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榮格人格類型
滿額折

榮格人格類型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了解人格類型,可以讓我們對普遍的人性心理有更佳的認識。 --C. G. 榮格

根據榮格的說法,他探索人格類型的最初動機,是想了解為什麼佛洛伊德對精神官能症的看法,與阿德勒的看法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兩人的理論都非常精采簡明、清晰易懂,問題是,他們怎麼都只看見一面,而且各自堅持己見?雖然處理的是相同的素材,然而因為個人特質不同,使他們看事情的角度也大不相同。

榮格因此展開人格類型的研究,包括對文學、神話學、美學、哲學和精神病理學的歷史回顧,加上在心理學實務領域工作近二十年的觀察成果,他歸納出人性心理的重要座標:兩種人格傾向(內傾型、外傾型),以及四種功能(思考型、感官型、直覺型和情感型)。

榮格的人格類型並不是把人分類、貼上標籤,而是了解自己的最佳工具。尤其,當一個人在自身心理的暗礁擱淺時,它就像指南針和羅盤,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方位,走出膠著困境。到了今日,他的人格類型已被大量運用,在商業界廣泛流行。

《榮格人格類型》以簡明扼要的方式,說明榮格對人性心理的看法、兩種傾向和四種功能的意義,也對優勢功能、劣勢功能、陰影、人格面具等重要概念有清晰陳述,絕對是了解榮格理論的最佳入門書!

作者簡介

達瑞爾.夏普(Daryl Sharp)

多倫多的榮格分析師,也是內在城市出版社(Inner City Books)的出版商兼編輯,畢業自蘇黎士榮格學院,著有《祕密渡鴉:卡夫卡的衝突與轉化》(The Secret Raven: Conflict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Life of Franz Kafka)等書。

譯者簡介
易之新

開業醫師,各種心理學與心靈探索書籍的譯者,譯有二十餘本相關書籍,如《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超個人心理治療》、《關係花園》、《疾病的希望》、《當下覺醒》、《榮格心理治療》(心靈工坊)等書。

譯序
從意識進入潛意識的探索之旅

民國一百年在心靈工坊出版《榮格心理治療》後,由於全書前五分之二幾乎都在談人格類型與劣勢功能,一些對心靈探索有興趣的朋友開始找我討論人格類型。我發現一項極大的問題:大多數人都分不清榮格的人格類型和其他衍生自榮格觀念的人格類型學派(最主要的就是MBTI的十六種人格類型),到底有什麼不同!

每當有人說自己是某種類型時,我都會問對方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答案幾乎都是「做人格測驗的結果」。但榮格討論的人格類型是無法用測驗來判斷的,它需要深入的探討與分析。MBTI及類似的人格分類測驗與量表,固然有其特點與用處,也確實引用一些榮格的觀念,但與榮格的人格類型有非常根本而重要的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本書第四章對此做了詳細的省思。

另一方面,我認識的一些對榮格學派有興趣的朋友中,許多人並不重視榮格理論中人格類型的部分,也有一些人告訴我,不知從何入手,因為榮格全集中的第六卷《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是如此龐大、浩瀚、不易閱讀……

回顧榮格著述的歷史,二十卷榮格全集的前四卷大多是他早期的著作,包括精神醫學的研究、字詞聯想的實驗、精神疾病的心理起源的研究,以及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介紹與批判。第五卷《轉化的象徵》(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出版於他與佛洛伊德決裂之前,開始呈現出他獨樹一格、更為開闊的思想風貌。

第六卷《心理類型》是他與佛洛伊德決裂後,最早結集出版的書。著述的時間大約與第七卷《分析心理學兩論》(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第八卷《心靈的結構與動力學》(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差不多,可說是榮格思想的三本奠基之作,但後兩卷是在較後期才結集成冊的。

從《心理類型》成書的時間,加上榮格縱橫古今、詳細廣泛地探索類型學,以及在八種心理類型的細膩介紹中,多方著墨於潛意識的部分,讓我深深相信人格類型是進入其思想殿堂、從意識跨入潛意識非常重要的一環。若只是著迷於奇妙的象徵、原型、煉金術觀念,恐怕會少了落實、根基的部分。

於是我找到這本忠於榮格原意的小書,仔細介紹榮格人格類型的精義。

第一章簡介榮格類型學的架構,包括兩種傾向(內傾、外傾)與四種功能(思考、情感、直覺、感官),並論及劣勢功能與潛意識的角色,也對讀者提出研究類型時必須注意的危險。

第二章詳談外傾特質分別與四種功能結合時的類型特徵。第三章則是內傾特質分別與四種功能結合時的類型特徵。這兩章也強調各種類型的潛意識表現,以及失能時可能呈現的特徵。

第四章是結論,探討一些研究類型時必須思考的事,包括為什麼要研究人格類型、類型測驗的問題、人格類型與陰影的關係,文末再三強調人格類型對個人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書末有兩篇附錄,第一篇試圖探討外傾與內傾兩種傾向在精神醫學臨床實務的意含,雖然不見得適用於現代的醫學觀點,但其觀察、思索、應用的精神,仍值得我們學習。第二篇是模擬八種典型類型的人聚在一起晚宴時所發生的情形,非常有趣。

希望此書對那些有興趣學習榮格的人,可以成為適當的入門書,也希望那些有意願深入認識自己與人性的人,可以藉此得到美好的探索工具

前言

本書不是為了批判或捍衛榮格闡述的心理類型模型,而是加以解釋。此處的目的並不是簡化這個模型,而是說明它的複雜性,以及一些實用的意含。

榮格的類型學模型並不是性格分析的體系,也不是為人貼上標籤的方法。榮格的類型學是心理定向的工具,就好像在物質世界用指南針判斷自己的位置一樣。它既是了解自己,也是了解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人際困擾的方法。

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書是根據榮格的心理類型體系而寫的,若要說本書有什麼特殊之處,就在於它緊緊貼住榮格所表達的觀點。

目次

譯序:從意識進入潛意識的探索之旅
前言

第一章 榮格類型學簡介
基本模型
理性與非理性功能
主要功能與輔助功能
劣勢功能
兩種傾向
潛意識的角色
給讀者的警告

第二章 外傾特質與四種功能
外傾的傾向
外傾思考型
外傾情感型
外傾感官型
外傾直覺型

第三章 內傾特質與四種功能
內傾的傾向
內傾思考型
內傾情感型
內傾感官型
內傾直覺型

第四章 結語
為什麼研究人格類型?
類型測驗
類型與陰影

附錄一 外傾特質和內傾特質的臨床意義 作者:費爾茲醫師(H.K. Fierz)
附錄二 類型晚宴
附錄三 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榮格類型學簡介

榮格的類型學模型,是出自他對文學、神話學、美學、哲學和精神病理學的類型問題,做出的廣泛歷史回顧。雖說類型的描述不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但它卻是在心理學上引導自己的實用方法;就好比我們用經度和緯度在地理上做出定位,以得知自己所處的位置一樣。

並非每一個人都以相同的方式運作,這種經驗是眾多類型學體系的基礎,久遠的古代就有人試圖為各種不同的傾向和行為模式分類,以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我們所知最古老的類型學體系是由東方星象學家設計的,他們根據水、風、土和火四種元素,把性格分成四組,每一組包含三個宮位,舉例來說,星盤中屬於風相的三種宮位是由黃道帶上的水瓶座、雙子座、天秤座組成的;火相的宮位則是由牡羊座、獅子座和射手座組成。根據這種古老的觀點,任何在這些宮位出生的人都具有其輕盈如風或激烈如火的本質,並有相應的氣質和命運;水相和土相的宮位也是如此。這個體系以修改過的形式存在於當代的占星學。

希臘醫學的生理類型學與這種古代宇宙論體系有緊密的關連,它根據身體分泌物的名稱(黏液、血液、黃膽汁、黑膽汁),把人分類成黏液質、多血質、膽汁質或黑液質。雖然醫學早已用別的方式取代這種分類,但這些描述仍見於日常的語言。

榮格自己的類型學模型是出自他對文學、神話學、美學、哲學和精神病理學的類型問題做出廣泛的歷史回顧。《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的序言談到他對這個結論所做的學術研究和詳細摘要,他寫道:

本書是我在心理學實務領域將近二十年的工作所得到的成果,它逐漸在我的思想中成長、成形,來源是我這個精神科醫師在治療精神疾病時的無數印象和經驗、所有社會階層中男男女女的互動、我個人與朋友和對手的往來,以及對我自身心理特點的評論。

基本模型

雖然較早期的分類是根據氣質的或情緒的行為模式的觀察,但榮格的模型關注的是心理能量的流動,以及一個人在世界裡為自己定向時,習慣或優先採用的方式。

榮格從這個觀點區分出八組類型:包括兩種人格傾向(內傾型〔introversion〕和外傾型〔extraversion〕)與四種功能或定向方式(思考型〔thinking〕、感官型〔sensation〕、直覺型〔intuition〕和情感型〔feeling〕),每一種功能都可能以內傾或外傾的方式運作。

接下來幾章會仔細檢視這八種類型,詳細描述各個功能與外傾或內傾的傾向結合時的情形。本章接下來要簡短解釋一下榮格的用語。雖然內傾和外傾已成為日常用語,但它們的意義常常被誤解;四種功能則沒有如此為人所知,甚至不被人了解。

內傾和外傾是心理的適應方式。前者的能量流動是朝向內在世界,後者的興趣則導向外在世界。一種情形最重視的是主體(內在現實),另一種情形則最重視客體(事物和他人,外在現實)。
榮格寫道,內傾型「通常的特徵是猶豫不決、沉思內省、靦腆離群的性質,緊緊守住自己,迴避客體,總是有一點自我防衛。」

相反地,外傾型「通常的特徵是容易相處、坦率誠懇、樂於助人的性質,很容易適應既有的處境,快速形成依附感,不理會任何可能的疑慮,常常以草率的自信冒險進入不明的處境。」

在外傾的傾向中,外在因素是判斷、知覺、情感、情緒和行動的主要動力,這和內傾型的心理本質截然不同,後者會以內在的或主觀的因素為主要動機。

外傾的人喜歡旅行、認識新朋友、看看新地方。他們是典型的冒險家、宴會裡的靈魂人物,開放而友善。內傾的人基本上是保守的,較喜歡熟悉的居家環境、與少數密友共度親密時光。對外傾的人而言,內傾的人是落伍、掃興的人,乏味無趣、墨守陳規。相反地,內傾的人比外傾的人更自負,可能把後者形容成輕浮、膚淺的享樂者。

實際上,內傾和外傾的特質本身不可能被直接顯示出來,人的傾向是無法獨立開來顯示的。不論是這個傾向或那個傾向的人,只有與四種功能連結起來時,才會變得明顯,這四種功能都各自有其專精的特殊領域。

思考功能是指認知思維的過程,感官功能是透過身體的感覺器官得到的知覺,情感是主觀判斷或評價的功能,直覺則是指經由潛意識得到的知覺(例如,對潛意識內容的接受力)。

榮格的基本模型是四個一組的,包括四個功能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思考在此被任意地放在頂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任何其他功能放在此處。可是,其他功能的相對位置(哪一個在底部,哪兩個在水平軸),就要由頂端的功能來決定。原因牽涉到個別功能的本質,接下來很快就會加以說明。

圖一

簡單地說,感官功能會確認某種存在的東西,思考功能告訴我們它是什麼,情感功能指出它的價值,而透過直覺能感覺到可以用它做什麼(可能性)。任一種功能本身都不足以決定我們對自己或周遭世界的經驗;榮格寫道,全面的認識需要所有四種功能:

對完整的定向而言,所有四種功能應該有同等的貢獻:思考會促進認知和判斷;情感會告訴我們,事物對我們有多重要或不重要;感官會透過看、聽、嚐等,向我們傳達具體現實;直覺使我們能推測背景中隱藏的可能性,因為這些可能性也是特定處境的整個圖像的一部分。

理想的情形當然是能有意識地取用特定環境所需要或適合的功能,但在實際情形裡,四種功能在意識中並沒有得到均等的配置;也就是說,在任何個體身上,這些功能並沒有得到一致的發展或分化。總是有某個功能得到較多發展,稱為主要功能或優勢功能,其餘功能則留在劣勢、較不分化的狀態。

在這個脈絡中,「優勢」和「劣勢」的用語並沒有價值判斷的意含。沒有哪一種功能比其他功能更好,優勢功能只是一個人最常用的功能;同樣地,劣勢功能並不意味著病態,只是未被使用(或至少是與受到偏愛的功能相比,較少被使用的功能)。

那些未被有意識地帶入日常生活的運用而未得發展的功能,會發生什麼情形呢?

它們或多或少留在較原始而幼稚的狀態,往往只被意識到一半,或甚至完全留在潛意識。較未發展的功能會形成一種特定的劣勢狀態,這是各個類型的特徵,也是這個人整個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片面強調思考功能的人總是伴隨著劣勢狀態的情感功能,而分化良好的感官功能總是會傷害直覺功能,反之亦然。

類型學上,許多人就像一碗大鍋菜,他們根據自己的心情、天氣或心態來表現內傾或外傾。他們或多或少是隨機使用思考、情感、感官、直覺,並沒有哪一個功能比較好或比較差,也完全不知道各個功能造成的結果。

乍看之下,這種人好像面面俱到,可是,上述特徵是潛意識特有的情形,因為意識意味著行使功能的方式有某種分化。榮格指出:「各種功能在均勻一致的意識狀態或均勻一致的潛意識狀態,都是原始心智的標誌。」

理性與非理性功能

榮格進一步把四種功能分成兩種理性功能和兩種非理性功能。(他也分別用判斷功能和知覺功能來描述。)
思考做為一種邏輯區辨的功能,是理性(判斷)功能。情感也是如此,它是評估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方法,就像思考一樣是用來區辨的。思考和情感都被稱為理性功能,因為兩者都是根據線性、反映的過程形成特定的判斷。

榮格把感官和直覺稱為非理性(知覺)功能,兩者都只是感知的方法,感官看見外在世界是什麼,直覺看見(或可說是「抓取」)內在世界是什麼。

「非理性」一詞被應用在感官和直覺功能時,並不是指不合邏輯或不合理,而是指超越理性或在理性之外。身體對某種東西的知覺並不依賴邏輯,事物本來就是如此。同樣地,直覺也是自己存在的,它在心智之中出現,不依賴推理或思考的理性過程。榮格說:

僅僅因為(非理性類型的人)把知覺看得比判斷重要,就認為他們是「不講理」,實在是大錯特錯了。更正確的說法是他們極度以經驗為依據。他們完全把自己放在經驗的基礎上,如此徹底,以至於他們的判斷通常都無法跟得上經驗的腳步。〔原註七〕

情感(feeling)做為一種心理功能,和一般情形對這個詞的許多其他用法是不同的,這個區分是非常重要的。榮格承認可能會有下述混淆的情形:我們會說我們感到(feel)快樂、悲傷、生氣、後悔等等;我們會覺得(feel)天氣將有變化或股市會下跌;絲綢感覺起來(feel)比麻布光滑,有些事感覺起來(feel)不對勁,諸如此類。我們對這個詞的用法顯然很不嚴謹,因為在不同的脈絡中,它可能指涉感官知覺、想法、直覺或情緒反應。

在此明確定義我們的專門用語,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根據華氏、攝氏或列氏的度數測量溫度,用公里或英里測量距離,以英兩或公克測量重量,以杯或蒲氏耳測量容量,只要我們指明自己使用的系統即可。在榮格的模型中,情感這個用語只用來指涉我們主觀評估某個東西或某個人對我們有什麼價值的方法。所以它是理性的功能;事實上,只要沒有受到情緒(emotion)的沾染,也就是沒有受到被激發的情結所影響,情感可以是相當冰冷的東西。

其實情感功能做為一種心理導向的方式,絕對不應該與情緒混為一談。情緒更恰當的名稱是感情(affect),它一律是被激發的情結造成的結果。榮格寫道:「情感和感情的區別在於情感不會產生可被感知的身體神經刺激,也就是說,完全像平常的思考過程一樣。」

情緒容易污染或扭曲各個功能:我們抓狂時,就無法正確思考;快樂會影響我們對事物和人的知覺方式;惱怒時,我們無法正確評估某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價值;當我們沮喪時,可能性就會枯竭。

主要功能與輔助功能

如上所述,四種功能必然有一種會比其他功能得到更多發展,這是主要功能或優勢功能,是我們會自動運用的功能,因為它出現得最自然,也會帶來某些回報。榮格寫道:

經驗顯示,幾乎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時發展所有心理功能,因為一般的環境都不利於此。社會的要求會迫使人先致力於讓天生就具有最佳能力的功能得到分化,或是讓確保他在社會得到最大成就的功能得到分化。人很常認為自己幾乎完全等同於最受歡迎且因此得到最多發展的功能,這其實是通則,由此產生不同的心理類型。這種片面發展的後果就是必然有一種或更多種功能的發展受到妨礙。

「受到妨礙」在此只是指被忽視或沒有好好發展。事實上,只有在極端的例子裡,其他功能才會完全不存在,通常會有第二種功能(有時甚至有第三種功能)突出到足以對意識發揮共同決定的影響力。

人當然會意識到各個功能的內容或相關的產物,舉例來說,即使我的主要功能不是思考,仍能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麼;也不需要擁有優勢的感官功能,就能分辨桌子和瓶子的差異。但根據榮格的說法,只有在「功能的運用是在意志的控制之下,同時其指導原則對意識的導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才是談論功能的「意識」:

經驗上,這種絕對的主宰權總是只屬於一種功能,也只能屬於一種功能,因為另一種功能均等而獨立的介入,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導向,而這至少有一部分是與第一種功能互相抵觸的。但由於意識的適應過程具有明確清楚的目標,這是攸關生死的條件,所以自然會排除具有相同力量的第二種功能的出現。所以,這個另一種功能只能具有次要的重要性…它的次要重要性是出於下述事實,它不像主要功能,它不是…一種絕對可靠且具決定性的因素,它的作用比較像一種輔助或補充的功能。

實際上,輔助功能的本質(理性或非理性)總是不同於主要功能。例如,當優勢功能是思考時,情感功能無法成為第二功能,反之亦然,因為兩者都是理性的或判斷的功能:

思考,如果是真正的思考,而且合乎思考的原則,就必然嚴格地排除情感。這當然不能抹殺有些人的思考和情感在同一層次、對意識具有相同推動力的事實,但這種情形不可能是分化的類型,只不過是相對比較沒有得到發展的思考和情感。

所以第二功能的本質總是與主要功能不同,不會是與主要功能相對的功能:對於理性功能而言,輔助功能就是兩種非理性功能中的一種,反之亦然。

同樣地,當感官是主要功能時,直覺就不可能是輔助功能,反之亦然。這是因為感官功能的有效運作需要聚焦於外在世界的感官知覺,這是無法與「感覺」內在世界發生什麼情形的直覺功能同時相容的。

所以思考可以和直覺配對,也可以和感官配對,因為直覺和感官的本質與思考功能並沒有根本的對立。事實上,直覺或感官這兩種非理性的知覺功能,對思考功能的理性判斷是非常有助益的,稍後詳細描述類型時,可以看見這一點。

感官會被輔助的思考或情感功能強化,情感會被感官或直覺幫助,直覺會被情感或思考輔佐,這在實際情形裡都是同樣真確的。

(兩種功能)結合的結果是我們熟悉的圖像,例如,和感官結盟的務實思考,直覺打造出來的推測思考,在情感價值幫助之下選擇並呈現其意象的藝術直覺,透過強大的理智把洞見組織成綜合性思想的哲思直覺,諸如此類。

劣勢功能

如前所述,除了最占優勢、最合意的功能,其他都是相對劣勢的功能。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功能特別抗拒被整合到意識之中,稱為劣勢功能,有時為了與其他劣勢功能區分,就稱為「第四功能」。

榮格寫道:「第四功能的核心就是自主性:它是獨立的,會攻擊我們、吸引我們,使我們昏頭轉向,以至於再也不是自己的主人,再也無法正確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是榮格多年以來的親近同仁與共同研究者,她指出劣勢功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它通常非常緩慢,與主要功能相反。

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討厭處理它的原因;優勢功能的反應來得很快,且適應良好,而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劣勢功能到底是什麼。例如,思考型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受,或是有哪一種感受,他們必須坐上半個小時,苦思自己對某件事到底有沒有感受,如果有的話,到底是什麼感受。如果你詢問思考型的人有什麼感受,他通常會答以某種想法,或是很快就告訴你一個習以為常的反應;如果你堅持要知道他到底有什麼感受,他其實並不知道,他會搜索枯腸,也就是說,會花上半個小時。或是要直覺型的人填寫稅務表格,這是別人花一天就可以做完的事,他卻需要一個星期。

榮格的模型中,如20頁的圖二所顯示的,劣勢或第四功能必然與優勢功能具有相同的本質:發展最好的是理性的思考功能時,另一個理性功能,情感,就是劣勢功能;如果感官功能占優勢,另一種非理性功能,也就是直覺,就是第四功能,以此類推。

這種情形符合一般的經驗:思想家總是被情感價值絆倒;務實的感官型總是陷入常規,無視於直覺「看見」的可能性;情感型聽不見邏輯思考呈現的結論;直覺型的頻道對準內在世界,卻在具體現實裡跌跌撞撞。

人不必然會完全忽略與劣勢功能相關的知覺或判斷。舉例來說,思考型的人可能知道自己的感受(只要他們有內省的能力),但他們不會太重視感受;他們會否認它們的效力,甚至宣稱自己不受它們影響。

同樣地,感官型的人會片面地指向身體的感官知覺,他們也有直覺,但即使他們辨認出直覺,也不會被直覺推動。同樣地,情感型的人會推開擾人的想法,直覺型的人就是會忽略面前的事實。

雖然劣勢功能可能會被覺察為一種現象,但它真正的意含仍未得到認識。它表現得就像許多被壓抑或沒有得到足夠賞識的內容,一部分在意識之中,一部分仍在潛意識裡…所以在正常情形下,劣勢功能會被意識到,至少會意識到它的作用;但在精神官能症的人身上,它就全部或部分地進入潛意識。

如果一個人的功能過於片面,劣勢功能就會相應地變得原始而棘手,對自己或對他人都是如此。(馮.法蘭茲談到「人生對於劣勢功能的劣勢狀態,是毫不容情的。」)主要功能需要的心理能量會把能量帶離劣勢功能,使劣勢功能落入潛意識,它在那裡很容易以不尋常的方式被激發,產生幼稚的幻想和各種人格困擾。

這就是所謂中年危機經常發生的情形,當一個人如此長久地忽略人格的某些面向,這些面向最終就會要求得到承認。這種時候,通常會把「困擾」的原因投射到別人身上。但只要對這些幻想做一段時間的自省和心理分析,就能恢復平衡,並可能做出進一步的發展。事實上,就如馮.法蘭茲指出的,這種危機有可能是珍貴的轉機:

劣勢功能的領域含有高度的生命力,一旦優勢功能受到磨損,開始像老車一樣發出咯咯聲和漏油時,如果能成功轉向劣勢功能,就會重新發現嶄新的生命潛力。劣勢功能領域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令人興奮、引人注目,充滿正面和負面的可能性。劣勢功能蘊含巨大的張力,透過它,可以重新發現世界。

──可是,並不是不會不舒服,因為吸收劣勢功能的過程要把它「拉高」進入意識,必然會伴隨優勢或主要功能的「降低」。

舉例來說,思考型的人專注於情感功能時,撰寫文章就會有困難,也無法進行邏輯思考;感官型的人積極投入直覺時,會遺失鑰匙、忘記約會、整夜都忘了關掉爐火;直覺型的人開始著迷於聲音、色彩、質感時,就會忽略可能性;情感型的人鑽進書本、沉浸到觀念世界時,就會破壞社交生活。在各個情形裡,問題都在於如何尋找適中之道。

各個功能以劣勢的方式運作時,都具有一些共通的典型特徵。稍後會描述某些特徵,此處只需要注意過度敏感和任何形式的強烈情緒反應(從陷入熱戀到莫名的暴怒),都是明確的指標,表示劣勢功能伴隨著一個或更多的情結被激發了。這種情形自然會造成許多關係上的問題。

在治療中,想要或必須發展劣勢功能時,只能讓它慢慢發生,而且要先經歷一種輔助功能的發展。就如榮格所說的:

舉例來說,我經常看到心理分析師在面對極度思考型的人時,要對方盡可能發展情感功能,直接把它拉出潛意識。這種嘗試注定失敗,因為這對意識的立足點是過於巨大的侵犯,假使侵犯成功了,病人對心理分析師就會產生非常強迫性的依賴,這種移情現象只能被殘酷地終止,因為病人已失去立足點,把心理分析師當成自己的立足點…為了緩和潛意識的衝擊,非理性類型的人需要讓理性輔助功能在意識中有更強大的發展(反之亦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