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和順風雨六百年(簡體書)
滿額折
和順風雨六百年(簡體書)
和順風雨六百年(簡體書)
和順風雨六百年(簡體書)

和順風雨六百年(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曾經輝煌於世的和順鄉,後來在歷史風雨的歲月裡,特別是在“文革”中,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宏偉壯觀的牌坊被搗毀,宗祠門樓被拆除,不少文物古蹟遭到摧殘,愛國愛鄉的歸僑僑眷奏出過一曲曲無奈的歲月輓歌。三十餘年過去,如今真正知道和順歷史的和順老一輩知情人和文化人大都已去世。有一句話令人回味:“自然法則不可抗拒,歷史就是這樣造就著一切,又毀滅著一切”。而面對這種自然法則,今天的我們理應盡快撿拾歷史遺留的碎片,以期修補和復原歷史的原貌,使其閃爍自身的光彩,董平的《和順風雨六百年》讓人們了解一個真實的和順鄉。

作者簡介

董平

大學學歷,長期從事文化工作。先后在騰沖縣圖書館、縣文化局,和順鄉人發政府、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任職。至今已在全國各類報刊出版社發表作品近二百萬字,曾獲全國性獎勵。1998年被評為地市級外宣工作先進個。系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保山市文聯作協理事。

前言
《和順風雨六百年》是第一部全面系統展示和順僑鄉發展史的正式出版物,是讓海內外人們認識和順、認識騰沖的一張美麗的閃光的名片。
這是一座地處極邊的“村落博物館”。元龍閣旁的深潭碧水,雙虹橋下的垂柳清溪,彎樓子為代表的傳統民居,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宜人景觀;更讓人稱奇的是:遠在1928年,這偏僻之地就建起了堪稱全國第一的鄉村圖書館;從這裡走出了“翡翠大王”為代表的僑商群體,走出了著名的哲學家、博士、教授。人說和順人十有九經商,這經商帶回了財富,同時也帶來了域外的文明,帶來了時代的信息和新的觀念,帶來了這邊地村寨的繁榮。
這繁榮是如何營造起來的?從《和順風雨六百年》中記述的那一幕幕遊子異域跋涉的坎坷經歷中,我們看到,他們無論成就高低,能力大小,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報效鄉里。在這個共同目標的凝聚下,他們同心同德,各盡所能,辦學堂,興教育,出人才,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得以傳承和弘揚。這種物質和文化的繁榮不僅惠及和順、惠及騰沖,還影響到永昌乃至滇西地區,乃至和順人所到之處。從和順僑商身上散發出來的,不是銅味,而是書香!和順人在一代代的接力奮發中,不僅建設了一個美好的僑鄉,同時也鑄就了令他們引以自豪的和順精神。
前些年,有人在《騰沖文化》上著文,提出騰沖文壇在新時期出現了一種“段培東現象”,指的是小西鄉油燈莊出了個在土洞裡寫作的農民,因為他的文章表達了騰沖人的心聲,張揚了民族的正氣,所以從幾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到縣文化局縣文聯的干部,寫詩作文的,習書作畫的,企業家,個體戶,華僑,教師,農民,等等,都一撥撥地去看望他,關心他,鼓勵他,為他排憂解難,就這樣“眾星捧月”般地捧出了一位——騰沖歷史上第一位農民作家(他受到省委書記的接見,在全省文藝授獎大會上代表獲獎者發了言)。這種群體性的相扶相助的社會共舉與和順人的愛國愛鄉情結是一脈相通的,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表現,是騰沖的光彩和驕傲。與這種群體的無私的相扶相助的精神相比,嫉才妒能者應該感到汗顏。
1980年5月15日《雲南日報》報導,和順歸僑、一代名醫張德輝先生的遺孀、八十八高齡的張雲和女士,在張德輝“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之後,旋即率兒孫將八千二百餘冊藏書捐贈給騰沖縣人民政府,以表愛國之忱。張雲和氏及親屬,儘管他們在“文革”中備受傷害和委屈,一旦醒來,便與共和國一起撫平創傷。他們理解祖國母親的不幸。
這才是真正的赤子之心。在這種拋開個人恩怨的大度面前,我們不禁肅然起敬;同時,相比之下,那嫉才妒能的窩裡鬥者看起來氣勢洶洶,實際上只不過是精神和人格上的侏儒而已。
《和順風雨六百年》一書,是站在新世紀高度對美麗僑鄉滄桑歷程的回眸,是開放才能發展的硬道理的生動個例,是對和順——也是對騰沖精神和形象的一種提升。她給予人們提供的歷史和文化的啟示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共同營造下,一個更加美好的和順、更加美好的騰沖將迎著新世紀的春光款款走來。
楊仲祿2003年7月10日昆明

目次

再版弁語
引言
穿過歷史的迷霧
輝煌的村落
地靈人杰
風雨歲月
遲到的報告
後記
再版後記

書摘/試閱

而暴發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的“定邊戰役”則是當時連年戰爭中最著名的一次。關於這次著名的戰役,《明史》、《明實錄》、明《滇史》等古籍均有記載,而明朝張洪所著《南夷書》記載得最為詳實。
並且首次涉及到和順人。張洪,字宗海,江蘇常熟人,時任明朝廷遣行人司行人,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持朝廷諭旨出使緬甸,調解緬甸與孟養(孟養,元代時為雲遠路,又名迤西,與緬甸同時為明洪武時置軍民宣慰使司)之間的爭端。完成使命歸來後,作《使緬錄》,並根據史料和採訪所得編成《南夷書》,是元代及明初雲南史事的詳細史料記載。在《南夷書》中,張洪記載道: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百夷王思倫法遣其酋刀思郎寇定邊縣(明代定邊縣屬雲南楚雄府,即今南澗縣。今屬大理州),眾十五萬,西平侯沐英率兵御之。選戰士得萬五千人,與之對壘。夷人驅像以戰,馬驚走不得成列。公患之,令其下曰:誰與我當象?總旗劉安西奴請往。時夷人隔水陣象,激其怒號,以恐吾眾。安西奴以五人赴之。斫一象鼻而回。被傷象反走,餘象驚奔不可製,夷人奪氣。公齎以百金百兩,馬一匹,承製拜百戶。公喜曰:'吾之破象之術矣,以火攻之心克也”'。
張洪在此文中,首次記載了和順劉姓始祖劉繼宗因軍事而出使緬甸。
當時,劉繼宗“充南甸招剛(南句土司領地,不同時期的管轄區域不同,其中心在今梁河縣。明洪武十五年置南甸府,歸騰越衛管轄指揮),選充總旗”(見《劉氏宗譜》和《說和順之原始》)。而其文中“總旗劉安西奴請往”即證明劉繼宗曾赴緬甸作戰。安西是一地名,在緬甸孟拱境內;奴,是由於當時漢夷雜處,當地習俗都有在名字後面加“奴”的習慣,後來覺得不雅,才逐漸廢棄。因此,全句意即:“管轄包括安西城在內的總旗官劉繼宗挺身而出,主動請求帶兵前去廝殺”。並且劉繼宗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戰鬥中揮刀砍殺敵象鼻,大破敵象陣,為明軍平叛立下了大功。戰後,被沐英贈給“百金百兩,馬一匹,承製拜百戶”。由此看來,劉繼宗應該算是和順人最早出入麓川、緬甸者之一。根據以上史實,可以認為和順人出國時間始於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左右,當時是因為軍事原因而出使緬甸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而中緬之間的交往則起源於漢代。緬甸在漢代時被稱作撣國,唐代時被稱作驃國,宋、元時才稱之為緬甸。南朝宋傑出的史學家范曄記載東漢史實的《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上,就詳實記載了當時的撣國王雍由調前後三十五年間三次派遣使者來到東漢首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朝貢的情形。史稱自此以後“永昌郡外,向風集於漢京”。可見當時影響之大,並且證明中緬之間有著近兩千年的文化交流和商​​貿交往。到了唐宋時期,華人商賈到緬甸及其他國家經商和定居的逐漸增多。元代時,朝廷多次派遣使者到緬甸“諭遣之弟近臣來朝”(《元史·本紀》),但因緬王不願意內附,元朝廷便“將精兵萬人徵緬國”(引文同上),這其間雲南人到緬甸的不少,有的人便滯留在當地定居。明代開始,雲南人特別是滇西的大理、騰沖到緬甸經商的人更多。明代後期,由於海禁開禁,華僑出國形成高潮,不少人到緬甸經商並且在當地與緬人結婚生子,從此在那里安頓生息,成為華僑。
“定邊戰役”之後,雲南邊地仍然戰事不斷,明王朝不斷派兵進剿,將“叛服不常者戮之,脅從者諭遣歸業”(明《滇史》)。並將從征有功將士進爵封侯,子孫世襲其位。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