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滿額折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論曹操》內容簡介:曹操是一個什麼人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為什麼會提出為曹操翻案?其一生功過究竟該如何評說?為什麼毛澤東會與曹操心心相印?其間蘊含什麼歷史經驗教訓?
《論曹操》為曾經宦海、遍閱史書的歷史學者朱永嘉先生沉潛三十余年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專著,是書以《三國志?武帝紀》為主線,鳩集各種史料,從毛澤東讀史的視角,圍繞東漢末年的社會情形與局勢,細細解讀三國著名歷史人物曹操及相關人物和事件。作者設身處地,溝通古今,思考深遠,飽含歷史經驗和思想、政治智慧。

作者簡介

朱永嘉(1931—),歷史學者。早年師從譚其驤、周予同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復旦大學歷史系。著有《晚年毛澤東重讀古文內幕》,注譯有《明詞匯刊》、《呂氏春秋》、《唐六典》《春秋繁露》等古籍約五百多萬字。

名人/編輯推薦

《論曹操》原汁原味講透曹操,設身處地讀懂三國。復旦大學歷史系老教授朱永嘉先生,沉潛三十年後大陸出版第一部專著。請注意!《論曹操》適合看了《卑鄙的聖人》、《品三國》等小說、戲說或電視劇之後,渴望進階為真正懂得中國歷史的讀者。毛澤東一生始終對曹操推崇備至,他年輕讀書時,在《講堂錄》中便稱:“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而已。”
毛澤東曾對其子女表示:“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他還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本事。”

自 序
朱永嘉
本書原是我上課前的一份講稿,在課前發給學生閱讀,上課時,再根據學生的提問作討論,之後整理而成。由于是作講稿用,隨手信筆而來,口語化的地方甚多,故文章結構不很嚴密。為了引導學生閱讀《三國志》及《後漢書》的原文,講稿中引文較多,有時在不同的問題上,引文亦難免有重復之處。讀史還是原汁原味的好,反復地咀嚼原書,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自有不同的滋味。
關于曹操的討論,最早是毛澤東同志在五十年代中期發起的。曹操是東漢末的亂世英雄,理學家的正統觀念興起後,曹操的歷史地位被貶低了,以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及戲劇舞臺上的曹操都被臉譜化了,所以毛澤東同志才提出要為曹操翻案的問題,接著郭沫若、翦伯贊他們都寫了為曹操翻案的文章,為歷史人物翻案一時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可以冷靜地討論究竟如何看待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了。或許他一生不同尋常的經歷,他的為人、行事,今天仍會對我們有所啟迪。
記得一九六二年陳守實師在《文匯報》上發表《讀<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曾經講到年譜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最好的長編,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通過年譜比單獨把歷史人物的某些歷史事件抽出來作翻案文章要好。這是對五十年代末關于為曹操翻案討論的某些文章而言的,故這次我講曹操便采取年譜式的辦法,逐年講與曹操相關的事件。陳先生還講道:“年譜又是屬于個人的歷史輯錄,很容易犯從整個歷史割裂出來的偏缺。關于這點,即錢大昕的洪(洪適、洪邁)、陸(陸游)、王(王應麟、王世貞)五譜都不能免。”(見1962年4月12、13日《文匯報》,以下引文同。)換一句話說,作歷史人物的年譜,不能把他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及與他們相關的人物割裂開來,那樣的話就看不到他與那個時代之間的關聯了。故我論曹操時,就盡量把那個時代的背景與曹操的活動結合起來,不僅講曹操,而且把與曹操相關的各類人物聯系起來講,才能透視出那個時代的狀態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陳師還講到年譜不應“為了標顯譜主”,或是“為譜主在歷史上辯白”,那是說年譜應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顯示譜主本來的面目,功是功,過是過。在這一點上我論曹操力求謹遵師訓,對曹操是有功說功,有過說過,既不加任何掩飾,亦不作任何溢美之辭。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對他的評價是容易發生變動的,如亂世偏安的時期與太平時期對曹操的評價便不完全相同,那么通過年譜考察寫出來的人物,也就能對其價值的歷史演變作出比較客觀的評說了。
歷史是在矛盾的陳述中,逐漸剝離出它的真相來的,曹操那個時代是亂世,三國鼎立的時期,對曹操的描述,魏人與吳人就大不一樣,同樣一件事,如赤壁之戰,魏、蜀、吳三方的記載差異甚大,這就能幫助我們在種種矛盾的陳述中,作出比較合理的推斷。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長處在于他能把不同的記載匯聚在一起,便于人們從矛盾中識別真偽。裴注引用魏晉人的著作,多至二百一十種,唐宋以後,這些著作便十不存一了。裴注所引的資料首尾完整,字數要多于陳壽原書,這就為我們研究曹操這個歷史人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定于一說不一定對我們客觀地研究歷史人物有利,如果把對歷史人物的評說,僅僅停留在褒貶這一價值取向上,那對後人固然有益,但亦有限。歷史對後人的啟迪,往往不僅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人與事的所以然,這才是歷史真正的價值所在。如何才能知其然?讀史時,要設身處地才能體會其成敗得失之所以然,惟其如此才能溝通古今,以幫助我們去應對現實,掌握未來,這就是以史為鑒。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末的《敘論》中,曾經說:“設身于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于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經過設身處地的思考,知其所以然時,把這個所以然說出來,那就是引而申之的論,正如王夫之所言:“引而伸之,是以有論。浚而求之,是以有論。博而證之,是以有論。協而一之,是以有論。心得而可以資人之通,是以有論。”我這份講稿所以名之以論,也只是我作為今人讀古書所得,引而申之以溝通古今罷了。
這些年來讀史的風氣不太盛,我希望這本書能引起大家讀史的興趣,能引導大家設身處地去思考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從他的為人行事中受到一些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是有益于今人的啟迪,其中興味,不認真讀書是體味不到的。
書中的三幅地圖,出自郭沫若主編之《中國史稿地圖集》,記得此地圖集亦是陳可畏先生在文革期間來滬找我在譚其驤先生處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為底圖繪制而成的,也是北京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與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合作的產物,我只是知其事,并未實際參預此項工作,今又借用其成果而已。

目次

論曹操(上篇) 4
一、關于《三國志?武帝紀》的一些情況 4
(一)五九年為曹操翻案的由來 5
(二)碣石山究竟在哪里 7
(三)盧弼給曹操貼了不少大字報 8
(四)關于陳壽其人與其所著的《三國志》 9
(五)裴松之及其《三國志》注 10
(六)曹操寫的自傳——《讓縣自明本志令》 11
(七)盧弼與《三國志集解》 12
(八)盧弼那幾張大字報究竟說了什么 13
(九)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14
二、曹操的青年時期及其鎮壓黃巾起家 15
(十)曹操的出身及其父、祖 15
(十一)青少年時代的曹操 18
(十二)許子將的月旦評和他對曹操的評語 19
(十三)曹操初試鋒芒 20
(十四)曹操以鎮壓黃巾起義起家 20
(十五)黃巾軍是怎么起來的 21
(十六)關于太平道的源流 22
(十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23
三、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25
(十八)東漢末年政治局勢的混亂 25
(十九)曹操起兵前後的因緣關系 26
(二十)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 27
(二十一)宦官與外戚自相殘殺——東漢政權的瓦解 28
(二十二)董卓進京 29
(二十三)曹操為什么要自京師逃跑 30
(二十四)“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31
(二十五)“捉放曹”的由來 32
四、起兵討伐董卓 32
(二十六)己吾起兵 32
(二十七)討伐董卓 33
(二十八)董卓遷都與曹操初戰失利 34
(二十九)曹操的慷慨陳辭 36
(三十)關東諸首領如何忙于內訌 36
(三十一)董卓在長安的胡作非為 38
(三十二)袁紹取冀州 38
(三十三)曹操攻擊黑山黃巾 39
(三十四)董卓被殺與呂布東奔 41
五、曹操的實力逐步壯大 43
(三十五)曹操與青州黃巾 43
(三十六)曹操如何在關東軍閥混戰中謀劃立足之地 44
(三十七)曹操與陶謙之間的戰爭——為報殺父之仇 45
六、曹操攻滅呂布、袁術的戰爭 46
(三十八)曹操與呂布的首次交手仗 46
(三十九)劉備接替陶謙領徐州牧 48
(四十)曹操面臨的選擇——先鞏固兗州,還是先取徐州 49
(四十一)長安亂,漢獻帝只能逃亡 50
(四十二)挾天子以令諸侯 51
(四十三)劉備投奔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54
(四十四)曹操在南陽打了一次敗仗 56
(四十五)袁術的稱帝及其失敗 56
(四十六)曹操再戰張繡 57
(四十七)呂布的失敗及其為人 58
七、官渡之戰前雙方的形勢 61
(四十八)善待降人 61
(四十九)袁紹消滅公孫瓚的戰爭 62
(五十)官渡之戰前袁、曹雙方的形勢 66
(五十一)東征劉備 71
(五十二)關羽與張遼——說一下如何為人與如何考察人的問題 73
八、官渡之戰 75
(五十三)袁曹在官渡的前哨戰——白馬之戰 75
(五十四)兩軍對峙,後勤保障是勝負的根本所在 76
(五十五)袁紹所以失敗的教訓 80
(五十六)官渡之戰後促使袁紹集團走向終點的內因 82
九、曹操平定河北袁紹集團 84
(五十七)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在北方的變化 84
(五十八)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內政的變化 87
(五十九)在新形勢下,曹操的戰略選擇 89
(六十)攻占冀州 91
(六十一)曹操破鄴以後的各項政策措施 96
十、平定三郡烏丸 99
(六十二)關于三郡烏丸的問題 99
(六十三)《整齊風俗令》 101
(六十四)曹操處理并州高幹的問題 102
(六十五)曹操北伐三郡烏丸 103
(六十六)曹操平定三郡烏丸後的詩作 107
十一、給曹操前半生的為人行事作一個小結 108
論曹操(下篇) 111
一、曹操中央權力的加強 111
(一)獻帝遷許及董承事件 112
(二)擁曹、擁漢與中間派 113
(三)曹操與禰衡——擊鼓與罵曹 116
(四)罷三公,置丞相與殺孔融 117
二、曹操占領荊州 119
(五)曹操南征劉表 119
(六)劉表其人其事 121
(七)荊州集團對曹操的態度 125
(八)劉表的繼承人問題 126
(九)劉琮投降曹操 127
三、孫劉聯盟與赤壁之戰 128
(十)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128
(十一)劉琮投降以後劉備的處境 131
(十二)東吳孫氏的起家 132
(十三)赤壁之戰的預備 138
(十四)曹操應對孫氏在江東崛起之方針和措施 142
(十五)孫劉聯盟抗曹的醞釀和實現 144
(十六)赤壁之戰 148
四、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對內政策 151
(十七)赤壁之戰以後的形勢 151
(十八)曹操的《求賢令》與《讓縣自明本志令》 154
(十九)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 159
五、赤壁之戰後關中漢中的情況 161
(二十)關于漢中張魯的五斗米道 161
(二十一)關中變亂的平定 166
(二十二)關于劉焉劉璋在四川的經歷 168
六、曹操專權及其與吳、蜀的戰爭 170
(二十三)曹操稱魏公 170
(二十四)濡須口之戰 173
(二十五)劉備入主益州及其性格特征 175
(二十六)魏國公禮儀上的升級與漢皇後伏氏的結局 178
(二十七)曹操攻張魯,漢中得而復失 182
七、曹操之死及其諸子之間的關系 187
(二十八)父子兄弟之間——曹操與曹丕、曹植 187
(二十九)曹操之薨 197

書摘/試閱

下篇
(二十八)父子兄弟之間——曹操與曹丕、曹植
我想先講一下曹操的家庭生活,有記載可查的曹操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在武帝世諸王傳是講二十五男,數一下名字只有二十三人,從其他記載看,還有其他兒子,除了兒子以外,他有多少個女兒那就沒有具體記載,從文字記載上看他確也有一些女兒,估算一下,他的子女至少在三十到四十左右。這么多小孩子,對曹操而言實在也是一個苦惱事,有多少夫人生這么多兒子呢?武帝世諸王傳記載生子之諸夫人有十三位,地位有高低,地位高的稱夫人、昭儀,地位低的稱姬,一家子那么多妻妾,如何相處,曹操的家庭生活也實在是一件苦惱事。曹操臨終時,最放不下的是少妻與少子。陸機的《吊魏武文》中講到曹操臨終時,曾對著曹植“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陸機是西晉初年的人,離曹操的時代不遠,此語當可信。姬女,指他的女兒高神公主,季豹,是沛王豹,季是末梢頭兒子,四子,是指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人,皆是卞皇後所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操拉著小女兒及指著未成年的季豹,對曹植他們說你們四個人,今後要好好照料這二個小弟小妹,讓你們辛苦了。兒女太多了,少妻幼子,在他死的時候放不下啊!托付給自己成年的兒子照料他們。這個托付可靠嗎?靠不住。即使是同母所生,曹丕與曹彰、曹植之間都如仇人一般勾心斗角,何況非同母所生呢?環夫人所生的曹沖,史稱其:“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這個小孩子聰明,“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可見兄弟之間的親情,被王位繼承權的競爭對手的關系所取代。它反映了在權力頂峰,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因權力結構的矛盾而被異化。
曹操是一個詩人,感情生活也應該是很豐富的。再觀察一下曹操的夫婦關系,《三國志?後妃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長公主。劉早終,丁養子脩。子脩亡於穰,丁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遂哭泣無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云‘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于戶外,復云:“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為嫡,加有子脩,丁視後母子不足。後為繼室,不念舊惡,因太祖出行,常四時使人饋遺,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來送去,有如昔日。丁謝曰:“廢放之人,夫人何能常爾邪!”其後丁亡,後請太祖殯葬,許之,乃葬許城南。後太祖病困,自慮不起,嘆曰:“我前後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脩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
這一段記載,還是合乎情理的。曹脩死于曹操打張繡,因曹操納張濟妻,導致張繡降而復叛,曹操二子被殺,曹脩是其中之一。丁夫人失子之痛也是人之常情,曹操幾次造訪丁夫人,得不到諒解,才決絕,立卞夫人為皇後。《三國志?鄧哀王曹沖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孝廉,即指曹脩,曹操的長子。倉舒是曹沖的字。可見曹操在曹脩與曹沖之死上,痛失愛子的心還是真切的。丁夫人在兒子曹脩去世以後的表現,是一個人精神受刺激以後反常的表現,曹操還是抱體諒的態度。再說卞後這個人,還算是識大體的。《三國志?卞皇後傳》云:
武宣卞皇後,瑯邪開陽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譙納後為妾。後隨太祖至洛。及董卓為亂,太祖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太祖兇問,時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歸,後止之曰:“曹君吉兇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復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遂從後言。太祖聞而善之。建安初,丁夫人廢,遂以後為繼室。諸子無母者,太祖皆令後養之。文帝為太子,左右長御賀後曰:“將軍拜太子,天下莫不歡喜,後當傾府藏賞賜。”後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為嗣,我但當以免無教導之過為幸耳,亦何為當重賜遺乎!”長御還,具以語太祖。太祖悅曰:“怒不變容,喜不失節,故是最為難。”
從這段敘述看,卞後這個人還能與曹操一起共患難。董卓之亂,曹操孤身離開洛陽,她也能在洛陽堅守,很不容易,讓自己承受風險,掩護了曹操在關東起兵。能撫養曹操無母諸子也不容易。曹丕立為太子,她喜怒不形于色,實際上憂慮多于高興。她知道曹彰、曹植與曹丕雖然都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對他們之間為了爭奪王位的你死我活的爭斗當然不會愿意,自己也無法介入并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所以才會有“免無教導之過為幸耳”。
卞後的三個兒子曹丕與曹植、曹彰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分成二派,曹彰支持曹植,而曹操雖然在建安十六年時,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為丞相副,但這只是一種暗示,太子的地位長期沒有明朗,而曹操在一個時期又特別喜歡曹植,那么朝臣自然亦分成二派,有的支持曹丕,有的支持曹植,二派之間明爭暗斗,許多人便喪命于這場爭奪王位繼承權的斗爭中。當然最終是曹植失敗了,曹丕勝利了。曹彰是支持曹植的,為此死得不明不白。曹植的《七步詩》多少反映了這種爭奪的可悲可哀。其云: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此詩見于《世說新語》,六朝文中如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便稱:“陳思見稱于七步。”此類故實當時很難見于曹植的文集,世傳此詩當亦不假,也比較真切的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國志?陳思王曹植傳》云: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臨菑侯。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曹操喜歡曹植,不僅是他的文才,曹操出征時,曹植常隨侍在身旁。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三郡烏丸時,曹植隨行,那一年他十六歲,在明帝太和二年(公元二二八年)時,三十七歲的曹植上《求自試表》有“北出玄塞”之句,便指此行相隨于曹操。建安十三年,曹操征劉表,劉琮降,取荊州之襄樊,曹植從征。他的《求自試表》中有“臣昔從先武皇南極赤岸”之句,這赤岸也就是赤壁。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關中及隴西時,曹植亦隨軍西征,《求自試表》中有“西望玉門”之句。《離思賦》的序中,亦明言:“建安十六年,大軍西討馬超,太子監國,植時從焉。意有懷戀,遂作離思賦云。”從建安十三年到十六年,這幾年曹植一直在曹操身邊,出征時隨軍從征。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孫權時,封曹植為臨淄侯,讓曹植在鄴城留守,那個戒令:“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這實際上是對曹植作進一步考察,在曹丕與曹植之間,選誰為自己接班人,這時曹操尚處于舉棋不定的狀態。而這個舉棋不定,也正是周圍人投機博彩的好機會。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博彩投機的不是別人,是大商人呂不韋,他把這個問題說得最赤裸裸。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一看到秦國在趙為質的子楚,便認為他是“奇貨可居”。《戰國策》載其與父對話,稱呂不韋“謂其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主定國之利幾倍?’曰:‘無數。’”可見呂不韋把資助子楚回國作為投資獲利的事來做。故曹操在曹丕與曹植二個人之間確定誰是繼承人舉棋不定的時候,在他周圍的人看來,正是政治投機的好時機。故當時亦確實有一些人與曹植結伙,希望曹植能夠接掌曹操的權力。曹操也確實征求過一些人的意見,有支持曹丕的,也有支持曹植的。如曹操問過賈詡,其本傳稱: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賈詡回答得比較巧妙,沒有直接講該立誰,而是間接講了袁紹與劉表的教訓,意思很明白,話又不挑明,沒有與曹植結怨。這件事應是在建安二十年左右,正式立太子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在此之前曹操始終處于舉棋不定的狀態,崔琰也是曹操征求意見的對象之一,為什么要聽取崔琰的意見?一方面崔琰是冀州地區士大夫的領袖人物,另一方面他與毛玠二個人為東曹掾,負責官吏的選拔,即“典選舉”,曹操通過崔琰可以了解在繼承人問題上的輿情。《三國志?崔琰傳》云:
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于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密函征求過不少人的意見,賈詡是面談,用喻指的辦法,讓曹操去體會,原因是怕得罪曹植身邊的人。而崔琰與曹植有間接姻親關系,公開以露板的方式支持曹丕為繼承人,那當然得罪了在曹植身邊抱大腿的群體,借抱大腿跟人謀利的人古往今來都有,其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得益于一時,受害往往是終身遺憾。為什么?天意難測啊!建安十七年,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為丞相副,那時曹丕似乎已被確定為交接班的繼承人,故曹操出征時,一般都以曹丕留守京城,而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孫權時,以曹植留守鄴城,并發了前面已提到戒慎曹植的令文,顯示了曹操有更換交接班繼承人的意圖,為曹植造輿論的人自然迎勢而上,在曹植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三國志?陳思王曹植傳》講到在曹植左右有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
關于丁儀,《三國志》注引《魏略》,有丁儀的傳,丁姓可能與曹操原配丁夫人家有某種血緣關系,故得曹操信重,其傳從父丁沖說起。其傳云:
丁儀字正禮,沛郡人也。父沖,宿與太祖親善,時隨乘輿。見國家未定,乃與太祖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時矣。”是時張楊適還河內,太祖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以沖為司隸校尉。
從這一段記載,丁沖是曹操比較接近的參謀人物,當然建議曹操迎漢獻帝都許的主謀人物是荀彧,重大問題的決策,參議人員決不是一個人,曹操還是能多方面咨詢各種人物的不同意見,然後擇善而從,這也是曹操比袁紹、劉表一意孤行要高明的地方。丁儀能接近曹操,是因為其父丁沖的緣故。其傳續云:
太祖以沖前見開導,常德之。聞儀為令士,雖未見,欲以愛女妻之,以問五官將。五官將曰:“女人觀貌,而正禮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以為不如與伏波子楙。”太祖從之。尋辟儀為掾,到與論議,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時儀亦恨不得尚公主,而與臨菑侯親善,數稱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儀又共贊之。
眇,是指瞎了一只眼睛,曹操是愛才的人,丁儀能言善辯,當然得到曹操的喜歡,曹丕說他目不便也是事實,因為只剩一只眼看東西,但曹丕這句話特別是曹操說了“吾兒誤我”,更增加了丁儀對曹丕有那種說不出的怨恨,促使丁儀靠向曹植一邊,去鼓動曹操更換交接班的繼承人,使丁儀與曹丕結下不解之怨恨。
丁廙是丁儀的弟弟,裴松之注引《文士傳》云:
廙少有才姿,博學洽聞。初辟公府,建安中為黃門侍郎。廙嘗從容謂太祖曰:“臨菑侯天性仁孝,發于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愿從其游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鐘福于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欲以勸動太祖。太祖答曰:“植,吾愛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為嗣,何如?”廙曰:“此國家之所以興衰,天下之所以存亡,非愚劣瑣賤者所敢與及。廙聞知臣莫若於君,知子莫若於父。至於君不論明暗,父不問賢愚,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蓋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盡非一旦一夕。況明公加之以聖哲,習之以人子。今發明達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謂上應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須臾,垂之于萬世者也。廙不避斧鉞之誅,敢不盡言!”太祖深納之。
這是正面為陳思王曹植奪嫡的說辭,為什么他們那么熱衷于為曹植說辭呢?說到底王位的交接班實際上是一次權力的再分配,雖然這個再分配只是權力結構中心少數之間的再分配,同時這個權力再分配的焦點,凡涉及這一極其敏感的問題,在上層集團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會演化成為你死我活的斗爭。雖然不是公開的兵戎相見,但暗中的勾心斗角那是用盡計謀,非把對方的羽翼置于死地不可。崔琰的死便與丁儀在曹操面前告狀有關,與崔琰一起主持選舉的還有毛玠,毛玠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與崔琰意見相同,《三國志?毛玠傳》載: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後群僚會,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從這里可知毛玠是維持曹丕世子地位的,不贊成廢丕立植,所以也遭到曹植這邊人的忌恨。崔琰死以後,毛玠當然不滿,毛玠本傳言其事云:
崔琰既死,玠內不悅。後有白玠者:“出見黥面反者,其妻子沒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蓋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獄。
這次毛玠因有和洽、桓階的救助而免罪,但黜卒于家。這件事在《三國志?和洽傳》亦有記載:
後有白毛玠謗毀太祖,太祖見近臣,怒甚。洽陳玠素行有本,求案實其事。罷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乃復為崔琰觖望。此損君臣恩義,妄為死友怨嘆,殆不可忍也。”
但對于和洽求案實其事,最終曹操的答復,“方有軍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換一句話說,就是不必追究了。而《三國志?桓階傳》把這個問題講得更加明確,其云: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又毛玠、徐奕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
從這里可以清楚看到是丁儀發動針對進攻支持曹丕的一派,反對廢立的是崔琰他們,所以丁儀就從剪除其羽翼入手,孤立曹丕,從而達到廢丕立植的目的。第一個目標是崔琰,第二個目標是毛玠,曹操不想再擴大打擊面了,只能到此為止,不再追究下去,因為受傷害的是統治集團內部高層的成員及其愛子曹植。但丁儀是挑起這件事的為首者,那是毫無疑問的。曹操去世後,曹丕即位,首先打擊的目標便是丁儀。《魏略》中丁儀傳講到:“及太子立,欲治儀罪,轉儀為右刺奸掾,欲儀自裁而儀不能。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尚為涕泣而不能救。後遂因職事收付獄,殺之。”從丁儀最後被文帝改為右刺奸掾,說明崔琰、毛玠被陷害是他挑起的,目的是為了打擊支持曹丕的朝臣。由此可見兄弟之間為爭奪繼承人地位的斗爭之殘酷。在曹操活著時雙方尚且如此,曹操死後,曹植及其周邊的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王位的交接,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課題,誰卷入這個漩渦,誰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個死亡之海。
為曹植說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楊修。《三國志?陳思王曹植傳》裴松之注引《典略》的楊修傳,其云:
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并爭與交好。又是時臨菑侯植以才捷愛幸,來意投修,數與修書。
可見楊修是一個很有才氣,深受曹操寵信,而且是一個辦事很干練的人才,倉曹負責後勤供應,軍國多事,那么後勤供應的事務繁雜,他能應付自如,而且有文學的才能,故曹操的諸子都與他往來,而曹植更是主動與他交往。陳思王曹植傳裴松之注引《世語》言楊修與曹植往返之事,其云: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潮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修與賈逵、王凌并為主簿,而為植所友。每當就植,慮事有闕,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余條,敕門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問始泄。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修遂以交構賜死。
這二條記載,楊修耍的都是小聰明,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揣摩天意,這等于投機取巧,中了固然獲利,不中,就倒霉了。如遇到曹操這樣的人就麻煩了。一是天意高難測,二是他也在考慮你們之間相互關系,一旦這種不正常關系暴露了,那就反而苦了自己。建安二十二年末,曹丕立為魏太子地位明確以後,楊修繼續與曹植密切往來,這就更犯忌了。故裴松之引《典略》曰:
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修死後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楊修被殺以後,曹操見其父楊彪,《後漢書?楊彪傳》云:“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楊彪這話說得很巧妙,金日磾因兒子與宮人戲而殺其子,故云無金日磾先見之明,是自我檢查,舐犢之愛則是其真情。曹操的改容則說明問心有愧,因而給楊彪寫了一封書信,其文如下:
操白:與足下同海內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謹贈足下錦裘二領,八節銀角桃杖一枝,青氈床褥三具,官絹五百匹,錢六十萬,畫輪四望通幰七香車一乘,青牛二頭,八百里驊騮馬一匹,赤戎金裝鞍轡十副,鈴苞一具,驅使二人,并遺足下貴室錯彩羅縠裘一領。織成驊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長奉左右。所奉雖薄,以表吾意。足下便當慨然承納,不致往返。
其實楊修死因一是因與曹植的關系,立太子後繼續與曹植密切往返,犯忌了。二是泄露禁中言,這也是犯忌了。如果曹操死前不殺楊修,曹操死後,曹丕即位,楊修也活不成。在曹操晚年圍繞繼承人選問題的斗爭,涉案的人都是當時的人才,但最聰明的是賈詡,雖有傾向,但只講隱喻,讓曹操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決不顯山露水,給曹丕出的點子,也還是賈詡最聰明。《三國志?賈詡傳》云: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
說到底,賈詡給曹丕出的點子,是《老子》講的“大智若愚”。曹丕是不是真能如此,還是另一回事。《通鑒?漢獻帝二十二年》載曹操立太子前後,其母與曹丕、曹植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其還不如母親卞太後沉著。《通鑒》云:
操嘗出征,丕、植并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操亦悅焉。丕悵然自失,濟陰吳質耳語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辭,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華辭而誠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飾,五官將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稱說,故遂定為太子。左右長御賀卞夫人曰:“將軍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當傾府藏以賞賜。”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為嗣。我但當以免無教導之過為幸耳,亦何為當重賜遺乎!”長御還,具以語操,操悅,曰:“怒不變容,喜不失節,故最為難。”太子抱義郎辛毗頸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懼,而反以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可見曹丕在曹操面前的表現,及其在曹操身後的表現是不同的,立太子後,他抱辛毗的脖頸而言“辛君知我喜不”,反映了他的真情。在曹操面前的表現是裝出來的假象。曹丕與曹植都在演戲給曹操看,曹操誤信了曹丕。從立太子這件事看他們兄弟二人及各自的羽翼為此而勾心斗角進行的明爭暗斗,幾乎都是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騙取曹操的信任,比較起來還是曹植那樣“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飾”更加可信可愛一點。遇到如曹丕那樣陰險的人,那只能敬而遠之,即使當了太子,如果曹操的壽命像孫權那樣活到八十多歲,那么曹丕的假象遲早也會暴露,父子之間仍然難免有決裂的可能。所以“君老不事太子”,但君王死了,你日子一樣難過。曹丕的幸運是過了二年多,曹操便去世了,曹丕順利地即位為魏文帝,那時他與諸弟的關系便是另一回事了,這時候就顯示出猙獰的本來面目。然而,他對楊修的父親、東漢末四世三公的楊彪還是很客氣的,由于楊彪對于他已沒有危害,故還得對其子因他而死,做一點姿態,《後漢書?楊彪傳》云:“及魏文帝受禪,欲以彪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辭曰:‘彪備漢三公,遭世傾亂,不能有所補益。耄年被病,豈可贊惟新之朝?’遂固辭。”這實際上是想讓楊彪這個東漢末的世家,為他篡漢作點綴,這一點楊彪怎么肯呢?何況失子之痛尚未平伏。
父子、兄弟、夫婦之間,本來應該是親情的關系,如果在這個相互關系中加入了利益權力的再分配關系,那么這個親情關系就蛻變為利益爭奪的關系,權力爭奪的關系,這個矛盾往往是在老人臨終前後集中爆發開來,老人還健在,還能主持政務或家庭事務時,它會更多地顯示出溫情脈脈,當進入權力與利益再分配的最後階段時,那么這個斗爭便逐漸白熱化,手段也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老人是一無所有,那么或許誰也不理會老人。老人是掌控國家權力的領袖或者君王時,那個矛盾沖突便會演變成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沖突,而斗爭的手段則會極其殘酷。曹操父子、兄弟之間這一場鬧劇雖已展開,但還處于可以控制的狀態。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在王位繼承的關鍵時刻所上演的戲劇往往要更加血腥一些。只要這樣的繼承人交接關系存在,這一類戲劇還會常演常新,只是方式各有不同,隨著歷史的進步,只能希望它表現得更加文明一些,少演一些啃老的鬧劇已是謝天謝地的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