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方塊字的靈魂:水化文明
滿額折

方塊字的靈魂:水化文明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7945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文字,隱含了先人對大自然的感悟與智慧,
國學大師馬叔禮集畢生心力,解開方塊字兩千年的奧祕,
世人將透過「水」的內涵,重新認識「道法自然」的真義。

關於本書
《方塊字的靈魂──水化文明》是集馬叔禮老師畢生研究的心血,解開中國特殊的方塊字構造,並以極具代表的「水」字,將中國古代聖哲、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合造字邏輯的概念,展現在世人面前。

本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篇為「方塊字的靈魂」,總結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和邏輯。中國文字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草書、隸書、楷書、行書的演變,每一種字體都有其背後的故事及意義。本書以楷書為基準,解構文字的部首及意義,並以易經為體,尋找出中國文字的造字法則:先造部首,再造部尾;先造左偏旁,再造右偏旁。古人造字蘊含了動靜配合的概念,閱讀本書能幫助我們解開查找字典時的部首邏輯,讓最真實的方塊字樣貌展現於眼前。

第二篇為「水與文明」,此篇分為老子、孔子、孟子、佛經、禪宗、實驗等六類,並以先聖賢哲的思想來看中國古代推崇的自然代表──水的意義,帶出「道法自然」的思想。此思想若能運用到現今社會,融貫古今,將能喚起世人的良知與感情,重新認識「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本書內容旁徵博引,集結各家精華,就讓馬叔禮老師為各位一一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馬叔禮

1949年出生於廣州,現年63歲。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1977年與朱家三姊妹創辦《三三集刊》,也曾擔任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20餘年來他勉力自學,在研究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體悟,對於研究方塊字的造字系統也極為深入。

在爭名逐利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叔禮一手撐起復興中華文化的重擔。隱居新店山上25年潛心自學,其弟子於2002年創辦「中華日月人文學會」,專門將馬叔禮講學的內容推動到社會上,讓書院私塾的民間講學傳統復活。他實踐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志向,以「格物致知」的方式做學問並且傳授學問,定期開班講授《易經》、《老子》與論、孟、學、庸、詩詞、小說、古文……等古代經典,使孔子的思想與智慧永續長存。

2007年起,馬叔禮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公益講座,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聽者多到席地而坐,只為親炙馬老師的學養與風采。主題分別為:
2007年的「人生大觀」;
2008年的「人法自然」;
2009年的「黃河宣言」;
2010年的「千古文壇的十二顆巨星」;
2011年的「小說長城」系列。

2009年起,馬叔禮老師開始在中國大陸進行巡迴演講,積極復興孔孟與易經等中華文化,宣揚造字原理與方塊字之美的重要性。1989那年,與文友一趟「絲路之旅」回來時遇北京「天安門事件」,其後20年沒有再到過大陸。在2010年中共建國60周年,正好也是他的60大壽,馬叔禮才又回到中國大陸的北大、清華等大學,推動兩岸巡迴演講。為此,中國知名媒體新華社還特別為他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專訪,馬老師在國學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向被稱為「生命導師」的馬叔禮雖然年逾耳順,仍掛心中華文化的傳承。他所創辦的「日月書院」著重開發學生的品格與心志,認為做學問必須靠自己用功與潛心感悟,這也是他專注研究《易經》的原因。《易經》中蘊含著帝王學,當中關乎一個人的胸襟與格局,馬叔禮希望後輩培養偉大的心性,對天下事能視為己任,這是當代知識分子應具有的使命感,也是中華道統的最終目的:知識是為了實踐對於世界的關懷。馬老師高尚的情操、不追名逐利的純真性情,在當今社會而言,可謂是一泓洗滌塵俗的清泉。

名人/編輯推薦

王金平 立法院院長
關 中 考試院院長
林蒼生 統一集團總裁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家同 前暨南大學校長
黃煌煇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陳力俊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黎建球 輔仁大學校長
張保隆 逢甲大學校長
張寶琴 聯合文學發行人
張曉風 知名作家兼陽明大學教授
胡忠信 資深時事評論家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殷善培 淡江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林伯謙 東吳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目次

推薦序
文字就是文化的體現 統一集團總裁 林蒼生
臺灣癡(心)人 知名作家兼陽明大學教授 張曉風
中國文字光華旦復旦兮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殷善培
自序
第一篇 方塊字的靈魂
第一章 方塊字的智慧
第二章 造字有序,有憑有據
一、動靜有常
二、造字有序
三、基本字母
第三章 部首說故事──水的演變
(一)水
第四章 關於雨、而、川的造字概念
(二)雨
(三)而
(四)川
第五章 關於冫、氵、心的造字概念
(五)冫
(六)氵
(七)心
結語
附錄
創造的過程
工具的分野
結構與組織的特性
第二篇 水化文明
第一章 上善若水──老子篇
附注
第二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孔子篇
附注
第三章 演義水哉!水哉!──孟子篇
附注
第四章 損益平衡──佛經篇
附注
第五章 忽悟水因,妙觸宣明──禪宗篇
附注
第六章 生物之息相吹也──實驗篇
附注

書摘/試閱

第一篇 方塊字的靈魂

第一章 方塊字的智慧

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代,先寫後刻在龜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之後,有商周間鑄刻在銅器上的「金文」;春秋戰國時代的「大篆」。大篆因多見刻於石鼓之上,故又稱「石鼓文」。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宰相李斯將大篆簡化成「小篆」,自此之後,文字大略如度量衡成為統一的了。

秦漢之間,又出現了「隸字」,即之又出現了「楷字」。楷字的成熟,約在西漢末,至東漢末這兩百年間。在中國,專門記載星象曆法的有「天官」;記載歷史興革與人物故事的有「史官」;創造文字的有「造字官」,都是獨立職守而有官位的。不具有此身分的人,只可以興趣寫寫,如歷朝的民間有「野史」,但不能被官方認可。故孔子說:『知我者,春秋乎!罪我者,春秋乎!』因他不具備史官的身分而寫了春秋,古代春秋即歷史。又如,唐朝武則天,雖貴為皇帝,強勢造了十幾個文字,也還是不被後世認可,而能通行天下的。
楷字由漢至宋,集歷代造字官的智慧,大約完備了,一則是文字量已夠用了,再則是宋代有了活字版,印刷成書,大量流通之後,再造新字就困難了。

楷字在血緣上,最近於隸字。篆字筆圓,隸字筆扁,楷字形方。隸、楷之前的文字,造字之理,大約依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所歸納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但隸、楷字,則於六書之外,更生出了造字的「邏輯性」,尤其是楷字,其邏輯可以歸納出數十個清晰的條理,能夠使楷字彼此「自証」其造字的定義,故稱其為楷,即楷模的意思。

楷字從古人文章中統計出的字數,約數萬,常用字約五千。我們在字典、辭典中所查到的字義,多半是作者「使用」時的定義,可以說是「詞義」,或「文義」,而未必是造字時的「定義」。如「大張其鼓」的「張」字,是說用旗幟、鼓聲「張開」了熱鬧的場面,這是張字本義的引申。原義是把「弓」拉「長」了,為「張」弓;所以,以箭(--)拉「弓」,為「引」伸。弓一次只能射一箭,故一次兩箭則為「弗」。弗,即不能,不可的意思。如「弗」該化的「錢」為浪「費」。依此理,把「忄」拉「長」了,為「悵」然;太「長」的用「錢」項目,要記「賬」。(古人最初以貝壳作錢)。「長」條的絲「巾」,可以做蚊「帳」。又如張先生、馬先生,是姓氏,與當初造字時,弓拉長了,或牛馬之馬無關。大體言之,古代姓氏、國名、地名,所用之字,都是文字的使用,而非造字的定義。

在隸書、楷書同時代,甚至更早些的秦朝,即有「草書」發端。最初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故筆劃簡略飛揚,而有潦草之義。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書體,在東漢與隋唐之際流行,因其過草過簡,行文不易大眾化。故又在楷、草之間,有「行書」出現。行書生於漢末魏初之際,有楷書的法度,與草書的流動。有法度,則實用性高;有流動,則書寫快速,且藝術變化的空間感大。行草書流行時,並未廢楷書,故楷書負責保存造字的原理,使其紀錄思想的工具意義,能貫穿古今。

文字造的好,可以有三個靈魂,稱它「靈魂」,是說有統一性,不可被分割。如人手臂被機器碾斷了,便是殘障之體。但他寫詩的思路,不會被碾斷。人體如萬物,是天地交感而生。故易經「地天」泰卦,彖辭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人的靈魂是虛的,來自「天」,身體是實的,來自「地」。天有統一性,不可分割。故易經乾卦彖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為天,故國界之上的領空權,那只能在人的社會通行,在自然界是說不通的。飛機所守的領空,之上還有天空,天有春、夏、秋、冬的循環,飛機焉能守的住?

中國的「楷字」,是造字的楷模。雖為眾人智慧所集,但歷代造字官,在造字之前,都熟習且承傳了前人造字的邏輯,使新舊數萬字能有統一性,如天不可分割,在字與字之間,能「自証」其理,千古不廢。故我稱它是「方塊字的靈魂」,此是文字的第一個靈魂。

有文字,方有文學,根據文字所寫的文學,千變萬化,已遠遠超越了當初造字的定義。故同一字,可以有許多定義,皆是文學家創作時所付予的。如李白的「將進酒」詩,共用字一百五十七個,若任由這些字,自由組合,排列成將進酒詩的長度—一百七十六字,則機率何止億兆之數,然唯有「將進酒」的排列,妙絕古今為動人之作,其餘應多是不通之句,更遑論為詩。此如自然界動、植物有千萬種生命樣態,皆由百數十種元素組合而成。「元素」如楷字定義皆清晰,千萬物種皆為元素奇妙組合而成,故一一皆能靈動而有生氣。如古往今來無數的好文章,皆為作家的真情與才華,透過想像使文字神奇的妙合而成。故「文學」,是文字的第二個靈魂。

古人寫文章時,以毛筆行文。中國字,無論甲骨、金文、篆、隸、楷、行、草,好書家書寫時能剛柔並濟,巧拙互顯,行勢連貫,一氣呵成,皆能流露出書家的才情、學養、氣質,是之謂書法。世界上,唯中國字可以與繪畫相互輝映,而並美於畫作之中。亦唯中國字,可以如「天下第一關」五大字,立於天地山川之中,雄據萬里長城之上。故「書法」,是文字的第三個靈魂。

西洋英、法、德諸種文字與阿拉伯文字皆是橫寫,滿清人文字是縱寫,無論橫寫、縱寫,皆為拼音文字,書寫時雖也有工拙與美醜的差異,但不能如中國的書法,成為獨立的藝術。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根在於「象形」,左傳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說:『物生,而有象;象,而後有形。』象,是虛的,自天;形是實的,自地。譬如人的外貌是形,精神氣質是象。如繪畫,所畫花鳥蟲魚、風雨雷電,形似,還需意真。故得其意可以忘其形,外形樸拙些,有時更能呈現其神韻的渾然一體。如朱銘的「太極」,遠觀,酣暢飽滿,袍袖鼓動;近觀,則眼耳口鼻俱無。

人不能憑空造形,象虛形實,是來自大自然的。故繪畫之題材,皆是大自然萬物,即使「抽象畫」,也要先有自然的具象之物,才有象可抽離而變化。故六書之首的「象形」,有日、月、山、川,牛、羊、豬、馬的偏旁與部首,它們皆由自然物形,簡化而來。繪畫所畫的自然萬物複雜些,用點、線、面,傳其神形。文字則只用點、線。因文字是紀錄生活思想知識的工具,必須簡化實用。到了楷字除六書之外,尚需有歸納與演繹的邏輯性,如部首、部尾、左、右偏旁,來統合所有理路。故又將自然界圓形改方,曲線變直。如太陽是圓的,寫成「日」;河流是曲線的,寫成「川」。

中國文字有形、音、義;拼音文字則只有音、義,其「形」因不能對應自然,故無法成為「書法」。

第三章 部首說故事──水的演變
楷字中與水有關的字母共七個,分兩類,依序是:

其中,心是「虛」的,其它六字,是「實」的。

(ㄧ) 水
「水」自地下,噴出「白」色的泡沫,便是噴「泉」。山東濟南有七十二泉,是中國有名的泉城。泉「水」自下,經一個「束(ㄕㄨ)」緊的小洞,像人打哈「欠」時的圓口,噴出如「玉」一般瑩潔的水花,人寫作時文思泉湧,便稱「漱(ㄕㄨ)玉」。李清照是濟南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集便是:漱玉集。人早上「漱」口噴水,也用此字來形容。故養蠶吐「糸」,如出「泉(ㄑㄩㄢ)」一樣,便稱絲「線(ㄒㄧㄢ)」。

楷字之中,與走路有關之字,分兩類,ㄧ是陸路,ㄧ是山路。陸路,又分緩急。緩者,與「行」有關;急者,與「 」「走」有關,尤其是後者。山路,則與「之」「辶(ㄔㄨㄛ)」「廴(ㄧㄣ)」有關。此是造字之初的分野,後來,社會生活更複雜了,字量更多時,也有相互參(ㄘㄣ)差(ㄘ)的現象。

人有兩足,並列則成: 。左右腳,各有「止」字,故趾字,本有靜止之意。其中左足是:「口」「止」會意。口,是將大拇指,圓,變為「方」形。古字,止寫成: 。五指簡為三指,三為多數,用三即可,故由:趾,變成: ,則為動態了。「步」,是「止」「少」會意。人走「步」時,腳有前、後,如同「少」年跟著前人之「止」而行。「步」行過「水」,則為「涉」;登山,則為「陟(ㄓ)」(左阝,為山丘)。歷史,是人走過的歲月,故「歷」下有「止」;「歲」內藏「步」。

• 的左「 」,也可寫成「足(ㄗㄨ)」;右「止(ㄓ)」行在「土」地上,便為動態的「 」字。

系字如:

「路」:是「各」地人的「 」走出來的。如「各」地來的人,所住的「屋子」(宀),稱「客」棧。客棧住「宿」,可納「百」「人」,是形容人多的意思。

古人以十億,為兆(ㄓㄠ)。引申為 和 的意思。

故開花最多,又吉「兆」的樹「木」,是「桃(ㄊㄠ)」花。用「目」向遠方看「許多」次,是「眺(ㄊㄧㄠ)」望。用「 」在地上踏「許多」下,是「跳(ㄊㄧㄠ)」繩。

「ㄧ」種「ㄎ」「大」,合成「夸(ㄎㄨㄚ)」字。注音符號:ㄎ音,與形,即從此字而來。如同:ㄅ,從「包(ㄅㄠ)」來。ㄇ,從「冒(ㄇㄠ)」來。ㄐ,從「糾(ㄐㄧㄡ)」來。ㄚ,從「ㄚ(ㄧㄚ)」來。日,從「日(ㄖ)」來。

ㄎ字,就有夸大的意思。如:「夸(ㄎㄨㄚ)」張的「言」語,是「誇(ㄎㄨㄚ)」談。「夸(ㄎㄨㄚ)」大的「 」走,是「跨(ㄎㄨㄚ)」步。「夸(ㄎㄨㄚ)」張的「工」藝,是「巧(ㄑㄧㄠ)」匠。最「夸」張的「根源」,是「夸父」追日,他與太陽比快,最後累死的故事。父,是兒女的根源。夸父,以有涯追無涯,焉能不累死?

「跑(ㄆㄠ)」,是用「足」用到「飽(ㄅㄠ)」的省筆會意字。為何知道是從飽字來?因跑(ㄆㄠ)用飽(ㄅㄠ)的韻母,古人作詩,就用相同韻母做韻腳。但造字,不比作詩嚴格,有時同聲母,亦可。

走系字如:
 「超越」,是接到長官或皇上的「詔」命,立刻「走」赴「戎」機的軍隊。戉(ㄩㄝ),即古鉞(ㄩㄝ)字,是一種武器。楷字中,從「戈」字系,多與武器和戰爭有關。如戎、戒、成等字。

天乾「旱(ㄏㄢ)」時,人「心」強「悍(ㄏㄢ)」,不耐長久。故「走」「旱」的人,多是起早「趕」晚,避開太陽當空之時。

古代識字人少,百姓遇到疑難事,多好卜(ㄅㄨ)算。「卜」後,「口」斷之人,便是「占(ㄓㄢ)」師。

「占」師之言,斷「人」吉凶,最能「佔(ㄓㄢ)」據人心。故「立」於「占」師攤(ㄊㄢ)位之人,如車「站」一般人多。尤其,跟「金錢」(貝)有關的事,「占」過之後,心裡才覺妥「貼」;「卜」過,才覺「貞」固。故開「店」,要「占」;親長死了,尋找墓地更不能免,故接到「卜(ㄅㄨ)」「言」相告的「訃(ㄈㄨ)」聞時,子弟多要趕「赴(ㄈㄨ)」葬禮,急「走」回家。故「卜」者,奉為「圭(ㄍㄨㄟ)」臬(ㄋㄧㄝ)的,是易經之「卦」。其實這是卜者不知易經為何物,而使它成為千古以來被誤解最多、最大之書。卜字的來源,是古代人們對疑難事情,先在牛骨或龜甲上鑽個洞,用火慢烤,以裂紋來判斷吉凶,故卜字,形如裂紋( )以台語音唸,可感裂聲。故知卜與易經無干。

常言說:行走。其實,行,多慢行;走,多快走。行(ㄒㄧㄥ)字,拆開則為:彳(ㄔ)亍(ㄔㄨ)。左步為:彳;右步為:亍。注音符號,ㄔ,的音與形,便是從(ㄘㄨㄥ)ㄔ(ㄔ)來。故「行」中夾字如:
 
在店「門」裡賣流行「品」物的人,是老「闆」。逛「街」,是「行」在店裡,向老闆打聽「佳」物的省筆會意字。店裡人多,「門」庭若「市」,便是熱「鬧」。

作官的人,向人介紹自己說:「吾」,「行」走之處,在「衙」門。

「大」「魚」在水裡「行」,以鰭(ㄑㄧ)與尾微調,最能讓人看出平「衡」之理。

車上載了過「重」之物,在街上「行」走,容易「衝」撞出事。

楷字中,「之」字,是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往上行,遠看時,人只剩一點了,故之,上有一點。人到深山裡,去尋找一種特殊的植物(艹),便是靈「芝」草。山爬累了,人會疲「乏」。乏,上一撇,是指事,指疲乏這件事。故人眼「目」疲「乏(ㄈㄚ)」了,便愛「眨(ㄓㄚ)」眼睛。古人以「貝」壳作錢,金錢疲「乏」了,稱「貶(ㄅㄧㄢ)」值。「水」疲乏了,只起些小波浪搖晃船,稱「泛(ㄈㄢ)」舟。

第二篇 水與文明
第一章 上善若水──老子

老子是最崇尚人法自然的人,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自然界:牛羊吃草、猴鳥食果、貓熊啃竹、蠶唯桑葉、烏鴉腐屍、蛆蟲糞便、人則雜食,吃遍天下之物,尤不能掩其口腹之欲。然而地球百萬動物與植物,則共同需要陽光、空氣、水,此為最大之同。故易經有「同人」、「大有」兩卦。存異求同方能大,故兩卦是序.綜關係,合稱為「大同」。堯舜時代的「天下為公,禮運大同」,為中國政治之最高境界,亦為古往聖賢所追求崇拜的對象,即因其取法自然之道。

陽光、空氣、水,只生養萬物而不居功相爭,故老子說它已近於「道」,至於道是什麼?容我改日再談。老子提出人可取法於水德者有七:
一、居善地:

自然界中,山凸水凹,水性總居下位。故千山滙萬水,萬水奔流皆入海,故海最凹深而廣闊。俗諺說:「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爬山者比比皆是,爬谷者則少有,溪水總是隨山谷而下行。其實高低只是人的視角,地球是圓的,在地「上」人所見之高山,在地球的底端,則是凹陷的,流水反而是上行的。

天下高山,多是下寬而上窄,為何山峰多呈險峻?蓋因風力所剝削,雨水所沖刷。海洋為何多寬闊?皆因水性甘居下位,故能容納百川,而成其寬廣。高山之頂,多雪峰而少生靈,雖為人所仰望,卻只能偶爾攀登而無法久居,實因高處不勝寒呀!海洋因為寬闊,故小大由之,生靈無限。如鯨魚之巨,只能優游於汪洋,而不能養於江湖之中。

為人君者,要化解風剝之山,莫如移高作低,謙虛以納天下之言。秦始皇、隋煬帝,原也是雄才大略之人,卻因無視諫言,殘害忠良,而為中國最短命的朝代。唐太宗允文允武,有膽有識,又打下了大片江山,本易剛愎自負的,卻能居高思危,常忍氣以納魏徵之言,故有貞觀之治,流芳千古。

同理:天下高深的學問、雋永的文學,也要能深入淺出,化高為低,使它曲雖高而和者眾,方能傳世久遠。如紅樓、三國、水滸、西遊,皆為中國水準最高的小說,也是讀者最廣的作品。故老子一書,思想上雖深不可測,卻多用平和家常之語,絕無艱澀拗文。

故易經:「山地」為剝卦,「地山」則為謙卦,兩卦內外顛倒。高山能比平地低,便是謙道。天下英雄,爭權利,居高位,雖享榮華富貴卻常怨謗天下,僅得一世之雄。佛祖菩薩慈悲喜捨,與世無爭,反而譽滿全球,永世為頌。

人生究竟何處為「善地」?問水即知!
二、心善淵:

水往低處流,固屬水性,然流動之因,在於地有高低位差,位差越大,流速越急。但若流至最低處,則變流動為安靜,安靜時水位反能累積而增高。故一般流動的江河湖泊,最多不過百尺內的深淺,然而海洋則可積數千尺深。所謂汪洋,必能積深又積廣,故地球海域十居其七,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不過是人的定名劃分,其實海域是相連相通、無法分割的。

土性平穩安靜,故亦能積厚積廣,以成崇山峻嶺。能深能廣,便能多蓄生命。故高山與大洋之中,動植物品類繁盛。

人的身體實,性好靜;心靈虛,性好動,陰陽相反。故身體要健康,不可懶散隨性,需多「運動」;心靈要深刻,不可躁動任性,需多「運靜」。不能運靜之人,最多四肢發達,而常流於頭腦簡單。

人做「體操」,需周身全面,凡有操練不到之處,積久便會痠痛。故「甬」「疒」合為「痛」字。「通」字少了「辶」字邊則不通。故「痛」是不能「通」氣之「病」。

同理,人的心靈要完美,也需有「情操」。凡情修練不到之處,也會做出不通人情事理的事。紅樓夢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便是此意。

人的心靈若是每日有固定的安靜時刻,長年累月,便能如山如海積深積廣,使感覺變感受,感受變感動,感動變感懷,感懷變感悟,此為感的層次。層次豐富,便如崇山大海,生靈無限。動物也能有感,但牠的感多止於感受,伴侶死了,或能觸及到感傷。動物也有快樂,但快樂多止於當下,不能有回憶過往的幸福,想像未來的艱辛之感。古人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是空間的無限,宙是時間的無限。「宇宙」二字,便是「于」靜坐在「家」中,心靈自「由」自在時,所感受的大千世界。

楷字約有數萬,然基礎筆畫不多,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歸納出「永字八法」,八法練得好,書法便可千變萬化。

中國音樂,原不止五聲音階,古人用五聲,與今之西洋七聲,創作歌曲出來,則東西風味立判。

地球百萬物種,不過由百多種元素化合而成。元素由基本原子構成,元素與元素,差異不過在於其原子中的電子、質子、中子數目多寡而已。電子繞原子核而轉,最多軌道七層。若原子軌道皆為三層,則今日地球與物種,便不可能有如豐美的面貌。

常言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事方能長智,其所蓄者小。大地萬物,莫不是天道所生。人命有限,天道無窮。人只能使用自然法則,而不能創造自然法則,故求大智應以天道為根,首在建立宇宙觀。故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上善若水」,便是以水性啟發人可修行之德。
人的經驗有限,而歷史經驗無窮,故次在建立歷史觀。人在家中,縱是不出戶,若能靜心上友古人,廣覽文史哲藝,心靈亦必能積深積廣,納百川之水為汪洋,集天下之土為高山,蘇東坡文章之所以能縱橫開闊者在此。

一池之水興風作浪,不過波及方圓數十尺地。然太平洋每年十數起颱風,動輒千里,所到之處無不為狂風暴雨所披靡,此乃積深積廣之海洋方有的威勢。

無論宇宙觀、歷史觀,蓄之必以靜。常言說:「靜如止水」,故楷體「心」字,由甲骨文如心臟之形,改為平靜無波的橫寫三點水,上有一小舟之形。水無波則舟不盪,如心之歸零。歸零後,方「明」心念動時之「性」。「生」於「心」者為「性」,故佛說「明心見性」。楷字以「心」或「忄」所造之字最多,可知人心的變化最大。心以靜積厚而淵深,動時則變化無窮。

故老子說:「心善淵。」

第二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孔子

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西方文學,有兩大原典,一是聖經,二是希臘悲劇。後世文學,象徵、隱喻,多溯其源。如聖經舊約記載,亞當、夏娃違反了上帝旨意,偷食「善惡果」,被上帝責問時,便覺自己赤身裸體而害羞,亞當推罪給他的女人夏娃,夏娃推罪是蛇的引誘,後來三人皆被逐出「伊甸園」,是為人類原罪之始。嬰兒時期,孩子純真可愛,不會說謊諉過,赤身裸體亦不覺害羞,此時人近於自然界萬物,並無善惡之念,然一旦吃了上帝的「禁果」,接受了人所建立的「是非觀」,便永遠無法回到自然界神的「伊甸園」裡,而從此便在人的歷史因果循環裡打轉,難以解脫,這便是人與自然分開之後,人的「原罪」。其實易經蒙卦彖辭也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兒童世界尚未開蒙,純潔無瑕,是與生俱來的。然而,一旦啟蒙有了知識,便再難回到童真的世界了。孟子特為此而提醒人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能做到「不失」,已是難能可貴了。

在中國,孔子授課的內容,詩、書、禮、樂、易、春秋,都稱為「經」,經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東西,如基督徒尊「聖經」;穆斯林尊「古蘭經」。地球上要找任何一點,需查「經緯線」;人體調呼吸為吐納,需打通「經絡」,故經為大本。今人介紹自己,掏出「名片」,頭銜越多,顯示身分越重。然而若將今人古人,放在悠悠五千年時光隧道裡,頭銜多的,反成無名之輩。如宋以後之人,無人不識蘇東坡,他介紹自己,不必加蘇東坡「大學士」三字。中國姓孟、姓莊之人何其多?唯有一位「孟子」、「莊子」。「子」是敬稱,意思是可尊敬的孟先生、莊先生。蘇東坡雖名滿天下,也不可稱「蘇子」。然而更高等級的是「老子」,老子姓李,卻連姓都免了,稱老,是因他活的年紀特長,然而長壽之人何其多?皆不可稱老子,那位可尊敬的老先生,只有一位。但更高等級的是孔子,在中國無人不敬他,只要稱「子曰」,無人不知是孔先生在說話。故他所說過的話,多為後世文章立論的根源。

如他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他之前,亦有帝王封禪,祭祀泰山。然而孔子之後,無人不讀論語,凡開國之君,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莫不封泰山,上祀神明,下昭百姓。唐玄宗率五十萬大軍封泰山之後,經曲阜祭拜孔子,尊他為老師,說:「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天下文人,凡來山東,亦莫不興泰山之遊,大詩人杜甫,無力登臨,也寫了一首〈望嶽〉:「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何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許諾自己有一天,定會登上泰山,體會孔子小天下之慨。我在台北數十年閉門講學,從不動心,今年十月突赴北京與山東四校演講,也有泰山之遊,因有孔子的英靈在千古山中召喚呀!

時間之流,看不見摸不著,唯在人身上,見小孩變大人、黑髮變白髮、單身變兒女滿堂、而感知歲月易人。但孔子說了一句,「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他以水為象,說時光在晝夜不停的奔流,人焉能不珍惜時光呢?這話便成了中國文學的原典,李白詩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便是以水喻時流,愁不可盡,故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蘇東坡臨赤壁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演義卷頭詞也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皆是以水為喻,言時光早晚會淘盡了歷史人物,榮華富貴,不過過眼雲煙,人生又有何可爭的呢?

希臘王亞歷山大的墓碑說:「當他活著的時候,全世界的土地,都不夠他征服;當他倒下去的時候,只要腳下一小塊土地,就足夠埋葬他了。」誠哉斯言,千古一嘆!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孔子常以仁.智並談。如他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又在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孔子思想的根源來自天道,天道的法則,是有統一性的。如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故最大範疇的自然法則,是陰陽兩種表現,因稱兩儀。如天對地;日對月;動物對植物;雌對雄;奇對偶;熱對冷;動對靜;電子陰性對質子陽性;皆是一陰一陽兩兩相對的,故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將此自然之理的天道,用之於人文而為德,故他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人追求自然之理的道,是求「真」;如此所建立的德才有依據,是為「善」。如易經:乾卦象辭說:「天行健」,是道;「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德。坤卦「地勢坤」,是道;「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德。

再依此真善變成人的良知,如植物的種子則為仁,最後植物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的園藝,在人則是表現於音樂、繪畫、文學的游於藝,是為「美」。故「藝」字,是「熱」心於耕「芸」的省筆會意。

孔子刪詩經三千首為三百篇,可謂無篇不美,他卻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如說周武王的音樂,「盡美矣,未盡善也」,因武樂尚有殺伐之氣,不如舜的「韶」樂,「盡善又盡美」。思無邪,是性情真實而善良,寫成詩,則為美。故真、善、美俱足,方為完整的人格。

易經乾、坤兩卦,言天地,天虛而地實,天施而地生,故乾 .坤 、六陽六陰相反為「序.錯」關係。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然界「山澤通氣」,高山處多澤水,如中國黃河、長江、雅魯藏布江、三大江的源頭,皆是青藏高原,億年雪峰流出之水。人體亦是頭頂天,腳踏地,天地定人身體五臟、五官高下之位。且身體凡凸如山者,皆通澤水。如眼有淚、鼻有涕、乳房有奶、睪丸有精,此在易經則是艮卦 .與兌卦 、故艮兌兩卦也是陰陽相反,而為交「錯」關係。山靜而澤水流動,山生養萬物,如仁者有好生之德。仁者,無敵無對於天下,以此祥和之氣養生,則易長壽。智者,善於變化,不為環境所困,以此睿智之質行事,必常樂。
故孔子說:「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

自然萬物,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然白天亦有烏雲雨天,雲雨,是陽中之陰;夜晚亦有朔望之異,逢「望」月圓,則為陰中之陽。

動靜之理亦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非一,非二,是亦一,亦二。如人體在安「靜」時,腦筋反易靈「動」;運「動」流汗時,方易舒解心智的疲累。夜裡能安眠,白天便有活力;白天多勞動,夜裡便易沉睡。若人只能睡覺,不許起床工作,則睡眠便成苦差;若人只能工作,而不許睡覺,則工作便成刑罰。

睡眠雖為靜,亦分靜中之靜,與靜中之動。夢,為靜中之動,不夢,為靜中之靜。若只許夢,或只許不夢,則睡不成眠。睡姿亦分仰臥與側臥,若仰臥,為靜中之靜,則側時,為靜中之動,反之亦然。若只許仰臥,或只許側臥,雖臥亦難入眠。

工作雖為動,亦分動中之動,與動中之靜。跑步、游泳,為動中之動;寫作、繪畫,為動中之靜。打坐禪定,相對於踢足球,則為動中之靜;比之於睡眠,則為靜中之動。和尚修禪入定,能三日不食不眠,而不覺其苦。但若到足球場球賽,則立時氣喘噓噓,腳軟身重。足球明星,滿場奔騰,猶能衝刺盤旋,渾身是勁,但令盤腿靜坐,雜念淨空,則立時汗流夾背,苦不堪言。故知靜有靜功,動有動能,互有操練不到之處。靜以成動,動以成靜,是為自然之理。

故山形靜,反多生養之變化;水如鏡,方顯流動的活潑。故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易經艮卦與兌卦 ,為陰陽相反之「錯」卦關係。艮為高山,兌為麗澤,山澤通氣,萬物交感。山形靜,澤流動,故艮卦彖辭說:「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人生能該動時動,該靜時靜,動靜皆恰如其分,便是難得的修養。

水之流動,是相對於山形之靜而言。實則,水性亦有動、靜之別,限於篇幅,今僅言其靜。水流動,是因地有位差,若無位差,水性亦靜。流動時,或雜有泥沙,安靜時,則泥沙沉澱,特顯澄澈。水澄澈時,便能映照天光雲影,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映明月,多為靜時之景。天上日月為實,水中日月為虛,夜來江邊提水,桶桶皆有月亮,故東坡詩說:「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能虛,故能得其全。

天地生萬物,天虛而地實,故人精神為「虛」,肉體為「實」。刀劍可以斷人手腳,而不能斷人寫詩的浪漫,因浪漫為虛。肉體在演化上,是氣生水,水生肉,肉生骨,四個段落;
精神上亦是氣生情,情生理,理生法,四個段落。生命之源,精神與肉體,皆自天地陰陽二「氣」所生。故十二經脈,以肺經為首,肺主呼吸,與天地四時之氣交感,故為生命之根。

其次,「水」亦通於「情」,而云:「柔情似水」。水與情,皆是流動的。人體凡情意激動時,血脈、內分泌,亦跟著激動。

其次,五臟五官的肌「肉」,通於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理」。心,為火旺,源於「太陽」,為身體動力之源,故居上;腎,為水旺,源於「海洋」,為身體生殖之源,故居下。脾,為土旺,源於「大地」,故居中。脾胃強,則生肉。故「肉」「田」為胃。肺,為金旺,源於「大氣」,太陽運於大氣之中,故肺包心。肝,為木旺,源於「森林」,森林多,空氣新,故肝能解毒,肝切割,能再生,因木旺。其次,「骨」通於大自然二十四節氣之「法」,故鶴骨可以做笛,自然音階之法,生於鳥的骨「節」之中,亦生於竹「節」之中,故竹亦可做簫笛。有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之法,便有萬千物種之變化。有五聲、七聲音階之法,便有無窮音樂之變化。有左右兩手,二十八節之法,便有無窮手藝之變化。

故易經渙 與節 ,兩卦是序、綜關係。節主規律,渙主變化,故節卦彖辭說:「天地節而四時成」。

地球十分之七為海洋,人體亦十分之七為水份。水靜時能澄澈,人禪定時「心如止水」,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皆靜,亦能有智光照見萬物。因天地日月之理,已映於人體汪洋之中,不見而知。大學謂之「明德」,孟子謂之「良知」,釋尊謂之「佛性」。

故孔子說︰「智者樂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5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