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滿額折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木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洲拓荒者所建造的木屋建築,如何持續供給當代建案源源不絕的設計能量?

源自北美地區的原木屋,兼具簡樸風貌與設計變通性,
是被世界各地最廣泛取材的建築原型之一。

在這裡「木屋」指的是北美拓荒時期的圓木屋,建造圓木屋的材料、形式、工法與構法以及其人文歷史背景饒富趣味性。

本書介紹數個案例,為當代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等,將圓木屋的概念應用在世界上各種氣候條件與基地環境大相逕庭的地方,滿足各式不同的空間機能與訴求,或以現代的媒材、或以新穎的造型、或以經濟而巧妙的結構工法,認識風土建築實用、經濟與美學上的質樸思維,相對於現今高預算、標榜高科技智慧綠建築的認知,可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綠建築」風貌。

前半部內容將介紹早期歐洲移民在北美建造木屋的源起,引領讀者跟隨拓荒者的腳步穿越北美大陸,追尋各地的木屋建築遺跡及其演進歷程。同時經由對木屋型態、材料與建築工法進行透徹分析,完整詮釋出木屋獨具的傳奇色彩,及其施工效率與設計靈活度兼備的特點。

後半部藉由圖文並茂的案例及採訪建築師或是建築團隊,讓讀者可於紙上造訪這些特殊的木屋概念建築,彷彿親身體驗了建築迷人之處。

譬如:風光宜人的「蓋倫格觀景臺」位於挪威境內的弗里達休沃河谷,從觀景台放眼望去,蓋倫格峽灣的壯闊美景可盡收眼底。這個甫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的靜謐村落,每年五月至九月吸引超過 60 萬名遊客前來憑眺極致美景。觀景臺的設計以一條狹長走道貫串其中,遊客自此可恣意欣賞峽灣絕景。

又如,太平洋岸上的「布瑟達之家」也如同拓荒者的木屋一般,是基於自發性及獨立性的精神原則打造出來的精神堡壘。布瑟達之家矗立在海拔120公尺高的面海懸崖邊。此地險降的峭壁地形提供滑翔傘飛行的極佳環境,為配合這樣的地理條件,建築師構思出的建築體不僅能耐受強風吹襲,同時又可凸顯其所在位置的高峻地勢,更在南北兩牆面臨接西面處,各開了兩個魚眼窗,幾可亂真地勾勒出一艘航行海面的船艦輪廓。室外的部分,流線型屋頂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滑翔傘的傘翼,屋頂上方等距木質飾條接續向外鋪展形成風檐,木條縫隙間灑下的陽光,映照出光影間錯,滿是閒逸。

《木屋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建築師作者阿雷漢德羅.巴蒙(Alejandro Bahamón)又一啟發人心的「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系列之一,介紹了世界上知名的風土建築,從其歷史演進至今,是如何帶給當代建築豐沛的靈感資源。
無論您是建築師、建築設計工作者,或是充滿好奇心的意念旅行家,這本書能帶領您穿越時空,遨遊在世界各地怪奇優異的建案之間,讓您滿載而歸。

【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系列 特色】
.專業建築編輯搭檔,資料蒐集完整,參考價值一流。
.說今兼講古,交織出當代建築的傳統脈絡,繼往開來。
.收錄建築師訪談,與讀者近距離接觸。
.蒐羅全世界代表性案例,視野全開。

作者簡介

阿雷漢德羅‧巴蒙 Alejandro Bahamón 

身兼建築師、攝影師與建築類圖書編輯,與全球各地出版社合作出版各種當代建築圖書。擅長解讀當代建築、居住需求的阿雷漢德羅.巴蒙,其編撰的建築書籍,以資料與圖像的完整性和案例的豐富性著稱。

安娜‧比森思‧索蕾Anna Vucens Soler

西班牙邦貝伍法布拉大學人文學士、巴塞隆納自治大學文學出版碩士。現居於巴塞隆納,並任職Latinta出版社。

譯者簡介
陳柏蓉

臺北人,畢業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翻譯研究所。曾擔任高中第二外語教師及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並曾任職政府機關從事國際事務工作。現專事西班牙文及英文筆譯,曾協譯《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I》

名人/編輯推薦

【好評推薦】
呂良正/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吳光庭/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洪育成/建築師 考工記工程顧問公司負責人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陳啟仁/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副教授
黃健敏/黃健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目次

概述
風土建築與北美木屋
飄洋過海的木屋建築
開疆闢土
拓荒年代後的木屋發展
邊境生活
關鍵三要素—土地、建材、工具
按部就班蓋木屋
基本型木屋之進化
簡樸、務實與粗活
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奧司加之家(CASA HAESEGAT)
布海亞之家(CASA BRAILLARD)
魏洛比設計穀倉(GRANERO DE WILLOUGHBY-DESIGN)
布瑟達之家(CASA BUZETA)
蓋倫格觀景臺(MIRADOR GEIRANGER)
日落小屋(CASA DE LA PUESTA DE SOL)
水聲村(ALDEA BARULHO D’ÁGUA)
辛科農場小屋(CABAÑA DE LA GRANJA HINKLE)
玻璃屋(CASA DE CRISTAL)
載德之家(CASA SEIDL)
內貝薩山居小屋(REFUGIO DE MONTAÑA NEBESA)
諾馬卡小屋(CABINA NORDMARKA)
弗拉維爾鄉間小屋 (CASA EN FLAWIL)
滑雪別墅(CHALÉ DE ESQUÍ)

圖像來源。參考書目
參考網站
建築師事務所列表

書摘/試閱

概述 / 阿雷漢德羅.巴蒙(Alejandro Bahmón)

「風土建築」是因應居住需求、自己動手建造的建築型態,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霜洗禮後,建造者的姓名早已無從考據,但許許多多的風土建築仍屹立至今,且頗有名氣。在遍布世界各地的風土建築之中,源自北美地區的圓木屋(log cabin)無疑是最常被複製取材的態樣之一。

這種木構造住屋不僅將家宅的概念極簡化,外型一如孩子們畫筆下的小房子;同時,也成為傳統山林生活的代表符號。除了以「圓木」層疊榫接而成的典型特徵外,我們更須留意圓木屋與美國文化起源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簡樸的圓木屋可說是美洲殖民、美國邊界擴張與共享文化生成三者的關鍵元素,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被視為一種國家認同的標竿。我們將漫遊北美地區以外鮮為人知的木屋建築,從早期歐洲移民在北美建造的木屋開始,一路跟隨拓荒者的腳步穿越北美大陸,追尋各地的木屋建築遺跡和演進。

同時,我們也會透徹分析木屋型態、材料與建築工法,全盤托出木屋獨具的傳奇色彩,及其施工效率與設計靈活度兼備的特點。接著,我們將介紹各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巧手下的當代木屋建案實例,看看孕育自美洲特有文化的木屋建築,是如何以多變樣貌再現重生,並持續供給當代建案源源不絕的設計能量。

風土建築與北美木屋
北美木屋是一種獨特的風土建築類型,它以拓荒者邊境住居的粗獷形象根植於人們記憶之中。這類圓木(log)建築的建造成本低廉、施工期短、建造者姓名無從考據,充分符合了風土建築的先決概念。然而,即使看似樸質無華,「圓木屋」(log cabin)所呈現出的種種特點卻出乎意料地耐人尋味。木屋建築最初發軔於歐洲大陸,卻輾轉在數千公里之遙的北美洲開枝散葉,而其傳布並非經由世代承襲的模式,而是一種群居效應的結果。綜觀木屋建築在北美地區的發展歷程,北美木屋可說是北美多元文化折衷調和下的產物,伴隨萌茁的美國文化共生共榮。

採用圓木水平疊砌四邊而成的圓木屋,是木構造風土建築的主要類型之一,但世界各地對此類建築的研究卻著墨甚淺。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在美國的境內風土建築中,圓木屋所佔比例僅是鳳毛麟角,卻未遭到冷落與漠視,反而獲得了廣泛的重視及深入研究。

事實上,直至西元十七世紀初,搭乘五月花號的拓荒先鋒自歐洲來到美洲大陸以後,木材才開始被運用於建造住屋。不過,真正將木屋建築引進北美地區的,並非是這些英國移民─他們甚至對木屋的
建造技術一無所知。追根究柢,圓木屋其實是由其後來自北歐斯堪地那維亞與德國一帶的移民輸入美洲大陸,這也意味著早期北美木屋的種種特徵都帶有歐洲風土建築的影子。然而,在俗稱「舊大陸」的歐洲大陸上,卻無法找到任何一棟與北美木屋型式如出一轍的木屋,這是由於在美洲「新大陸」文化涵化的進程中,北美的木屋建築也隨之發展茁壯,逐漸成為一種獨一無二的類型。

圓木屋在美國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裡說的美國是指領土西擴時期的美利堅合眾國。木屋建築與法國-印地安戰爭(Franch and Indian War)及美國獨立戰爭後所形成的「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American way of life)密不可分。隨著木屋建築在各地普及開來,一種與東岸生活全然不同的新式生活型態也逐步擴及整個美國境內。相較於其他建築類型,木屋在施工方面具有相對快速簡便的特點,成千上萬的拓荒家庭在西遷拓墾的過程中,不需隨身帶著建材跋山涉水,單憑幾件簡單工具,便能於途經森林時迅速搭建出簡便的木屋做為棲身之處。

圓木屋最初是以未經加工的圓柱狀木條疊砌搭建出的單層平房,多做為臨時性用途。後來,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許多就地安家落戶下來的拓荒者和第二代移民開始擴大運用這種圓木疊砌技術,建造出更精緻完備的大型木屋或圓木別墅(log house),來做為長期住所。在這之後,水平圓木疊砌工法的發展愈臻成熟,與早期搭建簡單臨時木屋所使用的粗陋技術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傳統圓木屋仍被視為北美木建築的最佳代表,其強烈鮮明的意象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北美人民的腦海之中。

許多相關研究顯示,圓木屋的重要性除了在於身為風土建築的一類外,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更成為美國拓墾地帶的象徵符號。早在一八四○年美國舉行總統選舉時,圓木屋即被用來做為競選宣傳的符號,藉以拉抬候選人威廉.亨利.哈里森的聲勢。除此之外,還有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自幼在木屋出生成長的生活背景;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背後的黑奴血淚史;以及傳奇英雄丹尼爾.布恩等歷史軌跡與木屋間的相互連結,在在塑造了這類風土建築浪漫傳奇的懷舊意象。

時至今日,圓木屋背後的象徵意義仍甚為廣泛,不僅顯示北美移民為求生活與社會適應所展現出的積極行動力,還有拓荒先鋒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氣魄,以及拓墾生活不可或缺的家族團結精神。圓木屋已昇華為一種美國人民的生活表徵,為曠野中辛勤奮鬥的拓荒者忠實記錄出他們賴以維生的儉樸生活,也為他們與險惡環境拼搏的心路歷程下了最好的註腳。

在鋸木工廠遍及美國各地後,人們終於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組建木構造組合住宅,但圓木屋強大的「召喚力」,使其仍深受民眾青睞,也因此能力抗鋸木業的大舉興起,自始自終保有一席之地。
近兩百多年以後,木構造建築的風潮再度興起,但這些新式的木屋多採行工業化預製模組的構法,與當年拓荒者為墾荒搭建避難木屋的原始精神已相去甚遠。

飄洋過海的木屋建築圓木屋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時代,當時,世界各地都有零星分布的圓木屋,特別是在氣溫偏低的茂密山林間。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俄羅斯、東歐、中歐、黑海、西藏與日本等地,由於氣候嚴峻、林產豐富,也能見到這一類風土建築的蹤跡。

波蘭境內仍保有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遺跡,自西元前八世紀留存至今。早在鐵器時代,相當於現今俄羅斯、北歐與中歐境內的林地居民,就已採用水平圓木疊砌及嵌榫工法,搭建出單一格局的木構造
小屋,可謂是北美木屋的前身。

由於歐洲移民多習於興建木造住宅,在他們大舉移民美洲後,圓木屋與木桁架屋(half-timber house) 便隨之遍布北美各地。這兩類建築對於因應人口激增所衍生出的居住需求,特別是在一個林木資源極其豐沛的國家,是再適合不過的住屋類型。

比起木桁架式構造的建築,圓木屋更能適應美國邊境的嚴峻氣候,前者雖然較省材料,但施工難度較高,也難以防寒或抵禦蠻荒環境中的種種險惡。北美地區的首批木屋是由芬蘭與瑞典移民所建造,西元一六三八年起,他們開始在德拉瓦河河谷一帶落腳,並搭建木屋做為臨時住所。這些於草創時期搭建的木屋,以未經雕飾的圓木做為主要建材,搭配粗簡的榫接工法,拼裝出簡陋堪用的門窗,而應急用的煙囪內層以灰泥與木料搭蓋,外部再用樹枝、砂土或厚木板加以包覆固定。在外觀上,這些簡樸的木屋固然遠不及歐陸木屋來得精緻美觀,卻更能呈現出傳統北歐木屋的古樸樣貌。十八世紀起,隨著德國移民與愛爾蘭教士等人開始定居於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一帶,原本樸拙的木屋樣貌,開始融入來自不同文化的建築傳統,逐漸在型態上產生變化及改良。

歐洲移民遷入後,哈德森河與德拉瓦河河谷逐漸形成民族熔爐般的交流場域,在此,各種不同的歐陸木屋型態匯流為一股木構造建築進化能量,並持續加速進展茁壯。相較於過去在歐陸發源地的發展情形,北美木屋的進化脈絡較為錯綜複雜。然而,為力求施工簡便性與低成本考量,原先各種歐陸木屋獨有的建築特色往往不得不被迫捨棄。

北美洲東岸並非唯一的木屋集散點,在俄羅斯佔領阿拉斯加(當時被稱為俄屬美洲)期間,俄人也在當地建造了許多木屋建築。西元十八和十九世紀間,俄羅斯人陸續在北美太平洋岸定居,並興建各種店鋪、住宅以及教堂建築。整體而言,比起美洲東部拓荒者,俄羅斯人的木構造建築技術更為精細,他們大多運用稜柱型或圓柱型圓木搭建出多隔間與樓層的木屋,住宅外部更以金屬薄板包覆加固。後來,在十九世紀淘金熱的推波助瀾下,南方的美洲新住民開始朝阿拉斯加遷移,間接促使兩種不同的木構造建築風潮匯聚,而圓木屋也因之逐漸在阿拉斯加當地普及開來。阿拉斯加育空地區最古老的城市瑟科市(Circle City),在一八九五至一八九七年間甚至被認定為全世界圓木屋最為密集的城市。

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現今許多建築師經常有意無意地從北美木屋建築汲取靈感,並將其元素融入到他們的現代創作之中。接下來的內容將介紹一系列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案,這些精選建案透過不同的形式呼應或重新詮釋傳統圓木屋住宅。

以下圖示可供讀者快速辨識各個建築案例的特徵,包括北美木屋的建築元素如何被重新詮釋;新式結構設計如何重塑木屋的外型;建造過程與選材;甚至是綜合以上各種特徵的建築特色。因此,接下來在各個建案介紹的首頁將會分別出現一至三種如下的圖示,以協助讀者辨認各建築案例之特性。

型式
矩形平面為建造木屋建築最為迅速簡便的樣式,雙斜式屋頂則可避免雨水或雪堆積。
建材
圓木為兼具彈性與韌度的建材,盛產於整個北美地區,且具有便於運送及可獨立作業等特色。
建築程序
四角榫接的工法所需施工期短,可大幅提高施工效率,亦方便往後擴充改建,且毋須大量工具輔助即可完成。

奧司加之家(CASA HAESEGAT)
設計者:BURO II bvba 與BURO Interior bvba 建築師事務所
地點:比利時羅斯勒(Roeselare)

奧司加之家座落於北海附近充滿田園詩意的佛蘭德斯平原上。

BURO II 建築師事務所巧妙利用周邊景致,自鄰近的山丘與牧場擷取靈感,以延伸周邊自然環境做為發想,構思出整體建案的設計概念。這棟現代化的鄉村住宅建造在原本荒廢的農舍基礎之上,除了保留原本的座向,在型式上同樣也仿造了原先的建築。矩形的樓面展現出純粹、簡約的典型。雙斜式的屋頂覆蓋著一整面整齊排列的等寬木條,乍看之下,密集的木條設計似乎不容許一絲光線透射進室內。但實際上BURO II 的建築師團隊在規畫建案時,特意將屋頂外部鋪設的等距木條向兩端延伸,形成了日照可及的細窄檐廊。轉進屋內,純白色的家具及牆面與深色調的板岩地面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外觀上仿擬傳統木屋結構,室內卻呈現出現代極簡風格的古今並置的趣味。

建築師採用木材與混凝土來建造奧司加之家並非偶然,而是因為這兩種材料乃是當代鄉村建築的經典建材。透過這個建案,基地上原有的農舍廢墟也一同加入追求傳統與現代化合交融的行列。傳統木屋
的內在邏輯清楚地表現在建案外觀,而室內空間則被賦予新的個性。(部分摘錄,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