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美的深處:本體美學(簡體書)
滿額折

美的深處:本體美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成中英的《美的深處(本體美學)》是一本關于美的書——
由于地球的暖化、生態的變化,我看到一幅滿布海豚死尸的海灘照片,
我也看到饑餓待哺的非洲幼兒的圖像,我更注意到汶川大地震帶來千萬無辜
生命的垂死的掙扎,我也常常回憶起兒時日本轟炸機炸死的田問農民的血跡
……
那么,美在哪里?
美是從我們自身親切的感受體會出發,來開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也同時開拓我們內在心靈的思考與意志能力。
美的深處是心的深處,自然的深處;自然是美的本體。
——歡迎來到《美的深處(本體美學)》的世界。

作者簡介

1935年生,祖籍湖北陽新。1955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獲華盛頓大學哲學與邏輯學碩士學位,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起執教于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

成氏是國際知名哲學家、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美國《中國哲學季刊》的創立者和主編,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儒學聯合會、國際本體詮釋學學會等組織的創立者和首倡者。近數十年均在海內外致力于中國哲學走向世界。

成氏運用邏輯分析與本體詮釋方法,重建中國哲學,并從哲學擴散到倫理學、美學等其他學科,因而獲得世界聲譽。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科學精神與人類價值》、《本體與詮釋》、《易學本體論》、《C理論》等。

名人/編輯推薦

《美的深處(本體美學)》是享譽世界的華裔哲學家成中英的美學作品在大陸的首發,作者運用邏輯分析與本體詮釋的方法,重建中國哲學,并從哲學擴散到美學,為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時代內涵和世界意義。本書在美的深處品賞宇宙生命之“生生不息”,激蕩中西深層之“美學源流”。

2008年春季,我應楊成寅教授之邀,到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做客座教授,
主講中西美學。我住在中國美院緊靠西湖南岸的優美的院落中,用了兩周的
時間向一個二十余人的研究生班講述了我的美學體系,一共是十講。班上的
幾位博士生做了筆記,然後整理出原稿,最後由我修訂成定稿。2009年元月
,我又應邀赴臺北大學作“本體詮釋學與美學”的專題講座,由該校中文系
主任兼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賴賢宗教授主持,演講涵蓋兩大部分
:從本體到詮釋,從詮釋到本體。
這兩個講座包含著共同的內涵,其主旨均是為中西美學開拓出一個本體
的基礎,因此導向了“本體美學”的概念。其實,此一“本體美學”的概念
我在十多年前就用過,是繼“本體詮釋學”提出之後,與“本體倫理學”、
“本體知識論”等共同衍生出來的。
“本體美學”主要說明:美學的建立有一個包含與衍生中西美學的理論
根源,發展而為體系,稱為“本體”;可以經我們廣泛的觀察與細密的反思
建構出來;可以說明現實的差異,更可以統合差異而為一開放的整體思想;
具有理想性與規范性,用以說明及評論現實的美學經驗與個例現象,提供真
切的灼見,啟發創新的智慧,開拓人類美學發展與應用的新蹊徑。
但我對此一定稿仍有保留,覺得基于時間因素,未能盡興發揮,因之很
想好好補充一番。但這一良好意愿一直未能實現,主要原因在上課忙碌、開
會忙碌,而關注與研究的時間也涵蓋了其他哲學領域的課題。基于這些因素
,我最後乃決定將此一原稿先行付梓,保留以後加以充實的計劃。
在此期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楊宏聲君對我的講稿很感興趣,為我
校讀并訂正了原稿,進而建議把中國美院的十講原稿,與我在臺北大學的兩
場演講,以及我早期、近期發表的中英文美學論文集合為一體一起出版。我
很高興這個建議并感謝他所做的初步編輯工作,可說為此書定下了一個新的
規模結構,也因此統合了歷年寫的相關內涵。
我也必須指出,從早期到今天,我對美學一向關注,但卻只能在其他哲
學興趣中斷斷續續發揮,有些令我激動的思考未能趁勢寫出,實在令人遺憾
。由于有些稿件可能有所流失,現在所包含的也不一定是完全的,并因在不
同時段寫的,也不一定理想地統合為一體。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
義的整合。
為了完整地表述我關于“本體美學”思考的內涵、創發方向及原則,我
寫了一篇“本體美學與中國美學的本體性”作為本書導引,放在首章。此文
與書中他文一些概念密切相應,但其體現的層次與秩序卻不盡相同。此文也
可以看作對學者中不明“本體學”與“本體詮釋學”為何物的一個簡短與另
一方式的說明。
我們固然處在一個哲學概念創新的時代,本體詮釋學不但不反對哲學創
新,反而是創新的必經之路。只是有學者對“本體”一詞有所敏感,以為只
是類似西方傳統的一套本質形上學。這是混淆的錯誤。本體非本質,本質非
本體。用《中庸》的方式說,本體也者,不可須臾離于天地與人者也。可離
,非本體也。當然,本體可以用道來說明,而道也可以用本體來說明。因之
,本體是一個兼涵動靜的概念,而非僅從靜態來理解。
在此,我首要感謝中國美術學院的資深教授——楊成寅教授,是他與許
江院長邀請我來美院做客座教授,并為研究生開課。楊教授是知名的雕塑家
、畫家與美學家。他著作等身,教書超過五十年,到今天仍然精神抖擻、孜
孜不倦地作畫與寫書。他對我的易經哲學很感興趣,為此他寫了30萬字的文
字,名為《成中英太極創化論》。我在美院期間,經常和他以及他夫人王老
師相聚,成為了他們最好的朋友。
其次,我還要感謝賴賢宗教授,他為我的臺北之行做了周到的安排。賴
賢宗教授是我以往在臺灣大學指導研究的學生,也是“本體詮釋學”最有創
意的研究者和闡釋者之一,他富有藝術才華,故對我所倡導的“本體美學”
熱烈響應,付諸實踐。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楊宏聲君。楊君是上海社科院的哲學研究員,對易
學、道家哲學都有深厚的學養。他還是一個地道的現代詩人,兼具中國古代
屈原的情操與現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哲學氣質,更熱衷于對我的早期詩
作的解讀。我很慶幸有這么一位理解我性格與文學背景的朋友。同時,我也
要感謝浙江大學東西方文化與管理中心的孔令宏教授,他也做了多方面的聯
絡工作。
本書原名《本體美學》,浙江大學出版社陳佩鈺編輯提出是否加上一個
更直覺的書名,我最後決定采用她建議中“美的深處”一詞,形成了現在的
書名《美的深處:本體美學》。美的深處是心的深處,自然的深處,自然是
美的本體。我要感謝陳佩鈺編輯美好的建議,以及她為出版本書所付出的辛
勞。
成中英
檀香山 美國夏威夷大學
2011.8.15

目次

自序 成中英
引子 本體美學與中國美學的本體性
第一講 美學的層次和方向
第二講 美與快樂及真善
第三講 美的實現
第四講 中西美學
第五講 易學美學
第六講 實用美學
第七講 儒家美學
第八講 道家美學
第九講 佛家美學
第十講 美學的追問
第十一講 從本體到詮釋
第十二講 從詮釋到本體
雅附一 中國美學之美的動態化過程
雅附二 美與藝術的本體論美學研究

書摘/試閱

第一講 美學的層次和方向
原生觀念與美學的起源
如果說先周文化是中國哲學和美學的源頭,那么,《周易》則可說是中
國哲學與美學的歷史起點。《周易》突出的中心概念是“易”和“太極”。
作為天地變化之根源,作為美的本源,我們所思考的“易”和“太極”,是
最根本的一個極限。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意義?
孔子對易學非常重視,他早年命運坎坷,從20歲起在魯國就頗有文名。
孔子從小對周代創始的文化極為向往,立志把“周禮”的精神用新的形式表
達出來。他會想,為什么由周到春秋戰國會有禮崩樂壞的變化?禮樂是否真
的已無可救藥地失落了?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說“
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孔子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使命感,然而他了
解易道之所在,明白否極泰來的循環,所以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自我的志
向。
2007年中國看上去很順利,一切欣欣向榮,但2008年災難不斷,我們要
正視這個現象。要問:是中國自己的問題,還是另外的問題?從易道的角度
來看,任何痛苦和災難都是天對我的考驗,即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
因此,孔子要在他那個禮樂失序的時代擔當大任,就必須經受考驗,發
揮自己的作用,創造一個時代。重新恢復西周文化的光彩,就必須要自信。
所以“天之未喪斯文”、“天生德于予”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體現了孔子的
生命意志和自覺。
“天”代表一種內在的力量,生命的根源;天最後理解為“太極”,是
宇宙與生命本體的根源與動力;進而“發生”于此一根源的活動,就是“道
”。天、太極、道,是互相聯系的。我們每個人都通過生命的處境,來了解
什么是太極;而對太極的了解,就是對天與道的了解。天始于人類對權威的
需要,而當人們對至高無上的“主宰”是誰發問時,就發生了“天”的概念

“帝”字也被考證為具有根源的意思,代表最高權威控制的力量,是最
高的依托。這個帝就是這種權威的擬人化的表現。與天一樣,帝是所有人的
祖先。我猜想,就像耶和華一樣,“帝”最初也許是一個部落神的概念,使
人有一種最高的主導者和對權威的依托感,幫助我們、支持我們。相對而言
,“天”是一種更廣泛的感受,可以包含帝的概念,也包含時間和空間的概
念。
天若與我們的生命聯系在一起,就是“道”。道是動態的,有方向和時
間性。“澄懷觀道”,中國古典美學關于審美客體、審美觀照以及藝術直觀
的哲學根源,就是道。在道家和儒家看來,道代表一種理想原則以及行為規
范和最高價值。概言之,“道”有兩層基本意思:一是本體論的意義,是外
在流行的力量;二是理想準則,即孔子說的最根本的生命原理。孔子的道,
既有本體意識又有道德意識,這在中國哲學來講是很重要的。天是外在權威
,發展為生命理想,道之于天,是既內在又超越的循環動態生化的活動過程

“天命之謂性”,“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謂”而非“謂之”,這個
區別很重要,非一般界定,是一種發現性的界定。“陰陽”的概念非本來有
之,是人們發現之後分析出來的,不是純客觀的現象界定。道是一個過程,
一個活動,是發現意義上的概念。什么是“性”?怎么把天和性聯系起來,
需要我們有內在擴大的眼光、發現的眼光,因而有“天命之謂性”的說法。
“太極”的概念是在《易傳》里出現的,是子思、子夏、子游等好學深
思的學生發揮出來的,有的學生像子貢、子路是喜歡做事情的,而好學深思
的學生就能從自我經驗中,發現經驗新的意義與存在境界。
“德”的概念,也非常重要。老子云:“道生之,德蓄之。”德,就是
人把生命的功能體現在一些行為方式于行為的動力,變外在力量為內在力量
的過程。天地本來是一片原始的元氣,人通過活動來分化、凝聚這些元氣,
進而產生自我生命的概念。德是一種能力,“德”字原來的右上方是一個“
直”字,孔子說“人之生也直”,人生來就是一種真誠的存在,表達自我,
成為他自己的力量。而這個直又能影響到他人,借由自我的真實表現帶動他
人的真實表現,這樣一種活動就是“德”,是由心的知覺生發出來的。而意
識是對自我存在的覺知。我們非生來就是自我,要通過自覺的反思、關照,
才能成為真正的自我。
“易”本身是“變化”的意思,而不變的是“易”本身。我們要追求的
是這種不變的東西。中國理解兩端的概念有兩種:一個是叩其兩端,得其中
道;另一個是把兩個極端合在一塊,成為一種整合的循環。太極具有生命和
文化意義,人生最原始的經驗即是變化,從中國哲學來說,“易”的概念又
慢慢轉化成太極、道、天、帝、德、性等概念。“天生德于予”的精神之確
立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孔子對自己生命的認知,而“易”即是孔子生命的經
驗總結。
P27-3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