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由于種種原因,波瀾壯闊、有聲有色的當代中國外交,迄今為止并沒有獲得全面深入的學術探究;在若干領域,中國學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國同行的后面。在筆者看來,如果說中國學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話,它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外交的基本指導思想、領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對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及大國博弈過程的討論。理論研究是與實際進程一致的。過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領域,多半是圍繞戰爭與和平、重要國家的關係調整和主要領導人的“大手筆”推動。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啟動和推進,中國外交在保持傳統優勢和目標的前提下,公眾有了更多了解和參與,國家與社會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動力和目標,呈現多元、多樣的“樹狀”形態,在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政治與經濟、軍事安全、社會文化、體育及貿易往來、地方與中央關係、民族區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張地講,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外交史卷的壯觀與多彩,不只在中國自身歷史上少有,即便從世界史范圍觀察也不多見。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本叢書是一種“彌補空白”的嘗試,是中國學者自己而非外人對“自家事務”的理論述說。

作者簡介

王逸舟,1957年生,法學博士,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主編。已出版專著10余部、300多萬字,代表作有:《當代國際政治析論》、《西方國際政治學》、《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中國外交新高地》等。主持完成“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中國與非傳統安全”等重大科研項目。曾到過近40個國家及地區講學和訪問。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外交與國際關係理論。

目次

第-章 走過從前,走向未來
 第-節 三個“三十年”:中外關係的重大歷史參照系
- 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中外關係(1919—1949)
二 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中外關係(1949—1979)
三 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中外關係(1979—2009)
四 小結
 第二節 中外關係在六個時期的演化:-種綜合性的評估
- 新中國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 外交調整時期(1956—1966)
三 極“左”路線占上風的時期(1966—1976)
四 啟動改革開放新航程的時期(1976—1989)
五 冷戰結束后的適應與調整時期(1989—2002)
六 全新成長時期(2002年至今)
 第三節 總結
第二章 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透視
 第-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面I臨的國際形勢
- “-邊倒”時期的國際形勢
二 “兩個拳頭打人”時期的國際形勢
三 “-條線”時期的國際形勢
 第二節 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形勢及其應對
- 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形勢
二 鄧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轉換
三 鄧小平應對國際局勢的若干舉措
 第三節 世界格局轉換初期的國際形勢及其應對
- 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的基本特徵
二 江澤民應對國際局勢的若干舉措
 第四節 21世紀初期中國領導人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
- 國際范圍內的積極變革
二 當今世界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三 新世紀中國對外戰略的三大支柱
 第五節 總結:當代中國應對國際形勢的思想啟示
- 準確把握時代主題至關重要
二 密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三 堅持判斷國際形勢的辯證思維
第三章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軌跡和特徵
 第-節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演變軌跡
- 尋求國際承認,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二 積極參與,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第二節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特徵
- 以經濟為先導的參與路徑
二 從批評、利用到認可的認知過程
三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種參與形式
四 以周邊為重點的合作平臺
五 以維護和尊重國家主權為基礎的參與原則
六 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第三節 總結
第四章 中國外交制度的演變與創新
 第-節 外交制度的概念內涵及其研究視角
- 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 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制度的建設與發展
- 獨立自主外交組織體制的創建與發展
二 駐外外交代表機構的發展
三 外交人才的培養、選拔和管理機制的完善與發展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制度的創新與突破
- 外交部內部機構及駐外機構的調整與增設
二 內外協調機制的不斷建設與日趨完善
三 公民權益保護與危機處理機制的發展
四 公眾外交機制的確立與豐富
 第四節 中國外交制度未來發展的思考
- 外交人員競選機制與培訓機制的完善
二 黨政涉外相關部門間協調溝通機制的擴展
三 不同領域的專家定期對話機制的發展
四 各功能性機構的磋商與聯系機制的確立
 第五節 總結
第五章 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與推進
 第-節 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
- 中國共產黨軍事外交思想的緣起
二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外交實踐
 第二節 戰爭與革命時代的中國軍事外交(1949—1978)
- 戰爭與革命時代軍事外交的實踐
二 戰爭與革命時代軍事外交實踐的特點
 第三節 新時期中國軍事外交(1979—2002)
- 新時期軍事外交的推進
二 新時期軍事外交實踐的特點
 第四節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軍事外交(2003—2009)
- 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進
二 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的特點
 第五節 總結:繼往開來的中國軍事外交
第六章 民族主義的起落與中國外交
 第-節 改革開放前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 政府話語中的民族主義及其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
二 中國外交中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
三 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在理論層面的競爭共生
四 國家民族主義與大眾民族主義的互動及其外交后果
 第二節 改革開放時期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二 后冷戰時期大眾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第三節 總結
第七章 身份變化與中國的東南亞外交
 第-節 理論介紹與概念分析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東南亞外交(1950—1979)
- 國際主義色彩增強期(1950—1960)
二 國際主義色彩濃烈期(1960—1969)
三 國際主義色彩減弱期(1969-1979)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東南亞外交(1979—2009)
- 轉型期的中國對東南亞外交(1979—1989)
二 參與期的中國對東南亞外交(1989—2009)
 第四節 總結
第八章 中國外交研究
 第-節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外交研究
- 傳承與揚棄:外交研究在新中國的奠基
二 研究成果及其特色
三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研究的影響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研究
- 學科的恢復與發展
二 理論與學術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三 重新萌發的中國意識
四 外交學的不斷完善
第三節 結語:攀登中國外交研究的新高地
作者簡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