,聽眾也十分受落。然而,Teddy的音樂根源始終是「樂與怒」,時代曲終究不是他的口味。1972年,他推出第一張個人英文細碟《The Road》,這唱片於新加坡錄音,由另一支本地樂隊Fantastics作伴奏,當中收錄的歌曲〈The Road〉和〈Strange Feeling〉都是Teddy自己創作的作品,歌詞描述了在外國流浪的異鄉心情,流露了他對出走他方的嚮往。

從東南亞回港後,Teddy再推出了他的第一張英文大碟《Melody Chain》,唱片監製是好友馮添枝,參與製作的樂手包括有Norman ChengWilliam Kwan和有「鼓王」之稱的Donald Ashley等等。同年,Teddy回歸麗的映聲,主持音樂節目《青春頌》。

1974年,Teddy終於決定暫別香港樂壇,到外國流浪。在外國期間,曾先後組成過樂隊China ConnectionAsianada。經歷了四年多的流浪生涯,他於1978年底返港。1979年和導演章國明合作,首次監製電影《點指兵兵》,開始了其銀色事業旅途。Teddy亦同時為該電影配樂,並推出他的第一張廣東電影原聲大碟《點指兵兵》。

1981年,Teddy推出專輯《這是愛》。主打歌曲〈這是愛〉由林敏怡、林敏驄兩姊弟作曲填詞,是電影《胡越的故事》插曲。〈這是愛〉深受樂迷欣賞,先後多次被不同歌手翻唱,包括張國榮、關淑怡、夏韶聲和林欣彤等。雖然有眾多不同版本,但唯有Teddy那獨特的聲線才能演繹出那種滄桑感。碟內另一首電影同名主題曲〈救世者〉,也是電台經常播放的熱門作品,它的編曲風格明顯受到殿堂級迷幻組合Pink Floyd的影響,結他彈奏更混合了《The Wall》的〈Another Bricks in the Wall〉段落,相當破格。

1984年,Teddy Robin再作突破,推出香港樂壇第一張概念大碟《天外人》。封面畫上Teddy半人半機械的樣貌,並且在第一首歌〈追尋中〉加入幾句模擬電腦機械發聲的獨白。唱片A面大膽地以串連方式,把潘源良填詞的七首歌連貫起來,全長達23分鐘之久,打破了廣東流行曲的常規。

太前衛的作品往往未必能夠取悅普羅大眾,Teddy自推出《天外人》後,就沒再推出廣東大碟,轉為專心發展他的電影事業。他執導的作品包括自編自導自演的《我愛夜來香》、《衛斯理傳奇》和《香江花月夜》等等。有份參演的電影則多達二十多部,較受注目的有《鬼馬智多星》、《英倫琵琶》、《打工皇帝》、《小心間諜》、《雙龍會》等等。2010年參與電影《打擂台》的幕前演出,令他榮獲第17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以及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同時Teddy和韋啟良合作為此片配樂,也勇奪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2011年,他獲頒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音樂成就大獎。

 

其他隊員 轉戰幕後

七十年代初,Polydor(寶麗多)收購鑽石唱片公司,Norman Cheng此時加入,二十四歲便成為唱片監製,之後一路晉升為後來Polygram(寶麗金)和環球唱片公司的亞太區總裁,掌管整個音樂王國,他也是第一位出任國際唱片公司亞太地區總裁職位的華人。八九十年代,寶麗金堪稱全盛時期,幾乎羅致了香港流行樂壇大部分一線歌手。其後,他過檔百代唱片公司出任中國區合夥人和亞太區總裁,並一手促成金牌大風對百代的併購,其兒子鄭中基亦為香港著名歌手和喜劇演員。

William KwanRaymond Kwan也步Norman後塵加入了Polydor的大家庭。William後來成為寶麗金的著名監製,譚詠麟幾張獲獎無數的經典大碟均由William監製,如︰《忘不了您》、《霧之戀》、《愛的根源》和《愛情陷阱》等等,所以有人說William是譚詠麟的御用監製。1984年,William以專輯《愛的根源》奪得「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監製獎。William的兒子就是歌手關楚耀。

Raymond在八十年代成為寶麗金的總經理,行內人稱呼他為「威爺」,後來出任新藝寶唱片公司的總經理。

鼓手Frederick Chan在樂隊解散後加入香港電台工作。其後,Frederick於八十年代亦被舊隊友們邀請加入寶麗金唱片公司。

Ricky Chan(陳家蓀)於七十年代初加入無綫電視任編導,除《歡樂今宵》之外,他編導的詼諧節目如《林亞珍》和《點只咁簡單》,都成為電視節目中的經典。1977年和1979年更執導電影《點只捉賊咁簡單》和電影版《林亞珍》。Ricky對少年時夾band的歲月似乎甚為懷念,1982年編寫了一套以六十年代為主題的懷舊電影《涼茶・馬尾・飛機頭》,重溫青蔥歲月。電影原聲大碟首次收錄了好幾首Diamond時期的絕版樂隊歌曲,更有Joe Junior第一次獻唱的廣東歌〈細雨裏〉。八十年代Ricky成立靈活廣告製作傳播公司。九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多倫多,現為加拿大中文電台DJ。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8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