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認識藝術的本質,你最需要的一堂課
滿額折

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認識藝術的本質,你最需要的一堂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繪畫不是「說明」,而是「表現」,
你是不是傳達出了難以言傳,只能表現的東西?

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布施英利的NHK繪畫講堂
只要兩天,就能讓你創作的方式完全不同!

一位教「藝用解剖學」的大學教授,回到小學去教繪畫,
他會用什麼方式去教小孩子呢?
他如何只用兩天的時間,讓單純的小孩學會思考,
在繪畫技巧之前,更重要的是藝術的本質!

戶外實習+繪畫教學,只要兩天,人人都能畫出風格獨特的作品。

藝術的本質在表達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何觀察?如何思考?體會到了什麼?
結合這些的成果,呈現出來的就是藝術!
在拿起畫筆之前,
更重要的是進入大自然,
藉由自然的觀察,
抓住藝術的本質與元素。

誰需要這本書?
● 從事美術教育的人一定要讀
● 想和自己的小孩一同浸淫在繪畫世界的人要讀
● 希望自己的繪畫突飛猛進的人更要讀
● 從藝術教育到全人教育,藉由繪畫進而親近世界

附: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教案

作者簡介

布施英利

生於1960年。1984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989年修完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藝術學),為學術博士。研究所期間主攻達文西,對達文西師法自然的繪畫理論頗有心得,在學中即與當時的東大教授˙知名的腦科學專家養老孟司出版共同著作兩本,之後著作超過二十本。
1990年到94年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部解剖學助理,現為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準教授。他的作品從美術評論到科學論述、小說,涵蓋範圍很廣。是日本最重量級的藝用解剖學者。他同時也是兩位男童的父親。
著作有《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腦中的美術館》、《去探索屍體!》、《美術館有腦》、《兔子》等等。

譯者簡介
梁若琦

輔大日文系畢,譯有多本著作,《雙胞胎》、《我的命運》、《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古典音樂就是這樣子!》等。

名人/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觀念教我們去看世界。……我很高興看到這樣一本自科學的角度談藝術與美感的著作。看上去是一本很輕鬆的繪畫入門,卻真有些深奧的道理,值得教師先生們深思。」──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當我在課堂上把《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故事轉述給學生聽的時候,從那些閃著光芒的美麗眼眸看來,他們希望站在課堂上的人是布施英利!」──陳懷恩(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科學的方法教繪畫
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漢寶德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一位解剖學的教授到小學去教繪畫,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觀念教孩子們去看世界。也就是在教孩子使用畫筆之前,先教他們怎樣觀察。
文藝復興以來的畫家是通過解剖了解人體,所以當時的藝術家必須先有科學家的態度,甚至先做科學的研究,徹底的了解自然,才去摹寫自然。如果這本書的作者只是用這種態度去教孩子畫畫,那也?有什麼稀奇了,不過是老調重彈。有趣的是,這位布施英利先生並沒有把科學的觀察放在藝術的創作之前,做為一種過程,而是把科學發現的過程當成藝術創作的過程。這才真有意思呢!
小孩子有原始的衝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不為成見所囿的好奇心。科學家的態度就是排除一切成見,與可能形成定見的障礙,完全回到直覺。因為回到觀察的原始狀態,每個孩子天生的敏感的觸覺就發生作用;每人所看到的異於他人,這就是創造心理的起點。
布施英利寫書的方法很奇特,初讀不容易理解。簡單的說,他這本書的第一章,畫魚之前先釣魚,是忘掉所有的經驗,也就是不受既有的框框所限。第二章第一節的關鍵語是向大自然學習。也就是說,別照著畫冊子畫,別去美術館看畫,也別照著相片畫!第二節的關鍵語是小孩子擁有無限的未來。孩子沒有知識,沒有常識,卻有內在的創造力,因為他有衝動,有抽象思考的能力,一直不斷挑戰自己。第三節的關鍵語是人畫畫的目的是留下腦中真實的自己。因為他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第四節的關鍵語是繪畫之始要仔細看清楚。腦子只看它想看的,不想看它看不到的。要繪出腦子所見。因為腦子想的,就是孩子們內心蠢蠢欲動的火苗。第五節的關鍵語是「生命的記憶」。所謂師法自然是指內在的自然,也就是藝術的極致。

這些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也許被我過份簡化了,但他要述說的確實只是這樣簡單而又艱深的觀念。
我感到很有趣的是,作者偶而提到「美」字,在深層的觀念上與我所談的美有互通之處。在此舉出三點與讀者分享。
他認為達文西的畫是「畫出能滿足所有類型人的畫。畫家不能只畫能滿足其他畫家的畫,他必須對各種不同的人產生影響。(63頁)」
作者認為他的不用畫筆教學的方法不是為了畫出像照片的畫,而是為了學會哪種畫都能通的「美的基礎」(64頁)。
以上這兩點說明了他的藝術觀是尋找普遍、共通的美感,雖然並沒有明確的討論甚麼是美。他的教學法原是鼓勵孩子們自我發展,希望孩子們各人看到不同的自然,然而他不忘告訴我們,藝術仍要異中求同,尋求普遍價值。這美是甚麼呢?他約略提到孩子們畫不出畢卡索的畫,因為構圖與空間結構不是孩子可以模仿的。他提到畫中隱含了「美的本質」。
要尋求美的普遍價值,不免要找其來源,他在107頁提到美與生命價值的關係。他說:「舉凡生物有兩個目的,就是個體的維持和物種的維持……人們為此進食與繁殖後代。」繪畫在本質上是否無關呢?他又說:「人有想留下後代的本能,當這個本能與生殖切割時,就開始有畫畫的行為。」因此他的結論是:「將此欲望淬鍊後,提升到一個高處就是藝術。」
這就是我常說的:美感是本能,與本能切割後的美感就是文化。我很高興看到這樣一本自科學的角度談藝術與美感的著作,而且下了這樣的結論。看上去是一本很輕鬆的繪畫入門,卻真有些深奧的道理,值得教師先生們深思呢!

拿著解剖刀的繪畫老師
陳懷恩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一本解剖學教授寫的書,卻能夠讓引領讀者的情思,甚至回想生命中的各種深刻經驗,真是不可思議!《不用畫筆的繪畫教室》就是這樣一本書,像花火引信,只是穩穩的延燒著,然後在每個讀者的意識暗空中綻開繁花千樹。
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首先,「不要畫筆」並不是事實,因為作者只是希望每個孩子先親近自然,走向世界,學習看到事物的方法,然後再拿出畫筆!其次,這門課程不常使用「繪畫教室」,孩子們學畫的地方在湖邊、理化教室、解剖台上,他們不是在學習或鍛鍊繪畫技術,而是學習體驗生命,體驗自然,再將蓄積在腦海和生命記憶中對魚的體驗再現出來。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們認識自己,也認識了自然;通過繪畫表現自己,也表現了自然!這才是體驗美學和美學體驗的真面目,也是當代藝術教育家嚮往的全人教育歷程,一個能夠將藝術教育、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融合為一的豐富體驗歷程。
布施英利經常說自己是寫文章的人,從本書來看,他不只是寫,還寫得好!「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的開場,並不說什麼大道理,只是描述自己─介甫入中年的東京藝術大學美術解剖學教授,應NHK電視台之邀,回到故鄉群馬縣藤岡市小學,擔任兩天「學長與學弟見面」的繪畫課程,面對著一大群孩子,這堂課該從哪裡開始?故鄉同學們的面貌都已改變,但是他們的兒女卻翻版似的坐在台下,這幾乎是一個時空錯置的生命舞台吧!孩子們開始畫魚,畫面上卻全都是頭朝左、尾向右、呆張著嘴的簡筆死魚。這堂課還能怎麼教下去?那麼,帶著這群從來沒有真正「體驗」過魚的孩子們去湖邊釣魚吧!讓他們親手解剖釣上來的魚。通過這場夾雜著驚恐、興奮、刺激…的自然體驗之旅,孩子們不但真正看到了魚,還讓每一條魚在畫紙上活了起來。
作者在書後自我回顧這個奇妙的歷程,寫下一句雋語:「釣魚、解剖魚,都只是為了實際感受魚還活著這件事!」原來,手執解剖刀的繪畫老師,要教給所有小朋友的不是冰冷的知識,而是自然生命的可貴,以及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活著,就有意義!
這就是布施英利的筆法之妙!看他側寫小孩釣魚時的爭勝緊張,描繪理化教室裡人馬雜沓解剖活魚的場景,再看他用簡易的名家對比法,說明兒童體驗自然之後所畫出的作品,中間又隨時夾議夾敘自己對生命成長歷程的回憶、喟嘆與各種閒語……,都使得這本書宛如一部動人的日本動畫,又像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味。日本朋友常說他們在侯孝賢的鏡頭中看到一些日本導演逐漸失去的東西,布施英利在他的社論中也曾如是說。然而從這本書舒緩有情的文字看來,那些東西其實還在他們的思維和環境中吧?
說完故事之後,布施英利輕鬆的使用科學語言訴說著我們該向孩子學習,孩子又應該向自然學習的想法;再用生活式的語言講解目視覺與腦視覺的觀看差別。他企圖鋪述以達文西之名所提出的藝術與科學不再切割的境界,卻又不著痕跡的說明了某種東方式的多元智能,更通過對生命的細微觀察,死生的對比,發現生命與活處的精采。書後的實踐篇,乍看像是標準作業程序或是繪畫課單元教案的文字,其實是布施英利對五感體驗如何獲取的菁華指南,說明精簡,又發人深省。我的感覺是:這本書的正文令人動心,附錄的簡語令人動容。
布施英利是日本學術界的菁英,在攻學之初,便毅然擁抱達文西的自然認知之路,在學院內一路攻讀美術解剖學,現在更在東京藝術大學教授美術解剖學,已經升到準教授了!但是我們卻能在他的文字裡看到藝術生命的熱情。看他的書,不難感應到他的東方美學情調,也能理解他所繼承的「藝外求藝」,乃至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家思維方式。然而布施英利為什麼會踏上以刀探命、切膚證道的解剖體驗之路?很顯然的,解剖學對他來說,不只是藝術造形活動的工具知識,或是藝術觀察和藝術評論的依據,更是直切心靈和情意的探究。這樣沛然的心靈,最終要建立的是一套涵容性更強的,科學、藝術和生命體悟無可切割的身體美學吧?
我其實有些好奇,文字創作量這麼豐富的人,在藝術科系裡會教導學生什麼?又想教給現在的學生什麼?這讓我想到當年在師範大學修過的「藝用解剖學」,課名略異,真正的差別在授課者。我的任課老師是國畫宗師溥心畬的兒媳婦,從米蘭回來,穿著陰丹士林布旗袍,素淨天真,梳著整潔的長辮子,完全不通世事,更不會教書。課堂上只叫我們自己看書本上肱三頭肌的長相,學期末再用素描作品抵分。更多的時間只是對著值日生─輪值和老師聊天的學生─娓娓細說溥儒的藝事風華。有一次在校門口巧遇,老師見我向她敬禮致意,竟然笑著跟我握手!握手的方式僅在傳記文學類書籍中見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按一下我的掌心。我也笑著,伸出去的手很緩慢的收回來,時空有點凝凍,畢竟那是民國七○年,不是民國初年。

後來的學弟妹們似乎不像我輩鄉愿寬厚,或許需師孔急,或許爭取受教權心切,有人在美術系的白牆上噴漆寫著:「要解剖老師!」校方大為緊張,以為學生想殺人。這種緊張倒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希臘文和拉丁文字源來看,解剖學(Anatomy)一字的意思確實是「把身體完全切開」,然而切開以後呢?每個人的認識似乎都不一樣。
民國初年,徐悲鴻到歐洲看畫,開口就嫌棄法蘭德斯繪畫上都是一些死魚爛肉,但是回國以後,仍然要求學生注意解剖學的正確,強化素描作品上的關節描寫,以便走上寫實之路。自此解剖學列入藝術科系重要學科。有人認為這門課程應該關心藝術造形活動可以用到的解剖學說明,提供從人物速寫、雕塑動態到3D建模所需的各種應用知識;有人以為既然叫做解剖學,就應當講究醫學科學的正確性,也該仔細檢討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解剖學問題,結果就是分析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女〉,脊椎究竟多了幾節?塞尚畫的青年像兩手為何長短不一?都是藝術討論上的重要案例。
但是這些想法都是工具理性思索的成果,布施英利希望展示的解剖學,並不只是通向客觀描繪現實物體的工具性知識,不是一套冰冷可怕的醫學技術,而是可以喚起藝術熱情的生命探索。
從這個角度來說,布施英利並不孤獨,台灣四、五年級的美術系學生對生物骨架與標本都有一股莫名的眷戀,有人到大屯山搜山找牛骨,有的去蘭嶼尋訪胖嘟嘟的刺魨,畫面上如果沒有各種獸骨,就不夠超現實,畫室裡假如不掛點骨骼標本,彷彿也不能營業。自己這些年來在大學裡上繪畫課,也準備了幾個常設的單元,我讓學生蒐集動物骨骼、化石圖像資料,希望他們通過手繪、轉印和拓染,畫出會在歷史黝暗中朝著我們湧現的骨架,或者被吞噬到墨痕中的骨骼,有時希望學生進行骨骼與局部肉身的對比,希望他們能夠縱放筆線和顏料,在肉體形象與骨架間任意交纏。
這個單元對於成長在電腦影像處理技術和建模運算的新世代學子來說,有兩分趣味,三分疑惑,五分折磨!至少,當他們把蒐集到的圖像資料張貼在看板上時,最興奮的人常常是我。

不過,上個星期課堂結束以前,我把《不用畫筆的繪畫教室》的故事轉述給他們,從那些閃著光芒的美麗眼眸看來,他們希望站在課堂上的人是布施英利!

該如何才能畫出一幅好畫?
我想,首先就是不要去畫。什麼?不去畫?對,正是如此!畫出好畫不需要畫筆。

正如這本書所說,涉獵畫畫之外的萬事萬物,自然在不知不覺中畫畫就會進步。

為什麼即使不練習畫畫也能進步?以棒球為例,就算不做打擊練習,打擊率也會上升,道理是一樣的。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的確如此。

藝術和學問、運動不同,要知道數學、社會、理科、英語好不好,從考試成績即可得知,但是為藝術評分卻非常困難,。運動也一樣,從紀錄上可以一目瞭然。然而藝術並沒有衡量能力的標準,當然看得懂的人一見分曉,不過並沒有適用於每個人的評分標準。
看小孩子的畫,什麼地方該褒獎、什麼地方該修改,大部分的父母親不是專家所以也不甚清楚。不,也許就連教美術的老師也不知道呢!在這本書中我想教大家一些重點,身為父母親及老師的您,不能不知道如何分辨出一幅好的圖畫。
再者該讓小孩子做些什麼?我也會舉出一些實例,若能按照書中所言,小孩子的畫一定會比現在進步,而且不是「表面上」進步,而是「實質上」的長足進步。
藝術的本質在於如何看待世界,各種技巧不過是枝微末節,一幅優秀的畫,不用說是必須掌握住「本質」的。
請別誤會,我並沒有說看不懂的畫才是藝術。這本書想寫的是,一幅不論誰看了都會覺得「哇!真美的畫」,其技術基礎不在於「如何運用畫筆和畫具」的問題上。
訓練繪畫的技巧,要先拋掉畫筆,不用畫筆那要用什麼?在這本書中會有詳盡的介紹。

唸書不行、運動也不行,即使什麼都不行,你也不能就此評斷他的繪畫能力。也許唸書、運動都不行的孩子,卻在獨具藝術方面獨具天分也說不定。不過,真相無法用考試、碼錶和打擊率等數字來計算。
任何人的繪畫天分都是無法檢測的。以往就是用檢測把眾多孩子的藝術嫩芽硬生生摘掉地了呢!
才能,原本就沉睡在各個孩子當中。讓那被埋沒的才能發揮出來,這種考試測驗和紀錄都看不出來的才能,那就是藝術。我希望這本書若能引發出更多孩子的繪畫才能,那就太好了。
此外,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教導孩子的父母親及老師如何教導孩子繪畫。但繪畫不只是孩子的專利,繪畫的訓練和年齡無關。而且這本書所敘述的是如何學會畫的「本質」力量,所以從初學者到專業畫家,應該都會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那麼,我們就進去「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開始上課囉!

目次

推薦序 科學的方法教繪畫 漢寶德 世界宗教博物榮譽館長
推薦序 拿著解剖刀的繪畫老師 陳懷恩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作者序
這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
小孩子的畫兩天就改變了
1 在小學教美術
2 開始上課
3 請畫出一條魚
4 你知道李奧納多.達文西嗎?
5 放下畫筆,去釣魚
6 解剖釣到的魚
7 認真看待活過的魚
8 忘掉所有的經驗
9 開始畫吧!
10 畫完成了
11「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是正確的
為什麼不需要畫筆呢?
1 為什麼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呢?
1 漱石這麼說……
2 拜訪名畫
3 畫出「一切」……達文西
4 畫得好的畫並不是好畫……畢卡索
5 優秀的畫家向大自然學習
6 所以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
2 小孩子全都是天才
1 孩子,到底是什麼?
2 衝動的孩子
3 達文西的傑作──〈吃飯〉
4 大家都是「孵育中的藝術家」
5 小孩子是已進化的未來人
6 幼體性熟理論
7 畢卡索發現了「兒童」
8 尋找自我之中的「小孩子」!
3 嬰兒畫畫的時候
1 逗寶寶的一種遊戲──「不見了,不見了,哇!出現了」
2 何謂復演說
3 牙牙學語
4 用手指
5 咦──那是什麼?
6 一開始的繪畫
7 腦所見的世界
8 人為什麼要畫畫?
4 天才畫家也曾經是小孩
1 畫這幅畫的少年是?
2 梵谷的〈向日葵〉沒有影子的理由
3 兩種看法
4 塞尚和莫內
5 眼的視覺
6 腦的視覺
7 到底如何去看?
8 童年要做的事
5 藝術的極致就是師法「自然」
1 為什麼要置身大自然
2 內臟是內在的大自然
3 生命的記憶
4 「心」在內臟裏
5 藝術的極致就是師法「自然」
結語
實踐篇
實踐1
挑戰「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 ──畫一條「魚」
1 先畫一張
2 查圖鑑
3 尋找名畫中的魚
4 丟下畫筆,出外旅行
5 站在海邊
6 用蛙鏡看水底世界
7 拋出釣魚線
8 觀察釣到的魚
9 解剖魚體(1)準備用具
10 解剖魚體(2)解剖後進行觀察
11吃魚
12再一次觀察活著的魚
13那麼,來畫畫吧!
14畫作完成了
實踐2
挑戰「使用畫筆的繪畫教室」──人物素描
1 人物素描
2 畫一幅好畫
3 挑戰自由獨創的畫
4 著眼「光與影」
5 接下來,描繪「光與影」
6 是形體,還是陰影?
7 再度挑戰人物素描
實踐3
該如何評論一幅畫?──小孩子的畫該怎麼欣賞?
1 細部怎麼表現
2 「光與影」的反差
3 色彩
4 構圖
5 動作、時間的表現
6 主題
7 是否有所發現
8 不是在說明,而是一種「表現」
9 有畫出生命嗎?

書摘/試閱

【這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摘)

1.在小學教美術
一九九九年三月,我站在母校群馬縣藤岡市某間小學的講堂上,面對著約三十位六年級的學生。

因為我教他們美術。

話雖如此,但我並不是小學老師。攝影師和導播聚精會神地盯著教室中兩台攝影機,站在學生後面的級任老師正看著我如何授課。

我的工作是寫文章,並非畫畫。雖然出版過攝影集,但那是照片不是圖畫。

沒有從事繪畫工作的人,可以教授繪畫方法嗎?

我認為可以,所以才有這次講課。

原本我想做的就不是普通的授課,不是那種讓學生將畫筆、調色盤、畫紙及畫具放在桌上開始作畫的課。我計畫中的教室也不是美術教室,而是理化教室,並且儘可能到戶外上課。有人會說, 那哪是什麼美術課呀!但,這正是我想要的非正統教學方式。

這次授課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次「實驗」,我指的是平常所思考的「生出美」理論。經過以小孩子為對象的實驗,如果自己的想法正確,小孩子的畫就會進步。我的理論完全沒有意義?或是真的有效?若是能實際驗證看看結果就太好了,現在驗證的機會已經來了,之後就只剩「進行」了。

因此,我才跨過已經畢業超過二十五年之久的藤岡市立.神流小學的母校之門。

3.請畫一條魚
那麼馬上就要開始上課了,簡單自我介紹後,進入正題。一開始我請學生畫一條魚。

但是,等一下!我的標題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突然叫大家畫畫,這樣不是有點矛盾嗎?

然而這是實驗之一,我必須比對看看教課前後,孩子們的畫有什麼改變。因此,我必須先看看還沒有認識我以前,孩子們到底畫出怎麼樣的畫,以此做為樣本。

我就從讓孩子們作畫開始。

開始畫後,教室裏鴉雀無聲,孩子們很認真地埋頭作畫,這種情景不禁讓我想到最近在新聞媒體上喧騰一時的校園風紀問題。但彷彿他們探討的是另一個國家的問題似的,我進教室前還偷瞄了隔壁教室,上課氣氛也一樣,校園風紀低落應該是部分新聞記者誇大報導,言過其實吧!新聞媒體等報導總是透過有色眼鏡看這世界,因而我對此抱持些許疑問。

不一會兒,開始有人完成魚的圖畫,也有人輕聲嘆氣:「唉、都畫不好!」不過我想看的並不是他們畫得好或不好。我讓他們畫圖的目的,也不在於了解這些小朋友繪畫技巧或是畫圖功力有多好。

我只想知道他們的觀點在哪裡。孩子們用什麼角度看魚、有沒有魚的形體印象,這是我想知道的!

孩子們所畫的正是我預料中的圖畫,教室裏的學生幾乎每一位都以同樣的方式畫魚。

大家都畫魚的側面,沒有例外!沒有任何一張畫出正面看到的魚,或是由上往下看到的魚。

版畫家棟方志功先生曾說他小學時,同樣也有畫魚這堂課,據他回想他在圖畫紙上畫滿魚的眼睛,畫到後來因為沒有多餘空間才停筆。繪畫老師並沒有稱讚他,但如果是我看到這幅圖畫,一定高興得拍手叫好,但卻無法實現。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培育孩子具備社會中的協調性。但其協調性是否也能及於藝術表現上?人類社會有各種不同層面,只具有協調性並不真正能形成社會,圖畫紙上畫滿魚眼睛的孩子不是也很棒嗎?

可是我這班孩子所畫的魚,沒有一張像棟方志功先生那麼奇特。

而且每一張畫的共通點不只是「畫出魚的側面」,甚至魚的臉全都朝左,尾巴都在畫面的右邊,都只畫出魚的左側面。別說是海、河裏的魚不可能只朝一個方向,就連賣魚舖架上的魚也不會每條都擺成面朝左,彷彿就像被洗腦般,每一個孩子畫出來的東西都一樣。

這也是受到圖鑑的影響吧!翻閱魚的圖鑑,大概看到的魚都是側面朝左,小孩子以此知識為本,無形中印象裏「一說到魚,就是這種形狀」。

孩子們所畫的魚還有其他共通點,每一條魚都不像活生生地遨遊在水裏,宛如死魚的標本般一點生氣都沒有,畫出的魚凝結成塊狀。

再者可能是沒有自信,有不少孩子只在圖畫紙一角畫得小小的。我希望他們能更開闊,更有自信地揮灑開來。

不過這些地方對我而言反而是好事,如果大家一開始就畫得很好,那上我的課就沒什麼意義了,兩天的時間這些孩子的畫會變得如何?我所教授的東西是否正確?

真正的課程,從現在就要開始了!

5.放下畫筆,去釣魚
我們到湖邊釣日鯽(Herabuna)。

將餌投入水中之後,凝視浮物的動靜。輕微的波動可以告訴我們水裏魚兒的狀況,身心集中注意觀察,這是「視覺的訓練」。

雖然我們在釣魚,卻是一種磨練繪畫基本感覺最好的練習,而且周圍有美麗的大自然相伴,水面的波紋、搖動光影閃爍、風的冷冽及氣味,釣魚場所是磨練五感的最佳環境,能提供畫筆繪圖之外的一切美術訓練。

吃完午飯,孩子們在校園中庭集合,有人自己準備釣竿,也有孩子出生以來第一次拿釣竿的。我拿著裝有一套釣具的提袋,不過沒有一個人帶著畫筆和畫具。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順利地釣到魚。第一次釣魚的女生,看到釣起來的魚還在抖動,害怕的無法將魚從餌針取下,臉上的表情既高興又不知所措。

然而還是有男生沒釣到半條魚。喜歡釣黑鱸魚,今天也自備釣具的S小朋友,抵達釣魚場時便看到一條鱸魚,於是信心滿滿垂下釣線。可是,他身旁的朋友釣起一條鯽魚,有生以來第一次釣魚的女生也釣起一條生龍活虎的西太公魚,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只剩S小朋友的釣竿沒有半點動靜。體型微胖的S小朋友,失望得不禁垂頭喪氣,也盡量避開其他小朋友的目光,一個人默默地守著釣竿。

就在最後五分鐘,S小朋友的浮餌突然在水中一陣晃動,拉起竿,似乎很沉重,是條巨大的日鯽!S小朋友臉上的表情陡然一變,之前所累積的壓力到此一口氣釋放出來。

釣魚中也有各種情節,正如擠壓濃縮後的人生景況,對最後大逆轉擊出全壘打的S小朋友而言,之前那段釣不到魚的等待時間,可說是最好的伏筆。

每個小朋友們體驗到不同的經歷,釣魚時間就此結束。

6.解剖釣到的魚
第二天在理化教室上課。

分成六個小組,每一組桌上放有一件小解剖皿、舖上白色的紗布,紗布下擺著昨天釣到的鯽魚。

終於到了解剖時間,我在東京大學解剖教室的幾年時間一直在做人體解剖研究,這些都是為了更深入地領略藝術的精髓。達文西據說也是正因為解剖過三十多具屍體的經歷,才能畫出那麼精采絕倫的鉅作。解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一定要親身經驗才能體會,所以我在藝術大學畢業後,到醫學系度過一段研究生活。

為美術解剖,從達文西開始之後,一直都被收入歐洲的美術研究課程中,日本到了明治時代,成立了培養畫家的東京美術學校,也效法歐洲的做法,加入解剖課程。

我就是去那所繼承東京美術學校做法的美術解剖研究室學習,也就是說「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原始構想並不是來自於我。如果這個課程的創意有著作權的話,那應該是達文西!是他創造了美術解剖學的研究歷史,我只是從那裡出借點子,給小朋友們開課。

在正式解剖前先觀察魚的外表,昨天在湖邊釣到魚時看到的是,魚不停翻動掙扎,在水中拉引釣線,還有魚鱗閃耀著光彩,然而那時大家滿心都是釣到魚的喜悅,沒有仔細觀察手上的魚。

孩子們回到所屬各組的桌上開始解剖。有的組剝得很好,也有小組切斷肌肉和血管血流滿桌。魚發出陣陣腥臭味。有的女生受不了這種臭味,覺得噁心反胃,於是把頭靠在桌上,閉起眼睛。

昨天才釣起的魚有的尚未完全死盡,查看內臟,竟還在跳動。

更甚者,即使身體已經剝下半面還在跳動,突然從解剖皿中彈跳出來,掉在地板上,尚在翻動掙扎。骨頭和內臟已經剝除的魚還能活動,引起教室一片騷動,我也對魚強韌的生命力深感驚訝。

皮剝下後,剝取肌肉,觀察其中的內臟。孩子們最感好奇的就是魚鰾,取出像白氣球般鼓脹的魚鰾,讓它浮在裝有水的培養皿中,感覺上就像魚在水中浮游漂流。

最後,觀察只剩下骨頭的魚,解剖到此結束,

用手去摸魚,鼻子去聞氣味,眼睛去細細觀察,我想孩子們的腦海中已經深深烙印下魚的豐富形象。

8.忘掉所有的經驗
從釣魚開始到解剖,我的「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第一個課程結束了。對有生以來第一次釣魚、有生以來第一次解剖的孩子們而言,這兩天對他們來說是一次特別的經驗。

那是我在美術大學接受多年美術課程,然後在醫學系解剖學教室解剖屍體十幾年濃縮而成的時間,孩子們是否能體會我經歷過的世界呢?

接著就來確認這次的成果。孩子們的畫是否真的有進步?到底他們會畫出怎麼樣的畫來?

9.開始畫吧!
終於到了開始畫畫的時間。

我把孩子一部分留在理化教室畫畫,一部分回到教室裏畫,每一邊都可以動手畫。

總之藝術是自由的,不管在哪裡畫都可以。

我上課的第一天,這些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埋頭作畫的孩子們,如今生龍活虎地看著隔壁同學的畫後或是開心地笑,或是自言自語,每個人都神采奕奕,與我四目相接時一副喜不自勝的樣子。

他們的眼睛在說:「我畫出這樣的畫耶!你看。」

反過來說,不是我教給孩子們繪畫的樂趣,我並沒有提到任何繪畫的方法。儘管如此,經過一連串的課程,孩子們充分享受了繪畫的時間。

完成的畫也非常精采。

10.畫完成了
畫完成了!

完成的畫和昨天毫無自信畫出的那些圖,看起來完全不一樣。

以畫的方式來說,也有人仍然只畫出魚的左側面。不過,那個側面卻有微妙的「動感」、有厚度,更重要的還有「生命感」。

那應該是因剝下魚鱗,拿在手裏端詳的結果吧。他仔細地把魚鱗一片一片畫出。尾鰭、背鰭、腹鰭都撐了起來。

還有將日鯽特有的微妙形狀剖開的圖。

大多數的畫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不只畫出一條魚的姿態,也畫出魚游動的水底環境。 畫出魚口中吐出泡泡,暗示魚正在水中游動,畫出水草,掌握到魚兒活著時的景觀,那是他們從實際去大自然湖邊釣魚,在那裡呼吸風的氣味,用手觸碰水的經驗所創造出來的。魚不能離開水而存活,牠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共生共榮。孩子們有掌握到那種感覺。

還有魚臉朝畫者方向的畫,魚的眼睛和畫畫的孩子四目相接,魚和自己相互凝視。到湖邊釣魚,在理化教室裏解剖,看到水缸裏游動的魚。透過這些經驗,魚不再只是陌生的生物,心靈也能交會。魚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從此開始,經由畫魚,孩子也畫出自己的心。

畫出這幅畫的孩子說道:「解剖課結束,看到水缸中的魚時,我們眼光交會,留給我深刻的印象」,魚不只是活著,也成為心靈交會流通的對象。

孩子們的畫中,許多靈感都運用自解剖的經驗。像是畫出透明的魚體,魚鱗和內臟、魚鰾重疊,不是怪異的血腥畫面,而是美麗的抽象畫般的內臟。

還有的在畫上寫著「當時心臟還在跳動」,或是描述「魚鱗像扇子般,很難剝!」等註解。令人連想到李奧納多.達文西留下設計圖穿插著文句的手稿。就算沒有因為畫一條魚而邁向畫家的第一步也沒關係,只要能夠持續畫這種草圖,長大以後,成為生物學者,不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嗎?

此外,還有人挑戰繪畫美學的畫法,他們畫出魚在搖擺的樣子,繪畫不是卡通所以不能連動,不過,他畫出好幾條魚重疊在一起,看起來就像一條魚在搖動的樣子;為了暗示其動作,還在紙上畫出許多線條的軌跡,魚的口中留有釣鉤,巧妙地表現出被釣起的魚掙扎想逃的樣子。這種繪畫方式出現在二十世紀初登場的未來派畫家作品中,畫出這張畫的孩子不可能知道未來派的表現手法,應該是他釣起魚的時候,魚的動作留給他極深刻的印象,再三思考該如何畫出這種感覺下所表現出的手法吧!而且畫中還附上「糟糕。完蛋了!」的台詞,魚的動作不只是身體在動,也表現出心的動搖。

有人以恐怖的手法作畫,畫出在潛水時,看到解剖後露出內臟的魚也在水中游泳的畫,就像夢境中才會出現的黑色畫作。

還有人畫出魚被當成生魚片排列在餐桌上,畫上寫著:「哇!看起來好好吃喔!」

有人注意到環境問題的嚴重,畫裏出現漂浮在水中被丟棄的空罐。畫出這幅畫的孩子,應該是看到丟棄在湖裏的垃圾有感而發吧!

還有畫出前後被大魚夾擊,張皇顫抖的小魚。這大概在暗示解剖的人類和被解剖的魚之間的關係吧!像是一幅表現心理深層陰暗面的畫。

孩子們的畫豐富多樣,畫紙上畫出我教過和沒教過的各種情景,我播下「種籽」引出孩子們的好奇心,那粒種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芽,孩子們自由自在地創作出自己的世界。

畫畫就是如此吧!正確傳達出美的最重要核心,如此一來,每一個人都可以產生出各種不同的美。

那麼美的最重要核心又是什麼?那就是生命,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了。我想將生命的實際感受傳遞給孩子們。

(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