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組織行為學(簡體書)
滿額折

組織行為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4 元
定價
:NT$ 204 元
優惠價
8717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從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個體、群體、組織入手,一次展開,每章開始有學習要點及目標,關鍵概念,每章後有本章小結並附有思考題。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的企業和組織也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作為研究組織中個體、群體和組織行為的教材,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反映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時代感和前沿性。
本書就是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而編寫的。本書的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內容體系完整,以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個體、群體、組織作為切入點,依次展開。組織行為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科學,系統地研究組織內部各種影響行為的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分為個人、群體和組織結構三個層面。作為未來從事管理的學生或已經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可以從這三個層面學習相關的概念、理論和研究結果,培養和提高解釋、預測、引導和控制他人行為的能力,提高管理績效,實現組織目標。
第二,理論基礎突出,以心理學,特別是管理心理學作為基礎,研究組織行為。因為心理支配行為、行為反映心理,所以要研究行為,必然離不開心理,組織行為學必須要以管理心理學作為其理論基礎。
全書分為導論、個體心理與行為、群體心理與行為、組織與行為四部分共10章內容,第一部分導論包括第一章、第二章,主要介紹了組織行為學的概念、性質、發展概況和理論基礎,研究對象、范圍、方法、目的和意義等內容;第二部分個體心理與行為包括第三至五章,主要介紹了知覺、社會知覺及社會知覺偏差,歸因的概念及歸因理論,個性概念及基本特征,氣質、性格、能力的概念及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激勵的概念及激勵理論等內容;第三部分群體心理與行為包括第六至八章,主要介紹了群體的概念、類型,群體動力學的概念、內容及群體的凝聚力、沖突等影響群體有效性的因素,決策的概念、基本類型及個體決策與群體決策的差異,領導的概念及領導理論等內容;第四部分組織與行為包括第九章、第十章,主要介紹了組織的概念、類型,組織理論及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的概念、功能,中國文化與組織行為的關系等內容。
本書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可作為高等院校管理類各專業的教科書,適合于本科生、研究生學習使用,也可作為相關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教材,同時也可供社會讀者閱讀。
全書由劉廣珠制定框架和詳細提綱并負責最后統稿,具體編寫分工如下:劉廣珠負責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第十章;陳文莉負責第二章、第九章;王美麗負責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此外王琳參加了第一、二、五、八章的撰寫,王靜參加了第三、七、九、十章的撰寫。
本書得以出版,感謝青島科技大學對本書出版的支持。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國內外學者的學術文獻和研究成果,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目次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組織行為學概述
第一節 組織行為學的概念、研究方法及目的
一、組織行為學的概念
二、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
三、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目的
第二節 組織行為學的性質
一、邊緣性、綜合性
二、兩重性
三、實用性
第三節 研究組織行為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加強以人為中心的管理
二、有助于知人善任
三、有助于改善人際關系
四、有助于提高領導水平
五、有助于組織變革和組織發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二章 組織行為學的發展概況及理論基礎
第一節 組織行為學的發展概況
一、美國
二、前蘇聯
三、中國
第二節 組織行為學的理論基礎
一、心理學
二、社會學
三、人類學
四、政治學、倫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社會心理學
第三節 組織行為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心理學的概念
二、心理活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二部分 個體心理與行為

第三章 知覺與社會知覺
第一節 知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知覺的概念及意義
二、知覺的基本特性
三、知覺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社會知覺與歸因理論
一、社會知覺概述
二、社會知覺的偏差
三、歸因理論
第三節 知覺在組織管理中的運用
一、人事任用會談
二、績效評估
三、工作表現評估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四章 個性
第一節 個性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個性的概念
二、個性的基本特征
三、個性與組織管理
第二節 氣質與組織管理
一、氣質的概念
二、氣質的類型及行為表現
三、氣質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
第三節 性格與組織管理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的類型
三、性格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
第四節 能力與組織管理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的種類
三、能力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五章 激勵
第一節 激勵的概念及理論概述
一、激勵的概念
二、激勵理論概述
第二節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一、老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二、新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三、行為主義修正理論
第三節 認知派激勵理論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二、阿爾德佛的需要理論
三、雙因素理論
四、期望理論
五、公平理論
六、公平差別閾理論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三部分 群體心理與行為

第六章 群體與群體動力學
第一節 群體的概念、作用、分類及影響
一、群體的概念
二、群體的作用
三、群體的分類
四、群體對個體及組織的影響
第二節 群體動力學
一、群體動力學的概念及內容
二、群體的形成
三、群體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三節 群體的有效性
一、規范
二、凝聚力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七章 群體沖突與決策
第一節 群體沖突
一、沖突的概念、特點及觀念的演變
二、沖突的四個層次
三、沖突分析
四、沖突管理
第二節 群體決策
一、決策的概念和類型
二、群體決策與個人決策
三、影響群體決策的因素
四、群體思維
五、征集決策意見的幾種方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八章 領導
第一節 領導的概念、特點及領導者的影響力
一、領導的概念
二、領導的特點
三、領導者的影響力
第二節 領導行為理論
一、領導行為四分圖模式
二、領導方格模型
三、PM型領導模式
四、利克特的領導系統模型
五、勒溫的領導作風理論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四部分 組織與行為

第九章 組織理論與組織設計
第一節 組織與組織理論
一、組織的概念、基本要素和類型
二、組織理論
第二節 組織結構與組織設計
一、組織結構的概念、特點和類型
二、組織設計的概念和關鍵因素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十章 組織文化
第一節 組織文化的概念、層次及功能
一、組織文化的概念
二、組織文化的層次
三、組織文化的功能
第二節 中國文化與組織行為
一、中國文化中關于人的思想
二、注重品德
三、"和"思想
四、如何用人
五、如何識人
六、賽馬說
七、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組織行為學概述
【學習要點及目標】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組織行為學的概念,明確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了解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目的;了解組織行為學的性質和研究組織行為學的意義。
【關鍵概念】
組織組織行為學個體群體組織行為學的性質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義
第一節組織行為學的概念、研究方法及目的
一、組織行為學的概念
組織是人們進行群體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會性的重要表現。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和各種各樣的組織發生關系,如企業、政府機構、學校、醫院、研究機構、軍隊、群眾團體等。組織的有效運作離不開對組織行為及其規律的研究,而組織是由人組成的,又是由人來管理的。
組織行為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現代管理科學,其理論和方法被廣泛地推廣應用于組織管理之中,極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員的領導藝術和企業部門的工作績效。
組織行為學的定義很多,如美國學者安德魯?J.杜布林(A.J.Dubrin)認為“組織行為學是系統研究組織環境中所有成員的行為,以成員個人、群體、整個組織以及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為作為研究的對象”。蒙特利爾大學管理學教授和組織心理學家喬?凱利(JeeKelly)認為“組織行為學是對組織的性質進行系統的研究:組織是怎樣產生、成長和發展的,它們怎樣對各個成員、對組成這些組織的群體、對其他組織以及對更大些的機構發生作用”。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S.P.Robbins)認為“組織行為學是一個研究領域,它探討個體、群體以及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的影響,以便應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組織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系統內的個體、群體、組織及其關系的行為規律,以提高管理者預測、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能力,提高組織運作效率的科學。組織行為學是一門探索個體行為動機與激勵模式,總結人類組織行為管理的典型經驗,以期充分調動和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力資源及組織的其他資源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門科學。組織行為學是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學科,其理論與應用價值隨著學科自身的完善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承認。
本書作者認為組織行為學是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一門科學。這一定義簡明扼要地概括出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
(一)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群體、組織和環境。羅伯特?維卡(RobertP.Vechio)和富蘭克林?斯克伯茲(FranklinD.Scbraz)在《組織行為學》一書中指出:“組織行為學是研究影響人的行為、團隊績效的因素。”
心理活動的規律性和行為活動的規律性是兩個層面的概念。組織行為學既要研究人的行為,又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動,是把這兩者作為一個統一體來研究的。心理活動是行為的內在依據,而行為則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即心理支配行為、行為反映心理,兩者密不可分。例如泰勒的助手甘特的任務-獎金制度,泰勒提出:如果工人某一天完成了分配給他的全部工作,則可以在照發日工資之外再得到一定數量的獎金;如果一個工人未能完成指定的任務,他并不受懲罰,照樣領取日工資,只是沒有獎金而已。如果一個工人的產量超過了規定產量,他所生產的每一件產品計件工價都將增加。任務-獎金制度以人的心理支配行為,比泰勒的差別計件工資制度更能使工人完成一天的定額。
(二)組織行為學的研究范圍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范圍是組織,見圖1-1。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的個體、群體、組織和環境,個體是組織中的人,群體是組織中人的集合,組織包括企業、商店、機關、學校、醫院、軍隊等,環境是組織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主要是外部環境。
圖1-1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
組織行為學主要研究組織中個人行為、群體行為、領導行為和組織行為。
1.個人行為
研究人在組織中的行為,首先要從個體著眼。每個人的行為表現都不同,個人行為表現是組織行為的基本層次。人的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個人的感知、態度、價值觀與個人的激勵等,如圖1-2所示。
圖1-2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
2.群體行為
人在組織中必須與他人接觸、溝通和構成關系,即人際關系。從圖1-3中可看到,人與人的關系要受到每個人的思想、自我觀念、需要及取向的影響。群體的關系是人際關系的整合,其行為受群體本身背景因素的影響,如管理方式、價值取向等,表現在生產效率的高低、員工的滿足感及發展等方面。群體的行為,還受群體之間的影響。這種關系既包括基層群體(如小組)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大群體(如部門)之間的關系,且每個群體或部門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取向都不一樣。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且這些因素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行為特點。
圖1-3群體行為
3.領導行為
領導行為是指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帶領下屬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領導者在領導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因情境和任務的需要表現出不同的領導行為。領導行為是群體中的個人行為,其目的是在其個人和其他人之間建立起追隨關系。一個人在群體中獲得領導地位,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而這些不同方法的有效性,除與方法本身有關外,還受各種其他因素的制約。任何一種領導行為,都不可能導致其他人對其行為的全面追隨,追隨關系只能存在于某些方面。領導行為有效與否、能否達到其預期的目的,受多種因素的制約。
領導者作為群體和組織中的領袖和首腦,在組織建設和提高績效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在組織行為理論中,領導行為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領導是整個組織有機體的中樞,領導行為的科學有效性對組織目標的實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領導行為是影響組織行為的關鍵因素。
4.組織行為
組織行為是指組織的個體、群體或組織本身從組織的角度出發,對內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組織行為是整體行為,不是組織成員的單獨個人行為;動機是根據這個組織建立的宗旨產生的,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效果具有兩重性;是全體組織成員共同活動的行為;通過組織成員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反過來又影響成員的個體行為。
綜上所述,組織中的不同層次和內容構成一個行為系統,它們彼此之間是互相關聯和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
二、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
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發展和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個體、群體、組織等不同層次的行為既是彼此獨立、自成系統,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組織行為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組織中的個體、群體和組織的心理和行為,而是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手段全面、深刻地揭示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性。
由于組織行為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其研究方法不可能是單一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調查法、觀察法、案例法、情景模擬法、系統法和實驗法。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很多科學研究中均采取的方法。理論來自于實踐,沒有準確翔實的實踐資料,理論最多只是一種猜想。組織行為學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組織行為學中,調查法是了解被調查者對某一事物或人的態度、認識的方法。由于被調查者是具有主觀性的人,其心理活動是非常復雜的,有的心理現象是可以直接觀察到,而有的是不能直接觀察到,對于前者只要作簡單的記錄就可以完成調查任務,而對于那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須通過調查、訪問、談話、問卷等方法來收集所需要的相關材料。由于調查是在抽樣的基礎上對樣本進行的調查,因此就要求樣本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來說,抽樣方法有三種:?隨機抽樣法,隨機在總體樣本的各個部分中抽取樣本或數據;?分層抽樣法,按照年齡、性別、單位、地區、等級或者其他因素分別抽樣;?有意抽樣法,依據一定的要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研究。有時候,為了全面準確地獲得信息,需要綜合使用多種抽樣法。
問卷法的優點就是使結果定量化、程序化,常用的問卷量表有是非法、選擇法和等級排列法三種。
(二)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通過感官或儀器按行為發生的順序進行系統觀察、記錄、分析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與實驗室觀察法。自然觀察法是指在自然行為發生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對行為不施加任何干預。實驗室觀察法是指在實驗室內,在人為控制的某些條件下進行的觀察。自然觀察法的優點是所觀察到的結果具有典型性,更易于運用;缺點是有時不能肯定被觀察到的行為變化是由何種因素變化引起的。實驗室觀察法可以通過控制某些因素彌補自然觀察法的缺陷。
(三)案例法
案例法是對個體、群體或組織用各種方法收集各方面可能的資料以供分析的方法。案例法是研究人員利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訪問談話,發放調查表和實地觀察收集資料,從組織的各種記錄與檔案中去收集有關個人、群體或組織的各種情況,并用文字、語音、錄像等方式如實地記錄下來,進行研究、分析和討論。
(四)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法是根據被試者所擔任的職務,編制一套與崗位實際情況相似的測試場景,將被試者放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觀察其才能、行為,并按照一定規范對測試行為進行評定。情景模擬測評,一般通過公文處理、無領導小組討論、上下級對話、口試等方法進行。由于情景模擬法具有針對性、客觀性、預測性、動態性等特點,所以對人員考核的信度、效度較高,但對主試者的技術要求也很高。
(五)系統法
系統是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系組成的群體。從系統觀來看,個體的人作為一個系統,把他放在群體這一個較大的系統中研究,個體就是群體的子系統,而很多的群體又組成為一個組織,群體又是組織大系統的子系統。個體、群體、組織均自成系統而又相互密切聯系不可分割,且都處在社會這個更大的系統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又是社會環境的子系統。因此,只有在系統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才能全面地說明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
以美國學者卡斯特(FremontE.Kast)、米勒(JamesG.Miller)、羅森茨韋克(JamesE.Rosenzweig)為代表的系統學派,將系統論全面運用于管理。經過分析指出,任何組織都可分為目標、技術、管理工作、結構和社會心理(人際社會)五個子系統,并特別強調要從總體和相互聯系上,研究各種因素對實現組織總目標的作用。系統方法要求人們從整個組織及其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組織的特點及其行為。
(六)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下操縱自變量,考察因變量變化,進而研究變量間相互關系的方法。實驗法有實驗室試驗和現場試驗之分。實驗室試驗在人為制造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其特點是精確,但因為現實中很少存在實驗室那樣的環境,因此實驗法容易失去一定的真實性和普遍性。現場試驗是在真實的組織環境中進行,比如要了解照明度對生產的影響,可安排兩個同樣條件的車間在不同的照明光線下生產,比較其生產率。現場試驗是更為有效的方法,做出的結論也更具有普遍性意義,但是研究的成本較高。
三、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目的
紐斯特羅(JohnW.Newstrom)則認為,大部分學科都有四個共同的學科目標——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某些現象。組織行為學也不例外。
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性的基礎上,提高對人的預測、引導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預期的組織目標。具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個目標是系統地描述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準確地描述組織中人的行為和表現,能夠實時地明確組織中人的現狀,并間接映射出組織中人的心理特征,對于員工未來行為的預測、解釋和控制奠定了基礎。描述的過程要求準確、及時、全面,可通過多種方式對員工的行為進行描述,并對不同類型的員工,根據其各類的特點對員工的行為確定描述的側重方向。
第二個目標是預測員工未來的行為。管理者依據現在的行為表現、個性特征等,運用組織行為學的知識,對被管理者未來的行為反應做出一定程度的預測。在能夠預見某些事情的發生或下屬未來行為出現的時候,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未來的發展。
第三個目標是解釋人們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行為。能夠預測某種行為就意味著可以解釋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但預測和解釋并非同一的,能夠預測到的事物并不一定能正確解釋。一般情況是,準確預測某種事物的能力往往先于解釋該種事物的能力。在組織行為方面,主要探討人們在生產效績、工作滿意程度和辭職傾向等行為方面所存在的差別。當然,出現這種行為可能有多種原因,如有的人對工資不滿意,有的人對工作環境不滿意,而有些人則抱怨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如果能夠從這些諸多原因中找出主要的因素,就可以采取相應措施防止這種行為的發生。此外,對某些現象的解釋還可能隨著時間和環境的不同而變化,對組織行為的正確解釋是采取行動并控制它們的先決條件。
第四個目標是控制和培養員工在工作中的行為。在對組織行為的系統研究、預測和解釋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控制手段,這種控制一般是通過某種酬勞制度或實行某種監督和特殊設計的工作方式來實現的。無論如何,這些因素對組織成員的行為都有某種約束作用。而且,研究組織行為所得到的知識的目的,就是要對組織行為進行控制,這種控制不僅有利于個體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
既然管理者要對組織的產出負責任,他們的最終興趣就在于能夠對員工的行為、技能的培養、群體的合作和組織的生產率施加影響。管理者必須有能力通過自己和員工的行為提高工作績效,而組織行為學恰恰能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標。
無論是什么組織,都有必要描述、理解、預測和更好地管理人的行為。從這一意義上說,組織行為學是一種服務于人類共同利益的學科知識,它廣泛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組織中的人類行為,如企業、政府機構、學校、服務機構等。
研究組織行為學的基本目標,不是以研究規律本身為目的,而是在了解和掌握組織中人員的心理和行為規律性的基礎上,提高各類管理者和領導者對人的行為的預測、引導和控制能力,特別是在準確預測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與之相適應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極行為誘導轉變為積極行為,保持和發揚積極行為,從而提高組織中各類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工作績效,更好地實現組織目標。例如,人人都是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揚長避短,人才;以己之短搏人之長,蠢材。所以,用人如用器,應各取所長。
第二節組織行為學的性質
組織行為學具有多學科、多層次相交叉的特點,既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又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是一門具有兩重性的學科。
一、邊緣性、綜合性
組織行為學的邊緣性和綜合性主要表現在多學科交叉和多層次相交性兩個方面。組織行為學是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生理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等多種學科基礎上形成的學科,是這些學科相結合的產物。它通過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原理,分析說明組織管理實踐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性。
(一)多學科交叉性
交叉性學科是在兩種或多種原有學科的互相交叉重疊中成長起來的新學科。它既有原來多種學科的特點,又有原來學科所不具備的新特點,如生物學與化學的結合產生生物化學,物理與化學的結合產生物理化學等。
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問題。人們在想什么、做什么、為什么這么想、為什么這么做,不僅受制于生理因素,而更多地受制于社會因素,而對管理活動中的心理與行為及其規律的研究又要借助于心理學、管理學的理論,同時還要從其他學科中汲取有益的成果。因此,這就決定了組織行為學是將多學科的知識熔于一爐的綜合性學科。
組織行為學是將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生理學、政治學、生物學、倫理學等學科知識,綜合運用于組織的管理工作實踐中,解釋、引導和控制組織中人的行為的學科,如圖1-4所示。它既具有以上這些學科的一些特點,同時由于它是多種學科相容的產物,因而又具有原有學科所不具備的一些新的特點。
圖1-4組織行為學的交叉學科
(二)多層次相交切性
組織行為學的多層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現為,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個體、群體和組織相交切于一點,即個體可以不通過其群體直接和組織或環境發生影響,群體、組織亦然。
從系統觀來分析,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可分為四個層次進行分析,如圖1-5所示。
圖1-5組織行為學研究對象的四個層次
1.第一層是個體
馬克思研究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商品開始研究的,通過層層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律。個體是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包括知覺、學習、個性、價值觀、態度、動機、挫折等。組織行為學,要研究整個組織的行為規律性,也必須以組織中最基本的細胞——作為個體的人的心理和行為開始分析,研究個體的人的心理特點是如何影響其行為、工作作風和工作績效的。重點是了解個人的心理因素與其所擔負的工作、工作職務之間的關系,個人的個性特征對組織的影響,組織的因素對個人的態度、價值觀、積極性的影響等。
2.第二層是群體
群體包括群體的形成、類型、動力、特征、規模、群體建設、群體決策、群體個性等。組織行為學要研究群體和群體結構、形成群體的過程、群體的發展和群體的內聚力,以及群體的個性等問題。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同時又是某個群體的成員之一。群體的個性也稱作合成個性,它并不等于組成群體的所有成員個性的總和。
3.第三層是組織
組織包括領導、權力、溝通、沖突、組織結構設計、組織發展與變革等。所有的組織,不論其規模、類型和行為如何,都是由個體與群體組成的。個體的人既是群體的一員,也是組織的一員,三者相切于一點。組織具有的各自的特征,如組織結構、規章制度、獎懲和工資分配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體和群體以及整個組織的行為。組織整體行為既受到群體和個體行為特征的影響,反過來又作用于組織中的群體和個體行為。
4.第四層是組織的外部環境
組織的外部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任何個人、群體和組織都是處在組織外部環境中,都是社會環境的成員,其行為都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要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為規律就必須研究組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兩重性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具有兩重性的學科。它既具有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般規律性(如自然屬性),又具有特殊規律性(如社會屬性、階級性)。這種兩重性主要是由其多學科性、人本身的兩重性和管理的兩重性決定的。
(一)來自多學科
組織行為學是以行為科學(主要指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管理學(主要指人事管理學、組織管理學)的概念、理論、模式和方法為主要知識基礎,同時吸取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生物學、生理學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有關敘述人類行為、心理的內容。組織行為學的形成及發展既來源于心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不具有社會性的自然科學,又來源于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具有明顯社會性的社會科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規律的學科,要研究組織中人的外顯行為的規律性必須要以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因為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是人們產生行為的重要原因和內在動力。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系的學科。組織中人的行為是離不開社會關系的,研究組織行為學就要從其所處的整個社會關系著手,這樣才能全面認識人的行為規律。人類學是研究組織行為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它是研究人類的科學。組織中人的行為與人類社會的起源的理論、人類社會行為以及人類和文化的關系等都是人類學研究的內容。人類學對文化和環境的研究使我們得以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不同組織內人們的基本價值觀、態度和民族文化的差異。
組織行為學通過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組織中員工的學習、激勵、人格、知覺、培訓、領導有效性、工作滿意度、個體決策、績效評估、態度測量、員工選聘、工作設計、工作壓力等方面進行研究,利用社會學的知識對員工行為改變、態度改變、溝通、群體過程、群體決策等方面進行研究,利用人類學的知識對員工的比較價值觀、比較態度等進行跨文化分析,利用政治學對沖突、組織內政治以及權力等進行研究。這充分體現了該學科的跨學科性。
(二)來自研究對象“人”的兩重性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又是生產關系的重要方面之一。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會的人。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組織中的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
一方面,把個體作為生產力的一個要素即勞動者來研究,通過勞動者的勞動不斷創造出物質產品,發展社會勞動力,是個“自然人”。另一方面,人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并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而人又是“社會人”,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性,是人存在的基礎;人的社會屬性則是指人在實踐活動中與他人發生各種社會聯系,尤其是人在生產活動中是生產力的實體因素之一,又是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最根本特征。研究組織中的行為問題,不能離開人的生物特征、人的七情六欲,更不能離開人的社會性。由于不同社會制度下生產關系的性質截然不同,在管理活動中兩種制度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組織行為學在研究人的自然屬性的同時,也必須研究人的社會屬性。
(三)來自管理的兩重性
組織行為是管理的主要內容,而管理又具有兩重性。管理既有作為對人們共同勞動的協調和指揮的自然屬性,又有監督勞動者勞動、反映統治者意志的社會屬性。不同社會制度下社會化大生產都需要管理,但管理的社會性迥然不同。
1.管理的自然屬性
管理作為對人們共同勞動的協調和指揮,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規律,是人類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管理的自然屬性指管理是一種不隨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客觀存在。這種與社會生產力相聯系的客觀存在具體表現在:?它是一種對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加以整合與協調的必不可少的過程;?它是社會勞動的必然要求,資源的整合利用與人的分工協作都離不開管理;?管理有著很多客觀規律,管理活動只有尊重和利用這些規律才能取得成效。
這種管理的屬性不受社會制度的制約,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需要通過協調和指揮來管理社會化大生產活動。管理與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而體現出的性質,由共同勞動的性質所產生,是合理組織生產力的一般職能。這是引進西方管理模式、理論的基礎。
2.管理的社會屬性
管理的社會屬性指管理是一種只有在一定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中才能進行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為誰管理”的問題,它為統治階級服務,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者指揮勞動、監督勞動的意志。它與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相聯系,既是一定社會制度的體現,又反映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制度,其性質取決于社會制度的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社會屬性。
因為任何管理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都必然地要體現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特定要求,為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服務,從而實現其調節和維護社會生產關系的職能,所以,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叫作管理的生產關系屬性。
管理是一種監督勞動,不同的社會制度是不一樣的。這種監督勞動是一種社會屬性上的職能,是由管理與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而體現出的性質。它由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社會制度所決定,是維護和完善生產關系的職能。
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所關心的是怎樣為掠奪而管理,怎么借管理來掠奪”。而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管理是為了民富國強。
管理的自然屬性離不開其社會屬性,它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中,不然,它就成了沒有形式的內容;而管理的社會屬性也離不開其自然屬性,不然,它就成了沒有內容的形式。二者又是相互制約的,管理的自然屬性要求社會具有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與其相適應,而管理的社會屬性的不斷變化必然使管理活動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實用性
組織行為學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從而提高管理人員預測、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的目標,它直接關系到組織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時,組織又是個體和群體實現其某種目標的工具,組織狀況直接影響著個體和群體的行為效率。組織行為學屬于應用學科,它在應用理論科學原理的基礎上,探索和揭示組織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性,進一步分析人的心理與行為,掌握保持積極行為、改變消極行為的具體技術和措施,它的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組織部門的工作績效。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