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好人也要懂心機:暢行天下的做人厚黑學
滿額折

好人也要懂心機:暢行天下的做人厚黑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7張底牌,構築人生堅固防線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成大事需要的是智慧與道行。智者總是深藏不露,善於韜光養晦,輕易不出手,出手即是見分曉之時。

人生之路漫長而曲折,荊棘和坎坷無處不在,勝敗無常,變幻莫測。做一個成功的人,需要的是智慧與道行,道行的深淺,就是你認識事物本質的深淺,對人性認識的深淺。立身處世,如果你能做到圓融之中顯厚道,糊塗之中藏精明,敞開心扉後,仍有防暗箭之智勇,遇事能夠心如止水,把一切掌控於心,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手中始終握有克敵制勝的“底牌”,那你就一定能在人生旅途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作者簡介

謝凱軍

國立大學畢業,熱愛中國文化,精心研究歷史,對歷史故事中的哲理頗有心得感受,遂引用歷史先賢做人處世的智慧哲理與現代生活經驗於寫作上,闡述哲理淺顯易懂,頗受讀者喜愛!

制約與反制約

競技遊戲場上,較量的本質就是制約與反制約,勝負關鍵看底牌。沒有底牌的人,不是外行就是賭徒。外行總是抱怨自己手中的牌不夠多也不夠大,三下兩下就把可出的牌出光了,然後只能無奈地當一名看客,這種人上不了檯面,不值得一提;賭徒則天天幻想著「統吃」,雖然也可能僥倖贏得一時,但最終的結局只能是一敗塗地血本無歸。惟有智者,始終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的底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逢山開道,遇水架橋,任何時候都保持「防患於未然」、「察有利時機而攻其不備」的做人完美境界,所以,他們總是能笑到最後。

人生之路長而曲折,荊棘和坎坷無處不在,勝敗無常,變幻莫測。做一個成功的人,需要的是智慧與道行,道行的深淺,就是你認識事物本質的深淺,對人性認識的深淺。立身處世,如果你能做到圓融之中顯厚道,糊塗之中藏精明,敞開心扉後,仍有防暗箭之智勇,遇事能夠心如止水,把一切掌控於心,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手中始終握有克敵制勝的「底牌」,那你就一定能在人生旅途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目次


目 錄
第一張牌:忍——有容方為大,忍者無敵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大千世界,事物相生相剋,做人不可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忍」不是忍氣吞聲,更不是懦弱與膽怯,「忍」是大智大勇者的無敵心法,是寬廣博大的胸懷,是包容一切的氣概,更是做人留一手的大策略、大智慧、大能力。忍者無敵!

1、忍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
2、忍耐並非軟弱
3、負重忍辱,厚積而薄發
4、骨氣不能無,傲氣不能有
5、「利」字面前,三忍而後行
6、遇強示弱,消災避難
7、好漢不吃眼前虧,惹不起躲得起
8、爭狠鬥惡匹夫勇,理讓三分也無妨
9、君子不與小人鬥
10、小不忍則亂大謀
11、在人屋簷下,該低頭時要低頭
12、不要硬拿雞蛋與石頭碰
13、經得起「寒冰床」,練得成真功夫
14、表面上吃虧,暗地裏得利

第二張牌:藏——藏鋒藏巧,勝者總是笑在最後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成大事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小聰明,耍小聰明、鋒芒畢露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一個處處喜歡顯露精明的人,不會得到別人真正的認可與愛護,更得不到別人的栽培與信任,只會處處碰壁。智者總是深藏不露,善於韜光養晦、化直為曲,好鋼要用到刀刃上,出手即是塵埃落定之時。

1、真人不露相,做人不能太單純
2、抱頭藏尾,侍機而動
3、鋒芒畢露,必會四處碰壁
4、隱而不發,讓對手捉摸不透深淺
5、任何時候都別把軟肋露出來
6、將大智寓於「大愚」之中
7、故布疑陣,虛實並用
8、寧做「縮頭烏龜」,不做「出頭之鳥」
9、藏與露,關鍵在於「度「
10、把水攪渾,用好障眼法
11、滴水不漏才能瞞天過海
12、關係再好,也不可全拋一片心

第三張牌:防——強者都是「漏洞「最少的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謂「防」,強調的是一種防範意識,防他人因為利益關係對自己進行惡意攻擊,也防自己無謂地將軟肋展示給對手從而陷自己於被動之地。現實生活中,凡事多長兩個心眼,防患於未然,是融通處世、一生順達的必要前提。

1、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難知心
2、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3、甜言蜜語往往包藏禍心
4、凡事多長兩個「心眼「
5、任何時候卻不要掉以輕心
6、鮮豔玫瑰刺更多
7、最放心的地方最易失防
8、睡覺也睜一隻眼
9、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
10、小心踩著老慮尾巴
11、溫柔之鄉常常是英雄塚
12、未雨綢繆,貴在早

第四張牌: 穩——穩紮穩打,不走彎路便是捷徑
敢想敢幹當斷則斷是一種氣度,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則是必要的策略。為人處世要講分寸,拿捏得好,水到渠成,拿捏不好,前功盡棄,這「拿捏」的功夫就是「穩「的功夫。我們強調做人要有進取之心,但 穩是其中的根本,要堅持「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的宗旨。「穩「是一種素質和心態,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最終就一定是條捷徑。

1、沉得住氣方能幹大事
2、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3、做人最忌在順境中倒下
4、慌亂只會自亂陣腳
5、姜太公釣魚的智慧
6、要有兵臨城下穩坐中軍賬的心智
7、急躁冒進會把局勢弄得更糟
8、把握住一時,贏得了一世
9、臨危不懼,方能泰然處之
10、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
11、既要雷厲風行,又要有條不紊
12、沉穩源於自信
13、有實力才能心神合一
14、遠離浮躁

第五張牌:變——變則通,通則久,求變就是贏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宇宙是永恆的,但世間萬物卻是變化著的,在變化無常的世事面前,循規蹈矩只能是死路一條,唯有順應其變化,才能安時處順。「識時務者為俊傑」,俊傑就是善於變通者,就是積極應變者。流水不腐,做人應當像水一樣順應時勢,在變化中求生存、求發展,只有變才能帶來出人意料的人生贏局。

1、世事多變,人亦應靈活多變
2、因勢利導,擇勢而為
3、不能改變環境,就要改變自己
4、被動與主動常常近在咫尺之間
5、只要功夫到,阻力也能變為助力
6、化敵為友:「變」的最高境界
7、變壓力為動力:人生必修課
8、識時務貴在適時而變
9、靈活變通方顯大智大勇
10、最要緊的是把握住火候
11、「一根筋」只會撞得頭破血流
12、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13、變通的智慧莫過於善於「慎獨」
14、及時調整,才能搶得先機
15、打破常規便是創新
16、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第六張牌:牽——暗中牽制勝過明面的強制
「牽」,就是牽制,是一種攻心術,也是一種做局之手腕。較量的本質就是制約與反制約,智者都善於利用或製造一些因素,使對方不能為所欲為,從而「控制「對方為己所用。這就要求緊緊抓住對方的心理變化,掌握對方的迫切需要,盡其一切辦法以誠換心,以懷柔換忠誠,以寬容換信任。

1、迎合對方的心,牽制對方的身
2、孫悟空跑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3、讓對方進入你設的局
4、牽鼻子勝過拽胳膊
5、做一隻智勇雙全的頭狼
6、欲取之,先造勢
7、抓住關鍵點,牽制其全身
8、掌握對方的把柄再做文章
9、鎖定對方的弱點用力
10、因勢利導,讓對方順著你的思路走
11、美人無間道
12、在對方陣營中培養自己的「內線」
13、學點八卦推手,在順勢中反戈
14、善借力,蚍蜉也能撼大樹
15、投其所好,請君入甕
16、每個人都受自己欲望的制約

第七張牌:退——勝敗無常,給自己留後路就是留希望
「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做人凡事都要留一手,尤其是要給自己留後路,不可把話說死,把事情做絕,更不能把人逼急。立身處世,須圓滑之中顯厚道,糊塗之中藏精明,敞開心扉後,仍有防暗箭之智勇,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方能把一切掌控於心。
勝負關鍵看底牌,沒有底牌之人就是賭徒,雖然可能嬴得了一時,但最終的結局只能是一敗塗地血本無歸。

1、不要輕易拿出看家的本領
2、像貓一樣防備老虎
3、做人做事不可做得太絕
4、啥時候都不可把話說死
5、不要爭論,說話切莫太硬
6、好馬也吃回頭草
7、退路上照樣能滿載而歸
8、做人最忌太勢利
9、得理且饒人,讓人三分又何妨
10、山大王也有虎落平陽時
11、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12、兔子急了也咬人,不要把對手逼上絕路
13、進攻時切記先預留退路
14、培養幾個死心塌地的擋箭牌

書摘/試閱

第一張牌:忍——有容方為大,忍者無敵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必須保留的一張「底牌」。大千世界,紛繁複雜,事物相生相剋,做人不可隨心所欲,無所拘束。要精明做人,成就一生,就必須忍常人所不能之忍,吃常人所不能吃之苦。「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更是做人留一手的大策略,它既體現你的智慧,又顯示出你的能力,。

做人尤其要講究「忍」,是我們立大志、成大業必須的利器。「忍」不是「忍氣吞聲」,更不是懦弱與膽怯,「忍」是大智大勇者的無敵心法。忍者無敵!我們要忍心中的傲氣,忍成功時的得意,忍失意時的痛苦,忍貪婪時的慾望,忍小人的故意使壞,忍上司給予的善意或惡意的批評……總之,我們要學會忍,善於忍,要緊緊把握好「忍」這張底牌,進而達到「察有利時機而攻其不備「的做人完美境界。

1、忍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忍是一種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能忍善忍就能夠為自己留有後路。忍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忍是一種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忍,不是低三下四、甘願受他人擺佈、忍氣吞聲、受人欺侮、逆來順受不去反抗,而是一種積蓄力量的方式。

一個人善於忍,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幫助,吸收各個方面的資訊,有時你自己不知不覺就會發現,忍給你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不忍給你造成的損失。

忍者有道。首先是胸懷天下忠貞為國,也就是一切以天下興亡、國家富強、人民安康為己任。當自己的利益和團體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要首先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損失小利益、個人利益而保護國家利益。無論你是政治家、改革家,或是山野村夫,布衣百姓,都應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做人還要懂得寬恕,那就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有時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在一些利益關係上,往往是十分緊張的,正如有人所認為的那樣,要想利人就不能利己;要想利已,就不可能同時也利人,而這顯然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作自我犧牲了。這裏,沒有「忍」,無疑是辦不到的。

忍,就必須勿貪,勿貪也就是要知足常樂。這裏所說的勿貪主要是指不貪圖名位、財利,不去作非分之想。對於名譽、地位、財富和利益,我們可以得到的,屬於我們自己的,不僅可以受之無愧,而且應該當仁不讓。但是,不可去貪圖那些不是自己應得到的東西,不能超越界限去貪圖不義之財。有這種越界的非分之念,才是貪,而克制住自己的這種念頭,即為不貪。

在現實中,人的社會關係極為複雜,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所以同事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家庭關係都要處理好,這之中必須有一種「忍」的意識。傳說唐朝的時候,有一次高宗聽說張公藝家中九代人居住在一起,唐高宗親自來到他的家中,問他這麼多人怎樣能和睦住在一起,張公藝在紙上書寫一個「忍」字來回答高宗的問題,高宗感動地流下了眼淚,於是賞賜給他許多綢緞。這位古人非常清楚「人和萬事興」的道理。

「水滿則盈」、「過猶不及」,都是先哲們早已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告訴我們,哪怕自己可以去爭取到的東西,最好也是留點分寸、留點餘地,以便在萬一出現什麼情況時,能夠有一個迴旋的餘地。這裏,不僅是一個自我謙讓的問題,而且也有一種客觀的必要性。因為,就人來說,一旦處於非常極端的地步或狀態,往往會使自己反而處於比較被動的境地。

我們有一些人常常喜歡抓住機會,充分地展示自己。從自我實現的角度說,這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種表現一旦過頭,則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佳餚,儘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只能吃個七成飽。」這個道理是同樣的。

總之,一個人在對已、對人、對事上都應該保持一種主動的姿態。「忍」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敢反抗。不敢反抗,不敢有所行動,一味的接受和承擔委屈不是「忍」,而是一種奴才心態,一種無能的表現。「忍」只是暫時不去反抗。這種暫時不去反抗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隨時都可以反抗,自己是主動的。正因為如此,對方對於這種「忍」常常是色厲內荏,心中害怕得不得了。與這種能「忍」的強者相比,那些表面上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人又算得上什麼呢?不過是一個小丑而已。
因此,做人要想贏得全局,就必須保留住「忍」這一底牌。

【編者點評】

「忍」作為做人的第一張底牌,在面臨錯綜複雜的情況時,它可以考察一個人之才能;在面對不良之風氣時,它可以考驗一個人的情操;在遇到困難時,它可以鍛鍊一個人的思想意志;在處於激烈的戰鬥之中時,它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力量;在受到委屈與不公平時,它可以反映一個人的韌性和容人之量。

2、忍耐並非軟弱

忍耐並非軟弱,它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古人說:「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忍是一種強者的心態,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在現實生活中,大凡有真本領者都善於忍耐,忍耐是為了給自己留有餘地,而有了餘地方能掌控住大局。

陸遊說:「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它說明了忍在人生行事過程中的必要性。
早在元朝,便有兩位飽學之士許名奎、吳亮專門編纂了《勸忍百箴》和《忍經》傳給後人。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間,出版了《忍字輯略》。這本書中說:「金入火生光,草入火生煙,苦難也。此言耐苦猶耐火也。善忍者成如金,煉去心渣益明,不善忍者反是,怒氣所熏,無不染也。」又說:「古聖賢豪傑所以立大德而樹立業者,莫不成於忍,而敗於不能忍。」

自古以來,人們對忍已有許多闡釋,吳亮的《忍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但是,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們關於「忍」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豐富。
具體說到忍的內涵,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表現出來的克制人性中的卑劣行為和慾望的思想。
其次,為了實現崇高的目標,而表現出的高度自我犧牲精神。
其三,為了某種利益的獲取而主動退讓。
其四,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特定人物身上表現為計謀的運用。

忍是一種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那些表面上盛氣凌人、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人,內心實際上是空虛軟弱的。忍,有時看似是吃了虧,其實一個人敢於吃虧,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種事事處處都想占別人便宜、不願吃虧的人,到頭來往往只能收穫些蠅頭小利,從大處看則反而吃了大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於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明察事理,立刻進行反擊,則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辦成壞事,而「忍」則有助於幫助我們去處理好這些問題。

「忍」是一種做人智慧,即使是強者,在問題無法通過積極的方式解決時,也應該採取暫時忍耐的方式處理,這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時,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補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強者不需要忍耐,因為他資源豐富而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上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強者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小的「慘勝」,所以,強者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時期,來改變對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投降動作,但若從長遠來看,「忍」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忍耐,或向別人提出忍耐,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忍耐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忍耐,那麼雖然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可以換得 「存在」的空間和餘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忍耐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顯然也是值得的。

在楚漢相爭中,劉邦由於勢力較弱,經常吃敗仗。漢四年,劉邦兵敗,被項羽圍困在滎陽。而他的大將韓信自領一軍,北上作戰,捷報頻傳,攻下魏、代、趙、燕諸王國,最後又佔領了齊國全境。
五月,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說:「齊人狡詐反覆,齊國又與強楚為鄰,如果不設王威懾,不足以鎮撫齊地,請大王允許我暫代齊王。」

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破口大駡:「他媽的,我坐困滎陽,日夜盼望你韓信帶兵來增援,你不但不來,反要自立為王!我……」此時的劉邦只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沒有了風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無疑。
正說著,劉邦感到自己的腳被人踩了一下。他用氣狠狠的目光一掃,眾人都茫然不解,唯有坐在邊上的張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他曉得這位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話要告訴自己,他打住了下面的一連串罵人的話語。

張良清楚地知道韓信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將材,目前又擁有強大的兵力,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上。劉邦如與韓信翻臉,輕則形成劉邦、韓信、項羽三強鼎立,重則導致項羽、韓信聯合攻漢。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都于劉邦大為不利。反之,如果能調動韓信的兵馬,就能拖住楚軍,重創楚軍,只有在這種前提下,目前楚漢對峙的局面才會向有利於劉邦的方向轉變。

張良靠近劉邦,悄聲說:「大王,韓信手握重兵,右投則大王勝,左投則項羽勝。我們對他的要求要慎重考慮。」
劉邦立刻心領神會,當即下令派張良為使節,帶著印綬到齊地去,冊立韓信為真齊王,並徵調韓信的軍隊。於是,局勢很快發生了重大轉折,漢軍由劣勢向優勢轉變,逐漸對楚形成了反包圍之勢。

可以想像,劉邦當時是萬分惱怒,但權衡利害,他還是忍住了怨氣,並且因此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千古大業。
劉邦的忍讓並非軟弱,他的實力在當時遠遠大於韓信,但他能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大局的考慮。日後韓信繼續經常想鬧點事,當沒有後顧之憂的時候,劉邦毫不客氣的將韓信誅殺。

【編者點評】
君子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於大局的情況下,忍是一種智慧,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種涵養,在人際交往中,忍是一種氣度。有修養的人,從來不會在毫無意義的情況下發火動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3、負重忍辱,厚積而薄發

古人云: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人的一生像月亮一樣盈虧有常。若是不能估測自身實力,審時度勢,受一點欺侮就渤然大怒,勢必會招來禍害。因此,面對欺侮時,我們不要計較和反抗,而應壓住怒火,在忍耐中積蓄力量尋求突破的時機。

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統領大軍親征越國,越王勾踐迎戰,這次戰爭,以吳王闔閭大敗而告終。闔閭在退兵回吳的途中,由於病情惡化,命殞黃泉。
闔閭死後,按照遺囑,太子夫差接替了王位,夫差將闔閭葬於海湧山。

服喪期間,夫差念念不忘殺父之仇,並對天盟誓:「一定要滅掉越國,為父報仇!「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堅定復仇的決心,夫差派人站在他每天出入的門旁,見到夫差時就高喊:「夫差,你的父仇難道忘記了嗎?「夫差也淒聲答道:「殺父之仇,不敢忘記!」

為了早日實現復仇的願望,夫差日夜操練兵馬,儲備糧草,鑄造武器。經過三年多的充分準備,於周敬王二十七年,決定進攻越國,由大將伍子胥和伯嚭率軍三十萬,向越國進發。

吳越兩軍相距十里,擺弄了陣式。這時,吳王夫差親自擂鼓助威,士氣高漲,此時,吳軍又處順風,如同猛虎下山,殺得越軍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激戰良久,吳軍越戰越勇,越軍兵士死傷無數,勢如破竹,窮追不捨,將勾踐藏身的會稽山圍得水泄不通。

此時的越王勾踐,愁眉不展,束手無策,只得詢問眾臣,有何救急的良策,文種說:「救急的良策,唯有求和。」勾踐歎氣說:「吳軍已獲全勝,此時講和,會同意嗎?」文種說:「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只需以重金和美女賄賂於他,求和就會有希望。吳王夫差十分寵信伯嚭,對他言聽計從,只要他出面向吳王夫差說幾句好話,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事到如今,勾踐也只好同意文種的對策,文種連夜帶著美女和珠寶去見伯嚭。
伯嚭看到文種送來的這些美女珠寶,早已是垂涎三尺,馬上換了一副笑臉,一口答應在吳王夫差面前替越國說情。文種又說了一些奉承的話,見目的已經達到,就告辭了伯嚭,回到會稽山。

伯嚭面見夫差,奏明瞭越王勾踐派文種求和之事,夫差聽後,怒道:「父仇未報,我豈能同意求和?」伯嚭得到了越國的好處,又答應了文種,此時不能不賣力氣,於是,極力花言巧語地勸諫夫差,同意越國的求和。夫差終於沒有抗拒住伯嚭的迷惑,同意了越國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踐夫妻去吳國作人質。勾踐無奈,只好遵照夫差的要求帶著范蠢和夫人,來到吳國。

到了吳國以後,勾踐將帶來的金銀寶玉全部送給了夫差和吳國的大臣,勾踐他們住的是低矮的石屋,吃的是糠皮和野菜,穿的是連身體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勤勤懇懇地打柴、洗衣、養豬,像奴隸一樣,毫無怨言。

一天,勾踐聽說夫差生病,就向太宰伯嚭請求探望,伯嚭奏請夫差,獲得准許後,帶著勾踐來到夫差的病榻前。這時,正趕上夫差要解大便,勾踐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內時,勾踐拿起夫差的糞便,就在嘴裏仔細品味,品嘗後,勾踐伏地稱賀:「大王的病就要痊癒了。我剛才嘗出大王的糞便是苦味,這預示病情將好轉。」

夫差很受感動,當面表示,病好後送勾踐回國。
過了幾天,夫差的病果然好了。其實,夫差得的並不是什麼大病,不過是感冒風寒而已,這點小病,遲早會好。
夫差果然不失前言,這天,大擺宴席,為勾踐餞行。
越王勾踐被囚吳國整整三年,在這三年中,勾踐受盡了屈辱與折磨,嘗盡了亡國的辛酸。但這一切勾踐都以超人的毅力忍了過來。正因為如此,越王勾踐才會有後來的復興。

屈辱,可以是泯滅一個人理想之火的冰水,也可以是鞭策一個人發奮成功的動力。受屈辱是壞事,但也能變成好事。忍可以促使一個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鴻圖。正所謂「負重忍辱,厚積而薄發者必成大器「。

【編者點評】 

人的一生必然要經歷逆境與挫折,經歷成敗與榮辱。在自己勢力弱小、無力反抗時,唯有忍辱負重,韜光養晦,方能尋找機會東山再起。這個世界上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