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青海古代遊牧社會歷史演進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青海古代遊牧社會歷史演進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遊牧社會對於中國歷史,尤其對於青海歷史曾經有過重大影響,起過突出作用。但目前,學術界對其內部結構及其與農業社會的相互影響研究還很不充分,特別是對青海古代遊牧社會的總體性綜合論述,幾乎仍是空白。《青海高原民族宗教與社會歷史叢書:青海古代遊牧社會歷史演進研究》從地方社會史研究的角度,在國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這樣一個學術框架內,詮釋青海古代遊牧社會在西北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影響等問題;通過全面探討青海古代遊牧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力求從深層次上闡明青海古代遊牧社會在歷史變遷中對地方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深化對青海地方社會歷史及其特點的認識。

作者簡介

丁柏峰,漢族,1972年1月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1993年畢業于青海師范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並留校參加工作;2008年在青海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目前在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攻讀歷史地理學博士學位。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已出版《土族村寨調查》《融痕:滇西北漢藏文化邊緣地帶文化變遷的民族志研究》等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2009年入選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名人/編輯推薦

《青海古代游牧社會歷史演進研究》從地方社會史研究的角度,在國家與地方社會的關系這樣一個學術框架內,詮釋青海古代游牧社會在西北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影響等問題;通過全面探討青海古代游牧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力求從深層次上闡明青海古代游牧社會在歷史變遷中對地方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深化對青海地方社會歷史及其特點的認識。

目次

緒論一、中國古代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二、遊牧民族的界定三、中國古代遊牧文化的類型四、相關研究現狀第一章青海遊牧社會歷史演進的地理環境背景第一節自然地理分區與青海遊牧社會的歷史演進一、青海的自然地理分區及歷史沿革二、自然地理環境對青海遊牧社會的影響第二節區位地理與青海遊牧社會的歷史演進一、河湟地區的區位及對遊牧社會的影響二、區位地理對遊牧社會和中原地區商品交換的影響第二章青海遊牧社會起源的考古學研究第一節青海境內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一、中石器時代的拉乙亥遺址二、馬家窯文化遺址三、宗日文化遺址四、齊家文化遺址第二節青海境內的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一、卡約文化遺址二、辛店文化遺址三、諾木洪文化遺址第三節柳灣遺址與青海古代文明探索一、柳灣遺址的文化內涵二、出土文物與柳灣先民的日常生活三、彩陶造型紋飾與柳灣先民的精神生活四、柳灣彩陶單體符號與文字的起源第四節本章的幾點結論第三章秦漢魏晉時期的青海遊牧社會第一節羌人遊牧社會對青海歷史的影響一、先秦時期的羌人活動二、兩漢時期的羌漢關係三、河湟羌人的社會組織結構及風俗文化四、羌人對青海畜牧業發展的“首創”之功四、本節的幾點結論第二節吐谷渾西遷後與鮮卑文化的歷史分野一、吐谷渾的西遷歷程二、吐谷渾部建國及其發展三、吐谷渾與慕容鮮卑的歷史分野四、吐谷渾對絲綢之路的維護與開發五、吐谷渾路上的政治經濟交流六、經行吐谷渾路的中外僧侶七、本節的幾點結論第三節南涼政權在青海的開拓和發展一、南涼國的建立與發展二、南涼國的強盛與覆亡三、遊牧傳統對南涼政權的影響第四章隋唐兩宋時期的青海遊牧社會第一節唐與吐蕃對青海的開發及影響一、吐蕃的崛起與東進二、唐蕃雙方對青海的爭奪……第五章元明清時期的青海遊牧社會第六章遊牧社會與河湟地區城鎮體系的形成第七章佛教對青海遊牧社會的歷史影響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柳灣遺址中經過發掘研究的辛店文化墓葬僅有5座,數量較少,出土文物也不是很多。但這些材料是對該文化研究資料的重要補充,在辛店文化的分期斷代上具有重大研究價值,對我們了解這一時段河湟地區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學術界將辛店文化劃分為山家頭、張家咀、姬家川三種類型,柳灣遺址中的辛店文化基本上屬于山家頭類型。通過對這一類型文化內涵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推斷當時柳灣先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多處該類型的文化遺址中均有石杵、石臼等糧食加工工具,說明當時居民對糧食有了較為精細的加工,也說明了糧食產量的增加。居民在進行農業活動的同時,畜牧、狩獵等活動也是經濟生活的重要補充,豬、狗、牛、羊、馬等動物已普遍被畜養,成為先民們的主要家畜。
通過目前的考古發掘成果,考古學家們已經排列出了中國西部地區史前文化的編年序列:
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前2500—前2300年)→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前2300→前2000年)→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前1900—前1400年)→卡約文化(前1600→前600年)→辛店文化→寺洼文化→諾木洪文化(前1400—前700年)→沙井文化(前900—前600年)。
而柳灣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從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到辛店文化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發展序列清晰。遺址中不同時期的文化類型都表現出了比較發達的農業經濟因素,最為突出的是在馬廠時期。當時的人們已經把彩陶看成財富的標志,盛行厚葬之風,在馬廠中期的墓葬中隨葬陶器在三十件以上的墓就占了同期總墓數的五分之一,其中隨葬陶器最多的就是前文已經介紹的M564,隨葬陶器多達91件。如果沒有發達的農業和十分穩定的定居生活,要制作出數量如此巨大、遠遠超出人們日常生活正常需要的陶器是不可想象的。
二、出土文物與柳灣先民的日常生活
柳灣遺址中出土了3萬余件各類文物,通過對這些文物的器型、制作方法及用途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清晰勾勒出先民們的生產方式和日常活動場景。柳灣出土的生產工具,種類繁多,主要有石斧、石鑿、石刀、石鐮、石矛、石球、石錛、石鑿以及陶紡輪、骨針等等。從這些工具的具體用途而言,石斧、石鑿、石錛等是砍伐林木、建造房屋和加工木器的工具;石刀、石鐮則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石矛、石球的出現則反映出狩獵活動也是柳灣先民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陶輪的存在則說明當時這里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紡織手工業。
柳灣遺址出土的這些生產工具同樣表明,農業生產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門類。《白虎通義·號》中說:“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號之神農也。”這段話概括了種植業產生的過程,柳灣遺址的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過程。當時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大體上符合《國語·魯語》中的一段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也就是說當時種植的方式是放火燒山丘之草木,然后以“柱”(木棒)插洞點種。在柳灣墓地隨葬的粗陶甕內經常會發現有粟的朽粒。可以推斷,粟是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糧,是最重要的一種農作物。由于農業生產水平的低下,糧食產量不會很高,難以保障人們正常的食物來源。因此,采集與狩獵應該也是柳灣先民們非常重要的生產活動,是農業收獲不足的必要補充,在經濟生活中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通過對柳灣遺址的研究并參考與其同類型的其他文化遺址,我們還可以確定,當時的原始先民已經開始飼養家畜了,豬、狗、羊等是當時的主要家畜。家畜的馴化,反映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步。由于狩獵效率的提高,人們捕獲量有所增加,對于那些吃不完而且尚能存活的動物,便開始考慮留待以后食用和進一步馴養的問題。通過選擇和淘汰,人們學會了“拘獸以為畜”的方法。家畜的飼養,更有保障地給先民們提供了肉、毛皮、油脂、骨頭等生活資料,改善了他們的食物結構,推動了他們的體質進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