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中華茶史:唐代卷(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茶史:唐代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50 元
定價
:NT$ 900 元
優惠價
87783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是茶葉和茶文化的故鄉,中華茶的培育、茶文化的發展為世界文明和人類文化做出了輝煌的業績和巨大的貢獻。茶,發于神農,盛于大唐。唐代,茶業大興,茶道大行,是中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中華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為核心視角,全面研究中華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發展和繁榮狀況,同時,就其對全世界文化的影響,亦進行了深入討論。本書由李斌城和韓金科兩位資深唐文化研究專家撰稿,全書彩色印刷,近200幅精美插圖。

作者簡介

李斌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隋唐史專家。在海內外已出版學術專著有《中國農民戰爭史?隋唐五代十國卷》(獨著)、《中國史稿》第四冊(隋唐卷)、《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軍事史略》、《世界十大宗教》(以上合著)等,發表學術論文和其他學術文章80余篇(種)。代表作有《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論唐人對法門寺佛骨的崇敬》、《唐人與茶》。《世界十大宗教》獲1997年全國圖書獎、首屆中國社科院優秀成果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獲2000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優秀成果獎,《唐代文化》獲2003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優秀成果一等獎。
韓金科,法門寺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編輯出版學術專著 50 多種。多次應邀赴日本、瑞士、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為法門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名人/編輯推薦

《中華茶史(唐代卷)》編著者李斌城、韓金科。
中國是茶葉和茶文化的故鄉,中華茶的培育、茶文化的發展為世界文明和人類文化做出了輝煌的業績和巨大的貢獻。茶,發于神農,盛于大唐。唐代,茶業大興,茶道大行,是中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中華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為核心視角,全面研究中華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發展和繁榮狀況,同時,就其對全世界文化的影響,亦進行了深入討論。本書由李斌城和韓金科兩位資深唐文化研究專家撰稿,全書彩色印刷,近200幅精美插圖。

目次

緒論
第一節唐代茶史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唐代茶史分期
第三節唐代茶的特點
第四節唐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巨大影響
第一章唐代茶產業
第一節茶的種植
第二節唐代茶的制作
第三節唐代茶葉產地的分布
第四節唐代的茶園種類與茶民生活
第五節茶葉貿易
第二章唐代茶政
第一節貢茶
第二節稅茶
第三章佛教與茶
第一節唐代佛教徒飲茶成風
第二節茶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
第三節禪宗與茶
第四節唐代其他佛教宗派與茶
第五節佛教徒茶的來源
第四章道教與茶
第一節道教名山茶事
第二節山居道士的飲茶生活
第三節以茶修道
第四節道教徒茶的來源
第五章唐代茶藝
第一節用茶
第二節用水
第三節用火
第四節用器(上)——唐代茶具與唐代陶瓷業
第五節用器(中)——唐代陸羽茶具
第六節用器(下)——唐代普通茶器
第七節烹茶
第六章唐代飲茶文化與法門寺地宮茶具
第一節從茶具的變化解讀茶文化的演進
第二節唐代宮廷茶具的發現
第三節唐代宮廷茶具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四節唐代宮廷茶具的描述
第五節法門寺地宮茶具的文化內涵詮釋
第六節地宮茶具與陸羽茶具之比較研究
第七節地宮茶具與唐人的茶道美學
第八節地宮茶具出土的歷史意義
第七章宮廷茶風與唐代飲茶文化
第一節天子愛茶
第二節宮廷茶禮
第三節宮廷茶俗
第四節宮廷茶會
第五節宮廷茶詩
第六節宮廷茶風的文化內涵
第七節宮廷用茶及宮廷茶人的貢獻
第八章唐代文士茶人的飲茶生活和歷史貢獻
第一節唐代茶人概說
第二節陸羽及其《茶經》
第三節皎然茶詩及“茶道”的提出
第四節盧仝茶詩及七碗茶論
第五節白居易的飲茶生活
第六節皮日休、陸龜蒙用詩詮釋《茶經》
第七節禪僧、詩僧、茶僧貫休
第八節佛教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齊己
第九章茶與文學
第一節唐代茶詩類別
第二節唐代茶詩內容
第三節唐代茶詩一覽
第四節唐代茶事散文
第十章茶與藝術
第一節茶與繪畫藝術
第二節茶與書法藝術
第三節茶與設計藝術
第四節唐代茶與歌舞藝術
第十一章茶學思想與茶書的撰寫
第一節陸羽《茶經》
第二節張又新《煎茶水記》
第三節蘇虞《十六湯品》
第四節王敷《茶酒論》
第五節溫庭筠《采茶錄》
第六節封演《封氏聞見記》
第七節斐汶《茶述》
第八節毛文錫《茶譜》
第九節其他涉茶的文史著作
第十節其他涉茶的醫學著作
第十二章唐代茶的傳播
第一節唐代茶對外傳播的條件
第二節唐代茶文化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及影響
第三節茶與絲綢之路
第四節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節唐代茶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影響
第六節唐代茶文化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傳播及影響
后記

書摘/試閱



第三節用火
烹茶用火不易,所以陸羽《茶經·六之飲》中提出,“茶有九難:……四曰火”,又說“膏薪庖炭,非火也”。
能否煎出好的茶湯,用火很重要。用火不只是煎茶時要注意,在制茶到煎茶的全過程中,倘若某個環節用火有所失誤,都會影響茶湯的質量。
一、焙茶用火
陸羽《茶經·二之具》云:“焙茶時,半干者置于下棚,全干者置于上棚,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焙煨火,令煜煜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茶之干濕,晴日雨季,用火均有不同,操作不當,焙出的茶,自有優劣之別。焙茶用火的標準是“令煴煴然”,是一種沒有火焰的火,只是在“江南梅雨時”才用文火。
焙茶的必要設備首先是灶,“灶無用突者”(陸羽《茶經·二之具》),就是不要用有煙囪的,以便使火力集中于鍋底。
灶里燃火,鍋里炒茶,然后將炒過的茶葉“上焙”。所謂焙,就是火塘,用來生火焙茶。(陸羽《茶經·二之具》)
設計焙的規格是:“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與之配套的育,用于攤放茶葉以備烘干。“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陸羽《茶經·二之具》)顧況《焙茶塢》云: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全唐詩》卷267)
顧況辭官后,攜全家隱居茅山,此處茶塢可能在茅山。他自種的新茶,已經上架開始焙了,卻擔憂舊架長白霉。看到焙里不斷地冒出旋轉的茶煙,呼喚兒產劈木材,他用木材焙茶,故不斷地冒出新煙。“焙茶”其法陸羽《茶經》中言之甚詳。在焙茶以前,要做好兩件事:一是焙茶用的“棚”要揩洗干凈;二是焙茶用柴需要劈成小塊。燃料主要還是靠寒木,即冬日不凋之木,如松、柏、杉之類
張繼在《過山農家》一詩中說: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全唐詩》卷264)
人們從板橋渡過,泉聲潺潺,山村農家的茅屋檐下,中午雞兒嗚叫。請你不要不滿農家焙茶冒出的黑煙,而應為太陽出來了,可以曬谷子而感到歡喜。焙茶冒黑煙,與農家使用的燃料有關,因是普通山里農家燃料不外柴草之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