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禪是喝茶吃飯:千年禪宗教你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滿額折

禪是喝茶吃飯:千年禪宗教你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禪,不是要你放下,而是要換個角度看待萬事萬物。
第一部完整收錄禪宗傳承公案的權威之作!

面對外界紛擾──總是鬱悶煩躁,吃不好睡不飽?
面對競爭壓力──應該如何開發潛能、凸顯自我?
面對生死難關──要如何學會「生」,如何看待「死」?

千年禪宗教你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透過歷代禪師傳承故事、一百多則精采且讓人會心一笑的禪機公案,
一一剖析生活裡無處不在的疑慮煩惱:
「你在追尋什麼?」「為什麼想不通?」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該往何處去?」
「如何不煩惱?」「怎麼做才快樂?」
「我能成功嗎?」……

本書從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茶等尋常日子裡的一舉一動,大談高僧修行真諦不過如此;對比吃飯時百般思索、睡前千般計較的現代人,唯有凡事持「平常心」,自然輕鬆自在……藉由「禪」的智慧與機趣,學習生活的真義:自在開心、不煩不惱。

【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明明什麼也沒做,卻經常遭人嫉妒、惡意中傷?
──禪宗祖師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傷人者人恆傷之。如果你經常被別人傷害,一定是你經常傷害別人。放下對立,必然得到一份友情。

●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裡,該怎麼紓解壓力?
──烏臼和尚主動交出把柄,定州僧當著眾人之面棒打山主
不要畏懼同事的超強能力,職場競爭不可避免,關鍵在於「競」──比幹勁,比能力,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爭」。

●保持一顆平常心,生活就不煩悶不苦惱!
──馬祖道一禪師:「平常心是道。」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以平常心處理事務,則不會患得患失。在平常心狀態下生活,我們會更自信、更放鬆,思想更自由、更活躍,生命便具有了更真實的意義。

【禪是系列】 ----------------------------------------
千百位禪僧鬥機鋒、悟禪趣,轉化為現代生活疑難雜症的智慧良帖!
無事讀,會心一笑;得意讀,擊掌徹悟;困頓讀,茅塞頓開!

本系列共四本,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將「禪態度」完美連結現代人心所需要的平和智慧,從上千年的禪宗傳承歷史、千百位禪師的靈感、精選上萬則公案、古今適用的道理和智慧,敘述深刻而細膩。
除此之外,每一段禪宗故事之後,加上「禪機新語」與「延伸閱讀」,讓讀者在汲取禪宗智慧的同時,不忘舉一反三,將禪的觀念、禪的方法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體會,真正學以致用,為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減壓,並尋找心靈出口。

解惑、指引人生,最實用、易懂的活用禪書!
流傳千年的道理,讓你越活越自在,內心幸福不苦惱!

作者簡介

明一居士

當今著名禪宗學者、禪學作家,現任河北禪文化中心研究員。居士潛心研修佛教、禪學二十餘年,對於禪的理解不僅精通於知見層面,更有真修實證的功夫。曾參與由國學大師南懷瑾作序的《虛雲和尚全集》編著工作,著有《河北佛教史》《讀佛即是拜佛》《禪是》系列等多部作品,暢銷近50萬冊。
 《禪是》系列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向現代人全面介紹禪宗在漫長歷史中淬煉出的精髓,匯集了禪公案以古鑑今的現代職場、生活、心靈及人生智慧與態度。其中《禪是打卡下班: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已出版。

目次

第一章 你在追尋什麼?

■什麼是佛?心就是佛
 ──與其向外追求,不如向內探索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寶藏就在你的心中
˙餓了就吃,睏了就睡──生活中最基本的修行: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禪機新語】心念保持單純,身體自然健康
˙【延伸閱讀】佛法不在嘴上,而是在心裡

■放下執著,看淡得失
 ──不以自我為中心
˙何不自射?──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修心就像牧牛──時時掌握自己的心念
˙【禪機新語】「我執」猶如一把無形的刀,往往傷人而不自知
˙【延伸閱讀】最可怕的武器,是貪婪的人心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不要過於執著
˙佛頭著糞又如何?──閉上眼、打開心,才能識見本性
˙【禪機新語】保持敬畏,再談創新
˙【延伸閱讀】人心若不滿足,神佛也難救度

■煩惱即菩提
 ──沒有煩惱,就沒有覺悟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不要拘泥於單一思維
˙【禪機新語】成功之道在於關心客戶,而非關注對手
˙【延伸閱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避免語言造成的誤解


第二章 為什麼想不通?

■待到雪消後,自然春到來
 ──悟與不悟,只在每一個人的機緣
˙扇子破了,犀牛還我──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是禪
˙【禪機新語】什麼是禪?是春天!
˙【延伸閱讀】禪並非形式上的蛻變,而是心性的超越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胸襟開闊,便可包容宇宙
˙如何是佛?我即是佛──別被有形之物綁住,別為無形之物困擾
˙芥子豈可納須彌?──你融入世界之中,世界也就融入你心中
˙【禪機新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延伸閱讀】一切物質都是能量,不生亦不滅

■金屑雖貴,入目成翳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是眾生不是佛──不思善、不思惡,不妄加分別
˙心無損傷,何必修理?──時時刻刻讓心靈保持純淨
˙【禪機新語】要懂得選擇,也要敢於放棄
˙【延伸閱讀】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開竅成才
˙一瞬長於一百年──並非智慧不足,只是時候未到
˙什麼都沒說,卻猶如雷鳴──真正的教育不是掛在嘴上,而是展現在行為
˙【禪機新語】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理解與寬容
˙【延伸閱讀】一門深入、由專而精,才是成功之道


第三章 我是誰?
■頓悟自我,即與佛齊
 ──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實的自己
˙禪理在哪?就在扇子的搖動之上──沒有「對、不對」,只有「悟、不悟」
˙盡信書,不如無書──融會貫通,將「知識」轉化為「智慧」
˙【禪機新語】尋找自我,是為了回歸自我
˙【延伸閱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大道無門,無門為法門
 ──別在他人身上尋找答案
˙去吧,這裡沒你用心處──無人能代替你自己覺悟與解脫
˙歸宗禪師抹牆,香山居士送泥──禪道的真諦,在日常生活裡
˙你在哪裡見我斬蛇了?──打開心眼,才看得見真相
˙【禪機新語】智者打破框架,愚者墨守成規
˙【延伸閱讀】「殺生」也是禪?──要掙脫束縛,先斬斷執著

■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去除心中妄念,自性能生萬法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心與佛就像手掌與拳頭,本質相同
˙無業禪師的「另一條路」──看淡名利,追求獨立思考
˙【禪機新語】不役於物,保持心靈自由
˙【延伸閱讀】素位而行,做好應做之事

■從生到死,只是「這個」
 ──你還欠缺什麼?你能缺少什麼?
˙好鞋為什麼讓他穿?──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禪機新語】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延伸閱讀】拉開距離,才能產生驀然回首的效果


第四章 我從哪裡來?

■青山不礙白雲飛
 ──境隨心轉,阻力即是助力
˙三界本空,無所謂入,又何須出──一切自在人心,不用別求
˙【禪機新語】心,是萬事萬物之本
˙【延伸閱讀】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你有名字,可是,名字是你嗎?
 ──不被表象蒙蔽了真相
˙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心如止水,別受外界環境影響
˙【禪機新語】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
˙【延伸閱讀】我要你的天下有什麼用呢?──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想有所得,必有所失
 ──立身處世,要「競」不要「爭」
˙烏臼和尚棒打定州僧──禪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是機鋒
˙【禪機新語】相互切磋,精進自己也提升別人
˙【延伸閱讀】化解壓力的方法:向「敵人」道謝

■你們誰能為我描繪出肖像?
 ──提升內在修為,讓大家看見真正的你
˙是胡言亂語?還是句句禪機?──來去自如的普化禪師
˙【禪機新語】認識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能力
˙【延伸閱讀】醜,也是一種資源──轉念,化劣勢為優勢


第五章 如何不煩惱?

■安心何所計,趺坐覆禪衣
 ──修心養性,在沉寂中積蓄力量
˙梅子你吃了,還我核來──大徹大悟的法常禪師
˙【禪機新語】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
˙【延伸閱讀】內心寧靜,才是真正的自由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別被心中的執念綁住
˙十世古今,不離「這個」──任何執著,都是悟道的障礙
˙【禪機新語】內涵比形式更重要
˙【延伸閱讀】不懂裝懂,只是自己騙自己而己

■心不隨物轉
 ──不要成為身外之物的奴隸
˙人可以拉磨,但不能隨磨轉──掌握生命的主權
˙【禪機新語】無窮的欲望,帶來無盡的煩惱
˙【延伸閱讀】成功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覺察每個起心動念
 ──扭轉命運,從心念入手
˙空中怎能架梯取珠?──行與不行,存乎一心
˙【禪機新語】用善念改變自己,影響他人
˙【延伸閱讀】修行先修心──專心致志,寧靜致遠


第六章 該往何處去?

■佛性不在別處
 ──當時機來到,不要錯過
˙禪不遠人,只是「一二三四五」而已──只要用心,平凡中能見非凡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問得再多,不如真正去做
˙【禪機新語】改變世界的第一步,要由自己開始
˙【延伸閱讀】路該怎麼走?直行就是了!

■運水搬柴,無非佛事
 ──從日常領悟人生
˙面對南方,如何能看北斗?──找到生命本來的「我」
˙【禪機新語】車在路中,路在心中
˙【延伸閱讀】勞作即禪修,生活即佛法

■只有大死一番,才得大活
 ──勇於捨棄安逸的現狀,不停追求卓越
˙與大地同根,與萬物同種──開放心胸,體會大自然的美妙
˙懸崖撒手,絕後再蘇──敢於超佛越祖,才是禪的真諦
˙【禪機新語】放下一切,置之死地而後生
˙【延伸閱讀】缺乏創新,即使站上百尺竿頭也是窮途末路

■他力是緣,自力是因
 ──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
˙出路自找,心門自開,佛性自悟──與其向外馳求,不如反求自己
˙【禪機新語】人生的精彩,只能靠自己去創造
˙【延伸閱讀】沒有嘗試,怎麼知道做不到


第七章 怎麼做才快樂?

■平常心是道,道是心常平
 ──一切順其自然
˙要向異類中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禪機新語】平視、平等、平淡、平靜地看待問題
˙【延伸閱讀】想睡就睡,想坐就坐──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忍得煩惱,方證菩提
 ──年輕就應該出去闖一闖
˙萬物皆為我師──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實踐
˙【禪機新語】行萬里路勝於讀萬卷書
˙【延伸閱讀】遠行的目的在於感受過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自尋煩惱,快樂就會到來
˙煩惱生起怎麼辦?別理它!──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
˙【禪機新語】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延伸閱讀】永遠保持天然純真的童心

■放不下?擔起來!
 ──停止空談,開始行動
˙心裡的雜念,就像貼在身上的濕衣服──保持信念,不患得患失
˙橋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渡河的──自己的煩惱自己斷
˙【禪機新語】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來的,才是屬於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真佛心中坐──求人不如求己


第八章 我能成功嗎?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腳踏實地,做好分內的事
˙粥吃過了,洗你吃粥的缽──什麼是道?喝茶,洗碗,穿衣,吃飯
˙【禪機新語】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
˙【延伸閱讀】偉大的成就,往往來自於微不足道的小事

■慣性就是惰性
 ──別讓習慣成了習慣
˙世上沒有絕對的答案──跳出慣性思考的框架
˙【禪機新語】從錯誤中學習,戒除壞習慣
˙【延伸閱讀】不要成為溫水裡的安逸青蛙

■好事不如無
 ──大多數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
˙你拜佛求個什麼?──好事也是事,不要沒事找事
˙【禪機新語】無事一身輕,才能活得自在快樂
˙【延伸閱讀】不追悔過去,不幻想未來,不哀嘆現在

■木魚虛心,鐘鼓空腹
 ──把自己放空,才能容納萬物
˙你既不是君子,我就不是佛──當心聰明反被聰明誤
˙【禪機新語】再好的甘露,也灌不進裝滿水的瓶子
˙【延伸閱讀】紙上談兵,打不贏人生的仗


第九章 為什麼是你?

■以本來面目待人
 ──態度決定高度
˙坐,請坐,請上坐──不卑不亢贏得更多尊重
˙【禪機新語】不低聲下氣,不驕傲自大
˙【延伸閱讀】每一朵花都是獨特的,每個人也一樣

■人間天上,一理相同
 ──重要的是靈魂,不是皮囊
˙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麼?──慧根不分性別
˙【禪機新語】男女無別,巾幗照樣不讓鬚眉
˙【延伸閱讀】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不分南北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生也灑脫,死也自在
˙我在你的眼睛裡──獨立於天地之間,自由於輪回之外
˙【禪機新語】回歸內心,活得從容自在
˙【延伸閱讀】禪即生活──不易,也不難

書摘/試閱

[摘文一]
■什麼是佛?心就是佛
──與其向外追求,不如向內探索

馬祖道一開悟之後,正如六祖預言的那樣,禪機峻烈,禪風宏闊,大機大用,大開大合。一柄拂子掃蕩寰宇塵埃,一條禪杖量盡天下英才。他在江西開山說法,九州僧衲聞聲雲集,門庭若市。他所印可[1] 的一百三十九位入室弟子,人人坐道場,演揚佛學禪理;他所精心鍛造的八十四員善知識,個個銅頭鐵臂,打遍天下無敵手。他的幾百名徒弟遍布大江南北,一時間,獅吼原野,虎哮峰巔,龍游長空,象舞叢林……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兩大祖師遺澤後世,汾州無業、大梅法常、西堂智藏、歸宗智常、石鞏慧藏、興善唯寬、五臺隱峰、鹽官齊安、盤山寶積、大珠慧海……可謂英才輩出,各領風騷,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洋洋大觀的禪海狂潮。
道一俗姓馬,且天下禪僧大都出自他的門下,所以後人稱他為「馬祖」。

●餓了就吃,睏了就睡
 ──生活中最基本的修行: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有位行者問大珠慧海:「心就是佛,哪個是佛?」
「你懷疑哪個不是佛?指出來看看。」慧海的反問,使行者無言以對。他繼續開示道:◤「在省悟了的人看來,人人都是佛,遍地都是佛;沒有開悟則不合法道,與佛不相關。」◤
有一個研修律學的源律師[2] 前來拜謁慧海禪師,問道:「大師,您的禪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現在還用功修行嗎?」
「當然用功。」
源律師的眸子裡靈光閃閃,心想:老和尚的功行已臻化境,其禪法高深莫測,而且還在繼續用功,那會是一種多麼非同尋常、深奧絕密的修行方法呀!他壓低嗓音,悄悄說:「師父慈悲,能將您的修行方法告訴我嗎?」
「可以,可以。」
源律師欣喜若狂,強按自己怦怦亂跳的心,急忙把腦袋伸到慧海大師跟前,小聲問道:「您是怎麼用功的呢?」他全神貫注,準備傾聽老人家的絕妙修行方法。
只聽得慧海說道:◤「自然是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
源律師懷疑自己聽錯了,難道吃飯、睡覺就是老和尚的修行方法?他心中疑團重重,說道:「飢來吃飯睏來眠,所有的普通人都是這樣,難道他們也和您一樣,都是在用功嗎?」
慧海禪師堅定地搖搖頭說:「絕對不一樣!」
「有啥不一樣?一樣的吃飯,一樣的睡覺,為什麼不一樣?」
慧海大師耐心地解釋:「◤世界上大多數人,應該吃飯的時候不肯認真吃飯,應當睡覺的時候又不安下心來好好睡覺,他們一天到晚總是百般思慮,千方妄想,算計比較,患得患失。而老僧我吃飯的時候就全心全意吃飯,睡覺時就一門心思睡覺,心無旁騖,意不他顧。◤他們吃飯心不在焉,囫圇吞棗,山珍海鮮沒滋味;老僧卻嚼得菜根分外香。他們睡覺之前胡思亂想,睡覺之中顛倒夢想,睡醒後痴心妄想;老僧心境一如,瞌睡則睡,睡醒即起,從不雜用心思。」
一番話說得源律師五體投地。

●【禪機新語】心念保持單純,身體自然健康

若是有人問:「你會吃飯、會睡覺嗎?」我們一定覺得這個問題很蠢,問話的人有毛病。不過,若是以大珠慧海的標準,絕大多數人真的既不會吃飯,也不會睡覺──起碼是不會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只要從現代人兩大常見疾病「胃病」與「失眠」來看,就知道這些人沒有好好吃飯、沒有安安穩穩睡覺。
首先看第一點:◤飢則吃飯睏則眠。◤很多時候,我們的肚子並不餓,但為了應酬或為了一飽口福、甚至是不吃白不吃的心理,而坐上了餐桌。試想,未得空閒的胃不得不緊接著超負荷運轉,能不積勞成疾嗎?很多時候,明明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睏得眼皮都睜不開了,我們卻依然強撐著不肯上床。再三被破壞的生理時鐘,能不紊亂嗎?
再看第二點:◤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3] ;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吃飯時左顧右盼,天南地北東拉西扯,吃下的飯菜自然是囫圇吞棗。沒有經過仔細咀嚼的食物當然難以消化,而且澱粉酶減少,無法保護胃黏膜免受胃酸損害,容易導致胃炎與潰瘍。很多人喜歡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一旦想到過於興奮或傷感的事情,便久久不能入睡。久而久之,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因而導致失眠。
為何數羊、數呼吸能治療失眠?因為這種方法能◤讓雜亂的思緒集中在一個簡單的邏輯上,以一個念頭代替(排除)紛紜萬千的妄念。心念單純了,也就平靜了,自然能安然入睡。◤
同樣地,我們若是能適時用餐,而且將心思真正專注於吃飯,細嚼慢嚥,既能充分品嘗到食物的美味,且消化、吸收得更好,身體自然健康。

[摘文二]
■金屑雖貴,入目成翳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興善惟寬禪師拜謁馬祖得其心要後,從大唐貞元六年(西元七九○年),開始歷練禪道於吳越之間,行化傳禪於大江南北。貞元十三年,他行腳來到了少林寺,被僧眾留了下來,住持在這禪宗最早的祖庭。

●不是眾生不是佛
 ──不思善、不思惡,不妄加分別

有僧人問:「狗有佛性嗎?」
佛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僧明知故問,自有其用意。惟寬禪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故意橫身虎口,才能看清猛虎究竟有幾顆利齒!
他不動聲色地說:「有。」
「和尚,請問你有佛性嗎?」這僧像是頭頂一把大傘,無法(髮)且無天,露出了伶牙俐齒。
惟寬禪師出人意料地說道:「這個嘛,我倒是沒有佛性。」
僧人一愣,墜入五里霧裡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和尚你為什麼沒有?」◤
惟寬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我不是一切眾生!」◤
◤「既然不是眾生,莫非你是佛?」◤
惟寬禪師大搖其頭:◤「我也不是佛。」◤
◤「不是眾生,不是佛,那你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惟寬心如止水,說:◤「我也不是東西。」◤
這學僧畢竟習禪有時,似有所悟,隱隱約約感到師父是在引導他契入禪機,馬上追問:◤「不是眾生不是佛不是物,可以看見、可以思慮嗎?」◤
惟寬禪師見火候已到,將禪機之微妙和盤托出:◤「思慮不能到達,擬議不能認識,所以叫不可思議。」◤
這僧恍然大悟。
禪,是知識,卻不單單是一種知識;因此,禪的意境不是單靠理性思考、邏輯推理、比擬想像所能明白的,它更需要我們以自己的心靈去貼近、去體驗。也正是因為如此,惟寬禪師堵死了那學僧的一切思路,讓他欲進不得、欲退無路、欲罷不能,從而翻然頓悟!

●心無損傷,何必修理?
 ──時時刻刻讓心靈保持純淨

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唐憲宗李純請惟寬禪師進京,住持皇家寺院大興善寺。由此,他被稱作「興善惟寬」。
皇帝崇敬有加,朝中大臣、社會名流自然更是趨之若鶩,爭先恐後。一時間,到興善寺學禪問道的名士、巨卿來來往往,不絕於途,車如流水,馬若游龍。這其中,有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大才子、大詩人白居易。
憲宗李純是唐朝中後期少有的比較清明的皇帝之一,他開創的元和中興,使得一度苦難深重的中國老百姓過了一段幸福時光。他登基不久,親自出題選拔人才。就是這次考試,使得中國文學史上兩位重量級的人物──元稹和白居易脫穎而出。那時候,白居易僅僅是個九品的皇家圖書館的校對員(校書郎)。他所撰寫的一百多首樂府長詩,對時事多有規勸諷刺。唐憲宗看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擢升他為翰林學士。
白居易詩名動天下,文章冠九州,是百年罕見的大才子,又剛剛得到當朝天子賞識,可謂春風得意。因此,他在惟寬禪師面前說起話來也是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禪宗號稱『不立文字』。你是禪師,為什麼還要說法?」
面對這無理的問難,惟寬禪師寬容地一笑。
他知道,像白居易這樣恃才傲物的讀書人,雖然聰明蓋世,學博天下,卻也偏執得可愛。若是逆其鋒芒,挫其銳氣,適得其反,必然引發無休無止的爭論;並且,他們往往為了面子而固執己見。
因此,惟寬禪師對白居易曉之以理,娓娓道來:「佛的最高智慧,體現於身,是為『律』;講說於口,則為『法』;作用於心,就是『禪』。律,法,禪,這三者之間是三而一,一而三,應用雖有三種,其源流卻是一致的。這就如同江、河、淮、漢,四條江河的名稱雖然不同,但水的性質並無多大的差別。因此,在悟道的人看來,律就是法,法不離禪。白翰林你何必要在它們中間妄加分別呢?」
白居易認識一位宗實和尚。這個宗實本是當朝位居人臣最高的三公之一樊司空之子,他本人也曾官拜翰林,是白居易的前輩。白居易對他甚是敬佩,曾贈詩曰:「榮華恩愛棄成唾,戒定真如和作香。今古雖殊同一法,瞿曇拋卻轉輪王。」瞿曇,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俗名。由此可見,白居易對佛教、禪宗甚有瞭解。所以,他聽了惟寬的一番話之後,略微思索了一會,說:◤「既然沒有分別,那麼,用什麼來修心呢?」◤
◤「此心本來沒有損傷,為什麼要修理?禪心空空靈靈,無論是汙染還是清淨,一切思慮、念頭都不要產生。」◤為了強調這一獨特的觀念,惟寬禪師說了一首偈子:

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
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

到這裡,白居易就不懂了。如同我們不懂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一樣。惡的是不應該想,難道善的也不能思量嗎?一千二百多年前,善解人意的白居易為我們也為他自己問道:◤「汙垢的自然不可思念,難道連清淨也不可思念嗎?」◤
惟寬禪師見白居易憨直得可愛,笑了笑,似乎不著邊際地問道:「白翰林,金屑是不是很珍貴?」
白居易變成了和尚──變成了身高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了。他不太明白惟寬禪師的用意,只好據實而答:「金銀珠寶,金子排在所有貴重財物之首,當然很珍貴了。」
惟寬又問:「金屑既然很珍貴,將它放入你眼中如何?」
我們每一個人都體會過眼裡落入異物的滋味吧?俗話說,眼裡容不得沙子。不管是金沙、石沙,落入眼中都只有一個結果──難受。是啊,若是一塊隕石砸到你頭上,你是否還會挑揀它是石質、鐵質乃至金質?
惟寬禪師不緊不慢地說:◤「禪心無念,無住,猶如人的眼睛,任何東西都不能存留。金屑雖然珍貴,落入眼裡也就成了病。」◤

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
金屑雖珍貴,在眼亦為病。

惟寬禪師所說的道理,白居易雖然懂了,但他還有一點疑惑不解:◤「既不修心,也不要思慮,還不能起心動念,這與凡夫俗子有什麼區別?」◤
「凡夫虛妄執著,局限於自己的見解,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所以煩惱不斷。若是去除無明與執著,就是真正的修行。而◤真正修行的人既不能太勤快,又不能太倦忘。過分勤快就近似於執著,倦忘則落入愚痴。◤這就是修禪的心法要領。」
白居易從此深信佛法。他在寫給神照禪師的詩中說:「心如定水隨形應,口似懸河逐病治。曾向眾中先禮拜,西方去日莫相遺。」他對禪宗更是崇敬十分,為政之餘精誠參究。
後來,馬祖道一的另一位弟子──佛光如滿禪師,被皇帝請入宮中宣講禪旨。白居易正式拜佛光如滿禪師為師,號香山居士。他自如滿禪師傳授了心法,潛心參禪,終於心開得悟,成為如滿禪師的稟法弟子。而且,他還受了大乘金剛寶戒[6] ,成了一名虔誠的居士。也正是禪悟啟迪了他的般若之智,他的詩文變得更加平白,內涵卻越發深邃。

●【禪機新語】要懂得選擇,也要敢於放棄

六年前,朋友的兒子參加聯考。朋友認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今後人們對健康會越來越重視,醫生是一個前途遠大的職業。那孩子成績優異,果然如願以償被醫學院錄取了。
然而,第一個學期那孩子就被當了三科──他對醫學不感興趣,想退學重考。朋友苦口婆心,說醫生職業多好、多受人尊重,甚至連醫生收紅包的誘惑都拿了出來。那孩子為了他爹又回到學校讀了五年,最終也沒有拿到畢業證書,當然也沒有從事醫療行業。
◤金屑雖貴,入目成翳。別人都覺得好的選擇,不見得適合你。◤所以,大學生挑選學校系所,個人興趣最重要;而工作,適合自己乃是最佳選擇。
曹洞宗禪師投子義青道:「珍饈美饌,飽漢不吃。」因而,我們不但要懂得選擇,還要敢於放棄。一九八四年,十八歲的麥可‧戴爾從醫學院退學,以一千美元開始創業。二○一○年,戴爾公司在世界五百大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
如果說,選擇是一種智慧,放棄則標誌著成熟。人生之路,既有「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豪邁,也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該捨棄的,無論多麼珍貴都必須放棄。沒有舊的捨棄,就沒有新的獲得。◤

[摘文三]
■從生到死,只是「這個」
──你還欠缺什麼?你能缺少什麼?

一千兩百多年前,正是鶯啼雀飛、花紅柳綠時節,江南古驛道上,行進著一位朝氣勃勃、英姿颯颯的青年書生。
這位青年秀才姓宣,本是毗陵(今江蘇境內)人氏。他自幼學儒,修習舉子課業,準備將來進士及第,光宗耀祖。宣秀才天生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年寒窗不尋常,學得滿腹經綸,文采斐然。今年,恰逢大比之年。他懷裡揣著自己的遠大志向,頭上頂著父母的殷切期望,要到京城長安去趕考。
然而,距離秋天會試時間尚早,他為何在春天便匆匆踏上了行程?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腹中已經裝進了萬卷書,所以現在藉著趕考,腳下要行萬里路──第二門課,對於漫漫的人生或許更為重要。
從江蘇到長安,沿大運河北上最為便捷。但他既然為了歷練,不怕繞路,所以就溯長江向西而來。一路走馬觀花,行行停停,不一日到達了江州。他計畫上廬山遊覽一番之後,轉而北上,進京趕考。在廬山腳下,他邂逅了一位風度翩翩的白衣秀士。二人一見如故,便結伴暢遊匡廬:望江亭,大江東去濁浪翻;錦繡谷,花紅似火樹生煙;三疊泉,銀河飄落下九天;含鄱口,碧波浩渺凌茫然……
廬山奇秀,美不勝收;新友博學,相見恨晚。但是,二人卻要背道而馳──宣秀才新結識的朋友雖然學貫古今,卻無意功名,不像他要進京趕考,而是要南下洪州,去拜訪馬祖道一大師。這個馬大師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能令一位學富五車的書生棄儒學禪?反正現在剛到暮春時節,離秋天會試尚早,江州距離洪州不過三百里路程,宣秀才就決定跟去看看。
在洪州開元寺,馬祖道一問他:「秀才到什麼地方去呀?」
宣秀才回答:「入京選官去。」
「要到長安啊,秀才不嫌遠嗎?」
宣秀才開玩笑說:「遠也沒辦法呀,大師這裡另有選場沒有?」
馬祖問道:「目前嫌什麼?」
秀才說:◤「你這裡能選官嗎?」◤
馬祖道一大喝一聲,道:◤「非但秀才,連佛亦不做!」◤
天哪,連佛都不做,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宣秀才忽然有所醒悟,立刻拋下書箱,跟隨著馬祖道一出了家,法名靈默。馬祖一邊替他落髮,一邊說道:「給你剃頭可以,但你的大事因緣卻不在我這裡。」
宣秀才,不,現在已經變成了禪僧靈默,才不相信呢。天下衲僧都說你馬祖這裡是選佛場,人們不遠千里爭相來投,大事因緣不在你這裡了卻,還能到哪裡?
靈默遂即留在了馬祖座下,種田勞動,參禪修行。在受了具足戒之後,有資格雲遊去了,他仍然捨不得離開。然而,他眼睜睜看著師兄弟們一個個鯉魚跳龍門,化作飛龍穿雲撥霧而去,自己雖然勤修苦練,卻久久不能透脫最後的禪關。

●好鞋為什麼讓他穿?
 ──穿不下的,再好也無用!

一天,靈默禪師與百丈懷海隨侍馬祖道一在山遊覽。一群野鴨子嘎嘎叫著從頭頂飛了過去。馬祖沒頭沒腦地問百丈懷海:「是什麼?」
百丈懷海舉目瞭望,說:「是野鴨子。」
馬祖之所以明知故問,自有其精妙的禪機,是在點化懷海感悟自己那時時作用的心性。但是,懷海的心跟隨外面的境界所轉動,只能看到野鴨子。待到野鴨子在天空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馬祖又重新提起話頭:「到什麼地方去了?」
百丈懷海的心,仍在野鴨子這一外在景象上,隨口答道:「飛過去了。」
馬祖見懷海面對大好契機而不領悟,便痛下殺手,一把扭住懷海的鼻子,使勁一擰,疼得他哇哇直叫。馬祖大喝一聲:「再說飛過去了!」
百丈懷海負痛,恍然大悟!
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的靈默,又急又氣,異常惱怒,不顧一切地朝著馬祖嚷嚷:「師父,你偏心!想我靈默,當初捨棄大好前程,跟隨你出家,無非是為了發明心地,徹悟本來面目。可是,直到如今,我卻仍像鑽在黑漆桶中一樣!剛才這樣的大好機緣,你為什麼單單點化懷海上座,而不提攜我呢?」
馬祖手指著他,哈哈大笑。靈默被笑急了,上前捂住師父的嘴:「你這老漢,今天必須給我一個交代!」
馬祖說:「好吧。◤你看,懷海的這雙鞋多好啊!讓他脫下來,穿到你的腳上。◤」
靈默沒有上前,因為,他的腳比懷海的大多了。
◤「師父,他的鞋太小了,就是再好,我也穿不進去。」◤
馬祖朝他瞪著眼睛,不通情理地呵斥道:◤「那麼,好鞋為什麼讓他穿?你不會拿刀把自己的腳削一削?」◤
靈默明白了,馬祖是在以鞋比喻剛才的悟道因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機緣,猶如治病,必須對症下藥。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磕頭如搗蒜,帶著哭腔乞求說:「師父,您老人家大慈大悲,指示我一條開悟的明路吧。」
馬祖嚴肅地說:「我早就對你說過,你出家的師父是我,明心見性的老師卻另有其人。可你不相信,偏要在我這裡尋覓捷徑。你呀,像這樣,驢年馬月去吧!」
「那麼,就請師父將那與我有緣的宗師告訴我。」
馬祖點點頭說:「從這裡向西七百里,就到了南嶽衡山。在衡山的一塊大石頭上,住著一位希遷和尚。人們稱他為『石頭大師』。你去找他,必定大有收穫。」
靈默像一匹脫韁駿馬,仰天長嘯一聲,絕塵而去。

唐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靈默禪師住持在浙江天臺山附近的白沙道場,後來,越州觀察使被他的機鋒所折服,恭請他移錫[23] 來到婺州(今金華)五洩山,大開弘化。史稱「五洩靈默」。
一日,在法堂,一位弟子問道:◤「什麼東西比天地還要大呢?」◤
實際上,他是在詢問自性。祖師有言:天不能蓋,地不能載。說的就是自性。然而,自性無形無相,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五洩靈默禪師的回答是:◤「沒人識得它。」◤
弟子追問:◤「還可以雕琢嗎?」◤
五洩禪師說:◤「你下手試試看。」◤
自性無形,如何雕琢?但是,若是不能雕琢,如何煥發其照天照地大光明?因此,不妨就在這不能下手處下手試一試!
座下的另一個弟子感受到了美妙的禪機,聽得心花怒放,忍不住站立起來,合十問道:「這個法門,世界開始以前與毀滅之後,是個什麼狀態呢?」
五洩靈默不答反問:「你說,目前的狀態,已經成了多久了?」
「師父,弟子不會。」他在裝傻充愣,企圖引逗師父露出一些消息。
「去,我這裡沒你問的。」五洩禪師才不上他的當呢。因為,香粉塗白的臉,淋不得雨;氣兒鼓脹起來的肚子,餓不得飯。從外面得來,不是自己的家珍。師父悟到的,是師父的,師父不能代替你解脫。
弟子「賊心不死」:◤「難道,和尚就沒有接引人的方法?」◤
五洩禪師自有降龍伏虎的手段,所以敢於置身龍潭,不怕橫身虎口,故意說道:◤「等你要求接引,我即接引你。」◤
這句話,倒像是引人上鉤的香餌。弟子果然緊緊咬住:◤「現在就請和尚接引。」◤
五洩靈默禪師問道:◤「你,欠缺個什麼?」◤
六祖徹悟之後說,沒想到,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說的第一句話也是:「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既然自性人人本具,個個圓成,請問,你還欠缺什麼?你能缺少什麼?弟子忽然醒悟了。
第三個弟子功夫頗深,直截了當問道:「如何得無心三昧?」
五洩禪師氣吞山河:「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天哪,這是一種怎樣的神奇境界啊:高峰傾倒,大海顛覆,但在開悟的禪師聽來,卻安然無聲;大地震顫,地動山搖,卻還能酣然入睡,不理不睬!
這三位禪僧,恰似三條水靈靈、活潑潑的金色鯉魚,爭相躍向龍門。因為,他們以自己靈動的禪心,感受到了五洩禪師為他們慈悲示現的禪機。第一個禪僧從空間上問,第二個人由時間上說,第三位直接問如何是無心。他們問的角度雖然不同,其實九九歸一,都未離開自性。自性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不欠不餘,不動不搖。
元和十三年(西元八一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五洩靈默禪師沐浴焚香,端坐在禪床上,為弟子們說偈曰:

法身圓寂,示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歸一。
吾今漚散,胡假興衰。無自勞神,須存正念。
若遵此命,真報吾恩。儻固違言,非吾之子。

當時,有位禪僧問:◤「和尚向什麼處去?」◤
五洩禪師說:◤「無處去。」◤
◤「我為何看不見?」◤
◤「非眼所能睹。」◤五洩禪師說完,飄然而逝。

●【延伸閱讀】
拉開距離,才能產生驀然回首的效果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25]

偉大文學家辛棄疾用他生花的妙筆,呈現出一幅美得令人心悸的元宵觀燈圖。尤其是最後三句,生動地描繪了對於「美人」──絕對美的境界──理想的追求:
「眾裡尋他千百度」──好辛苦;「驀然回首」──因偶然而更加驚喜;「那人」──絕對的美;「燈火闌珊處」──燈火幽暗、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在付出了尋尋覓覓的艱辛與絕望之後,無意中偶然一回頭,忽然之間,在最平凡的地方,卻發現了理想之所在──這個過程,與五洩靈默禪師的悟道何其相似!
其中,有一個關鍵──◤只有在拉開適當的距離之後,才能在不經意之間、不經意的地方,驀然發現。◤在古代,禪宗祖師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創造這種契機,令禪僧猛然頓悟。
從上一則故事裡我們知道,汾州無業國師就是在參馬祖而無所得,非常失望地正要離開時,馬祖在他身後大喝一聲:
「大德!」
無業下意識地轉回頭來。
馬祖緊接著問道:「是什麼?」
就像晴天霹靂,轟然一聲,無業突然大徹大悟了!
不僅是汾州無業,西山亮座主也是這樣開悟的。亮座主是四川人,善於講解經論,頗為自負。一日,他來參馬祖道一。
馬祖問:「聽說座主講得經論,是否?」
亮座主答道:「不敢!」
馬祖再問:◤「用什麼講?」◤
亮座主道:◤「用心講。」◤
馬祖說:◤「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如此怎能講得?!」◤
在古代娛樂場所,工伎兒是隨著鑼鼓等樂器之節拍,表演各種雜技動作的演藝者;和伎者則是調弄音樂、以配合演藝者進行表演的伴奏者。馬祖的意思是說:這二者都是受人擺布的角色,不能自己做主。
亮座主不服,大聲反問道:◤「心既講不得,虛空莫講得嗎?」◤
誰知,馬祖點點頭說道◤:「卻是虛空講得。」◤
亮座主認為馬祖的說法不正確,於是,也不施禮,便起身告辭。正當他準備下臺階時,馬祖道一突然在背後大聲招呼道:「座主!」
亮座主剛一回頭,馬祖逼拶問:「是什麼?」
亮座主豁然大悟。
後來,亮座主隱居於洪州西山,從此再也沒有了消息。
既然馬祖十分精通這一方法,為何不直接用到五洩靈默身上,反而指點他去見石頭大師?──無論多麼精妙的方法,用得多了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只有拉開一定的距離,才能產生驀然回首的效果。
這一方法傳到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懷海手上,他更將其發展成了一種經典的教法:在百丈山,到上堂的時候,大家剛剛站好,百丈懷海不但不說法,反而掄起禪杖,將大夥打散。當人們逃到法堂門口,他又突然招呼大家。眾僧驀然回首,他便急切地追索道:「是什麼?」
這,就是享譽禪林千百年的「百丈下堂錦句」,無數禪僧由此契入了禪的堂奧。
五洩靈默禪師也好,亮座主也好,以及百丈的「下堂錦句」也罷,驀然回首,豁然大悟,得來看似毫不費工夫。其實,若無「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基礎,你就是千百萬次回頭轉腦,除了把脖子扭傷,必將一無所獲!
王國維[26] 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據日本《產經新聞》二○○八年十月八日報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因為「小林─益川理論」摘下了二○○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可是,您知道嗎?這個改變世界的理論,居然是洗澡的產物。
獲獎之後,有記者問他們在「小林─益川理論」的研究上花費了多少心血,小林誠說:「很簡單,一想明白,突然間,研究成果就出來了。」
上世紀六○年代,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在日本京都大學相識,二人對物理的科學意趣相投,一拍即合,準備研究一些「有趣」的東西──自發對稱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雖然對稱與守恆是現代物理學的核心,但當代物理學依然執迷於對稱中的「破缺」。
現代物理理論認為,宇宙爆炸時應產生同等數量的正物質與反物質,二者相遇會湮滅。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世界將一無所有,人類也不會存在。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那場開天闢地的大爆炸中,由於某種緣故,正物質終於戰勝反物質,世界得以倖存。物理學家們認為,「對稱破缺」是隱藏在其中的關鍵原因。
最早對宇宙對稱性提出挑戰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他們於一九五六年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兩人因此分享了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九六四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克羅寧和瓦爾‧菲奇在實驗中發現了K介子衰變過程打破了宇稱和電荷的聯合對稱,他們因此獲得一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林誠和益川敏英二人,也以此作為研究方向。他們兩人的個性完全不同,小林誠沉默寡言,擅長精密的試驗;益川敏英則性格開朗,笑聲不斷,長於理論思維。益川敏英說:「那時候,我每天晚上在腦子裡做好模型,早上告訴小林,在試驗中驗證。」當時,兩人預測的夸克種類是四種,這樣才符合「自發對稱破缺」的設想。
但是,在實際試樣中只發現了三種,兩人的研究走上絕路。
因此,他們的試驗中斷了半年。一九七二年某天,益川敏英正在家裡洗澡,突然想到了「六元模型」。他解釋當時的情景說:「洗完澡,腦子突然清醒,雖然只是單純的設想,但是總算突破了四元模型的限制。」
這就是「小林─益川理論」的來源。
第二天早上,益川敏英向小林誠解釋了他的設想,利用暑假的兩個月時間,兩個人在實驗室中順利完成了驗證工作。
一九七三年,他們的研究結果出版,震驚了物理學界。直到二○○一年,美國和日本的粒子學者各自發現了自發對稱破缺的真實存在,證實了二十多年前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的結論。
目前,仍然還有在大爆炸之初產生的同類對稱破缺沒有得到解釋。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提出的理論為這些問題的解釋提供了重要線索,他們將人類探索物質世界起源的旅程帶到了最後一步。「小林─益川理論」也因此成為支撐亞原子物理學標準理論的重要支柱。

[摘文四]
■你有名字,可是,名字是你嗎?
──不被表象蒙蔽了真相

一千兩百多年前,在湖南潭州(今長沙)一帶,有一天,街頭忽然出現了一個光頭赤足的神祕人物。看他手裡拿著一隻瓦缽,似乎是個和尚。
人們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從來處而來。」◤
◤「那麼,你要到哪裡去?」◤
他點點頭,說:◤「到去的地方去。」◤
◤「你的家在什麼地方?」◤
他反問:◤「家,有固定的地方嗎?」◤
◤「你總應該知道自己叫什麼吧?」◤
他說:◤「你有名字,可是,名字是你嗎?」◤
誰也不知道他來自哪裡,又將去向何方;不清楚他仙鄉何處,俗姓法號為誰。本來,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無來歷的人,應該最為平常,可是人們習慣了有名有字,以為姓名便是自己,就反而覺得他有幾分神祕了。
有人好心好意指點他:「你是和尚,應該參禪去。從這裡東行七百里,江西洪州有馬大師出世。只要你能見到馬祖,包你成佛做祖。」
他沒頭沒腦問人家:「你還吃奶嗎?媽媽的奶水那麼好,你現在為什麼不吃了?」
從這句話裡,人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他是個有來歷的和尚,似乎拜見過馬祖道一。於是,一位禪僧來到他的面前,鄭重其事地展開拜具,頂禮三拜之後,恭恭敬敬請他開示禪要。
他像人們經常問他的那樣問禪僧:「你從哪裡來?」
禪僧當然知道,同樣一句話,他這一問與其他人的問話,意義就不一樣了。禪僧回答的是:「我從老尊宿處來。」
古人云:「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佛教稱德尊年長的有道之士為「尊宿」。
他再問:「老傢伙有什麼話說?」
禪僧亮出了機鋒:「說則萬語千言,不說則一句也無。」
他嘿嘿一笑:「這個樣子,倒是很像蒼蠅下蛋。」
禪僧聽了這句粗俗卻十分形象的話語之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下去。而他,揚起手中的竹杖,劈頭蓋臉打了下來……
此後,如同他當初的神祕出現一樣,突然又神祕失蹤了,再也沒了音信。

●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
 ──心如止水,別受外界環境影響

數十年之後,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大師,與他的師兄神山僧密(俗稱密師伯)一同在潭州附近雲遊參訪。
有一天,他倆在龍山腳下經過,洞山良價在小溪旁洗手時,偶然看到溪水之中漂浮著一片枯黃的菜葉。洞山不禁抬起頭來,一邊打量著龍山險峻的峰巒,一邊自言自語道:「老鄉們都說,這大山裡面無人居住。可是,怎麼會有菜葉隨著溪流漂來?莫不是深山之中有修行人隱居?」
密師伯說,不就是一片菜葉嗎,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呢?或許是進山的獵人、樵夫丟棄的呢。
洞山搖搖頭,說:「獵人、樵夫進山,怎麼會帶著生菜葉呢?」
「可是,當地老鄉說,這龍山之中,既沒有寺院,也沒有人住庵。」
洞山良價異常堅定地說:「正因為如此,這菜葉的主人才是真正的隱士,才是真正有修行的高人。」
於是,洞山與密師伯撥開稠密的茅草,沿著長滿青苔的小溪,向上游、向深山之處尋覓而去。他們艱難跋涉了半天,終於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在距離汩汩的泉眼不遠的地方,像是蘑菇一樣,竟然出現了一座小小的茅棚。茅棚門口,赫然坐著一個仙風鶴形的老和尚!
他似乎已經老得沒了年齡,可是,他的眼神卻比嬰兒的還要清澈。他看你一眼,似乎連你的靈魂都能清洗一樣。洞山放下行囊,沒有按佛門規矩磕頭頂禮,僅僅合十致意而已──他是不見真佛不燒香。儘管你神形似仙,倘若未能明心見性,也不過是依草附木的精靈!
而老頑童的密師伯可不管這些,他好奇地圍著老僧轉過來又轉過去。那神情,恨不得上前抱住人家的腿,鑽進人家的懷裡,揪揪他那銀白的鬍鬚,像小孫子跟老爺爺撒嬌一樣與他戲耍一番。
無名老僧開口說道:「此山無路,兩位闍黎從何而來?」
洞山良價心知,老僧此話,既是說路也是說禪。他立刻以機鋒對機鋒,說道:「有路無路暫且放置一邊,和尚你從何而入?」
老僧一笑:「我不從雲水來。」
洞山暗自頷首,再問:「和尚住在此山,有多少時間了呢?」
老僧的回答,妙到了毫巔:「春秋不涉。」
是啊,心如虛空,湛然不動,不動湛然。什麼時間流失,什麼空間變遷,哪怕是日月毀滅、新星誕生,都與虛空的靈明狀態毫無關係。
洞山良價不愧為開宗立派的大宗師,在看似無門無路之處,依然能夠契入:◤「和尚先住,此山先住?」◤
◤「不知。」◤
好一個「不知」,彈指之間,卸千鈞於無形之中,化雷霆於九天之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其知,必有其不知;而無知,則無所不知◤──僧肇法師的輝煌巨著〈般若無知論〉[6],將這個道理闡釋得非常精妙。曹洞一宗,在禪宗之中最重視經教理論,洞山的祖師爺石頭希遷大師便對《肇論》[7]很有研究,因此,洞山亦深得其中三昧,問道:「為什麼不知?」
老僧說:「我不從人天來。」
禪機鬥到這裡,看似山窮水盡,洞山良價仍能花樣翻新:「和尚悟得了什麼深奧、精妙的禪理,便來住山?」
禪,無得無不得;若有所得,必有執著。因此,無名老僧說:「我看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於今絕消息。」
聽到這兩句話,洞山良價才重新整理好僧衣,鋪展拜具,五體投地,跪了下去。
洞山禮拜已畢,正式請教道:◤「如何是主中賓?」◤
老僧道:◤「青山覆白雲。」 ◤
洞山二問:◤「如何是賓中主?」◤
老僧答:◤「長年不出戶。」◤
禪宗臨濟、曹洞二家各立四賓主之說,其義各異。洞山良價大師是曹洞宗的祖師爺,他所問的,當然是曹洞宗的旨意:
所謂「主」為正、體、理之意,「賓」為偏、用、事之意。第一, 主中賓,指的是「體中之用」,即,從本體之中引發出作用。比如,大臣奉帝王之命,外出行事。 第二,賓中主,是指「用中之體」,即,體現於各種作用中的本體。例如,帝王潛居於鬧市之中。
洞山三問:◤「賓主相去幾何?」◤
老僧道:◤「長江水上波。」◤
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二者實質毫無差別。洪波湧起主變賓,浪潮平息賓做主。只要不刻意去興風作浪,心如止水──澄澄清清、靈靈明明,自性宛然,慧光頓生!
洞山四問:◤「賓主相見,有何言說?」◤
老僧曰:◤「清風拂白月。」◤
好一個清平世界,好一派自然風光。禪的境界,就是如此的和諧,如此的美妙!
洞山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其酣暢淋漓,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向外洋溢著愜意。他滿心感激,與密師伯行禮告辭。他們走了一會兒之後,聽得身後高高的山峰絕頂之上,飄飄蕩蕩的白雲之間,傳來一陣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吟誦聲: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

而那座草庵原來所在的方位,已經燃起了熊熊火光。
洞山良價一拍大腿,長嘆一聲,對密師伯說:「唉,咱倆把老尊宿害苦了。」
密師伯說:「他的草庵著火,又不是你、我燃放的,與咱們有什麼關係?」
「因為咱們發現了他的蹤跡,所以他要燒掉草庵,搬到深山更深處。今後,恐怕再也不會有人能找到他了。」
果然,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見過這個老和尚。因他在龍山隱居,人們就叫他「龍山和尚」。又因他隱入深山不見了,後人也稱他為「隱山和尚」。

●【禪機新語】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

據《楞伽師資記》[8]記載,有人問五祖弘忍,為什麼禪僧不在城邑聚落,要到深山隱居?五祖說道:「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樑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
禪宗最初的寺院,大都選擇在偏僻的山谷荒野,只要水源豐沛,能開墾出足夠的農田即可。因其建在樹林之中,故而稱之為「叢林」。
還有一些禪僧杜絕塵緣,走入深山更深處,隱居於泉水之邊,岩洞之中。宗門曰:「住山。」
「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白雲深處,絕諸塵囂。那無邊的寂靜,融入禪者那寂寥淡泊的心境,彷彿隨時都能羽化而登仙……
白雲深處的寧靜,是禪者永久的追尋。因為,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
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甚至有人因過於急切而失眠、而焦慮、而抑鬱。一項事業的成功,除了必不可少的機緣,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應有的智慧。人在焦躁、憂鬱之時,心身都是病態的,當然也就遠離了智慧。所以,越是關鍵的時刻,我們越要制約自己,一定要讓自己冷卻下來,安靜下來,達到內心的靜寧。安住於靜淨之境的心靈,就能萌生智慧,成功也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摘文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自尋煩惱,快樂就會到來

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年僅三十二歲的唐武宗,因長期服用道士趙歸真等人「成仙長壽」的丹藥,中毒日深,病入膏肓。在他臨死的前一年,更是丸丹須臾不離,導致汞噬神經,鉛侵血脈,劇毒攻心,痛苦異常。武宗整個人不但變得遲鈍、呆傻,而且喜怒無常、精神失控。試想,這樣的一國之主會將國導向什麼樣的局面!
最倒楣的當屬佛教了。武宗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滅佛運動,在短短幾個月內,全國拆毀大型寺院四千六百餘座,廢除修行道場四萬多所,強迫僧尼二十六萬還俗……佛教人、財、物,百中僅存一二。當時,河北一帶(河朔三鎮)成半獨立狀態,所以五臺山的僧人大都逃往幽州(今北京)。幽州節度使張仲武受到來自皇家的巨大壓力,乾脆交給居庸關守將兩把大刀,說:「光頭入境,殺!」
從諗禪師在浩劫乍起之時,隱匿於故鄉的徂(ㄘㄨˊ)徠(ㄌㄞˊ)山,岩棲,澗汲,草衣,木食。好在他苦行已成習慣,行雲流水的禪僧,不戀甘逸,也不拒苦難。他操守之堅,氣節之貞,有口皆碑。第二年,唐武宗演完了最後的瘋狂,一命嗚呼,曾當過小沙彌、因在佛教寺廟出家而躲過武宗迫害的宣宗登基。他被後人譽為「小太宗」,開創了唐朝最後一個太平盛世──大中之治。

●煩惱生起怎麼辦?別理它!
 ──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

從諗在風浪過後又踏上了行腳之途。他南下來到了江西修水縣雲居山,當時的雲居住持是接續了曹洞宗慧命的道贗大師。道贗比從諗低一輩,年齡也比他小,十分關切地勸他:「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
從諗不肯放過任何獎掖後人的機會,說:「你說,哪裡能住?」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聞聽此言便開了悟,所以,禪心無住。◤道贗禪師一直順著自己的思路在想問題,不知不覺中著了從諗的道,他不經意地說:「山前有一塊風水寶地,是一座古代寺廟的舊址。」
從諗笑道:「你何不自己去住?」
時至今日,雲居山上的第一道山門,曰:趙州關。
從諗又一次來到了鄂州,他的師兄茱萸也說他:「你也七老八十了,還整天跑來顛去!為啥不找個地方定居下來?」
從諗說:「哪裡能住?」
他照方抓藥,茱萸卻不肯如法炮製,反過來揶揄他:「老大不小,一把年紀啦,連個能住的地方都不知道!」
從諗自嘲:「三十年來都是我騎在馬上,沒想到,今天被驢踢了一腳!」
其實,從諗八十猶行腳,除了磨礪自己,提攜同道之外,也是在湊緣,尋覓一個適合自己獨特禪風的地方。當時,長江以南是頓禪的故鄉,六祖以來,已經有四、五代傳人。百丈,黃檗,溈山,洞山,德山,雪峰……各大宗師弘化一方,好不熱鬧!而廣大的北方則相對沉寂。從諗的禪法樸實無華,力避玄奧;接機示人都是以家常話、本分事,教人由淺入深,究理自悟。他的禪風,更適應老實本分厚道的北方人。因此,他八十歲之後最終留在河北,並非偶然。
唐大中十一年(西元八五七年),從諗受請住持趙州觀音院。從此,人稱「趙州」。

一天,趙州從諗照例來到法堂,對僧眾開示道:「就好像將一顆晶瑩剔透的明珠托在手掌中,鬈頭髮、高鼻樑、深眼窩的胡人來了,它就顯示胡人的模樣;咱們黃皮膚、黑頭髮的漢人到來,它也就映現出黑頭髮、黃皮膚來。你長得好看,模樣俊俏,它不貪婪,更不會將你的形象存留下來;你天生醜陋,它也不會厭惡,更不會拒絕。」
稍作停頓後,他從蒲團上拈起一根乾草說:「老僧◤我可以把一根草作為佛祖的一丈六尺高金身,也可以將丈六金身當成一根草。佛是煩惱,煩惱也就是佛……◤」
這時,一位學僧在大眾中問:◤「不知道佛是誰的煩惱?」◤
趙州語出驚人:◤「給一切人煩惱。」◤
學僧又問:◤「既然是煩惱,怎樣才能避免呢?」◤
趙州說:◤「免除它幹什麼?」◤
「明珠」與「古鏡」,禪師經常借之誓喻我們的平常心。只要平常心不失衡,不汙染,時時處處靈明不昧,佛道禪理就會自行彰顯;所以「胡來胡顯,漢來漢顯」。在一日生活之中,只要我們不用名利心去取捨,不患得患失,而是順其自然,不以自己的好惡為判斷標準,就會發現,造化對每一個人都很公平。傻人自有傻福,而禍患往往是自己找來的。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把握住人生的真諦,只要不自尋煩惱,愉悅就會自行來到。
一次,趙州說他座下的弟子:「八百個做佛漢,覓一個道人難得,尋一個不受信仰迷惑的闡提人難得。」
八百人都想成佛做祖,日也思,夜也想,食不甘,寐不香。所以,成佛,成了這些人的最大煩惱。因此趙州老人說:「佛是煩惱。」
煩惱生起怎麼辦?古今禪師們都愛用同一句話:別理它!
抽刀斬水水更流,用心消愁愁更愁;流水一去不復返,愁雲自散好個秋。
日本佛教典籍記載著趙州大師這樣一件事:
一位滿面愁苦的老婦人來到觀音院,對趙州大師訴苦說:「大師,我為什麼轉成了女人呢?女人的命真是太苦了。小的時候要聽父親的,出嫁以後要聽丈夫的,老年之後又要聽兒子的。女人的一生,除了服從沒有別的,沒有自由,不能獨立。為什麼女人要過這種生活?你看,世上有許多人,連一點責任都不用負擔。為什麼我們女人不能像那些人一樣呢?」
趙州沒有開導老婦人,而是說:◤「別人的命運是別人的,讓別人擁有他們所要的。我呢,我願意坦然面對命運所給我的一切,承擔所有的責任。」◤
不知那老婦人想過沒有:你為什麼成了女人?你為什麼是個女人?
當我們面對所有的事情,好事也罷,倒楣也罷,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全世界這麼多人,為什麼這件事情偏偏輪到了我?天上的餡餅為何落在了我的手裡?天上的石頭為啥砸在了我的頭上?
宇宙之所以是森羅萬象的宇宙,自有其森嚴的規律,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巧合。

●【禪機新語】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師法自然,順勢而為,是W先生成功的真正祕訣。遵循客觀規律,契合自然道法,也是禪力圖傳達給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有一種流行說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句「名言」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效應是「起跑越早越好」,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於是,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孩子剛會說話便開始教他背古詩、認字、數數,在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學心算,小學課程提前到幼稚園大班,小學則熱衷「奧林匹克數學」……
同時,學校內外的各種補習班氾濫成災:英語班、音樂班、美術班、舞蹈班……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給所有家長的印象是:別人都參加了這些課程,若自己的孩子不上,未起跑就落後了,從此就廢掉了。
結果,現在的孩子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背上了學習文化知識與才藝的包袱;剛會走路,就開始負重「起跑」。學校和家長唯恐學生閒著,千方百計增加作業量、延長時間,絕不讓他們有一刻的喘息。孩子們的週末甚至比平時還忙,不是補課,就是上各種補習班、才藝班。許多家長還為孩子精心地設計了作息時間表和學習計畫,每天一絲不苟按規定嚴格執行。
從此,孩子們被好心的、愛他們的大人剝奪了遊戲玩耍的快樂,失卻了天真爛漫的童年,被套上了無形的枷鎖。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負擔越來越重,越跑越重。
孩子正處在快速生長發育期,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但沉重的學習負擔擠占了他們大量休息時間,長期睡眠不足。而且,無窮無盡的死記硬背,重而複之的題海戰術,過度疲勞會抑制大腦活力,學習效率大為降低。長此以往,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大大降低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透過各種培訓,為孩子提前灌滿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的確能培養出「神童」。以前那些越級念大學的神童,更是萬人矚目,家喻戶曉。可是,如今那些昔日的神童安在?幾人成為棟樑?這些沒有輸在起跑點上的孩子,卻早早消失在了隊伍裡,更談不上終點線的輝煌。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是寄生在教育產業鏈上的利益共同體欺騙家長的美麗謊言。因為,◤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絕非短跑。就算在人為操控下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卻因衝刺過早,後勁不足而輸掉人生。◤江郎才盡,實在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切記,教育孩子,必須順其天性,自然而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