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實相經宗通:第五輯
滿額折

實相經宗通:第五輯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學佛之目的在於實證一切法界背後之實相,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佛菩提道中稱之為實相法界;此實相法界即是金剛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陰、十八界及宇宙萬有(山河大地、諸天、三惡道世間)的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心,即是禪宗祖師所說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萬有背後的實相。證得此第八識心時,自能瞭解般若諸經中隱說的種種密意,即得發起實相般若──實相智慧。每見學佛人修學佛法二十年後仍對實相般若茫然無知,亦不知如何入門,茫無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異互同,是故越是久學者對佛法越覺茫然,都肇因於尚未瞭解佛法的全貌,亦未瞭解佛法的修證內容即是第八識心所致。本書對於修學佛法者所應實證的實相境界提出明確解析,並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處,有心親證實相般若的佛法實修者,宜詳讀之,於佛菩提道之實證即有下手處。平實導師述著,共八輯,每輯成本價250元。已於2014/01/31起開始出版,每二個月出版一輯。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 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 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 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 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書摘/試閱

經文:【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大善巧方便相,為諸菩薩說最第一廣供養諸佛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發菩提心,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救護眾生,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住持正法,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
講記:上一段經文中 世尊是講「入廣大轉輪相」,這一段經文是講「最第一廣供養諸佛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但是在說法的時候都是「為諸菩薩說」。除非是在這一段說完了,然後才會再為金剛手菩薩另外講一些話來吩咐,所以「為諸菩薩說」以及為單獨的某一位菩薩說,二者的開示內涵是有所差異的。那麼這一段是「為諸菩薩說」,所說的是「最第一廣供養諸佛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是用什麼相來說這個廣供養的實相智慧到解脫生死彼岸的法門呢?是用「一切如來大善巧方便相」來演說的。這當然就跟前一段有所不同了。前一段說的「入廣大」三字,也是「一切如來」的境界,是說「一切如來入廣大轉輪相」,是偏在法上來說的,是希望諸菩薩可以得到這個法義;但是接下來這一段經文中說的是法供養、真實供養、究竟供養、第一供養,講的是菩薩攝受佛土時應該要有的條件,也就是去獲得「一切如來」的「大善巧方便相」。這意思就是說,如來為諸菩薩宣說這一段經文,是希望菩薩們有種種方便善巧來攝受眾生;而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攝受佛土就是對一切如來的廣供養、第一供養。那麼在廣供養之前,在作第一供養之前,當然要先有「大善巧方便相」;如果沒有「大善巧方便相」而說能「廣供養諸佛」,能作「最第一廣供養」,那就是在說笑話了。但是對諸佛如來的「最第一廣供養」,而且是用「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作為前提來作的供養,當然是跟度眾生有關。因為 佛陀以度化眾生為第一大願,所以度化眾生時當然應該要有種種的方便善巧。菩薩入地之後修行十度波羅蜜,為什麼到第七地還要廣修方便善巧?一樣是這個道理。這就是「為諸菩薩說」,不是為某一菩薩說,當然是希望大眾都可以聽聞。
這個「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是什麼?佛陀開示說,就是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當然是包括三世一切諸佛,供養三世一切諸佛就是「最第一廣供養諸佛」的「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
這個「廣供養一切諸佛」的「般若波羅蜜法門」有三種,第一種說:「發菩提心,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這裡講的「發菩提心」究竟是講什麼?這裡講的「發菩提心」是為諸菩薩講的,而且是用 如來的「大善巧方便相」來講,當然是要諸菩薩在攝受眾生時應當如何觸發眾生發起菩提心。假使有人能夠促使眾生對諸佛如來發菩提心,那麼這位菩薩就是「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
度眾生是第一重要之事,當然前提是依正確的佛法來度眾生。諸佛的通願是四宏誓願,諸佛同樣都在因地發過這個願,乃至成佛仍然不捨四宏誓願。而四宏誓願,第一個願就是廣度眾生,所以度眾生是第一重要之事,為度眾生當然就得要讓正法久遠流傳;使正法久遠流傳則是為了利益眾生,才需要去努力,否則不必為了正法的流傳而讓大家付出很多的精神與勞力,所以度眾生是最重要的。可是度眾生時,首先就是要幫助眾生對諸佛如來生起菩提心,這當然不是七住菩薩的發心,七住菩薩的發菩提心是證悟實相心如來藏。這個發菩提心是世俗發心,就是在意識的層面上來發起對於諸佛如來的淨信而願意修學佛法,這就是第一種「發菩提心」。
幫助眾生「發菩提心」為什麼就是「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呢?因為眾生將會因此而開始走上成佛之道了。其實眾生的發心是有許多因緣與層次存在的,我們可以列舉幾種來說;如果真要具足講出來,那是講不完的。一般來說,學佛之後當然真正會發心,至於是為了出離生死或者為了智慧而發心,這就不一定了。通常而言,一般人都是從行善開始的;有時候去聽一點經典,聽說要行善,所以跟著去作善事。學佛以前在外道法中聽說要行善,就去作一些善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行善之後,終於有因緣聽到「修道」二個字。當他聽到修道二字時當然要問:「是修什麼道?」善知識就會說明。那麼依各人的不同因緣而親近不同的修行團體,就會修很多種的道;外道善知識講的也是道,道家講的也是道,在佛門裡講的也是道。所以各種不同宗教各有其道,互不相同;只有一貫道是一貫想要公開竊取別人的教義,他們從來沒有自己的道,他們自己只有「一貫盜」。
那麼既然說有道,一般沒智慧的人遇到什麼道,就修什麼道;通常不會去弄清楚道有多少種,所以就有人間道、天道及導致未來世會下墮三塗的密宗邪道。那麼有智慧的人之所以會發菩提心,通常是因為他有世俗智慧,想要先弄清楚:到底有哪一些道?各種不同的道之間有什麼異同?其中的差異或者相同在哪裡?後來終於有因緣弄清楚了,因為接觸到真正善知識了,但卻是從行善作為起因而來的。由於行善的因緣而來的人,當他以前行善之時,接著就會有一些親朋好友因為聽到善知識說了一些佛法,開始修道了,他也跟著開始修道;可是修了很久以後,他想:「我每個週末、週日,都去幫窮苦老人家洗澡、打掃環境、洗衣服、送食物給他們,師父說我這樣就是修道;那我修了很多年的道,為什麼都還不懂得什麼叫作道?」等到有一天終於忍不住了,去問他的師父說:「師父啊!我聽您講經說法這麼久了,為什麼我都還不懂佛法?為什麼遇到一個從正覺來的同修,我就什麼佛法都不會講了?真正的道是什麼?」師父說:「他們也是道,我們也是道;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就不必管他。」但是真的能不管嗎?我不認為。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要問清楚:「為什麼雙方的差異這麼大?為什麼你可以懂《般若經》,我卻不懂?為什麼你能斷三縛結,我卻不行?」他當然得要去弄清楚。
由行善的因,使他想要求得解脫與實相智慧。他在以前行善時就已歸依了三寶,發起了四宏誓願,這就是最初步的發菩提心;但只是世俗名言所說的發菩提心,不是發起勝義菩提心,他就這樣子被人教導而自以為是在修道了。可是到後來覺得各道場說的道大不相同,並不是像《道德經》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於生從何來,也還是不清楚。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原來道家說的道是不能講的,說真正的道是講不出來的;如果想要形容要弄個名稱來呼喚它、來定義它,來指稱天地萬物之始,全都不行,只能以無名來說了。但那不是佛道,那是道家的道。道家的道要從太極下手實證,可是太極究竟在哪裡?始終只有理論,沒有人真的找到,連老子自己也找不到,所以《道德經》才要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才會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可是他這樣子講出來時卻已不是太極了,最多就是從現象界中來說兩儀生四象,演變到八卦以後才有六十四卦,但太極究竟是什麼?始終弄不清楚,無法實證。這就是說,有的人為求智慧而發菩提心,始終弄不清楚佛道是什麼,終於有一天覺得忐忑不安,就懷著一分好奇踏進正覺同修會來,終於弄清楚:原來真正的道是這個模樣。然後聽說什麼時候辦理三歸依,趕快就來歸依三寶了,這就是在正覺法中真發菩提心了。這也是發菩提心,所以我們每年得要辦一次三歸依,年年都要代 佛說三歸。
有的人又不一樣,有的人發菩提心是因為受苦,不然就是身體病痛始終好不了;再不然就是家裡好幾個人出了問題都拖累他,讓他無端受苦;他一個人好好的,可是要承擔那麼多人的病痛苦果。或者因為營生,結果事業失敗,一肚子愁,不曉得要放到哪裡去。那真是苦悶得不得了,很想一死了之。這類人所在多有,本來就在計畫怎麼樣一走了之,反正死了一了百了;他不曉得未來世還是得要還人家,只是延到未來世去還債。但他不懂,正在計畫怎麼樣去自殺,結束這一生;後來朋友說:「你既然有勇氣去自殺,為什麼不殺徹底一點、死透一點?」他好奇地問:「什麼叫死透一點?難到死還有死不透的?」朋友說:「有啊!你如果沒有死透,下一輩子不過是投胎再來,那時得要還更多。」「啊?原來是這樣子。」他嚇了一跳。好啊!終於耐不住那個好奇,央求朋友一定要把道理講清楚。朋友就說一些道理給他聽,才終於懂得,原來死還有死得透跟死不透的不同。「那我一定要死透,我絕對不要死不透。」好啊!忍不住就問:「哪裡可以讓人死透?」「到正覺來啊!」喔!終於懂了,於是他也發菩提心了,是因為受苦而發心;如果不是受苦,他發不了心。
受樂而發心,那是大菩薩的事,受苦而發心則是一般人的事。什麼人是受樂而發心?悉達多太子啊!那麼多的後宮嬪妃,父王照顧著不讓他受苦,他都還是要發菩提心。但是一般人不可能,所以大多是因為受苦而發菩提心。有的人更不同,有的人是病到很嚴重、痛到受不了;但他從平時耳濡目染中得來的印象,知道有佛可以依靠,當他忍受不了時就呼喚:「阿彌陀佛!您為什麼不來幫我?」當他大聲喊過了以後才想說:「我為什麼會開口求阿彌陀佛?」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原來身邊有親朋好友一天到晚嘴裡唸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救苦救難。」原來他被熏習了,自己並不知道,這時終於因為受苦才想:「趕快去極樂世界,我不要在這裡投胎再出生,苦得要死。」可是想要去極樂,總得先歸依三寶,要先歸依 釋迦牟尼佛,他就因為這樣子而發了菩提心。這樣的人也有,菩薩就觀察因緣而作出種種方便施設,讓眾生藉各種因緣而發起菩提心,能夠這樣子,才叫作「大善巧方便相」。
菩薩要懂得施設很多狀況來讓人家發起菩提心,觀察眾生的因緣如何而施設方便法,使眾生願意去「發菩提心」。但是這些發菩提心的善巧方便,都是因為眾生身邊有許多親朋好友,菩薩就是這樣一世一世跟很多的眾生結善緣;結了善緣以後當眾生有需要時,菩薩開口說了,眾生便聽得進去了。所以,有時候是因為親朋好友在學佛,眾生接觸到了,覺得說:「我這位親友才不過三年不見,為什麼說起話來,這麼有智慧?」他就因此發起了菩提心,願意走入佛門來行菩薩道,這也是發菩提心。那麼另外還有的人又不一樣了,有一句俗話叫作附庸風雅,正因為社會上到處都有人在說佛法如何又如何,他想:「學佛已經成為一股風潮了,我如果不跟著學佛,那我不就落伍了嗎?」他怕落伍,所以也跟著人家學佛。那麼學佛之初,首先就是要歸依三寶;歸依時發了四宏誓願,就是「發菩提心」。從這樣的事相來看,應該說各大山頭對眾生都有一分貢獻,因為他們把台灣帶出一個學佛的風潮,這是很好的。十幾年前我就曾經讚歎各大山頭,說他們接引初機有很大的功德;我們從來不否定他們這個功德,我們只是說他們傳的法錯了,耽誤了眾生的道業。所以學佛「發菩提心」的風潮應該形成,這事情很重要;能夠使整個社會形成學佛的風潮,這也是菩薩該有的方便善巧。
有的人「發菩提心」時真的很單純,只是因為好朋友或者親戚來說:「我們年紀一大把了,再活也沒幾年,為什麼不趕快去歸依三寶,有三寶作個依靠?」因為聽人家說三寶最吉祥,那到底歸依是什麼意思,他其實也不知道,心想:「歸依大概就是投靠,以後死時有佛作個依靠。」那也好,就去投靠,至少臨命終的時候有 釋迦牟尼佛可以依靠、有大菩薩依靠,對自己也沒什麼損失。看到 觀世音菩薩那麼慈祥,自己為什麼不去歸依呢?好啊!那就去了,就跟著發起四宏誓願了,這也是「發菩提心」。這也是一種方便善巧,讓人家有一個依靠。確實也有一些人今世是不可能學佛的,他只是當作信仰,那就說要歸依佛門、歸依三寶。其實他不懂真正歸依的意思,在他而言,歸依就是依靠;將來捨報要走的時候有個依靠,那也好嘛!菩薩就設這個方便讓眾生來依靠三寶。那麼為了讓眾生依靠,當然菩薩就得巧設方便,在三歸依的時候一定要教眾生跟著唸: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來歸依 佛陀的人就在儀式中乖乖跟著唸,當他跟著唸的時候只要知道這四句的意思,那就是發願完成了。他一面唸著一面就完成那個意思了,因為是跪在 佛前唸的,他的心中也並沒有抗拒;那這樣子,他唸了四宏誓願也就歸依完成了,那也是「發菩提心」。
所以說,有很多很多種的因緣發菩提心,各不相同;甚至於有的人也許在很急難的時候大喊一聲「歸依佛」,那也算是發菩提心。他發了菩提心,將來到底是與聲聞菩提或佛菩提相應,那就得看他的種性了。所以發菩提心有許多種的因緣,各不相同、說之不盡。可是菩薩必須要為眾生施設種種的方便善巧,來幫助眾生發菩提心,像這樣子去作。乃至菩薩未離胎昧之前,每一世的發菩提心也都一樣,都是屬於「廣供養一切諸佛」,因為發了四宏誓願,那和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發心是完全不同的,再也不會成為自了漢,永遠是佛種性的菩薩,將來會度化許多人一同走上菩薩道;在他三大阿僧祇劫廣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將會有許多有情被他所度,可以紹隆佛種永不斷絕。所以如果自己發心之後還能夠廣設方便,有無量無邊的善巧讓眾生也能發起菩提心,就是「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
 
—正智出版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