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簡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財富,是民族文脈延續和文化多樣性的反映,對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重要意義。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屬于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者,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項目,能給所在國家、地區和民族帶來很強的自豪感。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項遺產,均歷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傳承演變,是同類遺產中的卓越代表。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收入的是2001-2009年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29項世界遺產項目,都具有文化多樣性、厚重歷史積淀和重要保護傳承價值,含有很高的“技術”、“技能”和“藝術”成分。比如傳統的龍泉青瓷制作工藝,不管是大的工藝流程,還是具體的操作環節,都以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術為基礎。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三部分系統介紹和深入剖析這些遺產的發展歷程、內涵特征和傳承保護措施。圖文結合,雅俗共賞,信息量豐富,是了解我國世界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于海廣,回族,1948年5月出生于濟南市。1974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晉升為教授,自2002年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1994年以來,先後擔任山東大學歷史系(現歷史文化學院)黨委書記、考古學系主任、山東大學博物館館長等職務,兼任山東省考古學會和山東省博物館學會理事、副會長。長期致力于考古學、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講授專業課程二十余門;撰寫出版著作近十部,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曾先後獲得國家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教育部和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

自豪與壓力同在,希望與危機并存
(代序言)
自2001年至2009年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通過了29項中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雖然僅是中國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讓世人了解到在世界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中國也保存著豐富多樣、歷史積淀厚重而又光輝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將這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逐項進行剖析,以便讓人們了解她們為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佼佼者,詳盡了解她們的發展歷程、內涵特征和價值所在。所以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在世界文化遺產之林,不管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凡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者,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都會給所在國家(地區)、所在民族帶來無比的自豪,例如中國的萬里長城、中國的古琴藝術等,都會讓每個炎黃子孫感到異常驕傲,同時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敬重和愛戴。優秀的文化遺產,她們不僅屬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同時也是屬于全世界的,應該成為全人類所共有、共享的寶貴財富。從這個角度來說,向世人介紹和宣傳本國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多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引領和推動世界各國對文化遺產的認知、保護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有實際意義的工作,其中組織高端學者審查、批準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名錄就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重要舉措,讓世人大開了眼界,更多地知道了在全球各地存在的最杰出的遺產面貌,人們“放眼看世界”,不僅知道了今天,也了解到昨天和前天的人間精華,激勵人們珍視和自覺保護這些著名遺產,共同奔向美好的明天。另外,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調和各國的努力,在遺產保護學界,各國學者和組織管理機關還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相互切磋、彼此交流,推動和深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特別是近些年來,面對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沖擊的現實,尤其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從生存危機中再度輝煌,并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到保護這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中國的歷史悠久而且綿延不斷,中國的民族眾多并在相互影響中共同發展,中國的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這與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相比較有著非常顯著的特點。在這樣的人文和自然背景下生成的文化遺產必然會有突出的特色。事實上,在中華大地上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表現出這種背景下的強烈印記。因為歷史久遠而持續不斷,由此而創造出的文化遺產歷史積淀深厚,蘊藏著許多優秀的歷史信息;中國有56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各民族都有獨特的信仰和習俗,都有適合本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由此創造出各種富有民族風格的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中國不僅地域遼闊、臨海面積大、海岸線長,而且在內陸地區有高山、平原、盆地和丘陵,其間縱橫交錯著許多江、河、湖、川,從而形成了多個地理單元和特殊的生態環境區塊。在這里生存繁衍的炎黃子孫,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孕育的傳統文化.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也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各族人民不斷交往,相互傳遞信息,自覺不自覺地“取長補短”,從而形成的文化遺產,既有時間(年代)的早晚,也有因民族習俗不同的差異,還有因不同地域形成的各自風格,同時也理所當然地存在著一些共性。如何理解和闡釋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正確解說她們的過去和今天,豐富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正確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傳承和保存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都需要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同仁們攜手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各類文化遺產、每個遺產項目,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又都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變化,她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流傳至今。例如屬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物古跡,在實現了各自的當代價值後,大多數被埋藏于地下,有的原本就是要埋入地下的,如古代墓葬;有的廢棄後遺存于今天的原野,或被後代所沿用,如寺廟、宮殿建筑群,這些歷史的遺留,雖然會受到自然或人力的破壞,但畢竟有許多仍能保留至今,經過考古學家的發現,以靜態的方式又重見于世,我們用這些實物資料作為揭示歷史本來面貌的依據。另外,人們創造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發展中,有些過時的、不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可能陸續被淘汰,退出了歷史舞臺;也有的經過改造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仍在世代相傳,在社會進程中還不斷生成新的“遺產”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以動態的方式流傳于世,被人們稱為“活化石”。我們今天發現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的見證,是民族血脈的延續,是文化多樣性的真實反映和表現,所以是寶貴的財富,我們理應重視、研究和保護。多年來,國際社會和遺產所在國,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各種措施,在保護和研究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對待文化遺產在以保護為主流趨勢的同時,也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時會有不和諧的音符進行干擾和破壞,特別是影響遺產安全的現象更令人擔憂。例如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由于人們的理解、認識和素質的不同,所持的態度也大相徑庭。雖然絕大多數民眾對物質文化遺產持重視、保護的態度,嚴肅對待保護工作,但也有少數好利之徒,以此為生財之道,甚至不惜以身試法,做出違犯法律、破壞文物之舉;另外,現代化建設給文物保護帶來巨大壓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帶來的破壞,以及目前在保護措施、技術手段方面,也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以適應保護的需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同樣存在著諸多隱患。例如,現代化建設進程給社會環境和人們的追求理念帶來一系列的變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生存危機,在近期的調查、確認、立檔和申報工作中,不時會有“後繼乏人”、“面臨瀕危”甚至“已經失傳”的信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世代傳承的,“人在藝在,藝隨人走”,必須要杜絕“人死藝亡”的可悲局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財富,對過去、今天和將來都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對此引以為豪的同時,更要以責任感、使命感為己任,上對得起古人,下對得起後代,既要繼承過來,又能保護下去,要認識到自豪與壓力同在。今天我們雖然不斷加大保護力度,不斷探索有效的保護方法,固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危機并未消失,希望與危機依然并存。進一步激發我們的熱情,去創造和迎接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新局面,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2011年2月2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是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之後,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又一部國家級法律,對推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重大意義。自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確認、立檔、定級等保護工作將有法所依,并受到法律保護。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第一章第三條中指出:“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在這里提出了“保存”和“保護”含義近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工作實踐是非常重要的。經過調查和認定的非遺項目都要記錄和建檔,我們可以叫做“記憶保護”或“記憶保存”;而其中那些“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則要“采取傳承、傳播”的措施,我們可以叫做“活態保護”,對此應如何理解和把握,我們將另文具體分析,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29項,都是體現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典型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都要采取“傳承”、“傳播”的措施保護則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認為,在需要用傳承、傳播的方式進行活態保護中,國內外已經有了許多成熟和可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保護實踐,再強調兩點。第一是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的作用,它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宣傳覆蓋面來進行傳播,特別是電視傳播,更生動和直觀,可以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有關報刊和電視臺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成功的嘗試。第二是對非遺項目制定的保護規劃,目前在定級申報資料中,都有保護規劃的要求,也有許多是可行的,但也存在著想當然的傾向.我們認為,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要在國家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個性化,針對不同遺產項目的具體內涵、當前的存在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避免千入一面的不客觀、不現實的做法。
從本書介紹的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分別含有很高的“技術”、“技能”和“藝術”的成分。例如古琴藝術,表現為既有精湛的制作古琴的技能,又有所創作的優美琴曲,雖然外在表現為高雅的彈撥表演,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又如朝鮮族農樂舞,是朝鮮族人民生產、生活的藝術再現,從優美古樸的舞姿到悠揚的音樂,從總體的舞蹈組合到細微的舞蹈動作,都表現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對美好未來的想往和追求,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再如傳統的龍泉青瓷制作工藝,從原料的選擇加工,經過器型拉胚修整、釉色配置、器表裝飾,最後入窯燒制,不管是大的工藝流程,還是具體的操作環節,都要以豐富的經驗、高超的技術為基礎。可以說,每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千錘百煉,是精益求精的典范。在同類遺產中,它們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是最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在了解和欣賞它們時,能從這些方面去觀察、去理解,就會油然而生敬意,倍感它們的可貴、可愛和可親。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被認知,被一個民族、一個群體或個人認為是自己的文化遺產,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基礎;認知地區是該項遺產的生存環境;認知人群是推動該遺產發展的動力。本書所介紹的每項遺產,都是在中國的某個地區、某個民族的人群所認知為自己的遺產,甚。至有的超出國界,有廣泛的認知范圍。例如端午節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認知的傳統節日;羌年是羌族民眾認知的傳統節日;媽祖信仰不僅在福建,而且在中國沿海地區、甚至東南亞沿海地區都有這種信仰;長調民歌在內蒙古、瑪納斯在新疆、熱貢藝術在青海、藏戲在西藏,都有廣泛的認知基礎。這些遺產項目,被認知地區和人群視為自己的寶貴財富,感到無比的榮耀。我們認為,這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要,特別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這種由認知到自豪并煥發出的動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由此而產生的自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為所存續的遺產保護也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這是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利用的。
對本書的寫作,我們要特別說明的是,對這29項中國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解讀,如前所述,固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但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我們在逐項的論述中,每篇都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各自的發展歷程,有的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有幾千年的漫長歷程,要對此進行系統的梳理,就要查閱和核對大量的文獻,包括歷代的歷史、地方志和其他文獻記載,這是需要非常慎重又費時費力的事情,必須要求良好的古文獻閱讀能力。第二部分是對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內涵分析,每個篇目都應該有專門的知識,嚴格來說幾乎每個項目,我們都是門外漢,即使進行實地調查、參閱近人研究成果,開始時也往往感到茫然,需要認真地品味和揣摩,進行梳理和分析,探尋該項遺產的精華所在,所以每個項目的寫作都首先是個學習、過程。例如傳統雕版印刷工藝,其工藝流程涉及到原料的選擇、加工,寫樣的要求,雕刻技法的表現,獨到的制墨工藝,印刷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裝幀成冊等環節,還要參考木板年畫工藝、書法藝術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才能把它所以稱為杰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特征抽象出來。第三部分是對諸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的論述,各地存在的非遺項目,她們的生存環境各不相同,存在狀況也互有差異,如何加強保護都需要認真分析。在這方面我們一方面參考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進行具體深入的個案分析,力求在概括、總結的同時,能夠提出新的保護設想,爭取能有助于傳承和傳播的實踐,希望對遺產保護提出有實用價值的建議,這也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按原計劃對這29項遺產的寫作即將完成之際,于2010年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輪的評審中,中國又有5個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我們深信,隨著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在未來,中國還將有更多的項目能夠躋身這一世界級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基于時問的關系,本書對最近新通過的和今後陸續通過的新名錄,這次沒有吸納,固然是一種遺憾,但更多的也是一種期冀,我們期待著將來能夠有機會為更多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著書立傳,也期待著能夠在未來以更加專業的筆觸,更加深入、全面地為您繼續呈現中國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于海廣
2011年3月

目次

昆曲藝術/1
古琴藝術/15
新疆木卡姆藝術/31
蒙古族長調民歌/42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55
南音/74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91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108
侗族大歌/120
粵劇/132
格薩(斯)爾/143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157
熱貢藝術/174
藏戲/194
瑪納斯/212
花兒/227
西安鼓樂/243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259
中國書法/276
中國篆刻藝術/293
中國剪紙/311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327
端午節/345
媽祖信俗/358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369
蒙古族呼麥/386
羌年/400
黎族傳統放染織繡技藝/411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425
後記/438

書摘/試閱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戲曲中的節拍,每小節中最強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并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于那一官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官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鐘官)、“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并有“豁”、“疊”、“擻”、“?”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于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于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