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滿額折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繼《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後對日式本學的再思考
※本書樹立了「Wabi-Sabi」在日本歷史裡的真正地位
※延續前一本對「Wabi-Sabi」在當代世界的定位,更展望「Wabi-Sabi」的未來去向

延續《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概念,
本書為日式美學喜好者關注的Wabi-Sabi系列主題第二彈!

二十年前,李歐納.科仁於一九九四年寫下《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每個日本人都知道、卻無法說清楚的Wabi-Sabi神祕美學。此書出版之後,引起眾人的熱烈迴響,隔年,日本才出版了日文譯本,許多創作家更以Wabi-Sabi的概念來描述他們的作品,甚至因此獲得創作靈感;更引發了眾人透過Wabi-Sabi的討論,進而學習、感受日式美學的奧義。

二十年後,作者因應大眾對於Wabi-Sabi的廣泛討論和熱愛,交出了《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本書回到源頭詳盡地從歷史脈絡、以及其他藝術領域,如文學、繪畫、戲劇、以及茶道文化等等,仔細說明了從古至今整個Wabi-Sabi的美學體系的發展過程、Wabi-Sabi如何衍繹成為日本最受推崇的(高雅文化)審美標準,以及日本人怎麼將wabi-sabi的美學落實在生活的事物之中?

作者也分享了二十年來自身觀察Wabi-Sabi的心境轉折,可以說是每一位想一窺wabi-sabi日式美學宇宙的讀者們,最完整、最正宗的入門指南。

・「Wabi」?「Sabi」?
・還是「Wabi-Sabi」?
・Wabi-Sabi到底是什麼?
提到Wabi-Sabi一詞,一般人總會連想到萬物侘寂頹敗之美,
而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則是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

千利休曾說過一句名言:
在茶道的一切儀式與器具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掛軸。
(掛在茶室凹間裡,通常是得道高僧留下的書法)
這些掛軸普遍表現出充滿禪意的原則。
作為日本茶道的一代宗師,千利休將「WABI茶」的意境發揮到極至。他一反當時奢華的茶文化,不用華美的茶器,而使用民間簡樸的茶器,回歸到茶對人內心的修持。甚至他設計的茶室空間狹小,外觀質樸,賓客要用爬的才能穿過小門進入茶室,在茶室裡,人可以隔絕於外界的困頓與煩惱,可以免除傳統社會價值束縛,創造出獨立的藝術觀與哲學觀。茶室裡的擺設甚至去除家具,直接在茶室地板上當著賓客的面泡茶奉茶,以詩意的方式營造出安貧樂道的意象。
而千利休的茶道典範,也成為許多人引述Wabi-Sabi最經典的例子。

作者簡介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
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的《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Arranging Things: A Rhetoric of Object Placement)、《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目次

導論
Wabi-Sabi的宇宙
茶道的奧義:洄溯Wabi-Sabi 的源頭
落葉中的Wabi-Sabi:通往Wabi-Sabi的美感世界
Wabi-Sabi觀看物品的方式
Wabi-Sabi的世界:真實與虛擬之間
注釋
照片說明

書摘/試閱

落葉中的Wabi-Sabi:通往Wabi-Sabi的美感世界

通往wabi-sabi典範。一九九二年,我試著掌握與描述最吸引我的美的特質。當時,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日本。談到「美」,我指的是表面上源自於事物的興奮與愉快所結合起來的感受,這種感受使我們更能感覺自己活在世上,並且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這種感受通常還伴隨著對真、善,與愛難以抗拒的感覺。
為什麼我對美感興趣?我父親最近才在一場離奇的車禍中喪生,因此我開始質疑生命的目的。我考慮了各種可能,最後發現體驗美的事物可能是人活著最好的理由。美是一種認識到高階形式時不由自主的反應。窺見我們心智深層的知覺結構甚至也可能是一種美。美是一種「覺悟」,它顯示出森羅萬象的背後有著更根本的東西。我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過程。
我發現最吸引我的美其實就在眼前,它只是隱藏在不起眼的景象之中。它與好的品味無關;也許正好相反。但談到美,只要是最敏感、最具審美眼光的人必定看得出來。
我不確定該怎麼描述美。最後,我拿起相機,走出東京寓所前門,開始拍攝讓我感興趣的任何事物。我試著不假思索;我只帶著一雙眼睛,以及一根用來按下快門的手指。第二天,我重覆這種什麼也不想,邊走邊看邊拍的模式──之後每天都是如此,就這樣持續了兩個月。那時是秋天。不久,我拍攝了許多樹葉照片,這些葉子分別處於不同的分解階段。它們讓我想起一些菸屁股的相片,這些菸屁股八成是從曼哈頓的排水溝裡撿來的,並且受到厄文‧潘恩(Irving Penn)的仔細觀察。那是迷人的景象,但那有什麼含義?背後存在著什麼觀念?根本的概念結構是什麼?這種景象如何用文字形容?
我靈機一動,翻開十年前我研究日本茶會時寫的日記。讀了幾頁之後,我想到一件事。我想起日本朋友用「wabi-sabi」這種簡略的口語來形容某種衰頹之美。我的朋友指的是「wabi[與]sabi」、「wabi[或]sabi」還是兩個詞合起來?有可能是兩者的結合吸引了我的注意。
過了一段時間,我看出wabi-sabi同樣適用於物質與環境的性質、情感狀態、道德倫理的選擇,乃至於精神態度上。然而,我在做了一些研究之後發現,wabi-sabi不是既有或正式的詞彙;也就是說,它從未用於書面或學術作品。此外,wabi-sabi也與茶會的物品與行為沒有直接關係。wabi與sabi確實源自日本中世紀,但意義含糊、只是暫時做為口語使用的wabi-sabi則非如此。我發現,一個語義學上的建構物可以符合我追尋的審美感受意識模式──也就是美。
但,wabi-sabi到底是什麼?反覆思索之後,我認為wabi-sabi應該可以說是wabi茶(茶這個字可有可無)的概念繼承者。顯然,wabi-sabi源自於wabi茶,但wabi-sabi卻轉變成稍微不同的事物,它變得更具包容性,也更具庶民氣味。就像wabi茶曾經包含所有sabi的意義,現在,wabi-sabi也包含了所有wabi茶與其他事物的意義。我的任務焦點變得更清楚:我要去除這個概念的神祕色彩,將其轉變成可理解的形式,讓所有的人,無分國籍,都能將wabi-sabi融入自己的世界觀與美學語言中。在原本的語境之外使用wabi-sabi,很可能讓它的意義產生微妙的變化。有些意義可能喪失,但也可能因此獲得新的意義。

讓wabi-sabi變成一種概念。wabi-sabi是從wabi茶鼎盛時期形成的觀念匯聚而成的。然而,這些在日本受西方哲學與藝術理論影響前所產生的觀念,不符合我們今日要求的清晰與嚴謹,因而無法成為「有用的概念」。事實上,wabi茶是在避免明確概念化的心態下所產生的事物,而概念化正是現代美學論述的核心。從非常具體到極度抽象,要把包羅萬象的世界轉變成有用的概念,這顯然是極為艱鉅的任務。我大可附上充滿wabi-sabi意味的照片,然後在底下加幾行蘊含詩意的圖片說明。但我的目的不只是提供直覺、非文字所能形容的理解。我的重點是傳達wabi-sabi做為一個概念的完整意涵,它必須用文字來表現,才能成為清晰觀念的媒介。
我一方面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形成個人的理解,我努力融通兩者,試圖找出wabi-sabi最根本的美學內容。我將這些看法去蕪存菁,將其簡化成精練的文字與詞彙,使傳達出wabi-sabi的核心本質。

wabi-sabi=美學的他者。「美學的他者」相對於而且不同於主流的美學常規,它反對千篇一律。在wabi茶時代初期,源自中國的鑑賞品味,強調光滑與對稱之美,成為日本最受推崇(高雅文化)的審美標準。在這種狀況下,wabi的品味強調物品的不規則狀與粗糙質地,因此構成美學的他者。

尋常之物的變身。wabi-sabi的美是一種知覺活動,而非事物的固有本質。當例行的、習慣的觀看方式出現變化,當事物不再令人感到熟悉,就會「產生」wabi-sabi的效果。wabi-sabi的美是從尋常、毫無特色或平凡無奇的事物中看出非凡之處。wabi茶的發展與實現,顯示人們開始認為粗糙、低廉、家常的陶器跟其他精美的陶器一樣有可觀之處,儘管兩者的美並不相同。

美存在於虛無邊緣。虛無具有無窮的潛力,因而產生了wabi-sabi。wabi-sabi之所以特殊,在於它孕生於模糊、轉瞬、纖細與微妙,因此常受到忽視,或被誤以為瑣細而微不足道。想發現這種隱微之美,就必須不斷追尋wabi-sabi。

安貧。「貧」在這裡指毫無羈絆的心境,不執著於既定的想法或物品。「安」指能怡然自得地接受節制、不便與動盪。安於貧困,也就是有意識地基於自己的選擇擁抱貧困,並且欣賞其中的美,這是wabi茶的根本觀念。

不完美。提到wabi-sabi,一般人總會想到自然界蕭瑟衰頹的景象。由盛而衰引發了混亂與不可預測的變動,事物的樣貌也因此變化萬千引人注目。「不規則」或許比「不完美」更適合用來形容這種現象,但不完美卻更能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不完美也暗示著某種「精神狀況」。如果時機恰當,不完美的事物往往能勾起人們的同情。事物與觀看者透過同情而彼此連結,這正是wabi茶道師傅希求的理想境界。

修辭的考量。在整個wabi-sabi概念裡,之前提到的美學成分彼此交織。為了凸顯整個交互作用的效果,每個美學成分及其影響都會予以打散並且重組成一個單一的典範。這個典範藉由獲得廣泛理解的參考架構來加以組織。在進行思想運作時,語言文字雖然是很棒的工具,卻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舉例來說,實體的物品與正確的詞彙之間絕非直接一對一完全符應。文字(與觀念)的本體地位及存在類別與實體物品不同。文字固然能為事物命名,卻無法具體表現事物的本質;文字只能指示事物。為了彌補文字的限制,特別是面對一些文字無法形容的事物,我試圖賦予本書一種召喚性,刺激讀者產生各種想法。我希望wabi-sabi這個典範能在讀者心中成長茁壯。

先前提到的各種觀念,連同一些照片,共同構成了這本書。我盡可能避免商業書籍強調的一些賣點:沒有漂亮的書名,沒有吸引人的色彩,沒有特殊的銅版紙或精製書皮,沒有名人吹捧,沒有條碼。我們把重點放在能反映書裡提到的wabi-sabi特質的事物上。因此,本書封面不使用鮮艷的色彩。內頁不使用銅版紙,而是略帶自然氣息擁有砂質觸感的紙張。照片只具有傳達資訊的功能,不是為了炫目之用。印刷的字體簡單直接,沒有多餘的裝飾。本書的外觀相當樸實,輕薄短小,但有著舒適的觸感。此外,本書的書名有些笨拙,一點也不靈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