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孩子的學習出了什麼事?一個數理教師的真心話
滿額折

孩子的學習出了什麼事?一個數理教師的真心話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揭開真相,找回學習最佳狀態!
教育的三大目標是:
教出健康的孩子、快樂的學生、有用的國民,
我們捫心想一想,做到了哪一樣?____洪 蘭

◎孩子爲什麼不快樂?空洞表情哪裡來?
◎折磨孩子的不是題,是人。
◎學習需要消化、放鬆、交流。
◎貼近生活,數理不必背公式。
 
◎不願面對的真相
跟過去相比,現在上學更早,放學更晚,午休更短,每天九節課。課表一周滿滿七天、寒暑假也已經預定。
媽媽們三種常見傾向:不承認生物多樣性、過分溺愛、全天候關注孩子的學習。
本來取消升學考試好像是朝著考試教育猛砍一刀,結果這一刀下去,一個大惡魔被劈成了無數個年輕有為的小惡魔茁壯成長。
現在的教育體制無非就是西方體制在中國的山寨版。
現實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東西,遠離生活的憑空學習才殘酷。
想不出來就背公式,越背公式越想不出來。

◎問題到底在哪裡?
折磨孩子的是人,不是題。遇到不會的題目別輕易跟它拼命,保持住好心情先看別的。
一堂課讓學生嚇得一動不動比讓他們聽得聚精會神要容易得多。
他今天聽你的話,明天可能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教唆。
孩子們平時的茫然並不是遲鈍,而是有困惑卻沒有真相。
最需要防範的,就是孩子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
不過我們現在太忙、太著急了,見不得孩子玩,不給消化吸收的機會。
當鋪天蓋地的題目、字母、算式塞滿大腦,還有什麼空間、心情去施展想像力呢?

◎學習本來的樣子!
圖形就很簡單,一切都非常直觀。只要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怎麼算,其他的直線圖形就都沒問題了。只要會切、拉、扯、揪、拼、剪、拽、捶……反正發揮想像力,翻來覆去地折騰它就是了。
就學習本身來說,上課就像吃飯,需要消化、需要消耗,豈能一刻不停?
孩子們其實天生就喜歡講道理,對於是非判斷比大人來得更單純直接。但這個世界正在不斷壓制他們的這種天性。
題目已經成了今天孩子們認識世界、理解生活的重要管道。做題時尚能合理地聯繫生活是個極為寶貴的品質。
學習有一重要原則,就是要不斷重複正確的東西,而選擇題正與這個原則背道而馳。
一道題目拿出來,憑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最簡單的解決辦法並得到正確的答案,才是最酷最帥的展示。
找回那些自然、簡單的做法,孩子就不再是麻煩製造者。
孩子們什麼時候情緒最好?當然是玩得高興的時候,此時他們也最認真、最專心。
一百多年前的物理定律就已經可以充分解釋今天的各種困局和危機,而且並不高深,中學生就能完全理解。
物理因為最貼近生活,所以它是整個中學最好學的一門課。

◎你可以開始做對!
學好數學需要快樂和放鬆,需要沒有壓力的思考空間,也需要多方面的生活體驗。
請把孩子們當作心智健全的大人,同時,發自內心的認為他們很辛苦。
很難想像一個小學生會根據成績挑選朋友,然後在單純的學習中互相激勵共同進步。
不管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是數學、物理、歷史還是哲學,其目的並不是提供知識,而是借助知識,提供讓人可以參與交流的最佳途徑。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好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像一下他們眼中的世界,或許就是他們走向快樂生活的開始。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所遇到的困難,主要就是父母的思考方式造成的。
放鬆,幾乎是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的理想狀態。
喜歡問「為什麼」是個大優點,喜歡塗塗畫畫是個好習慣。當孩子真的問出了「為什麼」的時候,要格外珍惜,避免惡性循環的延續。
無論數學還是物理,計算都只是手段,掌握觀念才是目的。有時候計算容易出錯,並不是練習得不夠,反而是太多。
學得好的科目常常是花時間最少的,我們該告訴學生其中的原因。

Q: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麼「2010的2010次方」天之後是星期幾?
A:做為一道考察餘數的題目,它相當簡單。
2010除以7餘1,所以甭管多少次方,最後都餘1,也就是「2010的2010次方」天之後是星期二。
不過,在考察知識點的同時,數學課不應該讓人變得遲鈍。據我觀察,孩子們看到這樣的數時早已見怪不怪,大家都在埋頭計算,沒有人質疑題目的合理性。這樣的數出現了並不可怕,問題在於沒有人告訴他們它到底有多大。

作者簡介

詠鵬

北京人,生於1970年代,出生後就住在清華校園,從幼稚園到研究所,足不出清華園接受了22年「一貫式教育」,直到取得碩士學位。
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程式設計師、翻譯、足球裁判…等,在經過幾年朝九晚五生涯後,本著崇尚「淳樸自然」的精神,決意重新找回漸行漸遠的生活情趣…。
現為自由教師,教小學資優數學、中學物理,也教大學生彈吉他。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所長
共同推薦:李家同 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偉文 作家
游乾桂 親職教育專家

我們捫心想一想,做到哪幾樣?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所長

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作者畢業於清華大學,卻選擇去補習班教書,從實做中,他看到了華人教育(包括星馬港澳)的盲點:「孩子不快樂最大的原因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因為有這種心態,所以各種補習班林立,只是大陸補得比我們還兇,孩子想喘口氣只有等星期八了。

作者雖然是念理工的,但文筆非常流暢,讀起來行雲流水,一點都不吃力。他的觀察力敏銳,馬上抓到現象,又有很好的反思能力,可以點出現象的成因,最主要他有幽默感,會讓你邊笑邊感慨: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這「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宿命?

這本書雖然講的是大陸的情形,但是臺灣也是一樣,有時他山之石更能攻錯。比如說:學習需要快樂和放鬆,需要沒有壓力的思考空間,也需要多方面的生活體驗,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提供孩子這些必要條件,反而每天逼著他們作習題、抄解答,然後再來怪他們思路狹隘、不會舉一反三、沒有邏輯。

其實孩子生下來是很有邏輯性、很有創造力的,是我們的教育把他們教成「控固力」( 水泥concrete)。畢卡索(Pablo Picasso)曾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長大後如何使他繼續還是個藝術家。」( 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The problem is how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he grows up.) 1994 年,我去臺北縣某國小送書,學校後面的擋土牆上,有一到六年級的學生的作品,我看到一年級的孩子創意十足,用手在牆上印出手印,然後畫成長尾雞和孔雀,六年級的卻是一成不變的幾何圖形,令我馬上想起畢卡索的話,感慨萬千。

我們明知創造力在21 世紀很重要,也知道要培養創造力才有競爭力,但是我們的教學卻仍然把孩子往控固力的方向推,所以作者說:折磨孩子的不是題,是人,是嘴裡口口聲聲說「為你好」的老師和家長。學習像吃飯,需要消化,豈可一刻不停?所以越是整天在念書的孩子,成績越是不好,因為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消化。人的小腸為什麼要蜿蜒那麼長?為什麼不能一條腸子直到底?因為要給養分被吸收的時間,太快出來了,再好的營養也是枉然。連大自然都知道這個原理,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專家不知道?

學習需要時間去沈澱、去思考、去整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真是金玉良言。學習尤其需要在作夢時拿出來整理,作夢是去蕪存菁的歷程,更是溫故而知新的歷程,實驗已發現作夢時,大腦活化白天學習的東西,將它和舊的、已建立好的知識網路連接起來。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請學生早上十點來實驗室解題,解不出來時,叫他們先回去上課,晚上十點鐘再來;第二組是晚上十點來解同樣題目,解不出來時,請他們回家去睡覺,早上十點再來。結果發現晚上十點,有回家去睡覺的那組,第二天早上解出來的人數比另一組高,22 個人中有13 人解出來,而另一組只有7個。也就是說,一樣經過12 個小時的時間,但第二組在夢中整理過了,所以就解出來了。睡眠對學習幫助的研究現已很多,它已不再是假設而是事實(fact),但是老師還是出很多的習題,不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家長也拚命送孩子去補習,不管需不需要。完全不了解當大腦中血清張素(serotonin)低時,學的東西是沒有辦法轉成長期記憶,而血清張素在第四階段睡眠時可以得到補充。

現在孩子生活的時間和空間都被我們大人填得滿滿的、綁得死死的,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回家就是作業,他們沒有時間和同儕交流,沒有機會在太陽下運動,更沒有時間思考。上課和學習已成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任務,他們已經無法感到自己生活在這世上的意義和價值,只能無奈地活著,只想趕快考完高考(相當於我們大學的聯考)好解脫出來。而這些不合理的安排,因為久了,習慣了,就變成合理了。這句「習慣了,就成為正常了」,看得我觸目驚心,孩子每天補習,久而久之,不正常就變成正常,這是多麼可怕的心態。所以當他們經過重重不合理的要求和規範,最後考上大學時,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生存方式,已經把不正常視為正常了,他們媳婦熬成婆後,繼續做婆婆的行為,社會就永遠不會變了。

我每次去演講,提醒父母每個孩子不一樣,開竅的早晚也不同,請給他們一點時間去成長時,父母都表示理解,但也都表示身不由己,在這高度競爭的社會下,他不逼,孩子學習就會落後,將來就沒飯吃。其實,這才是最要打破的迷思,誰說功課不好將來就沒飯吃了?人品不好才是永遠吃牢飯呢!我的孩子曾經因為功課不好,他同學的媽媽,也就是我同事的太太,不准他跟我兒子玩。功課不好不代表人品不好,當大人,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到現在都還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時,社會壓力怎麼會減輕?事實上,我孩子後來念哥倫比亞大學的電機系,並沒有帶壞他的孩子,我兒子只是剛從美國搬回來,不適應臺灣的教育制度和考試方法而已。所以歸根究底,孩子不快樂原因是大人的錯誤觀念,大人能跳脫出「成績」的死角時,孩子就快樂了。

其實成功的定義不應該是金錢的多寡和事業的大小,而是生活有沒有意義。很多有錢人,如美國的川普(Donald Trump),錢雖多,敲不開很多人家的門,因為人家鄙視他。反而是從人生的意義來定義成功時,孩子立刻快樂起來,因為每一個人人生的意義不同。
孩子需要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是二十年後,功成利就的價值,而是現在,此時此刻,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我們需要給孩子時間去探索、去追尋。英國的格林爵士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提供知識,而是培養人格和情操。」

孩子的學習出了什麼事?沒事,是我們大人的觀念出了事而已。

教育的三大目標是:教出健康的孩子、快樂的學生、有用的國民,我們捫心想一想,做到了哪一樣?

忙、累、麻煩,是這個時代的招牌關鍵字。生活裡大的小的、老的新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已經喊了很多年,卻有越演越烈之勢;有些看樣子是解決了,仔細想想只是改頭換面之後東山再起;還有很多漸漸沒人提了,卻已經成為了我們習慣的一部分,融入了生活常態之中。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物質條件的改善,我們怎麼好像離悠閒自在的日子越來越遠了呢?

孩子們也是一樣,只是毫無怨言,因為他們尚沒有足夠的過去可供比較。如果我從小就在教室裡長大,又如何去評價外面的世界?
可是,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總是說「你們真幸福」、「你們可趕上好時候了」、「我當年要是有這麼好的條件,早就⋯⋯」的時候,他們好生納悶,「我就真的這麼差勁嗎?坐擁一切卻還在不斷給大人製造煩惱?」
其實,對於大人們來說,反思這一切所需要的素材已經足夠了。幾十年的經歷、環境的變化、身邊的故事、世界上的新聞、科學的發展、長期存在的痼疾⋯⋯只要我們從百忙之中擠出一點時間,排除鋪天蓋地的廣告干擾,安安靜靜地想一想,就不難理出端倪。

我的家鄉就是清華園。我從很小就覺得本次投胎轉世十分幸運:屬龍是種恩賜、文革剛好結束、清華是片聖土、父母境界頗高。帶著這份運氣,加上後來的「√形反轉1」,我得以足不出大院度過了二十多年的學生時代。當大學同學們紛紛嘲笑我人生乏味之時,我反正認定僅憑步行和騎車就可以完成全部學業是件莫大的幸事,它不知幫我省下了多少麻煩。沒有政治運動的干擾,沒有每日奔波的勞頓,更沒有背井離鄉的衝擊,我得以心無旁騖地守望著家鄉的土地,感受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變化。

當然,省下的大把心思和時間也不是都用來發呆了,它也給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我感受過綠茵場上的酣暢淋漓和命懸一線;我體驗過對局室裡機關算盡之後的眩暈和滿足感;在電腦面前,我曾是辦公室裡一干同事的救命稻草;而吉他更是我幾乎每日都要擁入懷中的親密愛人。人類確實創造了太多魅力無窮的東西,而每個領域裡的高層人士也都可以用他的感悟去解釋全世界。我很喜歡這種充滿立體感的生活,它給我帶來了充實和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盡情地詮釋著做人的樂趣。

但很奇怪,儘管世間的美好如此之多,然而滾滾人流卻似乎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奔走,所到之處,一片狼藉。隨著歲月的流逝,在縱線上,我的家鄉累積了足夠的變化;在橫向上,各個領域都在訴說著同一個故事。我的外甥女整整小我二十歲,正期待著複製我的求學之路。但幾年下來,我在她的生活裡幾乎沒有找到任何值得我羡慕的地方,是我太自戀還是事實就是如此?

現在我是個自由教師,對於像我這樣口才、心理素質都不太理想的人來說,要做好這份工作還是很勞神的。我教的第一節課要追溯到十幾年以前,那是在農大附中的一個古典吉他初級班。很大的階梯教室,前排坐了大約20 個學生,我的老師坐在最後,和他們一起直勾勾地看著我。此次實戰頗具旱地拔一踏上講臺,我就覺得靈魂出竅,一直飄在空中。這課講得可謂味同嚼蠟,包括我的老師在內,所有聽眾都始終面無表情。好在樂器課有一個好處,課堂上有較多的練習時間,既可以一對一地溝通,也方便掌控進度,任務總算是勉強完成。雖然有點不堪回首,但這一步現在看來對我何其重要。

畢業之後,做了幾年白領,每天八個小時應付主管安排的任務實在有點浪費生命的感覺,還有那麼多有意思的事情來不及做呢,而我卻不得不在這瘋狂的產銷鏈條上體驗著人性的扭曲。相比之下,當老師就不太一樣,儘管也有主管、也要行銷,但我主要的工作還是在課堂之上和學生們之間的自由交流。
雖然自由教師是個大方向,但突然教上奧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補習班﹞並非早有打算。除了吉他,我一直是很想教物理的。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裡,物理幾乎可以容下所有的話題,我很希望能夠把我的觀念和方法帶給學生。而奧數則一直在這個社會上廣受爭議,從我聽說這個詞開始,它似乎就帶著七成貶意。事實上,我也非常不樂於看到那麼多小學生到了節假日還要辛苦地湧入補習班的教室。但面對機會,我想來想去,還是說服了自己。一來,這世界上真正有意義、為人類造福的事情全面地想想其實並不好找;二來,既然奧數已是社會現實,總是有人在做這件事,那麼也許換了我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收穫;三來,雖然我更想教物理,但中學的課門檻更高,我也需要這個體驗生活、證明自己的機會。

在隨後的教師生涯中,我收穫很大。從二年級到九年級〔 國三〕,我認識了各個年齡層的學生和家長。看上去我是在課堂上不斷引導蔥的性質,沒有經過任何惡補和演練,之前的憑空臆想毫無作用,他們思考,而實際上他們對我的功效也是一樣。對於大多數學生和家長來說,課外輔導班都是壓力之下無奈的選擇。但這壓力是從哪兒來的?通常無奈的選擇背後總有更加恐怖的推手。他們的心思、喜怒和生存狀態讓我瞭解到,我外甥女的生活雖然沒法跟我小時候比,但還是相當不錯。她父母由於後知後覺,一直沒讓她上太多課。最後小升初〔 國中〕 的選校過程雖然有點狼狽,總算有驚無險。

這幾年,圍繞奧數的質疑和爭吵越來越激烈了,這現象說嚴重點,其實有點搞笑。這就好比一個人槍下做鬼,而法官只是憤怒地把這支槍砸爛,然後得意地宣布結案。這樣的宣判已經在不同領域重複過很多次了,而歡呼聲卻一次比一次來得大。這種忙碌和盲目本身就是尋找持槍凶手的重要線索。如果問題在奧數身上,為什麼孩子升上中學仍不得解放?如果問題在奧數身上,為什麼那麼多不學奧數的孩子眼中更不見靈光?

正如前面所講,每個領域的頂尖人士都可以用這個領域的視角去解釋全世界。對於數學和物理這樣的基礎學科更是如此。如果說奧數更多地是在引起我的思考,物理則為我提供了充分的理據。國中的課外班講的是課內的內容,為了避免簡單重複,我找來了大量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這不僅充實了我的課堂,也讓我大學裡印象中的那些連篇累牘的字母和微積分算式有了鮮活的生命力。除此之外,我還由衷地感覺到,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再有魅力,在精密、絕美的大自然面前也是何等的粗陋。其實從西方科學的角度,一個多世紀前的物理定律就已經可以充分解釋我們今天的各種困局和危機,而且並不高深,中學生就完全可以理解。平常,西方科學和東方智慧看上去總有那麼多格格不入之處,其實從本質上它們早已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只不過這些年拽著我們拚命向前的從來就不是科學、也不是智慧,而是金錢。

小瀋陽有句名言:「懷舊—不是因為那個時代有多好,而是因為那個時候你年輕。」聽上去有點道理,但它不能解釋為什麼懷舊的氣氛在日趨現代化的今天變得如此濃烈。如果我們能夠瞭解懷舊的真正原因,能夠明白自己今天為什麼如此疲憊,能夠知道腳下的路勝算幾何,那就離真正的從容、快樂不遠了。

目次

語錄 揭開真相,找回學習最佳狀態
推薦序 我們捫心想一想,做到哪幾樣? / 洪蘭
自序
引子 魔鬼寒假──我的教學初體驗
第一篇 孩子們這樣活著 / 我在課堂上知道的事
面具
一次三小時
小安的留言
我學故我在
服權不服理
二十年的軌跡
第二篇 越發展越疲憊 / 讓我們摸清頭緒吧!
欲罷考而不能
智商的拉扯
祝你健康快樂
錢是科學家
壓力在攀升
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國情與體制
幸福與進取心
教育的使命
第三篇 享受學習 / 數學物理教了我們什麼?
科技,讓成長更艱難
種豆得瓜
好老師
開場白
鳳梨的故事
情緒決定效率
好奇心與想像力
題爛見真知
選擇題之禍
思考與計算
我的√形反轉
數字迷局
物理悟理
結語 我的家鄉
致謝

書摘/試閱

第一篇 孩子們這樣活著/我在課堂上知道的事

閒暇、玩伴、自然環境、好奇心……
他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太多童年生活的核心元素。
他們這樣活著,活得很被動。
拽著他們前進的是標準化的學習、
或忙碌或心焦的家長,以及虎視眈眈的各路商家。

第一章 面具(摘錄)

你一打算跟他們交流點什麼,
他們就像注射過抗溝通疫苗,
立刻戴上一副結實的面具。

不懂裝懂
暑假,我在望京接了兩個小升初〔 國中〕 的課程,即開學以後新六年級的學生,上午是普通班,隨便報名,下午是競賽班,考試錄取。我們小升初的課程分為四個層次,競賽之上還有資優班,競賽之下還有提高班。普通班主要針對的是之前沒有學過奧數的同學,由此,我得以從這個班上看到了一點未經奧數洗禮的小學生原始狀態。
剛剛從一群群菁英中走出來,我對這個班的平均水準大感意外。一個月前跟二年級的小朋友聊得很開心的話題,在這個新六年級的班裡拿出來竟然常常鴉雀無聲,無人能懂,這反差未免過於強烈。班上將近二十人,構成相對複雜。第一集團以白羚和小佳為代表,基礎不錯,上課也很投入,可稱為績優型;接著是幾個基礎雖不好,但上進心很強的學生,最突出的是子陽和小崔,可歸入潛力型;但遺憾的是,另外三分之二沉默的大多數才是主流,這主流又明顯分為兩個支流:假裝認真的不懂裝懂型以及乾脆不聽的破罐破摔型。
在這四種類型中,最讓人恨得牙癢癢的還得算不懂裝懂型,思思就是個典型案例。雖然是剛剛上了五年小學的小姑娘,但已經很注重打扮自己,淡妝之中似乎想要散發某種香豔。眼睛真的是心靈的視窗,尤其是在我的完美視力之下。別看上課的時候學生都在看著我,但誰在期待、誰在思考、誰在發呆、誰在想別的事情完全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明白了嗎?」也許是每次課上我最常問的問題,此時潛力型和破罐破摔型通常不會有什麼反應,而不懂裝懂型則一定會夥同績優型一起煞有其事地點點頭。但如果我從中叫起一個,每次都是一問三不知。尤其是思思,最讓我抓狂的不是她大眼睛背後的空白,而是她始終掛在臉上的一抹淡笑。這似乎是她屢試不爽的武器,可以扛過任何窘困的局面。從她這種職業化的表情之中,我看不到任何一點年輕人應有的好奇心和真實感。
有一次課,我準備好了要衝他們發一次飆。我在氣頭上的時候通常毫無口才和思路可言,此時要想說出有分量的話必須提前準備。那天,當這群人再度如預期般表現出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後,我放下講義,斬釘截鐵、語重心長地對他們進行了長達二十分鐘的訓話。演講完畢,我要求他們每個人拿出一張紙,寫感想、表決心,以觀後效。
思思的話讓我至今難忘:
「老師,您說得真是太有道理了!我覺得我平時做得真是太不對了!太讓您操心了!您真是太辛苦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努力學習、刻苦學習!太感謝您了…」
這幾行字帶給我的絕望毫不遜色於魔鬼寒假的第三天。不出所料,後面的幾節課她沒有任何改進。
但我這次精心準備的慷慨陳詞也並非一無所獲,發生在小印的身上戲劇性場面就讓人大跌眼鏡。「我現在說什麼話都是狗屎一堆,看我的行動吧!」這是他交上來的紙條,字不在多,真實就是力量。


別背公式
小印之前基本可以歸入破罐破摔型,上課純粹消磨時間。但他又不是那種胡鬧的孩子,總是顯得心事重重,多數時候只是表情憂鬱地低著頭,在位子裡撕紙、疊飛機、擺弄小畫片。課上練習他很少動筆,我曾走過去想關心一下,「怎麼不做呀?」他抬頭哀婉地說:「有點難。」
有一天課間,我發現他正在「刻苦學習」,嘴裡念念有詞,「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作為專業人士,我當然一聽就聽出來了,這是梯形的面積公式,但他這種背英語單詞般的做法讓我十分驚訝。
「你幹什麼呢?」我問他。
「學校要考試了。」
我不知道他天天掛在臉上的苦悶是不是由此而來,但多少應該算個原因吧。如果圖形都是這種學法,那其他部分怕是更得暗無天日了。我不敢想像學校裡的數學老師真的是這麼教的,他們那麼多課時、那麼多教具,應該可以把這一切搞得形象有趣。或許小印在學校裡也不怎麼好好聽講?應該也不是,除非我這個班上十幾號人全都上學開小差,因為他們顯然對我下面講的東西很陌生、很好奇、很有興趣。
小印背公式的場面促使我把平面圖形那節課準備得相當完整。我一向認為,小學數學,沒有任何公式要背。在我的每一個班上,講到圖形問題時,我都會這樣跟他們說,「對於咱們聰明人來說,只要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怎麼算,其他的直線圖形就都沒問題了。你們只要會切、拉、扯、揪、拚、剪、拽、捶、扽…反正發揮想像力,翻來覆去地折騰它就是了。」(圖略,詳見本書)
長方形知道了以後,平行四邊形跟它的關係無非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接著是三角形,任何一個三角形自我複製一下都可以拚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梯形就算是最難的了,不過道理還是一樣,自我複製之後也可以拚成平行四邊形。如果你不願意把事情鬧大,還可以內部解決,一刀把它切成兩個三角形,或者其他可以算出來的規則圖形。這種七巧板式的遊戲,難道不是學齡前就已經玩轉的東西嗎?如果沒有這種思路,人家隨便問你一個不規則邊角的面積豈不都是束手無策?
小印表完決心以後,變化之大有點嚇人。他從一個沉默寡言、低迷消沉的苦瓜臉未經任何中間環節,直接變成了一個像打了雞血的小瘋子。不僅每個問題都把手舉得高高的,而且思路清晰、正確率極高。如果我為了找平衡叫了別的同學,他還會大為不滿,反應之大堪比二年級班上的外向型。而且最為靈異的是,那節課的內容是立體圖形,可以說是平面圖形的拓展和延伸。他頭天對付平面圖形都還在死背公式,怎麼就突然變成了立體圖形高手了呢?何況之前所有的課他都是一副很難、聽不懂的鬱悶表情,這太讓人費解了。
可是好景不長,或者說好景極短,他的亢奮狀態只持續到了第二天下課,之後徹徹底底地恢復了原狀。這過程有點太過極端,簡直只有雙胞胎兄弟才表演得出來。

從課間、課上開小差、以及寫感想的過程中,我完全可以確信,不懂裝懂的那一群不是真傻。可你一打算跟他們交流點什麼,他們就像注射過抗溝通疫苗,立刻戴上了一副結實的面具。我覺得不懂裝懂陣營裡的人可謂扎扎實實地學到了三件事:「明白了嗎?」要點頭,「有問題嗎?」得搖頭,再有就是一個若有所思但其實什麼也沒想的空洞表情。
相比之下,破罐破摔的那幾個好歹還有點年輕人的樣子,至少還能表現出點真性情。而潛力型最讓人心疼,他們有好奇心、有上進心,卻不知為何毫無概念、思考力。
從剛才的課堂內容例舉中,你可能會有點疑惑,這麼簡單,這是奧數競賽嗎?的確,這詞現在被搞得太大了,好像所有的數學班都塞滿了折磨人的難題。難題是有,但那是用來對付競賽班裡那些菁英的。一道題目若能登上難題榜,自然不是等閒之輩,但由此斷章取義,未免差得太遠。對於像這樣的基礎班,其內容跟所謂「奧林匹克」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其中絕大部分內容都只是檢驗他們對課內的知識是否有到位的理解、他們是否還保持著年輕人應有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他們是否已經學到了一些真正的數學思考方法。就拿三角形的面積來說,平放在地上能計算,斜倚在牆上就不會了,這能算是學明白了嗎?
其實「思維導引」這個詞倒是挺好,正是我在課上想要做的事情。可它現在默指一套很難的書,屬於真正的奧林匹克,所以一說出來就有點嚇人。這群六年級的孩子從來沒學過奧數,我滿以為這會是任我發揮的一片淨土,沒想到他們的思維卻已經被一些更嚇人的東西導引過了,而且導引得根深蒂固。

第四章 我學故我在(摘錄)
上課和學習做為生活裡唯一的「任務」是不可理喻的。
孩子和我們一樣,需要感覺到自己活在這個世上的意義和價值。

我即將針對家長舉一些值得反省的例子,儘管客觀上他們的做法給我創造了就業機會。其實,境界很高的父母還是很多的,他們總是面帶笑容,尊重孩子的意願。儘管有些家長的做法讓孩子過得很辛苦,責任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他們的教養水準。在我與家長們的接觸過程中,對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更多的還是感同身受。有誰會比爸爸媽媽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輕鬆快樂呢?但在重重壓力之下,很多事都不是自己願意的。
在我遇到的學生家庭中,媽媽主抓學習的還在大多數。少數幾個常來陪聽的爸爸似乎也多少帶有一種媽媽的氣質,關心的事情比較瑣碎。我想舉三個媽媽的例子,它們分別代表了三種常見傾向:不承認生物多樣性、過分溺愛、全天候關注孩子的學習。

不願承認的區別
「別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行?」這是一些有進取心的媽媽經常會說的話。可是,人跟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一班人都去進行同樣的短跑訓練,若干年後比一比,還是會有正數和倒數兩個第一。但得了倒數第一又怎樣?換到別的領域,我說不定就能贏回來。
在我的第一個四年級數學課本班上,有個叫小岩的高手一直有種鶴立雞群的感覺。每次課上我的問題剛剛拋出,他總是率先回應,而第二個聲音至少要等五秒以後。為了給其他同學思考的機會,我有時甚至要聲明禁止他發言。我曾勸說小岩去上高一級的競賽班或是資優班,但岩媽的想法也很簡單,「他在這個班上學得很愉快,沒有必要瞎折騰,奧數競賽本來就是因為孩子喜歡才學的,將來也不靠著這個選校。」也不知道小岩的水準和媽媽的境界到底是孰先孰後,但這看上去確實像個良性循環。
不過,他們母子倆在課上倒是愉快了,別的家長可是感到有點頭暈。每當小岩早早作答,我總會在後面很多媽媽的臉上看到一種很難看的複雜表情,嘴裡像是在叨念著剛才那句著名的勵志語言。這其中就有阿寶的媽媽。
阿寶是那種看上去有點嬌小的男孩,笑起來很可愛,不過剛認識的時候笑容實在不多。每次上課,他媽媽總喜歡坐在他旁邊,由於沒有影響到其他同學,我也不好說什麼。但如果設身處地想想,換作自己是阿寶,這樣的課一定不會太愉快。寶媽對這個奧數課似乎看得很重,課上的認真程度在全教室首屈一指,阿寶也不得不繃緊神經,稍有鬆懈就會收到及時的提醒。有一次期末考試,寶媽就坐在阿寶的身後,一直關注著兒子的答題動態。其間有兩次似乎覺得兒子有走神的嫌疑,就用手用力戳他的後背。可阿寶之前的舉動在我看來相當正常,無非就是橡皮擦掉地上了,彎腰撿一下之類的。我看不過去,要求寶媽換了個座位。
在媽媽的壓力之下,阿寶每次課間、課後都會問我不少問題,主要是課上沒聽懂的東西。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做到主動提問的確實不多,在我的整個奧數教學生涯中,估計超過一半的問題都是阿寶問的。儘管有媽媽時時刻刻地督促,又有這麼主動的提問式學習,阿寶在班裡卻始終無法脫穎而出,這讓寶媽有點抓狂。有幾次,她覺得我課上的講解已經很充分,阿寶還是不太明白,就利用課間心急如焚地把兒子拽進另外一間教室,帶著急躁的情緒繼續跟他講。為此,我課上課下,或明確或隱晦地跟她講了好幾次道理,請她放鬆一點,卻一直未見改觀。有兩次言談之中,寶媽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看到應有的收穫,甚至動情得掩面而泣,可見用心之重。阿寶真的是個懂事的孩子,看著媽媽難過的樣子,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歉疚。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特點、興趣、開悟的時間、家庭帶給他的思考方式等等,當然也包括智力,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承認這種區別。不過我更不贊成什麼都拿智商來說,眼前他們的不同更多的還是生活和學習方式帶來的。寶媽的心情可以理解,在給阿寶講解題目的過程中,我也確實會感受到某種阻力,某種讓人不耐煩的東西。但很奇怪,這種阻力一直沒有讓我覺得他不夠聰明,這似乎只是一種思維上的框架和生活經驗的欠缺。就像寶媽自己一樣,我給她講的道理這麼難以說通,又怎麼能指望兒子時時保持開放的頭腦呢?有一陣,學校因為教室的問題有六、七次課謝絕了家長入內,這被迫的放手似乎讓寶媽的境界提高了不少。再次見面的時候,她和阿寶臉上都多了一些笑容。
學好數學和學好其他很多東西一樣,需要快樂和放鬆,需要沒有壓力的思考空間,也需要多方面的生活體驗。沒有這些,他們的思路就很難做到既開闊又合理。課外班,無論是為了擇校還是為了開拓數理觀念,都不應該成為孩子的負擔,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額外的東西了。

給大人們找事做
跟對孩子的學習施壓相比,生活上的侍奉更具破壞力。
在一個五年級的班上,曾經有一個插班生,他的作風讓我有點驚訝。他是在我上到半堂課的時候敲門進來的,走路的派頭有點大官僚的氣魄,媽媽在後面給他拎著書包。他叫小章,當時是夏天,落座之後章媽似乎有意坐在他旁邊給他搧扇子。在我的勸阻之下,不太情願地到教室的斜後方找了一個座位。在課上,陪聽的家長一般有兩件事可做,一是認真聽講,二是看自己的書。可這位章媽不太一樣,整個這堂課,她的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兒子,其間更有三次實在忍不住跑到孩子身邊,奪下他手裡的小玩意,扶正他的坐姿。
在這樣的關照下,這個孩子的自制力之差令人驚訝,上課的時候可謂坐立不安,玩法層出不窮。由於我那個班本來紀律非常好,他一個人坐在下面手舞足蹈非常顯眼。你如果讓他站起來待會兒,他甚至會到教室後面走來走去,一會兒玩玩門把手,一會兒折騰折騰櫃子。從他的行為中,可以感覺到他並非有意搗亂,完全是情難自制。當時我每三次課會有一個十分鐘的小測驗,有一次下課前我發下小卷子後,當別的同學或胸有成竹,或愁眉不展之時,他只是把答題紙拿在手裡把玩了一分鐘,撕了一個口子,之後便拿出了書包裡的漫畫書,答題紙放在桌上再沒理會。
這種伺候小孩的做法其實在父母身上不算太常見,但換作爺爺奶奶可就極為普遍了。很多老人家都有一種想要發揮餘熱的願望,他們害怕自己成為負擔、成為需要別人照顧的「沒用」的人。所以他們竭盡所能,為孩子做著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他們也很困惑:為什麼我對你那麼好,讓你毫無後顧之憂,你卻總是不聽話、不禮貌、不好好學習?
在這方面,我的外甥女小君的表現很能說明問題。她上小學這幾年一直住在我父母家裡,我父母年齡比較大了,兩人平均正好大她一個甲子。他們雖然表面上沒有對她百依百順,但實際操作中總是考慮得很週到。電腦要備著她用,飯菜要做她愛吃的(到了飯桌上卻還要批評她挑食),飯後削水果給她,下雨了得趕緊去送雨衣,批評的時候也總喜歡用幼稚的語氣說些拐彎抹角的話。他們的關照雖然在我看來有點過分,但確實還遠沒到溺愛的程度。相比之下,我跟小君之間可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只把她當作一個普通的家庭成員而已,在我看來,她並不幼稚、已經懂得思考、不需要我的額外照顧。
時間長了,小君在我這個舅舅面前和在外婆、外公面前幾乎完全是兩個人。在老人家面前,她簡直是個問題少年:挑食、不好好說話、不虛心、愛發脾氣…可到了我這裡,卻又近乎無可挑剔:用我的東西她會禮貌地請示,飯桌上我做什麼她吃什麼,飯後甚至還會主動削水果給我。有一次下大雨,我父親正在學校裡開會,我跟小君說,「咱們去給姥爺送雨衣吧」。「好!」她對這個建議似乎感到很興奮,我們倆就騎上車,冒著大雨上路了。到了地方以後,我還讓她獨自把雨衣拿了上去。這件事,父親很感動、小君很快樂,我當然更是一身成就感。
其實,孩子們天生就很偉大,他們和老人家一樣,也需要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價值不是二十年後的,而是此時此刻就需要。他們很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看到勞動的成果,只要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給他們。如果沒有實際的體驗和應用,上課和做作業作為生活裡唯一的「任務」將是不可理喻的。在這方面,其實大人們應該多點換位思考。如果你干預、控制、照顧得過多,他們也會搞不懂自己生活的意義,「或許我來到世上,就是為了給大人們找點事做?」這下你麻煩大了。

也許在孩子降臨世間的那一刻,他們就是父母的一件作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必須越來越頻繁地提醒自己,他們已經是有血有肉有喜惡有思想的人了。從根源上說,如此拖著孩子往前走到底是為了他們未來的快樂,還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又或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呢?或許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承認後兩個動機,那麼就第一個來說,我們指給孩子的這樣一條追逐快樂的路能夠達到最終的目標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