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世界歷史第37冊: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簡體書)
滿額折

世界歷史第37冊: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7 元
定  價:NT$ 282 元
優惠價:8724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名人/編輯推薦

《世界歷史(第37冊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精)》由吳恩遠主編,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于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采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于,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回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多卷本《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專題研究與編年相結合的世界通史類著作。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力求通過對復雜的世界歷史進程的系統研究,特別是通過對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探討,再現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科學回答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揭示人類歷史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有多種“世界通史”問世。如英國《劍橋古代史》12卷、《劍橋中世紀史》8卷、《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4卷;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史學家G.巴勒克拉夫、美國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W.H.麥克尼爾等人對“全球史觀”的探討,促進了歐美史學中的“世界史”重構潮流的發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響的著作相繼問世。這些著述雖然各有特點,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歷史學家在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及史學理論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已經逝去的“過去”進行包括價值判斷在內的歷史選擇的結果。
在我國,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吳于廑教授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吳于廑、齊世榮教授受國家教委委托,主編了6卷本的《世界史》,并在1994年問世,以后又有齊世榮主編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通史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全面理解、運用唯物史觀,克服學術研究中的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傾向、重視生產力發展歷史的研究、克服“西歐中心論”的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大批外交檔案及各類原始文獻解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體系、全球史觀、總體史學、敘述史和問題史學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使我國的世界史研究,特別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從當代中國世界史研究發展的實際,還是從改革開放的中國迫切要求對世界歷史的深入了解來看,中國學者撰寫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學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得到較大發展。整個世界史研究的進步,特別是對史學自身發展中的理論問題和人類歷史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爭鳴,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在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的準備和科研隊伍的培養上為撰寫新的《世界通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于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采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于,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回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在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時,我們強調新穎的研究視角、廣闊的歷史視野和多層面的理論描述。它是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在廣泛汲取歷代中外學者世界史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追蹤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對世界歷史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從時代的角度,回答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充分發揮世界史學科的科學認識功能和社會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歷史脈絡,但不是編年體式的歷史過程的敘述,而是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探討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本質內容及內在聯系,重視理論認識、理論分析和理論概括。鑒于本課題從世界歷史的廣闊背景下,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在時間跨度還是在空間分布上,都比以往同類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傳統的史學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重視使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比較方法,等等。跨學科方法是對傳統史學方法的補充和完善,是高質量撰寫本著作的重要保證之一。
多卷本《世界歷史》由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系、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等8卷38冊組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高等學校世界史學者們集體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蓋世界歷史上的一切問題、窮極歷史認識的真理,并做出最后的結論。這部多卷本《世界歷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本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學者們在課題立項、研究和撰寫過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本著作還得到齊世榮、劉家和、龐卓恒、何芳川等知名歷史學家的學術指導。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幫助,我們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謝意。
《世界歷史》編委會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于世界歷史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進一步加強中國世界史學學科的建設,加強中外世界史學者的學術交流,并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世界歷史》總編委會
2010年5月

目次

前言
第1章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世界
第一節/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國際經濟環境
第二節/國外經濟改革思想及其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
第三節/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取向改革的探索階段
第四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基階段
第五節/俄羅斯經濟體制的轉軌及其教訓
第六節/對中國與世界一些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評述
第2章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世界
第一節/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國際政治環境
第二節/國外有關政治理論及改革理論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啟動的影響
第三節/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
第四節/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互動與比較
第五節/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
第3章 對外政策: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第一節/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中國對國際形勢新的判斷
第二節/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及其與世界的互動
第三節/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和對外戰略思想
第四節/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
主要參考書目
重要名詞索引

書摘/試閱

一、蘇聯政治體制改革的啟動
20世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科技革命最為壯觀、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世紀,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極為廣遠和深刻的影響。
20世紀前期,量子論、相對論以及原子結構和基本粒子理論的建立,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領域;20世紀中葉,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建立,標志著系統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使人類對宏觀世界的認識從簡單性向復雜性方向發展;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從分子水平上認識生命現象奠定了基礎;隨著電子管、晶體管、電子計算機和集成電路等先后問世.使生產方式從機械化、電氣化走向自動化;人造衛星上天和登月成功。開創了人類宇宙文明的新紀元。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科技革命,在電腦、網絡、基因、克隆、航天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并且形成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組成的新技術群落,其中信息技術占有特殊地位。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隨著計算機的小型化和家庭化,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人類社會開始由因特網聯成一體,并在90年代掀起一場“網絡革命”。這直接促使人類開始由“工業社會”進入一個以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信息社會”。其所影響的不僅僅是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將影響社會組織機構、制度的變化和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政治態度。
因特網是冷戰的產物。經過長期研究,1984年,美國軍方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術突破,尤其是TCP/IP標準的出臺,使全球所有計算機網絡均可利用現有的通信線路聯網,分享數據信息,使全球互聯網最終誕生。而美國由公共財政所帶來的權益分享和市場經濟所形成的商業競爭機制,促進了因特網的普及和發展。而蘇聯等國不僅不具備發明因特網的技術.也難以推廣和普及。因特網的發展拉大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差距: 首先,增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實力。美國以五角大樓為核心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軍事網絡系統。其中包括210萬臺計算機、1萬個局域網和100個廣域網、200個指揮中心和16個大型計算機處理中心。從武器設計、跟蹤敵方目標、動員后備力量,到軍餉發放、后勤供應管理,均依賴于這個信息網絡系統。通過網絡竊取對方機密信息,侵入計算機系統,修改程序致使對方通信和指揮網絡癱瘓.已成為“信息戰”中的基本“戰術”。這些尖端技術大大增強了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優勢,這已經從科索沃戰爭、第二次海灣戰爭中得到有效的驗證。
其次,促進了發達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提高了生產力,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和改善了服務質量。全球信息網絡化使貿易、金融活動實現了無紙化交易,工商企業和金融部門可以通過廣域互聯網建立自己的局域網、使交易雙方獲得更為完備的信息和便捷的交易方式。工商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站推銷商品、服務,了解市場供求狀況,改變了以往以中間商為媒介的交易方式。網絡化的金融系統,使支票處理、現金調撥極為便捷,人們可隨時利用計算機付賬、辦理貸款、檢索股票和查看基金價格,甚至還可以利用其支配和管理個人資產。
再次,加大了文化沖擊和意識形態的碰撞。因特網同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相比,具有時效快、容量大、覆蓋范圍廣的優勢。在傳播信息時,可以避開新聞檢查的限制。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開始發展網絡時,發達國家仍然可以向全球大肆宣揚自己所奉行的政治理念,把自己所標榜的“民主”、“人權”等標準強行灌輸給社會主義國家.以此影響社會主義國家青少年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因特網中最具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是英文,這必然導致“話語獨霸”現象,使得無論多么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信息資源,都將因“語言障礙”而變得沒有價值和沒有意義。這就不可避免地把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等輸入非英語國家,由此形成強大的文化沖擊。
P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