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瑪利亞‧斯圖亞特傳(簡體書)
滿額折

瑪利亞‧斯圖亞特傳(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價
:NT$ 174 元
優惠價
871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瑪利亞·斯圖亞特傳》簡介:瑪麗·斯圖亞特出生後6天成為蘇格蘭女王,6歲成為歐洲最有權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歲成了法國王後。她的精神生活還沒有真正開始,而她的權力己達到頂峰。在未滿25歲時,她的人生實際上就結束了。她參加過兩個丈夫的婚禮,失去了兩個王國,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還蹲過監獄,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禮的聖壇。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幾個世紀後還在閃耀。 就在她被送上斷頭臺時,她為自己準備了血紅色的內衣裙和齊肘長的血紅色手套,以免受刑時刀斧進起的鮮血濺灑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斯臺芬·茨威格所著的《瑪利亞·斯圖亞特傳》為我們再現這位不凡女性的傳奇。

作者簡介

作者:(奧地利)斯臺芬·茨威格 譯者:章鵬高斯臺芬·茨威格(1891—1942),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代表作有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福歇》《人類群星閃耀時》《三大師》等。其傳記作品擅長心理分析,在傳記文學領域獨樹一幟。

名人/編輯推薦

蘇格蘭女王瑪利亞·斯圖亞特一生極具悲劇色彩,生前死後都備受爭議,有人譽之為聖徒,有人目之為蕩婦。 在《瑪利亞·斯圖亞特傳》一書中,小說家、傳記作家茨威格以其獨特筆法,抽絲剝繭穿越浩繁史料中的重重迷霧,洞燭人物的內心世界,為我們再現這位不凡女性的傳奇。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自是不言而喻,但費解的啞謎會催人萌發創見。因此,已成燭影斧聲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總是不斷促使人們對之進行別具新意的詮釋與構想。瑪利亞·斯圖亞特的抱恨終天可視為堪稱經典的絕佳實例,給人以永不干涸的鉤稽史事幽微的雅趣。世界史上幾乎沒有第二個婦女引發出這么多的筆墨:劇本、長篇小說、傳記和論著。三個多世紀以來,她一再吸引了作家,推動了學者。現在,她的形象依然以并未衰減的力量獲取常新的面貌,因為盼望將糾結的亂絲梳理得清清楚楚,把莫測的奧秘揭示得明明白自,便是此中真諦所在。 對瑪利亞·斯圖亞特的身世之謎人們屢屢繪聲繪影給以闡釋,結論也往往截然相反。或許還沒有哪個女性,其面目經人描畫,竟顯示出如此巨大的差異:這個說她是謀害的兇手,那個說她是殉難的女杰,又有人說她是耍陰謀的蠢貨,也有人說她是天使般的聖者。然而,奇怪的是,她的種種形象迥然不同并非由于流傳下來的資料不足,倒是由于它浩如煙海,反而令人眼花繚亂。留存下來的文件、筆錄、卷宗、信函、記載數以千計。究竟瑪利亞·斯圖亞特有罪還是無辜人們爭訟不已,三個世紀以來,年復一年,這類官司打了又打。但是人們對文獻鉆研愈加深入,也就愈加感到苦惱,因為人們從中發現所有的歷史見證(及其陳述)無不存在著疑點。一份文件盡管筆跡并非偽造,確系當時的記述,且已正式人檔,這些都已得到了公證,但是這樣的資料不一定因此就可靠,從人為因素看還不一定就符合真實情況。恐怕在瑪利亞·斯圖亞特這樁公案中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能明確地斷言,在同一時刻,對同一事件,同時代觀察者的記述會如此大相徑庭。在這里,每有一種以文件作證的肯定論斷,就有一種以文件作證的否定論斷,每有一種指控,就有一種申辯,兩者針鋒相對。真假虛實摻雜一處,黑白混淆,以至于任憑怎樣理解都能自圓其說,使人深信不疑:誰要證明瑪利亞·斯圖亞特是殺害丈夫的同謀,就能提出幾十份證言。誰要力圖說她并無牽連,也能同樣言之有據。用于描繪她廬山真面目的每幅圖像,都有事先調好的各種顏料。現有的記載既如此雜亂無章,再加上滲進政治原因或民族觀念造成的偏見,因而她的形象必然被扭曲得更加匪夷所思。撇開這些因素不談,實有其事還是子虛烏有之爭事關兩造、兩種見解、兩種世界觀,人性天生就幾乎難以擺脫偏袒的誘惑,總會肯定這一方,否定那一方,說這個有罪,說那個無辜。而在眼下這一事例中,陳述者本身大都分屬兩個水火不容的派別、宗教或世界觀。這樣,他們的一邊倒態度可以說是不可避免地事先便已確定。一般說來,新教作者完全諉過于瑪利亞·斯圖亞特,而舊教作者則把一切都歸咎于伊麗莎白。在英國的記述者的筆下瑪利亞·斯圖亞特幾乎總被描繪成殺人兇手。而蘇格蘭的記述者則說她清白無辜,在卑劣的誹謗下成為犧牲品。關于最有爭議的辯論焦點,即那些“首飾盒中的書信”,雙方都起誓把話說死:這一邊認為這些是真的,那一邊認定這些是假的。甚至小而又小的事情也不遺余力地涂上袒護一方的色彩。也許既不屬于英國,也不屬于蘇格蘭的人不為血緣和榮辱與共的關系所左右,才有可能比較不帶傾向與成見地客觀論事。也許倒是這樣的人得以僅僅懷著藝術家的興趣,既熱情又公允地處理這場悲劇。 當然,誰若申明對瑪利亞·斯圖亞特的全部生平事跡都了解真實情況,都了解舍此無他的真實情況,那也言過其實。他能做到的一切,只是或然性的一種極限。而且即使他盡己所知,問心無愧地覺得自己持論客觀,事實上依然難脫主觀窠臼。由于源泉流水不潔,他必須從混濁中尋求清澈。由于同時的記述互相矛盾,他必須在此案的控訴證據與辯護證據之間就每一個細節進行抉擇。而且盡管他挑揀時小心行事,有時他還得老老實實地將自己的看法打上一個問號,承認瑪利亞·斯圖亞特生活中的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從是否失真來看,依然朦朧莫辨,也許永遠如此。 因此,本書所作的嘗試嚴守這樣一個原則:凡是動用刑具或使用其他手段通過恐嚇或施壓榨取的證言都不采用。一個名副其實的真相探索者決不能認為屈打成招的供詞完備有效。同樣,使用密探與使臣(這在當時往往合二為一)的呈文也慎之又慎,對每一份文件都持懷疑的態度。盡管如此,本書還是贊同這樣的觀點:即可以認定那些十四行詩和大部分“首飾盒中的書信”并非贗品。這是經過極其嚴格的審核和在個人品性方面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之後做出的判斷。只要在人檔文件中出現互相牴牾的主張,就對兩者追本溯源,細察其中的政治動機。如果不可避免地必須擇取這一種或那一種說法,則以單一行為從心理角度看在何種程度上可與整個性格取得協調作為最終衡量標準。 這是因為瑪利亞·斯圖亞特的性格在本質上并非不可捉摸:她的心理特點如果僅就外在的發展過程而言顯得并不一致,但是就深層來說則自始至終都表現為爽直與坦率。瑪利亞·斯圖亞特屬于極其罕見而令人難忘的一類女性:她們真正品味生活的能力集中在一段極短的時間里;她們都有一個轉眼即逝,卻是繁花怒放的季節;她們并非在整個一生中,而只是在僅有的一度癡情凝成的窄小而熾熱的空間里縱情享受。二十三歲以前,瑪利亞·斯圖亞特的感情并無波瀾;二十五歲以後,也再無翻騰的怒濤。可在這中間,在那短短的兩年里,卻如狂飆橫掃,劇烈地進發出偉大的原始力量,在平凡的日子里驀地釀成一出古典氣派的悲劇,恢宏而強勁,儼然如一部《奧瑞斯忒亞》。只是在這兩年之中,瑪利亞·斯圖亞特才成為真正的悲劇角色,也只是在這種壓力下,她才超越了自我,由于如此逾越常度,她毀了自己的生活,同時又使之流傳千古。而且僅僅由于使她本人歸于毀滅的一度癡情,她的名字才至今活在創作與論著之中。 內心世界的活動過程被壓縮得如此之甚,完全集中在這樣猛然爆發的一瞬間,這一格局從一開始也就在樣式和節奏上決定了任何一種記述瑪利亞·斯圖亞特生平的文字。依樣畫葫蘆者在描畫這樣陡升驟降的生活曲線時,只需力求充分表現出這種令人感到意外而又獨一無二的特點即可。因此,本書寫她最初二十三年以及囚禁幾達二十年的悠長歲月并未超過發生癡情悲劇的兩年所寫的篇幅,想來人們也不會覺得有悖情理,原因是:在已經過去的日子里,一個人的內在時間與外在時間似乎一樣長短;這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對于心靈來說,只有充實的體驗才是量度的標準——思想感情不像沒有生命的日歷,要從內心深處計數流逝的時刻。情濃神迷,樂以忘憂,得到命運的垂青時,心靈能在極短的一段時間之內感受到無窮的滿足。一旦心如槁木死灰,就會覺得歲月空虛,像飄忽的幻象,無知無覺,化為烏有。由于這個原因,記述生平事跡,只有那些扣人心弦、具有決定意義的時刻,才值得大書特書。由于這個原因,也只有在這樣的時刻和從這樣的時刻下筆才能真正把傳記寫好。一個人行事處世只有投入整個身心,才能真正談得上活在世上,對自己來說如此,對他人來說也是這樣。一個人只有在內心熾烈地燃燒之時,才能顯示出外在的形相。

目次

小引傳中人物第一章 搖籃里的女王第二章 少女時代在法國第三章 王後,孀婦,自生至死的女王第四章 返回蘇格蘭第五章 推動巖石第六章 政治婚姻的鬧市第七章 再婚第八章 霍利羅德的發難之夜第九章 叛逆們被出賣第十章 難解的疙瘩第十一章 癡情的悲劇第十二章 通向謀殺的道路第十三章 多行不義必自斃第十四章 絕路一條第十五章 廢黜女王第十六章 葬送自由第十七章 結網第十八章 收網第十九章 幽閉度日第二十章 最後一個回合第二十一章 一了百事了第二十二章 伊麗莎白首鼠兩端第二十三章 “我在終結中開始”尾聲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搖籃里的女王 1542年—1548年 瑪利亞·斯圖亞特來到人世六天成為蘇格蘭女王。命運賜予的一切每每來得太早,致使她未能領略個中興味。她出世伊始,這一縱貫畢生的規律便見端倪。在1542年12月那個陰霾的日子當她在林里思戈宮誕生的時候,她的父親詹姆士五世正躺在鄰近的福克蘭宮,生命垂危。國王年僅三十一歲,已為生活壓垮,厭倦于王權,厭倦于爭斗。他原是一往無前、俠肝義膽的男子漢,本來生性開朗,醉心于藝術,傾心于婦女,也與子民親密無間。他常微服來到鄉間參加喜慶活動,同農夫一起跳舞,說笑。他創作的一些歌謠仍長存于國人的記憶之中。然而他出身于一個不幸的家族,作為一個不幸的繼儲生逢亂世,又在這個桀驁不馴的國家,從一開始就注定命運多舛。剛愎自用、肆無忌憚的鄰人亨利八世咄咄逼人地要他推行宗教改革。但是詹姆士五世依然忠于教會。一向伺機要教君主不得安寧的蘇格蘭貴族馬上利用這個矛盾,不斷地使這個爽朗、隨和的國王身不由己地陷人戰亂之中。早在四年之前,當詹姆士五世向瑪利·德·吉斯求婚時,他就清楚地描述了自己遭逢的厄運,這是指:頑固貪婪的氏族同他作對,他硬著頭皮在做國王。“尊敬的女士,”他在那封真誠感人的信里寫道,“我才二十七歲,可是生活已經像王冠一樣使我不堪重負……我從小便是一個孤兒,曾受制于不可一世的貴族。炙手可熱的道格拉斯家族曾長期奴役我,因此我憎惡這個姓氏,每一想起就會怨恨難消。安格斯伯爵阿基巴爾德、他的弟弟喬治,以及所有他那些被流放的族人都不停地挑撥英國國王與我為敵。在我的國家里,英國國王不曾用許諾來引誘、用金錢來賄賂的貴族現在一個也沒有了。我并無人身安全可言,也無法保證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公正的法律來行事。所有這一切使我如履薄冰。尊敬的女士,我因此期待您給我以臂助和良策。我阮囊羞澀,只能在法國提供的資助里打轉,或者依靠富裕的神職人員為數有限的捐獻,裝潢宮室,維修要塞和建造艦船。但是我的那些男爵卻把一個真正以當明君為己任的國王視作勢不兩立的敵手。雖然法國國王對我友好,他的軍隊援助我,我的百姓擁戴我,但我擔心在同這些男爵決一雌雄時難操勝券。如果本國貴族沒有外援,我將排除萬難,為這個民族伸張正義,獲致安寧而掃清障礙,也許我會達到這個目的。可是英國國王不斷地在他們和我之間制造不和,在我的國家里散布異端教義,流毒所及侵蝕著各個層次的教徒與國民。而國民和教徒一向是我和祖輩僅有的依靠力量,現在我不禁自問:這種力量還會長期支持我們嗎?” 在這封卡珊德拉式的信里,國王預見的各種禍害果然應驗,而且他還遭到更大的災難。瑪利·德·吉斯為他生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于搖籃之中。詹姆士五世雖然正當年輕力壯,但是依然膝下無嗣可以繼承那頂年復一年把他的額頭壓得越來越痛的王冠。終于他那些男爵逼得他違背本意同占有優勢的英國進行一場戰爭。誰知到關鍵時刻他們又背棄了他,在索爾威灣一役,蘇格蘭不僅吃了敗仗,而且也丟了臉:還未真正交手,為氏族首腦遺棄的隊伍就因群龍無首,狼狽地四散潰逃。而國王本人,這位平素如此豪邁的大丈夫,在那決定命運的關頭,早已不是在同外族的敵人,而是同自己的死神在搏斗。他在發燒,疲憊地躺在福克蘭宮的病榻上,對毫無意義的爭斗與變成羈絆的生命都已厭倦。 這時,在那個陰沉的冬日,就是1542年12月9日那一天,霧鎖窗前,一個使者叩響了房門。他向這個久病不愈、垂危不起的國王奏報:他生了一個女兒,一個女繼承人。但是詹姆士五世干枯的靈魂再也無力寄予希望和品嘗樂趣。為什么不是一個兒子,一個男繼承人呢?難逃一死,在他眼里一切都成了禍患、慘劇與滅頂之災。萬念俱灰,他回了一句:“我們的王冠來自一個女人,也將和一個女人同歸于盡。”這句凄楚的讖語也是他的臨終遺言。他長嘆一聲,在床上翻過身去,面壁而臥,不再回答任何問題。不多幾天以後,他被安葬。這樣,瑪利亞·斯圖亞特還沒有真正睜開眼睛看世界,便成為她這個王國的繼位者。 但這是在雙重意義上前途黯淡的繼位:做一個斯圖亞特家族的女人和一個蘇格蘭的女王,原因是:斯圖亞特家族中至今沒有一個能夠平安地或者長久地坐在這個王位上。有兩位國王,即詹姆士一世和詹姆士三世被謀殺。有兩位國王,即詹姆士二世和詹姆士四世陣亡。而命運給他們的兩個後代,即眼前這個渾然不明事理的嬰孩和她的嫡孫查理一世則安排了更加殘酷的結局:上斷頭臺。在這個像阿特柔斯家族那樣的世系中誰也未能得天獨厚享受高壽、清平和洪福。斯圖亞特家族不得不同外來的敵人,同國內的敵人,同自己的族人進行無窮無盡的搏斗。他們的周圍,他們的內心都永難平靜。他們的國家,同他們自身一樣,始終不得安寧。而且在這個國家里,最不忠實的恰恰是本來最該忠實的:這就是那些勛爵和男爵,那些深沉、強大的,那些暴戾、放肆的,那些貪婪、黷武的,那些傲慢、頑固的天潢貴胄。正如詩人龍沙漂洋過海來到這煙籠霧罩的島國後苦惱地說:這是“一個野蠻的國家和一個兇惡的民族”。這些貴族在自己的領地和宮室里儼如小國之君,他們像趕肉畜一樣永無休止地驅使成群的農夫和牧人去械斗和擄掠。這些專斷的氏族主宰活在世上除了戰爭別無樂趣。惹是生非是他們的愛好,嫉妒猜忌是他們的動力,而他們念念不忘、夢寐以求的則是權勢。這位法國使者寫道:“金錢和私利是僅有的塞壬,他們就愛聽她們的歌聲。如想勸導他們對自己的君主要盡天職,要講榮譽,講正義,講美德,行為要光明正大,便會招惹他們的恥笑。” P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