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學術編年:先秦卷(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學術編年:先秦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80 元
定價
:NT$ 1080 元
優惠價
8794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學術編年》是迄今為止學術界以編年的形式首次對中國歷代學術發展史進行綜合性的系統梳理、還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圖站在21世紀新的學術制高點上全面綜合與總結以往學術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時也是一部兼具研究與檢索雙重功能的大型工具書。《編年》的出版不僅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界的文化積累,它的編撰代表著一代學人的學術思考與總結,而且對21世紀國學的研究與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學術編年》的出版,中國學術史的敘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論、不再局限主流階層的官方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來幾成范型的哲學史的學術史模式。《編年》吸收了最新的史學方法論的成果,明確提出,華夏文化孕育于中國文化之母體,受到多元民族與區域文化的滋養而走向獨立與興盛,并在不同時期呈現為不同的主流形態與演變軌跡。而中國學術之所以生生不息,與時俱進,也就在于其同時兼具自我更新與吸納異質學術文化資源的雙重能力,在縱橫交匯、融合中吐故納新,衰而復盛。因此,《編年》開辟了從“文化—學術”、“傳統—現代”、“本土—世界”這樣三個維度,重新審視中國學術史的歷史進程與演變規律,大致重新劃分為華夏之融合、東方之融合與世界之融合三個歷史時段,并在這個背景下,梳理了中國學術史在這三個歷史時段中的主導形態及其與世界的關系發生的依次變化,即分別從華夏之中國到東方之中國,再到世界之中國。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學術史的寫作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歷史敘述語言。以如此之眼界,《編年》終得以開拓出中國學術通史的新境界。

作者簡介

總主編 梅新林,浙江工業大學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文學遺產》、浙江省社聯副主席等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0余項,著有《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紅樓夢哲學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學術著作,主編《江南文化世家研究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新華文摘》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與三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獎各1項,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撰者陳年福,浙江師大人文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完成省部級課題2項。出版《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甲骨文詞義論稿》專著2部,出版“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圖書《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10冊),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曾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三等獎。

名人/編輯推薦

《編年》舉中國一流史學、文獻學專家之力,凡二十八載,第一次全面、詳實、系統、深入地對原有的學術史進行歷史還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國學術、中國學術史、中國學術史研究三個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關鍵環節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目次

傳說時代
三皇
五帝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媧氏
炎帝
黃帝
蚩尤
顓頊
帝嚳
帝俊
帝摯
帝堯
帝舜
夏朝
帝禹(約前2070年至前2027年)
帝啟(約前2026年至前2017年)
帝太康(約前2016年至前1988年)
帝仲康(約前1987年至前1975年)
帝少康(約前1906年至前1886年)
帝杼(約前1885年至前1869年)
帝槐(約前1868年至前1843年)
帝泄(約前1824年至前1809年)
帝孔甲(約前1707年至1677年)
帝發(約前1665年至前1653年)
帝桀(約前1652年至前1600年)
商朝
湯(約前1600年至前1585年)
帝太甲(約前1578年至前1563年)
帝沃丁(約前1562年至前1540年)
帝太戊(約前1493年至前1419年)
帝中丁(約前1418年至前1404年)
帝河直甲(約前1384年至前1376年)
帝祖乙(約前1375年至前1357年)
帝盤庚(約前1298年至前1271年)
帝武丁(約前1250年至前1192年)
帝康丁(約前1153年至前1148年)
帝武乙(約前1147年至前1113年)
帝文丁(約前1112年至前1102年)
帝辛(約前1075年至前1046年)
西周
周文王前1096年至前1047年(與殷世重)
周武王發(周文王十一年)前1046年
周武王發(周文王十二年)前1045年
周武王發(周文王十三年)前1044年
周武王發(周文王十四年)前1043年
周成王誦元年(周公攝政元年)前1042年
周成王誦二年(周公攝政二年)約前1041年
周成王誦三年約前1040年
周成王誦四年(周公攝政四年)約前1039年
周成王誦五年(周公攝政五年)約前1038年
周成王誦六年(周公攝政六年)約前1037年
周成王誦七年(周公攝政七年)約前1036年
周成王誦八年約前1035年
周成王誦十一年約前1032年
周成王誦二十二年約前1021年
周康王釗元年前1020年
周康王釗五年前1016年
周康王釗六年 約前1015年
周康王釗十二年約前1009年
周康王釗二十三年(魯煬公熙元年)前998年
周康王釗二十五年前996年
周昭王瑕十六年前980年
周穆王滿元年前976年
周穆王滿十二年前965年
周穆王滿十七年前960年
周穆王滿二十一年前956年
周穆王滿二十四年前953年
周穆王滿二十七年前950年
周穆王滿三十年前947年
周穆王滿三十四年前943年
周穆王滿五十一年前926年
周穆王滿五十五年(周共王繁扈元年)前922年
周共王繄扈三年前920年
周共王繄扈五年前918年
周共王繄扈八年前915年
周共王繄扈九年前914年
周共王繄扈十二年前911年
周共王繄扈十三年前910年
周共王繄扈十五年前908年
周共王繄扈二十年前903年
周共王繄扈二十三年前900年
周懿王囏元年前899年
周懿王囏二年前898年
周懿王囏七年前893年
周懿王囏八年前892年
周孝王辟方元年前891年
周孝王辟方三年前889年
周孝王辟方四年前888年
周孝王辟方五年前887年
周孝王辟方六年前886年
周夷王燮元年前885年
周夷王燮二年前884年
周夷王燮三年前883年
周夷王燮六年前880年
周夷王燮八年前878年
周厲王胡元年前877年
周厲王胡三年前875年
周厲王胡四年前874年
周厲王胡五年前873年
周厲王胡八年前870年
周厲王胡十一年前867年
周厲王胡十二年前866年
周厲王胡十三年前865年
周厲王胡十五年前863年
周厲王胡十六年前862年
周厲王胡二十六年前852年
周厲王胡二十八年前850年
周厲王胡三十一年前847年
周厲王胡三十三年前845年
周厲王胡三十四年前844年
周厲王三十七年暨共和元年(魯真公濞十五年齊武公壽十年晉靖侯宜臼十八年秦秦
仲四年楚熊勇七年 宋釐公舉十八年 衛釐侯十四年 陳幽公寧十四年 蔡武侯
二十三年曹夷伯喜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 庚申 前841年
周共和十四年癸酉前828年
周宣王靜元年(楚熊霜元年) 甲戌前827年
周宣王靜二年乙亥前826年
周宣王靜三年丙子前825年
周宣王靜五年戊寅前823年
周宣王靜六年(晉獻侯元年) 己卯前822年
周宣王靜八年辛巳前820年
周宣王靜九年壬午前819年
周宣王靜十二年乙酉前816年
周宣王靜十三年丙戌前815年
周宣王靜十六年己丑前812年
周宣王靜十七年庚寅前811年
周宣王靜十八年辛卯前810年
周宣王靜二十年癸巳前808年
周宣王靜二十七年庚子前801年
周宣王靜三十二年乙巳前796年
周宣王靜三十九年壬子前789年
周宣王靜四十五年戊午前783年
周宣王靜四十六年己未前782年
周幽王宮涅元年庚申前781年
周幽王宮涅二年(晉文侯、陳夷公元年)辛酉前’780年
周幽王宮涅三年壬戌前779年
周幽王宮涅六年乙丑前776年
周幽王宮涅八年丁卯前774年
周幽王宮涅九年戊辰前773年
周幽王宮涅十年己巳前772年
周幽王宮涅十一年己巳前771年
春秋
周平王宣臼元年(魯孝公三十七年秦襄公八年)辛未前770年
周平王宣臼三年(魯惠公元年鄭武公四年)癸酉前768年
周平王宣臼四年(魯惠公二年秦襄公十一年) 甲戌前767年
周平王宣臼八年(魯惠公六年秦文公三年)戊寅前763年
周平王宣臼十一年(魯惠公九年晉文侯二十一年)辛巳前760年
周平王宣臼十二年(魯惠公十年)壬午前759年
周平王宣臼十三年(魯惠公十一年衛武公五十六年)癸未前758年
周平王宣臼十八年(魯惠公十六年秦文公十三年衛莊公五年)戊子前753年
周平王宣臼二十四年(魯惠公二十二年) 甲午前747年
周平王宣臼二十六年(魯惠公二十四年晉昭公元年) 丙申前745年
周平王宣臼三十一年(魯惠公二十九年衛莊公十七年) 辛丑前740年
周平王宣臼三十二年(魯惠公三十年晉昭公七年) 壬寅前739年
周平王宣臼三十六年(魯惠公三十四年)丙午前735年
周平王宣臼四十八年(魯惠公四十六年)戊午前723年
周平王宣臼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鄭莊公二十二年) 己未前722年
周平王宣臼五十年(魯隱公二年衛桓公十四年)庚申 前721年
周平王宣臼五十一年(魯隱公三年鄭莊公二十四年) 辛酉前720年
周桓王林元年(魯隱公四年衛桓公十六年)壬戌前719年
周桓王林二年(魯隱公五年衛宣公元年)癸亥前718年
周桓王林三年(魯隱公六年) 甲子前717年
周桓王林五年(魯隱公八年鄭莊公二十九年)丙寅前715年
周桓王林八年(魯隱公十一年鄭莊公三十二年) 己巳前712年
周桓王林十年(魯桓公二年宋莊公馮、燕宣侯元年) 辛未前710年
周桓王林十四年(魯桓公六年鄭莊公三十八年晉侯滑、陳厲公元年) 乙亥前706年
周桓王林十九年(魯桓公十一年鄭莊公四十三年) 庚辰前701年
周桓王林二十年(魯桓公十二年 鄭厲公元年 楚武王四十一年 衛宣公十九年) 辛巳
前700年
周桓王林二十三年(魯桓公十五年齊襄公、秦武公、燕桓公元年) 甲申 前697年
周莊王佗元年(魯桓公十六年衛惠公四年) 乙酉前696年
周莊王佗二年(魯桓公十七年鄭厲公六年)丙戌前695年
周莊王佗三年(魯桓公十八年齊襄公四年)丁亥前694年
周莊王佗四年(魯莊公元年齊襄公五年)戊子前693年
周莊王佗七年(魯莊公四年齊襄公八年)辛卯前690年
周莊王佗十年(魯莊公七年齊襄公十一年) 甲午前687年
周莊王佗十一年(魯莊公八年齊襄公十二年) 乙未前686年
周莊王佗十二年(魯莊公九年齊桓公元年)丙申前685年
周莊王佗十三年(魯莊公十年)丁酉前684年
周莊王佗十四年(魯莊公十一年齊桓公三年)戊戌前683年
周鰲王胡齊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庚子前681年
周釐王胡齊二年(魯莊公十四年鄭厲公二十二年楚文王十年) 辛丑前680年
周釐王胡齊三年(魯莊公十五年齊桓公七年)壬寅前679年
周惠王閬五年(魯莊公二十二年) 己酉前672年
周惠王閬六年(魯莊公二十三年)庚戌前671年
周惠王閬七年(魯莊公二十四年)辛亥前670年
周惠王閬十年(魯莊公二十七年) 甲寅前667年
周惠王閬十一年(魯莊公二十八年) 乙卯前666年
周惠王閬十二年(魯莊公二十九年)丙辰前665年
周惠王閬十五年(魯莊公三十二年) 己未前662年
周惠王閬十六年(魯閔公元年齊桓公二十五年衛懿公八年) 庚申 前661年
周惠王閬十七年(魯閔公二年衛文公元年鄭文公十三年)辛酉前660年
周惠王閬十九年(魯僖公二年衛文公二年)癸亥前658年
周惠王閬二十二年(魯僖公五年晉獻公二十二年)丙寅前655年
周惠王閬二十四年(魯僖公七年齊桓公三十三年)戊辰前653年
周襄王鄭元年(魯僖公八年晉獻公二十五年) 己巳前652年
周襄王鄭二年(魯僖公九年齊桓公三十五年)庚午前651年
周襄王鄭六年(魯僖公十三年秦穆公十三年晉惠公四年) 甲戌前647年
周襄王鄭七年(魯僖公十四年齊桓公四十年) 乙亥前646年
周襄王鄭八年(魯僖公十五年晉惠公六年齊桓公四十一年) 丙子前645年
周襄王鄭九年(魯僖公十六年秦穆公十六年)丁丑前644年
周襄王鄭十年(魯僖公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前643年
周襄王鄭十二年(魯僖公十九年宋襄公十年衛文公十九年) 庚辰前641年
周襄王鄭十三年(魯僖公二十年楚成王三十二年)辛巳前640年
周襄王鄭十四年(魯僖公二十一年)壬午前639年
周襄王鄭十五年(魯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十三年楚成王三十四年) 癸未前638年
周襄王鄭十六年(魯僖公二十三年晉惠公十四年) 甲申 前637年
周襄王鄭十七年(魯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宋成公元年) 乙酉前636年
周襄王鄭十八年(魯僖公二十五年晉文公二年)丙戌前635年
周襄王鄭十九年(魯僖公二十六年齊孝公九年)丁亥前634年
周襄王鄭二十年(魯僖公二十七年 楚成王三十九年 晉文公四年宋成公四年) 戊子
前633年
周襄王鄭二十一年(魯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四十年晉文公五年) 丁丑前632年
周襄王鄭二十六年(魯僖公三十三年 晉襄公、鄭穆公元年 秦穆公三十三) 甲午 前
627年
周襄王鄭二十七年(魯文公元年 秦穆公三十四)乙未 前626年
周襄王鄭二十八年(魯文公二年晉襄公三年秦穆公三十五年 楚穆王元年)丙申
前625年
周襄王鄭二十九年(魯文公三年秦穆公三十六年)丁酉前624年
周襄王鄭三十年(魯文公四年秦穆公三十七年)戊戌前623年
周襄王鄭三十一年(魯文公五年晉襄公六年) 己亥前622年
周襄王鄭三十二年(魯文公六年秦穆公三十九年晉襄公七年) 庚子前621年
周襄王鄭三十三年(魯文公七年晉靈公、秦康公元年)辛丑前620年
周頃王壬臣五年(魯文公十三年) 丁未前614年
周匡王班元年(魯文公十五年齊懿公元年) 己酉前612年
周匡王班二年(魯文公十六年 楚莊王三年 蔡文公元年)庚戌 前611年
周匡王班六年(魯宣公二年晉靈公十四年 鄭穆公二十一年 宋文公四年) 甲寅 前
607年
周定王瑜元年(魯宣公三年楚莊王八年晉成公元年) 乙卯前606年
周定王瑜二年(魯宣公四年鄭靈公元年)丙辰前605年
周定王瑜三年(魯宣公五年楚莊王十年鄭襄公元年) 丁巳前604年
周定王瑜七年(魯宣公九年)辛酉前600年
周定王瑜八年(魯宣公十年陳靈公十五年)壬戌前599年
周定王瑜九年(魯宣公十一年楚莊王十六年)癸亥前598年
周定王瑜十年(魯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十七年) 甲子前597年
周定王瑜十一年(魯宣公十三年晉景公四年衛穆公四年) 乙丑前596年
周定王瑜十五年(魯宣公十七年楚莊王二十二年) 己巳前592年
周定王瑜十六年(魯宣公十八年楚莊王二十三年)庚午前591年
周定王瑜十八年(魯成公二年 宋文工二十二年 晉景公十一年 齊頃公十年) 壬申
前589年
周簡王夷二年(魯成公七年吳王二年)丁丑前584年
周簡王夷三年(魯成公八年晉景公十七年)戊寅前583年
周簡王夷四年(魯成公九年晉景公十八年楚共王九年) 己卯前582年
周簡王夷五年(魯成公十年晉景公十九年)庚辰前581年
周簡王夷八年(魯成公十三年晉厲公三年秦桓公二十七年) 癸未前578年
周簡王夷十年(魯成公十五年) 乙酉前576年
周簡王夷十一年(魯成公十六年晉厲公六年楚共王十六年) 丙戌前575年
周靈王泄心元年(魯襄公二年齊靈公十一年楚共王十六年) 庚寅前571年
周靈王泄心二年(魯襄公三年晉悼公四年)辛卯前570年
周靈王泄心三年(魯襄公四年)壬辰前569年
周靈王泄心四年(魯襄公五年楚共王二十三年)癸巳前568年
周靈王泄心五年(魯襄公六年齊靈公十五年) 甲午前567年
周靈王泄心八年(魯襄公九年晉悼公十年) 丁酉前564年
周靈王泄心九年(魯襄公十年宋平公十三年)戊戌前563年
周靈王泄心十年(魯襄公十一年晉悼公十二年宋平公十四年) 己亥前562年
周靈王泄心十二年(魯襄公十三年楚共王三十一年) 辛丑前560年
周靈王泄心十三年(魯襄公十四年晉悼公十五年) 壬寅前559年
周靈王泄心十四年(魯襄公十五年楚康王二年)癸卯前558年
周靈王泄心十五年(魯襄公十六年晉平公元年) 甲辰前557年
周靈王泄心十六年(魯襄公十七年齊靈公二十六年) 乙巳前556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年(魯襄公二十一年齊莊公二年) 己酉前552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前551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晉平公九年鄭簡公十七年) 壬子前549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鄭簡公十八年齊莊公六年) 癸丑前548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五年(魯襄公二十六年楚康王十三年) 甲寅前547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宋平公三十年晉平公十二年) 乙卯前
546年
周靈王泄心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丙辰前545年
周景王貴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齊景公四年) 丁巳前544年
周景王貴三年(魯襄公三十一年鄭簡公二十四年) 己未前542年
周景王貴四年(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鄭簡公二十五年) 庚申 前541年
周景王貴五年(魯昭公二年晉平公十八年楚靈王元年) 辛酉前540年
周景王貴六年(魯昭公三年齊景公九年晉平公十九年)壬戌前539年
周景王貴七年(魯昭公四年鄭簡公二十八年)癸亥前538年
周景王貴八年(魯昭公五年晉平公二十一年) 甲子前537年
周景王貴九年(魯昭公六年鄭簡公三十年晉平公二十二年) 乙丑前536年
周景王貴十年(魯昭公七年鄭簡公三十一年)丙寅前535年
周景王貴十二年(魯昭公九年晉平公二十五年)戊辰前533年
周景王貴十三年(魯昭公十年) 己巳前532年
周景王貴十四年(魯昭公十一年晉昭公、宋元公元年)庚午前531年
周景王貴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楚靈王十一年蔡平侯、吳王余昧元年)辛未前
530年
周景王貴十六年(魯昭公十三年鄭定公元年)壬申前529年
周景王貴十七年(魯昭公十四年晉昭公四年楚平王、燕共公元年)癸酉前528年
周景王貴二十年(魯昭公十七年晉頃公元年)丙子前525年
周景王貴二十一年(魯昭公十八年鄭定公六年) 丁丑前524年
周景王貴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戊寅前523年
周景王貴二十三年(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二十六年) 己卯前522年
周景王貴二十四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前521年
周景王貴二十五年(周悼王猛元年魯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前520年
周敬王匄二年(魯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前518年
周敬王匄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甲申前517年
周敬王匄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齊景公三十二年) 乙酉前516年
周敬王匄五年(魯昭公二十七年楚昭王元年)丙戌前515年
周敬王匄六年(魯昭公二十八年晉頃公十二年) 丁亥前514年
周敬王匄七年(魯昭公二十九年晉頃公十三年)戊子前513年
周敬王匄八年(魯昭公三十年吳王闔閭三年) 己丑前512年
周敬王匄九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前511年
周敬王匄十年(魯昭公三十二年)辛卯前510年
周敬王匄十一年(魯定公元年)壬辰前509年
周敬王匄十三年(魯定公三年) 甲午前507年
周敬王匄十四年(魯定公四年秦哀公三十一年) 乙未前506年
周敬王匄十五年(魯定公五年)丙申前505年
周敬王匄十六年(魯定公六年)丁酉前504年
周敬王匄十七年(魯定公七年)戊戌前503年
周敬王匄十八年(魯定公八年) 己亥前502年
周敬王匄十九年(魯定公九年鄭獻公十三年)庚子前501年
周敬王匄二十年(魯定公十年齊景公四十八年)辛丑前500年
周敬王匄二十一年(魯定公十一年)壬寅前499年
周敬王匄二十二年(魯定公十二年)癸卯前498年
周敬王匄二十三年(魯定公十三年晉定公十五年) 甲辰前497年
周敬王匄二十四年(魯定公十四年) 乙巳前496年
周敬王匄二十七年(魯哀公二年)戊申前493年
周敬王匄二十八年(魯哀公三年) 己酉前492年
周敬王匄二十九年(魯哀公四年)庚戌前491年
周敬王匄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壬子前489年
周敬王匄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癸丑前488年
周敬王匄三十三年(魯哀公八年) 甲寅前487年
周敬王匄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丁巳前484年
周敬王匄三十七年(魯哀公十二年)戊午前483年
周敬王匄三十八年(魯哀公十三年) 己未前482年
周敬王匄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庚申前481年
周敬王匄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辛酉前480年
周敬王匄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壬戌前479年
周敬王匄四十四年(魯哀公十九年) 乙丑前476年
……
戰國
征引及主要參考文獻
人物索引
著作索引
后記

書摘/試閱



周景王貴四年 (魯昭公元年 晉平公
十七年 鄭簡公二十五年) 庚申 前541年
子產論疾病并說“男女辨姓”之理。
按:《左傳》是年載,秋,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日:‘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日閼伯,季日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日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于是乎紫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于是乎禁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僑又聞之,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君子是以惡之。故《志》日:‘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今君內實有四姬焉,其無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為也已。四姬有省猶可,無則必生疾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