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滿額折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現代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其人為核心,透過熊、梁、馬三家全集之全面檢視,篩錄、抽繹出兩兩間學術互動的原始素材,以之為根柢,進行分析、詮釋或釐清,藉茲透視彼此的互動行跡、關切要點與論點異同。

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論著短語、專函、信函、講詞、語錄、詩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語、專函、信函、日記、訪談紀錄、讀書筆記、口述;《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誌銘、日記、專函、信函、詩歌、對聯、弟子筆記等,於另二方均各有觸及,透過摘錄、比較、分析,得匯為脈絡分明的交往實錄。

另亦酌納各家關於三聖之年譜、年表、記事、事略、評傳資料等,以期全面關照熊、梁、馬間綿密複雜的交游景況、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圍、各有堅持的論交模式。

本書上篇藉由原始文獻的檢視與蒐彙、當時與後學觀點的參稽與比較,藉茲觀察圍繞於梁、熊、馬之間的四個主題:一探生命氣象,以觀個性特質之迥別;二究學行互動,以見論學交誼之軌跡;三言履道堅持,以窺梁、熊之學術交鋒及攻難景況,熊、馬之教育理想與扞格歧見;末涉學術網絡,以明友朋弟子薈萃景況及交織互錯梗概。究其要則在豁顯三者論交歷程的悠長綿遠與耐人尋味,以及彼此對學術與教育理念的護衛與堅持,並映顯民初儒學的一個側面景致。

本書下篇則依次呈現「現代儒家三聖」全集中關於另二者的相關記事,以見彼此往來之實貌。書末加錄三聖著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聖之學的概況。

作者簡介

王汝華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現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易經》及當代新儒家哲學。著有《尋繹當代儒哲熊十力》、《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十力齋論學集》、《易學索玩》等。

導言

掀開中國近代史頁,一個紛陳雜遝、擺盪翻轉、衝突憂懼的時代風貌登時躍入眼簾,在新舊交銜、中西拉鋸、學說?出下,譜寫出一個個樣態各異、內涵殊別的學術生命。

其間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三者,其所承膺的歷史重擔;所執持的終極信念;所啟導的儒學面向;所交錯的生命歷程;所匯聚的文化群落;及所標幟的學術生命等,既有其共性的內涵,亦有其獨樹的量能;既有其交織的精采,亦有其特出的魅力。

先就梁漱溟(1893-1988)言,其以九六高齡鐫烙出其易於識別的生命座標:席不暇暖的社會實踐,讓他贏得「行動的儒者」的美譽;傾力發皇現代孔學精神,使其「獨能生命化了孔子」的標誌蔚然成形;至於對宋明儒學中陸、王思想的靈活發揮,遂有「新文化運動以來,倡導陸王之學最有力量的人」的封稱;另如「最後一個儒家」、「中國的脊梁」、「不穿袈裟的和尚」、「當代新儒家學者中最具有準西方宗教的聖徒人格」等,都是為其量身專設的評語,藉此突顯其一生學思歷程的路徑與基調。

次就熊十力(1885-1968)言,在其八十有四的行年中,專力於中國哲學體系的重建,試圖為途窮的傳統文化另闢蹊徑,又以作品深具原創性、爭議性與影響力,獲致時賢及後人殊多迴響,如賀麟稱揚:「其哲學為陸、王心學之精微化系統化最獨創之集大成者。」徐復觀贊曰:「熊先生的生命,即是中國文化活生生地長城。」1968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譽其為「儒學、佛學和西方哲學三方面的調和中,最具獨創性的綜合者。」凡此均可賅見熊十力學術之攸歸及人格之鮮活。

末就馬一浮(1883-1967)言,在八五漚滅歸海之際,以其豐厚學養、多方才華及隱士的生命情調,招來後學興味日增的勘探及捫索,在殊多論評者中,梁漱溟以「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為其精準定調;而賀麟之「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及曾昭旭之「傳統之儒之最後典型」,則道出其趨古近古的學行特色;至於豐子愷則以「今世的顏子」美評摯友,另如「中國書法界之泰斗」、「當今第一流詩人」、「當代文章歸馬氏」等,則為其書法、詩歌、文章等領域的高度學養、精深造詣與斐然成就別立註腳。

在相近的歷史舞台中,梁、熊、馬傾力發揮、精湛演出,在學術軌道上各有開展與闢拓,其間尤值稱道者,三人居處伯仲間,訂交半世紀,在長時的匯流與分道之間,既營造出深汨的學術氛圍;亦激盪出豐盈的學術內蘊;更培育出偌多的學術新流。

「現代儒家三聖」一詞,已儼然成為當今學者對梁、熊、馬三者的普遍代稱,更反復出現於研究梁、熊、馬的相關作品中,成為熟稔的標誌代碼,然而現代儒家三聖究竟如何開展其複雜曲折的交誼歷程?如何標誌出其各具創見的學術內涵?又如何激盪出獨領風騷的一代學術?以及如何留下文壇的不朽佳話與難解爭議?則釐探三聖之學似已箭在弦上。

又郭齊勇先生亦言:「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先生及其弟子門生,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群落,支撐著吾華道統,賡續著往聖絕學,孕育了現代儒學思想。」則此一文化群落的現象如何?特質為何?如何賡續絕學、開啟新學、影響後學?凡此線索與軌跡,均導人欲窺其究竟、探勘所以。

本書上冊以「三聖其人」為核心,透過熊、梁、馬三家全集之全面檢視,篩錄、抽繹出兩兩間學術互動的原始素材,以之為根柢,進行分析、詮釋或釐清,藉茲透視彼此的互動行跡、關切要點與論點異同。

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論著短語、專函、信函、講詞、語錄、詩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語、專函、信函、日記、訪談紀錄、讀書筆記、口述;《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誌銘、日記、專函、信函、詩歌、對聯、弟子筆記等,於另二方均各有觸及,透過摘錄、比較、分析,得匯為脈絡分明的交往實錄。

另亦酌納各家關於三聖之年譜、年表、記事、事略、評傳資料等,以期全面關照熊、梁、馬間綿密複雜的交游景況、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圍、各有堅持的論交模式。

要言之,上冊之上篇藉由原始文獻的檢視與蒐彙、當時與後學觀點的參稽與比較,藉茲觀察圍繞於梁、熊、馬之間的四個主題:一探生命氣象,以觀個性特質之迥別;二究學行互動,以見論學交誼之軌跡;三言履道堅持,以窺梁、熊之學術交鋒及攻難景況,熊、馬之教育理想與扞格歧見;末涉學術網絡,以明友朋弟子薈萃景況及交織互錯梗概。

究其要則在豁顯三者論交歷程的悠長綿遠與耐人尋味;以及彼此對學術與教育理念的護衛與堅持,並映顯民初儒學的一個側面景致。上冊下篇則依次呈現「現代儒家三聖」全集中關於另二者的相關記事,以見彼此往來之實貌。書末加錄三聖著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聖之學的概況。

本書下冊以「三聖其學」為重點,尤其聚焦於三者對宋明儒學的關注。梁、熊、馬嘎然獨具的學術造詣,除來自於生命的特殊體歷及不斷精進外,亦緣於時代的衝擊撞擊,及歷史的反芻與汲攝。

當代新儒學可謂為現代版的宋明儒學,既接引宋明儒學的道德心性之學,亦汲納宋明儒學內聖外王的思維模式,或以新程朱的風貌,或以新陸王的樣態呈現,而其內涵實多為宋明儒學的具現。

梁、熊、馬既上有所承,則其對宋明學術的關注焦點有何殊異?其續承於宋明儒學的實質內容與模式為何?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所臨對的議題為何?三者對宋明學術如何進行現代發皇、改造、轉化乃至納歸己用?又三者對當代新儒家或當代儒學的裨益、開展與影響又如何?三聖其人其學雖路線迥異,然卻屢有交會及碰撞,透過比較分析,得以釐清三者在現代學術史上的角色與定位,亦可通觀民初儒學的典型暨風貌。

目次

上篇

導 言

第一章 現代儒家三聖的生命氣象
一、梁漱溟的狷者風貌
二、熊十力的狂者形象
三、馬一浮的隱士風範

第二章 現代儒家三聖的同聲相應
一、梁漱溟與熊十力的學行互動
二、熊十力與馬一浮的候學往來
三、馬一浮與梁漱溟的交誼行跡

第三章 現代儒家三聖的履道堅持
一、梁漱溟與熊十力的學術辯難
二、熊十力與馬一浮的辦學歧見

第四章 現代儒家三聖的學術網絡
一、梁漱溟的論交梗概
二、熊十力的交游景況
三、馬一浮的交誼概觀
四、交織互錯的學術群體

第五章 結語

下篇

第一章 《梁漱溟全集》之熊、馬記事
一、《梁漱溟全集》中有關熊十力記事
二、《梁漱溟全集》中有關馬一浮記事

第二章 《熊十力全集》之馬、梁記事
一、《熊十力全集》中有關馬一浮記事
二、《熊十力全集》中有關梁漱溟記事

第三章 《馬一浮集》之梁、熊記事
一、《馬一浮集》中有關梁漱溟記事
二、《馬一浮集》中有關熊十力記事

附錄

附錄一 現代儒家三聖著作概觀
一、梁漱溟著作概觀
二、熊十力著作概觀
三、馬一浮著作概觀

附錄二 現代儒家三聖研究概況
一、整體研究成果綜觀
二、局部研究成果概述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現代儒家三聖的生命氣象

一、梁漱溟的狷者風貌

「身材不高不大,中年體漸結實,晚年項微隆,若僂然。前腦圓聳開闊,後腦恰如半球,很圓。眉疏似高,眼有威嚴。鼻闊稍平,口常嚴合。行步安祥而輕靈,坐則端坐。一生不留髮。茹素, 每日黎明即起,上燈閱讀,寒暑如一。

自謂『吃苦耐勞,食色都很淡泊』,生活儉約一如持戒律之僧人」、「漱溟先生的為人,誠懇篤實,儉樸認真,敬事耐苦,尤富同情感,絕不作自欺欺人的說話。人家有問題去請教他,無不循循誘導,從來是不憚煩勞的,人家給他的信件,他總是親自過目,很少假手於人的。

有許多人對他的見地主張,發生很大的誤會,在報章雜誌上批評他責難他,但他總少回覆,因為他覺得許多人責難,並沒有能打動他的心肝,質言之,人家的批評并未能抓到他的弱點。

他心中有話總是要說的,而在人家的說話不能打動他的心肝時,他往往嚴守靜默不言不語」、「每逢客至,他必起立相迎,讓座倒茶,客人走時,他必親送至門外,鞠躬送別。」透過胡應漢、朱秉國、諸天寅等的描繪,勾勒出一個樸素、內斂、靜默、自律、踏實、誠懇、不躁動、有耐性、彬彬有禮的狷者形象,與熊十力的狂而野、直且霸適成強烈對比。

其一生行誼,全然謹守六度五戒─其一是戒,戒殺、盜、淫、妄、酒;二是施,或以財布施,工資多數贈人;或以法布施,對人循循善誘;三是精進,日日求新,無一刻懈怠;四是忍,能忍人所不能忍;五是定,談話自若,定性十足;六是慧,有大智若愚的處世之道。

家中無佛像、無法器、無宗教色彩,但自律謹嚴、表裡如一、言行相契、胸包清濁,儼然為不穿袈裟的和尚。此外除書籍外,他幾乎家徒四壁,其日常則少吃多動,每天下午必定散步,散步時大有「將謂偷閒學少年」的光風霽月神態,同時主張氣貴平和、情貴淡泊。凡此均透顯其所以能體健長壽,非無來由也。

除了通達明徹的智慧、柔嫩易感的心腸、深刻獨到的智慧、深厚強勁的魄力外,梁漱溟和熊十力同樣懷持深心宏願,由其所題的「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及1917年目睹南北戰禍時撰〈吾曹不出如蒼生何〉一文,得略窺之。

又梁同熊一樣兼具高度自信、自期,且備有若干狂氣,由1941年香港淪陷他坐小船脫險,曰:「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孔孟之學,現在晦塞不明。或許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卻無人能深見其係基於人類生命的認識而來,並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學而後乃闡明其倫理思想。

此事唯我能做。又必於人類生命有認識,乃有眼光可以判明中國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位置,而指證其得失。此除我外,當世亦無人能做」、「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像的,萬不會有的事」等發言可略見一斑。

再者由其贈人對聯「何思何慮 至大至剛」,及1974年孔林批孔期間,脫口而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亦展現其坦蕩胸豁、勇於披逆鱗的錚錚風骨與寵辱不驚的臨事態度。

倘專就其為學方面觀之,幼年未接觸四書五經,正規教育僅及中學五年半,未曾入大學、不曾出過洋,梁漱溟的學識端賴乎自學,尤其得力於報章雜誌。「自學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學問必經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實有用」、「知識技能未到融於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的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

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向上心是自學的根本」、「學問貴能得要」,凡此均是其個人學習歷程中真切深徹的體悟與感發。

藉由自學,梁漱溟訪晤唯識學、躍入柏格森、叔本華、麥獨孤、克魯泡特金、羅素、杜威,更親向孔孟、陸王等,厚實的學力與人生的歸趨皆透過自學與思索而得。

然而他終非學究型的人物,其畢生著力亦不盡在學術,行動實踐、解決問題更是其方針所在,因此其屢屢申言「我一向喜歡行動而不甘於坐談」、「我無意乎學問」、「我不是學問家」、「以哲學家看我非知我者」,而寄望將自己塑造成「有思想,又且本著思想而行動的人」。

一生栖栖遑遑,切志於中國問題的解決,見得到、說得出、信得及、做得真,梁漱溟以踏實、認真、執著的實際行動,呈現了最真實的自我。

二、熊十力的狂者形象

「熊先生住北碚時,陳銘樞請熊先生在一個背山面江風景優美的飯館吃飯。熊先生朝江面看風景,陳銘樞面對熊先生,背對著江面。熊先生問陳,你為什麼不看看風景,陳說,你就是很好的風景。熊先生哈哈大笑,聲震堂宇。」

一如陳銘樞所道,熊十力本身即是一幕殊堪欣賞的景致:由其「穿長袍不穿馬褂,穿布鞋不穿皮鞋,穿布襪子不穿洋襪子,夏天穿一件無領無袖的對襟布掛,甚至光背打赤膊」的衣著型態,以及贏得齊白石慧眼獨賞─不拘常態、度越規矩,以無體為體、古樸雅健的粗黑字體觀之,其人生命之樸野與特出已隱然可見;由其講課聲震全場,如長江大河,傾瀉而下,一發不可停歇,或於聽者面前指指劃劃;或於聽者頭上、肩上拍一巴掌,盡情忘我以致不耐上下課時間的拘滯,甚至發出「師生蟻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的質疑觀之,其生命之大器與不羈亦略可窺得;由其年輕時書語:「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以及時言「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並於著書中署款「黃岡熊十力造」─雖則「造」字於印度惟菩薩行之,而熊十力自識乃當之無愧,另由熊十力於友朋聚會中挑破沉悶、拍桌喝道:「當今之世,講晚周諸子,祇有我熊某能講,其餘都是混扯」等,均透顯其自信、自尊的狂者形象;由其喜怒形於色、脾氣大、時罵人,單刀直入而不譏諷刻薄,並嘗自表:「老夫罵盡古今名人,非自是,痛族類之亡,情不容已也。

當今之世,誰肯罵人?誰又能罵人」、「吾之任性,一切無掩飾、無做作、無裝點;吾只任真二字,吾所罵者,真而已矣!」則其耿直、任真而充滿霸氣的性格復已彰顯無疑,而其近似孟子「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用心亦已流溢乎其間!由其寫作論述之字斟句酌、一筆不茍,且多以紅筆加圈、加點,並時而添註加案,以「吃緊!吃緊!」醒人目光,則其嚴肅、認真、細膩面亦可觀見;另由其「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的感發,則其寂寞孤守,強調自我自宰的信念亦具現矣!綜上觀來,談笑風生、自信不羈、主見極深、率真自得、聲勢懾人、霸氣十足卻又孤寂自持,不規行矩步、不沾染習氣、不遮掩矯飾、不趨炎附勢、不人云亦云,便是熊十力形象的具體寫真。

至於現代學者杜維明則以具備「清、奇、透、逸」之氣描繪之,而蔡仁厚則提出「野人、真人、大人」三者形塑之,一個元氣淋漓的醇儒形象於焉形成,他如任繼愈則如是描摹:「跟熊先生在一起,令人有虛而往,實而歸的感覺。和熊先生相處,好像接近一盆火,灼熱烤人,離開了,又使人思念難以忘懷。」更具體標識出其親之過燙的懾人氣勢與遠之懷想的特有魅力。

金岳霖曾言:「熊十力的哲學中有人」,此語正道出透過熊十力作品,得以躍出栩栩鮮活的作者形象。熊十力以儒、釋、道及西學,作為支撐起其學術殿堂的四根巨柱,他神遊古今、博採中外,以孔子、陽明、船山為軸心,融攝佛學、取捨道學、參稽諸子、取益時賢諸友,間取西方哲學,偌多的豐沛資源,經過擘肌抒理、融會通貫、斟酌損益,入而能出,取而能化,終自出機杼,蔚為一家之言。

至於其學則並無常師,讀書則範圍不拘,認為六合之內,本是一部大書;萬象森列,均是活動書庫,也因此其藏書並不豐,考究亦不精,然每讀則必?玄提要,力求領會要義;執筆則必有定見,絕不襲古盜今,是以林宰平曰:「子真學問,是他親身體驗得來,故橫說也好,豎說也好。」對其文能逢源左右,然究竟自肺腑中得來有貼切表述。至於其勉勵後學,則強調立志為先,曾引王陽明之言曰:

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聽;一毫客氣之動,只責此志不立,即客氣便消除。或怠心生,責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責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責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責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責此志,即不忿。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故責志之功,其於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

強調終身學問之功,在乎立得志而已,責志則能反己,反己功夫不懈,方能行止順乎天而無違。同時對於讀書一事亦強調須深心體玩,力求戒俗心、輕心、賤心、驕心,並務求規模宏闊、志意深遠,不貪小成、不甘凡近、不盜浮名。其生命格範透過為學理念之一端,得以略窺。

至於其生命中的宏願悲懷,則透過如下自序亦得窺見:「上天以斯文屬余,遭時屯難,余忍無述」、「國人昏偷無恥,吾寧抱遺經,以獨立於危峰蒼柏之間,聖靈其默佑一?之延歟?」秉孤懷宏識,欲圖豁醒儒聖的慧命,其心跡可謂昭然若揭。

三、馬一浮的隱士風範

身著灰布棉袍,外罩玄色馬褂,頭大身短,長髯逾尺,眼簾堅致有力,黑瞳閃閃發光,手執?筒,水?、旱?時相換置,裊裊白煙,忽前忽後,伴隨其一口純粹的紹興土白,帶出亦莊亦諧的談吐、因客翻新的話題,由孔孟程朱及至康德杜威,由古文及至外文,汪洋恣肆,旁徵博引,時誦原文,信手拈來,純乎自然,皆歸己用,而一旁圓而矮的紫砂茶壺,擱在方形銅炭爐上,壺裡普洱茶正熱滾著。其學殖深厚、言談無涯,使豐子愷瞠目結舌、頓生崇敬:「似乎看見托爾斯泰、盧那卡爾斯基等一齊退避三舍。」再者每回訪馬歸來「似乎吸了一次新鮮空氣,可以繼續數天的清醒與健康。」而豐子愷業師弘一法師更逕稱馬一浮是「生而知之的」。透過師弟二人的賅要描摹,已能隅窺馬一浮學識的嘎然獨造。至於任繼愈則以「白髯垂胸,說話聲音宏亮,出口成文,語言典雅,從馬先生身上的儒者氣象,想見當年程朱晬面盎背的風範。」25描摹初見馬一浮的印象,道出其為「今之古人」的言行特質。
回觀其年僅十歲,一首「我愛陶元亮,東籬採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雲霞。本是仙人種,移來處士家。晨餐秋更潔,不必羨胡麻。」已見夙慧;未及十六,赴紹興參加縣試,獲案首殊榮,而考據之學,亦多所用心;其後遊學異域,博覽西方政治、社會、文史群籍,熟諳多國語言;繼而隱居古寺陋巷,轉治佛典;而後深探義海,歸宗六藝;再者避難桐廬,應聘浙大;隨即主持復性書院,絃歌不輟;爾後鬻字刻書,志存儒典。及至大去之前擬詩「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漚滅會歸海,花開正滿枝。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視「生與死是同一晝夜,同一寒暑,同一呼吸,是平常的事。」此等豁達超脫,正與其語出《莊子》「其生若浮」及《楞嚴經》「如湛巨海,流浮漚,起滅無從」的命名若合符契。通觀其一生,雖有憂世志切,以講學為經、刻書為緯的入世行跡,然由其語和意長、言近旨遠的言談特質;幽棲泉林、欲絕塵擾的居處偏好;沖和閑靜、潛光含章的性格特色;風骨傲岸、遠謝時緣的處世格調;埋首儒典、標舉六藝、兼治釋道的治學傾向,則綜以「隱逸名士」言詮之,似更能真切表述其人其志。
在通會中西、博採諸子、精研老莊、妙悟禪宗、返求六經之際,馬一浮有別於梁漱溟的栖栖惶惶、苦行於世;亦迥異於熊十力之賅立體用、專志學術,而時時游藝於詩詞、書法乃至金石篆刻間,開展其過人的多樣才華:就詩歌言,除提出「胸襟大」、「魄力厚」、「格律細」、「神韻高」四要件,並強調「筆下不必有詩,胸中不可無詩」外,現《全集》中存詩三千三百六十餘首,古體律絕、長篇短句,言志述懷、狀物寫境,引禪入詩、以玄說理,學思純篤、情境交融,是以程千帆贊曰:「冥闢群界,牢籠萬有,玄致勝語,胥出胸中神智澄澈之造」、「文質彬彬,理味交融,較之晦庵,殆有過之而無不及。」至若書法則不名一體,渾言之則精密俊拔、幽雅清麗、氣?靈動、意境清遠,體現寧靜、和諧、超俗的山林之氣,近觀、遠看、細察各有韻味;分言之則篆書神妙、隸書挺秀、行書沉厚遒勁、草書高野飄逸。其書藝造詣高深,使任繼愈贊曰:「馬先生書法超逸,游刃於古人規矩之內而迥出於古人藩籬,神采內斂,秀勁深涵。……方之古人,馬先生書法可以遠紹朱熹。」倘專就篆刻言,則強調治印愈拙愈美、愈古愈新,其章法深樸圓融,佈局疏密有致,刀法剛健有力,線條或弛張或屈曲,致沙孟海譽曰:「樸茂高雅,純用漢法。……簡頭續尾,瀾然未洙,古意新姿,?味無窮。」如是觀來,除治學、講學、著述、刻書外,其周遍一身的藝術才華,與其深居簡出的隱士形象,同樣殊值吾人品味。而其渾融簡約之美、氣?之美、中和之美的藝術傑作,亦相對映襯出其卓然獨立的人格特質及足資品鑑的豐厚學養。
馬一浮所好者雖多,然尤以「三好」為最,即所謂「好讀書、好友朋、好山水」者是,好山水來自於其安適乘化的隱士特質,好友朋則來自弘道使命與因緣時會,至於「好讀書」則使其側身天地、獨立蒼茫之際,得到心靈的撫慰、依恃與樂趣。無書不讀、孜矻好學的馬一浮,年三十幾盡覽文瀾閣「四庫全書」三萬六千卷,也曾短時內拜讀亞里斯多德、斯賓塞、黑格爾、赫胥黎、達爾文、但丁、拜倫、莎士比亞,遑論其傾力闡揚的六藝經典、諸子鉅著等,也因之蘇曼殊稱其「無書不讀」,朱惠清譽其為「近代中國的讀書種子」。直接孔孟、出入周秦、馳騁漢唐、親契宋明,腹笥精博、融會通貫的馬一浮,自樹一套讀書之道,強調「通而不局」、「精而不雜」、「密而不煩」、「專而不固」;主張「欲讀書,先須調心。心氣安定,自易領會。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讀書,事半功倍。隨事察識,語語銷歸自性」;提示「讀書一定要窮理。不窮理,就是讀死書。」凡此發議,均深值體察玩味。而扭轉俗學、向內指歸、就己勘驗,則是其接續聖賢血脈的不二法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