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缺失的語文課:那些被你輕視的常識(簡體書)
滿額折

缺失的語文課:那些被你輕視的常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缺失的語文課》內容簡介:“按姓氏筆劃為序”的說法正確嗎、“登錄”還是“登陸”、“綜合征”還是“綜合癥”、“美輪美奐”可以形容所有美的事物嗎、“蛛絲馬跡”中的“馬跡”是“馬蹄的痕跡”嗎、“寶藏”跟“礦藏”中的“藏”為何讀音不同、“亭亭玉立”可否寫成“婷婷玉立”、“黑馬”一詞源自何處、“化妝師”與“化裝師”的區別何在、“長青”跟“常青”一樣嗎、公文文末成文時間怎樣寫才規范、漢字究竟有多少、為什麼說當前不宜修訂《漢語拼音方案》、世界上的字母是怎樣傳播的、收入《缺失的語文課》的250個為什麼,是作者近十年在各類媒體開設專欄期間,讀者提出的關涉語文常識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具有普遍性,見諸于圖書報刊、網絡電視,像流行病一樣,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謬誤還是真理?作者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在給讀者最佳答案的同時,深入淺出,融入了許多相關知識和自己的灼見,讀來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

杜永道,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報》原主編,退休後擔任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報刊社《語言文字》雜志責任編輯。社會職務: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立法用語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語言文字測試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名人/編輯推薦

《缺失的語文課》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囧(jiong)”是個古字,原為“明亮、光明”之意,韓愈《秋懷》詩有“蟲鳴室幽幽,月吐窗囿圇”之句。或許因為“圖”字形怪僻,或許它的含義不易為大眾所把握,曾幾何時,“圇”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靜悄悄地藏身于字典的某個角落。然而近年來,“囧”字被網絡達人挖掘出來,因其形象特殊,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成為窘迫、郁悶、無奈心情的代名詞,什么“囧吧”“囧倒”“囧劇”“囧片”“囧事”“囧照”風行天下,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圇文化”風潮,“囧”甚至被稱為“21世紀最牛的字”。
2010年,隨著南非世界杯賽的鳴鑼開場,“給力”一詞迅速躥紅,成為網絡的又一個熱門語詞,有心人還以此為名,搶注了品牌商標。“給力”不僅產生了社會效益,而且帶來了經濟效益,網絡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
以傳統觀念而論,“囿”也好,“給力”也罷,皆可視為離經叛道,卻得到許多人的共認,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一詞語現象呢?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一個生機勃勃的創新時代,但創新難道意味著可以恣意妄為?
最初,漢字是用刀刻寫在烏龜殼和獸骨上的,那時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後來,漢字用軟筆書寫在竹簡和紙張上,字形越來越“規范”。秦代的“書同文”,唐朝的“字樣”,直到新中國的《簡化字總表》,折射出漢字“規范化”的歷史進程。
但是,今天我們秉筆手寫的時候,寫錯字的情況仍不少見。例如,常看到把“冒充”的“冒”的上部寫成“日”,也常看到公章上把“北京市”的“市”刻成“市”。可見正確書寫字形仍然是現代人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特別是現在電腦普及了,寫字機會少了,人們更容易寫錯,甚至提筆忘字。
電腦的普及讓我們書寫漢字的方式繼用刀具“刻寫”、紙張上“書寫”之後,進入了第三個歷史時代——打寫時代。
在這個時代,人們整天忙著將漢字輸入電腦。輸入的時候,常常輸的是詞而不是單字。每天無數次輸入詞語,無形中,人們詞的意識“被”空前強化了。“詞”的意識的加強,使得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詞形的正確性。
前些日子,央視總編室電話詢問,《畢業歌》中,“巨浪,巨浪,不斷地增漲”中,應該寫“增漲”還是寫“增長”(應是前者)。當天晚上,我看到CCTV一套黃金時間播出了紀念“五四”的晚會,其中有個節目就是大學生合唱《畢業歌》。近日央視總編室電話問,趙本山小品中的“wa涼wa涼”中的“wa”怎么寫(查方言詞典,確認應寫“瓦涼”)。不久前參加一個會議,立法部門在會上拿出許多組近義詞,請語言學者給他們辨析一下這一樁樁事情顯示:渴望正確使用詞語,已成為新時代滾滾而來的一股新潮,成為文化生活中的一項當務之急。
在新時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口語交際往往比閱讀書面材料更能滿足快節奏交際需求。交通技術的迅捷發展,使人們面對面“對話”的機會增多;信息技術的飛速前進,令“手機對談”成為隨處可見的酬酢形式。
一句話,口語“占領”的“陣地”歷史地、空前地擴展了。口才備受社會青睞,不念稿子的即席發言已成許多行業的必備才能。
語言依附于社會,隨著社會需要而不斷發展變化。二三十年來,隨著對外交往日趨頻繁,語言的空間大大擴展了。一方面,港臺、歐美等地語匯大量涌入,給語言交際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令人應接不暇的新生事物呼喚更具張力的詞語來豐富多彩地表情達意。對傳統的挑戰,造成了詞語的一些亂象,如前所述“囧”字的重生及“給力”的大行其道。“一枝紅杏出墻來”本是宋代詩人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名句,描寫春天的勃勃生機。後來,有人用“紅杏出墻”來喻指已婚女子另有情人,含意跟原詩大相徑庭,但這種說法卻不脛而走,流行起來,并最終堂而皇之走進詞典。(參見《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2009年版。)這表明,語言一旦約定俗成,被多數人所接受,在社會廣為流行,也就成了“正確”的了。所以,戰國末期思想家茍子說,“名無固宜”,“約定俗成謂之宜”。
語言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面對遺產,我們是敬畏,還是大膽出新?有一點是明確的,一個新語詞的產生,終究要在時光的流轉中經受“社會流通性”的嚴酷考驗。本書對新詞語、新說法,多采取寬容態度,不一棍子打死,意在避免50年代批評“打掃衛生”那樣的錯誤。
書稿是這樣寫成的:
大約10年前,我借調到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這期間,常參與答復各地群眾來信。我擬好復信,經司里審閱後,回復來函者。
不久,到秦皇島參加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年度會議,在會上碰到上海《語言文字周報》編輯梁玉玲。跟她商議後確定,在《語言文字周報》一版開設一個問答形式的《王老師信箱》欄目,我將回答各地群眾的復信內容修訂後在此刊出,以利各地讀者了解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及一些語言文字常識。
欄目開辦後,受到讀者歡迎。一段時間後,梁編輯來電話提出,文章末尾署名“王老師”不妥,不宜自稱“老師”,讓起個“王某某”的筆名。我忽然想起曾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該劇有位地下工作者叫“王一民”,文武雙全,身手不凡,我很佩服。于是就用這個名字署名,直至今日。
《王老師信箱》不時收到讀者來信,是信函的,編輯就轉寄給我;是電子郵件的,就轉發給我。十年了,仍不時收到讀者函件。
除回答讀者來信外,有時還回答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和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轉來的問題。回答語用司轉來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的問題後,又在該報開設了《語文信箱》欄目,回答海內外讀者語言文字問題。這個欄目受到讀者歡迎,報紙曾登載贊賞該欄目的讀者來信。
2009年,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辦大版的《語言文字報》,我在二版開了《杜老師信箱》欄,答疑解惑,反響不錯。
我目下仍在不斷回答語言文字問題。報紙上的幾個欄目之外,還回答中央電視臺總編室、《小學生拼音報》《格言》等編輯提出的問題。曾回答過教育部語用司轉來的中辦《秘書工作》雜志的語文問題。有時,我將適合文秘人員了解的語言文字知識寫成文章,在《秘書工作》發表。
群眾來信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有詞義理解的,有近義詞辨析的,有字音的,有地名的,有新詞新語的,有標點符號的,有數字用法的,等等。
解答這些問題,猶如醫生給病人診斷,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找到病源,方能對癥下藥。我盡量給讀者翔實、滿意的答復,除了查閱有關規范和工具書外,還常跟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語文出版社、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者討論有關問題,得益甚多。
語言文字工作的一切成果都是為全社會服務的。從本質上說,語言文字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服務行業。服務工作做得好,語言文字工作就受社會歡迎,不斷拓展。反之,難免被公眾漠視,萎縮于社會一隅。
如今有機會用語言文字知識為國內外讀者服務,是一件令我由衷高興的事。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說,他是在街頭擺地攤:“所有的無非幾個小釘,幾個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會從中尋出合于他的用處的東西。”殺青之際,我亦懷有同樣心愿。歡迎讀者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再版時刮垢磨光。
作者
2011年5月6日

目次

字詞句解說
1.“按姓氏筆劃為序”的說法正確嗎
2.“百十人”是多少人?
3.“畢升”還是“畢舁”
4.“重重疊疊”可否寫成“重重迭迭”
5.村莊名稱中的特殊用字應如何看待
6.“登錄”還是“登陸”(指進入網站)
7.“等”可否用于列舉已盡
8.“掉頭”還是“調頭”
9.“定力”是什么意思,
10.“粉絲”的來源
11.“副作用”還是“負作用”
12.“共克時艱”的意思
13.“鬼斧神工”可以用來形容自然景物嗎
14.“海選”是什么意思
15.“黑馬”的“黑”有貶義色彩嗎
16.“很大型的超市”的說法正確嗎
17.“?了”還是“糊了”,
18.“滬上”是什么意思
19.“暉”在“余暉”中可否寫成“輝”
20.“或”在標題中時怎樣理解
21.“暨”用于什么場合
22.“稷”指什么谷物
23.“藉此機會”中的用法對嗎
24.“屆”能用于“××節”嗎
25.“橘”可以寫成“桔”嗎
26.“空穴來風”怎樣理解和使用
27.“扣動扳機”還是“扳機”
28.“蠟梅”還是“臘梅”
29.“老黏著我們”還是“老占著我”
30.“利市”的寫法正確嗎
31.“了望”還是“瞭望”
32.“美輪美奐”可否用于房屋以外的事物
33.“門”用于新聞事件時是什么意思
34.“某”用在姓氏後的不同含意
35.“你把椅子應該放回去”的說法正確嗎
36.“您們’’可以說嗎
37.“陪笑臉”的寫法對嗎
38.“棲”是不是簡化字
39.“啟”在信封上跟在信末署名後意思有什么不同
40.“前三甲”可以用來指前三名嗎
……

書摘/試閱

“蛛絲馬跡”是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系的不明顯的線索,或者說是比喻可據以查明真相的隱約可見的線索或跡象。如此說來,人們使用“蛛絲馬跡”時,一般是使用比喻義,并非真的指“蛛絲”和“馬跡”。
既然所指是“不明顯的”“隱約可見”的線索,顯然這里的“馬跡”指“灶馬”這種蟲子留下的痕跡比指“馬蹄的印跡”更合理。而且,蜘蛛跟灶馬都是小蟲子,蜘蛛吐出的絲跟灶馬走過留下的痕跡在語意上也能合理搭配。
所以,《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著,開明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中說,“蛛絲馬跡”“比喻義之‘馬’當指灶馬”。又說:“馬跡即灶馬之類的昆蟲留在灰塵上的腳印。”
清代陳啟源在《毛詩稽古編》(卷十九)中說:“其章法之貫穿,如蛛絲馬跡,蟬聯不斷。”這句話是說,某種寫作手法一直隱約可見。顯然,用“灶馬留下的痕跡”比用“馬蹄留下的痕跡”更能適切地說明這種既隱約可見,又連續不斷的狀況。
“灶馬”一詞有三個意思。一是指木刻印刷在紙張上的灶神像,也就是俗稱的“灶王爺”的像。例如宋代盂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中說:“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二是指灶王爺的坐騎。例如:“上海風俗從廿三夜開始為灶王備馬做轎。灶馬是用紅紙糊成的。”(1990年1月19日《新民晚報》)三是指一種小昆蟲。這種昆蟲又稱“灶雞”。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蟲篇》中說:“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可見這種小蟲子和蟋蟀有些像,常出沒于廚房的灶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