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走!去訓導處
滿額折

走!去訓導處

定  價:NT$ 200 元
優惠價:9018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3年訓導功力濃縮成一本國中生管教祕笈,老師、家長趕快來補習!

看得見指責的巨大師長背後有一雙天使的翅膀嗎?看得見離經叛道、傲慢青少年背後一個個受傷的、害怕的、哭泣的小孩嗎?當我們看得見,願意給那藏在內心深處的孩子足夠的安慰與安全感,除去恐懼之後──我們會看見天堂一樣的國中校園。

高壓、震懾可以令一個孩子屈服,
但真可以改變一個孩子嗎?
若一個孩子討厭你,還會願意聽你的話嗎?
從劍拔弩張到春風化雨
從對立到牽引
化危機為轉機

「走,去訓導處!」
看看這裡
如何提供一個師生雙贏的新思維
如何展現一條校園霸「零」的新道路!

本書特色

◎作者從民國80年投入國民中學教育現場後,每年迎接300多個國中生,至今已閱人6000有餘,對於每個孩子的成長仍保持高昂興致。本書以其資深訓導經歷,提供校園師生雙贏的新思維。

◎本書從「安全需求、道德發展、界限、權能、關係」等面向,為學校老師、家長引導青少年在迷惘中走一條以愛為核心免去恐懼的道路。

◎這是一本現在或未來引導青少年的人、曾經是青少年的人、疼惜不捨青少年的人、對青少年未來有期望的人都該讀的書。

作者簡介

葉競聲

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那年出生於高雄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畢業
於國中任教20年
其中13年兼任人見人嫌的訓導職務
現任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學務主任
對訓導工作有一股異於常人的執著與熱情

喔,時代不一樣了,
「訓導處」這個單位已於今年七月正式走入歷史
今後要改口說是「學務工作」了
雖然,還不太習慣……
然而,信念是一樣的!
那還取這種書名,也太快過氣了吧?
嗐!就說他執著嘛!

名人/編輯推薦

■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鄭志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

對所有家長而言,孩子都是他們的寶,他們未來的希望。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父母對子女最高的期望。因此,在校園中,如何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用愛心與耐心,教育他(她)們並帶領他(她)們走向光明的前程,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及處理學生事務的核心信念與原則。

傳統上,學校的訓導處總會讓學生認為那是一個「管學生的地方」,訓導工作者是校園中所謂黑臉的扮演者,多數的孩子對「訓導處」總是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能不去最好不要去。可是,對家長、老師,甚至於社會而言,卻又期待這樣的學校內部單位,能讓學校井然有序,讓師生能安心快樂地上、下學。而不再讓霸凌或其他暴力衝突,出現在寧靜的校園中。

競聲主任從事學校訓導工作多年,擔任過生教組長、訓導主任多年,經驗豐富,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對學生視如己出。長年來,他把訓導工作視為一種責任、一種理想、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士精神。他個人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相信孩子,引導孩子從「認識」到「認真」,最後「認同」學校這種文化氛圍,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們真正在關心他(她)們。這樣的「幸福訓導」,確實能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孩子們良善的行為準則,建立更高層次的道德標準。他真的是用心良苦!
本書的出版,一方面開啟了學校訓導工作的另一扇智慧天窗,一方面也激勵訓導工作者的信心,以及運用更細膩的技巧,來處理校園中大家認為最棘手的訓導問題。全書分為「孩子的需要」、「通往幸福訓導旅程」及「彼此相愛邁向自我實現校園蘊含未來希望」三部分十個章節,可謂面向多元,內容充實。付梓之前,能有機會拜讀初稿,實感榮幸。為肯定競聲主任之成就,特綴數語以為序。

■向訓導工作者致意/涂文雪(臺中市大墩國中校長)

感謝攜手走過國中訓導之路,與年輕、善變、待開發的學子鬥智鬥力,卻仍青春洋溢、屹立不搖、熱心訓導工作的葉主任,更要恭賀「幸福訓導」出版。

提到國中的訓導工作,第一個碰到的回應是「現在的孩子很難管吧?!」,如果自我介紹是某某國中的訓導主任或生教組長,得到的回應更是驚歎、佩服再加上同情,接下來還是那句「現在的孩子很難管吧?!」。因此感佩葉競聲主任將歷練了12年以上的生教組長與訓導主任工作,以說故事融入個人觀點的方式呈現出來,佐以理論來說明訓導工作執行的明確方向。

葉主任以淺短故事述說個人在訓導工作的案例,道出訓導工作的無假日、早出晚歸、與學生磨耐性、為學生立規範、消除學生恐懼、養成學生好習慣等,辛苦卻需有耐心、毅力與愛心的神聖工作。他確信學校存在的目的即在提供學生安全的學習環境,師生間應以「相信」的方式相互對待,老師相信學生的必然會好,學生相信老師的引導,每一位好學生都能在學校養成各種好習慣,根除壞習慣,進而都能在和善的校園中達成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自我實現境界。

葉主任以馬斯洛需求理論探討訓導工作,以實例說明如何著力於提供學生安全需求,並與家長對話、與社區合力,共同營造學校、社區都是安全的學習與生活空間。有關學生自律行為的養成,葉主任依循柯爾堡(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導入訓導工作中,以安排學生服務的機會代替懲罰,消除學生壞習慣;藉由強化其榮譽感,養成好習慣,逐步培養學生負責、自律的行為。葉主任以史蒂芬 柯維的「七個習慣 教出優秀的孩子」為範例,說明美國莫桑絲校長經營的寇斯姆小學如何培養孩子的領導力,營造優質的校風,更期望國中也能有成功的案例。

環境不停地變遷,學校訓導工作也須隨社會的脈動與趨勢,改變觀念與作法來引領學生。正如486期天下雜誌2011教育特刊「公民教育」提到,臺灣青少年公民知識力為全球第四,但行動力卻敬陪末座。如何提昇青少年的行動力?養成愛閱讀、會思辨、願參與、肯負責、懂尊重的世界公民,是當前學校訓導的重要課題,更是學校、社區、社會、國家須共同努力的目標與責任。

■摯愛訓導工作的勇者/張美麗(臺中市至善國中校長)

每一次學生事件的爭執中,都有更進一步的體認,體認每一位教師在他的教育中心理念裡,都有一份恨鐵不成鋼與永不放棄教育的教育愛。競聲主任對教育愛的堅持,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今日仔細拜讀他的著作,看到一位對教育永不放棄的勇者,也看到一位念茲在茲的訓導園丁。

國中教育最難處理的區塊就是違規學生,不是學生難處理,而是處理學生事件時各方意見雜陳,有來自班級導師(或教師)、學生家長、學生同儕和事件的主角學生。聰明的訓導人員他不是做學生衝突事件的處理者,而是做學生事務的規畫者,營造友善和諧、公平正義的民主校園。如果有意深耕國中訓導園地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看看競聲主任在本書中要表達的教育愛。

他希望教師與社會都有合作共識,相信每個人的初衷都是善良的,指引的方向都是正向的,所有的作為都是好意的,相信再相信,彼此扶持,互相加油打氣,為孩子打造一個無恐懼的園地,一個讓孩子可以好好學習的校園。

在本書中我看競聲主任試圖說明訓導人員難為,難為在外界對訓導人員過度充滿期待,社會的期待帶給教師沉重壓力,現實更不允許教師犯錯。所以,社會要有共識,要給教師教孩子的空間,相信教育人員有熱誠、有理念,可以把教育工作做好。找回教育人員對教育的熱愛,勇於任事,讓所有教師有勇氣處理失格的孩子。教師要有勇氣,不能有無力感,要有此時不做更待何時的道德勇氣與使命感。

本書也是一本國中校園紀錄簿,作者是訓導老行家,談的是學生、是老師、更是台灣教育的發展史。這也是競聲主任的行動研究報告,報告近二十年的教書生涯與學生輔導面面觀,有教育經驗的陳述也有教育理論驗證,對想進入教育行列的新鮮人有指引,像我這樣的有經驗且資深的教師一樣有很深的感觸,如果教師都願意把經驗寫下來,擔任傳承工作,教育的種苗將永不凋零。

規劃國中階段孩子教育的內容時,永遠不要忘記「服務實踐」的重要性,教育內容不要跟生活教育脫節。學生到學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回到社會群體中生活,裝備孩子與人相處的技能是教師的責任,所以在書中作者一再提到道德、規矩、行為準則,訓導人員如何階段性的協助學生發展這些能力,他是有步驟有原則可發展的。在第二部分「通往幸福訓導的旅程」中,提醒教育工作者,教師的職能、學生團體約束的界線、師生關係、協助學生發展目標四者之間的關聯繫性,掌握好,就有「通往幸福訓導的旅程」的感覺。這是一本國中訓導教育工作記錄簿,也是一本教育旅遊指南書,就看讀者您如何使用它,期盼教育旅程中大家不寂寞。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書/于金堂(基督教臺灣信義會慕義堂主任牧師)

謝謝競聲老師,深入淺出地將國民中學中訓導工作的全貌介紹給我們了解。我曾一度在自家的客廳中閱讀本書的初稿,不覺中我太太已把晚餐擺上桌,喊我入座用餐,我因讀得津津有味,沒理她,我太太對一旁的女兒說:「妳爸在看競聲叔叔寫的書」,我不好讓他們等太久,將稿作擺下,起身入座,隨口說出我的感受:「太有趣了!」說實在的,我起初真以為這會是一本「很專業的書」,「跟我無關的書」,「無聊的書」。因此,我希望不僅老師們,每位家長也都能讀到這本與我們家庭息息相關的書。

這本書給我三方面的收穫如下:

第一,透過本書我才了解訓導工作的理想和實際。我很感動於競聲老師將他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分享出來,他誠懇的反省,促使我了解我自己也曾膚淺的以為訓導工作就是「兇兇的」,「讓小孩怕怕的」就好。他講到訓導工作的理想是要全校師生有「安全感」,是引導孩子發展「我有我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的倫理道德建造,是讓全校師生「找出真正讓我們享受好關係的方式」。當然,這是深具挑戰的理想,然而,身為孩子家長的我們已看見學校的目標,這令我們欣慰不已,也讓我們了解學校老師們的挑戰有多大,我們應更有一致方向的彼此配合,帶領我們的孩子成長。

第二,此書不斷地讓我回想起我自己的國中歲月,我想起我的同學,老師,訓育組長,訓導主任,校長。想起我們班上「大哥級」的同學給我的感覺,我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我意外地發現,透過本書我更認識我自己一些,因為它幫助我勇敢地回憶我在國中時期的懼怕是怕什麼,我在那時期最想討好誰,原來我目前的一些生命信念在國中已有跡可尋,再次探索自己一番,頗有趣的。能用學校訓導的眼光看國中時的自己,也比較能更深了解老師的愛。我很感恩。

第三,這本書引發我對自己的工作有所反省。我是一間基督教會的牧師,我的上帝是一位好神,祂也常「管教」我,這本書使我想起我的一段信仰歷程,我在高中時曾遭遇課業和情感的重大挫敗,我在教會中的輔導寫信勸勉我,引用聖經希伯來書十二章第五至六節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祂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我當時原本對上帝很生氣,但當輔導告訴我必須為自己犯錯而接受上帝的管教時,我頓時有了安全感,也不生上帝的氣了,因為我知道上帝是要我得著益處。

後來,我在學業和情感上果然得了教訓、謹慎許多,考上大學、也有了一個好婚姻。我自己有經驗,受管教才有安全感,反之亦然,對施教者有安全感,才願受管教。

希望這本好又有趣的書使你獲益良多!

訓導工作很簡單,簡單到條列幾行就講完了。

1.習慣以「處罰」為核心的訓導工作。(太恐怖)
2.習慣以「獎勵」為核心的訓導工作。(太放肆)
3.習慣以「處罰」配合「獎勵」為核心的訓導工作。(安心一點了嗎?)

4.習慣以「處罰」、「獎勵」加上「關係」因素的訓導工作。(搏感情,更有人的味道)
5.以「處罰」、「獎勵」、「關係」再加上「規則」因素的訓導工作。(不僅有人味,並且學校是法治而非人治)

6.以「處罰」、「獎勵」、「關係」、「規則」再加上「讓孩子能替人著想」的訓導工作。(聽不懂,講白一點,是透過訓導工作讓校園中走動著能體貼人的孩子,你覺得如何?)

7.以「處罰」、「獎勵」、「關係」、「規則」、「讓孩子能替人著想」,再加上〝擁有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孩子的訓導工作。(再度聽不懂,例如:校園中大多數孩子主要目標都追求領導力、實踐領導力,而教師也透過活動、教學引領領導力,你覺得如何?)

這當中,關於一個處罰的訓導工作,你瞭;關於一個獎勵的訓導工作,你也瞭;關於一個有處罰和獎勵的訓導工作,你也是瞭;關於一個著重關係的訓導工作,成長在人情味濃濃的臺灣社會,你也容易掌握;但一個注重規則的訓導工作,我想有一些人的眼神可能開始迷離;而不悖〞孩子的訓導工作鐵定造成很多人傻眼。所以,這本書我們就要將〝擁有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的訓導工作呈現,而不著眼各位已經瞭解處罰、獎勵式的訓導。

處罰、獎勵、關係、規則、替人著想、擁有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的訓導工作,其實不是創新的東西,而是建基於柯爾堡〝道德發展理論〞的不同訓導作為,正因為是階段、明確、清晰,親師之間拿著柯爾堡的〝道德發展理論〞就會知道「啊~,老師帶班的品格帶領、訓導作為在帶領孩子道德發展」、「啊~家長需求的是孩子在團體中展現第五階段〝替人著想〞的階段,班級環境還沒到這個階段,所以有一班級第四階段〝規則〞的要求,要讓家長瞭解」,親師彼此瞭解現在實行於孩子身上的訓導工作是怎麼回事,就能增加信任、減少猜忌。所以,各位用心的師長要好好掌握一下這訓導工作的依據,這是第4章。

而第1章是避免看倌們說,〝訓導〞這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東西,何必沒到七月半就拿出來嚇人,但〝訓導〞這玩意兒實在是好東西,去懼解鬱就要靠這一方泉源喔(你不大相信啊?),不然在國中校園你可以試一試〝教務〞、〝輔導〞、〝總務〞這幾股溫泉源,憂鬱的症狀或許有一點起色,恐懼的症頭應沒什麼改善,弄的不好是會讓恐懼病入膏肓喔!

而訓導泉源富含去除恐懼有效成分,其有效的程度依序最讚為〝正向行為準則〞、其次為〝替人著想〞、第三為〝規則〞、第四為〝關係〞,效果較弱的是〝獎勵〞和〝懲罰〞,但每一成分都放進去療癒泉水之中,這泉水不僅可以療癒恐懼,還可以擁有引導孩子長遠信念的大用處。

是不是很難瞭解?那我們就來找一個校園起死回生的案例,由印度詩人泰戈爾先生親自為各位示範引源療癒的過程。順便我們也藉著這個案例把療癒泉水最好的成分〝正向行為準則〞,其萃取、引流、灌注、滴餵進一步說明,這是第2章。

當我們在國民中學的訓導工作知道〝正向行為準則〞這個成份,明白〝正向行為準則〞(如:領導力、整潔)實際存在我們生活,明白〝正向行為準則〞可以成為每個學校中對每個人的影響(這麼神奇),我們就可以謹慎的引流〝正向行為準則〞進入孩子、老師所在的校園環境,帶給全校孩子、老師祝福,這是第3章。

〝正向行為準則〞灌注在學校孩子的週遭,讓孩子聽得、見得、感受得,只要灌注的速度快到孩子知覺得到,〝正向行為準則〞就可以替代原本已經對孩子產生的壞影響。這是第5章。

〝正向行為準則〞在孩子生活中若不僅替代壞習慣,而想要進一步內化成為孩子思維、行為的一部份,就得要緩緩的滴餵。滴餵就是透過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把孩子長遠的發展當成是重要的事,在師生相處之間引導、帶領孩子,孩子就會一點一滴將我們刻意選擇的〝正向行為準則〞內化成他生命長遠的一部份。這是第6章。

訓導人員扮演孩子汲取〝正向行為準則〞水泉關鍵角色,只要年復一年不斷堅持引〝正向行為準則〞,就是訓導人員得以確保〝正向行為準則〞純度的最好方式。這是第7章。

把我們訓導人員過去經驗,有效去除壞影響、增進〝正向行為準則〞方法的細節提出,期望拋磚引玉。這是第8章。

除了泰戈爾的作法,我們從一本推薦的書,找到一些學校推展〝正向行為準則〞成功的例子。這是第9章。

最後,我與您分享我一生水源汲取的源頭----主耶穌,是永不乾涸、最豐沛的泉源。這是第10章。

訓導工作其實不簡單!因為訓導工作做在孩子身上,是即使用一輩子作好都不算奢侈的事,對孩子有長遠影響的工作都是不簡單、頂呱呱的工作。

目次

推薦序
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 鄭志富
向訓導工作者致意 臺中市大墩國中校長 涂文雪
摯愛訓導工作的勇者 臺中市至善國中校長 張美麗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書 基督教臺灣信義會慕義堂主任牧師 于金堂

前言

第一部份 孩子的需要
壹、會說話的國中校園
貳、為學校、班級灌注「好習慣」汰換「恐懼」

第二部份 通往幸福訓導旅程
參、純淨水源地與優質引水管
肆、訓導工作說明書—柯爾堡道德發展理論
伍、大量、即時安全的除垢—界限的權能
陸、成為孩子長遠、深刻的影響與引導
柒、來做孩子長期純淨水源引水人
捌、灌注純淨好水成就優質鱒魚
玖、典範鱒魚池參訪
壹拾、新生命、新泉源

參考書目

附錄 至善‧生活成長護照

書摘/試閱

會說話的國中校園

1
為什麼我會逃學?到校外靠更大尾的人,就沒人欺負我~筱緹(遠見2009.10)

放任孩子的恐懼不斷延伸和擴大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王浩威醫師)記得我過去曾經處理的一個個案,國三將畢業卻拒絕上學了。他從小就是十分羞澀的男孩,家裡一有不熟的親友來訪就急得躲起來。小學五、六年級時,他開始在家裡偷一些小錢,國中一年級開始偷上千元的額度。當時父母好奇他的用錢,表示有任何的需要就明講,不必用偷的,但還是沒改變這情形。直到二下,開始翹課、抽煙,甚至還因為向同學勒索而父母被學校約談。於是,包括父母和師長在內,大家都覺得過去不惹眼的孩子,開始變成壞孩子,現在又在想藉口不去學校了。

然而,和他建立了足夠的信賴以後,他自己說出來的故事版本卻又不同了。
他說上國小以後,因為不知如何和同學交往,自己都是害羞躲一旁的,反正成績不好個子也太矮,慢慢也就認命了。國小五、六年級開始經常被捉弄,有一次甚至還被公然脫下褲子出糗。也許是因為自己畏縮而弱小的模樣吧,在學校經常被同學要個十元、二十元的,偶爾遇到混幫派的同學,被強迫承銷舞會門票之類的,自己知道沒人會買也不敢向同學推銷,要想辦法湊一兩千元也就是常事了。有時,自己想多交朋友,甚至主動花錢買零食請同學,希望博取好感。當然,不管是怎樣,錢不夠,就只好去偷。

有一次他向爸爸說自己被勒索的事,爸爸(事後我向個案父親問起這件事,他表示他忘了)說:「人家搶你,你就去告訴老師,不要理他就好了。」甚至還加一句話說:「你是男孩子耶!」他說,他知道自己再也不用去求助了,不只沒法去向父母求助,也沒法向老師求助,因為他的成績是那麼不好,班上的老師根本不可能相信成績優異的某某同學怎麼可能跟他勒索,於是繼續偷錢變成了唯一方法。

他痛恨自己的軟弱,更痛恨自己沒有能力結交幾個好友。直到有一天,他感覺到班上某一票「壞」同學對他還不錯,甚至在他出錢請客以後願意讓他跟在後面耍威風。也就開始為他們跑腿,甚至學著勒索其他弱小同學。直到有一天被學校捉到,他嚇到了。可是,他又不敢去學校,怕被勒索,怕回到過去戒慎恐懼的日子,也怕被同一夥同學指責背叛。於是,他就成了所謂的中輟生。

上面是王浩威醫師在「槍響之後:打造免於恐懼、樂在學習的校園」一書導讀文章中,所舉他近百類似案例其中一名國中生的例子,說明孩子在生活中透過各種可能對所有身邊的人、事、時、地、物表達他的意見,真正接納他的人、環境得到他的信任。反之,忽略他的人、環境失去他的信任,他有時選擇師長不認同的一些作法,孩子並不是選擇壞習慣,而是因為心中的不安,選擇了有壞習慣的另一些孩子成為他的朋友,選擇了走在有壞習慣的朋友旁邊,選擇了越來越不抵抗有壞習慣朋友所呈現自己不認同的行為,接著選擇認同朋友的壞習慣,選擇走向日趨嚴重、惡化的壞習慣和有壞習慣的生活…

上述這個孩子勇敢的逃離有壞習慣的生活、朋友、認同,卻無法逃離自己選擇之後內心不安的感受,而成為中輟生。
學校是孩子學習社會互動的主要場域,國中孩子需要、也不能沒有朋友。但國中孩子生活中所呈現的同儕互動問題,加上「恐懼」之後為何如此令人震驚和不解?

2

感覺上隔著電話線有許多恐懼傳遞過來,不只是訓導主任口中這個孩子,還有孩子母親和說話的訓導主任…
2008年一個週日,我在風景秀麗的大學校園中散步時,接到學校警衛室來電通知我,學區某國小訓導主任急著找我,我問學校警衛知道是什麼事嗎?學校警衛說:好像是學校孩子去國小打籃球和國小孩子有一些糾紛。

我進一步問警衛,學校孩子是幾年級,警衛說:聽說都是一年級!(我鬆了一口氣,因為一年級的群聚性、行為惡質化程度比較低)我就用手機與國小訓導吳主任(更名)聯繫。

吳主任告訴我,我們學校孩子去國小打球的時候勒索他們學校學生,勒索的學生向小學生留下自己朋友姓名和手機號碼,要我馬上回學校把所有涉案學生找出來處理。我問他有人受傷嗎?他表示沒有,但被勒索孩子很恐懼,孩子母親要校方馬上找到相關孩子進行處理,否則要以法律途徑報警處理。

這件事最後勞動了國小校長、學區里長,經過一番協調之後,我自願接手處理後續的情況…

初始我並不是很願意處理這件事,因為我看到相關一些大人外顯態度是相當傲慢、無禮,而且整件事發生地點在學校之外,時間在假日,就地域和時間來說,管轄權不在學校訓導處,但我看見以擔心孩子為主要思維的大人,因恐懼所產生防衛心態與採行作法,彌漫著強烈的不信任與不安,我想…若順著已經開展的處理方式,包括國小和本校相關的每個孩子大概都會因為心理層面未被照顧到,而受到程度不等的傷害…

我找來學校一年級涉及此事所有學生了解之後,明白事情緣由是我們孩子在國小打球時,把手機放球場邊,打完球之後發現手機被踩壞,深怕被父母責罵的孩子,把一起打球的孩子(包括這個國小孩子)找齊,言明大家一起分擔這隻手機的錢,為了便於這個國小孩子父母(其他都是同班同學)徵信,留了其中一位同學手機的號碼(因為主事同學手機已遭踩壞)作為聯絡之用。國小同學回家告訴母親王小姐(更名),王小姐擔心這個事件是有預謀,打電話到這位同學手機時,手中拿著話筒並沒有出聲,其想法是想了解對方意圖。接下來,由於王小姐與國小校方平常往來熱絡,遂將此一事情向國小校長通報,並要國小校方妥善處置。

當我弄清楚事情緣由之後,就先約談相關學生家長到本校,讓他們了解事情經過並傾聽雙方意見。過程中王小姐多次的插話傳遞假設性並帶著恐嚇語詞,如「孩子父親很忙,但是很關心這件事,他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什麼傷害,希望對方的家長要管好自己孩子,否則他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我們家不是賠不起,我兒子要用什麼我們都會買給他,但小孩要教導他們愛物惜物…」、「家長要教孩子,用壞的手機要人家賠全新的,是不是合理等…」,造成協調、溝通上很大的困擾。

其實每個人原本都是理性且帶著善意來溝通,但有時因心中的恐懼(擔心事情後續發展傷害自己或孩子),往往造成場面僵化更難圓滿處理。雙方家長溝通的最後,我要我們學校孩子為了自己不夠周延的處置導致大家放下工作來處理事情,向所有家長道歉。接著徵得國一孩子父母同意,免去手機賠償責任(父母也表示,手機是舊的,沒關係),我並請家長原諒孩子無心之過並肯定孩子負責任態度,也請父母告誡孩子往後相關事情要明白告訴家長和學校協助處理。

接下來,我就到國小訓導處,請訓導處把相關孩子找來,基於消除這個孩子恐懼的目的,我告訴這個孩子,我就是這些國中學生的訓導主任(為了慎重,還給他一張我的名片),先肯定孩子冷靜、理性的面對事情的態度,並告訴孩子說,以後若同樣這些孩子,或任何一個我們學校孩子找你麻煩,你就告訴我,老師一定會保護你並還你公道。

最後,將處理的程序告訴相關的人。我的學校校長、國小校長、學區里長、家長,事件才落幕!
事件的本身和我們在學校所處理的事比起來,並不是很大的事,但由於加進了許多恐懼,使事情變得複雜和困難。所以我們看到恐懼實際在人心裡發酵時,會製造更多想像、更多的猜忌、更多不信任和更多不必要的困擾!

回想我自己的國中生活,上學這件事也是包含著恐懼的。我們班上同學欺凌同學的可惡景象,現在還清晰在我腦海之中。
欺凌人的同學常常叫班上最胖的兩個同學,在教室後面垃圾筒旁邊表演「相撲」給大家看,你就會看見兩個心不甘、情不願的同學,有一搭沒一搭敷衍的比劃,欺負人的同學在這個時候認為他們表演的不精釆,就會無情的用腳踹其中一個同學,並責備他不努力相撲,當時,可以讓受欺負同學被屈辱狀態停止的只有上課鐘聲,但欺凌的事件一直到畢業前仍不斷在教室角落重複發生。

恐懼如同使食物變餿的黴菌,原本只有一點點、一個食物有,一旦遇到另一個食物有適合黴菌(恐懼)居住的環境,就悄悄的從第一個食物沾染了另一個食物,一不注意就一整片、一大堆食物都發霉。
進入國中孩子心理上是什麼樣感覺呢?

研究者發現「37.9~47.5%的國中學生有校園暴行恐懼感,有3.2%國中學生因害怕被害而不敢上學,且受害率較低的學生反而有高比率的學生擁有被害恐懼感」(陳麗欣,1993),顯現出相當不理性的現象,此外,嚴重的被害恐懼感會影響學生的生活品質與學習效果,故如何降低校園暴行被害恐懼感誠有其重要性。(陳麗欣,1993)

其實孩子進入國中,心中是帶著對國中的恐懼感的。若我們學校環境沒有透過有意識的營造,讓孩子免去恐懼感,反而讓恐懼感日漸茁壯,必定會因為這個忽略,而造成許多孩子本應絢爛的青春變得灰暗。

我們通常只看到學生校園生活當中的暴力行為,卻很少體貼孩子內心對暴行的恐懼感。假設全校每一個學生在校園中生活的狀態,如同飛機被標記在航空管制塔雷達螢幕上的光點。假設正在產生暴力行為的是藍點、對暴行有恐懼感的是紅點,我想螢幕會佈滿紅色的小點點,而且大部份藍色點同時也會帶著紅色的小點點。學生對校園暴行恐懼感的情況,遠比我們想像來的嚴重。

3
提到孩子的恐懼感受,我們要問這份摻了慘白的被害恐懼感是從那裏來的?
有一部份是孩子受到傷害,但大部份是因為看見、聽見、嗅到空氣中的不安,被害恐懼感受就生發於心底。

一年級新生及女生的被害恐懼感發生率顯著地高於三年級及男生,但實際上此二群體卻是受害率較低的一群。此乃肇因於學生本身對「犯罪嚴重性」、「易受傷害的程度」、「被害風險」的覺知所造成的。(陳麗欣,1993)

若以實際受害者整體受害分布情形來看,三年級相對於一年級有較高受害的比例。高年級男生在其低年級的時候其實多半並無顯著加害和被害的情況,而這些三年級從一年級的「多僅懷有被害恐懼感」轉變成三年級實際加害或被害比例升高的結果,根據我個人實務觀察和相關研究的證實發現,青少年常常有被害者轉為加害者的情況。

雖然「校園暴行之加害者和受害者是互斥的團體」是絕大部分校園暴行研究之假設(McDermott, 1983),但加害人與被害人常被視為一體之兩面,Wolfgang (1977)稱之為「被害者催促論」(the notion of victim precipitation);Schafer (1968)則提出「被害者應對其被害負起功能性責任(function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而 Singer ( 1981) 則主張「不但加害人與被害人之特質雷同,且部分暴力被害人在受害後會轉而成為加害人」,這些論點業經多人證實了。換言之,「學生是校園暴力事件之加害人兼被害人,而加害人與被害人之人口有同質且重疊的現象」已被大多數犯罪學者所接受。(陳麗欣,1993)

也就是說加害者並非天生的壞胚子,只是因為恐懼被害而掉入暴力事件惡性循環,孩子並沒有加害的需求,他只是為了避免成為被害者,而留在加害團體,被催促作出加害行為。

如陳麗欣研究所指出,女學生、新生真正的恐懼是覺知所造成的,而我們很少正視女學生、新生他們心中覺知的狀態。多半國中訓導處會將管教學生主要的力量花在三年級學生及所有男生的身上,只是恐懼的覺知一旦在女學生或新生心中成形,他們就透過具象觀察(孩子之間的打鬧)就將原先所知覺的恐懼感受合理化詮釋(哇~有人被打了),恐懼就成為孩子心底長久的感受。

國中孩子對於已覺知和應驗的恐懼感受會採取某些行動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尤其女學生和新生。而孩子所採取的行為相當多樣性,如連結壞同學、告訴自己的哥哥和姐姐。上述孩子決定面對恐懼方式,經常造成更大的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為其免去恐懼所連結依附的人,往往是帶著更大恐懼的人,且往往帶著他們陷入更巨大的恐懼。

4
直到今天,最初我擔任生教組長時,在走廊追學生、處分學生的情景仍常在我腦海浮現。違規孩子彷彿是奔逃蟑螂,而我自詡是可以除惡務盡的克蟑,相信自己的出現可以讓蟑螂不在校園、不在校外流竄。我感覺自己像提著小油燈的大副,航行在一整片壞人、壞事、壞物之中,沒有航向圖、沒有領航員,只有「大副」的臂章陪著我、提醒我說:黑暗儘管籠罩著小油燈,仍要走入黑暗驅散陰霾。

結果日益增多的學生衝突和違規,重重擊打我的信念,越是想快速處理孩子的問題,越是衍生更多待處理的狀況,我發現我的出現不僅無法「克蟑」,排山倒海的「蟑螂」反而把我圈在中間,孩子和我的生活沒有隨著我的努力趨於平靜,違規頻率和恐懼感受卻無止盡長大,吞吃掉我微弱的盼望。我好像將著火的飛蛾,憤怒揮舞手中小油燈,本著可能自焚的壯烈狂奔在對工作負責任的堅持中,却逐漸看不見長官、看不見學生、看不見…自己。

自己對生教組最初兩年工作留下的註腳,就是盡責、盡力卻精疲力竭。但心中無法明白,學生違規被處罰,應該不會再犯了不是嗎?為什麼孩子明明受委屈卻還要說謊袒護欺負他的人?孩子明知道可能受傷害,卻帶著「老師,我不得不」的神情走入暴行日益乖張同儕關係之中?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兩年後卸任生教組長,與眾孩子的訓導情緣暫時寂滅,不得解的疑惑並未消逝,心中仍然盼望知道一切的一切是怎麼回事,幫幫孩子、幫幫自己!

5
離開生教組兩年,一年當導師、一年當體育組長,學校換了兩任訓導主任、兩任生教組長。兩年後暑假,在北師大研究所上課時涂主任(現在是涂校長了)打了手機給我,我從教室走到外面走廊,涂主任透過手機簡單說了句:「準備回來接生教組。」臺北陽光中我信守「當涂主任生教組長」的承諾,再一次點燃大副油燈上路,雖然我對訓導處生教組最恰當角色和如何做好生教工作依舊迷惘。

記得當時剛開學,我還是用原來心態、原來方式做事,涂主任當時只是輕輕告訴我:「訓導工作是團隊工作,不用孤軍奮戰。」一開始當然我是半信半疑,但每天放學之後,主任總願意多留一點時間來和我討論學生狀況、思考對策、研訂訓導處生教組下一步,我確信我們是透過溝通走在同一個方向上,雖然擺在眼前要完成的事很多,但我相信涂主任所告訴我「訓導工作是團隊工作」這句話,必定是未來將學校帶向秩序校園的道路。

知道服務學校訓導工作這艘船的方向和自己心中油燈照亮方向相同,是很棒的感覺。雖然當下我心中隱隱覺得眼前景況仍不算是最佳方式,因為當訓導工作所從事內容已然轉換成更體貼孩子的方式,但孩子作錯事之後,面對事情所表現出的態度,仍舊是傲慢、撒謊和不以為意,這個結果令我狐疑孩子需求到底是什麼?
在訓導處擔任生教組長四年後,學校行政人員的變動,讓我有機會承擔更重大的責任-訓導主任。這對年輕又缺乏經驗的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擔任主任的第一年,上帝恩待我,給我訓導超級組合:訓育組一老師、衛生組芳老師、體育組柯老師、生教組蓮老師,平均年齡四十二歲左右,是教學和班級經營經驗正豐富(約二十年)的時候。尤其蓮老師,過去擔任導師時,其班級經營一向展現高度秩序和規律,當我還是生教組時候,就從來不需處理她們班的事,她堅持、投入在班級事務的決心和努力是我無法做到的。

感恩這麼棒的老師成為我訓導主任任內第一個生教組長,蓮組長擔任組長那兩年,她彷彿班級、彷彿家庭般經營糾察隊,糾察隊就如同軍隊般紀律嚴明,整個學校也在她和糾察隊精準的規範和確實執行下,產生令人讚嘆的寧靜、秩序、條理分明。缺乏經驗的我在那兩年,主要就是配合校長排除來自各方(家長、師長、處室)對生教組執行細節的疑問和阻力。蓮組長透過她的相信和努力把學校帶往高度社會自治的境界,而我相信…蓮組長。

初任訓導主任那兩年因為蓮組長的堅持,學校訓導業務從涂主任所建構基礎出發,學校秩序更上了層樓,因為當時學校,任何一個心底藏著壞意的孩子,都很難表露自己壞心眼部份,也很難表現自己的壞作為。因為隨著每天糾察可能的糾舉、登記、通知單、處罰,帶著壞意的孩子應接不暇的,似乎是無處不在的糾察和糾舉單,連使壞的念頭都來不及想起來,就得面對心中自己問自己「放學後是不是要遵守規定留校?」的掙扎,繼之而來的是「不留下來接受處罰,還有多少沒完沒了的困擾,唉~~」的嘆息。

我以一個新手主任在蓮老師旁邊,看她如同藝術般使用許多新方法,操作過去自己熟悉的行政業務,這原本熟悉的行政職務好像突然變陌生,但心底卻歡喜這樣的陌生和歡喜更多關於訓導工作的學習。看見孩子在校園裡過著漸趨安全的生活,過去的疑惑好像隨著漸漸明朗起來,如同走迷宮的孩子,繞了半天路後,從自己心中聽到「恭喜你,往出口又前進了一大步」。此時我相信訓導一定是有令人更嚮往的境界,有一天我一定可以知道。

兩年之後,蓮組長全心奉獻、全力以赴的生教工作也要告一個段落,當年在訓導處一起打拼的同仁,還留下來的就只剩柯組長(現在是柯主任)。訓導處向來不是大家喜歡歷練的地方,尤其一個小毛頭菜主任如我,帶著四個主任級資歷和身價的前輩,共處在一個沒什麼人覺得愉悅的單位(訓導處),作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對這些前輩們的幫忙實在是衷心感謝。

後來這幾年,我另一番經歷是帶著一群幾乎沒有行政資歷但熱力十足的老師(潔組長、專組長、銓組長、春組長、靜組長、蘭組長、慧組長、樺組長),日復一日歷練、思考並處理孩子和師長的各種複雜問題,尋求完全走出訓導環境迷宮的方式。
十多年在訓導處和這麼多很棒的同仁相處,對於訓導工作作法的課題,我真的覺得一天比一天有更多的瞭解,也衷心盼望透過訓導工作經歷的分享,讓大家理解訓導工作對於國中孩子、家長、老師的重要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