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簡體書)
滿額折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于隋開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信史所載孫思邈事跡雖少,各種奇傳卻多。本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夸張之辭。只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第一手資料,透過字里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剔出書里透露的點滴行蹤,反復甄別,形成縝密完整的一部傳記

作者簡介

羅先明,男,1950年生。湖南洞口人。中共黨員。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本案拒絕旁聽》、《大醫孫思邈》,報告文學《來自西藏監獄的報告》、《開國反腐第一案》,63集電視劇文學劇本《遠東大抗戰》,長篇紀實文學《遠東戰爭風云》(四卷本;原名《遠東大戰紀事》),學術專著《中國預防犯罪通鑒》等。

名人/編輯推薦

羅先明,男,1950年生。湖南洞口人。中共黨員。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本案拒絕旁聽》、《大醫孫思邈》,報告文學《來自西藏監獄的報告》、《開國反腐第一案》,63集電視劇文學劇本《遠東大抗戰》,長篇紀實文學《遠東戰爭風云》(四卷本;原名《遠東大戰紀事》),學術專著《中國預防犯罪通鑒》等。

目次

序篇
第一章/早歲立志(幼年-20歲)
第二章/砥礪真功(21歲-39歲)
第三章/順勢而為(40歲-70歲)
第四章/亂世不避(71歲-80歲)
第五章/盛世作為(81歲-108歲)
第六章/成就大醫(109歲-141歲)
附錄一/孫思邈年表
附錄二/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古今不少醫藥大師,年少時并非立志學醫。如被稱為“醫圣”的東漢張仲景,據其在《傷寒論》“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立志學醫。
孫思邈年少時亦無意學醫。
現存孫思邈有關史料,無其父親或祖上從醫記載。民間口頭傳說及某些民間文學讀本所載故事,皆無史實依據。母親姓氏,刻于其父母合葬墓碑,謂為“雷氏”。距孫塬村數十里處,確有雷姓一族,其族人亦稱系孫思邈舅家。據聞,以前每到“清明”,還有雷姓后人來孫塬村祭祖,緬懷孕育了千古大醫的偉大母親。
令人費解的是,今日孫塬村,卻沒有孫氏族人。筆者訪問當地村民,解釋是孫思邈那時給皇上治病,風險極大,為保子孫安全,乃囑改換姓氏。當地既無孫氏一族,自無傳統族譜,方志更無孫氏家族演變記載。故孫思貌之父真名亦無可考,也無法確知生平事跡。
孫母雷氏一族,據現存藥王山三方古碑推測,當年或為望族。
碑一:“夫蒙文慶造像碑”。此碑于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刻石,為佛教四面造像,高102厘米,寬42厘米,
厚30厘米,1934年于耀州出土。該碑系蒙文慶為亡父、亡妹、七世父母、因緣眷屬所造。為首供養人落款是:“夫蒙文慶,母雷□□”,其他供養人除蒙姓人氏外,還有“清信士雷豐”等。
其二:“雷明香造像碑”。此碑于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刻石,高96厘米、寬40厘米、厚19厘米,出土時間不詳。該碑系命婦雷明香為亡夫所造。碑文顯示,其亡夫系正一品高官,其兄雷□標為正二品,從弟雷顯慶為正四品。可見雷明香家族之隆盛。
其三:“雷香妙造碑”。此碑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石,高100厘米、寬42厘米、厚20厘米,1927年于耀州出土。建造該碑者雷香妙,亦系顯貴命婦,亡夫即為柱國參軍。單看碑上的雷香妙本人乘車出行圖,即可窺知雷氏家族顯赫之一斑。(注1 )
不敢說上述雷姓豪族即為孫思邈舅家,但孫思邈舅家與上述大戶必有某種聯系,因那是講究姓氏與血緣關系時代。如此便可設想,孫思邈舅家或為知書達理之士。母親雷氏則受過一定文化薰陶,心地十分善良。由此推論,若以門當戶對為婚姻基礎,孫家則不會一貧如洗,孫父本人更不至于目不識丁。孫思邈談及兒時家境狀況,用了“家產”二字。不過孫塬村位于關中北部黃土殘塬地帶,村民們住屋多用黃土夯墻,還有人全賴窯洞遮風擋雨,加之土地貧脊,灌溉乏水,交通閉塞,可謂窮鄉僻壤。故孫思邈兒時生活條件,亦談不上如何富足。
孫思邈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每日以學為業。孫塬村現存那一棵蒼老古槐,見證過孫思邈幼時身影。他著一身青衫,穿一雙麻鞋,或坐在樹下邊讀邊想,或與小伙伴你追我趕,有時則比賽爬樹。他上的是村里私塾,卻不以私塾先生所教功課為滿足,放學后繼續在家挑燈苦讀。
母親對兒子總是寬容的,當發現兒子有些事做得不妥,則注意及時誘導。一回見兒子捧著一只肉乎乎的雛鳥,忙道:“娃,小鳥也有爸媽。你想它離開了爸媽,還能長大嗎?小鳥媽媽見不到孩子,能不傷心嗎?”
“娘,是我不好。”孫思邈聽了,忙小心將雛鳥用布衫兜著,再爬上大槐樹,將它放回小窩,且將窩里的雜草撫平。
“娃,這就對了。往后,可不得傷害任何鳥兒。”
“娘,我懂了。一定不犯,一定。”年幼的孫思邈連連點頭。
母親雷氏就這樣通過點滴之事,向兒子傳輸大愛之心。
孫公與其他父親一樣,急切望子成龍。而任何圣人賢哲,孩童時代都會貪玩,孫思邈亦不例外。他在《千金翼方·序》中自稱:“余幼智蔑聞”,即非天才。《舊唐書·孫思邈傳》卻載,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千余言”,雖不無夸張成份,仍可見學業優異。能做到這一點,自與嚴父督促有關。得益于嚴父慈母育導,孫思邈奮發用功,埋頭苦讀。這幼時的苦讀,也為他往后學習打下了深厚基礎。這樣至于“弱冠”,已經“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了。
讀書不是目的,只是成才手段。兒子長大后如何發展?孫公頗具長遠眼光,早有宏大計劃:讓兒子走讀書人正統之路,早入仕途,光宗耀祖。
此說非為臆斷。舊、新《唐書》中,皆記孫思邈拜見西魏重臣獨孤信之事。獨孤信本名如愿,因屢立戰功,被太師宇文泰賜名為信。其時,獨孤信為西魏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衛國公,可謂權勢顯赫。而孫思邈不僅見到了他,且獲得高度贊賞。獨孤信曰:“此圣童也。”(注2)
此事發生在西魏恭帝二年或三年(公元555年或556年),孫思邈約摸十四五歲,已然才智拔萃。
孫思邈身為貧家弟子,何以要見朝中重臣?此事涉及彼時舉薦制度。原來在科舉制度形成之前,古代文人欲入仕途,全賴朝臣或其他名士推薦。昔漢武帝就下過“求賢詔”,要求朝臣舉薦“茂才”。自漢魏朝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即將各階層弟子分為九等,由不同層級的“中正”官舉薦。此制度實行之初,效果倘可,后卻專為門閥世族所用。至于北魏,一方面“九品中正制”繼續推行,一方面延續權勢舉薦制度。孫思邈學問雖高,家世卻卑,故未能進入地方“中正”推舉視野。如欲入仕途,則務必由權貴推舉。
孫思邈因何人引薦,于何種場合與獨孤信見面,古無確切記載。或賴于舅家雷氏某名士強力引薦,或于京郊某處與獨孤信意外相逢。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要拜見聲名顯赫的柱國大將軍,談何容易?故這場載入史籍的會見,顯系孫父煞費苦心的結果。為了這一會見,孫公必下了相當決心,費了相當力氣。
孫公刻意安排這一場會見,其意不言自明,望兒得到提攜。而孫思邈本人,無疑也有入仕之意。正如他后來坦承的那樣:“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注3)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