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觀見與道德經(簡體書)
滿額折

中觀見與道德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中觀見與道德經》是明賢法師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間,應北京大學學生社團邀請,于北京大學開演《中觀見與道德》的課程講義。
法師借中觀見以逐句詮釋《道德經》,借助佛教智慧,對于復興道、儒兩家文化道統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以期中觀正見在華夏傳統文化土壤上“落地”,以此向西天東土兩大圣人尋求智慧。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目次

自序 【序篇】 第一 老子其人 上千年的生年之辯 老子是個什么人 離函谷關去往何方 隱君子的萬世功德 “忘世”不同于“出世” 他是個有修有
自序
【序篇】 第一 老子其人 上千年的生年之辯 老子是個什么人 離函谷關去往何方 隱君子的萬世功德 “忘世”不同于“出世” 他是個有修有證的人 中心價值與方法是否與佛相同 相似的方法 關系到是否涅槃的“各有所還” 一個忘世的人 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 第二 《道德經》思想 老莊思想頗不同(天道人謀) 生死觀不同 常、無常觀不同 “道”不同 治國觀念不同 老莊不同思想的總結 《楞伽經》與《金剛經》也不同 佛門無我故無常 《楞伽經》中的“常” 如來藏 七識 于二乘不說一乘法 《金剛經》中不同的“常” 初祖與六祖的傳法不同 初祖傳法 六祖傳法 藏性人性,空理佛心 第三 什么是中觀見 中觀以依緣起而不同于因明的論理 中觀見不是斷滅論 中觀見的目的 中觀見的本質 中觀見的意義 中觀空性見使一切合情合理 第四 正確的學習態度
【釋論】 第一 “道貫始終”章——從道說起,開眾妙門 老辣的教育家 開篇十二字,以依賴命“名” 通釋首章 取道童蒙 明末四大師 四大師異口同音 第二 “天下皆知”章——非由自得,相依而生 問提“天下皆知” “道”是主心骨 哲學還是信仰 過分了,美變丑了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放下緊張 第三 “不尚賢”章——出于無為,乃無不為 物誘生奔競之心 不同的價值觀 由世間倫理趨入道階的理念 “世間倫理選擇趨入道階”的中觀定義 時時勿忘“無次第” 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 泯志入道令佛法倒傳 當行為之,不治治之 第四 “和光同塵”章——深度認同,道在塵俗 “曉事”與“多才” 進入怎樣的“道” 老子的受用境界 和其光,同其塵 和光同塵不是裝瘋賣傻 為法求人——中國人的根器 文帝詔令奘法師翻老子為梵文事 吾不知其所從來,字字皆有指歸 第五 “天地圣人”章——無心人事,挽合法理 不是有心“不得不” 簡毅與才情 生存與死亡的嚴肅討論 反面人情,正面道理 假仁義的偽裝 大冶洪爐 第六 “不死常用”章——無心動用,生生不絕 數論派、道德經與佛教的“第一因” 不生不死即是生死 推開空洞虛無而生生不絕的生命起源大門 那是無心而用之不竭的境地 心——一涉用動即非本相 第七 “無私成私”章——有我之私,不能長久 地久天長 具體和抽象 謙退由其識道、身先由其為道,都不是權謀 變自私為無私 變無私為無我 大私與大公 第八 “上善若水”章——利物不爭,處惡近道 水之美 無私則善 如水的修行定位 利物不爭故無尤 處惡而近道 丁是丁卯是卯的“水知道” 第九 “功遂身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反“背道而馳”之學 知足不辱,知止不恥 持德不如無德 “三輪體空”是必需的 天道惡盈好謙 富貴滿堂,莫之能守 功遂身退 第十 “能嬰兒乎”章——造道之方,妙契玄德 魂飛魄降 《楞嚴經》中的魂與魄 做工夫能如此乎 入道工夫 下審其用,更進一著 第十一 “無實之用”章——人謀數窮,道理顯用 世人以“有用”為“無用”,認“道理”作“人謀” “無”實體(物)而有作“用”的譬喻 無能受物,統眾而作用顯現 無三喻難理解月稱論師,無月稱論師難解三喻 “無之以為用”的社會使命 第十二 “色味行妨”章一——盲聾流逸,行妨古今 盲聾無懼花世界 “百毒不侵”現實人 瘋狂才夠刺激,刺激才是享受 離欲與證果 第十三 “托身天下”章——寵賤貴禍,道濟蒼生‘ “寵辱若驚”有大誤會 “知身是患”故“重道忘身” 托身天下 世間何苦重連城 當學十六法,當斷二十五法 第十四 “執古御今”章——視聽物混,迎隨恍惚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 感官誤人,專心達道 “化”味彌彰的“載道之言” 長期解構邏輯思辨的“‘佛與道” 邏輯思辨“確定性”背后的“不確定性” 六祖的“化”與朱熹的“積” 禪宗“無門”為“法門” 佛陀對“與行持無關的問題”不作答 與禪宗保持了一致 并非只接上根,有人心就有禪宗 勿忘“無次第” 不允許將明心見性預設成遙遠的事 以金剛喻定為“決定之趣”的“十地頓超” 禪門以“逼拶”斷沉掉 “不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最高境界 第十五 “體道通玄”章——嗜深機淺,保道不盈 嗜欲深者天機淺 對“不善為士”的反思 人們對“有為”的“主動”充滿依賴 無貪才是真正的福田 “士”的真義 靜以徐(詳慎)清、安以徐(詳慎)動 保道之方“不欲盈” 第十六 “推虛守靜”章——萬虛不實,觀復心閑 推窮萬物不實而其靜乃篤 觀復歸根 沒身不殆的真常之道 貪盈逐物,驚恐“末日” “末日”與劫難說往往被邪教所利用‘ “末日”謠言流行,總是裹挾佛語 佛教的“世界成壞觀” 佛說——相信征兆而不相信業,是可厭的下賤信徒 辟除“末日”謠言,佛教應當出手 生命是輪回的,死亡也不是末日 有人心就有世界,如何能被“末日”? 第十七 “舉世復古”章——無知有信,有識欺生 太古之治愈流愈下 回復太古無為之治 體而行之復太古治,不是消極 道德輪替攜行佛教法運 第十八 “世道下流”章——大道若廢,仁義智慧 仁義與大偽 美惡同門,大道無心 相濡以沫的誤讀 第十九 “絕圣棄智”章——端拱無為,天下自治 端拱無為天下治 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對未知境遇人們多少有點不安 末日并非末日,謠言如何收場 第二十 “獨異于人”章——俗人察察,我獨昏昏 圣凡相去能幾何?差之毫厘失千里 智卜可用 善取空性,絕學無憂遮所知 隨順世俗在人間 圣人學什么?世人學什么? 第二十一 “道無形名”章——惟恍惟惚,功名不朽 老子的文風 “道”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大道怎么研究 世俗功朽名歿,圣人名實千秋 第二十二 “曲全枉直”章——不與物爭,眾德交歸 茍不曲盡其誠,則其德不全 學道方法上的天下標準——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人文佛教建立 對“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誤讀 第二十三 “忘言體道”章——勉強好辨,去道轉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忘言體道,與時俱化 把話說周全 第二十四 “有道不處”章——躋者不立,跨者不行 躋者不立,跨者不行 都是無道者的把戲,有道者不處 “四不”的人倫警策 第二十五 “道法自然”章——天地王道,皆法自然 道是什么——“天地王道”的本質 以大道之眼看天、地、王、道 道法自然 自是者求于跡 20世紀40年代佛教界的路線分歧 人文佛教之必需 第二十六 “生死畏途”章——不知輕重,身輕天下 世人不知輕重 圣人游行生死畏途 奈何后人,身輕天下 第二十七 “過化存神”章——善行無跡,所過者化 圣人如何善入塵勞 圣人教化之善巧如“庖丁解牛” 第二十八 “知榮守辱”章——知道不難,守道為妙 悟道不難,守道為妙 怎樣守道? 守今日此時之道 第二十九 “天下神器”章——有心為之,必反失之 有為太過必反失之 眾人迷于美進惑于榮利,圣人去其迷惑 中國文化最大缺陷在于個人之永不被發現 內圣外王——圣人可以由天上來人間 第三十 “必有兇年”章——取強勢者,速敗之道 大戰之后,必有兇年 強勢的有限善用與無限隱患 第三十一 “不可尚兵”章——應以道佐,莫以兵強 兵者不祥之器 人臣不以道佐反以兵強,切誡之 第三十二 “入主守道”章——侯王守道,利濟無窮 專求得道,莫若守樸 立名定尊卑,殉名不知返 侯王若守,其效神速 第三十三 “守道之要”章——行于道德,有志有壽 王侯守道之要 改“強智過于人”為“強志行于道” 第三十四 “心與道合”章——功大無外,守道實效 專務于大,難成其大 如果一天,你在道上稱“老大” 第三十五 “淡乎無味”章——難悅天下,用之不窮 無以悅天下,天下用不窮,圣人執“無我”以御天下 物化則用不窮 無味中的滋味 第三十六 “柔弱自處”章——勢極則反,欲廢固興 王侯守道之要不可示于人者,是國之利器的柔弱 示與不示的智慧 第三十七 “教君救弊”章——若能守道,萬物自化 人君善救其弊,可塞物欲之源 道體
一段激活沉睡心靈,法雨灌頂的驚喜旅程頤嵐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