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好孩子是“慣”出來的(簡體書)
滿額折

好孩子是“慣”出來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  價:NT$ 174 元
優惠價:871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名人/編輯推薦

《好孩子是"慣"出來的》編輯推薦:傑克?霍吉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而習慣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對孩子來說,養成好習慣就能掌控好醫生的方向盤。家長一定要把握好“慣”的分寸,讓孩子“慣”出好習慣,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美國作家傑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則決定了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他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這個習慣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答案是家長“慣”出來的。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慣”孩子,這是天性使然。但是,“慣”需要講究方式和尺度,否則,就會真的慣壞了孩子。
很多家長都會出自本能地愛自己的孩子,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愛的體現。可是,如果錯誤地理解了這種愛,將這種愛用錯了地方,愛得過度以致泛濫成災,愛得失去了自我,帶給孩子的就未必是好的結果了。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如果家長覺得小孩子就是這樣的,放任不管,其結果就是孩子把今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遙遙無期,直到被逼無奈,拖不下去時才來趕工。這種極具破壞性的行為,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往往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孩子總是遇事拖拉,其惰性就會滋生,拖延的行為就會反復上演,直到變成一種壞習慣。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事實上,很多家長都非常清楚壞習慣會給孩子帶來危害,但是由於在壞習慣開始出現的時候,一方面出於對孩子行為的寬容、放任,一方面壞習慣產生的危害還沒有開始顯現,所以,家長們在自我安慰中選擇了錯誤的解決方式——慣著孩子。可是一旦壞習慣養成,就需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去改正,而且未必能夠取得預想的效果。
家長與其等孩子養成壞習慣再去改,還不如從一開始就盡可能地給孩子“慣”出好習慣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長片面地理解了“慣”孩子的含義,覺得“慣”就是嬌慣,只能得到“壞”結果。其實,只要家長會“慣”,“慣”得好,“慣”得有方法、有尺度,就能給孩子“慣”出很多好習慣來,這些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那麼,家長怎樣做才是會“慣”孩子呢?
第一,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會出於完全的惡意去犯錯,更多的時候是他們不懂得正確的方法、途徑,只是出於本能和習慣去做,結果導致行為與規範不符。明確了這一點,家長就要及時引導孩子,讓孩子瞭解正確的方法和途徑,並對此產生興趣。引導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真正讓孩子從內心做出改變。
第二,家長要規范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做出不合理舉動的時候,訓斥、壓制、強行制止都不是好辦法,這樣做的結果是讓正在形成獨立性的孩子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甚至和家長對著幹。正確的做法是,在引導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家長態度一定要和藹,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在剝奪自己的想法,而應讓孩子認識到家長是在教給自己更好的方法。
第三,家長要適時肯定孩子的做法。孩子即使犯了錯,也會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家長先肯定孩子積極的方面,然後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方面,就能夠引導孩子將事情做得更好。因為孩子會對家長的肯定感到欣喜,在這種正面心理的影響下,他們對批評和糾正也能更平和地接受並做出改變。
第四,家長要懂得賞識孩子。賞識教育是永遠不可缺少的,賞識帶給孩子的內心滿足和愉悅是他們做得更好的直接動力。但是,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賞識體現的是對孩子的信任,這種信任要比任何的說教更能起到積極的催化作用;賞識要有一顆平常心,就是要多看孩子的優點,而不是誇大孩子的優點,讓孩子以此為榮;賞識也是激發孩子興趣的好方法。此外,尊重孩子也是賞識的重要內容,家長的賞識會讓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化為行動力。
第五,家長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任何能力的培養都是通過實踐獲得的,盡管孩子會在實踐中遭遇挫折,甚至是磨難,但這都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成長會產生溫室效應——看上去很美,實際卻毫無用處。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實踐,能夠逐漸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家長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和信心,讓孩子大膽去嘗試。
本書正是通過解答“為什麼好孩子是‘慣’出來的”這一問題開篇,引導家長朋友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介紹給家長朋友們一些行之有效的“慣”出好孩子的方法。此外,還列舉大量身邊的事例加以佐證,並介紹一些解決涉及“慣”孩子問題的具體做法,希望盡可能地給家長們提供一些思路,幫助家長們多給孩子“慣”出一些好習慣,讓孩子從中獲益。

目次

第一章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是“慣”出來的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因為“管”本身就含有教訓的意味,而這正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根源。同時,“管”還意味著替孩子做主,替孩子設計未來的路,等等,有更多家長主觀的東西在裏面,這些主觀的東西會磨滅孩子的個性和追求,對孩子無益。相反,“慣”則是順著孩子思路的引導,進而逐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1、好孩子為什麼是“慣”出來的
2、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3、“慣”其實就是特殊的“鍛煉”
4、生活太安逸的“獨一代”更需要“慣”
5、“慣”孩子要把握度

第二章 想“慣”出好孩子,請先進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雖然小,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樣需要理解和尊重。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結果導致雖然他們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教育孩子,可就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原因就在於,家長沒有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瞭解孩子究竟是怎樣想的,需要的是什麼。其實,家長只要懂得了這些,“投其所好”,就能“慣”出好孩子。
1、孩子很柔弱也很強大
2、冒險精神:每個孩子都是哥倫布,喜歡尋找“新大陸”
3、想像力:孩子們的眼中都有一盞“阿拉丁神燈”
4、好奇心:孩子每天都有無數個“為什麼”
5、頑皮:頑皮好動的孩子並沒有“多動癥”

第三章 循序漸進,好性格需要慢慢“慣”
孩子的性格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更多的來自於後天的培養。而任何性格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地培養。因為在培養性格的過程中,一方面家長要激發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孩子要不斷通過實踐活動驗證和鞏固某方面的性格,使之固定下來並加以保持和發揚。
1、獨立性:從小讓孩子自己睡一間房
2、競爭意識:把孩子放到孩子之間的競爭中去
3、責任心:讓孩子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4、原則:孩子犯錯了,一定要有懲罰措施
5、勇氣:孩子做不到的事情,要讓他去嘗試
6、誠實:教育孩子不能撒謊
7、合作:培養孩子與其他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8、自控:孩子喜怒無常時,讓他自己調節情緒
9、自主性:讓孩子自己決定做什麼、怎麼做
10、自理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1、理想:讓孩子更早地有目標和理想

第四章 “精兵強將”是從挫折中“慣”出來的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挫折是困難,更是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強大的機會。對孩子來說,體驗挫折是他們的權利,因為這是為完善他們的性格,健全他們的人格,強化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意志所必須完成的經歷。而且,能力也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養成的,“慣”出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從挫折中獲益的第一步。
1、告訴孩子,挫折也是一筆財富
2、樂觀心態:就算是挫折,也要讓孩子樂觀對待
3、嬌氣:別管他,讓他曬曬太陽、淋淋雨
4、心理獨立性:孩子說被小朋友孤立了怎麼辦
5、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被嘲弄時,讓他自己解決
6、決策能力:鼓勵孩子遇到事情自己做決定
7、正面自我暗示:別人否定孩子,孩子要自知優點

第五章 隨時隨地學習,澆“慣”孩子的頭腦
學習是一個人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不光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如何立足於社會,並更好地生存的本領。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習是為以後更大範圍、更廣闊領域的學習打基礎的階段,所以,顯得尤為重要。在孩子看來,眼前的世界充滿了未知和神奇,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產生興趣並不斷堅持下去。
1、興趣培養:讓孩子從對學習感到厭煩到對學習感興趣
2、注意力:寫作業時不要讓孩子看電視
3、寓教于“遊戲”:用遊戲去“誘惑”孩子學習
4、細致:讓孩子發現試卷上哪些題目不該錯
5、觀察能力:讓孩子丟掉書本,學會觀察外面的世界
6、創造力:讓孩子大膽想像

第六章 好孩子“慣”出來,這個“慣”是習慣
人們做事的很多方式都是遵從習慣而為的,這個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好習慣得到好結果,壞習慣得到壞結果,或者得不到任何結果。對孩子來說,從小培養好習慣將會使他終生獲益。對家長來說,“慣”孩子就是多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不是嬌慣出他們的壞習慣。
1、閱讀習慣:需要引誘
2、堅持:每天讓孩子做一些體育鍛煉
3、勤勞:家務活瑣碎,孩子也要分擔一些
4、吃苦耐勞:讓孩子養成不怕吃苦的好習慣
5、愛整潔:“雜亂”孩子大變身,“慣”出愛清潔的好習慣
6、獨立思考:這是為什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第七章 “慣”出小富翁的財商
財商是不亞於智商和情商的成功因素,在今天這個經濟主導型的社會裏,財商更加體現出其決定性的作用和價值。對家長來說,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慣”出他們會理財的好習慣,是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積累更多財富的最佳選擇。
1、孩子為什麼要學會理財?
2、錢的來源:讓孩子幫媽媽去取錢
3、錢的作用:讓孩子去打醬油
4、生活中的理財:引導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和壓歲錢
5、關於預算:讓孩子拿自己的錢去買玩具
6、關于金錢管理:給孩子設立一個小賬戶

第八章 好孩子都要習慣“愛”
愛是永恆的主題。但是,愛自己和愛家人、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範疇。愛自己更多出自於人的本能,而將這種愛延伸開去,就能體現人間的大愛,體現一個人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這種愛也就會轉化為一個人自身的修養和魅力,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贊譽。
1、敬老:讓孩子多跟老人相處
2、愛動物:讓孩子養一種動物
3、種植花草:讓孩子體會來自生命的感動
4、同情心:媽媽生病了,讓孩子來照顧
5、友誼無價:讓孩子交更多的朋友

第九章 父母賞識,“慣”出孩子無與倫比的幸福和快樂
來自父母的賞識是孩子不斷進步和提升自己的直接動力。但是賞識要有度,要恰到好處,要源於實際,要充滿理解和寬容,這樣的賞識給孩子的是信任、理解、尊重、贊揚、鼓勵,這種能夠滿足孩子內心需要的賞識,可以讓孩子在獲得動力的同時看到更多的美好的事物,體驗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1、賞識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2、賞識要有一顆平常心
3、引導:孩子有什麼興趣可以正確引導
4、隱私:“我”的日記不要動!
5、鼓勵:讓孩子感受更多美好
6、聽話或不聽話:孩子可以“不聽話”
7、缺點:父母也有缺點,應包容孩子的缺點
8、“面子”:孩子也有“面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是“慣”出來的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因為“管”本身就含有教訓的意味,而這正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根源。同時,“管”還意味著替孩子做主,替孩子設計未來的路……有更多家長主觀的東西在裏面,這些主觀的東西會磨滅孩子的個性和追求,對孩子無益。相反,“慣”則是順著孩子思路的引導,進而逐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1、好孩子為什麼是“慣”出來的
好孩子的好習慣是怎麼來的?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強強一年級放暑假的時候,班主任老師給他所在班的同學們留了一項家庭作業——“每天為家裏做一件家務”,還要求家長配合做記錄並給孩子的作業評分。強強的媽媽聽到以後很高興,覺得老師的這項作業很有教育意義,他們原來也教過強強做家務,可一直沒有堅持下去。沒想到強強卻犯了愁,愁眉苦臉地對媽媽說:“媽媽,老師讓小朋友每天做一項家務,可是我什麼都不會,怎麼完成作業呀?”
媽媽笑著對他說:“不會沒關系,爸爸媽媽都可以教你呀。”
“那我能做好嗎……您會給我評高分嗎?”
“你那麼聰明,很快就能學會的。你如果做得好媽媽當然會給你評高分。而且,你能分擔媽媽的辛苦,媽媽也會很開心的,你想不想讓媽媽開心呀?”
強強開心地說:“當然想了,一會兒到家你就教我吧,我好好幹,讓媽媽開心。”
回到家,媽媽就給強強制訂了一個家務計劃,先從掃地、倒垃圾等簡單易做的小事做起,再到洗拖鞋、擦車等難度稍大一些的事情。雖然有時候他也不太情願,需要媽媽一催再催,但時間長了,他就有了做家務的意識,再想起自己的“作業”,就有了責任感。
暑假快結束的時候,有一次媽媽順手把垃圾丟掉,強強還會問:“咦?垃圾沒有了?謝謝媽媽幫我倒垃圾。”看來,孩子已經把家務活當成他自己的任務了。媽媽覺得,他在這個假期中長大了不少,自己也從心裏感覺輕松了許多。暑假結束後,強強依然承擔著家裏的部分家務,看來做家務的好習慣他已經養成了。

寧寧大便以後在廁所裏大叫:“我上完廁所了,快給我擦屁屁。”
奶奶急急忙忙地邊跑邊說:“來了來了。”
爸爸喊道:“自己擦,都四歲了還讓別人給你擦,不害羞嗎?”
寧寧理直氣壯地說:“可是,我不會呀。”
奶奶轉臉責備爸爸說:“他不會,別讓他自己擦了,我去給他弄,自己的孫子,不嫌臟。”

通過以上兩個事例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好習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不是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嗎?任何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之所以後來性情各異,除了遺傳因素外,家長後天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就習慣而言,似乎與遺傳沒有太大關系,而完全在於後天的培養。
對孩子來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因為任何習慣、技能、知識都是孩子的盲區,都需要從“不會”到“接觸”,再到“會”,最後養成“習慣”的這樣一個過程。如果孩子總拿“不會”當藉口,那麼等於是不斷拒絕來到自己身邊的機會,直到最後徹底錯失機會。這也就是我們常看到一些孩子性情乖張,行為不合常理,大毛病、小毛病卻不少的原因。
當然,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習慣的養成更依賴于家人的培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慣”。每個家長都會“慣”自己的孩子,但是“慣”會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
家長放任、縱容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會因為多次重復而形成某種習慣,但是因為孩子太小,缺乏是非判斷的能力,他們無法區分怎樣的行為是正確的,而放任和縱容多半會給孩子養成壞習慣,比如懶惰、拖拉、缺乏責任感、不尊重人等。
家長如果採取引導、規範、糾正、肯定、表揚、鼓勵等方式來約束孩子的一些行為,孩子的好習慣就會因為長期堅持而形成。因為成人是有是非標準的,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合理的,是能夠帶來好的結果的,所以,在這個前提下約束孩子,會有利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相比較前者毫無原則的嬌慣,後者給孩子培養好習慣的“慣”則是一種在原則基礎上,以引導為前提、以約束為準繩、以養成好習慣為目的的“慣”,這種“慣”顯然更有積極意義。
事實上,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它們的養成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是一兩次或者一兩天就形成的。但不同的是,壞習慣的養成是家長缺乏對孩子行為約束的結果,放任、縱容是罪魁禍首;好習慣則是家長嚴格約束孩子行為的結果,這其中引導、規範、糾正、肯定、表揚、鼓勵是必不可少的。
而後者之所以會養成孩子的好習慣,是因為針對孩子錯誤的行為,家長首先要引導他向正確的方向轉變,然後規範他,讓他回歸正確的軌道,懂得對與錯的標準,孩子也就知道之前的行為是不合理的;其次,家長要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做法,讓他不僅回歸正確的軌道,而且能夠做出正確的舉動;再次,對孩子正確的做法,家長應給予肯定,對孩子任何小的進步都給予表揚,鼓勵孩子堅持並做得更好。
當然,孩子的一些做法本身就是正確的,家長也需要加以肯定、表揚、鼓勵,讓孩子將這種正確的做法固定下來,並形成一種好習慣。擁有好習慣的孩子就應該被定義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慣”——引導和培養的結果。
要“慣”出孩子的好習慣,需要家長引導、規範、糾正、肯定、表揚和鼓勵。

2、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判斷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
對孩子來說,好與不好的區別是什麼?

每位家長都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好孩子。但是,什麼樣的孩子算是好孩子,標準究竟是什麼呢?恐怕在家長們的心裏都有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可能會千差萬別,卻是家長根據自己的體驗或者參照周圍成功人士的模式勾勒出來的,寄託了他們的期望和夢想。於是,在這個答案的指引下,家長們前赴後繼地奔忙在培養孩子的路上。他們就像個胸有成竹的雕刻大師一樣,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標來完成花費一生心血的作品。最終的結果是,有的作品成功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的作品失敗了,體現不出任何價值來,甚至被社會所遺棄。
盡管每位家長心中好孩子的標準不盡相同,但有一些特徵還是共同的,比如:聽話、誠實、懂事、不懶惰、學習好等。誠然,在好孩子身上基本上都會具備這幾項特徵,但這並不是說,具備了這幾項特徵就一定會是好孩子。可以毫不諱言地說,一些家長對好孩子標準的定義是失之偏頗的,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因此,要解決什麼是好孩子的標準問題,就要先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家長心目中認為的好孩子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孩子?
(2)家長如何培養出好孩子?
關於第一個問題,顯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從前,有四個婦女在井邊打水時誇獎起各自的兒子。第一個婦女說她的兒子很會唱歌,是四鄉八寨的歌王;第二個婦女說她的兒子學問大,私塾先生說他是狀元的材料;第三個婦女說她的兒子是大力士,能摔倒一頭大水牛;最後一個婦女很不好意思地說,她兒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本事,只是個老實的孩子。說來也巧,四個母親挑著沉甸甸的一擔水,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她們心愛的兒子們。第一個婦女的兒子看見了氣喘吁吁挑著水的媽媽,便引吭高歌,展示自己的歌喉;第二個婦女的兒子也看見了汗流滿面挑著水的媽媽,他也吟詩詠經,展現自己的出眾才華;第三個婦女的兒子同樣看見了筋疲力盡的媽媽,他舉起路邊的一塊大石頭,顯示自己無人能比的力量;第四個婦女的兒子看到步履蹣跚的媽媽,飛快地跑過去接過母親的擔子,樂呵呵地陪著母親往家裏走……

這或許是個杜撰的故事,卻很值得玩味。四個孩子在各自的母親心中都是好孩子,因為他們都有讓母親自豪和誇耀的本事:一個極有天賦、歌聲悅耳;一個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一個身強體健、力大無比;一個盡管沒有突出的才能,但是很老實,在母親心中是聽話的乖孩子。但是,從孩子們的表現來看,從客觀的角度來評價,至少前三個孩子都難以稱得上是好孩子,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放在心上,看到辛勞的母親第一反應不是上去幫母親一把,而是忙著展示自己。相比而言,第四個孩子可以算是好孩子。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好孩子的最起碼標準是要有好品德。“品德是立身之本”,沒有好品德,人生的大廈就等於沒有地基,傾覆不過是早晚的問題罷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答案其實很明顯。很多家長因為心中有好孩子的標準,於是會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培養孩子,直到孩子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這樣做的結果,很顯然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也就等於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和創造性,而這一點恰恰是現代人才競爭的最大砝碼。令人遺憾的是,家長們的想當然製造了一大批看上去很美,卻總是讓人心裏覺得別扭的盆景。事實上,這些幼株原本是可以長成與眾不同的、具有自己獨特美的盆栽的。因此,家長要想培養出好孩子,首先得尊重孩子,讓孩子的天性和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而不是把自以為正確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並改造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那種人,而不是孩子可以成為的那種人。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家長培養好孩子的兩個基本原則,至於好孩子的具體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差異,都有來自不同家庭氛圍的個性塑造,也無法給出統一的標準,我們可以參照一下美國學者裏恩提出的十五條鑒別優秀兒童的標準:
(1)知識和技能:具有基本技巧和知識,能夠應用這些技巧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裏對一個問題集中注意力,以求得解決的辦法。
(3)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
(4)堅持性強:能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完成它。
(5)反應性好:容易受到啟發,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能做出積極的反應。
(6)理智的好奇心:從自己解答問題中得到滿足,並且能提出新問題。
(7)對挑戰的反應:樂意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和作業,並進行爭論。
(8)敏感性:具有超過年齡的敏銳的觀察力。
(9)口頭表達的熟練程度:善於正確地運用眾多的詞匯。
(10)思想靈活:能夠及時擺脫自己的偏見,用他人的正確觀點看問題。
(11)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像藝術、戲劇、書法、閱讀、數學、科學、音樂、體育活動和社會常識等。
(12)獨創性:能夠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3)想像力:能夠獨立思考,富於想像力。
(14)關心集體:樂於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與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15)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讓孩子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人,而不是家長希望他們成為的人。
家長培養好孩子的基礎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

3.“慣”其實就是特殊的“鍛煉”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壞習慣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如果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的習慣對其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影響巨大。比如:孩子凡事依賴家長,從不自己做主,那性格就會變得被動,缺乏主見,而心理上則對未知、新鮮的事物產生畏懼,害怕去嘗試。反過來,這樣的性格和心理又進一步加深他們依賴的行為方式,變成一種惡性循環。但是,如果孩子自主性、獨立性很強,那他的性格就會很開朗、大方、勇敢,心理上也會願意嘗試,充滿了開拓精神。反過來,這種積極的心理和性格又推動了良好習慣的形成和鞏固,變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由此可見,習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這個習慣就是習以為常的行為,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模式,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更深刻、更形象: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人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人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孩子是一張白紙,做畫的人是家長,最終會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幅怎樣的作品,決定權在家長手中。更確切地說,是看家長培養了孩子的好習慣,還是嬌慣出了孩子的壞習慣。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教育的誤區:他們以為對孩子好,讓孩子少吃苦多享福,嬌慣著孩子,就是疼孩子、愛孩子,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疼、愛、嬌慣卻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害,原因就在於這種過分的愛變相剝奪了孩子經受鍛煉、獲得某些能力的機會,而當將來需要這些能力的時候,孩子卻一無所長,面臨被淘汰的危險。所以,家長的愛沒有錯,錯的是選錯了方法,沒把握好尺度。
很多家長會以孩子小為理由,覺得孩子弱小,正是需要自己的時候,於是事事代勞和包辦,結果孩子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家人的服務,全然不知屬於自己的大好機會已經走過、路過也錯過了。其實,任何能力和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既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培養,也要從小事入手培養。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必須走好以下幾步:
第一步:家長明確思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才能給孩子帶來好機會。
如果家長認識不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意義,那孩子的一生註定會是失敗的一生。還有家長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託於學校和老師,也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學校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老師要管理幾十個學生,也不可能把精力放在某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身上。正所謂“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完全可以簡化為:習慣決定命運,好習慣帶來好命運,壞習慣註定一事無成。
第二步:提高認識,引導孩子產生對某種好習慣的興趣。
很多家長很容易給孩子養成許多不良習慣,之所以這些不良習慣那麼容易養成,是因為孩子本身就對產生這些習慣的事物感興趣。比如,孩子愛吃零食,如果不加以控制,孩子就會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導致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孩子依賴心比較強,家長如果事事替孩子做,那孩子就會習慣於坐享其成,越來越依賴。由於孩子本身感興趣,再加上家長不願意、不忍心違背孩子的意願,並把這一切當成是一種對孩子的愛,所以孩子的壞習慣養成得非常容易。
而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則要困難得多,一方面家長首先要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意願(比如阻止孩子吃零食),另一方面家長要將一種好習慣堅持一段時間並最終使之變成自覺行為。所以,家長首先要提高認識,引導孩子對某種好習慣產生興趣,並監督孩子堅持下去,直到最後形成。
第三步:明確孩子的行為規范,提出孩子養成某種良好習慣的具體要求。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非常明確。否則,孩子會對概念產生混淆,不利於孩子更好地將行動落實到具體要求上。比如:家長要養成孩子有禮貌的好習慣,就必須明確要求孩子與他人見面時要打招呼;要正確地稱呼別人;要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分別時要說“再見”……有了這些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孩子就知道怎麼做了,這非常有利於孩子有禮貌的好習慣的養成。
第四步:養成好習慣需要堅持不懈,才能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拉施裏的動物記憶實驗,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變為初步的習慣,重復90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也就是說,初步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而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需要90天。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穩定。
第五步:讓孩子及時體驗好習慣帶來的好處。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家長想讓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就應千方百計地引導他把好的行為不斷地重復,重復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穩固。同時,讓孩子及時體驗到習慣的效果,這樣更有利於習慣的養成和改進。比如,孩子養成了有禮貌的好習慣,並得到了大人的表揚、獎勵,孩子感到了內心的愉悅,於是更加堅定了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的想法。
第六步:家長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氛圍,並讓這種氛圍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
未成年孩子的行為更多來自於模仿,所以,家長的行為很重要,家庭環境也很重要。有了家長給孩子做出的正確示範,孩子就能在其影響和感染下養成好的習慣。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養成的過程同樣會體現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特點。培育優良家規、家訓、家風的方法,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選擇,但只有家長與孩子共同遵守,規範才能落到實處,尤其是家長以身示範效果更佳。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家長必須認識到好習慣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家長必須在做好表率的同時,監督孩子堅持下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