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協同學習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種設計研究框架(簡體書)
滿額折

協同學習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種設計研究框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6 元
定價
:NT$ 456 元
優惠價
8739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協同學習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種設計研究框架》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境脈問題分析。包括引言和第一章。通過文獻分析、理論闡釋與實踐觀察,分別從知識論、本體論、認知論、學習隱喻和系統觀四個層面對學習系統的境脈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探析,以回應知識時代學習的李約瑟難題:在知識時代豐富的信息技術條件中,個體的知識建構和自身發展反而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本部分主要闡述了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意義及必要性,并對相關研究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的探析。第二部分為理論建構與模型開發。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境脈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基于教育、心理、課程與教學、教育技術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諸多領域眾多專家充實的研究成果,《協同學習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種設計研究框架》系統地提出了“協同學習”這一概念框架,采用理論構建和結構化思維的方法,系統構建了協同學習元模型、場域模型及其動力學、分析了協同學習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實踐維度,提煉了協同學習的機制與原理,分別從5個大的原則及20條推論進行系統建構,分別是深度互動、匯聚共享、集體思維、合作建構及多場協調,為協同學習的實踐設計提供了指南。第三部分為使能技術設計與可用性測試。包括第四章。設計研究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理論與技術制品的雙重迭代。作為一個面向知識時代的學習系統框架,技術成為一個重要的維度,也成為系統變量映射的重要“給養”(Affordance)。本部分從協同學習系統元模型及學習原理出發,結合技術的必要隱喻,設計了知識標注工具、集體思維工具以及知識建構工具,并從技術上得以實現,為協同學習的實踐應用提供了支持,同時從可用性測試的角度,闡述了技術研發的迭代過程。使技術制品的生成與理論制品的建構始終貫一(Grounded)。第四部分為實踐設計與應用框架。包括第五章。《協同學習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種設計研究框架》使用協同學習設計(DesignofSynergisticLearning)一詞來表述協同學習系統框架內的學習活動的開發方法,也是支持協同學習的教學設計的重要內涵,并試圖開發協同學習設計模型來構建靈活的活動體系和技術環境,以支持協同學習的實現和實踐。協同學習系統作為一個新框架,在學習設計上必然充滿靈活性。因此,本章通過建構協同學習設計模型,可以建立一種在理論上更加一致的方法來關聯不同的理論與學習的期望特征,在教學設計中映射到相關的活動、工具和資源(包括人力和技術的)來支持它。本章首先概述了協同學習設計工具箱的規范,這一規范使用了一種教學方法模式作為開發有效的學習設計規劃的基礎,同時描述這一模式的實踐框架,包括活動設計、場域構建、環境設計和應用框架。第五部分為擴展評價與實證分析,包括第六章和結語。

作者簡介

王佑鎂,男,1974年9月生,江西吉安人。教育技術學副教授、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育,主題涉及電子學檔、協同學習、知識建構、設計研究、跨文化社區信息學等。對技術充滿好奇,對教育充滿熱情,對人更充滿信心。最近的研究旨趣在于協同學習系統與深度知識建構及其設計研究,在祝智庭教授指導下,試圖建立從學習文化變量、認知變量到教學傳通技術系統構量之間的可靠映射關系,力圖構建具有國際創新意義的協同學習系統模型。至今在《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比較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和會議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其中一級、EI、ISTP檢索十余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等各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出版教材和專著三部。目前受聘溫州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現任溫州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負責教學質量工程及教學學術建設。主持建設兩門浙江省級精品課程和一項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獲得浙江省教壇新秀等榮譽稱號。

名人/編輯推薦

《協同學習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種設計研究框架》基于對現有學習系統的分析,構建了面向知識時代的協同學習系統新框架。協同學習系統以系統協同思想和知識創新構建為基礎,對傳統學習系統進行了整體論、知識觀、個體、群體維度、認知加工維度上的重構與拓展,從整觀與協同的思維關注知識創新和協調發展,以適應當前網絡時代社會結構和技術要求,滿足社會變革和學習創新需要。

目次

引言協同學習的設計研究之旅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定位
三設計研究
四研究架構
第一章學習系統的知識時代追溯
第一節知識時代學習的李約瑟難題及其框架指向
一時代變遷:信息社會邁向知識社會
二知識時代教育的“李約瑟難題”:知識的悖論與整觀的缺失
三學習目標的統整:關注21世紀學習目標,重建知識創新的目標取向
四學習系統的重建:提倡能力本位學習,重構整觀教育的價值框架
第二節從數據到智慧:知識創新的多維構面剖析
一知識及其連續體
二學習情境中的知識多維度構面
三追問:知識的動力學特質與新型知識觀
第三節從個體到群體:教學主體的雙向互動回歸
一學習系統中的群體及其支持
二教學傳播系統及其結構向度
三追問:學習系統中的群體缺席與互動失衡
第四節從習得到建構:學習領域的多重隱喻解構
一學習隱喻概述
二學習的三種隱喻
三追問:多重學習隱喻中的分布式機制
第五節從認知到發展:學習系統的整觀取向訴求
一概述
二學習系統及其分析框架
三學習領域與個體發展指向:多維視角
四從全腦學習到全人教育:整體訴求
五比較與述評:學習系統要素的抽象
小結反思:設計研究之廣博考究
第二章協同學習系統的模型與框架
第一節重塑面向知識時代的學習系統新框架
一學習系統模型的協同學關照
二現有學習系統的局限
三創設適應知識時代的學習系統新框架
第二節協同學習系統元模型
一協同學習含義
二協同學習系統元模型
第三節協同學習系統場論及其動力學
一從場、認知場到學習場
二協同學習場
三五場協同模型
四協同學習場動力學
第四節協同學習系統的理論維度
一知識生態維度
二學習聯通維度
三認知加工維度
四多場協調維度
第五節協同學習系統的實踐框架
一協同學習的實踐空間
二協同學習的深度知識建構框架
三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模型
小結反思:設計研究之原型開發
第三章協同學習原理與機制
第一節深度互動原理
一互動與深度互動
二深度互動原理及其推論
第二節匯聚共享原理
一教育情境中信息傳播的匯聚與共享
二匯聚共享原理及其推論
第三節集體思維原理
一思維的個體與集體特質
二集體思維原理及其推論
第四節合作建構原理
一合作建構的內涵
二合作建構原則及其推論
第五節多場協調原理
一多場協調的教育意蘊
二多場協調原理及其推論
小結反思:設計研究之學習軌線
第四章協同學習技術系統設計
第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習系統創新
一信息技術與學習系統變革
二技術系統與學習方式的發展演變
三學習系統中的技術角色
第二節協同學習系統中的技術隱喻
一協同學習系統的技術要素
二支持知識建構的技術系統
三協同學習技術系統作為深度知識建構工具
第三節協同學習技術系統初步架構
一協同學習工具套件規劃
二知識標注工具設計
三知識建構工具設計
第四節協同學習技術系統的可用性測試
一研究目的
二分析模型
三研究設計
四數據分析
五可用性分析
第五節支持深度知識建構的協同學習技術系統架構
一協同學習技術系統的框架設計
二協同學習工具套件
小結反思:設計研究之技術制品
第五章協同學習設計的映射模型與應用框架
第一節協同學習設計的映射模型
一協同學習設計概述
二協同學習設計的映射模型
三協同學習設計模式的表征與解釋
第二節協同學習活動開發
一協同學習活動
二協同學習活動結構
三協同學習活動編列方法
四協同學習活動選擇矩陣
第三節協同學習場域構建
一協同學習場域及其分層
二協同學習場域設計模型
三協同學習場域設計策略
第四節協同學習環境設計
一協同學習環境概述
二協同學習的時空結構
三協同學習的關系構成
四協同學習工具的結構化選擇
第五節協同學習的應用框架
一協同學習的教學設計過程
二協同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
三支持協同學習的教學過程模型特點
小結反思:設計研究之干預開發
第六章協同學習實證分析與擴展評價
第一節協同學習第一循環效果分析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組織
四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五主要結論
第二節協同學習第二循環改進及效果分析
一第二循環研究的必要性
二教學設計改進
三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第三節協同學習系統中知識建構使能機制分析
一研究目的與內容
二口語報告分析方法
三研究實施
四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第四節境脈擴展評價:杜郎口中學教改的協同學習特質追尋
一杜郎口中學及其非典型教改
二協同學習特質追尋
三結論與反思
小結反思:設計研究之拓延評價
結語邁向一種學習系統新框架
一本書觀點總結
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三未來研究取向
附錄
一學習系統要素的抽象
二可視化思維結構與圖式
三協同學習設計模型到典型學習范型的映射分析
四協同學習活動序列
五協同學習活動一學習設計選擇矩陣
六協同學習活動一原理選擇矩陣
七協同學習研究量表
八協同學習研究量表信效度分析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各種學習工具包括相應的軟件、方法或活動。效能工具包括文字處理軟件、作圖工具、數據處理工具、桌面出版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信息獲取工具指各種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和搜索策略、方法等。情境創設工具包括各種豐富的、情境化的問題空間,如基于案例的學習,基于問題/項目的學習、微世界等教/學活動方式。交流工具包括各種同步(如視頻會議,網絡聊天)通信和異步(如E·mail,listserv,BBS)通信技術。認知工具包括數據庫、電子報表、語義網絡工具、專家系統、計算機化通信等。評價工具包括EPSS和電子學檔(ELP)等。
教育目標是教育系統實現其功能的導向。隨著信息技術的傳播與推廣,技術成為影響教育系統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吉布森(GibsonJames)直接把這種技術干預稱為給養(affordance),然而教育系統的變革并非只由技術而決定,但技術卻常常充當著教育變革進程的導火索。進入信息化的新世紀,信息技術使教和學置于數字化的全球背景之中,對于教育系統的作用力愈加強烈。信息技術促進和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并不只是一系列名詞術語的外在變化表征,而更意味著人類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時期將要產生的深刻教育變革。這是因為,新技術必定帶來新的認知方式、教育關系和教育形態的轉變。
從認知方式的轉變來看,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可以起到擬人與擬物兩方面的作用。在擬人方面,信息技術(計算機)可以充當導師、學習伙伴、學員、師生助手等,例如尋找和整理資料、代理通信聯絡、提示事務日程等。在教育中的擬物作用上,可以用計算機和網絡構造便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虛擬實驗室、虛擬學社、虛擬教室等。利用網上資源豐富的特點,可以發展基于資源的學習。更自然的做法還包括讓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認知工具、通信工具,支持他們教與學的活動。
從教育關系的轉變來看,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信息的社會分布形態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系,造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選性,從而改變了人們之間的教育關系。傳統的知識占有的教師本位讓位于對教育知識的對等擁有,知識表達的豐富、知識傳播的分布性使得在教育環境中師生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轉變,教育關系從傳統的嚴格的等級制轉變為新型的扁平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9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