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簡體書)
滿額折

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從特高頻射頻識別(UHF RFID)空中接口屬于短距離無線通信的概念出發,首先介紹要掌握UHF RFID空中接口設計必備的通信思維,來作為《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的基礎。然后分析以ISO/IEC18000-6為代表的源于雷達模型的現行UHF RFID空中接口標準和技術,說明其單信道射頻識別(SC-RFID)特征、系統和各組成單元的技術特點。最后詳細介紹《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的核心內容,即基于通信思維的碼分射頻識別(CD-RFID)系統設計技術。
《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可供從事UHF RFID空中接口技術研究設計和工程應用的人員參考,對從事短距離通信系統研究和開發的人員也有參考價值。

名人/編輯推薦

劉禮白著的《特高頻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精)》共分為三篇,第一篇通信思維。提供按照通信思維認識現行UHFRFID空中接口標準和建立碼分射頻識別技術體制所必需的基礎知識。第二篇單信道射頻識別。簡略介紹現行UHFRFID空中接口基本技術,用通信思維分析該系統體制的瓶頸所在及其對通信資源的浪費。作為碼分射頻識別新體制的技術背景。第三篇詳細介紹作者研究提出的碼分射頻識別體制設計技術。本書分析了現行單信道射頻識別瓶頸和對通信資源的浪費,和碼分射頻識別的需求,通過對無源標簽UHFRFID空中接口應用環境的分析,提出了碼分射頻識別體制設計原理。本書可供從事UHFRFID空中接口技術研究設計、工程應用的人員參考。

目次


前言
第一篇 通信思維
第一章 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的物理模型
1.1 基于射頻能量傳遞的RFID空中接口物理模型
1.1.1 感應標簽的物理模型變壓器模型
1.1.2 傳播標簽的物理模型雷達模型
1.2 基于雷達模型的單信道射頻識別
1.2.1 基于雷達模型的后向散射調制
1.2.2 基于單信道體制的多種工作場景
1.2.3 基于雷達模型的單信道射頻識別體制特征
1.3 基于信息傳輸的RFID通信模型
1.3.1 RFID空中接口工作全過程
1.3.2 通信思維
1.3.3 RFID無線數據通信模型

前言
第一篇 通信思維
第一章 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的物理模型
1.1 基于射頻能量傳遞的RFID空中接口物理模型
1.1.1 感應標簽的物理模型變壓器模型
1.1.2 傳播標簽的物理模型雷達模型
1.2 基于雷達模型的單信道射頻識別
1.2.1 基于雷達模型的后向散射調制
1.2.2 基于單信道體制的多種工作場景
1.2.3 基于雷達模型的單信道射頻識別體制特征
1.3 基于信息傳輸的RFID通信模型
1.3.1 RFID空中接口工作全過程
1.3.2 通信思維
1.3.3 RFID無線數據通信模型
1.3.4 基于通信模型的RFID空中接口的主要參數定義
1.4 基于無線數據通信的碼分射頻識別
1.4.1 基于無線數據通信的UHF RFID空中接口
1.4.2 UHF碼分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特征
第二章 UHF RFID空中接口的通信資源
2.1 頻譜資源
2.1.1 UHF RFID空中接口頻譜與ISM頻帶
2.1.2 不同頻帶的典型應用
2.1.3 國際上800/900MHz RFID應用頻段
2.1.4 我國800/900頻段RFID空中接口頻譜規定
2.2 功率資源
2.2.1 發射功率
2.2.2 發射功率參數監管
2.3 調制解調與制度增益
2.3.1 調制概念
2.3.2 二進制數字調制誤碼率特性
2.4 跳頻通信與跳頻擴展頻譜通信增益
2.4.1 UHF RFID跳頻系統
2.4.2 跳頻擴展頻譜增益
2.5 噪聲與接收機靈敏度
2.5.1 UHF頻段的噪聲
2.5.2 接收機靈敏度
2.6 空間資源
2.6.1 天線分集
2.6.2 蜂窩組網
2.7 時間資源
2.7.1 時間資源受限于頻譜資源
2.7.2 時間資源利用
2.7.3 多進制編碼和多參量調制
第三章 UHF RFID空中接口的無線電波傳播特性
3.1 傳播機理
3.1.1 電磁場概念
3.1.2 三種不同特性的場區
3.1.3 電磁場的工程化界限
3.1.4 UHF RFID空中接口測試距離
3.2 基本傳播損耗
3.3 UHF RFID空中接口的介質耦合損耗
3.3.1 無線通信的介質耦合損耗
3.3.2 天線極化狀態的不確定性
3.3.3 二維空間天線極化偏差影響
3.3.4 三維空間極化偏差影響
3.4 傳播時延
3.4.1 標稱路徑長度傳播時延
3.4.2 UHF RFID路徑傳播時延
3.5 靜態多徑傳播
3.5.1 傳播方向的反射駐波
3.5.2 存在地面反射的傳播
3.5.3 多徑傳播
3.5.4 多徑時延擴展
3.6 移動多徑傳播特性
3.6.1 多普勒效應
3.6.2 移動多徑環境的時域擴散延時功率譜
3.6.3 相關帶寬
3.6.4 相關時間
3.6.5 多徑衰落
第二篇 單信道射頻識別
第四章 單信道射頻識別概述
4.1 現行RFID標準及技術體制
4.1.1 演進中的ISO/IEC18000系列標準
4.1.2 ISO/IEC18000-6860~960MHz空中接口通信一致性參數標準
4.1.3 相應的測試標準
4.2 單信道應答信號傳輸數學模型
4.3 碰撞仲裁
4.4 ISO/IEC18046/7檢測標準
4.4.1 ISO/IEC18046性能檢測標準
4.4.2 ISO/IEC18047標簽與閱讀器一致性的標準
第五章 UHF RFID無源標簽
5.1 UHF RFID無源標簽概述
5.1.1 UHF RFID無源標簽組成框圖
5.1.2 無源標簽的技術限制
5.1.3 標簽的功能對系統體制的制約
5.2 無源標簽UHF RFID無線功率傳輸
5.2.1 無線功率傳輸起源
5.2.2 無線功率傳輸(電荷泵)接收靈敏度
5.2.3 電荷泵
5.2.4 電荷儲存與供電方式
5.3 無源標簽包絡檢波接收靈敏度
5.3.1 無源標簽UHF RFID空中接口下行信道數據傳輸原理框圖
5.3.2 包絡檢波電路
5.3.3 包絡檢波接收靈敏度
5.4 UHF RFID無源標簽ASK調制
5.4.1 無源標簽UHF RFID空中接口上行信道數據傳輸原理框圖
5.4.2 后向散射調制
5.4.3 后向散射調制靈敏度需求
第六章 UHF RFID閱讀器
6.1 無源標簽UHF RFID閱讀器概述
6.1.1 閱讀器的任務和特點
6.1.2 閱讀器簡單框圖
6.1.3 閱讀器的硬件組成
6.1.4 閱讀器的軟件組成
6.2 相干解調
6.2.1 閱讀器對無源標簽應答信號接收
6.2.2 AM信號相干解調
6.2.3 正交相干解調
6.3 閱讀器接收靈敏度
6.3.1 晶體管噪聲系數限制
6.3.2 閱讀器發射機載波和雜散發射對接收機的干擾
6.4 閱讀器載波泄漏抵消
6.4.1 直接耦合補償
6.4.2 自適應補償
第七章 通信協議
7.1 物理層參數
7.1.1 射頻參數
7.1.2 調制參數
7.1.3 基帶參數部分
7.2 媒體接入控制參數
7.2.1 指令和應答
7.2.2 ISO/IEC18000-6各型標準的標簽防碰撞設計
7.3 ISO/IEC18000-6空中接口碰撞仲裁算法
7.3.1 ISO/IEC18000-6 Type A無源標簽RFID空中接口
7.3.2 ISO/IEC18000-6 Type C無源標簽RFID空中接口
7.3.3 ISO/IEC18000-6 Type B無源標簽RFID空中接口
7.3.4 ISO/IEC18000-6 Type DRFID空中接口
第八章 通信資源利用狀況
8.1 信道資源與系統接入能力
8.1.1 無源標簽UHF RFID信道資源
8.1.2 信道利用率
8.2 頻譜效率和頻譜利用率
8.2.1 ISO/IEC18000-6C頻譜效率和頻譜利用率
8.2.2 與同頻段移動通信比較
8.3 射頻功率資源與無源標簽高信噪比接收
8.3.1 標簽可能接收到的最高電平
8.3.2 無源標簽接收端內部噪聲
8.3.3 無源標簽接收歸一化信噪比
8.4 無源標簽UHF RFID空中接口覆蓋區
8.4.1 無源標簽UHF RFID空中接口三種不同的靈敏度
8.4.2 不同概念的覆蓋區范圍及其意義
第三篇 碼分射頻識別
第九章 碼分射頻識別概述
9.1 碼分射頻識別發展需求
9.1.1 現行UHF RFID空中接口的改進需求
9.1.2 物聯網的發展需求
9.1.3 RFID接入物聯網的現行技術
9.1.4 有關碼分射頻識別的研究
9.2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設計要點
9.2.1 碼分射頻識別及其技術依托
9.2.2 碼分射頻識別的媒體接入控制
9.2.3 碼分射頻識別的物理層
9.3 碼分射頻識別的環境條件
9.3.1 無源標簽空中接口的短距離通信環境
9.3.2 突發通信環境
9.3.3 無源標簽高信噪比接收環境
9.3.4 相對信道速率的頻譜資源富裕度
9.4 擴展頻譜信號的抗干擾特征
9.4.1 相關函數
9.4.2 相關檢測
第十章 碼分射頻識別數學模型
10.1 擴展頻譜通信基礎概念
10.1.1 擴展頻譜通信的理論依據仙農信道容量公式
10.1.2 最佳信號形式偽隨機序列信號
10.2 多進制擴展頻譜編碼傳輸數學模型
10.2.1 多進制擴展頻譜編碼傳輸信號形成
10.2.2 多進制擴展頻譜編碼傳輸信號接收
10.3 碼分多標簽接入擴展頻譜傳輸數學模型
10.3.1 碼分多標簽接入擴展頻譜信號
10.3.2 碼分并行應答擴展頻譜接收
第十一章 m序列和移位m序列族
11.1 正交序列(碼)與偽隨機序列(碼)
11.1.1 正交序列(碼)
11.1.2 偽隨機序列
11.2 最長線性反饋移位寄存器序列(m序列)
11.2.1 線性反饋移位寄存器序列
11.2.2 特征多項式和本原多項式
11.2.3 游程
11.3 m序列特性
11.3.1 m序列是偽隨機序列
11.3.2 m序列是周期序列
11.3.3 狀態圖和各態歷經性
11.3.4 m序列本原多項式鏡像特性
11.3.5 m序列的自相關特性
11.3.6 由本原多項式產生m序列
11.4 m序列捕獲
11.4.1 已知本原多項式捕獲m序列
11.4.2 已知移位寄存器級數尋找m序列的本原多項式
11.5 移位m序列族
11.5.1 移位m序列族概念
11.5.2 移位m序列族特性
11.5.3 衍生序列
11.5.4 同族的全部序列的初始狀態具有各態歷經性
11.5.5 反碼序列族
第十二章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框架
12.1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組成
12.1.1 單閱讀器應用
12.1.2 多閱讀器碼分射頻識別系統
12.2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技術架構
12.2.1 總體框架
12.2.2 總體技術框架說明
12.3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參數
12.3.1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的寫入和讀取操作過程
12.3.2 基于通信模型的空中接口參數定義
12.4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技術特性
12.4.1 技術對比
12.4.2 預期效果
12.5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檢測方法
12.5.1 基于通信模型的空中接口參數的測試裝置
12.5.2 測試系統基本假定條件
12.5.3 測試程序
第十三章 無源標簽碼分射頻識別空中接口下行鏈路
13.1 碼分射頻識別下行鏈路技術特點與設備組成
13.1.1 碼分射頻識別下行鏈路任務
13.1.2 碼分射頻識別下行鏈路的技術特點
13.1.3 下行信道的設備構成
13.2 淺調幅
13.2.1 下行鏈路淺調幅的需求與可能
13.2.2 淺調幅設計
13.3 注入同步
13.3.1 碼分射頻識別系統的同步需求
13.3.2 注入同步環路構成
13.3.3 注入同步環路工作狀態
13.4 chip率相關檢測
13.4.1 CD-RFID下行信道相關的特點
13.4.2 離散信號相關原理
13.4.3 移位m序列相關檢測
13.4.4 數域映射和容錯
13.5 多進制擴展頻譜編碼序列相關檢測
13.5.1 下行鏈路多進制編碼需求與可能
13.5.2 下行鏈路多進制編碼分組
13.5.3 移位m序列衍生和多進制編碼序列相關接收
第十四章 碼分射頻識別空中接口上行鏈路
14.1 碼分射頻識別上行鏈路技術特點與設備組成
14.1.1 上行鏈路的任務和技術特點
14.1.2 無源標簽CD-RFID上行鏈路設備組成
14.2 并行應答序列分組與代碼設定
14.2.1 序列分組需求
14.2.2 移位m序列族的序列分組和代碼設定
14.2.3 移位m序列族序列長度選擇
14.2.4 移位m序列族序列選擇
14.2.5 序列族序列分組與代碼設定舉例
14.3 偽PSK調制
14.3.1 技術思路
14.3.2 均勻無耗傳輸線
14.3.3 偽PSK調制相位反射系數與負載歸一化電抗關系
14.4 標簽并行應答時域分散設計
14.4.1 設計思路
14.4.2 參數選擇
14.4.3 接入狀態
14.4.4 各級本原多項式
14.4.5 各本原多項式m序列的接入信道狀態表
14.4.6 邏輯圖
14.5 擴展頻譜閱讀器載波泄漏干擾抵消
14.5.1 CD-RFID系統載波泄漏干擾的特點
14.5.2 CD-RFID閱讀器載波泄漏干擾抵消
14.6 無源標簽并行應答功率控制
14.6.1 需求分析
14.6.2 標簽可能接收到的最大信號電壓
14.6.3 分流式可變衰減器
14.6.4 衰減量計算
14.6.5 舉例
第十五章 無源標簽特高頻碼分射頻識別的應用前景
15.1 碼分射頻識別的體制優勢
15.2 提高了網絡接入能力
15.3 碼分射頻識別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附錄A 無線電頻譜劃分
附錄B 中國800/900MHz頻段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規定(試行)
附錄C 部分m序列本原多項式結構表
附錄D 部分移位m序列族衍生關系表
附錄E 并行應答時間分散控制邏輯圖
附錄F 名詞術語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第一篇 通信思維

RFID源于雷達,用于自動識別,基于數據通信,被歸類于無線短距離通信。

按其工作機理分,歷史上曾經有過變壓器模型和雷達模型。

1948年,HarryStockman發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RFID的理論基礎,從此RFID也被打下了深深的雷達思維烙印。就射頻能量傳遞而言,對于應用最為廣泛的無源標簽RFID空中接口,其借用閱讀器發送載波通過“后向散射調制”返回應答信號的過程,類似于雷達。但是按照信息傳輸思維,這個系統實際上可以分解為下行和上行兩個鏈路,下行鏈路通過調制下達詢問指令,上行鏈路通過調制返回應答數據,所以歸根到底還是通信系統。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內涵的日漸豐富,使得數據通信的特征在系統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系統的技術進步更多地寄托于現代通信技術發展既得成果的推動;有源標簽的出現,使得最基本的利用反射功率傳送應答信號的前提不復存在,RFID 空中接口完全失去了與雷達模型的思維關聯。即便是對于無源標簽系統,利用反射功率也僅僅是系統內信號傳輸中的一個環節。所以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當今國際上把RFID歸屬于無線短距離通信范疇體現了RFID空中接口的數據通信本質的一致認知。

盡管無線通信與雷達同屬于無線電設備,甚至可以認為雷達是通信的一種特例,但具體而言,雷達與無線數據通信由于用途不同,設計思維大相徑庭。

雷達是自發自收系統,信號形式已知,其通過返回信號的波形變化、到達時間和被探測體的后向散射功率獲取目標信息,是一個單信道的閉環操作系統。

無線數據通信是發射端對接收端傳送信息,載波受信息調制成為信號,接收端對信息未知。波形變化屬于干擾分量,到達時間無關緊要。無線數據通信系統設計關注系統設備能力。多用戶共享系統資源,進行開環操作。

雷達是探測系統,通常單機工作,覆蓋一片地域,探測對象是被動的目標。當出現多目標時,對探測結果依次處理。

無線數據通信是服務系統,以盡可能廣泛的互聯互通為宗旨。關注頻譜資源共享、多用戶接入能力和組網能力。

雷達系統通常是單信道系統,對頻譜利用率不太關心,沒有多信道復用需求。

無線數據通信系統為增加系統容量發展了各類多信道復用技術。因此,通信思維有助于建立更高效的RFID空中接口新體制。

雷達系統的被探測對象是被動體,靠返回信號檢測,即閉環檢測方法,閉環檢測對系統中間環節的參數是難以定義和檢測的。

無線數據通信系統的兩端都可進行檢測,即開環檢測,便于對各檢測點參數分別定義和分別檢測。因此,通信思維的檢測更能保證一致性檢測的需求。

無線數據通信思維在于,充分而合理地使用通信資源,構建高效的通信系統。

通信資源包括頻譜資源、功率資源、時間資源和空間資源。

任何一個無線數據通信系統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環境,由于UHFRFID空中接口的工作方式和服務對象特殊,因此其工作環境更加特殊,特殊的環境必將造就一種特定的系統。

根據通信原理,通過對不同的通信資源的利用率調整與相互轉換,最終實現系統設備能力與系統損耗的平衡,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的平衡,頻譜資源與信道傳輸能力的平衡等。

通過應用環境分析,實現系統設計與通信環境相匹配。例如,需要解決現行UHFRFID空中接口標準ISO/IEC18000-6體制,頻譜資源與傳輸容量不平衡,標簽接收信號歸一化信噪比過大等問題,就需要在通信思維主導下實施調整。

按照上述思路,在本篇中,通過對UHFRFID空中接口的物理模型,通信資源和通信環境的介紹,說明單信道接入與多信道接入兩類系統的特征,以作為了解單信道射頻識別和碼分射頻識別的技術基礎。

第一章 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的物理模型

為認識RFID空中接口的物理特征和考核空中接口設備的性能,需要建立物理模型,進而建立考核參數體系和相應的檢測方法。傳統的RFID 空中接口的物理模型基于射頻能量傳遞機理,有變壓器模型和雷達模型。

變壓器模型適合于感應標簽,感應場耦合機理,應用于13.56MHz及其以下的工作頻段。

雷達模型適合于傳播標簽,輻射場傳播機理,應用于433MHz及其以上的工作頻段。以關注雷達散射截面、波形與時間參數為特征。現行UHFRFID空中接口標準體制源于雷達模型,屬于單信道射頻識別體制。其參數體系與相應的閉環檢測方法源于雷達思維。

用通信思維認識UHFRFID空中接口,建立基于無線信息傳輸的通信模型。

目的在于更加完整地表達RFID空中接口的無線數據通信特征,并由此引入基于通信系統設計思維的新型UHF RFID 空中接口體制――碼分射頻識別(CDRFID)。重新定義的空中接口參數,重點關注系統設備能力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通信資源。通信思維是建立碼分射頻識別體制的基本出發點和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

1.1 基于射頻能量傳遞的RFID空中接口物理模型

經典的RFID空中接口物理模型基于射頻能量傳遞機理。對于感應標簽,采用變壓器模型,適合于13.56MHz及低于13.56MHz頻段的無源標簽RFID空中接口;對于傳播標簽,采用雷達模型,適合于433MHz及高于433MHz頻段的無源

1.1.1 感應標簽的物理模型――變壓器模型

1. 感應標簽物理過程

感應標簽RFID 空中接口工作機理如圖1.1.1所示。依賴于感應場實現射頻能量耦合的標簽即感應標簽,通常為無源標簽,也稱無源感應標簽,被用于電磁場的近區場,即感應場情況下的RFID 空中接口。閱讀器發射單元發射的電信號通過感應線圈產生交變電磁場,電場Er,Eθ 和磁場Hφ 相位相差90°,此時坡印亭復矢量如下式:式中,j= -1,表明此時坡印亭矢量為純虛數,即沒有能量輻射,稱為感應場。

2. 變壓器模型變壓器模型如圖1.1.2所示。將感應標簽與閱讀器線圈之間的射頻能量傳遞比作變壓器能量耦合,能量傳遞屬于磁感應耦合,磁場分量局限于感應線圈附近。當標簽進入交變電磁場所在區域時,因標簽感應線圈受磁場感應,在線圈內產生感應電流,由此標簽獲得來自閱讀器的射頻能量和所需的調制信息。標簽的應答過程是借助閱讀器發來的射頻能量,經標簽應答數據信號調制之后,再通過標簽感應線圈產生交變電磁場以對閱讀器感應線圈實現反向磁場能量感應的過程。

3. 關鍵參數――磁場強度

感應標簽RFID空中接口最重要的參數是標簽最低可接收磁場強度,定義為感應標簽接收靈敏度。感應標簽使用耦合線圈以取代傳統通信中所使用的輻射天線來實現信號耦合。

磁場強度是線圈安匝數的一個表征量,反映磁場的強弱,與感應線圈圈數和通過線圈的電流大小有關。磁場強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為安(培)/米(A/m)。

1.1.2 傳播標簽的物理模型――雷達模型

1. 遠區場

依賴于輻射場實現射頻能量耦合的標簽為傳播標簽,傳播標簽可以是有源標簽,也可以是無源標簽,工作環境適合于電磁場的遠區場。波阻抗等于媒體的特性阻抗,呈平面波特性。此時坡印亭復矢量如下式:坡印亭矢量為純實數,并指向r 方向,稱為輻射場(詳見3.1節)。

2. 雷達機理

雷達(radar)是無線電探測與測距(radiodetectingandranging)的縮寫。雷達的基本任務是探測有關目標的距離、方位、移動速度、形體特征等狀態參數。

雷達發射機通過天線發射電磁能量,電磁波波束遇到目標后,將沿著不同方向產生多條反射波,稱散射。其中的一部分電磁能量反射回雷達所在方向,稱后向散射波,形成雷達的回波信號,被雷達天線接收。因目標物方位、距離、形體大小、介質特性存在差別,后向散射波的到達時間、波形、信號強度等參數均會有所反映。

檢測回波參數獲取目標信息便是雷達探測的目的。回波到達時間、回波強度、波形變化量等參數是雷達探測的關注點。雷達工作原理如圖1.1.3所示。

雷達后向散射的特點如下:(1)一部雷達包含雷達發射機和雷達接收機,本雷達發射機發出探測信號,本雷達接收機接收探測返回波,發射波形是已知信號,發射波形本身沒有信息量。

(2)后向散射分量為雷達探測接收信號,被探測目標的位置、形體大小、介質特性會引起后向散射信號的到達時間、信號強度及波形變化。這些變化量表征目標特性,是探測期待獲得的信息量。

(3)為了接收機判別波形變化量,對發射波形必須有明確的規定。

(4)被探測目標完全處于被動狀態,不能主動提供信號調制。

(5)表征目標后向散射能力最重要的參數被定義為雷達散射截面。

(6)使用雷達進行探測,是由雷達發射到雷達接收構成一個閉合環路,在雷達接收端觀測最終效果,不關心過程細節。

3. 雷達模型

雷達模型(圖1.1.4)被用來描述遠區場工作的傳播標簽工作機理,即輻射場情況下工作的RFID空中接口,閱讀器相當于雷達發射和接收設備,無源標簽相當于被探測目標。標簽發送返回信號被視為后向散射,標簽返回應答信號大小用雷達散射截面(radarscattercrosssection,RSC)或稱散射截面來描述。

遠區場射頻能量通過無線電電磁波輻射與空間耦合實現能量傳遞,靠長度可與射頻載波波長相比擬的天線,實現電流信號與電磁場的射頻能量轉換。閱讀器和標簽的射頻能量發送與接收都依靠天線,由于標簽尺寸限制,只適合于特高頻(ultra-highfrequency,UHF)及其以上頻段的RFID系統。

1.2 基于雷達模型的單信道射頻識別

1.2.1 基于雷達模型的后向散射調制

在1.1節中,我們介紹了UHFRFID空中接口的雷達模型,所謂雷達模型,特指標簽應答過程,無源標簽RFID空中接口等效于一個雷達探測系統,工作原理如圖1.2.1所示。閱讀器發出載波,無源標簽借助閱讀器發送的載波,通過后向散射調制發回應答信號,閱讀器通過解讀應答信號獲取標簽信息。

其實RFID空中接口完整的工作過程包含:標簽進入閱讀器天線射頻場被喚醒,標簽建立電源,接收詢問指令,按照碰撞仲裁算法進入等待應答狀態,標簽通過后向散射調制發送應答信號,閱讀器解調識別標簽應答信號并判斷成功或失敗,返回應答響應信息。

由于成本的原因,無源標簽局限于CMOS工藝,沒有頻道選擇能力,由包絡檢波接收,后向散射調制,倍壓整流電荷泵構成的標簽前端全由二極管實現。盡管閱讀器劃分為若干頻道,但系統仍然是單信道工作。

1.2.2 基于單信道體制的多種工作場景

現行標準ISO/IEC18000-6無源標簽UHFRFID 空中接口,對政府分配的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