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醫與中藥(簡體書)
滿額折

中醫與中藥(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  價:NT$ 150 元
優惠價:8713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的國家》是一套專門為大眾讀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傾情撰寫的系列叢書。本叢書由各領域卓有名望的專家撰寫,內容厚積而薄發,行文嚴謹而鮮活。面向的讀者群體也極為廣泛,既可以是國內讀者,也可以是海外華人;既可以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通俗讀物,也可以作為中華青少年追溯與了解祖國文化之源的可靠讀本。《中醫與中藥》是叢書之一。
《我們的國家(中醫與中藥)》一書期冀通過對中醫中藥的歷史發展軌跡、中醫中藥對民眾祛病保健的偉大貢獻以及中醫中藥的相關基礎知識等的介紹,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我們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本書由李其忠著。

作者簡介

男,60歲。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常務副主任,曾多年擔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個人著作或參與主編的著作有《中醫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中醫基礎理論精解》《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新編簡明中醫詞典》《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學總集》等。在從事中醫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的同時,也致力于中醫養生文化的推廣和普及。

名人/編輯推薦

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習稱。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中藥學,原本也屬中醫學的知識體系,但由于中藥學有其相對獨立性,故現多分而論之。
《我們的國家(中醫與中藥)》一書期冀通過對中醫中藥的歷史發展軌跡、中醫中藥對民眾祛病保健的偉大貢獻以及中醫中藥的相關基礎知識等的介紹,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我們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本書由李其忠著。

當我為撰寫“我們的國家”系列叢書中的《中醫與中藥》一書而收集資料、構思框架時,首先映入腦際的是懸壺濟世、橘井流芳、杏林春暖等醫學典故。
《后漢書·方術列傳》記曰:“費長房者,汝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子樓上睹之,異焉……”傳說費長房是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有一天看到一位竹杖上掛著葫蘆的老人(即壺翁)在市集中賣藥,天黑散街之后,壺翁即跳入葫蘆中,費長房見后覺得很奇怪,便以酒款待。壺翁揣測費長房有拜師之意,次日便帶其一起進入葫蘆中,只見大廳布置華美,佳肴滿桌,長房立刻拜壺翁為師,學習醫術與修仙之道,幾年藝滿后,他也開始懸壺行醫。正因有這一則充滿傳奇色彩的醫學典故,后人將行醫治病稱為“懸壺濟世”。
晉代葛洪曾在其所著的《神仙傳》中載有這樣一個傳說:漢代桂陽郡有個叫蘇仙公的人,刻苦修煉,終于得道成仙。在其仙去之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疫疾,舀庭中井水一升,摘檐邊橘葉一枚,可療一人。”到次年,果然大疫流行,他的母親按照吩咐用橘葉、井水救治病人,活人無數,醫名大振。后人即用“橘井流芳”來形容醫術高超、治病救人的中醫。得道成仙本屬虛幻,但此傳說卻反映了人們對祛病保健的美好愿望和對良醫大家的仰慕之情。
宋代《太平廣記》曾收錄這樣一個典故:“(董)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乃三國時期名醫,醫德高尚,為人治病,分文不取。患者遂以種杏樹的方式表達謝意,經年累月,蔚然成林,竟達十萬之眾,后世遂以“杏林春暖”來頌揚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之醫生。
三則醫學典故集中反映了廣大民眾對祛病保健、防疾消災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贊美了行醫之人無私奉獻、妙手回春的高尚醫德。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具有獨立理論風格和切實臨床療效的醫學體系,是至今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而依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唯一的傳統醫學。中醫理論的探索方法和解釋依據,以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為背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醫學發現和醫學發明,直至今天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燦爛奪目。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醫藥學,中醫藥學亦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濃重一筆,留下了輝煌篇章。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千百年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良藥苦口”喻之“忠言逆耳”,多少年來成為中國百姓的修身名言;“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也早已成為古今醫家的道德標準。中醫藥學隱含著千百年來融合而成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其作為中國元素最為鮮明的一個知識領域,甚至是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習稱。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中藥學,原本也屬中醫學的知識體系,但由于中藥學有其相對獨立性,故現多分而論之。
《中醫與中藥》一書期冀通過對中醫中藥的歷史發展軌跡、中醫中藥對民眾祛病保健的偉大貢獻以及中醫中藥的相關基礎知識等的介紹,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我們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

目次

前言 由三則醫學典故說開去
上篇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
一、我國醫藥衛生實踐的早期階段
1.醫藥起源的遠古傳說
2.疾病認識的早期記載
3.衛生醫事的最早文獻
4.病入膏肓的由來和六氣致病的發端
二、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1.祖國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難經》
2.藥學知識的開山之祖——《神農本草經》
3.臨床辨證論治第一書——《傷寒雜病論》
4.著名醫家始載入史冊——從扁鵲到華佗
三、中醫藥理論與臨床的全面發展
1.醫學典籍的校注疏證
2.醫學理論的全面提高
3.醫學流派的學術爭鳴
4.綜合醫著的先后問世
5.溫病學說的漸趨崛起
6.中藥方劑的不斷充實
7.中外醫學的頻繁交流
8.中醫外科的歷史鉤玄
9.中醫婦科的突出成就
10.中醫兒科的發展脈絡
11.針灸推拿的獨到貢獻
12.養生文化的文獻追溯
下篇 中醫藥學基礎知識
一、中醫藥學的學科性質
1.中醫藥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
2.中醫藥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3.中醫藥學深受古代哲學影響
二、中醫藥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2.辨證論治
三、中醫藥學的醫學模式
1.現代醫學模式的轉換
2.傳統醫學模式的啟迪
四、中醫藥學的天人相應
1.天人相應的肇始說
2.天人相應的辯證觀
3.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五、中醫藥學的文化屬性
1.中醫藥學與儒文化
2.中醫藥學與佛文化
3.中醫藥學與道文化
4.中醫藥學與易文化
六、中醫藥學的思維方法
1.注重整體
2.強調調和
3.擅長辯證
4.援物比類
5.司外揣內
6.內景返觀
七、中醫藥學的人文倫理
1.醫乃仁術
2.生命至貴
3.大醫精誠
4.智圓行方
八、中醫藥學的哲學思辨
1.元氣論
2.陰陽論
3.五行論
九、中藥方劑的基本理論
1.四氣五味理論
2.升降浮沉理論
3.藥物歸經理論
4.引經報使理論
5.藥物毒性理論
6.君臣佐使理論
十、中醫藥學的現代研究
1.文獻研究
2.臨床研究
3.實驗研究
4.群體流調研究
5.多學科研究

書摘/試閱

若把《黃帝內經》視作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那么《傷寒雜病論》就是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第一書。
成書于東漢末年的《傷寒雜病論》,著者是被后世稱為“醫圣”的張仲景。據考確認張仲景為河南南陽人。
《傷寒雜病論》的撰著初衷,張仲景在其自序中有言:“余宗族素多,向余兩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張氏因“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而棄仕從醫,“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巨作。
《傷寒雜病論》成書后不久,由于傳抄不便,又逢戰亂,很快散佚。后經魏晉太醫令王叔和的編次整理,成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通讀本。其中《傷寒論》側重于外感疾病的辨證論治,《金匱要略》則側重于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洽。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漫長的醫學發展史上有過多次校訂、整理,也有過許多不同刊本,可以斷定,目前通行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已不可能完完全全是張仲景的原貌了。有缺失,有增補,但從臨床角度和學術內容而言,并不影響其價值。
《傷寒論》論治外感病創立“六經辨證”。大略而言:
太陽病為外感熱病的初期階段,主證為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太陽病又有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的不同。中于風邪者,惡寒較輕,有汗,脈浮緩,治以疏風解表為主,桂枝湯為其代表方。傷于寒邪者,惡寒較重,無汗,脈浮緊,治以祛寒解表為主,麻黃湯為其代表方。
陽明病為外感熱病的邪熱亢盛的極期,主證為發熱不惡寒,汗自出,脈大。陽明病又有陽明經證與陽明腑證的不同。前者為外邪入里,化熱傷津,以身大熱、大汗出、口大渴、脈洪大“四大”為主癥,治以辛寒清熱為主,白虎湯為其代表方。后者為外邪入里,化熱燥結,以潮熱、譫語、便秘腹脹、脈沉實為主癥,治以通腑泄熱,承氣湯為其代表方。
少陽病為外感熱病的亞熱盛期,習慣上也稱其為半表半里證。少陽病的提綱為“口苦、咽干、目眩”。其主要脈證當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癥。其病機為邪正相爭,互有進退,少陽樞機不利。治以和解表里,疏解少陽,小柴胡湯為其代表方。
太陰病為外感熱病正氣虛衰的輕淺期。太陰病的提綱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其病機主要為脾胃虛弱,正氣抗病能力相對不足,寒濕內滯,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影響到足太陰脾經。太陰病的主要表現屬里虛寒證,相對少陰病而言,其程度較輕,病變也較局限。太陰病的主要治法為溫中健脾,理中丸為其代表方。
少陰病為外感熱病的衰竭期。少陰病的提綱為“脈微細,但欲寐”。此時正氣嚴重虛衰而無力抗邪,以全身性急性的虛弱性證候為主要表現,病邪或寒或熱,影響到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少陰寒化證的表現應當還伴見惡寒、蜷臥、吐利、渴喜熱飲、小便清利,甚至手足厥逆等。其病機主要為心腎陽氣虛衰。少陰熱化證的表現還應當伴見心中煩熱不得臥、咽干、咽痛、口渴、舌質絳、脈細數等,其病機主要為心腎陰虛內熱。少陰病的表現屬較為嚴重的里虛寒證或里虛熱證,故其主要治法為回陽救逆或清熱滋陰。
厥陰病為外感熱病的終末期。厥陰病的提綱為“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這提示了厥陰病病情的復雜,有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癥候。病變至此階段,寒熱夾雜或寒熱轉化,正氣嚴重虛衰而無力抗邪,病變影響到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厥陰病的主要表現屬嚴重的里虛證或寒熱虛實錯雜證。厥陰病的主要治法為寒溫并用,或者根據證情有回陽救逆或清熱瀉火等不同運用。 《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相關條文中,尚有不少對兼證、變證,直中、兩感,并病、合病,循經傳、越經傳等疾病傳變內容的記載,使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有常有變,趨于實用。《傷寒論》創制方劑112首,后世稱其為“經方”,其大多藥味簡練,君臣佐使,配伍精妙,療效卓著,故《傷寒論》又被稱為“醫方之祖”。
若將《傷寒論》視作側重于論述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的始祖,創立六經辨證,那么可將《金匱要略》視為側重于內傷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善用臟腑辨證。全書共25篇,原文凡398條,所用藥物157種,所出處方有262首,論及病證以內科為主、兼及婦科、外科等計40余種。
《金匱要略》從理、法、方、藥諸方面對于雜病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其所在各病癥的病因病機、辨證綱領、治法方藥等,至今仍有極高的實用意義和研究價值。歷代醫家對《金匱要略》推崇備至,誠如金元名醫張元素所說:“仲景藥方為后世法,號群方主,治雜病如神。”P22-2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