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放下的力量
滿額折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放下,開啟生命的美好

正面思考無效!心想不能事成!
你將會明白,放下是一種本能,
只要三個問句,就能解決你生命中所有的問題。

這三個問句就是——
「我可以把這個感覺放下嗎?」
「我要把這個感覺放下嗎?」
「我什麼時候要把這個感覺放下呢?」

請不要小看放下的力量,只要藉由這三個簡單問句,就可以解決你人生中所有的問題。當然,這三個問句只是基礎中的基礎,本書將告訴你如何把這三個問句發揮到淋漓盡致、無所不能。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清單,包含所有你想改變的、你想擁有的、你希望能創造出來的事情。但在嘗試改變的途中,可能你嘗試了種種的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但是任何改變都沒有發生;也可能狀況變好了,卻沒有長久持續,或是其中一項變好了,另一項卻開始變糟;也可能得到的成果跟原本期待的不一樣,沒有改變你的人生,也沒有因為得到成果而變得更快樂。要知道:

◎「放下」與「放棄」是不一樣的
放下,是一種心態上的昇華;放棄,是放棄自己與希望。放下可以變得更開心、更喜悅,而且事情發展往往會變得更順利。放棄則會充滿負面情緒,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淵,事情反而變得更糟糕。

◎正面思考無效
正向思考或正向肯定是嘗試著去操控信念,用另一個信念來取代原本的信念,來達成一個結果。這麼做不會有效,即使有,也只是那個信念相關的特定結果,而不是帶給你屬於原本自我的平靜和喜悅,這當中是沒有心靈成長的。

◎不需要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是心靈自由的副產品。當你達到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那時候,不用心想,一樣可以事成。

但是,並不是人人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生命中卻同樣會遇到不順心甚至絕望的事,讓你感到恐懼、害怕。這些其實都是引導每一個人通往喜悅之路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個不是「愛」的化身,但前提是,你必須知道如何使用適當的技巧來面對它們。

本書跟其他書不一樣之處是:提供了切確而且有效的放下技巧,而不是以故事來安慰你而已。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以上的問題通通都可迎刃而解了。

作者簡介

王佑驊

本以西醫為目標,因緣際會與自然醫學相遇。在自然醫學之路上,發現「情緒」才是萬病之源,進而一頭哉入身心靈的全人療癒領域,醉心於身心靈成長研究與教學。最後,成功將所學專業與身心靈整合,讓「心病還需心藥醫」不僅是一個論點,更能落實在生活中徹底實踐。定期召開《情緒排毒‧改變命運》學程,已成功協助許多人走出人生瓶頸、開創命運,拿回生命的主導權。
學歷: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人體機能運動學畢業
加拿大自然醫學院自然醫學博士
加拿大自然醫學醫師
美國自然醫學會認證醫師
美國生物能回饋治療師
美國情緒釋放技巧治療師
澳洲撥恩技巧治療師
撥恩技巧教師
美國IAPC高級催眠治療師
美國NLP高階執行師
分靈體整合技巧創始人
經歷:溫哥華Be Well Now Center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平順天然身心靈中心執行長
著作:《自然醫學DIY》、《情緒排毒治百病》

相關著作
《自然醫學DIY》

名人/編輯推薦

【放心推薦引文】

雖說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這句話只講了結果,沒有講到過程。放下屠刀是結果,但要放下的過程卻沒講清楚。要知道,你會「想」到什麼答案,全是因為你問自己的問題所致,而你能不能放下,也被你問自己的問題所主宰。王博士書中的情緒釋放技術,就是用了很嚴謹但卻又很簡單的三個問題,讓你在簡單的自問自答中,不知不覺的就達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國際NLP鬼才大師/江健勇

作者個人多年鑽研於身心靈等諸多專業領域,有著與「放下」之間的奧妙啟發與深入聯想;不僅如此,為了讓讀者們更能理解本書所要闡揚的義理,頗具巧思地,作者還輔以古今中外的經典佳句與名人雋語,以及淺顯易懂、妙趣橫生的比喻或故事;而書中章節裡所附帶的相關「放下」練習部分,更是本書超值之所在。
——華人NLP推廣教育中心(Taiwan NLP Center)訓練師/Hogan Lee

本書不但闡明了放下人生阻力的方法,更希望告訴人們如何藉此找到心中的渴望,並將它變成可以實踐的決定,進而使生命內在的企圖得以實現,甚至達到心想事成的境界。因此,不論您是想放下身心上的負擔,或是更積極地追求實現生命價值的方法,這本《放下的力量》,都值得推薦給大家參考。
──龍合骨科診所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教學兼任主治醫師/游敬倫

在心靈能量與心想事成的技術領域,王博士一直帶給我很多啟發與指導。從他身上,我看見了熱衷學習,並且追求突破的精神。很開心看到Dr.Wang的撰著領域從身體層面、內在情緒,揚昇至靈性修為,我相信這絕對會是一本帶領讀者探索自我、提升生命層次的好書!誠如本書所說,真正的創造是從放下開始;放下,往往能給予我們最大的力量,透過本書,相信你一定會與更多人生的美景相遇。
──暢銷作家‧網路廣播《貓薄荷下午茶》節目主持人/貓眼娜娜

【推薦序】問對問題的神奇魔力

在NLP的圈子裡面,我們非常的注重問問題的藝術。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

“The quality of your question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your answer.”
「問題的素質主宰著答案的素質。」

再講得白一點,你會「想」到什麼答案,全是因為你問自己的問題所致。好問題得好答案,爛問題得爛答案。
如果要幫一個不敢社交的人,問他:「為什麼你會不敢社交?」是很難幫到他的。很多人以為這問題能幫他了解問題的根源,但NLP的立場是:這問題只會讓當事人停留在過去,甚至是停留在一個虛構的過去。

一個人知道自己問題的根源,和能不能解決問題,是兩回事。甚至,有些人在知道自己問題的根源後,反而會合理化自己的問題,或更感無助。
針對這些人,NLP認為問他們:「你過去有沒有曾經很自然的跟別人講話?」如果有的話,接下來的問題可能就是:「當時是怎樣的情況下你跟別人講話?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對方記不起有自然跟人講話的體驗,我們就會問:「假設你能夠很自然就跟人講話,你認為你會有什麼感覺?」

如果對方回答:「我會很輕鬆吧。」這就是NLP執行師在輔導這位朋友時,要聽到的線索。接下來,我們就會再用問問題的方式幫他找出過去他「很輕鬆」的記憶。然後,再把這「很輕鬆」的狀態連接到他的社交中。
而王博士書中的情緒釋放術,就是利用問問題的技術來讓人達到「放下」的狀態,而且還是用簡單的三個問題來操作。
但,大家不要誤會了「放下」,放下的意思不是如一厭世者,而是進入「無執」的境界。

厭世者是一個極端,他不是放下,是什麼都不要。另一個極端的一般凡夫俗子,就是一份的執著。而「放下」則是「無執」,無執就是自在。
在眾多的修行技術中,禪宗的修行也是最能彰顯無執、放下和自在,最不拘形式,也最活潑自在。

禪宗的修行有一門很奇特的方法來激發一個人思想上的突變和悟境,這套方法也是靠問問題,它叫做──「參話頭」。
簡單來說,師父會給徒弟一個問題,而徒弟就日以月繼,無時無刻的去想、去「參」這個問題。問題大概就如:「當你不思善、不思惡,那一刻你的真面目是什麼?」、「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這些問題都不是靠邏輯思考來求得答案,這些問題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到答案,而是為了啟動「恍然大悟」的狀態。

所以,這更證明了問問題的素質將會主宰答案的素質。
王博士書中的這三重問題,其實從NLP語言學上,是有其奧妙之處。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都是得寸進尺兼潛移默化的把你的狀態帶入「放下」的狀態。
第一個問題,是開啟「可能性」的問題,它讓你知道你是能放下的。但,可以放下不代表你要放下,所以第二個問題是開啟你的「要不要」。第三個問題則是假設了你是要放下,而問題只是什麼時候放下。

雖然這三個問句在本書裡只是基礎中的基礎,但經這三重策略性的問題來思考你的情緒或感受,你就已經為自己的潛意識鋪排了「放下」的結局。
只要有技巧,放下並不難。

——國際NLP鬼才大師/江健勇

【推薦序】關於「放下」

在諸多宗教經典,甚至是禪門公案、新時代學說裡,都不約而同地、有形無形地,提到:要你「放下」(說不定,你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熱心好意地勸人要「放下」)!但真正的重點是,你知道什麼是「放下」?要如何「放下」?以及,你有機會「放下」嗎?

不論你是真的為「放不下」所苦惱,或是為還不會「放下」而困窘,那都不要緊。因為本書作者以過來人的身分,細述著他個人於「放下」之旅的學習與體會;再加上他個人多年鑽研於身心靈等諸多專業領域,有著與「放下」之間的奧妙啟發與深入聯想;不僅如此,為了讓讀者們更能理解本書所要闡揚的義理,頗具巧思地,作者還輔以古今中外的經典佳句與名人雋語,以及淺顯易懂、妙趣橫生的比喻或故事。

如此看來,本書的內容的確值得你一讀再讀;而書中章節裡所附帶的相關「放下」練習部分,更是本書超值之所在。一切就只等待著你的品味鑑賞;還有來自你將真實生活裡所碰到的「實例」,置於本書的「練習」之操作和親身體會。
我想,本書唯一的副作用,或許就是:當你能夠從此書「獲益」之時,當你學到從「能捨」,進而可以「有得」,那麼,你就會將此書視如珍寶,將之隨身攜帶,或時時翻閱,分享他人,而不會將此書給輕易地「放下」!

——華人NLP推廣教育中心(Taiwan NLP Center)訓練師/Hogan Lee

【推薦序】釋放生命能量

路,難免有時走不過,拋開執著,轉個彎,柳暗花明;肩,難免有時太沈重,放下擔子,喘口氣,任重道遠;人生,難免有時遭挫折,脫掉束縛,退一步,海闊天空。生命原本就是一連串精采的課程,有著各種起伏與變化,能夠掌握放下的要領,無疑是在當今快速變遷的社會下與緊張的生活步調中,過得自在與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是,放下的道理說來容易做來卻不簡單,尤其是身處問題核心的當事者,往往無法看清真相、釐清原由、順利脫身。而且,放下應該是力量的凝聚、是機會的誕生、是內在潛能的發揮,而不是無力退卻,更不是絕望放棄。因此,如何放下實在是大智慧啊!難得看到王博士所著作的《放下的力量》,正是針對現代人的需要,協助人們找到放下的方法、發揮放下的力量的最佳行動指南。

大多數人成長的歷程中,不論是來自內在或外在的因素,往往不斷為自己套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框架,成為有形或無形的束縛。不但限制了我們的潛力,折損了我們的天分,更使人承受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與負擔,甚至造成身心的傷害。王博士的書,以獨到的剖析力,幫助人們覺察到內在身心的變化,尋找到困擾的根源。更可貴的是,他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使讀者得以循著各種步驟,拋開不必要的抗拒、深入情緒的核心、化解內在的對立,進而掌握到「快速放下的絕招」,可以說相當具有實用價值。

本書不但闡明了放下人生阻力的方法,更希望告訴人們如何藉此找到心中的渴望,並將它變成可以實踐的決定,進而使生命內在的企圖得以實現,甚至達到心想事成的境界。因此,不論您是想放下身心上的負擔,或是更積極地追求實現生命價值的方法,這本《放下的力量》,都值得推薦給大家參考。

龍合骨科診所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教學兼任主治醫師/游敬倫

【作者序】放下,是窺探宇宙實相的大門

早在吸引力法則還未盛行之前,當時仍就讀醫學院的我,就已經窺見它的神奇之處了。

在多倫多唸書時,因為人生地不熟,多半待在宿舍裡。幸好當時的好友Tim很照顧我,大部分的休閒時光都靠他載著我到處遊山玩水。有一天我的電腦壞了,學生時期又沒什麼錢,不禁懊惱著自己交友不夠廣闊,心想:「如果有認識的人在賣電腦該有多好,這樣我就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錢買到電腦了。」不久之後,Tim就跟我說,他找到一份賣電腦的業務工作了。於是我得以用非常優惠的員工價買到心目中頂級裝備的電腦。

由於Tim忙於工作,於是接下來的兩個月,我只能宅在宿舍裡,這下子我又悶了。心裡又默默浮現一個念頭:「如果Tim可以來帶我出去玩,那該有多好!」沒想到,幾天後,Tim又跑來跟我說,他不幹了。於是我們又開始到處吃吃喝喝。
這只是一個開始,後來包括房子、車子、工作,都可以運用吸引力法則得以實現。這些大小案例在我生命中真的不勝枚舉。

然而,我發現在這樣的運用過程中,總是會有漏洞。有了這個東西,就會再想要其他的;或是獲得了一個賺錢的機會,原有的其他收入卻會出問題。我驚覺,運用了所謂的吸引力法則,我並沒有比較快樂,甚至為我的生命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幸虧醫學院的求學過程,將我培養成一個追求實務、技術與成效的人,於是我開始一頭栽進身心靈的領域,希望藉此尋找出有效果的方法與答案。

我不斷地學習,從命理、占卜、心理學,到催眠、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縮寫,中文譯為「神經語言程式學」),也涉及傳統宗教與新時代(New Age)思想等等。在學習的過程,我發現「情緒」在身心靈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於是有了《情緒排毒治百病》這本書。

但是當我以為釋放負面情緒就是答案,我的成長之旅得以喘息之時,沒想到生命又出現了更艱難的挑戰。這過程曾經讓我憤怒得想要殺掉某些人,也曾經絕望到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也促使我繼續踏上這身心靈成長之路。

我接觸到不同派別的放下技巧,透過整合以及不斷的使用與練習,終於有機會窺探到這宇宙真理的樣貌。最終,我發現,不管用什麼技巧得到了什麼,我真正想要的東西一直是很簡單的:一個快樂以及平順天然的人生。

我想,這對每個人來說一樣都很重要。並非人人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生命中卻同樣會遇到不順心,甚至絕望的事。這些事就像一頭兇猛無比的野獸,無情地朝你撲弒而來,讓你感到恐懼、害怕。但這些其實都是引導每個人通往喜悅之路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個不是「愛」的化身,前提是:你必須知道如何運用適當的技巧來面對它們。

我將會在本書之中提到,每個人在身心靈成長的不同階段所分別需要的不同技巧。身心靈之旅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放下技巧」是我認為唯一能夠貫穿三個階段的方法。

我一向不喜歡閱讀一些透過故事教導人放下的文章。因為我很清楚,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很多道理其實都是聽不進去的。老實說,別人的故事干卿何事!我是一個務實的人,「給我方法,其餘免談!」是我每每看完故事之後會說的話。
本書與其他書不同之處在於,它提供了明確而且有效的放下技巧,而不是紙上談兵。而放下技巧是:當你掌握好了以後,就是一個運用起來簡單又快速,不需要透過大腦的方法。放下,是一個本能。

療癒者在治療別人之前,必須先治療自己。我也曾經迷失在自己的痛苦之中,也曾經歷過許多陷阱、錯誤、死巷;以往我經常感覺到無力、無助、無依無靠,但最終我找到了超越的方法。這條路我已經走過來了,也將它們寫於書中與讀者分享。書裡所提的技巧可以幫助在身心靈旅途上的你少走許多冤枉路,學會了放下技巧,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自己。你會發現,這是你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

我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將透過我個人的經驗來幫助大家更有效掌握放下技巧,歡迎大家透過我的Facebook及部落格報名,也歡迎大家在網路上討論並分享心得,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平順天然的人生。

在此我要感謝商周出版社的藍萍,讓本書有機會面世。也感謝所有教導我、幫助過我的老師們:Brandon Bays, Frederick Dodson, Hale Dwoskin, Byron Katie, Keen Yung Kong, Jeffrey A. Marin, Lester Levenson, Robert Scheinfeld, Robert Smith, Eckhart Tolle(依照字母順序)。感謝在文字上給予我幫助的貓眼娜娜、歐文、凱雯、Hugo以及建真。最後,也感謝買了本書的你,感謝你的選擇,也請相信自己的選擇。

目次

【推薦序】問對問題的神奇魔力/江健勇
【推薦序】關於「放下」/Hogan Lee
【推薦序】釋放生命能量/游敬倫
【作者序】放下,是窺探宇宙實相的大門
【引言】
1 創造,從放下開始
2 放下的基本練習
2-1難以放下的癥結
2-2放下,先從接納開始
2-3欣然接受
2-4放下的三問句
3 喜悅與成長
3-1真正的快樂
3-2追尋喜悅的兩種方法
3-3身心靈成長的三個階段
3-4不同階段,需要不同方法
4 抗拒與逃避
4-1想要搞懂問題
4-2抗拒變得更好
4-3放下「抗拒」的自我練習
4-4放下與現實的抗拒
4-5逃避
4-6判讀身體訊息,協助放下情緒
5 進階的放下技巧
5-1潛入問題的核心
5-2放下對立的「正負對衝法」
6 放下「我」
6-1「我」的形成
6-2四個層級1:合一與分離
6-3四個層級2:控制與不被控制
6-4四個層級3:認同與不被認同
6-5四個層級4:安全感/生存與死亡
6-6 快速放下的大絕招
6-7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
7 關於「放下」技巧的迷思與疑問
8 用「放下」創造無限可能
8-1你真正認識「心想事成」了嗎?
8-2心想事成的放下技巧
8-3心想不事成?你放下衝突意圖了嗎?
8-4更有效地心想事成!
8-5複習:搭配四個欲望組合的深層釋放
8-6總結
附錄一 情緒釋放技巧
附錄二 王博士的身心靈三階段課程介紹

書摘/試閱

引言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清單,包含所有你想改變的、想擁有的、希望能創造出來的事情。

今天你拿著這本書,可能是因為在嘗試改變之中,遭遇了下列的三種狀況:
一、你嘗試了種種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但是任何改變都沒有發生。
二、你嘗試了種種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有些事的狀況變好了,但是效果並沒有持續,又或者有一個情況好轉了,就會有另一個情況開始變得更糟糕了。
三、可能你真的得到了某些成果,卻驚覺這些與你原本的期待不一樣,它並沒有改變你的人生,你也沒有因為得到成果而變得更快樂。

你會遭遇到上述這些狀況的原因是:在種種方法中,最重要的關鍵步驟一直鮮為人知;如何辨別關鍵者,更是少之又少。即便知道問題所在,也無法正確實行方法的效能,因為大家一直以為「是」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我會在本書詳細解說,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那麼上述問題通通能迎刃而解。

當然,你不需要相信我,完全不需要馬上相信我。自己親身體悟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請跟隨我,做以下的簡單練習:

首先,讓任何一件令你不愉快的事情在心頭浮現,去感受它所帶給你的感覺、心情或情緒。接下來心中默唸:
「我可以把這個感覺放下、釋放掉嗎?」
這時,請誠實回答自己,什麼樣的答案都可以。

然後,默唸:
「我要把這個感覺放下、釋放掉嗎?」
同樣,請誠實回答自己。

最後,再默唸:
「我什麼時候要把這個感覺放下、釋放掉呢?」
誠實回答自己之後,再回想這件不愉快的事所帶給你的感覺、心情或情緒。細細感受之後,和先前做比較,看看是不是讓你輕鬆許多了呢?

沒錯,這就是釋放、放下的力量。
請不要小看放下的力量,只要藉由這三個簡單的問句,就可以解決你人生的所有問題。

當然,這三個問句只是基礎中的基礎。隨著書裡的內容,我會告訴你如何把這三個問句發揮到淋漓盡致,無所不能。
接下來的旅程,你將會彷彿身處愛麗絲夢遊仙境,所見是奇幻的,體驗卻是無比真實的。

請接受我誠摯的邀請,跟隨著我走。我會讓你知道通往仙境的兔子洞究竟有多深。請記住,我將引領你看見的,只是真相,不多也不少。

1 創造,從放下開始

你們認為我是命運之子;實際上,我卻在創造著自己的命運。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

「為什麼要放下?」
「放下,可以為我做什麼?」

我想這是許多人會想問的問題。
的確,我們的人生有太多「想要」的清單了。

「我想要賺很多錢!」
「我想要找個正妹當女朋友!」
「我想要嫁個好老公!」
「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很紅的藝人!」
「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

光是要處理這個清單上的問題,就足以出一本書了。
沒有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是沒有痛苦與創傷的。而這些存在於我們過去人生中的種種苦難,通常是來自於每一個人的欲望。這些無窮的欲望充斥在人們的內心,就好比一個裝滿水的杯子。當內心渴求的念頭林立,就像杯子的水是滿的時候,無法再裝下任何東西,看似毫不匱乏。但毫不匱乏的前提是,這些東西是你真正需要的。
若你無法滿足自己的現況,杯子又被水占滿的時候呢?

很簡單,把杯子裡的水倒掉,整個空間清出來之後,就能重新容納更多東西了。
那為什麼要放下?
當你生命中出現了你所不想要的事件、痛苦與創傷,並且讓它們所帶來的情緒占滿你整個思緒,它們會化為實相,讓你心生煩惱、痛苦,甚至影響你的生活時,我們就需要放下。

這個把杯子清空的過程,就是放下。
放下之後,可以為我帶來什麼改變呢?
放下除了可以消除並且釋放當下的負面情緒之外,你的心中也會變得開放;當內心可以重新容納更多東西時,也就代表生命中有更多嶄新的創造與可能性。
放下,會開啟生命的美好,你其實可以得到更多。

什麼是放下?
在進到主題之前,我想更深入談談「放下」這回事。
對你來說,什麼是放下呢?
在我的經驗裡,很多人一聽到「放下」,就會不由自主地皺起眉頭,甚至有人跟我說,在他截至目前為止的生命裡,凡是要做到「放下」的事情,一定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痛苦大事;而會選擇「放下」它,則是代表自己輸給了自己的意志力。
很多人不了解「放下」與「放棄」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

「放下」是一種心態上的昇華,藉由放下我們不需要的,可以讓我們開啟更高的心靈層次,變得更開心、更喜悅,而且事情發展往往會變得更順利。
「放棄」則完全相反。放棄的是自己與希望。人們會因為充滿種種負面情緒,而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淵,事情反而變得更糟糕。
當然,本書之所以會在你手上,或多或少是因為,你也曾遭遇過不開心或痛苦的事情,因而想要改變現狀,尋找讓自己變得更快樂、可以解脫煩惱、讓自己更自在的方法。

放下,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猶記得小時候玩任天堂紅白機的超級瑪莉兄弟,可以一路破關來到第八關。玩過這個遊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第八關與前面的七關比起來,難度提高很多。我努力嘗試了很多天,仍無法突破第八關。當時的我雖然不服氣,但決定先休息,選擇在不急躁的情緒下去破解遊戲關卡。

過了幾天,我又把遊戲拿出來玩,這次不知道為什麼,很輕鬆就突破先前一直讓我卡住的關卡。最後終於來到8-4關,與庫巴一決生死,救出碧姬公主。
當時如果我選擇就此放棄,那麼就沒辦法享受到後續破關的快感了。現在想起來,這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放下所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曾仔細回顧自己的人生,你會發現,其實你也曾有過許多放下的經驗。
通常,你會很自然地選擇放下,那是一種對某些事情自然釋懷的心境,亦是一種坦然、無牽掛,更是一種明朗的豁達。

一般人常見的例子,莫過於當下要找個東西卻遍尋不著。若先放下懸在心裡的焦躁情緒,過不久,想找的東西就會自動冒出來了。

因為痛苦而需要放下?
放下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但為何簡單的東西,會容易與痛苦聯想在一起呢?在此我可以舉一些例子:
很多人的觀念都認為「人生就是要來受苦的」。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孟子名言是這麼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現今社會,很多人一直過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日子,但並沒有被降到所謂的「大任」。在這個景氣不好、低薪又到處是責任制、甚至是無薪假的時代,我們要的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工作,不過是求個溫飽而已,但是怎麼會這麼難呢?
試問大家,所謂「吃苦當吃補」,這樣的人生真的有比較好嗎?這些信念或許都是對的,但僅僅反映出真相的一小部分。每個人都想變好,但其實很多人的潛意識卻是認為自己不值得變好;更多的是,很多人害怕改變,並且抗拒改變。

舉個淺而易懂的例子來說明:
我們都知道生病會讓人不舒服。但是,你可想過,病不會好,或許是內心想藉由它來得到其他的好處?回想一下,從小到大,當我們感冒或身體不適時,就可以請假不上班或上學,甚至生病時,會得到父母或親人更多的關愛。
佛洛依德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一書曾指出:「我在治療時,得先克服病患根本不想承認病因的心態。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克服抗拒』成了治療的關鍵所在。」

當一個人從生病中得到的好處(關愛、休養、放假)多過生病本身的壞處時,人在無意識中會努力讓自己維持在生病的狀態,以換取既得利益。佛洛依德對這方面做了許多臨床研究,他發現有許多病人會在潛意識裡不想要讓身體恢復健康,甚至用此來證明醫師的治療是無效的。想當然爾,病真的就不會好轉了。

我有一個朋友,數年前她的丈夫得了肝癌,腫瘤四公分大。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無微不至地陪伴與照顧,遵循很多自然醫學的方法來調理丈夫的身體,腫瘤終於縮小到一點多公分。這也開啟了她對自然醫學的興趣,於是她很高興地跑到加拿大自然醫學院學習,成為我的學妹。

學妹打從心裡喜歡上自然醫學,她決定在取得自然醫學醫師資格之後,就留在加拿大行醫。就在這時候,她丈夫的腫瘤突然又增大到四公分了,她不得不打消留在加拿大行醫的念頭,乖乖回台灣照顧丈夫。

當然其中也許有我們不得而知的細節,但從身心靈的角度來看,任何疾病的生成都與情緒有莫大的關係。我們只能合理推斷,我學妹的丈夫不願因私心而要求她不要留在加拿大,但潛意識卻不自覺選擇了疾病加重的方式來讓太太回到身邊照顧他。
這就是一個「不想改變」或是「抗拒改變」的例子。當你出現抗拒的時候,放下,就會變成是痛苦的了。

但是你知道嗎?有更多時候,我們甚至是在逼自己放下。
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我們告訴自己不要計較,讓一切事情就此打住。你可能會強迫自己而下了一個決定,讓自己不再思考某一個問題,假裝那些不愉快不曾存在。
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放下。如果你強迫自己下了這樣的決定,但你的內在一樣會產生抗拒,壓力也隨之增加。

當你強迫自己去改變一個外在行為,卻忽視內在情緒時,你會發現,這只會讓情緒變得更糟糕。因為,這不過是自我壓抑罷了。
原因歸咎於正面思考這件事。違反內在的正面思考是無效的!
我認為,只有當你內外合一地放下,你才能整體往你想要的正面方向前進。

<Dr. Wang 悄悄話>就讓人生順著流走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變化是如此迅速,步調是如此緊湊,往往一眨眼,就可能發生風雲變色的大事。習於這種步調的我們,唯恐會落於人後,往往更加力爭上游。
我們都以為,社會競爭激烈、充滿變化,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掙扎、逆流而上,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然而,如果這不是真的怎麼辦?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整天都很順遂的那種平靜的感覺呢?
發揮想像力感覺一下:當你整個人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做了對的事,一切愉快極了。那麼,再回頭來想想庸庸碌碌「平凡人」的一天,你想要哪一種呢?
所以,說穿了我們都被所謂的「群體意識」所迷惑,把社會的病態視為常規,不知不覺構成了對生命之流的阻礙,每一天都活在抗拒自己內心深層渴望之中。
若你現在處於上述狀況,我會建議你先緩一緩,去順從你內心真正的呼喚。其實,人生應該是順著生命之流、放鬆行進就好了。

也許你會發現,當你懂得放鬆,容許生命的自然流動,就會得到真正想要的一切;你會認知到,自己所渴望的其實早已擁有,只是自己未曾覺察而已。

2-2放下,先從接納開始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聖嚴法師

我們開始準備學習放下吧!
在學習放下之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接納。
接納,也就是承認任何一切你所抗拒的負面思想是自身的一部分,將它們帶出來並整合到自己的意識之中。這是最不容易,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若是我們極力去抗拒這些想法,你也會將這些情緒帶入其中,並賦予其更大的能量。選擇坦然接納它們,不要緊抓著念頭不放,你會很快地感覺到解脫與放鬆。
簡單地說,如果放下是我們要拿槍射擊的標靶,那麼接納就是瞄準;瞄準的功夫沒做好,自然無法精準擊中目標。由此可見接納的重要。

【放下的力量 練習01】接納
首先挑一個讓你不開心的事件出來,回想當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在你面前出現的人物、你聽到的聲音,甚至是聞到的氣味等等。在回想的過程中,相信你會彷彿再經歷當時的負面情緒。

這時候或許你會產生生氣、傷心、難過、感到無助等情緒,甚至你會想罵人、想打人,甚至出現想殺人或自殘的衝動。身為一個正常人,遇到這樣的事情,會產生情緒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你只要盡你所能,讓這些情緒出現,來到你心中,放著就好,什麼都先不用做。容許自己的心中出現所有與這件事相關的情緒、想法、信念、感覺,包括任何你想改變這件事情的想法等等。
當你容許,不去抗拒,並且單純接納情緒的存在時,代表著你願意開啟心房,準備讓這些情緒離開了。

這過程簡單得就像是雲在天上飄過,煙從煙囪升起,或是把壓力鍋的蓋子打開,讓蒸汽冒出來。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且毫不費力。
請記得:感覺和情緒都不是你,也都不是真實的;你隨時都可以選擇把它們放下。如果,你覺得不管怎樣你都無法做到接納,那麼請搭配接下來的練習,試試看吧!

<Dr. Wang 悄悄話>我現在感覺到什麼?
當你碰到一件不盡如人意的事,不妨試著感受當下所感覺到的,並且像這樣問自己:
「我現在對於這件事情的感覺是什麼?」
這不一定是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它可以是「有點煩」、「很討厭」等等。你可以時時刻刻都透過問自己感覺如何,來訓練自己「自我覺察」,甚至在你閱讀本書的當下,你也可以問問自己,感覺是如何?

請別小看這個練習,這會幫助你強化放下技巧所帶來的效益。
接下來,試著再問自己,當我感受到這情緒時,身體哪一個部位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又或者反過來,我身體的疾病(比如胃痛)帶給我的,除了疼痛之外,還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呢?

通常,病痛的同時也會伴隨一些情緒的浮動,例如胃痛可能與緊張、焦慮、不耐煩有關。當你能夠覺察這些情緒,其實就能慢慢找到疾病中「病理」之外的「心理」成因,了解主因之後,就能更有效使用放下技巧來深入且根本舒緩身體的不適。

但是,在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情緒不等於想法與事件。情緒不外乎是喜怒哀樂,例如一個想要克制甜食習慣而進行減肥的人,會突然很想吃甜食,不吃會覺得很沮喪。那麼,要專注被放下的情緒是「沮喪」,而不是「想吃甜食」這件事。對於情緒與疾病之間的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拙作《情緒排毒治百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