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隋唐五代史講義(簡體書)
滿額折

隋唐五代史講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價
:NT$ 174 元
優惠價
8715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隋唐五代史講義》是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隋唐是我國歷史從分裂到統一以致全面繁榮的重要時期,作者從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解剖隋唐五代興亡之跡,分析其得失利弊,援證充分,原原本本,以宏觀見微觀,立論精當,要言不煩,是同類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隋唐五代史講義》由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簡介

鄧廣銘,中國歷史學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東臨邑。1936年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畢業論文《 陳龍川傳 》,深受指導教授胡適的贊賞。留校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史學系助教。先后發表《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陳寅恪為《宋史職官志考正》作序。1943~1946年,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撰寫了《岳飛》一書,把岳飛傳記的寫作提高到學術研究的水平。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在此期間,修訂出版了《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先后兩次重寫了《岳飛傳》,并寫成《辛棄疾(稼軒)傳》、《王安石》等書。同時還發表了《唐代租庸調法研究》、《唐宋莊園制度質疑》、《南宋對金斗爭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60年代初,執筆撰寫了《中國史綱要》中宋遼金史部分,成為高校文科的首選教材之一。從1954年起,先后擔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1981年任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名人/編輯推薦

《隋唐五代史講義》是根據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隋的興亡;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中唐、晚唐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經濟;晚唐社會矛盾和唐末農民大起義;五代十國;隋唐五代的文化。適合廣大歷史愛好者閱讀。

我是鄧廣銘先生早期的學生之一。第一次聽鄧先生的課是在1948年,算起來已經是60多年前的事了。
初見鄧先生還在這之前。1946年我考入北京大學先修班(類似預科)。湯用彤先生的哲嗣湯一介是先修班同學,志在學術,拉著我四處拜訪北大的文科教授。大約在1947年春天,我們一起去東廠胡同一號胡適住處看望鄧先生。那時鄧先生是胡適的秘書,住在進大門右首過道邊的三間南房里。鄧先生身著當時少見的西服,書桌后邊是一排玻璃書柜,擺的是一摞摞線裝書,后來知道那是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初編》。以后他搬過幾次家,但探訪時那套書和書柜總能見到。
那兩年,內戰方殷,民怨沸騰,物價飛漲,學潮澎湃,同學們遇有什么抗爭活動,常去訪問教授,以求聲援,其中也包括了鄧先生。他支持學生運動的言論,被同學編成油印小報散發。我曾保留了一份,文化大革命后期還找出送給他看過,可惜后來輾轉相傳時“迷失”了。
轉眼到了1948年暑假開學,我循序升入史學系二年級,由鄧先生講授中國通史的隋唐兩宋部分。第一節課鄧先生穿一襲繭綢長衫,侃侃而談,說人說史學系是北大的馬其諾防線,中國史更是史學系的馬其諾防線,你們現在已經守在馬其諾防線上了。那意思想來大概是大家要好自為之,不要辜負了學校和他的期望吧。我所在的年級共四十人,濟濟一堂,國內少見,1949年解放前后,離校參加工作的占了大多數,五四時回校一看,才余下9個人。60多年過去,連我在內還在搞歷史的已經不到5個人了。
我那時手里已經有了中央大學繆鳳林的部定教材《中國通史》三冊,另一位據說是陳寅恪先生弟子藍文徵的《隋唐五代史》一冊。但當時紛亂的情勢下,沒有多少心情和精力去讀這些書,只是把鄧先生的課一堂堂仔細聽下去。對他所介紹的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也找來細讀一遍,以我那時的心境和水平,對這兩部書尤其是第一本還看不太懂,但對于鄧先生的講課卻有深刻的印象,現在還能記起來的有:
隋朝可說總北朝以來所有制度之大成,一如“漢承秦制”,也是唐承隋制或略加變通。諸如三省六部、律令、科舉、府兵、田賦等等,而這些制度的核心部分又為宋以后的各朝所繼承。還記得他在黑板上寫下的標題“初唐一百四十年”和狄仁杰諫武則天的奏疏,也記得他講的藩鎮、宦官和牛李黨爭,還有《新唐書·食貨志》所記租庸調法的矛盾和盧文弨的駁議(這后來被我的一位研究生寫文章重新解釋圓通了)。
聽課之余,常在高年級同學那里聽到一些有關鄧先生的軼聞。民國時期,山東似乎是出史學家的地方,我知道有傅斯年、傅樂煥、傅振倫、張政烺、王毓銓、楊向奎等人,鄧先生也在其列,是1936年北大史學系畢業的人稱四大金剛之一(另三位是張政烺、傅樂煥、王崇武)。抗戰時期,鄧先生是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勝利后轉到北大,格于北大的習慣被轉聘為副教授。那時史學系真不愧是北大的“馬其諾防線”,全系教師共12人,計有教授7人(鄭天挺、毛準、向達、余遜、楊人楩、張政烺、韓壽萱),副教授1人(鄧廣銘),助教4人(楊翼驤、胡鐘達、王樹勛、汪篯),恐怕國內是數頭一份了。我那時還見過鄧先生的《宋史職官志考正》,也看過重慶勝利出版社的“歷史人物傳記叢書”廣告上的目錄,其中就列有他寫的《岳飛傳》,再加上親炙于他,心里的敬佩自然是不待言的。
這樣聽了鄧先生兩個多月的隋唐史。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風傳解放大軍就要陸續入關,北平解放在望,許多同學悄悄化裝進入了解放區,飯廳吃飯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正當鄧先生在黑板上寫下“耶律阿保機之雄圖”準備開講五代宋史的時候,我也悄然離開北平去了華北解放區,這是我聽鄧先生的最后一堂課。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我轉了一個圓圈,隨著隊伍回到北平,在基層政府單位工作了五年之后,又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調進新成立的北京教師進修學院(后來改為北京師范學院和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組(系),從一個青年學生變成了一個青年教師。分配給我的任務是從事中國古代史中的隋唐五代宋元部分的教學工作。
初登講臺,自然心懷忐忑,努力搜羅到了1952年院系調整后鄧先生在北大歷史系講課編寫的隋唐五代和兩宋的油印講義,作為備課的主要參考,我也重新拾起了這段時期的歷史的學習,但已非是鄧先生親授了。那兩本油印講義早已不存,現在還記起的有唐初的宗室食實封制的改進,以及唐代新科進士的三大雅集——雁塔題名、月燈閣打毬和曲江宴;宋代的五等戶,官職差遣的分割,科稅的支移、折變,以及王安石變法的一些內容。
這樣講了三四遍,到上世紀50年代后期,漸漸形成了一種看法——不用說,這是受了鄧先生那兩本講義的啟發和史學界熱烈討論的歷史分期問題的影響——那就是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內部有了變化,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曾想致力于這個方面作一些研究,也發表過兩三篇讀書札記式的短文,但始終沒有形成明確的看法,只算是敲敲邊鼓,打打擦邊球。此后世事多變,運動頻仍,我又任務駁雜,甚多旁騖,始終沒有把這個想法貫徹下去。可告慰的是,“文革”以后不少史學著作都涉及到唐宋變革問題,而且頗有宏大深入之作。
“文革”終于結束了,百廢重興,我又拾起了荒疏已久的中國古代史。十年過去,不但學殖缺失,體力精力也有所不逮,于是想縮短戰線,舍棄兩宋而保留隋唐。我把這個想法向鄧先生陳述,他說,就這么把兩宋給丟掉了,言下對我從“馬其諾防線”上就這么撤下來似乎不無遺憾。
也還是由于興趣駁雜,又多旁騖,隋唐五代史雖然講過幾次,但只是導論和概述,屬于講座與會議發言性質,雖然偶然也得到一些聽眾的好評與個別前輩學者的鼓勵,但我有自知之明,那仍然屬于打外圍戰和擦邊球,終此一生大概也無法深入下去了。我所講的不外是: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的第二個鼎盛時期,這時封建社會臻于成熟,氣勢恢宏,絢爛多彩,相對開放,頗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此前的第一個鼎盛時期秦漢,宏博渾厚,但卻不免有剛進入封建期的質拙,屬于一種童稚之美。此后的第三個鼎盛時期的明清,又不免呈現了封建社會的爛熟與停滯,趨于程式化乃至僵化,少了隋唐那一份成熟和開闔,活潑和多樣。
從縱向看,隋唐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上承秦漢魏晉,下啟宋元明清;任何一個時期都可說是承上啟下,但隋唐的承上啟下卻具有分期的意義。隋唐又是一個世界性帝國,十二世紀以前,世界歷史上只有羅馬差可比擬。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上的轉型的走向已見端倪。它是繼戰國秦漢第一個經濟浪潮以后掀起的第二個經濟浪潮,全國經濟重心開始明顯地轉向南方,這一轉移到宋代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也改變了歷史軸心的方向,從前此的關東關西一線偏移到了南北一線,與北方民族關系的走向也從北偏西(匈奴、突厥)逐漸移向了北偏東(契丹、女真、蒙古、滿族),中國歷史的大格局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推移轉化了。
2012年7月

目次

第一章 隋的興亡
第一節 統一帝國的再建和經濟基礎的擴展
一、隋政權的建立及其初年的政治經濟措施
二、全國規模統一工作的完成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鞏固統一的幾項重要措施
第二節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一、“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
二、隋煬帝的窮兵黷武
第三節 隋末農民大起義
一、山東河北地區的人民首先起而反隋
二、統治集團的內訌和農民起義軍的蜂起云涌
三、李密、竇建德兩支起義軍的盛衰
第二章 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大唐帝國的創建
一、唐政權的建立和群雄割據局面的結束
第一章 隋的興亡
第一節 統一帝國的再建和經濟基礎的擴展
一、隋政權的建立及其初年的政治經濟措施
二、全國規模統一工作的完成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鞏固統一的幾項重要措施
第二節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一、“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
二、隋煬帝的窮兵黷武
第三節 隋末農民大起義
一、山東河北地區的人民首先起而反隋
二、統治集團的內訌和農民起義軍的蜂起云涌
三、李密、竇建德兩支起義軍的盛衰
第二章 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大唐帝國的創建
一、唐政權的建立和群雄割據局面的結束
二、唐初的賦役制度和均田制度
三、唐帝國的擴張
四、“貞觀之治”
五、對上述事實應有的幾點認識
第二節 唐初對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用兵
一、太宗時代的進攻高麗
二、高宗時代的擊破百濟和高麗
三、小結
第三節 武韋當政時期的唐帝國
一、關隴集團的被摧毀和官僚體制之日益龐大
二、封建貴族大地主的橫暴及其在社會經濟上的影響
三、吐蕃的強盛和唐在西北邊防上的防御措施
四、科舉制度的演變
第四節 開元天寶時期的唐帝國
一、開元之治
二、在蔓延滋長中的兼并之弊
三、玄宗在位期內唐與吐蕃的斗爭
四、軍事制度的演變和外重內輕局勢的形成
五、對南詔的用兵及其失敗
第五節 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國民經濟
一、灌溉事業和農業的發展
二、手工業的一般情況和幾個較重要的部門
三、國內交通和商業的發展
四、國際貿易的繁盛
第六節 中外文化的交流
一、西亞幾種宗教的傳人
二、封建貴族和長安市民生活的“胡化”
三、中國文化的四向傳布
第三章 中唐、晚唐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經濟
第一節 安史之亂
一、安祿山的掌握軍權及其實力的成長
二、安史起兵反唐及其失敗
三、這次事變的性質及其作用
四、河朔三鎮與藩鎮連兵
第二節 唐中葉后社會經濟的下降和政府的挽救措施
一、北方的凋敝和唐政府財政的困窘
二、劉晏當政期內對財政制度的改革
三、兩稅法的確立
第三節 唐中葉后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斗爭
一、藩鎮的紛立及其與唐廷的斗爭
二、宦官的操權及其在唐政府中的地位
三、外廷士大夫對宦官集團的倚附和斗爭
四、科舉門第的派系對立和牛李黨爭
第四節 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和邊疆諸部族的關系
一、回紇及其與唐帝國的關系
二、唐中葉后的吐蕃問題
三、唐中葉后的南詔問題
第四章 晚唐社會矛盾和唐末農民大起義
第一節 晚唐社會經濟關系中的矛盾
一、苛捐雜稅層出不窮
二、兩稅法使人民有“倍輸”、“三輸”之苦
三、寄生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比
四、擺在當時人民面前的任務
第二節 裘甫和龐勛的先后起事
一、浙東裘甫的起義軍
二、桂林戍卒的叛變及其轉化為農民起義軍
第三節 黃巢領導下的農民起義
一、起義的近因
二、王仙芝把起義軍引領到失敗的境地
三、黃巢統領起義軍橫掃全國
四、從黃巢的建立政權到起義軍的完全失敗
五、有關黃巢和起義軍及其作風風紀的幾件事
六、唐末的農民起義起了什么作用?
七、這次農民起義為什么失敗了?
第五章 五代十國
第一節 北方軍閥的對立與斗爭及其帶給北方人民的災難
一、三個勢力的鼎峙
二、梁晉在河北地區的角逐
三、石敬瑭引狼入室
四、周世宗對內的改革和四向用兵
第二節 在軍閥割據局面下的南方
一、南唐吳越境內的水利開發和農業生產
二、十國中的其他諸國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一節 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普遍流行
一、佛教經典之大量翻譯
二、佛經中譯本對中國文學所產生的影響
第二節 唐代的文學和藝術
一、唐代詩歌藝術的高度發展和幾個重要代表作家
二、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的勃興
三、唐代的繪畫
第三節 印刷術的發明及其普遍應用
一、印刷術發明于隋代之說是不可靠的
二、印刷術的發明應為第八世紀內事
三、印刷術的普遍應用
隋唐五代史講義溫課提綱
編后記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第三節 黃巢領導下的農民起義
一、起義的近因
進入第九世紀的七十年代之后,長安政府與地方藩鎮間的矛盾還是存在著的,南衙北司間的矛盾還是存在著的,“九流濁亂”,也還結成朋黨派系以相斗爭。這幾種矛盾的摩擦激蕩不僅使整個統治階級日益腐朽無能,也使政治經濟更全盤趨于混亂,社會底層與封建上層之間的矛盾自然也必因此而更為劇烈。而從這時開始,關東地區連年遭逢水旱之災,873年的災情更特別廣泛,特別嚴重。西起虢州,東達海濱,麥收只有一半,秋收幾于全無,一般人只能把蓬蒿的種子和樹葉樹皮等作食糧,老弱殘疾的則并此而不能得。而州縣照例催逼各項稅捐,繳納后期則捶撻交加。有的人家因此而拆掉住屋去出賣,有的更出賣其妻子,然而并不能湊足所有攤派在他身上的稅額。在被逼無奈之下,便大量地走上亡命之途,到處有亡命徒聚結起來,與州縣政府相抗。到874年冬,濮州長垣的王仙芝和曹州冤句的黃巢先后以其販鹽的群眾為基本隊伍而起事,前此起事于附近各地的零星武裝力量乃得匯聚為一。據《通鑒》說:已被擊敗的龐勛的余眾,其時正匿伏在兗、鄆、青、齊各地,遂也都乘機起而加入到王、黃的隊伍中了。
一般販賣私鹽的人,當時都是百來人或三五十人成群結伙,挾持兵仗,以備抵抗巡院或鎮戍之兵。所以這般人平素即是以抵抗官府為業的,而他們也因此便被政府中人叫做“鹽匪”或“鹽梟”。
王仙芝家和黃巢家經常聚集著大批的以販私鹽為業的“亡命之徒”。他們之間雖沒有嚴密的組織,卻是經常在共經患難,也經常在共同奮斗著的。所以當一般農民為饑寒和苛政所迫,要起而反抗的時候,由于平素是在分別經營著個體小生產,相互間的關系較松散,不易團結組合起來,這般鹽販子們便在這時機起了骨干作用。
王仙芝起義之后,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這名號已經明確地指出了他這一支隊伍是把前此關東諸地各個起義的武裝力量總匯為一了。
在王仙芝起義時的檄文當中,舉述了唐政府的各種弊政,包括官吏的貪污、賦斂的繁苛和賞罰的不公不平等事,其中也提出了當前的政治的、經濟的要求和口號。黃巢和集結在他周圍的一般私鹽販子們,便是在這一號召之下起而參加到起義軍中的。
黃巢的家庭是富有資產的,在起義之前他也曾從事于讀書應舉之業,但幾次應舉都沒有及第。他的性情很豪放,喜任俠,是一個極適合于作起義軍的首領的人。
和王仙芝同時起來的有他的同鄉尚君長和尚讓等人,和黃巢一同起義的則有他的同宗弟兄黃揆、黃鄴等人。
《舊唐書·黃巢傳》說:“巢之起也,人士從而附之。或巢馳檄四方,章奏論列,皆指目朝政之弊,蓋士不逞者之辭也。”可見隨同黃巢起義的必還有不在少數的讀書人。
二、王仙芝把起義軍引領到失敗的境地
起義軍于875年內攻占了天平軍所轄的濮、曹、鄆三州,東向而深入沂蒙山區。不久即又自動放棄了這許多地方,而又向西進發到河南的汝州,不但震動了洛陽,而且使得長安的小朝廷也張皇失措。因而唐廷在洛陽方面已配置有軍隊,起義軍便又從汝州折而南向,幾十萬大軍蟻聚于汝(河南臨汝)、鄧之間,攻取了唐、鄧,旁及信陽、光州(潢川),然后順漢水南下,經郢州(鐘祥)、復州(沔陽)而東下,占領了淮南的廬、壽、舒等州,然后又回到長江沿岸而占領了蘄州。
這一支起義軍的行動,竟是這樣地風馳電掣一般,飄忽無蹤,出沒無定,凡其所到之處,守軍幾乎全是望風而潰。因而有不少的州郡長吏全都作了俘虜。其中的有些人,看出了這支起義軍的力量斷非唐政府軍事實力之所能“剿滅”,另方面也看出了起義軍的首領王仙芝是一個具有妥協性和動搖性的人物,可以用唐廷的爵位加以籠絡,使其降服,遂即由前汝州刺史王鐐和蘄州刺史裴僵作了雙方的說合人,王鐐的哥哥王鐸這時正任唐廷的宰相,也在朝中極力主張收撫之策,遂決定授王仙芝以“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職,由宦官急速送達蘄州。
黃巢知道這事之后,大為反對,終使王仙芝不敢接受唐的官位。但此后兩人終于分道揚鑣。王仙芝和尚君長仍留在山南東道的各州郡當中,而黃巢卻回到河南、山東去了。
唐政府既知道王仙芝有可以用官爵誘引的可能,在王、黃兩人分裂之后遂更盡力于此事。經由在荊南作監軍的楊復光的勸誘,王仙芝重又派遣尚君長、蔡溫球、楚彥威數人作代表,要去長安商談妥協條件,卻不料在中途全被唐廷所派“剿討”起義軍的宋威捉去殺掉了。
王仙芝于氣憤之下又重新采取攻勢,然而攻江陵失敗,攻信陽又失敗,后來敗退到蘄州的黃梅縣境內,被唐的軍隊追及,兵眾犧牲了五萬以上,王仙芝也被唐軍捉獲殺害了。
P135-13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