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皇位換人坐坐看
滿額折

皇位換人坐坐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特價
NT$ 199
優惠價
9017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皇帝人人愛做,皇位卻不是人人都坐得起,這次是他,下次換誰坐呢?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有太多我們無法解開的謎題和太多啟人疑竇的懸案。這其中深藏著什麼樣有趣的故事?
※本書將浩瀚如海、沉重如山的史書化繁為簡,透過獨特的視野與角度,你可以更了解中國歷史的奧秘與趣味。
※中國歷史未解懸案全搜索,以史為鑑,洞悉人生千百態!

中國歷史未解懸案全搜索
以史為鑑洞悉人生千百態

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真實記錄,是英雄豪傑展示鴻圖偉業的繽紛舞臺,也是百家齊放汰弱留強的演變結果。古人說「以史為鑑」,瞭解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於一個人的命運,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看歷朝歷代的王朝更替,不管是生來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真龍天子,還是三級貧戶出身,靠著聰明才智打下江山,一躍龍門的平民皇帝,若想坐穩皇帝這個位子,沒有兩把刷子怎麼能永保安康?

一向以男人為權力中心的中國歷史,附屬於男人之後的那股女權勢力亦不容小覷。貴為後宮之首的皇后國母,母儀天下,是後宮表率;更以聰明智慧運籌帷幄於宮廷之中。
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重臣來說,伴君如伴虎,只要稍一不慎即會惹來殺身之禍,甚或誅連九族,怎能不小心翼翼,察言觀色,處處警覺?方能明哲保身,善始善終,功成身退、名垂青史。

作者簡介

劉樂土

知名歷史小說作家,著有多部歷史相關書籍,包括《李自成大傳》上中下(風雲時代出版)、《李淵大帝》、《劉秀大帝》、《秦皇島》、《拿破崙》、《朱元璋大帝》等多部膾炙人口的小說。

書摘/試閱

□「以域取才」的改革 朱元璋謀略之謎

明太祖(一三二八~一三九八)朱元璋,明朝的創立者。出身在貧困之家,少時為僧,後入軍旅紅巾軍,逐漸壯大勢力。龍鳳二年(一三五六)攻下集慶,稱吳國公。後滅陳友諒、張士誠,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今北京),元滅。在位時普查人口、均平賦役、倡農扶桑、興修水利,制《大明律》,國家呈興旺之態。

在我國封建社會,讀書——中舉——當官,是飛黃騰達的路子,當官就能「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選拔官吏必須經過考試制度,分科舉士,即「科舉」考試分級,有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一甲」三人,稱為賜進士及第,第一名通稱為「狀元」,第二、三名通稱「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象徵意義重於實際意義。殿試結束,按照科甲排名,新進士將獲在京城或地方上做官的權利。

明初,為了網羅人才,穩定天下人心,朱元璋重開科舉考試。洪武十七年正式頒佈科舉章程。洪武十八年定下考官人數,主考官兩人,同考官八人,其他又有會試提調官、收掌試卷官、彌封官、謄錄官等等,體制十分完備。當然,開科取士,以舉子的文章成績好壞為標準。
但是,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卻一反常例,搞了一個「南北榜」事件,以「地區」取士。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由一場考場騷亂引起的。

洪武三十年的三月五日,是三年一次的「會試」放榜的日子。這天,黃榜一開,人群大嘩。原來上榜之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個未取。頓時引起騷亂。南京城裏,落第的舉子成群結隊湧向禮部,要求對質。「皇家員警」錦衣衛趕來鎮壓。街頭巷尾貼滿了指責主考官偏袒同鄉,必有隱情的傳單。一場考場騷亂竟發展成了南北對抗的政治運動。

朱元璋對此十分重視,立即召見會試主考劉三吾瞭解詳情,方知本次科考並無舞弊現象,南北舉子成績屬實,南方舉子的成績確實比北方舉子高。但是,為了安定人心,朱元璋要求特選幾位北方舉子,竟遭到了劉三吾的拒絕。一怒之下,朱元璋把劉三吾趕出宮城,把前主考白信蹈停了職,並下令對考卷復審。北方舉子們聞之,大呼萬歲。會試復審成了人人關注的頭等大事。

四月十三日,朱元璋親臨奉天殿,聽取復試結果,六部九卿官員與原主考人一起進宮聽旨。主持復審的翰林院侍講張信當眾評點幾位北方舉子的試卷。他先說這些試卷有可取之處,但後來突然語鋒一轉,把話題引到這榜評卷問題上來,說北方卷確實不如南方卷,考官絕無偏袒之事……朱元璋聞言大怒,當即指責官員們互相包庇,是將水準不高的卷子送交皇帝審閱,並宣布,以前結果一概無效,自己親自復審。事情鬧大了,這些主考之人被緝拿下獄,嚴加拷問,他們的家人也受到了酷刑,結果,他們竟被指稱與十幾年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有牽連,全被處死。

五月初,朝廷宣布復審結果,新選六十一名貢士全部為北方人,南方人則無一人入選。史稱「南北榜」。
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洪熙元年設立南北卷制,南卷取百分之六十,北卷取百分之四十,宣德、正統年間,南北各讓出五個名額給中原地區,以取得地區間的平衡。從此以後,明代科考就不是純粹以成績取士了,而是按地區取士,並形成了制度,相沿不變。

這次「南北榜」事件,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親手製造的一起冤假錯案,許多正直無辜的官員慘死在專制皇權之下,朱元璋應該是個殘暴的昏君了。但是,綜觀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從大局出發,朱元璋此舉是用心良苦的。

其一,朱元璋採取極端措施平息北方知識分子的不平,是為了維護國家政局的安定。因為,當時南北方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北方一直處在元朝政府統治之下,民不聊生,經濟落後,文化不發達,而南方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南北相比,差距很大,這是客觀存在。朝廷選拔官吏,如果簡單地以文章好壞取士,勢必造成南方人當官越來越多,而北方人則永無出頭之日,這不但影響北方落後地區的發展,也將引起北方人的不滿,影響國家政局的穩定。按地區取士,則會縮短地區差距,化解這些矛盾,有利於朝廷的統治。

其二,北方地區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北方原來是元代的政治中心,當時是明代的軍事要地。明初之時,北方士人遲遲不願依附明朝,對朝廷採取觀望徘徊態度,因此,用科舉籠絡北方士人之心是當務之急,而張信等人眼光短淺,就事論事,體會不到「聖意」,難免成了犧牲品。朱元璋不以成績取士,絕不是簡單的科舉制度的改革,而是血淋淋的政治鬥爭。

*「臘八粥」的傳說

朱元璋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苦,父母親把他送到一個財主家裡去放牛,這個財主非常刻薄,常常虐待朱元璋。有一次,他去放牛的時候,經過一座獨木橋,因為橋板太窄,老水牛失腳一滑,便跌到橋下的溪裡去,折斷了一條腿。財主氣極了,把他關在柴房裡,也不給他吃飯。過了三天三夜,朱元璋實在餓壞了,就在小屋裡想找些東西吃,找了半天,只有一個老鼠洞。

朱元璋心想,抓隻老鼠來充饑也好,於是伸手挖了下去,發現洞裡居然是老鼠的糧倉,裡面有米、豆子等糧食,雖然都只有一點點,把它煮熟還是可以充饑。於是他找來一只破鍋,生起火來,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後來,他做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以前吃過的雜糧粥,便令御廚燒一鍋甜粥來吃。那天剛好是臘月初八,便把這種粥命名為「臘八粥」。

□「燭影斧聲」的背後 宋太祖之謎

宋太祖(九二七~九七六)趙匡胤,涿州(今河北涿縣)人。九四九年從軍,官至殿前都點檢。七歲的恭帝即位後,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九六三年平荊湖,九六六年滅後蜀,九七一年平南漢,九七五年降南唐,創下了一番偉業,其「杯酒釋兵權」之舉被稱為千年美談,而「斧聲燭影」的傳說,也令其死因眾說紛紜。卒後,其弟即位,是為太宗。

開寶九年十月十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九三九~九九七)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趙匡胤在位十七年,死於九七六年,時年五十歲,廟號太祖。他的死因頗為蹊蹺,傳說是其弟趙光義加害的,這就是「燭影斧聲」一詞的來歷。

皇位更替時發生的刀光血影、骨肉相殘的事例,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了。對於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有一段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但宋代的筆記野史上卻有一些頗為離奇的記載,比如在流傳甚廣的《宋史演義》一書中,將宋太祖的死跟其弟趙光義聯繫在了一起:

太祖素性友愛,兄弟間和好無忤,光義有疾,太祖與他灼艾,光義覺痛,太祖亦取艾自灸,嘗謂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光義亦暗自欣幸,因此對著乃兄,亦頗加恭謹。偏太祖壽數將終,與宴以後,又覺舊疾復發,漸漸的不能支持;嗣且臥床不起,一切國政,均委光義代理。光義晝理朝事,夜侍兄疾,恰也忙碌得很。

一夕,天方大雪,光義入宮少遲,忽由內侍馳召,令他即刻入宮。光義奉命,起身馳入,只見太祖喘急異常,對著光義,一時說不出話來。光義待了半晌,未奉面諭,只好就榻慰問。太祖眼睜睜的瞧著外面,光義一想,私自點首,即命內侍等退出,只留著自己一人,靜聽顧命。其跡可疑。內侍等不敢有違,各退出寢門,遠遠的立在外面,探看那門內舉動。俄聽太祖囑咐光義,語言若斷若續,聲音過低,甚覺辨不清楚。過了片刻,又見燭影搖紅,或暗或明,彷彿似光義離席,逡巡退避的形狀。繼而聞柱斧戳地聲,又聞太祖高聲道:「你好好去做!」

這一語音激而慘,也不知為著何故,驀見光義至寢門側,傳呼內侍,速請皇后皇子等到來。內侍分頭去請,不一時,陸續俱到,趨近榻前,不瞧猶可,瞧著後,大家便齊聲悲號。原來太祖已目定口開,悠然歸天去了。

看官!你想這次燭影斧聲的疑案,究竟是何緣故?小子遍考稗官野乘,也沒有一定的確證。或說是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義入視,突見有一女鬼,用手捶背,他便執著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閃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暈厥,一命嗚呼。或說由光義謀害太祖,特地屏去左右,以便下手,至如何致死,旁人無從窺見,因此不得證實。獨《宋史‧太祖本紀》,只云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把太祖所有遺命,及燭影斧聲諸傳聞,概屏不錄,小子也不便臆斷,只好將正史野乘,酌錄數則,任憑後人評論罷了。

在野史裏,這件事被描寫得神秘莫測,於是便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自宋代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探究過這個問題,即宋太祖究竟是怎麼死的。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逕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夜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

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連串的反常現象。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即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鬱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狂躁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有人樂此不疲地一直探尋著。

□血染的皇權 「玄武門事變」之謎

唐太宗(五九九~六四九)即李世民,李淵次子。於隋末與父起兵反隋,唐創立時封為秦王。武德九年(六二六)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即帝位。其治國有方,任賢唯親,創立了興旺的「貞觀之治」。於六二六至六四九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極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

武德九年(六二六年)六月初四日上午,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十員大將埋伏在玄武門內。他們勒緊戰馬的韁繩,一個個劍拔弩張、神情緊張地觀察著通往東宮道路上的動靜。風兒陣陣吹來,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突然,遠處傳來清脆的馬蹄聲。不一會兒,只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策馬而來。

當李建成、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的時候,一隻烏鴉正巧從樹上飛起。李建成覺得情況有些異常,便掉轉馬頭,想返回東宮。就在這時,李世民縱馬向前,大聲喊道:
「太子、齊王,為什麼不去上朝?」

李建成聽到呼叫聲,回頭張望。李世民乘機射出一箭,正中李建成咽喉。李建成立時從馬上掉下,當即身亡。李元吉看到這一情景,不免一怔,也被李世民及長孫無忌等人的亂箭射中,從馬上滾了下來。剎那間,尉遲敬德催馬向前,揮起寶劍,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腦袋割下。這一幅扣人心弦的圖景,就是唐初發生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死親生兄弟?關於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上千年,有的人認為李世民殺兄弟是出於被迫自衛,如果自己不殺了他們,就要被他們殺死,有的則對李世民極為不齒,為了當皇帝而不惜使用最殘忍的手段對付自己的親兄弟。到底誰應該對這場政變負責呢,至今還是眾說紛紜。

李世民兄弟之間的鬥爭肇始於唐高祖李淵立太子。李淵共有廿二個兒子,高祖的元配竇皇后生四子: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元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齊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幹,不過,太原起事前,只有世民參與策劃,而起事之後,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世民立功最大,但是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作為和才智是千年難遇的。高祖對李世民的才能和膽略一向賞識,對其創下的戰績更是念念不忘。李世民不僅在戰鬥中常能「身先士卒,轉騎深入」,更難得的是,作為領袖人物,他還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善於識人和用人。比如在起兵之初,他利用「推財養客」的手段,結交了一大批地方實力派,後來,徐世勣、程知節、秦瓊、尉遲敬德等著名的謀士和驍將投靠李世民,他以寬廣的胸懷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有的甚至成為生死之交。

李世民的這些骨幹多數出身寒微,具有強烈的功名意識,屬於新崛起的先進階層。他在長安開設了文學館,廣泛吸納人才,接受了以杜如晦為首的十八位當時最聰明的人士,他們給秦王府出主意、獻良策,用各種手段拉攏李建成集團中的一些重要分子,如將軍常何、敬君弘、呂世衡等,他們這些人在關鍵時刻如「玄武門之變」中突然倒戈,幫了李世民的大忙。所以,無論在軍事實力、籌劃謀略,還是政治眼光、識人用人等諸多方面,李世民無不遠遠勝於建成、元吉,唐朝正是有了這樣一位明君,國力才達到空前強盛的高度。

而在宮廷政變中失敗的李建成也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他同弟弟李世民一樣,是父親李淵的左臂右膀。李淵起兵之初,他以左領軍大都督的頭銜領兵作戰,在揮師西向,奪取長安的過程中,其功績不在李世民之下。以後他也參與並親自指揮過一些重要戰役,皆取得了驕人的功績。不過,李建成沒有李世民參加的戰鬥次數多,這是因為他要以皇太子的身分留駐朝廷,這是李淵的安排,並非出於李建成的懦弱。

他為唐軍建立了穩固可靠的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建成的政治影響和政治實力遠遠大於李世民。特別是他在長安地區獲得的巨大成功,更是李世民所望塵莫及的。而且李建成的人品也不亞於其弟。從歷史史料來看,他是一個人緣很好的人,禮賢下士,很多有才幹的人,如魏徵、王珪等都曾甘心為李建成效力,他也能夠從諫如流。李建成與皇親國戚的關係一直很融洽,再加上一號人物李淵的大力支持,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李建成不僅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也有君臨天下的能力。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另一個兄弟李元吉,也是權力漩渦中的一個中心。他是高祖李淵的第四子,勇猛過人,也立過戰功。但他驕淫放縱,名聲不好。儘管如此,李元吉心靈深處也在想著皇位的繼承權。他不止一次地私下均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及影響,以便自己決定投靠哪一方。經過周密地考慮,李元吉最後選擇了李建成。李元吉認為,如果他跟隨李世民,顯然不能實現自己謀得帝位的野心,如果投靠李建成,或許還有得到帝位的希望。李元吉還想,只要先除掉李世民,再幹掉李建成就易如反掌了,到那時,太子的位置也就唾手可得。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李建成對李元吉有所表示時,李元吉立即站到了李建成一方。

李建成與李世民都清楚,兄弟之間實力的均衡是很危險的,早晚要爆發你死我活的激戰。為此兩人都加緊擴充自己的力量,千方百計瓦解對方陣營,迫其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又都想取得最高決策者李淵的大力支持。假如李淵把自己的砝碼投向任何一邊,就會立即改變這種危險的均衡。可惜,這位高祖皇帝明知建成、世民不和,卻仍以和事佬的態度處理已經白熱化了的矛盾,不僅沒有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反而加劇了兩兄弟的爭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7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