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成效與改革取向(簡體書)
滿額折

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成效與改革取向(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教育研究新銳點叢書: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成效與改革取向》在回顧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情況、分析國外高等教育評估的模式和途徑的基礎上,以山東省普通高校為實證調研對象,客觀分析評估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刻剖析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並根據《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精神,從“質量工程”的視閾,提出深化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改革的對策建議和實施方案。《教育研究新銳點叢書: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成效與改革取向》可為政府部門、教育行政機構和高等學校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參考,也適合教育行政、教育經濟、教育管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閱讀。

作者簡介

夏季亭,教授、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英才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兼任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等職。承擔國家和省、廳級科研課題11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3部,在國家級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為主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1項、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東省軟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史、世界現代史、民辦高等教育。帥相志,教授、山東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有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主持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2項、省級科研課題23項,出版學術著作16部,發表學術論文105篇。為主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管理理論與發展戰略、民辦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機制改革。

名人/編輯推薦

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相比,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是跨
越式的。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對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
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為此,2003年8月,教育部決定對我
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
《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成效與改革取向》(作者夏季亭、帥相志、宋伯寧)旨在探討首輪本科教學評估取得的經驗和成效,找出存在的問
題和影響因素,關注宏觀環境的變化和改革取向,從“質量工程”的視
閾出發,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的模式與措施,提出深化
我國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改革的思路、目標和操作性方案,為提高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服務。

目次

序(鐘秉林)導論一、研究目的和現實意義二、國內外研究現狀三、研究的思路與理論體系四、相關概念的厘定第一章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時代背景第一節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背景和發展歷程一、本科教學評估的背景二、本科教學評估的發展歷程第二節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價值取向一、教學評估是教育行政部門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二、教學評估是高等學校內涵發展的驅動力三、本科教學評估能夠滿足受教育者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需求第二章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第一節本科教學評估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關係一、本科教學評估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二、加強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必須重視本科教學評估三、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必然性第二節普通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機制建設一、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核心二、更新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理念三、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四、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監控機制第三節普通高校外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機制建設一、外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二、改進和完善多元化的外部評價體系和質量監控機制三、外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評估中介機構建立的必要性第三章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理論依據與功能第一節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理論依據一、政府宏觀調控理論二、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三、教學質量管理理論四、教學質量保障理論第二節本科教學評估的功能與作用一、規範與導向功能二、鑒定與評價功能三、批判與激勵功能四、輻射與凝聚功能五、自省與教育功能六、溝通與中介功能七、實踐與反饋功能第四章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部署與實施效益第一節首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部署與實施方案一、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預期目標與實施步驟二、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主體構成與作用三、評估的方案與指標體系第二節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的成績與經驗一、首輪本科教學評估取得的主要成績二、普通高校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經驗與啟示第三節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一、首輪本科教學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二、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影響因素第五章山東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成效與整改措施第六章國內部分地區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成效與啟示第七章國外高等教育教學評估的路徑與啟示第八章我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深化改革的思路與對策參考文獻附錄一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附錄二2003—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被評估高校名單及時間安排附錄三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附錄四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後記

書摘/試閱

評估的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面對新的形勢,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把高等教育推向了國際競爭的前沿,以期通過高等教育取得國際競爭的優勢。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使人才市場供不應求。因此,進一步擴大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的數量和水平,成為應對國際人才競爭的主要策略。黨中央高瞻遠矚,相繼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這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節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背景和發展歷程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下簡稱“本科教學評估”)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評價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我國適時開展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不僅是政府部門轉變職能、強化監督、規范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本科教學評估的背景
自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進入了規模快速擴張階段,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高等學校及在校學生迅速增加。本科教育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取得了迅速發展,本科院校數量及在讀學生數迅猛增長。這迫使我國高等教育不得不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從重視數量的擴張轉向更加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
(一)高等教育擴招的利弊分析
1.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促進了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發展,特別是1999年至2006年實行擴招政策后,高等教育迅猛發展,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教育階段。1999年至2004年是我國高等教育快速擴招時期,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數量年均增長21.7%;2004年至2006年擴招放緩,年均增加11.1%(表1-1、表1-2)。研究生數量大幅增加,碩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5.75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34.2萬人,年均增加52.7%;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5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5.6萬人,年均增加28.7%(表1-3)。
2.擴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促進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較好地滿足了20世紀90年代工業快速發展對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對趕上世界信息時代的步伐、提高民族素質、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意義重大。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深入,我國經濟開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產業結構和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接受過高等教育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全世界范圍以及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各大經濟部類的勞動力比例變化,將以高文化素質勞動力比重的迅速提高為特征,第三產業也將逐漸增加智力密集型經濟和高素質勞動力的比重。社會需要的人員,必須適應技術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特點,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998年至2007年,我國經濟實力大幅增長,GDP從79553億元增加到246619億元,增加了2.1倍,經濟實力保證了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擴招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1995年世界銀行數據及其分類辦法,20世紀末中國的人均GDP在620~2920美元,處于經濟水平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的過渡期。國際經驗表明,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階段,居民消費將出現兩次結構性變化。第一次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變化的標志是食品消費份額明顯下降,教育、衛生保健、通信消費份額上升并成為消費熱點。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擴招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現代高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項目就是幾萬人一起聯合攻關,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員年齡在30歲以下。此外,大型飛機、基因工程、信息工程、能源工程等系列關系國計民生及國家民族命脈的大項目,都需要成千上萬具有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受過高等教育的有為青年。只有這些人在最有創造力的階段及時接受了高等教育,才能進入攻關團隊。高等教育擴招,向這些攻關計劃提供了大量后備人才。此外,高等教育的擴招,既對拉動內需、緩解升學和就業壓力、較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有重大意義,同時又對加大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力度等具有積極作用,這適應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提高國民素質的時代要求。
3.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不利影響
(1)速度過快影響了教學質量
高等教育擴招,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發展;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高等教育擴招采取的發展戰略是充分挖掘現有高校的潛力,通過擴大現有高校的招生規模來接納急劇膨脹的入學人口實現的。由于忽略了教師培養這一關鍵環節,加之部分地方行政指令要求高校增加招生規模,使得很多高校本不寬裕的教學資源由于數量的擴張更顯不足,加上優秀教師的分流,致使一線教學師資嚴重匱乏,造成高校的師生比畸形,影響了教學質量。表1-4列出了我國高校1999~2006年的師生比數據。表1-4僅提供了一個我國高校擴招的平均數據。然而,由于擴招主要承擔單位是部分省屬或部委劃轉地方的二本院校及部分聯合辦學的三本院校,加之這些院校原有軟、硬件往往本身不足,實際擴招造成師生比畸形,對教學質量的影響非常嚴重。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先生2006年在接受《同舟共濟》雜志采訪時,將高等教育大擴招與20世紀50年代的“大躍進”相提并論。應該承認,與歐美國家乃至日本、韓國等鄰國相比,過去10年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硬件師資等基本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出于刺激民眾教育消費、拉動內需的考慮,極短時間內通過行政手段快速擴招實現的。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短短5年內由1998年的9.8%增長到2002年的15%。放眼西方發達國家,美國用兩個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高等教育大眾化(15%)與普及化(50%)的國家;英國、德國在1960~1975年用15年左右時間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提高到15%;日本分別用24年和20年(1947~1970年、1971~1990年)實現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到15%、50%的飛躍;韓國用兩個15年(1966~1980年、1981~1995年)實現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到15%、50%的飛躍;巴西用27年時間(1970~1996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到15%。
(2)擴招的結構不盡合理
這里所說的擴招的結構不合理是指相對于勞動力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服務在層次、科類專業、數量提供等方面的比例關系不協調,具體來說就是本、專科教育層次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層次結構的需求不協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專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及第三產業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專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在人才需求層次結構中也占越來越大的比例。然而,從擴招前后本專科比例看,1995年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層次比例為34.49:65.51,1999年變為44.65:55.37,專科層次的在校生比例下降了10個百分點。根據教育部200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本、專科比例為46.9:53.1,本專科招生比例基本持平,體現不出社會對專科人才需求的加大。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還在于擴招的結構不合理。
(3)擴招帶來就業壓力大等社會問題
除了教育質量的滑坡,高校擴招還帶來較大的社會問題。從表1-1、表1-2可以看出,擴招前幾年,擴招速度平均為25%,最高年份達到47.2%;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大體在10%左右,致使高校畢業生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發展速度15個百分點。加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高校畢業生普遍就業困難。2005年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在全國16個省份的34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應屆畢業生簽約率僅為33.7%。由于國家投入不足,大多數擴招院校采取提高學費的辦法解決財政危機。現在全國高校學費普遍在4000~6000元,個別專業如藝術專業達到10000多元,占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1/2左右,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甚至更多,加上衣食住行等基本開支,對于多數家庭構成巨大經濟壓力。加之畢業生就業不景氣、薪酬不高,甚至出現上學致貧的現象。
4.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不足的原因
(1)沒有正確處理好質量與速度的關系
實現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其本質就是在高等教育發展中保證質量和速度協調統一發展。早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就將質量問題列為新世紀高等教育三大指導思想之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題。
我國既不是高等教育強國,也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大國。在人均GDP 1000多美元、沒有重點投入的條件下,短短五年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30~5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道路,這一方面來說是個巨大成就,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忽視了質量要求,沒有處理好質量與速度的關系。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尊重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推進高等教育規模的穩步增長,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真正的高等教育大國。
(2)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2008年9月19日,在天津科技大學50周年校慶舉辦的“高校特色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談到:我國高校生均高等教育經費支出迅速下降,由2000年的7310元下降到2005年的5376元,考慮到物價增長,實際生均經費降幅更大。在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人大代表紀寶成指出:由于擴招、教育成本增加等原因,1999~2005年,由財政支出的生均教育經費下降了20%,使得本來就嚴重不足的財政撥款更加不足。再加上部分地方財政不增加投入而只下擴招指標,多重壓力使學校的財政雪上加霜。本來學費一般只占高校培養成本的20%左右,但目前部分高校學費收入已占到校財政的60%~70%,個別學校陷入破產境地。經費投入的不足,使得教師收入較低,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以致一些學生在學習上精力投入也不足,使得高等教育質量滑坡。
(二)教學評估是政府轉變職能,加強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七大進一步重申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公平、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任務,在我國,堅持高等學校自主辦學、多樣化發展,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實施分類指導已是時代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今后政府對于高等學校的管理主要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應更多地通過政策法規、經濟杠桿以及評估監督等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調控和推動高等學校的發展。這已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潮流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教學評估,就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轉變職能、強化監督、規范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學評估工作主要是通過專家委員會和評估中心,即專家組織與行政組織相結合、學術行為與行政行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這種方式比較符合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教學評估工作中基本做到了主體明確、分工明晰、程序科學、紀律嚴明,教學評估結論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基本體現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評估對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全面評價。目前采用制定評估指標體系、組織專家組現場考察、專家委員會審議評估結論、評估結論實行有效期制的方式開展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標志著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進入了制度化階段,成為一種影響大、涉及面廣、社會關注程度高的教育管理行為。其中,評估指標體系代表了目前高教界對如何辦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認識,以全面質量觀、全方位的觀察視角評價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具有較強的整體性、針對性和指導性,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學質量的整體要求,能夠很好地顯示對學校辦學水平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與監控作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