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
滿額折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歷經五十年歲月粹鍊來的經典育兒書 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演變 幫助你了解孩子

本書共分成三篇,第一篇帶領著讀者經歷寶寶出生後第一年的生活,解開父母心中的疑惑,例如:

生產過程不順利會影響到寶寶以後的發展嗎?寶寶晚上不睡覺,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如何幫助媽媽度過產後憂鬱?第二篇描述父母如何幫助一歲兒漸漸邁向獨立,成為學步兒,學習自己穿衣服,和其他小孩分享玩具一起玩耍?隨著一歲兒的身體和情緒持續發展和改變,幫助父母面對這些重要的問題。

第三篇帶領父母經歷兩歲兒的成長發展,從「愛發號司令」的寶寶到了解玩具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和非口語溝通技巧的發展,建議父母如何協助幼兒表達、處理生氣或是嫉妒的方法,以及如何學習接受剛出生的弟妹和發展友誼的方式。
特色

‧ 英國最具權威的家庭心理健康機構出版,親子互動必讀聖經!
‧ 穿插豐富實例,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
‧ 不只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還關注到照顧者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 中文版特別為父母製作實用的「貼心小叮嚀」。

作者簡介

蘇菲‧波斯威爾(Sophie Boswell)

牛津大學學士(Oxon),學士後研究,為心理治療組織(MACP)的會員,擔任兒童心理治療師,曾在倫敦的塔維斯托克診所受訓,現居住在倫敦,有兩個小孩。

莎拉‧瓊斯(Sarah Gustavus Jones)

擁有碩士學位,為心理治療組織的會員,於大奧蒙德街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擔任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為倫敦的塔維斯托克診所客座講師與座談會領袖。她曾在學校擔任青少年諮詢,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五歲兒以下和他們父母的短期諮商。她有兩個幼兒。

麗莎‧米勒(Lisa Miller)

為牛津大學學士,為心理治療組織的會員,是幼兒諮商專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曾擔任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幼兒及家庭部門的主席。她也擔任《嬰兒觀察國際日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ant Observation)的編輯。

名人/編輯推薦

王浩威(專任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林玉華(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仁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及台灣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
莊裕安(醫師作家)
陳質采(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樊雪梅(開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本書的作者群都受過精神分析或是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的訓練,因此主要在於陳述嬰幼兒內心世界的發展,特別是一個人從受胎、嬰兒、幼兒到學齡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所發展出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嬰幼兒與父母親之間的情緒經驗、這些強烈的情緒經驗如何彼此傳遞,以及這些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嬰幼兒內心世界的發展……這一系列叢書不一定可以提供你要的答案,但是一定可以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和小孩。
--林玉華教授

早在半世紀前,塔維斯托克就出版分齡兒童教養指導書籍,專家團隊用觀察年輪般的縝密心思,匯整出親子關係以同心圓方式年年擴展,但每個季節遞移都留下不同的光影痕跡。這套叢書既有案頭百科隨時可查的方便,當作教養隨筆來讀也不失親切。
——莊裕安醫師

作者們根據無以計數的嬰幼兒觀察經驗,串連許多生動的例子,帶領讀者走過從懷孕開始的各個階段。透過書中父母及孩子們深刻的經驗、感受和情緒,將帶給父母們極大的共鳴與支持。
——周仁宇醫師

目次

推薦序/林玉華
前言
第一篇 天使般的小寶貝0~12個月寶寶
第一章 懷孕、生產和產後幾天
老公,驗孕棒出現了兩條紅線
產房如戰場,妳準備好了嗎?
寶貝,你終於出來了
生產順利和往後親子關係的良好是否有關?
從吃喝拉撒睡來認識寶寶的人格特質 
新手父母的挑戰

第二章 寶寶出生後六個星期
做月子期間的身心照護
新生兒該過隨性或者規律的生活?
焦慮不安是一種情緒傳染病
我情緒中有你,你情緒中有我
新生貝比要什麼就給什麼嗎?
心情低落就代表得了產後憂鬱症嗎?
六星期之後,寶寶和父母都可以鬆一口氣了

第三章 寶寶出生後前三個月到六個月
三個月是寶寶成長的重要階段
「施」與「受」的餵奶關係
寶寶可以吃副食品了嗎?
寶寶「玩」出感覺來 
你家寶貝會乖乖睡覺還是要哄老半天?
寶貝,拜託不要哭了
六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會思考

第四章 寶寶出生後六個月到十二個月
寶寶的新發現
嫉妒的毒蘋果出現了 
愛極了的遊戲:珠寶盒
想盡辦法引起大人注意
寶寶的勝利和失落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父母該怎麼做? 
為什麼我的寶寶做不到?

第五章 當媽媽重回職場時
重返職場,心情矛盾且充滿罪惡感
開口說再見,很難!
當寶寶拒絕妳的時候
把寶寶交給誰來帶? 
停止母奶了!
準備好進入學步期

第二篇 好奇心強的小東西1歲寶寶
第一章一歲寶寶學會什麼?
來來來,學講話
寶寶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第二章一歲寶寶探索什麼?
發展好奇心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吃飯時間到囉!

第三章一歲寶寶在想什麼?
想知道「我是誰?」
家中排行各有各的優點 
新弟弟或新妹妹會不會搶走媽咪?
寶寶有主見了
家有噴火龍 

第四章一歲寶寶需要什麼?
需要媽咪陪在身邊
親密關係的愛與苦 
規律生活是寶寶的好朋友

第五章一歲寶寶社交什麼?
外面世界真奇妙
到不同的團體機構嬉戲也不錯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迎接未來
第三篇 想獨立的小傢伙2歲寶寶
第一章 做自己的小主人
開始思考為什麼?
「我做得到」
「不要」
到處惹麻煩
父母扮演安定的力量

第二章 學習照顧自己 
自己吃東西
獨自睡覺
自己上廁所
有時像大小孩有時又像Baby

第三章 建立自己的人際王國
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何同時愛媽咪和爸比呢?
「媽咪,妳什麼時候生小貝比?」
手足朋友之間的互助與霸凌
家庭以外的社交圈

第四章 陪伴小小孩成長
透過「玩」學習思考和探索感覺
鼓勵閱讀
選擇玩具越簡單越好
幫助小小孩面對恐懼及惡夢
用簡單話語和小小孩溝通
利用電視來照顧小小孩,好嗎?
做個稱職的大人

第五章了解小小孩的內心世界
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脫序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擔憂
爸比媽咪,我有煩惱 
孩子行為和環境改變有關係
大人是孩子的支柱
兩歲娃發展差異很大,別擔心

書摘/試閱

第一篇 天使般的小寶貝 0~12月以前寶寶

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天起,我們就盡力想為寶寶打造一個盡善盡美的環境,保護他們不要經歷人生中亂七八糟和痛苦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只要從懷孕的那一天起盡量把每件事「做到一百分」,包括在孕期時有正常的飲食習慣(或是保持平靜的心情,聽古典音樂),生產時採取自然生產方式,產後保持平靜和愉悅的心情,用充滿愛心的肌膚接觸及雙臂來擁抱寶寶,就能為「親子連結」(bonding)奠定良好基礎,作為寶寶人生最完美的開始。但是父母也不免擔心,一旦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會讓寶寶或自己失望。

「親子依附關係」有很多種形式,不見得只有在順遂的時候才存在。準媽媽在懷孕、生產和產後一定會碰到正面和負面的情緒,痛苦和喜悅,沮喪、焦慮和無比喜樂。寶寶在出生以後也發現自己和其他寶寶一樣,擺盪在兩種極端的情緒中。親子連結關係的發展過程就跟發展其他深厚的關係一樣,彼此分享快樂時光,也一起經歷痛苦,尋找恢復的方式。

老公,驗孕棒出現了兩條紅線
貼心小叮嚀:懷孕過程中不全然充滿著喜悅,有時會出現負面情緒,別擔心,那是正常的。

計畫中的懷孕會帶來無比的喜悅、興奮和驕傲。有時候在還沒懷孕之前所遭遇的困難,反而會使父母在順利懷孕後更有成就感,舉例來說,凱特描述她懷第一胎的過程,這個經驗就算在多年以後仍然在她和寶寶的生命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我懷孕之前曾經有過兩次小產,因此當時很擔心自己的狀況。其實那時我對能否順利懷孕和生產已不抱太大希望。但是當我確定終於可以保住胎兒,我非常感謝寶寶,就算在他出生以後,這種感覺還繼續存在。我還記得他剛出生後幾天的那種感覺。那時他喝著奶,喝完以後對我微笑。奇怪的是,就算他現在已經長大成人,我對他的感激之情仍然存在。

在剛懷孕的前幾個禮拜,父母對於寶寶健康狀況的憂慮會達到顛峰。媽媽因為害喜、身體不適,筋疲力盡,感覺只剩半條命時,要對即將成為家庭一份子的新成員充滿幻想是很困難的。就算那些渴望懷孕多年的媽媽,難免還是會有難過、沮喪或是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新生兒的需求將是永無止境的,因此可能會常常影響到原來的生活。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似乎很開心、有足夠的養分和充分的照顧時,但是這時父母在某方面的權益可能卻因此受到剝奪,他們可能感到疲憊,得不到支持,資源耗盡,心中充滿憂慮,感到脆弱,好像媽媽永遠無法善盡母職。

準爸爸媽媽要知道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它們偶爾會在產前或產後出現。就算在懷孕過程或是寶寶剛出生的頭幾個禮拜,父母也和其他時候一樣,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支持。同時,也得調適心情,知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夫妻都會因為寶寶忙得焦頭爛額,未來將充滿挑戰。

幸運的是,大部分的女人懷孕時都會經歷所謂的「健全」時期(”blooming” periods),覺得自己狀況再度恢復良好。當準父母從超音波看到寶寶有活力地成長,吸吮著手指,甚至揮揮手表示他很好時,代表寶寶繼續健康成長的具體證據,他們心中因此產生驕傲和興奮之情。父母在這個階段多少都會和寶寶說話,相信他就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一般,並且享受一種認為自己已孕育出了一樣好東西的感覺。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寶寶的情況。通常人們都會認為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生活是相當詩情畫意的,既沒有挫折、也不會有無法滿足的需求,只有平安和平靜,媽媽內臟蠕動所發出的悶悶又輕柔的聲音,有節奏性又令人安心的心跳聲,灰暗的光線,唾手可得的食物,寶寶在子宮裡不需要擔心肚子餓,同時又有羊水包圍,因此相當安全。難怪準媽媽在最不舒服時,難免會帶點嫉妒和忿忿不平的情緒,因為她們體重驟增,難以入眠,身體不適,筋疲力盡又常肚子餓。

懷孕後期,我們都以為寶寶跟媽媽一樣,在子宮裡會越來越不舒服,但是無論寶寶在子宮裡的生活如何,有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個未出世的寶寶已經適應屬於他的小小天地。對他而言,子宮就是全世界。因此,當他身不由己地到了出生的那一刻,他所感受到的衝擊是相當大的,他的小小天地剎那間完全變了樣,他不僅無法辨認,從此再也回不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貼心小叮嚀:選擇最讓你安心的方式就是最好的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一直是大家相當重視的議題。或許生產是媽媽和第一次和寶寶分離同時也是最戲劇性的過程。雖然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數著日子,直到寶寶出生為止,但是當寶寶脫離媽媽的那一刻到來時,還是會引起各式各樣的焦慮。對生產方式抱持的不同看法(是否使用止痛藥、剖腹產或自然產,在家或到醫院生產)都會對整個生產過程產生截然不同的幻想。

有些準父母把恐懼投射到醫護人員身上,對醫生產生敵意,認為他們的存在會破壞甚至威脅到所想要擁有的滿足感。有些人則比較擔心自身的安危,身體上的疼痛以及生產時可能面對的風險,因此會非常依賴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有些父母則擬妥詳細的生產計畫,參加媽媽教室,希望能夠多擁有些主導權,至少感覺安心些。

無論準備得如何妥當,父母會發現,無論在生產過程或是產後和新生兒在一起時,他們仍然得面對全然未知和無法預知的情況。生產經驗,在最深層面挑戰許多對自己假設的立場。父母實在無法預期自己會有什麼感受或是反應。只能努力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寶寶和父母都進入人生當中最具挑戰性的轉折期,父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明白自己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現屬於自己的方向。

寶寶剛誕生的頭幾天會為父母帶來相當強烈又直接的感受。頭一回當媽媽的蘇珊回想起兒子誕生的情形:

我最後仍採剖腹產,等待醫生將傷口縫合,把寶寶清理乾淨,替他檢查身體。但是抱寶寶使我傷口疼痛到熱淚盈框,我不知道是因為解脫了,還是因為我無法再多等待一秒,我只想趕快把寶寶抱在懷裡。我心裡一直想,這是我的小孩,不是你們的!當我終於把他抱在懷裡時,我們已經在恢復室了。醫生們都在一旁微笑,因為寶寶正在吸吮他自己的手指頭,準備要喝奶。抱著他的那種感覺真的很好,我激動地不禁全身顫抖起來,不停的哭泣,情緒完全失控。

許多父母在生產過程時會覺得自己好像喪失自我一樣,一切似乎都停擺了,平常的經歷和生產這件大事比較起來似乎都變得毫無意義。但是時間仍然一分一秒地過去,世界仍然繼續運轉。父母通常會感到很激動和意外,不確定自己身在何方,甚至不確定自己是誰。通常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和寶寶有了第一次的接觸。有位媽媽就完全失控,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身在何處,或是發生什麼事,因為那是相當不同的時刻,或許就是在這種不太確定的時刻,最能了解寶寶的感受。經歷這些初次體驗,一陣混亂和喪失自我之後,父母和寶寶開始完全以嶄新的方式發現自我,認識對方。

第二篇 好奇心強的小東西1歲寶寶

牙牙學語了
貼心小叮嚀:幫助寶寶學說話,最重要的是多花一點時間仔細聽寶寶在說什麼,然後溫柔地鼓勵,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有些寶寶比較早開口講話,有些比較晚,但通常都是在滿一歲之前。開口講話前,通常都先有一段所謂的「牙牙學語」期來暖身,他們會把一大串的聲音串連在一起,然後玩得不亦樂乎。像是「B─b─b─b─b─b─b─b─b─b─b─b」,「D─d─d─d─d─d─d─d─d─d─d─d」,「M─m─m─m─m─m─m─m─m─m─m─m」。通常寶寶很快就會把這些音轉換成媽媽和爸爸。

碧翠斯的媽媽談起她除了爸爸和媽媽以外,剛學會講得非常清楚的幾個字就是「小鳥」和「乖女孩」。她大概是在滿一歲時學會講這些單字。「小鳥」對她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字,因為碧翠斯的第一個夏天常和爸媽待在花園的草地上邊賞鳥邊對話。因此,她的媽媽每天都很高興也很期待她會講新的單字。

但是事實卻相反,碧翠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又回到過去的「牙牙學語」階段。雖然她已經學會講話,但是在那個階段她好像覺得還不是繼續往前的時候。當她再度提到「小鳥」的時候,是對著她的奶奶說的,她的媽媽也站在身邊。碧翠斯現在已經十四個月大,她已經可以把「小鳥」和一大堆其他的新字,像是「母牛」和「午餐」一起說出口。她的心裡好像儲存一堆完整的單字提供她隨時使用。

一歲兒每次進步都需要付出代價。語言讓人充滿喜悅,能以美妙又充實的方式把自己和別人連結在一起。但是,這也代表寶寶必須從母子關係中更加獨立、更加分離。這對寶寶的情緒和認知來說都是很大的進步,因此,每個寶寶的步調都不一樣。對碧翠斯來說,語言似乎代表著她越來越習慣離開媽媽,和別人展開對話。她的認知似乎比情緒早一些做好開口說話的準備。

因此對某些寶寶來說,雖然他們已經開口說話了,但那只是短暫現象。在這個階段,父母和照顧者通常要多花一點時間仔細聽寶寶在說什麼,溫柔地鼓勵他們,然後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有時候他們還會為寶寶說話的內容賦予特殊的意義,想要知道他們的想法,然後再教他們簡單的句子把所有的想法整合在一起。

喬丹和阿姨之間發生了這樣的故事。喬丹面帶微笑地坐在高腳椅,沒多久,他甚至咯咯大笑起來地指指點點。他的阿姨正在泡茶,問他在看什麼。「球」,他說,他努力地用嘴巴發出新字的音。「哇!你說『球』,」阿姨很高興地回答:「沒錯,那是你紅色的球。」他們一起安靜地看著這顆球一會兒。

之後阿姨問說:「你喜歡你的球嗎?」喬丹對她微笑,然後又小小聲地說:「球。」「你喜歡你的球。」阿姨說。下午茶繼續進行,兩個人也對這顆球有不同的看法。喬丹似乎很喜歡這段對話,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開始對這顆球滔滔不絕地講起來。最後,喬丹似乎high到最高點,狂野地揮著他的雙手,大叫:「球!球!球!」阿姨問:「你想要拿紅色球的嗎?你真的很喜歡這顆球!我可以幫你把球拿給你嗎?」

這樣正面的鼓勵和注意通常只有在對老大才有可能,因為父母或照顧者比較有時間和他們單獨對話。這樣當然有助於喬丹增加他的信心。但相較於比較忙碌,或是有比較多小孩的時候,寶寶通常都會觀察多於開口。

露西的媽媽開玩笑地談到露西開始學講話時所說的單字,這些單字恰如其分地呈現出她一歲女兒的強烈性格。事實上,她記得當時露西好像是一口氣講了兩個字:「我!」和「不要!」露西會堅定地說:「不要!」因為她不想坐高腳椅。同樣地,當別人要幫她穿上鞋子時,她也會說:「不要!」並且堅持「我」自己穿。語言的力量是無法被低估的。懂得對某件事情或某個人說「不要」是相當有力量的,它會改變寶寶的世界。

兒歌、圖畫書串連了寶寶的語言和想像的世界
貼心小叮嚀:父母可以利用兒歌、單字圖畫書和押韻文的繪本來教孩子說話。
貼心小叮嚀:寶寶喜歡重複的事。

對一歲兒來說,用歌曲和兒歌來使用語言的方式,相當有吸引力。尼荷大概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學講話。她的爸爸常會在晚上洗澡的時候教她唱「大象奈麗」(Nelly the elephant)這首歌。他們發展出來的一種互動模式:

爸爸:大象奈麗抬起(裝著)她的…
尼荷:拍拍!(tunk?)
爸爸:…向馬戲團道別。他吹著勝利的喇叭離開…
尼荷:拍拍!拍拍!拍拍!(tunk?)

這個年紀,父母也可以和寶寶一起不斷重複看兒歌書,寶寶喜歡重複的事。這似乎是個開始學習駕馭語言的好方法——你知道接下來的字是什麼嗎?然後開始填空格。有押韻的文字(像是歌曲)富有音樂的特質,對寶寶特別有吸引力,有押韻的故事都很短,內容又簡單,而且充滿想像力。

在書店和圖書館有很多畫得很好的兒歌圖書。有時候,平裝版比較適合他們的小手,使更多喜愛書本的寶寶可以開始自己看那些書裡面的圖畫。但是,一開始,父母還是得先花點時間拿本兒歌的書和寶寶坐下來一起看,唸書裡面的內容給寶寶聽,並解釋圖片所代表的意義給他們聽。

在這個階段還有一種很受歡迎的書,就是單字圖畫書。雖然擺在書櫃上看起來不見得很有吸引力,但是剛學會講話的寶寶似乎很喜歡這種簡單的模式,或許是因為可以很快駕馭內容的緣故。寶寶指著字,把它跟圖片聯想在一起,詳細描述這張圖片的這個過程為他們帶來無比的滿足感。很快地,一歲兒就可以「唸」書給父母聽了。這種成就感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幫助他們認字、學習語言,越來越熟練。

寶寶漸漸會對故事書產生興趣,但一開始內容要簡單。此外,就跟其他任何事情一樣,要尊重自己的直覺,同時配合寶寶的吸收了解的速度。

傑克的媽媽就提到,因為傑克無法乖乖地坐在媽媽的腿上看完一本書,她感到很沮喪。每次媽媽要嘗試這麼做的時候,他就會用手把書合起來,拚命地掙扎想要下去。最後,媽媽決定不再強迫他,只好接受他就是對書沒興趣的事實。但是,當這個問題不再困擾他們以後,傑克奇蹟似地對書本開始產生興趣,不過他還是比較喜歡自己選的故事書。

當寶寶已經準備好可以開始看故事書時,他們會特別喜歡某種類型的書,但通常都不是家長所期待的,寶寶對這些書會百看不厭,好像裡面有某些情節會使他們不知不覺為之著迷。透過故事情節,他們可以探索自己的感覺,同時又可以在安全距離裡保留這些感覺(有時是難以抗拒的)。

透過故事、歌曲和兒歌,父母和照顧者可以讓寶寶認識語言和敘述文字的創意。他們可以多了解語言如何把整個有關自己或別人的故事串連起來。就像寶寶需要依賴你的語言和了解,來使他們的經驗具有意義時,有些故事書的情節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幫助他們把經驗串連起來。以後他們會漸漸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運用語言和想像力來編故事,同時也可以藉由過程中的感受,想像自己在別人處境的經驗編成故事。當他們自己成為作者時,會因為想像力的成長而進一步豐富故事的情節。

勇敢踏出第一步
貼心小叮嚀:當寶寶開始踏出第一步,開始學走路時,有時也是他們最抓緊父母的時候。

克麗斯汀誕生時,哥哥彼得才三歲。他似乎很自然地就接受這個事實。當妹妹漸漸長大時,彼得也很喜歡妹妹帶著崇拜的眼神看著他在房間裡走來走去。顯然妹妹覺得哥哥是最棒的。他們甚至可以在同一個房間玩起來。媽媽通常會在地板上墊一塊毯子好讓妹妹躺在上面,旁邊還會放些適合寶寶玩的玩具。彼得也會在同個房間玩玩具,並且主導他和妹妹之間的遊戲。有一天,整個情況突然改變。媽媽形容彼得被看到的景象嚇得發出恐怖的叫聲,媽媽趕緊到房間去時,彼得說:「媽媽…妹妹在爬了……」

當寶寶開始會爬時,一切都改變了。同樣地,每個寶寶開始說話的時間都不一樣,開始走路的時間當然也就不一樣。通常寶寶會在快一歲左右開始學爬。

蘇珊在她滿一歲前幾個月開始學爬。幾天後有客人到家裡來,蘇珊爸爸很興奮地要她當場表演一番。他把蘇珊放在地板,手張開要她往自己的方向爬過來。蘇珊轉過去看著爸爸,然後開始愉快地往另外一個方向爬,其中一隻腳比另一隻腳用力,但卻很有效率地使自己能夠到處移動。蘇珊抬起頭看著客人對她笑一笑。爸爸蹲下來和蘇珊同一高度並張開手臂叫她的名字。蘇珊突然變成坐姿,面對著爸爸,動也不動,還對他笑咪咪。

能夠掌握自己要去的地方這種感覺一定很好,因為世界因此變得更為寬廣。寶寶怎麼爬似乎沒有寶寶終於會爬來得重要。另外一位爸爸充滿感情地提到他兒子最近參加趣味爬行比賽。雖然事實上比較像是臀部搖晃運動,但卻是相當快速而有效率。通常寶寶比較喜歡快速爬行,而不喜歡困難度較高同時還得保持平衡的走路。

有些寶寶會很驕傲地站起來看看周邊的情景,但就是不願意把腳踏到另外一隻腳前面。有些寶寶則堅持要有人讓他們拉著一根手指頭才肯走。或許這純粹是跟生理上需要保持平衡有關?或是當他們踏出第一步時需要有位對他們有特別意義的大人在身邊,才有足夠的安全感邁向分離、獨立的生活?

學習走路以及是否有足夠的信心踏出第一步,這個過程跟心理和生理層面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在情緒層面裡一個相當重要的進展,這對寶寶來說會是充滿矛盾衝突的。很顯然地,往前的方向只有一個,有些東西必然就會被拋在後頭。走路固然是件美好的事,但這代表著懷抱中的寶寶已經要獨立並且學走路。寶寶開始學走路時,也可能會一再地回到你身邊要求擁抱、給予信心。事實上,當寶寶開始學會走路,有信心地踏出自己的步伐時,相反的,有時也是他們最抓緊父母的時候。

第三篇 想獨立的小傢伙 2歲寶寶

開始思考為什麼?
對兩歲幼兒來說,周遭的世界是最有趣最刺激的。一歲看到是笑笑就讓它過去的事情,到了兩歲他們會開始去想,感到困惑。一歲的寶寶在心智方面主要是依附在照顧者身上。如果給寶寶電話,他們只會把電話放在嘴邊模仿大人的樣子,也會把耳朵緊緊貼在聽筒上,無論是哪種方式,他們只想讓大人知道他們也會使用電話。但其實他還不知道打電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到了兩歲,打電話對他們來說可就不一樣了。對大人來說,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有些事情,像是電話的發明,不只是人類幾千年努力的結果,也是幼兒無法理解的發明。爸爸怎麼會出現在電話裡呢?從學步兒的觀點來看,爸爸不是在這裡,就是沒有在這裡。就算「沒有在這裡」也是很難理解的概念。在別地方的意思是什麼呢?當然,如果幼兒心中可以有聯想圖案的話或許會比較容易,例如:「爸爸在奶奶家」、「爸爸在車庫」,或「爸爸在機場」。但是「爸爸在奶奶家,他從那裡打電話給我們」,那到底是什麼意思?

露西的小兒子納德就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他的爸爸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需要到其他城鎮去,所以常打電話回家。露西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觀察納德用不同的方式來接這些電話。納德一開始認出電話那端的聲音雖然有些不同,但是當他確認那的確是爸爸時,他會非常高興卻又有點困惑。接著他有了不同階段的進步,有時他不只會感到困惑還會有點緊張。

他會拒絕接電話好像那裡面有令人害怕的魔法一樣,爸爸躲進那個小黑盒了嗎?納德只知道爸爸不在家,但還是存在的,他可能以為爸爸在奶奶家,因為那是他們都熟悉的地方。但是「在倫敦」?倫敦是什麼?如果你在倫敦,為什麼聲音會出現在電話中呢?納德漸漸進步到能夠聽出爸爸的聲音,有時很高興聽到他的聲音,有時則有點鬧脾氣,好像在跟爸爸說他不希望爸爸不在家。納德快到三歲時開始和電話中的爸爸對話,而不需要有別人在旁提示。之前這段期間就是為了讓他了解他可以和爸爸講電話,就好像爸爸在家時他可以和他說話一樣。

或許讀者會覺得作者我在這個部分太小題大作了,但我只是想要說明小孩要學習適應大人每天的實際生活對他們來說有多麼複雜。他們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而每次學會認識且熟練某樣東西以後,他們也會跟著變得成熟一些。納德其實可以選擇不要相信電話的驚奇功能,或是慢慢學會電話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同時相信自己也具備某種能力,而不是魔力,是實際和真正的力量。

「我做得到」
貼心小叮嚀:兩至三歲這段期間,他們正在學習嘗試「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
貼心小叮嚀:小孩為什麼如此霸道?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既渺小又脆弱,因此得防衛自己。

學步兒正在學習他們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這是個處於兩個極端的年紀。沒有任何事會比心情不好的幼兒更悲慘,也沒有比他們心情好時更令人高興。他們面對人生的方式就是採取極端的立場,最後當然是完全不平衡的結果,就好像他們對自己的腿不太信任一樣,或至少他們不知道,如果自己不小心,沒有看清楚就盡全力快跑的話一定會跌得鼻青臉腫,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和反應都是不可靠的。事實上,他們仍相當幼稚,甚至就像小嬰兒一樣。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因為這個原因而斥責他們。

當他們無法處理一些事情時,常常就會崩潰。當莎拉打不開門時,她會趴在地上大哭。當爸爸為她開門時,情況並沒有立刻好轉,因為她就是想自己開門。她受不了被拒於門外,也受不了父親居然可以做到她做不到的事。她覺得自己很渺小、悲慘,又受到屈辱。在其他場合中,她則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有高興的感覺。舉例來說,當爸爸替她牽腳踏車讓她騎上去,然後跑起來時,她開心地覺得自己像公主一樣。爸爸則顯得有點疲憊,心中不禁會想:「當莎拉應該很累吧?」

莎拉有時可能非常霸道,有時似乎想強加自己的願望在每個人和每件事上面。這種心態在滿三歲前是不會改變的,而父母會在小孩兩歲時就觀察到。小孩為什麼會如此霸道?這是很重要又值得深思的問題,記得,或許那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既渺小又脆弱,因此得防衛自己。

學步兒對世界有極端的看法。部分和他的年齡和成長階段有關。學步兒的身形仍然很嬌小。我們只要想想大人幾乎是幼兒身高的三倍,就可以想像我們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巨人一樣。就想像身高比平均成人高兩倍的人,就超過三公尺高了,看起來就跟樹木一樣的感覺。我們對他們而言,一定是看起來好像有很驚人的力量,充滿知識和驚喜。

另外一方面,父母比小孩年紀大、體積大、強壯又有經驗,是令人欣喜的好事,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孩很喜歡受人照顧,也很感謝有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因此會大方地擁抱、親吻和撒嬌。莎拉是相當能幹又活潑的小孩,但是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因此很容易崩潰。就好像她白天到托兒所去一樣,她需要更加努力,加快速度,避免不確定感或自己渺小的感覺。

當她回家以後,心情總是很不好,命令父親做東做西,拒絕吃飯,最後大發脾氣。她父親每天接她下課帶她回家,發現她筋疲力盡,因為莎拉一直想將一切搞定,假裝自己很大了。她對於長大的認識是根據小孩對於所謂巨大和全能的人的認識。

很幸運的是,她的父親並不是巨人,而是很平凡的成年人,比莎拉大很多,可以幫助她,知道她需要的是放鬆又舒服的方式。她不需要刺激和分心。她需要的是安靜的時間和完全的被注意。否則事情可能會變糟,因此要她乖乖地喝茶、洗澡和睡覺就不可能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她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不要」,這個詞彙讓她說話的語氣充滿了熱情和決心。

「不要」
貼心小叮嚀:光是對學步兒說「不」是不夠的,熱鍋、火、火柴、熨斗之類的東西,必須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收好。
貼心小叮嚀:當兩歲兒對你說:「不要」時,父母應該感到開心,因為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了。
貼心小叮嚀:小孩要學習的困難功課是,如何適當地使用「不要」這兩個字。 

兩歲幼兒開始注意到「不要」這兩個字的威力。在某方面這是好的,因為我們不希望小孩在長大以後無法表達自己的立場,或是無法拒絕任何不好的事物。問題是,學步兒正處於成長的起跑點,通常他們還搞不清楚什麼事情對他們有益,只是越來越注意到自己可以有一些權力。當他們還是小嬰兒時,可以表達自己的好惡,有些能力拒絕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但隨著對自己的認識日益增加,學步幼兒開始發現並感受到自己能夠說:「不要。」

一開始,兩歲幼兒就好像管理大型的粗糙機器人員一樣,缺乏精緻面。如果有些東西看起來很醜,他們會用盡全力去拒絕,不管之前是否欣然接受。但是,不管怎麼樣,有些時候他們仍需要人家細心呵護對待,那樣的對待是他們自己對自己,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做到的。而父母幾乎是受不了誘惑地,主動掉進學步兒的特有模式,並且捲入和他們的戰爭。這是場面對面的戰爭,因為父母比較大,總有辦法可以獲得最後勝利,但之後卻發現很多問題其實並沒有獲得解決。

當然有時候不可能做任何事,唯一的辦法就是掌控全局。黛比有次帶她最小的兒子艾力克斯到辦公室來,他玩得很高興,但最後卻太過興奮,在辦公桌之間跑來跑去,讓人得隨時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不禁為他捏一把冷汗。當黛比工作告一段落要回家時,她抓住艾力克斯,他馬上大叫。黛比盡量不予理會,只說:「艾力克斯別這樣!」她跟同事說再見,強行抱著艾力克斯離去。

在艾力克斯的抗議聲中,黛比隱約聽到男同事以佩服的語氣大聲說:「黛比,妳教小孩可真鐵面無私啊!」艾力克斯一路沿著樓梯大吵大鬧,黛比以充滿憐憫的口氣對他說話,幫他繫好安全帶,車子一發動,她發現艾力克斯把大拇指放在嘴裡點頭睡著了。隔天,黛比沒有帶艾力克斯進辦公室,昨天那位同事跟她說:「看得出來你們昨天打成平手了。」黛比對他微笑,這位同事似乎以為他們母子倆昨天交手結果是不分高下。

或許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當父母對付學步兒時,就像黛比對付艾力克斯一樣,掌控全局和我們心中知道自己「輸掉」或「要壓制」,也就是變得非常生氣和被攪擾,以致無法控制全局,有很大的差別。很多父母常會有罪惡感或後悔,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抓狂了,做得有點過分。學步兒鮮明的個性常會惹惱父母,引發父母心中同樣原始部分的個性。要駕馭當下的情緒,對自己說「不要發脾氣」,而且記得自己是大人可能會嚇著小孩,是很天人交戰的。

小孩要學習的困難功課就是,「不要」是很好用又很重要的字。至少,對他們來說,當他們說不要的時候,效果是相當好的;但是當別人跟他們說不的時候,感覺卻糟到不行。或許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可是很重要的是,我們也得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而且需要對自己說「不」。很多這類的例子都很瑣碎但會日積月累,有時候大人會以相當和善的方式說「不」,這麼做是對的。

在這個階段,對兩歲幼兒來說,世界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危險。因此在說「不」的同時,也需要以行動和謹慎的態度做後盾。光是對學步兒說「不」是不夠的,熱鍋、火、火柴、熨斗之類的東西,必須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收好。我們還得跟他們解釋。有時候小孩看起來很聰明都聽得懂,因此誤以為頭解釋就夠。千萬別上當了。黛比回家時發現保母很驚慌,艾力克斯則有點不好意思,又有點驕傲地像媽媽展示包著ok繃的手,因為他剛剛去摸了熨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