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公平中國
滿額折

公平中國

定價
:NT$ 490 元
優惠價
9044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公平是未來很長時期中國面臨的最嚴重挑戰,本書論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個問題:農村、義務教育、高考、大學、養老、醫療、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稅、公共預算、央企、外匯儲備、計劃生育。在所有這些方面,我們都需要以公平為準繩,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這樣才能走向一個和諧的社會。

作者簡介

王福重,著名學者、經濟學家。199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9-2001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學基礎理論、國際經濟學和公共財政。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專著、譯著10餘部。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2005年以來),《上海證券報》等媒體專欄作家。

曾出版經濟學暢銷書:《人人都愛經濟學》(2008年)和《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2010年)。以《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獲2010年度“中國本土最佳商業圖書作者”獎。是CCTV、上海第一財經、廣東衛視、鳳凰衛視等電視台財經節目的特約評論嘉賓。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和繁榮,很大程度上是賦予人們某些權利的結果。而經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是緣於這種權利的配置不很公平。在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公平和效率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重合。為中國經濟的長久安瀾,中國需要更加注重資源和權利配置的公平性。
—— 葉檀 著名財經評論員

每每閱讀王福重先生的論文或書稿,總能給人以強烈印象和深刻啟示,過去的《人人都愛經濟學》就是這樣,現在這本《公平中國》也不例外,甚至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本書論題得當,聚焦當前中國社會難點熱點,論斷明晰,理論聯繫實際,加之文風犀利,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定是又一佳作。
—— 晏智傑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經濟學很艱深,但經濟卻連着你我他。用經濟學的道理,解剖中國的民生,這是王福重這樣的經濟學家要做的,我看,他做到了。
—— 張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辛亥:搖晃的中國》等

自序

如果問,未來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會是什麼呢?

不是經濟增長。

改革以來,中國經濟,除了極特殊的階段,沒有出現過大的滑坡,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因此經濟總量,超越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已經僅次於美國。今後的增速,可能不及前30年那麼快,因為增長的基數大了,自然難些,速度會變慢。但是,在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政府的工作核心又是經濟增長,人均收入也比較低,十幾億人都想着如何賺錢,這些因素加起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肯定不會差。起碼6%~7%是完全可能的。這個速度足以保證2020年的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

不是環境惡化。

伴隨着經濟增長,中國的環境遭到破壞,在某些地區還比較嚴重。誰都願意有一個好環境,都希望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也能保持原樣。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經濟增長和環境品質之間,存在着交替關係,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增長往往伴隨着環境的惡化,但會達到一個拐點。其後,經濟的繼續增長,反而能帶來環境的改善。也就是經歷一個先惡化後改進的"倒U"型過程。中國還沒有達到這個拐點,這個時候,公眾需要耐心,過於強調保護環境,其實不利於十幾億人整體福利的改進。所以,中國環境的惡化,是經濟增長的伴生品,不必過於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不是什麼幻想,而是世界經濟和環境關係過去發生過的事實。

不是通貨膨脹。

就過去30年來説,中國發生嚴重的通脹,只有兩次。一次是1988年,原因是放開價格管制,推進經濟的貨幣化,帶來某種混亂的不可避免;一次是1993年和1994年,經濟大躍進,總需求井噴,貨幣當局和管理層都缺乏認識和準備,嚴重通脹不期而至。除了這兩次,其他時期出現的通貨膨脹,大體在正常幅度之內。而且,1997年到2003年,中國還出現過長期的通貨緊縮。未來10年,中國出現嚴重通脹的可能性較低,因為中國的生產能力超強,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沒有基礎。加之,宏觀經濟必定注重內外經濟同時均衡,減少貿易順差,以及由此帶來的被動貨幣發行,控制通脹更有把握。也許,通貨緊縮的威脅,比通貨膨脹更大。

不是失業。

因為長期實行計劃生育,中國的人口紅利,正處於末期,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過去。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漸次放緩,但失業率卻始終穩定,沒有上升。就説明,中國的失業問題,已經反轉成勞動力相對匱乏。

那麼,中國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是什麼呢?

公平!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很快,儘管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裕起來,但是,大部分人還比較貧窮,沒有同步享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更嚴重的是,儘管捱餓已經遠離,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不但沒有隨着經濟增長而有所減輕,相反變得更大了,不能應付一點意外甚至風吹草動,比如生病。經濟增長,沒有帶來民生的同步改善,在民生各個領域,人們面臨不平等的待遇,這種不平等,是焦慮和壓力的終極來源,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過分高估過去30年的進步。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市場經濟,相應的,經濟長期繁榮,一定是基於人們平等自由地交易和獲取收益。比如,過去30年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逐步放鬆對人們權利束縛的結果。但是,這種放鬆,在總體上卻是非常有限的,在不同人群之間,又是很不均衡的。更嚴重的是,這種放鬆,似乎已經停頓了數年。

人們痛恨腐敗,但是腐敗蔓延不絕,根本原因,是權力深深嵌入經濟生活,剥奪人們平等的賺錢權利。"高鐵"大躍進中,權錢交易的觸目驚心即是例證。

所以,公平是我們面臨的最嚴重挑戰,本書論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個問題:農村、義務教育、高考、大學、養老、醫療、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預算、央企、外匯儲備、計劃生育。在所有這些方面,我們都需要以公平為準繩,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這樣才能走向一個和諧的社會。

目次

自序 i
第一章 中國到了患不均的時代嗎? 001
第二章 農村 023
第三章 義務教育 041
第四章 高考 057
第五章 大學 075
第六章 養老 093
第七章 醫療 111
第八章 住房 129
第九章 食品安全 153
第十章 慈善 173
第十一章 稅 191
第十二章 公共預算 207
第十三章 央企 227
第十四章 外匯儲備 247
第十五章 計劃生育 267
跋 285
參考文獻 288
致謝 290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中國到了患不均的時代嗎?

誰也不能否認,過去30多年來,中國的巨大進歩和繁榮。但是,也不能不承認,我們過去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甚至在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公平,積累起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中國社會似乎進入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時代。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30多年來,中國最為人知的口號。與過去大而無當的政治口號相比,這個口號最實在、最明確,激勵效應也最顯著。發出這個號召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改革前,長期的計劃經濟造成經濟停滯(儘管"一五"時期創造過"奇跡",但不過是曇花一現),幾億人都是窮人,是"共同貧窮"。鄧小平說過,從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裏,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1人們恥於談論金錢和財富,甚至經常認為,有錢、富裕、過好生活,是一種墮落和"政治落後"的表現,資本主義國家和資產階級的富裕生活,是"腐朽"和應該鄙視的。

1978年之後,中國走上改革之路。改革,就是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雖然開始的時候還不能叫"市場經濟",而是別的說法,中間還出現了說法上的反覆和倒退,如"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等。但是,無疑,整個改革是市場取向的。因為對於這個方向的過度偏離,往往釀成嚴重的經濟衰退。

在人們對於市場和市場經濟有了大體認可後,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時任總書記江澤民的大會報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2

起初,改革任務十分繁重,其中最難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找到一個突破口,讓人們擁護改革、"自覺配合",是最為核心的問題。要知道,在計劃經濟下,原則是平均主義和"大鍋飯",不管努力程度如何,在城市,大家的工資幾乎處於同一個水平(儘管有八級工資制),在農村,大家是一個工分(勞動時間的計量單位)。計劃經濟下的人們處於"囚徒困境"中,也就是說,在初期,因為對新生制度的期待,幾乎所有人都會努力工作,但頭腦發熱之後,人們終於發現,如果別人努力工作,而我偷懶,就是在佔別人的便宜;否則,別人就佔有我的勞動成果。俗話說,誰也不比誰傻多少,最終的均衡結果是,大家都偷懶。這就是計劃經濟無效,以及農村人民公社解體的微觀機制。

改革,就是要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過去,計劃經濟的一個邏輯起點或者假設是:大家不是利己而是利他的。這也是計劃經濟始終需要也不斷湧現"大公無私"先進人物的背後原因。這個假設,對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內,完全是錯誤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改革的正式開始。其實,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1978年12月13日,召開了"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預備會議。鄧小平在會上發表名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個講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3在這個講話中,有兩段是相當振聾發贖的,是"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

"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4

"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個人,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 5

上面這兩段話,是鄧小平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首次論述。

時至今日,一部分人真的富裕起來了。

在大城市,擁有豪宅別墅、豪華跑車、名貴手錶不算稀奇,擁有私人飛機和私人遊艇,或者上市公司才算真正的富人。金融危機之後,全世界奢侈品市場急劇萎縮,但在中國卻大放異彩。據說,在歐美最奢侈的購物中心,店員們最喜歡的顧客已經不是過去的日本人,而是中國人,中國人被他們認為是"最有錢的人"。會說簡單漢語、對中國官文化有所瞭解,是奢侈品商店店員的必要條件。

2012年《福布斯》雜誌的中國富豪排行榜上,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以630億元人民幣的淨資產登上首富的寶座,第二位是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其個人淨資產達510億元人民幣,第三位是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其個人淨資產達504億元人民幣。這在30年前根本不可想像,這比"文革"時批判的那些大資本家還要大資本家。

2011年4月12日,胡潤6研究院和群邑智庫聯合發佈《群邑智庫——2011胡潤財富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人數達96萬,差不多每1400人中就有一個,其中包括6萬個億萬富豪,4000個十億富豪,200個百億富豪。北京有17萬個千萬富豪和1萬個億萬富豪,排名第一;廣東有15.7萬個千萬富豪和9000個億萬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3.2萬個千萬富豪和7800個億萬富豪,排名第三。北京、廣東、上海三地千萬富豪人數佔全國的近一半。

2011年10月19日,瑞信研究院發佈年度《全球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的百萬富翁人數達到1017萬人。

排行榜肯定不是十分準確的,中國人喜歡低調,不露富,而且有部分人的財富來自灰色甚至腐敗等非法管道,不可能獲得他們的信息,比如一些官員。但是,這個排行榜正確地反映了中國一部分人超級富裕的現實。

最富裕的人是誰?成功的企業家、金融投資家、大型國企的高管、演藝界一流明星、高級官員。

但這是當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說的那一部分人嗎?富豪的出現,有正常的一面,中國經濟規模這麼大,市場也確實在發揮作用,出現億萬富翁是自然的,不出現才是不正常的。問題是,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或者接近兩極分化的情勢,則是不正常、不能接受的。

 

中國到了患不均的時代嗎?

中國的GDP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從總收入角度衡量,GDP就是一國國民的年度總收入。GDP第二,也就是中國的總收入是世界第二。

但是,中國人口基數過大,所以儘管過去30多年來經濟增速一直名列前茅,但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世界排名的進步卻不明顯,至今,排名仍然處於100名左右的位置。

比如,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中國的GDP總量卻比日本多。日本人口只有1.2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

但是,中國畢竟有一個龐大的GDP財富,如果出現分配上的極度不平等,把這龐大的財富對一部分人(如其中的幾千萬人)過度傾斜,則足以造成一個極端富裕的人群,當然,也會同時造成一個極端貧困的人群,也就是兩極分化。

經濟學家經常用"基尼係數"(0~1之間)表示一個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公平程度。0.2~0.3表示比較公平,達到0.4表示出現中等程度的不平等,0.5表示很大程度的不平等,0.6表示達到兩極分化的狀態。

統計基尼係數是個"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特別是對中國,個人收入和財富的真實數據很難獲得,以致連徵收個人所得稅都很困難。但是,研究者們還是用各種數學和統計學工具對中國的基尼係數做了計算。

2012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認為中國2011年的基尼係數是0.412,跟2000年幾乎完全一樣。

這個數據沒有得到研究者們的認可。長期研究中國收入差距的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計算結果是,201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超過0.50,而早在1995年就達到了0.455。

另一位長期關注中國基尼係數的學者王小魯認為,因為存在大量的灰色收入,這些收入無法進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庫,中國的實際基尼係數要高於根據官方數據計算的數值,世界銀行的數據是0.47,他認為這個數據更準確。7

如果我們認可世行的數據的話,那中國確實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1年11月16日發佈《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白皮書顯示,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在此前的10年時間裏減少了6734萬人,從2000年底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2688萬人。衡量是否貧困的標準是2010年的農村人均純收入8

如果把這2000多萬極端貧困人群和1000多萬的百萬富翁相比,就非常接近兩極分化了。

有趣的是,在宣佈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的白皮書發表後沒多久,2011年11月29日,中國政府宣佈,"進一步大幅上調國家扶貧標準線",從2010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由此,全國貧困人口就由2010年的2688萬人擴大至1.28億人,佔全國總人口(除港澳台地區外)的近十分之一。

1.28億的貧困人口和1000多萬的百萬富翁,就不能直接對比,說出現"兩極分化"了。多數人認為,中國沒有出現兩極分化,個中緣由,值得玩味。比如,有人認為,只要還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不會產生太富裕的"資產階級",也就是佔有大量生產資料的階級。這也因為,貧困人口畢竟一直在實際減少中(一種說法是,改革30多年來,貧困人口減少了2.5億)。但是,接近兩極分化,或者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不但被統計證明,也是大多數人的所見所感,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階層差距處於危險的邊緣。

 

1《政治上發展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頁。

2其實,鄧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當然,他那個時候說的市場經濟,是在作為計劃經濟的輔助意義上說的。他的這個想法的具體內容,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1~236頁。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0頁。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6頁。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2頁。

6胡潤,Rupert Hoogewerf,1970年生於盧森堡,英國註冊會計師,《胡潤百富》創刊人。

7《專訪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小魯:壟斷收益應納入公共收入管道》,《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12月29日

8指按人口平均的純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地區或一個農戶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計算方法: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內部親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