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五行說:金木水火土(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五行說:金木水火土(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  價:NT$ 150 元
優惠價:8713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胡化凱的這本《金木水火土》是第一本全面論述中國傳統思想中五行觀念的著作。通過各個方面展示了五行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和體系結構,并提綱挈領的闡述其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全方位影響,特別通過探討其對中國古代科學中應用性的特殊作用,深刻顯示了五行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系統的深遠影響。《金木水火土》所有的分析討論都立足于歷史文獻基礎之上,引用了不少相關史料,并在引用時盡量保持其完整性。并注重思想內涵探討,主要從五行生克乘侮關系、五行歸類體系、五行本體理論、五行符號模式等方面探討了五行學說所蘊含的思想認識。理解了這些內容,也就基本把握了五行學說的本質。五行說在古代的運用十分廣泛,本書只簡單討論了其對醫學、天文、氣象、物理這四個方面的認識活動所產生的影響,而沒有討論其在古代風水、相術、算命、內丹等方術活動中的運用情況,目的是要反映其對古代自然科學認識活動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重要學說,五行說在歷史上既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也產生過消極的影響。本書在這兩個方面都作了簡單的討論,目的是使讀者對五行說的歷史作用有一個全面公正的認識。

名人/編輯推薦

五行說在中國古代有過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胡化凱的這本《金木水火土》闡述了五行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行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其所顯示的符號模式特征,五行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對古代社會生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21世紀初,國內外出現了新一輪傳統文化熱。廣大百姓以從未有過的熱情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國學熱。世界各國也以從未有過的熱情,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聯合國設立孔子獎,各國雨後春筍般地設立孔子學院或大學中文系。很顯然,人們開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是中華民族振興、騰飛的基礎。面對近幾百年以來沒有過的文化熱,要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并從新的高度挖掘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這套《自然國學叢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自然國學是我們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科技前沿探索中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新研究方向。在我們組織的、堅持20余年約1000次的“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中,有大量涉及這一課題的報告和討論。自然國學是指國學中的科學技術及其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由于缺乏系統研究,以致社會上不知道國學中有自然國學這一回事;不少學者甚至提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的論斷,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缺乏創新精神。然而,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中國古代不但有科學,而且曾經長時期地居于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記載的商周以來至17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公元3~15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則是獨步世界,占據世界領先地位達千余年;中國古人富有創新精神,據統計,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500年的2000多年中,中國的技術、工藝發明成果約占全世界的54%;現存的古代科學技術知識文獻數量,也超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因此,自然國學研究應是2上世紀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深入研究,不僅能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認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而且能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認識和弘揚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有助于當前的科技創新,有助于走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之路。
本套叢書是中國第一套自然國學研究叢書。其任務是:開辟自然國學研究方向;以全新角度挖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以全新角度介紹和挖掘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知識,為當代科技創新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維、新的“基因”。它是“一套普及型的學術研究專著”,要求“把物化在中國傳統科技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出來,把散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傳統科技整理出來”。這套叢書的特點:一是“新”,即“觀念新、角度新、內容新”,要求每本書有所創新,能成一家之言。二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合,既強調每本書“是各位專家長期學術研究的成果”,學術上要富有個性,又強調語言上要簡明、生動,使普通讀者愛讀。三是“科技味”與“文化味”相結合,強調“緊緊圍繞中國傳統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交互相融”這個綱要進行寫作,要求科技器物類選題著重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進行解讀,觀念理論類選題注重從中國傳統科技的角度進行釋解。
由于是第一套自然國學叢書,加上我們學識不夠,本套叢書肯定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乃至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差錯。我們衷心地希望能聽到批評、指教之聲,形成爭鳴、研討之風。
《自然國學叢書》主編
2011.10

目次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五行概念的形成
第一節 “尚五”觀念的演進
第二節 五行概念的提出
第二章 五行生勝理論
第一節 五行相勝理論
第二節 五行相生理論
第三章 五行歸類理論
第一節 五行歸類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 五行歸類體系反映的思想認識
第四章 五行說的思想內涵
第一節 五行說的本體論意義
第二節 五行說的符號模式特征
第三節 五行體系的唯一性
第四節 五行體系的動態穩定性
第五章 五行說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的影響
第一節 對古代醫學認識的影響
第二節 對古代天文認識的影響
第三節 對古代氣象認識的影響
第四節 對古代物理認識的影響
第六章 五行說在歷史上受到的批判
第一節 古人對五行生勝理論的批判
第二節 古人對五行本體理論的批判
第三節 古人對五行歸類理論的批判
第四節 古人對五行迷信理論的批判
第七章 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關系
第一節 陰陽理論的形成及內涵
第二節 五行與陰陽的關系
第八章 五行學說的歷史價值
第一節 五行說與四元素說之比較
第二節 五行說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總跋

書摘/試閱

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各有自己的性質和作用。從五行的性質及作用來看,它們之間既有相互生演的性質,也有相互克制的性質。水性滅火,火性熔金,金屬利器可以伐木,木器可以掘土,土可堰水,這些性質很容易被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發現。由此,古人形成了對五行相勝關系的認識。
在《左傳》《逸周書》《孫子兵法》《孟子》《墨子》等先秦著作中,都載有關于五行相勝關系的認識。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公元前511年12月辛亥日朔時,晉國發生了日食。史墨向趙簡子解釋這件事時說:“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故弗克。”《左傳·哀公九年》載,公元前486年,鄭國受到宋人的圍攻,晉趙鞅通過占卜求問是否出兵救鄭,占卜的結果是“水適火”。史墨解釋說:“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干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水勝火,伐姜則可。”史墨用“火勝金”及“水勝火”的道理解釋日食及占卜結果,這是五行相勝思想的反映。另外,《左傳·文公七年》論述“六府”的內容時,其排列次序是“水、火、金、木、土、谷”,符合五行相勝排列順序,這可能是《左傳》作者根據對五行相勝關系的認識有意作出的排列。
五行相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問的屬性制約關系,有一定的合理性。《逸周書·周祝》明確指出:“陳彼五行必有勝。”以物質的屬性而論,五行之間“必有所勝”。但是,事物有性質和數量兩個方面,質的實現要以一定的量為條件。五行相勝關系只反映了木火土金水的基本性質,而未考慮量的因素,因此,在現實中會出現與其矛盾的結果。由此使古人進一步認識到了五行相勝說的片面性。如前所述,孫武即明確指出“五行無常勝”;孟子在論述“仁”時也說:“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墨子》也指出了五行相勝說的局限性,《經下》篇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更明確地指出:“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木水火土是否彼此相勝,不僅由其屬性決定,還要看其數量的多寡,只有質和量兩種因素都占優勢,才能實現相勝。孫武、孟子和《墨經》的這些論述表明,至少在戰國時期,古人對五行相勝關系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戰國後期,五行相勝理論被鄒衍用于解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現象。鄒衍是陰陽家的代表,著書“十余萬言”均已佚失。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余萬言……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其術皆此類也。”《終始》即“五德終始”理論,以五行相勝說解釋歷代王朝更替的順序。劉歆《七略》說:“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土德後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高誘注《淮南子·齊俗訓》也說:“鄒子曰: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呂氏春秋·應同》篇有一段文字,可能是對鄒衍五德終始說的轉述,其文說:“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于土。”這段內容符合司馬遷對鄒衍五德終始理論的描述。鄒衍認為,虞、夏、商、周分別與土、木、金、火對應,各個王朝所做的事情也仿效其所對應的五行之屬的性質,包括所崇尚的色彩等等。在鄒衍看來,後一個王朝取代前一個王朝是由五行相勝關系決定的。根據這種邏輯,他推定取代周朝政權者應是以水為德的王朝。鄒衍將五行相勝理論與社會政治歷史附會在一起,編造了五德終始說,這種理論純屬主觀臆造,沒有客觀合理性。盡管如此,五德終始說對秦始皇王朝的政治卻產生了一定影響。《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白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日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秦朝自覺以水為德。根據五行與五色、五數和十二律的配屬關系,水與黑色、六及大呂對應,所以秦朝色尚黑,度則六,音尚大呂。《史記·始皇本紀》對此有更具體的描述:“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命河日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從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到秦朝以水為德,反映了五行相勝理論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如上所述,由各種相關文獻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五行相勝理論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但在現存漢代之前的文獻中沒有發現關于這種理論的完整表述。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所作《淮南子·地形訓》給出了五行相勝說的完整表述:“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薺冬生中夏死。”這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五行與四季的對應關系,再根據五行相勝關系,解釋一年中作物的生長收藏現象。東漢班固給出了五行相勝說的全面解釋:“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完全合理。P23-2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