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酒泉農業史(簡體書)
滿額折

酒泉農業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6 元
定價
:NT$ 276 元
優惠價
8724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名人/編輯推薦

《酒泉農業史》(作者楊文琴、張宏偉、王建華)立足于廣義的大農業,全面論述了自農業起源到2010年,酒泉各個歷史時期農業的演變歷程、發展規律及其成因。是酒泉有史以來的第一部農業史專著。相信一定能對認識酒泉農業發展的規律,推動酒泉農業持續發展起到有益的借鑒作用。

酒泉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酒泉農業形成以后,世世代代的酒泉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一部輝煌燦爛的農業文明史。
縱觀酒泉農業發展史,呈現出四個顯著特征:
一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織發展。
酒泉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決定了宜耕、宜牧,農牧兼營的農業經濟結構,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隨著各個歷史時期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統治地位和主體的變化,種植業與畜牧業的主導格局也在不斷變化,“各領風騷”若干年。但這兩種農業生產方式一直同時存在,交織發展。新石器時期酒泉農業文明形成后,一直保持著以種植業為主的發展格局。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氣溫的持續降低,原住人口的大量東遷,月氏、烏孫等游牧民族的大量遷入,酒泉農業轉變為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西漢王朝統轄酒泉后,實施大規模的移民實邊,遷中原數十萬人來酒泉進行農業開發,漢民族農耕人口迅速成為主體,酒泉農業又轉到了以種植業為主的格局。此后,酒泉農業一直保持著以種植業為主、兼營畜牧業的經濟形態。吐蕃統治時期、甘州回鶻統治時期、西夏統治時期、蒙元統治時期以及清朝統治時期,盡管統治民族變為游牧民族,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發生過激烈交鋒,但酒泉人口的主體依然是農耕民族,種植業的主體地位不僅沒有動搖,而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農耕文明與移民文明逐漸融合,共同發展。
二是移民屯田貫穿酒泉農業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
酒泉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進行過移民屯田。每次大規模的移民屯田,都推動了農業的大發展。西漢時期大規模的移民屯田,掀起了酒泉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業開發高潮,促成了酒泉農業的第一次大發展;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各代,酒泉農業的大發展,都是伴隨著移民屯田而實現的。每個歷史時期,隨著人口的大量外流、損減,屯田的廢棄,酒泉農業就會進入衰落期。
三是水利的興衰決定著農業的成敗。
酒泉是典型的灌溉農業區。境內年降水量只有42.4~87.8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005.2~3523.9毫米,綠洲水源補給和農業生產完全依賴祁連山冰雪融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祁連山冰川,就沒有酒泉綠洲;沒有水利,就沒有酒泉農業。敦煌遺書S.5894《渠規殘卷》曾記載:“本地,水是人之血脈。”水利興則糧倉盈,水利興則百業興。為此,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建設了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完備的水利體系和水利管理體制。這些水利設施,是酒泉灌溉農業得以存在、發展的基礎條件。
四是科學技術始終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農業的發展歷程,本質上講,就是一個農業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酒泉歷史上每一次農業的大發展,都是伴隨著農業科技的大飛躍而實現的。諸如西漢、唐代、清代以及新中國等農業的大發展,都是農業先進生產工具、農業技術、農作物品種大量引進、推廣的結果。
農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是指傳統的種植業;廣義的農業,則是包含了種植業、畜牧業、水利、林業、漁業的大農業。《酒泉農業史》立足于廣義的大農業,全面論述了自農業起源到2010年,酒泉各個歷史時期農業的演變歷程、發展規律及其成因,是酒泉有史以來的第一部農業史專著。相信本書一定能對認識酒泉農業發展的規律、推動酒泉農業持續發展起到有益的借鑒作用。
都偉
2013年8月

目次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農業的起源
一、原始農業的演變
二、農業文明的形成
第二節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的發展
一、農作物品種增多
二、農業生產工具改進
三、畜牧業的興起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酒泉農業的轉型
一、氣候和自然環境的變化
二、原住民族大量外遷
三、游牧民族的大量遷入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西漢酒泉農業開發
一、移民實邊
二、屯田
第二節 西漢中后期酒泉農業的快速發展
一、代田法的推廣
二、先進農業生產工具的運用
三、水利設施的興建
四、農作物品種增多,產量提高
第三節 西漢時期酒泉的畜牧業
一、官辦畜牧業
二、民間畜牧業
第四節 東漢前期和中期酒泉農業的發展
一、東漢政府發展農業的舉措
二、竇融時期農業的發展
三、農業技術的進步
第五節 東漢后期酒泉農業的衰落
一、朝廷經營力度減弱
二、戰亂影響
三、自然災害頻繁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曹魏、西晉時期
一、曹魏、西晉政權發展農業的舉措
二、屯田
三、占田制及著姓經濟
四、農業的恢復性發展
第二節 五涼時期
一、五涼時期的酒泉農業發展概述
二、前涼政權發展農業的措施
三、西涼時期酒泉農業的繁榮
四、北涼時期酒泉農業的持續發展
第三節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期
一、北魏的懷柔和優撫政策
二、均田制的實施
三、西魏宇文泰改革
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灑泉農業
第一節 隋代酒泉的農業開發
一、屯田
二、種植業
三、畜牧業
第二節 唐代前期酒泉農業的繁榮
一、屯田
二、種植業
三、畜牧業
四、水利
第三節 吐蕃統治時期的酒泉農業
一、吐蕃統治前期對酒泉農業的破壞
二、吐蕃統治中后期酒泉農業的緩慢發展
第四節 張氏歸義軍時期的酒泉農業
一、發展農業的措施
二、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第五章 五代宋夏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曹氏歸義軍政權時期
一、種植業
二、畜牧業
三、林業
第二節 甘州回鶻政權時期
一、甘州回鶻及其游牧經濟
二、農業的緩慢發展
第三節 西夏統治時期
一、土地與賦稅制度
二、種植業
三、畜牧業
第六章 蒙元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蒙古汗國時期酒泉農業的倒退
一、戰亂對酒泉農業造成嚴重破壞
二、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節 元代酒泉農業的恢復發展
一、重農政策的實施
二、農作物品種的增加
三、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
第三節 屯田
一、軍屯
二、民屯
第四節 畜牧業的發展
第七章 明代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耕戰一體的屯田戍邊經濟
一、軍屯
二、民屯
第二節 茶馬互市
一、茶馬互市的管理制度
二、茶馬互市的作用
第三節 水利工程
一、肅州衛水利工程
二、鎮夷所水利工程
第四節 明代中后期酒泉農業的衰落
一、屯田制度遭到破壞
二、發展環境日益惡化
三、西部農業基本廢棄
第八章 清代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清政府的農業思想及農業政策
一、農業思想
二、農業政策
第二節 酒泉西部農業的復蘇
一、西部移民
二、西部農業的恢復
第三節 種植業的發展
一、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推廣
二、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
第四節 屯田
一、屯田政策
二、兵屯
三、民屯
四、清代酒泉屯田的特點
第五節 畜牧業
一、官營畜牧業
二、民間畜牧業
第六節 水利
一、肅州的水利設施
二、金塔縣的水利設施
三、玉門、安西、敦煌的水利設施
四、水管機構
五、水管制度
六、灌溉技術
第七節 左宗棠與酒泉農業
一、屯田墾荒,振興農牧
二、疏浚河渠,開溝鑿井
三、禁種罌粟,提倡種棉
四、植樹造林,興建公園
第八節 清代酒泉農業開發的成就
第九章 中華民國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鴉片種植及其危害
一、大面積種植鴉片的原因
二、鴉片種植造成的危害
第二節 地租及稅賦徭役
一、地租
二、稅賦
三、徭役
第三節 民國時期農村發展的舉措
一、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
二、推行墾荒政策
三、發展畜牧業
四、倡導植樹造林
五、發展義倉,救濟災荒
第四節 民國時期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
一、鴉片的大面積種植,使耕地面積銳減,糧食
產量下降
二、強行征兵,導致青壯年勞動力外流
三、自然災害頻繁,對農村經濟造成
極大破壞
四、賦稅繁重,民眾失去再生產能力
第五節 水利事業的發展
一、水利工程建設
二、分水制度
第十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酒泉農業
第一節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一、土地改革
二、農業合作化
三、統購統銷
第二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一、農業“大躍進”運動
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四、農村政策的調整和經濟的恢復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
一、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開展
二、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經驗教訓
三、農村經濟的徘徊發展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一、新時期酒泉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二、新時期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二是初步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兼營飼養業的經濟形態。新石器時代早期,酒泉先民一般在黑河及疏勒河主、支流岸邊高處的臺地上聚居,在河谷里刀耕火種,一遇山洪或其他自然災害,就難于抵御,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到了四壩文化時期,酒泉先民們不僅在河谷里繼續擴充耕地,而且也在臺地或在聚居地周圍開墾耕地,耕地面積逐漸呈現擴大的趨勢。隨著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逐步確立,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和狩獵的多元經濟已經形成,這是酒泉先民在向文明邁進過程中的一項重大的經濟轉型變革。這一時期,酒泉村落遺址和墓葬中也有大量谷物出土,收割工具成倍增加,盛儲糧食的大型陶甕、窖穴的容積增大、數量空前增多,釀酒業的發達和酒具的出現,均反映出酒泉境內農作物收獲量提高的事實。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耕種的農作物種類也逐步擴大,種植的作物主要有稷、粟、大麻等作物。其中,粟在各遺址或墓地都有較多的發現,這說明粟是當時酒泉先民的主要食糧,并在很長歷史時期內成為這一地區主要的農作物。除了粟以外,許多遺址中還發現了黍和黍秸,這成為地位僅次于粟的另一種農作物。大麻的栽培,是河西史前居民繼稷的創育之后,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又一項杰出貢獻。大麻的籽是食品,大麻稈的纖維是重要紡織原料,這種作物在古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不容輕視。用麻稈纖維紡織而成的麻布,在我國棉花種植推廣以前的數千年間,一直是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紡織品,其意義更不待言。這一時期,在酒泉以東的民樂東灰山遺址采集有小麥、大麥、黑麥、粟、稷和高粱等炭化籽粒以及胡桃的果核殼標本,說明當時居民已能栽培多種農作物。
這一時期的玉門火燒溝等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羊頭、羊骨,并伴有豬骨、牛骨、馬骨和狗骨。其種屬有羊、豬、狗、牛、馬、鹿等,以羊、豬的數量最多,說明羊和豬是主要的飼養家畜,鹿是狩獵的主要對象。這說明酒泉人類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不斷改進狩獵的工具和方法,捕獲動物增多,開始了“拘獸以為畜”,并對動物加以馴養的早期畜牧業。同時說明當時酒泉的畜牧業是發達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經濟門類之一。居民的房前屋后圈養的豬、羊、麝、鹿逐漸多了起來。每當秋天收獲的時候,先民把農作物莖稈作為家畜越冬的飼草收回貯藏起來,以備飼養家畜。春夏秋三季,遍野的草地又成為家畜的天然牧場。酒泉大地每到這個時候便呈現出一片“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
三是生產工具制作技術有了明顯進步。2003—2004年,西北大學考古系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位于酒泉市肅州區清水鎮的西河灘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一個距今4000年前的早期聚落遺址,其中出土的工具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均反映出新石器時代酒泉農業生產工具制作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時期,男性墓葬中多是石刀、石斧,女性墓葬中則多是紡輪,說明當時酒泉先民已出現男耕女織的勞動分工,向以農業為主的人類文明時代邁入。P4-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