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神學綱要04
滿額折

神學綱要04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此是專為華人而寫的本色神學套書的第四本,內容是「人之部」,包括:人的起源、人的組成、人性、人的前途。

這套書專為華人而寫,適應華人的環境。有別與國人撰寫或翻譯的系統神學書籍,作者不純粹以哲學或歷史的神學理論出發,反之更多以聖經出發;亦不採用討論或辯證的體裁寫作,而用敘述式寫作。但求以聖經為本,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寫給華人讀者。

作者簡介

周聯華

1920年生,浙江慈谿人。
滬江大學企管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道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哲學博士、普林斯登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學者、牛津大學研究學者、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退休)、凱歌堂牧師、懷恩堂牧師。
從1948年參與文字工作至今已過一甲子,陸續有五十餘本著作問世,內容包括研經、註釋、宣教、慕道、靈修等多元創、譯作。

原書自序

我以感謝和惶恐的心,把《神學綱要》第四卷獻給諸位讀者。感謝上帝賜我機會,能繼卷三之後很快就把卷四推出。其速度不再是牛步式進行了。我希望八十賤辰時「封口不封筆」的承諾能夠實現。
惶恐的是在本卷中有新的嘗試,把一點我所知淺顯的科學知識和一些我國古老的神話和古典文學都搬進了「人之部」。說實話,也只有「人之部」才容納下那麼多科學和本土的材料。
科學和信仰是老題目,我在本卷中沒有討論它們間的關係,直接用我的認知來討論最棘手的人之來源的問題。我既討論「人」,對演化論不得不有所交代。我一直以為基督徒不能在實驗室中主張一套,而在教堂的祭壇前又信另一套。即使是基督徒的學生也不能為了分數在「生物學」的課堂上回答一套答案,而實際上又信另一套。這不變成人格分裂了嗎?本卷淺薄地介紹演化論,同時也說出我自己的信仰立場。演化論是我不熟悉的領域,寫完以後請東海大學理學院陳錦生院長過目斧正,他本身是生物學教授。他不但看過,還印一份給某一班通識課的同學,介紹我這位外行人寫的文章。特此銘謝。
二是中國神話和古典文學。我一直希望我能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神學的問題,但是在「上帝觀」的聖子篇及聖靈篇中應用不上。但是到了「人之部」,卻有很多本土的資料說明我國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這很重要,因為這些是我們的「土壤」。最近,大家對神話有新的認識和了解,介紹我國人的來源的神話,對了解本議題是有幫助的。我在人性篇中討論孟子和荀子論人性,也介紹了宋、明新儒家對人性的觀點。我認為要講聖經中的人性,必先了解我國傳統對人性的看法。這也是我們的土壤。
上述兩點都有外行人侵入他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之嫌。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現代的我國信徒,介紹「人之部」,不得不討論這些議題,所以我就這麼大膽地寫了。我知道這是兩面不討好的舉動:專家們認為我寫得「不夠」;主內弟兄姊妹又認為我寫得「不當」!但是我還是憑著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良知寫了。
最後,我要感謝張明文教授和趙淑德委員伉儷,幫我寫序。他們一位是自然科學家,另一位是社會科學家。張教授曾任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兼研究所所長,退休後任元智大學電機系光電組專任客座教授。趙淑德教授是考試委員,地政權威,著作等身。他們是基督徒。我請他們寫序是以他們的專長為我指導;不意,他們還為我校對,真是殊榮!當然有錯的地方仍是我自己的;除了感謝以外,我也不忘記他們的鼓勵。


原書張序

周牧師在自序中謙稱,在本卷中有新的嘗試。把他所知淺顯的科學知識和一些古老的中國神話和古典文學搬進了「人之部」。「有外行人侵入他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之嫌。」本人以一研究科學的人,又是在小學即讀中華基督教鄉村道學院及多年在基督教懷恩堂敬拜的信徒,在基督裡說誠實話,事實相反。周牧師在科學知識方面著墨雖不多,但都切中肯綮。對古老的中國神話和古典文學卻是既淵且博。周牧師受的神學教育,作的神學研究,出版的神學著作,及從事的各項神學工作︵聖經翻譯、聖經解釋︶以及終身的傳揚福音,又嫻熟希伯來文及希臘文作工具,著作的信、達、雅,真、善、美,自為當然。
我認為周牧師的《神學綱要‧卷四》之「人之部」,是從兩方面進行的。
縱的方面:在人的起源,他談創造。
他先將國人對「人的起源」的神話作一生動的介紹。因為周牧師認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傳奇」都是研究人文科學最重要的古代原始資料。因為這些資料在在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環境及對自身的看法。在中華民族豐潤的傳統神話之後,周牧師介紹西方科學化的「演化論」。對一般基督徒而言,達爾文的演化論是離經叛道的。因為「演化論」認為人是經長期進化而成今日的「人」。最後,周牧師引聖經的觀點來談人的被造。在三種說法之中,周牧師客觀地用開闊的胸襟來看待前面兩種說法。他認為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及神學家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及層面來探討浩瀚的宇宙罷了。周牧師借用天主教神學家芮納的說法來說明他的態度。他不像一般的基督徒,強詞說理地死命去維持他自以為是的信仰。周牧師認為神是偉大的,神是奧祕的,祂不需要一群有限的人,用幼稚、狹隘、偏頗的理論去護教。周牧師大膽地在「人觀」中引述達爾文的觀念,因為這個時代已逼得我們必須要去正視科學帶來的證據。也惟有用這種科學觀的態度,我們才能打開一條與現代知識分子對話的管道,從而介紹他們從神學層面看出去的另一個新世界。
談完了人的起源,他更深入地從國人傳統的說法來談人的組成。再寬闊地加入了從希伯來文︵舊約︶及希臘文︵新約︶對人的界定,引出另一個主題。沒有這章的探討,我們無法對複雜的人的內心世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橫的方面:周牧師轉入人的內心世界,它談人性。
他詳盡地討論孟子、荀子的論「人性」及宋、明新儒家對「人性」的看法。他的目的在幫助中國人明白自己的傳統,和聖經中的人性有何區別。在我們先賢的學說中,「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由孟子、荀子為代表人物。雖有詳述,但未做評論。只是要讓讀者自己去判別這兩派學說中哪一派與聖經的觀點更為接近。
周牧師指出要了解人性,必須先知道他和上帝的關係。而在這兩造的關係中,罪又佔了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它隔斷了神與人之親密關係。也因為如此,人不能自救,因為人性中的敗壞已使得神人關係日漸疏離。人必須仰仗一份外來的力量使他脫離罪惡的捆綁。於是,當人不能上達天堂之際,上帝的兒子可以下來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使我們可以即使在世界中,也能體會那肉身成道的主福。
周牧師以深入淺出的寫法,廣闊地將人類的起源到人類的回歸樂園作了一個清楚的交代。周牧師學貫中西,復博古通今,當代中國的神學家,無人能出其右。更以開闊、客觀的胸懷,將其畢生所學,所精通者傳於國人,為向中國及普天下傳福音者、每位為「小基督」的信徒不可不讀之鉅作。願《神學綱要》能造就我們「能與上帝和好,在基督裡,重新恢復上帝的形像,在教會中生活,肉身成道是多麼理想和美好啊!」

張明文
序於元智大學
主曆二○○○、一二、一五


原書趙序

神學家周聯華牧師的新著《神學綱要》第四卷「人之部」,是繼卷一、卷二、卷三出版後的又一鉅著;加上後續的卷五,救恩觀;卷六,教會觀;及卷七,完結篇末世觀,是大眾所渴慕一系列完整的神學經典鉅著。深盼如周牧師所望在二○○一年底出全,成為那一年給我們的聖誕禮物;本人也將預訂若干套作為自用及送給別人的最佳聖誕禮物。
本卷,「人之部」從探索人的起源與組成開始,深入探討「人性」,而找出人的前途。
拜讀後,內心充滿喜悅。藉此與讀者分享。
我們從後面開始,周牧師以「人的前途」作結論,這是多麼重要的課題啊!為我們指出回歸樂園之路,其中提到「恩典」,解釋為「禮物」,這禮物包括兩方面:一是「基督耶穌救贖我們」,另一是使人「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而人都在罪的束縛中,所以我們需要救贖,更重要的是重生,才能看見上帝國的實現。這觀點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銘記於心的。
更重要的是肉身成道,「耶穌到世上是道成肉身,他的目的是要我們世人的肉身成道。」「能與上帝和好,在基督裡,重新恢復上帝的形像,在教會中生活,肉身成道是多麼理想和美好啊!」
現在轉回前面,周牧師將中國神話、古典文學與聖經結合,併同研究。
在探索人的起源,由我國傳說及達爾文及其他生物學家的演化論,引用聖經記載,強調道就是上帝,並說明上帝造人過程,多加考證與詳述,相信對基督徒及慕道者,產生解惑釋疑的效果。
至於創造論與演化論,文中總結指出:「我們也不必跟別人去辯,沒有一個人是因辯輸而信主的。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是因為上帝的恩典和主耶穌慈愛的吸引。我只要盡心事奉,宣揚主道,為上帝作見證,其餘由聖靈運行就是了」。真是大哉斯言!更加深了每一位基督徒發自內心的敬拜上帝。
「人觀」也對「人性」傳統說法有闡釋,再從希伯來文舊約及希臘文新約解釋,同時,從我國傳統人性說,荀子、孟子論述,乃至宋、明新儒家對「人性」觀點說明。
拜讀之餘,更加敬佩周牧師國學根基深厚,語文工具嫻熟,特別精通聖經,學貫古今中外,才能有此成就。總之,這是一本閱讀及典藏的鉅著,承周牧師囑寫序,本不敢膺命,但受感召而接受。深知這是一本傳道人、教友,及慕道者,值得再三閱讀的鉅著。
趙淑德
序於考試院玉衡樓
主曆二○○○、一二、一五

目次

第一篇 人的起源
 第一章 中國傳說
 第二章 演化論
 第三章 聖經記載
第二篇 人的組成
 第四章 我國傳統的說法
 第五章 從希伯來文舊約看人和人的組合
 第六章 從希臘文新約看人和人的組合
第三篇 人性
 第七章 我國之傳統人性說│孟子
 第八章 我國之傳統人性說│荀子
 第九章 宋明新儒家對人性之觀點
 第十章 聖經所啟示的人性│墜落與原罪
 第十一章 聖經所啟示的人性│罪的原文訓詁
 第十二章 聖經所啟示的人性│對人性整體的認識
第四篇 結論:人的前途
 第十三章 回歸樂園?

書摘/試閱

第一篇 人 的 起 源
第一章 中國傳說

一個古老民族生存在它的自然環境中,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接觸中一定會發生許多關係,這些關係逐漸會「人格化」,因為「人」終究是他們最熟悉的領域。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及關係再加以宗教化,而初民的想像力又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敘述就成了神話。
壹 神話的重要
在一般國人的心目中,也許是受了傳統儒家的影響,始終沒有給神話正確的地位。雖然在一般老百姓的口頭上、俚語中、戲劇裡、說書中︵包括宣卷、彈詞︶,不斷有神話的內容出現,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地位。如果某人說了一句話,對方說:「這簡直是神話!」那就表示某人說的是一句荒唐得令人難以相信的話。由此可見,一般人對神話的評價。這可能是中了司馬遷的毒,因為他曾對《山海經》││這部近代神話學家像發現寶藏一樣珍貴的古書,給與最不客氣的評語: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總之,他認為「閎大不經」。
其實,神話︵myth︶、傳說︵tradition︶、民間故事︵folklore︶、傳奇︵legend︶都是研究人文科學最重要的古代原始資料。它們雖然並不一樣,各有各的範圍和區別,但對我們的研究,這些分別不頂重要。我們要的是它們的內容。這些資料都反應了初民對大自然︵包括日、月、星辰、山、水、動、植物︶、對自我︵人︶的看法。這些是多麼重要的傳統,可惜這些資料為我國的知識分子所不齒,認為這些是不登大雅之堂、胡說八道的邪說。相反地,它們是研究初民的信仰、思想、心態、感覺等內心境界最好的資料。非常可惜,這些寶貴的資料不被重視而流失了。某些資料一定在民謠山歌之中,而從口頭到文字的階段經過若干「篩選」,再好比那些「純純的」神話色彩相當濃厚的詩歌,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而在編輯成為《詩經》的過程中遭淘汰了。
在中國沒有人注意的課題,在日本卻是許多學者研究的中心。在王孝廉所著《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的附錄「日本學者的中國古代神話研究」所列的日本學者的著作與論文滿滿的佔了四頁的篇幅。 自從大陸開放以後,我們也讀到一些中國有關神話的著作,想不到很具權威的學者李福清竟然是俄國人。 從此看到我國自己不注意的學術領域,外國人反而是權威了。
最近我國在出版界,也有很權威的著作,《神話的智慧》 就是很明顯的一本神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當讀到有人把〈創世記〉當作「神話」的時候,至少我們要知道和了解,那作者在說甚麼︵我並沒有說「贊成或反對」我僅說「了解」︶。李亦園先生在為該書作序的時候,曾這麼說:
在一般大眾的觀念裡,神話經常被看為荒誕不經、怪力亂神的作品。……但是,很少人能夠了解,神話其實不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類自己的故事。人類各民族在神話中所表達的真正主題,……是人類自身的處境,以及他們對自然世界以至於宇宙存在的看法。 
我們中國人也有極豐富的神話資料,許多材料很可能因為大人先生們的「道學」而被「扼殺」了。即使碩果僅存的《山海經》也遭遇到不客氣的批評。司馬遷就有所謂「不敢言之」的《山海經》,它是一本了不起的傑作。可惜我們沒有正視它的價值。西諺有一句話說:「從來不會太晚︵never too late︶。」這些神話有著不少的寶藏,因此我們以挖寶的心情來處理它們,成為我們第一章很重要的材料。
貳 人的開始
一、女媧
女媧是一位傳奇的人物;不,她是「神」物。根據《說文》:「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楚辭》中「天問篇」,屈原有「女媧有體,執制匠之。」王逸的注解非常玄,他認為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女媧神話是非常早的,王孝廉認為她還早過盤古的傳說呢!
在三國時代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出現以前,古代中國最早的開闢神話的神是女媧,及至盤古神話出現了以後,女媧在神話中的地位才逐漸地被盤古取代了。 
二、摶土造人
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是早已聞名了,但這不是我們的主題;我們要討論的是「人」。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搏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與,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為黃土人,貧賤凡庸者人也。 
有一位近代人曾寫了一首神話的史詩:

天地開闢之後,大地上已經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鳥獸魚蟲,可是沒有人類,世間仍舊荒涼寂寞!行走在這片荒寂地上的大神女媧,心裡感到非常孤獨,這世界好像少了一點生氣,應當添些甚麼,使它更加活潑。

女蝸蹲下身來,抓起一把黃泥滲了水,揉成一個囡囡似的小東西,這東西一放到地上就活了起來蹦蹦跳跳,歡天喜地。他的名字叫作「人」,和飛鳥走獸完全不同身體,雖然渺小,形貌卻像神祇,看來有管理宇宙的能力,女媧心裡非常驚喜。
她對這優美的創造十分滿意,繼續用水揉和著黃泥造成許多男男女女……
女媧已經工作了許久,可是還沒有達到心願,她已弄得疲倦不堪,便順手拉來一條長藤用長藤揮起地上的泥漿,泥漿紛紛落到地面,居然成了呱呱叫著的小人,這方法果然把力氣節省。
地上不久就佈滿了人類的 跡,可是人類的生命都有極限,女媧就教他們男女相配,繁殖後代,人類就這樣一天多過一天。 
上述兩段引語:第一段「摶土作人」與《創世記》十分相像,都是用土作原料。在古時文化不相通的時代,這項相通非常有意義。這相似點容後討論︵第三章︶。至於藍先生是一生在香港,雖然是世界公民,仍具濃厚的香港背景,在他筆下的女媧作人,有某些基督教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龍的傳人
國內的上海學者王從仁先生的著作《龍││吉祥納福看靈瑞獸》。 在他的前言中,他說:
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中,此龍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象徵物。牠那碩大無比的身軀、雷霆萬鈞的威力、神幻莫測的變化、昂首屈背的雄姿,曾激起中華民族多少動人的想像,點燃起多少崇敬、恐懼、希冀、迷惘等等情感的火花。在牠的身上,凝聚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象徵著民族的複雜性格。難怪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 
那本書中充滿著龍的神話與傳說,但究竟牠是何種生物?是虛擬的?是實際存在的?有誰看見過?這是二十世紀受過「科學洗禮」的人發的問題;對古人這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既然如此,為甚麼台北市「故宮博物院」所展出的「龍之畫像」竟然有數十種之多,而每種又是不同的?這是藝術家的創作?這又是今人問題。一句話,這是傳說中的動物︵legendary animal︶,或是神話中的動物︵mythical animal︶。我希望本書的讀者不要因這句話而成為「絆腳石」,反而加倍地珍惜它,作為我們寶貴的傳統。
在討論「龍的傳人」中無須討論基督徒對「龍」的看法,但為了避免它成為絆腳石,在這裡對「龍」字的翻譯應該有一個交待。根據我人對西方先人學習華文的了解,先從實體的單字開始。很多單字,好比以動物來講,他們可以用實體來定名,如狗、貓、牛、羊等是毫無問題的;然後再進而到那些比較不常見的動物,當時沒有動物園,但是牠們可以用圖片來解決。其他動詞、形容詞、抽象名詞等逐漸發展,不在本文討論之內。問題出在「龍」上:這是一個神話性的動物,我們沒有見過「龍」,西方人也沒有見過dragon;把這兩個神話性的動物湊在一起,無疑是把南北極搞在一起,發生了永遠扯不清的關係,增加了無數不必要的糾紛。我國的「龍」是吉祥動物,集偉大、尊貴於一身;聖經中的「龍」︵dragon的中譯︶是魔鬼的頭,是萬惡之首。其實英文翻dragon的譯者也不知道怎麼翻,所以就把希臘文譯音過來。假如當年我們如法炮製,像譯「撒但」一般,英文譯希臘文的Satan,我們也音譯;我們可把dragon音譯為「屈拉根」之類的名詞,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類字多得很,例如:Azazel,我們音譯為「阿撒瀉耳」,好極了︵英文:Scapegoat │ AV, Azazel │ NRSV︶,有更多發展空間,現在已知道為一「發怒的神明,魔鬼一流的角色」;另一字英文譯音為Leviathan,也是魔鬼一類的,《和合本》翻成「鱷魚」,《現代本》為「海獸」,註解中有「古代近東傳說中的大怪獸,代表混沌和混亂」的解釋。鱷魚和海獸都不會造成困擾,而龍卻形成了不必要的困擾。我再說,像「阿撒瀉耳」那樣的翻譯就甚麼問題也沒有了。
漢代的畫像磚石中,有很多伏羲、女媧的畫像,下面一幅是在山東嘉祥縣中、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磚: 



伏羲女媧像
山東嘉祥縣
東漢武梁祠畫像磚


上面的圖畫中,二人上半身是人形,穿長褂,戴冠帽,下半身是蛇型,或龍型。兩條尾巴纏在一起象徵著交尾,更說明了人類的繁衍。這畫面中,男的手拿曲尺,女的手拿圓規,這是木匠的工具;象徵著造天地。某些圖案中,男的手拿太陽,太陽中有金烏;女的手拿月亮,月亮中有蟾蜍。畫中還有小孩,他拉著男女的衣袖,象徵著他們創造人類。
故事大體是這樣的,我說大體,因為各地的傳說各有不同。最早的一對男女是伏羲和女媧,他們成了夫妻以後,女媧生了一條大蛇,伏羲把蛇斬成兩段,就成了天地陰陽;再斬成為四段,分成四季;再斬成為八段,而有四面八方;再斬成為十二段,而有十二地支。再斬,再斬,而有萬物,人也在裡面了。這是漢人的傳統,反不如苗傜地區的邊疆少數民族來得精彩。
很古很古的時代有一個男子,他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有一天,他似乎有預感,天會發生變化,所以他造了一個鐵籠,等待事情的發生。過一會兒,雷聲大作,大雨傾盆。在閃電中一個手持板斧的青臉男子衝進屋來,他是雷公,那男子早有準備,手裡拿了鋼叉,打開鐵門,等待著雷公進來。雷公一闖入鐵籠,他就把門鎖起來。第二天早晨,男子準備到市場去買了作料,回來殺了雷公當菜肴吃。臨走時候再三叮囑兩個小孩,千萬不能給雷公水喝。
那男子走了以後,雷公開始跟孩子講起話來,孩子知道雷公口渴,十分難熬。雷公說:「謝謝你,請你給我一碗水喝。」男孩說:「不行,爸爸說過不可以給你水喝的。」雷公說:「我實在乾死了,請你給我一小杯吧!」男孩說:「爸爸說過不可以的,不能給你水喝。」雷公那時裝出快死的樣子,他說:「那麼就給我幾滴水吧!我快要死了。」女孩比較心軟,她想幾滴水大概沒有問題吧,於是跟哥哥商量。哥哥也覺得幾滴水一定沒有關係的,就給了他。雷公一吃了幾滴水,整個人就改變了,變得非常有精神。
雷公說:「謝啦,我要出來了。」說了這話,只聽到驚天動地的一響,他掙斷了鐵鎖,闖出門來。為了感激兩兄妹,他拔下一顆牙齒,交給孩子,要他們立刻種在地裡,將來無論發生任何變化,可以躲在所結的果子中。過一會兒,爸爸回來了,知道發生的事情,驚慌得不得了,來不及責備他們,即刻準備材料,做一艘大鐵船,等待厄運的來到。同時兩個孩子也知道闖了禍,急急忙忙把牙齒種在地裡。那牙齒一天就開花結果,第二天一早,孩子們看到一個大得無比的葫蘆,他倆鋸掉了葫蘆蓋,看見裡面有無數的牙齒。他們把牙齒挖掉了,剛好夠兄妹爬進去。
第三天狂風暴雨來了。雷公來報仇了。爸爸上了鐵船,孩子們躲進葫蘆。水節節上升,鐵船也跟著上升,直抵天門。父親猛叩天門,希望天老爺能阻止洪水。最後大概天老爺聽了哀求,水不但停止了,也很快退了下去。退得太快了,鐵船碰到地面,跌得粉碎,爸爸也因之喪身。孩子們所坐的葫蘆是軟的,只在地面上跳動了幾下,就不動了。孩子非常高興,他們破「蘆」而出。後來他們成了夫妻,生了一個肉球。他們把肉球包起來;那時天地之間有一個天梯,他兩爬上了天梯,想到天上去玩耍。不料,到了半空,忽然起了一陣大風,小肉塊被吹散了,成了許多小人,這些是他們的兒女。
這是另一個「人的來源」。根據這一傳說,至少伏羲與女媧以前是有人的,但是大水以後的人卻是從他們來的。這些並不重要,神話與傳說不是禁不起理知的考驗,而是不必用理知去思考。至於名字的來源:男的名「伏羲」,是「匏」的意思,也就是葫蘆;女的名「女媧」,是「女葫蘆」的意思。名字的出典太過文縐縐,大概是漢人後加的「傑作」吧。
但是「伏羲龍身,女媧蛇軀」的古代文獻是屢見不鮮的。因此這對龍蛇型的夫妻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人也是「龍的傳人」了。 
本章註: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頁274-279,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年月。
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年。
坎伯︵Joseph Cambell︶,《神話的智慧︵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李子寧譯,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年。
同上,頁,李亦園序。
王孝廉,同上,頁。
《淮南子》,「覽冥訓」。
藍海文,《中華史詩││神話與傳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年月。頁-。「摶土作人」引自《風俗通義》,「男女相配」引自同書「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王從仁《龍││吉祥納福看瑞獸》,台灣世界書局,民國年。
王從仁,同前註,頁。
王從仁,同前註,頁。
王從仁,同前註,整篇故事見該書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