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知性(簡體書)
滿額折

知性(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林徽因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才女,但其文學成就不如廬隱、蕭紅。作為新月派詩人,林徽因的作品注重新詩的格律,注重“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遵循“理性節制感情”的主張,是為藝術而藝術派。
同時,由于專業的原因,林徽因也寫了大量的有關古建筑的文章,和呆板的、公式化的學術報告比較起來,顯示了文學家學者文筆的不同凡響。
《知性:林徽因精品文集》選編了林徽因大部分作品,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藝術取向。
葉君主編的《知性:林徽因精品文集》還收錄了林徽因與朋友間的書信數通。管中窺豹,亦可看出民國知識分子在亂世愛國、愛人的態度。那種詩意的文人風度,幾成絕響。

名人/編輯推薦

優越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使她有條件把文學真正作為獨立而自由的人生與藝術理想,從而是天然的“為藝術而藝術”派。
林徽因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才女,但其文學成就不如廬隱、蕭紅。
葉君主編的《知性:林徽因精品文集》選編了林徽因大部分作品,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藝術取向。

葉君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閩縣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學家、作家。
林徽因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徽因5歲時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新式小學就讀,13歲隨家遷居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女校培華女中。
1920年,林徽因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作為女建筑師的房東的影響,對建筑學發生興趣,立志作為攻讀方向。其間,她結識父親的忘年交詩人徐志摩,對新詩亦產生濃厚興趣。翌年回國,繼續中學學業。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讀建筑學。當時,因賓州大學建筑系不接受女生,她只好就讀于美術學院,同時選修建筑系課程,力圖實現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后,林徽因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翌年春,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一同回國,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
作為建筑學家,即便在國破家亡的時代,林徽因協同梁思成在1930~1945年間,曾到過1 5省、200余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河北趙州石拱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國人和世界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抗戰爆發,同當時的眾多知識分子一樣,林徽因夫婦輾轉流徙于云南、四川等地,貧病交加。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幾位同事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0年被任命為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富有遠見的規劃。次年,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后,林徽因進發出旺盛的精力和熱情,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擔的設計和教學任務,還與梁思成一道撰寫了多篇建筑學論文。但是,1954年,一向多病的林徽因身體極度衰弱,《中國建筑史》課程幾乎大半躺在床上講授。輾轉病榻數月,最終于1955年4月1日逝世,享年51歲。
作為作家,林徽因于1931年4月以“徽因”的筆名,在《詩刊》第2期上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作為其文學創作的開始。此后,她在從事建筑學研究之余,大量發表詩歌,兼及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早在1930年代就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
俊秀的外表,一口流利的英語,顯赫的世家身世,學有專長,加之良好的文學素養,當然,還有與多位民國紳士的浪漫愛情,或不逾倫理閾限的情感“糾葛”,很大程度上,讓林徽因成了今天仍活在人們口頭上的一個傳奇,成了優雅、知性女人的范本。特別是在一切變得如此粗鄙、市儈的當下,了解一下林徽因,似乎成了感受民國女子風范的一種方式,讓今天的那些略有些小資的女人、男人們生出一點淡淡的嫉妒,感嘆上天何以如此垂青這個民國女子,不吝給她美貌,更不吝給她智慧。
幾位因驚人才華而成為傳奇的民國女子,往往因家世、自身所受后天教養,還有所處時代的差異,自然分成幾種不同類型。顯赫的官宦世家身世,加上留學歐美的后天教養,以及五四時代的熏染,自然決定了林徽因、謝冰心作為優雅、知性女性的樣板。無論民國還是后世以至今天,人們總是喜歡將她們進行比較。有趣的是,坊間亦流傳著林、謝間因才華相妒而互生醋意的傳說。客觀地說,當年謝冰心文名遠在林徽因之上,然而,知識界似乎更看重林徽因作為學者,對于民族國家所作的貢獻,而對她尤其稱許。這亦凸顯一個時代對于人的認知和價值取向。1942年,傅斯年在致朱家驊信中就盛贊林徽因為“今之女學士,才學至少在謝冰心輩之上”。
張愛玲亦出身顯赫,只是,到底晚出十多年,家道早已沒落,官宦世家的精神作派早已蕩然無存,墮落的父親,加之剛剛開頭就煞尾,并已打了折扣的西洋教育,還有戰爭催逼,讓張愛玲成了這一類型衍生的另類。她分明感到一個時代快要終結,成名要趁早的焦慮,自然讓她失去了那份從容。無論家道還是時代,她總是看到末尾的情形。因而,優雅與知性,在她身上似乎都有,但似乎又都不是。而且,那種“不是”是一種源自骨子里的“不是”。石評梅與黃廬隱相類似,兩人甚篤的交誼,我想,毫無疑問建立于父親作為小官吏的家世、缺失留洋經歷,但在國內共同感受五四高潮期的時代氛圍,這讓她們將其思考和憂患,表達得比較直白。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際,卻又讓她們難有大的人生格局,難以掩抑的文學才華為她們宣泄人生悲苦提供了方便,她們有新女性的憂思,但更多的是感傷。而生在謝、林、石、黃之后,張愛玲之前的蕭紅,卻是另一類型。苦難的遭際,加之想接受新式教育而不得,讓她對人生有了別樣觀照,出之于文字,自然是另一番風貌。她以超卓的才華肆意寫出人生黑暗與荒寒。
林徽因的創作涉及層面較廣,但詩名最著。很多人自然將其視為新月派詩人中的一員。其早年詩歌可以明顯看出徐志摩的影子,有很濃郁的“新月”味道。清麗、流暢,詩形整飭,想象新奇,典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但也有對現實的關注和對都市別樣生存圖景的呈現,如《年關年關》。前者是對美好優雅的贊嘆;后者是對苦難知性的皺眉。然而,作為詩人的林徽因,應該引以為驕傲的,毫無疑問是寫出了《病中雜詩九首》。這九首詩分別寫于1944年的李莊、1946年的昆明、1947年的北京,1948年5月集中刊載于《文學雜志》第2卷第12期。很顯然,這批詩歌是作為作家的林徽因的后期創作。輾轉流徙的生活讓她明顯對苦難有了更其深刻的體認,而中年心態更讓她脫盡了前期詩歌的清麗與流暢。這些詩里已經完全看不到“新月”的痕跡。雖然,有些詩句的想象仍是那么新奇,但是,卻打上了深刻的思辨色彩,表達上不時可以看到現代主義手法的運用;但又不像此期“九葉詩人”們那樣明顯。這自然是詩人林徽因完全成熟的標志。在我看來,《惡劣的心緒》、《一天》、《憂郁》是這批詩作里的尤為超卓者,足堪玩味。
林徽因的兩篇悼念徐志摩的散文情感濃烈,在充分呈現一個活潑、生動的徐志摩的同時,亦深刻表達了自己對亡友深刻的知解。知性的介入,讓兩篇文字情感真摯,卻并沒有一般悼亡文字的矯飾與濫情。《窗子以外》卻是格外俏皮、深雋。俏皮的是對世相的描述,深雋源于作者對世相所傳達出的理解或婉諷。這是一篇將感性和知性結合得非常巧妙的散文佳作。感性和知性的結合,確乎是林徽因的擅長。這也體現在她那些漂亮的關于做建筑學考察的游記中,如《山西通信》等篇什。而那些談建筑的科普文字更可以作為精美的散文來讀。很多人認為林徽因甚至將文學才華用于建筑學論文寫作,讓嚴謹的學術論文不再枯燥,相反靈秀生動,富有人文情懷。
小說,在林徽因似是偶一為之。目前所見僅三篇:《窘》、《九十九度中》、《模影零篇》,分別發表于1931年、1934年、1935年。讀者稍加留意,便可感受到林徽因那獨特的小說觀念,以及她那不愿重復自己的新銳態度。小說形式的多變,還是基于卓著才情的底子。僅此,讓人不得不感嘆,林徽因的確是才女。《窘》的精彩處在于對人物之間淡淡曖昧情感的精微體察,敘述的不過是家長里短——自然是紳士、淑女間的家長里短,講故事的方式稍稍有些舊,似乎是中國傳統小說講故事的樣式,但骨子里卻別有風味。《九十九度中》就完全不一樣,是林徽因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之一。在這篇小說里,作者將對日常生活的精微體察,以一種極具現代感的形式表現出來,傳達出她對人生和小說本身的一份獨到看法和理解。如果說《窘》還是中國傳統小說那種線性敘述的話,那么,《九十九度中》則完全體現了西洋小說的觀念,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個斷面,將暑天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作者隱匿在瑣屑的日常呈現背后,不動聲色地表達著她對筆底人物、世相的理解,或狡黠,或犀利,或溫和。在劉西渭看來,《九十九度中》“沒有組織,卻有組織;沒有條理,卻有條理;沒有故事,卻有故事,而且那樣多的故事;沒有技巧,卻處處透露匠心”,實在是中的之論。他還透露,當年一個國立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向其坦承“完全不懂這不到一萬五千字的東西。其實,即便今天,如果對林徽因的不羈才情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也還是很容易讀不懂。《模影零篇》是一組記人的文字,是介于散文、小說之間的間性文本,可以看出林徽因在文字上越發成熟、洗練。所記述的人物生動、鮮活,且基于人物性格特點,文字亦相應有所變化,有的俏皮,有的沖淡,有的平實。總之,她總有一種將感性和知性進行適度調和的天賦。只有一出手,文字便有了林徽因那注冊商標式的印記。
如果說,林徽因在建筑學上的成就,靠的是一點點誠實的努力達至的話,那么,文學創作上的林氏風格,卻多半出于才情和天賦。上天給她美貌,給她顯赫的家世,給她誠實努力的品性,給她超卓的智慧,給她良好的教育,給她高潔的人格……一切似乎太過完美,上天也有些嫉妒,也給她病痛,給她困頓。不然,無論作為建筑學家還是作家,林徼因會有更為卓越的貢獻。
本書還收錄了林徽因與朋友間的書信數通。管中窺豹,亦可看出民國知識分子在亂世愛國、愛人的態度。那種詩意的文人風度,幾成絕響。今人如果能夠平靜一下浮躁的心,讀讀1942年4月18日傅斯年致時任教育部長朱家驊,請求他為梁思成兄弟撥款救濟的信,我想無法不心生感動。而林徽因致傅斯年的信,則可讓人讀到當時知識分子對于民族國家那份深沉熱愛,以及即便在亂世那份從容的歸屬感。了解傅斯年、朱家驊與困厄中的梁氏兄弟的這段交往,不得不讓人感嘆民國知識分子那份詩意的人際關系。對比當下,不勝欷歔——那個時代確乎距離今天太遙遠。
閱讀,某種意義上成了對才情、詩意、知性的觸摸。對于有心的讀者,這自然是享受,但毫無疑問也有唏噓,也有感嘆。
2012.6.5 哈爾濱

目次

序 葉君/1
詩歌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3
笑/4
深夜里聽到樂聲/5
仍然/6
情愿/7
激昂/8
一首桃花/10
蓮燈/11
中夜鐘聲/12
微光/14
秋天,這秋天/16
年關/19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21
憶/23
吊瑋德/24
靈感/27
城樓上/29
深笑/3l
風箏/32
別丟掉/34
雨后天/35
記憶/36
靜院/37
題剔空菩提葉/40
黃昏過泰山/41
晝夢/42
八月的憂愁/44
過楊柳/45
冥思/46
藤花前/47
旅途中/49
紅葉里的信念/50
山中/54
靜坐/55
十月獨行/56
時間/57
古城春景/58
前后/59
去春/60
除夕看花/61
孤島/62
給秋天/63
人生/65
展緩/67
六點鐘在下午/68
昆明即景/69
一串瘋話,72
小詩(一)/73
小詩(二)/74
惡劣的心緒/75
寫給我的大姊/76
一天/77
對殘枝/78
對北門街園子/79
十一月的小村 80
憂郁/82
散文
悼志摩/85
平郊建筑雜錄/91
山西通信/98
窗子以外/100
蛛絲和梅花/106
彼此/109
一片陽光/113
我們的首都/117
和平禮物/132
小說
窘/137
九十九度中/150
模影零篇/165
戲劇
梅真同他們(四幕劇)/197
書信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致胡適/251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致沈從文/253
一九三七年十月致沈從文/256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從文/259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致沈從文/262
一九四二年約春夏致傅斯年/264
附: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傅斯年致朱家驊/266
附錄
倏忽人間四月天 梁從誡/271

書摘/試閱


暑假中真是無聊到極點,維杉幾乎急著學校開課,他自然不是特別好教書的——平日他還很討厭教授的生活——不過暑假里無聊到沒有辦法,他不得不想到做事是可以解悶的。拿做事當作消遣也許是墮落。中年人特有的墮落。“但是,”維杉狠命地劃一下火柴,“中年了又怎樣?”他又點上他的煙卷連抽了幾口。朋友到暑假里,好不容易找,都跑了,回南的不少,幾個年輕的,不用說,更是忙得可以。當然脫不了為女性著忙,有的遠趕到北戴河去。只剩下少朗和老晉幾個永遠不動的金剛,那又是因為他們有很好的房子有太太有孩子,真正過老牌子的中年生活,誰都不像他維杉的四不像的落魄!
維杉已經坐在少朗的書房里有一點多鐘了,說著閑話,雖然他吃煙的時候比說話的多。難得少朗還是一味的活潑,他們中間隔著十年倒是一件不很顯著的事,雖則少朗早就做過他的四十歲整壽,他的大孩子去年已進了大學。這也是舊式家庭的好處,維杉呆呆地靠在矮榻上想,跟睛望著竹簾外大院子。一缸蓮花和幾盆很大的石榴樹,夾竹桃,叫他對著北京這特有的味道賞玩。他喜歡北京,尤其是北京的房子、院子。有人說北京房子傻透了,盡是一律的四合頭,這說話的夠多沒有意思,他哪里懂得那均衡即對稱的莊嚴?北京派的擺花也是別有味道,連下人對盆花也是特別地珍惜,你看哪一個大宅子的馬號院里,或是門房前邊,沒有幾盆花在磚頭疊的座子上整齊地放著?想到馬號維杉有些不自在了,他可以想象到他的洋車在日影底下停著,車夫坐在腳板上歪著腦袋睡覺,無條件地在等候他的主人,而他的主人……
無聊真是到了極點。他想立起身來走,卻又看著毒火般的太陽膽怯。他聽到少朗在書桌前面說:“昨天我親戚家送來幾個好西瓜,今天該冰得可以了。你吃點吧?”
他想回答說:“不,我還有點事,就要走了。”卻不知不覺地立起身來說:“少朗,這夏天我真感覺沉悶,無聊!委實說這暑假好不容易過。”
少朗遞過來一盒煙,自己把煙斗銜到嘴里,一手在桌上抓摸洋火。他對維杉看了一眼,似笑非笑地皺了一皺眉頭——少朗的眉頭是永遠有文章的。維杉不覺又有一點不自在,他的事情,雖然是好幾年前的事情,少朗知道得最清楚的——也許太清楚了。
“你不吃西瓜么?”維杉想拿話岔開。
少朗不響,吃了兩口煙,一邊站起來按電鈴,一邊輕輕地說:“難道你還沒有忘掉?”
“笑話!”維杉急了,“誰的記性抵得住時間?”
少朗的眉頭又皺了一皺,他信不信維杉的話很難說。他囑咐進來的陳升到東院和太太要西瓜,他又說:“索性請少爺們和小姐出來一塊兒吃。”少朗對于家庭是絕對的舊派,和朋友們一處時很少請太太出來的。
“孩子們放暑假,出去旅行后,都回來了,你還沒有看見吧?”
從玻璃窗,維杉望到外邊。從石榴和夾竹桃中間跳著走來兩個身材很高,活潑潑的青年和一個穿著白色短裙的女孩子。
“少朗,那是你的孩子長得這么大了?”
“不,那個高的是孫家的孩子,比我的大兩歲,他們是好朋友,這暑假他就住在我們家里。你還記得孫石年不?這就是他的孩子,好聰明的!”
“少朗,你們要都讓你們的孩子這樣的長大,我,我覺得簡直老了!”
竹簾子一響,旋風般地,三個活龍似的孩子已經站在維杉跟前。維杉和小孩子們周旋,還是維杉有些不自在,他很別扭地拿著長輩的樣子問了幾句話。起先孩子們還很規矩,過后他們只是亂笑。那又有什么辦法?天真爛漫的青年知道什么?
少朗的女兒,維杉三年前看見過一次,那時候她只是十三四歲光景,張著一雙大眼睛,轉著黑眼珠,玩他的照相機。這次她比較靦腆地站在一邊,拿起一把刀替他們切西瓜。維杉注意到她那只放在西瓜上邊的手。她在喊“小篁哥”。她說:“你要切,我可以給你這一半。”小嘴抿著微笑。她又說:“可要看誰切得別致,要式樣好!”她更笑得厲害一點。
維杉看她比從前雖然高了許多,臉樣卻還是差不多那么圓滿,除卻一個小尖的下頦。笑的時候她的確比不笑的時候大人氣一點,這也許是她那排小牙很有點少女的豐神的緣故。她的眼睛還是完全的孩子氣,閃亮,閃亮的,說不出還是靈敏,還是秀媚。維杉呆呆地想一個女孩子在成人的邊沿真像一個緋紅的剛成熟的桃子。
孫家的孩子毫不客氣地過來催她說:“你哪里懂得切西瓜,讓我來吧!”
“對了,芝妹,讓他吧,你切不好的!”她哥哥也催著她。
“爹爹,他們又打伙著來麻煩我。”她柔和地喚她爹。
“真丟臉,現時的女孩子還要爹爹保護么?”他們父子倆對看著笑了一笑,他拉著他的女兒過來坐下問維杉說:“你看她還是進國內的大學好,還是送出洋進外國的大學好?”
“什么?這么小就預備進大學?”
“還有兩年,”芝先答應出來,“其實只是一年半,因為我年假里便可以完,要是爹讓我出洋,我春天就走都可以的,爹爹說是不是?”她望著她的爹。
“小鳥長大了翅膀,就想飛!”
“不,爹,那是大鳥把他們推出巢去學飛!”他們父子倆又交換了一個微笑。這次她爹輕輕地撫著她的手背,她把臉湊在她爹的肩邊。
兩個孩子在小桌子上切了一會西瓜,小孫頂著盤子走到芝前邊屈下一膝,頑皮地笑著說:“這西夏進貢的瓜,請公主娘娘嘗一塊!”
她笑了起來拈了一塊又向她爹說:“爹看他們夠多皮?”
“萬歲爺,您的御口也嘗一塊!”
“沅,不先請客人,豈有此理!”少朗拿出父親樣子來。
“這位外邦的貴客,失敬了!”沅遞了一塊過來給維杉,又張羅著碟子。
維杉又覺著不自在——不自然!說老了他不算老,也實在不老。可是年輕?他也不能算是年輕,尤其是遇著這群小伙子。真是沒有辦法!他不知為什么覺得窘極了。
此后他們說些什么他不記得,他自己只是和少朗談了一些小孩子在國外進大學的問題。他好像比較贊成國外大學,雖然他也提出了一大堆缺點和弊病,他嫌國內學生的生活太枯干,不健康,太窄,太老……
P137-13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