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生命美學的訴說2:生命界碑前的悲涼之美(簡體書)
滿額折

生命美學的訴說2:生命界碑前的悲涼之美(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8715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究竟是什麼對生命的邪惡的癡求,用這樣巨大的力量迫使我們想活著,活在危險和驚慌中,可怕的受著痛苦?”
這部20萬字的作品,借助古今中外幾十位著名思想家(如泰勒斯、蘇格拉底、奥古斯丁、蒙田等)、文學家(如歌德、巴爾扎克、彌爾頓、梭羅、愛默生等)、詩人(但丁、雪萊等)以及近現代以來各個學科專家(拉馬克、達爾文、巴斯卡、斯賓塞等)對生命美學的理解,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一部能夠呼喚出讀者優美性情的書。它是健康、有趣的,智慧、好看的;不僅有思想,亦飽含著思想者的表情。它在營養讀者心靈的同時,也使我們不斷對建造生命中的“人格大廈”充滿著希望與激情。

作者簡介

周殿富:1951年出生,中共黨員,副教授、編審。1971年參加工作,先後在黨政機關和省級出版集團擔任領導職務,酷愛讀書,筆耕不輟。主要著述有《共青團領導學概論》《領導藝術論》《現代領導學》《楚辭源流選集》《諸葛武侯全傳》《第七崇拜》《三國講談錄》《領袖政治學》等公開出版發行。發表各類學術論文數十篇。二十餘年來,政余為文筆耕不輟,迄今著述逾七百余萬字。長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工作,曾被評為國務院津貼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學者。

自 序
走出“生命之疃”的荒原

去年八九月份,有兩個陌生的電話進來,是兩個大學學報的主編受兩位美學聞人的同一委託,輾轉約我為學報寫一篇論文。學者待人之尊重其誠可感,無以推託。
人啊,不怕打殺怕抬舉,應約之後卻開始犯難。論文沒少寫,可是獨沒有寫過生命美學方面的論文。而有此約大概是因為我寫過關於悲劇與悲劇英雄的《第七崇拜》與這本《生命美學的訴說》兩本書吧。但我終於爽約了,很覺對不起這幾位素未謀面的師友。
其實,應約之初本想寫一篇好一點的東西,以不辜負師友們的抬愛,題目已經擬就《論生命美學的當代使命——兼談工業社會以來人類怎樣步入了“生命之疃”的獸性荒原》,卻忽然想起十餘年來,生命美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們都有一些什麼新建樹,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啊!不知有漢而何論魏晉?設若再一旦嚼了別人嚼過的饃,不但無益而反為不美了。於是便去網上搜索。可是耐著性子看了幾十篇文章與簡介,實在看不下去。
不要說各種流派的觀點爭論不休,這本是學術繁榮的必由之路,但連一些類似會道門的東西都被納入了這個學科的旗下,真是令人大失所望乃至不可思議。
設若生命美學在當代與未來,有做為一個學科而存在的理由,那麼它的唯一存在價值、使命,就是為培養人們的良知向善,弘揚民族精神,潤物細無聲地去灌注一點點一滴滴美的細雨。而應堅守做人的最低底線,至少要有真善美的良知,要知恥知醜知榮知辱。
美是一種社會性的客觀存在與主觀認知,並不只在於個人的自我認同。人是以社會群體的方式而存在的,美是人類社會生活得以維繫而不可或缺的,但人的自身生存是第一位的,而審美則是一種“奢侈品”。怏餓死的人,從來不會去審美什麼色香味,只要能填飽肚子,一定會毫不遲疑地吞下去。明朝的大學士宋濂就講過:“寒者不貪雙璧而重短褐,饑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餐。”解放戰爭中圍困長春時,一枚金戒指換不來一粒黃豆。怎麼說生存的需要都是第一位的。但這絕非是人生的最高需要終極需求。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有更高級的心靈需求。嗟來之食、盜泉之水、聞朝歌城而不稅駕入宿,見勝母巷而打馬回車的事自不必說,至少不要忘了,原始初民們為什麼會在那種生死朝不保夕的時代,還要在他們的骨器、陶盆乃至山岩上,去刻繪出那麼美麗的花紋圖案。美是人的天性,審美亦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本能需求。人,本是這世界美的頂峰,人生至少毋辜負了這份高貴才好。
是的,在這個無處不在調動人性惡的世界上,你沒錢是不行的。弗洛姆不早就講過存在本在佔有中,你一無所有便什麼都不是。絕對真理。但巴爾扎克的“驢皮”不也告訴我們嗎:“要是你佔有我,你就會佔有一切,但你的生命也會屬於我”。想來,沒人肯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一張驢皮吧?問題的關鍵不在佔有本身,而在你要佔有什麼,怎樣去佔有。孟子講過:合于道義者,天下可取;不合道義者,一水一飯不可得;泰戈爾吟詠過:鳥翼系上了黃金就飛不遠了;一則現代寓言則說:一隻小鳥只叼著一根樹枝飛過了重洋,飛累了,便把樹枝放到海上,落在上面休息一下,然後再飛。設若它叼著自己的鳥窩來飛渡大海又會怎樣呢?多看一下我們的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物質人”,經濟動物,貪墨者,再讀一下但丁的《神曲》,也許會更有所感悟。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好的東西會引出壞結果,許多壞事情會引出好結果來。發展、建設都是人類生存的硬道理,哪個人沒飯吃能活著?沒有房子住誰會高興?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人並不是吃什麼都能活著,吃得越多便活得越好。我鑽了那麼多北京的小胡同,看了許多王府名宅,而今要麼變成廢墟,要麼影形無蹤,要麼成了故居、紀念館,要麼成了平民大雜院,但主人呢?誰是它的主人啊?它屬於誰呢?唯物主義本是個好東西,它把人類解放出來,但人的追求一旦太“唯物”了,一切便會適得其反,須知世有“物役”一詞。在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不只有錢只有物炫人眼目。許多有錢人功成名就者為什麼會放棄生存?太“唯物”了,有道是“物”極必反。
什麼是“物”、什麼是“極”呢?“身外之物”的意思就是你身心之外的所有存在,都是你生命的物件、客體,都是他物,而不屬於你。如果你把自己全部投入到物上去了,那麼你還有自己的主體地位了嗎?生命的主人一旦變成了沒有生命之物的奴僕,生命便已悄然離他而去,還活著也等同於不存在了。這世界上之所以有一種花叫“勿忘我”,實在是提醒世人不要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而絕非要人去纏纏綿綿卿卿我我,更不是要人去沉溺于物欲的沼澤。
那麼,什麼是“極”呢?“極”便是懸崖的最邊沿,山的最高處,再向前便無路可走了。絕望地跳了下去,收不住腳地掉了下去,因而佛門有回頭是岸之說,但有幾個肯回頭的呢?於是便有強制性的力量來執行判決。看看歷史,看看身邊,那些暴事、橫事、禍事都出在哪些人的身上?所以古人講“一生無禍便是福”。
這個世界太豐饒了,生活也太多彩了,人必須想好了,你這一生到底要的是什麼?這就是那個所謂的“價值取向”,也正是這個讀來無足輕重的概念,在決定一個人一生走什麼路便有什麼歸宿的命運。
人這一生最大的悲哀是以有限的生命,對無限的世界、無限的外物;最大的陷阱便是這所有的存在,都披著

溫情脈脈而美妙無比的面紗,向人的本能欲望頻頻招手誘惑;是以人常常只在一念之間便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而且不懂得“機會損失”是命定之數的人,便向著這誘惑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懂得的人也很難“金”盆洗手,就是“洗手”時也不肯忘記把這金盆卷走。正是這種對“唯物”的固戀情結,把人拖入了痛苦、煩惱甚至罪惡的淵藪。人到了這個地步,也就沒有什麼美好還會留在他的身邊了。
這個世界雖然從來缺陷,卻是美麗的;有血氣的生命雖然必朽,也是美麗的;生活雖然有所苦辛磨劫,終歸是美好的,人生之路雖然坎坷不平,但只要肯向前走,必定是光明的。否則這個世界絕不會有60億人的存在。別講什麼理性、理智、理想、理論,人有趨利避害的天賦本能。然而,正是這種本能使人樂生悲死,也正是這種本能又使許多人雖生猶死。哲學家們無不以理性、理智為人的標誌,但似乎無人論及本能對人的支配力有多麼強大。尤其是當人受負向的本能欲望所支配時,就會變得比禽獸更禽獸,比魔鬼更可怕,它會把人間的一切都顛倒過來,本能,有這種力量。
美好的生存,自離不開物質的支撐,離開了這點談問題,便都是騙人的鬼話。就連那些遁入空門的現代和尚,又有幾個不在以退為進,變著法兒的撈錢掙名迂回入世?這塵世之“物”的魔力太大了,連梵界空門的法貼經咒都無以抵擋,而何況本是滾滾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呢?對“物”的固戀而無以自拔,這正是所有社會醜惡現象的真正根源。
對此,我們不能不說,人的美好生存,在物質並不匱乏的前提下,必得有一點“唯心”的東西來支撐。而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能走過苦難,也本靠了“唯心”在支撐,從原始圖騰崇拜起始的人類宗教神學,就曾起過這種支撐作用。所以西方的大學問家說:古希臘人創造了人類童年無與倫比的神話,因為沒有這些神話為他們灌注了某種希望,他們就會失去在苦難中生存的勇氣。在人類已進步到如此高度文明的時代,如果還要靠這些東西來支撐,那就是更大的悲哀。人需要進一步認識自己需要為生命尋找到一個更可靠的支點。紅塵世界中沒有淨土,是到處充滿了細菌的地方,為此尤須淨心。我講過世無淨土有淨心的話,但誰的心也淨不到了無一塵的境界,但總得讓人能睜開眼睛。沒有淨心也得有良心。孟子講過:“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四心”就是良心,也是做人的底線基本。
普京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誰不為蘇聯的解體而惋惜,誰都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是的,誰想把過去的咒語搬回來拯救現在,那只能是一種歷史的無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有一代人的思想信仰,但人性的變化比人類的進化、宇宙的變化更要遲緩得多。我們為什麼於今讀先秦諸子的東西,仍有珠玉可尋?美利堅為什麼還要高揚著百年前盎格魯撒克遜新教精神為“美國夢”的旗幟?普京為什麼在2008年卸任總統演說中講“維護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統一是至關重要的目標”?歐洲的發達國家為什麼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日,幾乎都異口同聲地強調起民族的“主體文化”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為什麼重提“三觀”教育;習近平為什麼講我們再也不能以GDP論英雄了?因為這個世界太“唯物”了,已“唯”到開始破壞這個世界的程度。人似乎已變成了“物”的奴僕。如果人只為了“物”而生存而努力,那麼與豬狗又有什麼區別呢?若講區別,無非比禽獸更低級更不自由,“物”已經把人驅趕到了一片片“生命之疃”中。
什麼是“疃”?疃就是野獸踐踏的地方。
狼踐踏之處稱狼疃,野狼踐踏過的地方叫豬盤;而人類走過的地方便叫道、叫路。
鳥住的地方叫鳥巢,狗住的地方叫狗窩,牛馬豬羊住的地方叫牲口圈;而人住的地方叫房屋、叫住宅。禽鳥的羽毛美如錦繡仍稱羽毛,畜獸的皮毛美如錦緞仍稱皮草,人的衣著再襤褸也仍稱衣服。狗語稱吠,狼語稱嚎,馬語稱嘶,驢語稱鳴,鷯哥鸚鵡會說人話也仍是鳥語,而人語則稱為說講談訴,稱為人話。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這麼多區別性的語言,無非要處處顯示出人與禽獸是不同的。人與禽獸本來不同,而如今又有多少是“禽獸不如”呢?那些醜陋不揭也罷,免汙人耳目,還是談美吧。
什麼是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美的;“自然美的高峰是動物”,社會美的頂峰是人類——人是最高的美;“美輪美奐”——高大寬廣精緻有益有用的創造物也是美的。那麼什麼是人之美呢?Esthetics of Life VII
正常存在的生命是美的;比禽獸文明高貴處是美的;把自己醜惡卑陋剔除,剩下來的便是美的;人知恥知辱然後便知美;人貴其類其身便是美;人有良知修養便是美;人有靈性慧心便能創造美。
這個世界本來很美麗,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許多文明也伴生了許多的醜陋不堪;生存本來很簡單,因為有了複雜的人類,便把一切弄得不簡單;生活本來很美麗,因為太複雜,便失去了很多光彩。我的生命美學觀很簡單,只有四個字“身心之美”:人的生命本質只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生命之根——人的肉體,這是偶然的造物先天給定,是父母所賜,要讓他完整地、健康地存在著,讓他體面地存在著。讀讀《禮記》會告訴我們許多美好的東西,古人講“全歸”、“歸全”是多麼的高明。先天的美醜並無所謂,都是你的幸運,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是生存前10億個競爭對手中的偉大勝出者,我們當學會珍惜自我與他人的生命,這是人生一切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根本不固,枝葉安茂?其二,生命之本——人的思想意識與精神追求。這是人的本質。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活出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格調品位。人的命運歸宿、生存狀態都由此本而定。前者為命為體為身,後者為魂為靈為心。身與心便是每一個生命主體的全部,生命美學的意義也許唯此而不言自明瞭。人能來這世界上一次不容易,總得活出一個人樣來:以人的身份——與禽獸的追逐有所不同;以人的形象——知恥知醜,能稱得上是個人才行。哪怕無以成為功業上的天王巨星、恒星,就是一顆流星,也要給流過的天空留下一道劃過的痕跡,轉瞬即逝也要在同類中留下一道電光石火的美麗,即使殞落了,被天庭放逐了,也是一次壯美的回歸——我燃燒了,我不是一塊煤也還是煤矸石,我釋放了生命賦予我的全部能量,我是呼嘯著燃燒著回歸大地的。
仔細想來,這世界雖然很大,但除了身心屬你,其他所有都不過是你的身心之物件而已。因此,“身心之美”四個字便是我的全部生命美學觀,而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就是它意義的展開與注解。既無學科建設之意,也無說教粉飾之心,只是把自己幾十年來的社會生活實踐親歷的心之所想,詩書過程中的意之所思,把它們一點點的歸集在一起,與讀者作為一種交流而已。
世界是美麗的,生活是美麗的,生命是美麗的,因而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美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創造的。這世界上的美麗美好是每一個個體生命取之不竭享用不盡的美滋美味美食美餐,關鍵是怎樣去尋找去創造。
是的,醜惡也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人為的一種存在。我們的國家、民族、社會、群體、國民並不完美,但我們必須學會面對。再美好的生活,也要產生垃圾;有生命的存在,便有紅與黑;沒有穀之低,便無所謂山之高。怎麼美好的社會也有它的局限與不足,如果只把它所有弊端集中起來,就是“理想國”也變成了“黑社會”;再高尚的人,也有缺點與不足,如果只把他所有的缺點都歸結在一起,那麼善人世成了惡棍。“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沒有人會因為有幾隻蟑螂臭蟲,便想把自己的房屋點著。
社會就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它永遠克服不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大河也不可能安排好每一朵浪花,因為它本是無窮盡的浪花的結合,正是這些浪花的生命自覺,才造就了它滾滾的洪流,像長江像黃河,以不可阻擋之勢流入海洋,這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值得驕傲之處。儘管我們有許多怒不可遏,有許多不可思議,有許多憤懣不平,但我們這個民族會繼續驕傲下去,鑒往知來,還有什麼能阻擋我們的呢?
其實,這部書本,本是想留給自己孩子看的,自己也自信至少本書不會誤人也不會害人,所以圖書市場上便又多了一個品種。十餘年後舊作重讀仍有此種感覺,便重新修訂增刪一遍,因篇幅太多,為方便讀者閱讀起見,現分為兩種出版。前一種仍以原書名為題,採用紅色封面版本;本冊則把原書的後幾輯合編,為綠色封面版本。兩種書都在原版基礎上進行了修訂,重新編輯,有增有刪有改。希望讀者能夠喜歡。
作者
2015年9月于京華寓所

書摘/試閱

在盧克萊修的“生命界碑”前
人在權力、名位、愛情、財富面前的最大欲望是獲得,人在死亡面前最大的欲望是逃避。而獲得者終歸失去,逃避者也無法逸脫。因為功利總是浮雲,而只有死亡才是永恆。
我們在遊覽昔日宮殿、王城廢墟、山間古墓時,我們在參觀藝術館、博物館、古刹名寺時,看到的是以往的奢華、古老的姿彩、昨日的精巧。其實,正是在這些東西身上凝固著“失去的獲得”與“永恆的死亡”這兩個生命的主題。這也是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中為我們樹起的“生命的界碑”——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在這個世界上,有生便有死。生,是一種新的物質組合秩序;死,是一種物質組合秩序的打破。生與死不過就像是山石頹化為土壤、海水化為了雲氣、種子轉化為新銳、冰塊還原為水滴一樣自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有得便有失。得,不過是上帝把你當成了儲藏間;失,則是上帝把這“儲藏間”的東西換了個地方。讓人捨生忘死的、激動的、悲哀的、痛苦的、歡悅的許許多多,已讓人類精疲力竭,而上帝在覆手翻雲之間便把一切解決,多麼簡單!
越簡單越偉大,越複雜越無效,這也許又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生命界碑”。這“生與死”、“得與失”並非全然無關。“究竟是什麼對生命的邪惡的癡求,用這樣巨大的力量迫使我們想活著,活在危險和驚慌中,可怕的受著痛苦?”越是偉大的越仿佛是“幼稚”,其實不然。人們“想活著”並不是“邪惡的癡求”,而那種“巨大的力量”,則是“得與失”。
人生不只是“痛苦”,痛苦的後面有歡樂;人生也不只是“危險”與“驚慌”,而更多的是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人們留戀的絕不是痛苦,也不是生命的本身,人們留戀的只是這生活、這世界的美好,只有活著你才能領略。所以,儘管死亡並非是全然毀滅,儘管人們知道那是“永恆”,儘管人們也知道,死亡是“一勞永逸的解脫”,死了,也還會以另一種形式而存在,但那“有生命的存在”與“無生命的存在”怎可同日而語呢?以“物的形態”的存在和以“人的形態”的存在怎麼能可以做等價的質換呢?所以,人們“貪生怕死”應該理解,可以理解。知死可讓,那就讓一下,死亡可不是去搶“末班車”。
問題是死亡是不可讓渡的,正如盧克萊修所說:

 

一定的生命的一定終點,
永遠在等著每個人;
死是不能避免的,
我們必須去和它會面。
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悲哀的會面。“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連老牛被牽向屠宰場都會股悚流淚,何況人呢?
是的,“死神也沒有如此地破壞事物/以致他把物質物體都加以毀滅/而只是把它們的聯合解散/使原素重新互相結合”。盧克萊修確實是偉大,死亡原來竟是這樣輕鬆。
他還告訴我們:“任何東西都不絕對消滅/雖然看來好像如此/因為自然永遠以一物建造它物。”“乙太父親投到大地母親懷裡的雨點消失了/但是這之後金黃的穀穗就長出來/綠枝就搖曳在樹林間。”
但死亡畢竟是痛苦的,盧克萊修還得用他的詩篇來規勸俗人們:
那些引起死亡的運動也不能永遠勝利,
或者把世界的生命永遠埋葬;
但那些使萬物產生和長大的運動,
也不能把創造了的東西永遠保住。
這樣,這從亙古開始的長期戰爭,
是以相等的戰鬥力在所有始基之間
繼續地進行著。時而這裡,時而那裡。
世界的生產力量勝利了,——或失敗了。
混雜在葬儀之中的是那剛剛
到達這光之岸的初生嬰兒的哭聲:
沒有一個黑夜跟著白天,生命美學 的 訴說 004
沒有一個黎明跟著黑夜,
而不在新生嬰兒的哭聲中間
聽見那失常的哀泣,
那死亡和黑色儀式的老伴。
省點眼淚吧,醜東西,別再號啕大哭!
你皮也皺了,也享受過生命的一切賞賜;
你總渴望沒有的東西,蔑視現成的幸福,
以致對於你生命不完滿而無用地過去了,
而現在出乎意料之外地
死神已站在你的頭旁邊;
——並且是在你能吃飽盛筵
而心滿意足地回家去之前。
你就把不適合你年紀的東西放下,
大大方方地讓位給你的兒孫們吧,
因為你不能不這樣做。
是的,誰也“不能不這樣做”,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面對死亡不需要境界,因為這是誰也規避不了的自然法則。面對死亡也需要境界,也有境界。心甘情願的,自有一份死亡的輕鬆和愉悅;悲悲戚戚的,便永遠背著沉重和苦痛。為了值得的犧牲便有一種不朽,一事無成的離去便是徹底的寂滅。一世英雄的曹操臨死難忘的是為姬妾分香,囑兒女保存遺物,還怕死後的寂寞;而劉備死前則不忘永安托孤,仍想著漢家的天下。其實,人最重要的是生前怎樣用好生命。死亡既然不可免,就尤其要在生時休要把生命虛度。還是記住盧克萊修的話吧:
生命並不無條件地給予任何一個人,
給予所有人的,只是它的用益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